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_第1页
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_第2页
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_第3页
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_第4页
12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1参考答案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指 标 单位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全年粮食产量 万吨 46251 45262 45711 43067 46947 全部工业增加值 亿元 39570 42607 45935 53612 62815 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89404 95933 102398 116694 136515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32619 36898 43202 55118 770073 (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增加值核算方法主要是两种,一个是生产法,另一个是收入法(或称分配法)。 生产法的核算公式是: 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总产出-机构单位中间投入 分配法的核算公式是: 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2) 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 国内生产总值,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进行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它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也是社会最终用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价值之和。 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态在实际核算中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即生产者法、收入法(分配法)和支出法(使用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价值构成。 生产法。生产法是从生产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法,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出价值中,扣除各部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消耗的总价值,即得国内生产总值。其计算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或:国内生产总值=各机构部门的总产出-各机构部门的中间消耗收入法。收入法也称分配法,它的立足点是就各要素收入形式来体现国内生产总值的内容及结果。其公式为: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 +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的营业盈余 或:国内生产总值=各机构部门劳动者报酬+各机构部门固定资历产折旧+各机构部门生产税净额+各机构部门的营业盈余 支出法。支出法也称为使用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来反映最终产品的规模。其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及国际收支概况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是由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根据不同产业部门、不同支出构成的特点和资料来源情况而采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基础上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求得的。年鉴公布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最后一年数据不是最终数,还会发生变动; 如果遇到普查年,在能够获得更详细的基础资料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的历史数据也会发生变动。1995年,根据第一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结果,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历史数据做了调整,年鉴中的数据是调整以后的数据。年鉴所列分地区的数据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各地区数据相加不等于全国总计。第二部分 投入产出表中国1997年投入产出表是由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编制的。投入产出表也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或产业关联表,它是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使用去向纵横交叉组成的一张棋盘式平衡表。它可以用来揭示部门间经济技术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第三部分 资金流量表我国资金流量表表式与国际上通用的表式相似,是机构部门与交易项目的矩阵表式。主栏为交易项目,主要反映分配方式和融资工具; 宾栏按机构部门分类。机构部门分类是根据机构单位具有的基本特征所进行的部门分类。资金流量表把参与资金活动的主体分为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一般政府、住户和国外五个部门。每一部门下设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两栏。现行的资金流量表分为两大部分,上半部分为实物交易部分,由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编制; 下半部分为金融交易部分,由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编制。第四部分 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概况)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概况)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编制。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写的国际收支统计手册第五版,并按其要求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二、计算机分析题【第1题】 某企业2003年各项生产活动支出的全部劳动报酬32亿元,提取的全部固定资产折旧4亿元,向政府交纳的全部生产税净额8亿元,企业全部营业盈余21亿元。要求计算企业2003年增加值。 解:增加值劳动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2482165(亿元) 【第2题】 已知某地区2001年以下统计资料:(1)总产出15000亿元;(2)最终消费811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5600亿元,公共消费2510亿元;(3)资本形成总额2037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0亿元,库存增加24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3亿元;(4)出口1200亿元;(5)进口1060亿元;(6)固定资本消耗1480亿元;(7)劳动者报酬5240亿元;(8)生产税610亿元;(9)生产补贴15亿元;要求:(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消耗、营业盈余; (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解:()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81102037(12001060)10287(亿元) 中间消耗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15000102874713(亿元) 营业盈余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 1028752401480(61015)2972(亿元)国民经济核算作业2参考答案(第4-6章)(2009-04-30 07:21:24) 标签: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形成性作业教育 分类: 国民经济核算 一、简答题1、简述收入分配过程的基本内容及其核算的账户组成。 答:收入分配是一个由众多收支组成的过程,这一过程被分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两个阶段。收入初次分配阶段自增加值的分配开始,产生各种与生产有关的分配流量,包括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财产收入,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入,这些内容被编制成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收入再分配以收入初次分配结果为基础,主要记录各种由经常性转移形成的分配流量,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人以及调整后可支配收人,这些构成了收人再分配账户和实物收人分配账户的内容。2、结合收入初次分配的各个流量,解释收入分配帐户中“收入形成帐户”和“原始收入分配帐户”之间的关系。答:收入形成分配是直接与生产相联系的收入分配,分配的起点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记录的是那些直接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分配流量,包括交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支付给政府的生产税,以及各机构部门作为生产单位所占有的营业盈余。因此,收入形成帐户从功能上说反映的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要素构成,由此反映了劳动者、政府和机构单位本身二者之间的最初分配关系,对整个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原始收入分配是收入形成分配的继续,其初始流量就是由收入形成帐户转来的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记录的内容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帐户支付中所获取的生产性收入;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通过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3、根据2003、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下表并解释相关指标的含义: 指 标单位200020012002200320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280686077038472.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253236624762622.4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9.237.937.737.1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9.147.746.245.6 可支配收入: 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联合国对其提出的数量界限以其经济意义:解答:可支配收入:是收入再分配的结果。从形成过程看,它是各部门原始收入加减该部门应收和应付转移收支后的余额,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最终结果;从去向看,它是各部门当期获得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居民个人最终消费支出恩格尔系数的经济意义: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会呈现下降的趋势。恩格尔系数常用于衡量居民生活的富裕程度,以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状况。联合国标准:该系数在60%以上为生活绝对贫困,50%-60%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20%-40%为富裕,20%以下为最富裕。4、试依据资本帐户的平衡项(净贷出或净借入)与金融帐户的平衡项(净金融投资或净金融负债)之间的关系,说明金融帐户在经济交易流量核算中所处的位置。解答资本账户与金融账户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净贷出的去向或净借入的来源。(资本账户与金融账户的联系在于后者解释了前者记录的非金融投资中的资金余缺,反映了净贷出的去向或净借入的来源。)二、计算分析题1、已知某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增加值总计680亿元,支付劳动报酬256亿元,上缴生产税85亿元,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6亿元,支付银行利息等财产收入42亿元,获得国债利息、红利等财产收入38亿元,用于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支出7亿元,支援灾区捐款3亿元,上缴所得税43亿元。试根据所给资料计算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总营业盈余、原始收入总额和可支配总收入,并编制有关的收入分配帐户。解答:总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680-256-(85-6)=345(亿元) 原始收入总额=总营业盈余+财产收入净额=345+(38-42)=341(亿元)可支配总收入=原始收入总额+经常转移收入净额=341+(0-7-3-43)=288(亿元) 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收入分配帐户如下(单位:亿元):收入形成帐户 单位:亿元使 用 来 源劳动报酬 256 生产税净额 79总营业盈余 345总增加值 680合 计 680合 计 680原始收入分配帐户 单位:亿元使 用来 源财产收入 42原始收入总额 341总营业盈余 345财产收入 38合 计 383合 计 383 收入再分配帐户 单位:亿元使 用 来 源经常转移支出 53可支配总收入 288原始收入总额 341 合 计 341合 计 341 2、(1)根据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完成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表。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 单位:元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居住 杂项商品与服务 2271.84 590.88388.68430.08626.04902.28624.36195.84(2)解释并计算相关指标: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消费率恩格尔系数解答:(1)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为:2271.84+590.88+388.68+430.08+626.04+902.28+624.36+195.84=6030(元)(2)消费率为: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6030/7703=78.28%(3)恩格尔系数为:人均食品支出/人均消费性支出=2271.84/6030=37.7%3、假设某一核算期某国各机构部门与国外未发生资本转移,在该核算期内,各机构部门所发生的全部资本转移项目如下:政府部门共征得赠予税89亿元,同时政府部门对其他机构部门拨付的固定资产款项和实物合计562亿元;此外金融机构在核算期末的资本转移收入为368亿元,资本转移支出为375亿元;企业部门在核算期末的资本转移支出共计455亿元;住户部门未发生任何资本转移收入与支出。请根据以上资料计算企业部门的资本转移收入及净额。解答:根据题目中的资料可知,政府部门的资本转移收入为89亿元,资本转移支出为562亿元。则根据资本转移项目的平衡关系有,各部门的资本转移收入总和等于资本转移支出总和。即89企业部门资本转移收入368562455375企业部门资本转移收入56245537589368935(亿元)企业部门资本转移收入净额935-455480(亿元) 4、报告期居民可支配收入6800亿元,当期消费支出4950亿元,实物投资支出800亿元,银行存款860亿元,购买股票和债券350亿元,向保险机构缴280亿元。计算:(1)居民储蓄额 (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 (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 (4)编制居民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并简要说明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的联系。 解答:(1)居民储蓄额=可支配收入总消费=68004950=1850(亿元)(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总储蓄+资本转移净额非金融投资=1850+08001050(亿元)(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存款+股票+保险)净金融投资额=(860350280)1050440(亿元)(4)账户: 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账户 单位:亿元 使 用 来 源最终消费支出 4950 可支配总收入 6800总储蓄 1850 合 计 6800 合 计 6800 居民部门资本账户 单位:亿元 资 产 变 化 负债和净值变化 资本形成 800 总储蓄 1850净贷出(+)/净借入(-)1050 合 计 1850 合 计 1850 金融帐户 单位:亿元 资产变化 负债变化银行存款 860股票和债务 350保险 280 负债 440 净金融投资额 1050合计 1490 合计 1490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的联系在于金融账户解释了资本账户记录的在非金融投资中的资金余缺,反映了净贷出的去向或净借入的来源。 5、已知如下机构部门的资料(单位:万元)(1)期初资料 非金融资产 2000 现金和存款 300 证 券 400 其他金融资产 300 长期贷款 800 商业信用 600 其他负债 400(2)期内流量资料 实物投资额 200 金融投资 其中:黄金和存款 1680 证券 160 其他金融资产 200 金融负债: 其中:长期贷款 1160 其中:负债 160(3)重估价资料 非金融资产 220 证券 200 其他金融资产 220根据上述资料编制该部门的期末资产负债表。解答:(1)非金融资产期初非金融资产+期内实物投资+重估价非金融资产20002002202420(万元)(2)金融资产现金和存款+证券+其他金融资产(30016800)(400160200)(300+200+220)1980+760+720=3460(万元)(3)负债总额长期贷款+商业信用+其他负债(80011600)600(400+160+0)1960+600+560=3120(万元)(4)净值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2420346031202760(万元) 期末资产负债表 单位:万元 资产 负债和净值变化非金融资产2420金融资产3460 现金和存款 1980 证券 760 其他金融资产 720 负债3120 长期贷款 1960 商业信用 600 其他负债 560 净值2760合 计5880 合计 5880 6、设有如下资料(单位:亿元):有形资产4000,非金融无形资产400,金融资产320,对外金融负债360。计算国民资产负债总额。解答:利用第六章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中的资产平衡关系中的“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净值”计算。在国民经济(全国合计)中,净值即国民资产负债总额。计算为:国民资产负债总额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对外金融负债(有形资产非金融无形资产)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净额40004003203604360(亿元)。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7-10章)参考答案(2009-04-30 07:27:59) 标签: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形成性作业教学大纲教育 分类: 国民经济核算 一、 简答题 1、 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国外账户的主要联系与差别。答: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国外账户的主要联系为:()二者关于国外和对外交易的定义、范围、核算原则的规定具有一致性。()在核算层次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与国外账户中货物与劳务对外账户、原始收入和经常转移对外账户基本对应,资本和金融项目与对外积累账户中资本账户、金融账户也是基本对应的。 2、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统计原则。(1)复式记帐原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2)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计价原则。(3)以所有权转移为标准的记录时间原则。(4)所有的记帐一般要折合为同一种货币。记帐货币可以是本国货币,也可以是其他国家的货币。(5)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每个项目的贷方减去借方,就是相应的项目差额。当贷方大于借方时,表明该项目出现了顺差,反之则是逆差。3、 人口核算包括哪些内容?劳动力核算包括哪些内容?答:人口核算包括三部分内容:(1)人口总量统计。包括常住人口统计和现有人口统计。(2)人口变动统计。包括人口自然变动统计和人口机械(迁移)变动统计。(3)人口构成统计。包括:人口的性别与年龄构成;人口的经济构成;人口地区构成统计;人口的社会构成。 劳动力核算包括:(1)社会劳动力资源和构成数量的统计;(2)社会劳动者数量和构成的统计;(3)社会劳动力变动统计。 3、 简述国民经济核算物价指数和一般价格指数的关系。国民经济核算物价指数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用来反映国民经济循环过程或运行过程各个方面及整体的价格水平变化,不仅要把国民经济各方面活动的物价变化反映出来,而且还要按照国民经济循环过程,使各方面的物价指数连成系统,自成体系。目前主要是采用紧缩法来编制,采用这种方法一般有两项基础工作:一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现价数据,它直接来自国民经济核算的结果;二是基本单位物价指数的调查及编制。而一般的价格指数是通过现行价格与过去价格的比较来表现价格水平的具体变化。无论从反映的内涵还是编制方法上看,国民经济核算物价指数都比一般的价格指数要广泛、复杂、重要。 二、 计算分析题(写出计算公式及过程)1以下是某地区国民经济统计原始资料: 总产出100万元;中间消耗60万元;出口额10万元,其中货物7万元,服务3万元;进口额5万元,其中货物3万元,服务2万元;居民最终消费26万元,政府最终消费6万元;资本形成3万元;从国外得到原始收入8万元,付给国外原始收入7万元;从国外得到经常转移收入3万元,付给国外经常转移2万元。要求:(1)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编制货物和服务账户;(2)计算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和国民总储蓄,并编制国民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3)计算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收支差额,编制货物服务部分国际收支平衡表并根据结果对国际收支情况作简要分析。 解:(1)生产法GDP=总产出-中间消耗=100-60=40 货物和服务账户 单位:万元 来 源 使 用 总产出 100 中间消耗 60 进口 5 最终使用 45 最终消费 32 资本形成 3 出口 10 合计 105 合计 105 (2)国民总收入=GDP+来自国外的原始收入-付给国外的原始收入=40+8-7=41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付给国外的经常转移=41+3-2=42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总储蓄总储蓄=42-26-6=10 国民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单位:万元 使 用 来 源 最终消费 32 可支配总收入 42 居民 26 政府 6 总储蓄 10 合计 42 合计 42 (3)经常项目:货物与服务差额=出口-进口=10-5=5国际收支平衡表 项目 差额 贷方 借方 经常项目 1.货物与服务 5 10 5 出口 7+3=10 进口 3+2=5 简要分析:货物服务贸易顺差5万元,说明该地区在对外经济交易中出口能力较强。 2某国有如下资料:(1)劳动报酬20000亿元,生产税21000亿元,所得税6000亿元,生产补贴1600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12800亿元,营业盈余9260亿元,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60亿元。(2)国民可支配收入50000亿元,总消费36000亿元,总投资11000亿元,进口1380亿元,出口1440亿元,来自国外的资本转移,净额-30亿元。要求:(1)用两种方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民净收入等指标;(2)计算总储蓄、净金融投资指标。解:(1)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36000+11000+(1440-1380)=47060(亿元) 收入法=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20000+12800+(21000-16000)+9260=47060(亿元) 国民总收入=GDP+来自国外要素净收入=47060-60=4700(亿元) (2)总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支出=50000-36000=14000(亿元) 净金融投资指标=总投资+来自国外的资本转移净额=11000-30=10970(亿元)3已知某地区某时期的下列资料:(单位:亿元)(1) 期内总产出8553,中间消耗3775,最终消耗3858,总资本形成889(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905,固定资本消耗589),产品中出口1124,进口1093。(2) 期内劳动报酬支出2583,来自国外劳动报酬净收入-10,生产税净额601。其中,对国外支付产品税5,另对国外财产收入净支付16。(3) 来自国外经常转移净收入1,资本转移净额-3。(4) 期内对国外负债1632,其中,长期资本往来1500,短期资本往来132;金融资产净购买1630,其中,长期资本往来1530,短期资本往来100。根据以上资料:(1)计算下列指标:国内生产总值:解: (1)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消耗=8553-3775=4778(亿元) 国民总收入:解: 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总营业盈余)+国民财产收入-国民财产支出=(2583-10)+(601-5)+0-16+1594=4747(亿元) 国民可支配收入:解: 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净收入+来自外国经常转移收入净额=4158+1=4159 储蓄:解: 储蓄=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支出=4748-3858=890(亿元) 国外净资本流入:解: 国外净资本流入=对国外负债-金融资产净购买=1632-1630=2(亿元) (2)编制国民经济流量账户体系。 货物和服务账户 使 用 来 源 总产出 8553 进口 1093 中间消耗 3775 最终产品使用 5871 最终消费 3858 总成本形成 889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905 固定资本形成净额 316 固定资本消耗 589 库存增加 -16 出口 1124 总供给 9646 总需求 9646 生产账户 使 用 来 源中间消耗 3775 总产出 8553国内生产总值4778 固定资本消耗589 国内生产净值4189 生产支出总额 8553 生产总额 8553 收入形成账户 使 用 来 源劳动报酬 2583 国内生产总值 4778生产税净额 601 固定资本消耗 589总营业盈余/混合总收入1594 国内生产净值 4189 固定资本消耗 589 净营业盈余/混合净收入1005 收入形成使用总额 4778 收入形成来源总额 4778 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使 用 来 源财产收入支出 16 劳动报酬 2573国民总收入 4747 生产税净额 596 固定资本消耗 589 总营业盈余/混合总收入1594 国民净收入 4158 固定资本消耗 589 净营业盈余/混合净收入1005 合计 4763 合计 4763 收入再分配账户 使 用 来 源国民可支配总收入4748 国民总收入 4747 固定资本消耗589 固定资本消耗 589 国民可支配收入4159 国民净收入 4158 其他经常转移收入 1合计 4748 合计 4748 国民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使用 来源最终消费支出 3858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4748国民储蓄总额 890 固定资本消耗 589 固定资本消耗 589 国民可支配收入 4159 国民储蓄净额 301 合计 4748 合计 4748 资本交易账户 使 用 来 源总资本形成 889 国民储蓄净额 301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905 资本转移收入净额 -3 库存增加 -16固定资本消耗(一) 589资金余缺 -2 合计 298 合计 298 金融交易账户 使 用 来 源金融资产购买净额 1630 资金余缺 -2 负债净额 1632合计 1630 合计 1630 4已知某地区期初人口资料如下:(1)常住人口400万人,其中暂时外出人口2.5万人。(2)外地暂住本地区人口8万人。并已知该地区人口变动情况如下:(1)常住人口中死亡3.5万人,出生7万人,新增暂时外出人口6000人,从外地返回本地2000人。(2)在外地暂住本地区人口中,死亡350人,出生1500人,离开本地区600人,新增外地暂住本地100人。试根据上述资料计算该地区期末常住人口、现有人口和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解:(1)期末常住人口=期初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增加-常住人口减少=4000000+70000-35000=4035000(人)期末暂时外出人口=期初暂时外出人口+本期增加-本期减少=25000+6000-2000=29000(人)期末外地暂住本地人口=期初外地暂住本地人口+本期增加-本期减少=80000+(100+1500)-(600+350)=80650(人)(2)期末现有人口=常住人口+期末外地暂住本地人口-期末暂时外出人口=4035000+80650-29000=4086650(人)(3)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17.48.7=8.7=(年人口出生数/年平均人口)(年人口死亡数/年平均人口)年平均常住人口=(期初常住人口+期末常住人口)/2=(4000000+4035000)2=4017500(人)人口出生率=(年人口出生数/年平均人口)=700004017500=0.01742=17.4人口死亡率=(年人口死亡数/年平均人口)=350004017500=0.00871=8.7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综合练习)答案(2009-04-30 07:47:40) 标签: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形成性作业教学大纲教育导学 分类: 国民经济核算 综合练习(一)一、单项选择题1在国民经济核算历史上,英国经济学家(B )主要领导了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和统计制度制定工作。A. J米德 B. R. 斯通 C. 范.克利夫 D. S.库兹涅茨2下列经济量中,属于流量的是(D )A.固定资产数 B. 存款数 C. 人口数 D. 销售数3MPS核算体系中的生产活动( A ) A. 只局限于物质生产部门 B. 只局限于非物质生产部门 C. 既包括物质生产部门,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 D. 以上都对4下列经济单位中,属于我国常住单位的是( D )A.在国内旅游的外国旅客 B.在国外定居的华人居民户C.在我国境外的中资企业 D.在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5.下列单位中不属于第二产业的是(D )。A.自来水厂 B.机床厂 C. 建筑公司 D.医院6.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所采取的现形市场价格,由于各种价格包含的因素不同,存在以下关系( D )。A.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购买者价格 B. 购买者价格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C.生产者价格基本价格购买者价格 D. 购买者价格生产者价格基本价格7.下列不计入服务产出的是(D ) A.政府为住户提供免费服务 B.非盈利机构为住户提供免费服务 C.医院为病人提供了医疗服务 D.住户整理家务8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 B )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格。A.生产单位 B.常住单位 C.企业事业行政单位 D. 经济组织 9.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计算总产出和中间消耗的价格标准是( A )。 A.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中间消耗按购买者价格计算B.总产出按购买者价格计算,中间消耗按生产者价格计算C.两者都按生产者价格计算D.两者都按购买者价格计算10 已知第j部门总投入为100亿元,其中消耗第i部门产品价值20亿元,则直接消耗系数为( A )A. 0.2 B. 5 C. 120 D.无法确定11 不能为资产所有者带来财产收入的是(B )。A. 贷款 B.地下资产 C. 债券 D.机器设备的租借12 收入初次分配是对( A )的分配。A.增加值 B.总产值 C.国民收入 D.经常转移收支13 某大学一名大学生将所得的1000元奖学金捐赠给希望工程,则该项活动属于( A )A.经常转移 B.资本转移 C.初次分配 D.实物转移14 在国民经济各机构部门中,通常属于投资资金不足的主要部门是(B )A.居民部门 B.企业部门 C.金融部门 D.政府部门15 进行资产负债核算时应采用( A )估价。A.现形市场价格 B.固定价格 C.同类资产平均价格 D.以上都可以16 从美国进口一批货物,按实际离岸价格计算为350万美元,离境后抵达我国口岸的国际运费和保险费等共计20万美元,这批进口货物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应计为( C )。A.借方400万美元, B.贷方400万美元C.借方350万美元 D.贷方350万美元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五个选项中,有二个或二个以上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包括在生产活动及其产出核算中的有以下内容( ACDE )A.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 B.森林、矿藏等价值C.报纸、书刊等的投递业务 D.建筑业活动及房屋经营活动E.政府部门活动及其服务2 投入产出表第象限的宾栏包括( ABCE )A.最终消费 B.固定资产形成C.净出口 D. 生产税净额E.库存增加3 个人消费支出包括下述内容( BCD )A缴纳个人所得税 B.非耐用消费品支出C. 耐用消费品支出 D.文化服务费用支出E.购置房产4 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与企业资产负债核算的关系是(CDE )。A.二者除了范围外,完全一致 B.前者是后者的简单汇总C.前者以后者为基础D.在基本存量概念上二者基本概念一致E.国民资产负债核算有不同于企业资产负债核算的特点5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一般包括( ABCE )A.货币贸易 B.服务贸易C.经常转移 D.资本往来E.收益6 直接影响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降的原因有(AC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性别构成C.人口死亡率 D.人口净长安迁率E.人口年龄构成7 最终需求的物价指数包括(BCDE )A.投入产出物价指数 B.库存物价指数C.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D.政府最终消费物价指数E.进出口物价指数 三、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错误。因为基本价格是根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的构成因素确定的价格形式。2、正确。按“产品法”计算农业总产值的特点是在一个生产单位内允许产品的重复计算。3、错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是第一象限。4、错误。购买住房不计入消费,支付房屋租金属于居民消费支出。5、错误。劳动者从企业获得货币工资是其他货币性交易,一方是金融性的,另一方却是非金融性的,因此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交易。6、错误。国民资产=非金融资产+国外金融净资产=15000-3200=11800(亿元) 四、计算题1、试根据下列投入产出简表计算三次产业之间的直接消耗系数。 中间产品(消耗)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合计 总产出中间投入 第一产业 20 50 20 90 400 第二产业 70 200 60 330 500 第三产业 10 50 20 80 200 合 计 100 300 100 500 1100 总投入 400 500 200 1100 解: a11=20/400=0.05 a12=50/500=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