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绿蕃茄和红辣椒.docx_第1页
宗萨-绿蕃茄和红辣椒.docx_第2页
宗萨-绿蕃茄和红辣椒.docx_第3页
宗萨-绿蕃茄和红辣椒.docx_第4页
宗萨-绿蕃茄和红辣椒.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宗萨仁波切正见绿番茄与红辣椒2013年5月 德国柏林开示显然我们不是要讨论番茄和辣椒 【笑】。但某种奇特的信念把你引到这里,无论是信仰、希望、好奇,都可归为同类,所以我想我们可以,探讨信念,作为知识层面的一种娱乐。因此,我将要说的,不会为你的修道带来益处,即使你有此期望。但可能有助你对怀疑产生怀疑,若能产生怀疑,就可视为一项成就。伟大的藏族学者更敦培曾说:“我们总是落入两种陷阱 过度相信那些可信的事,以及过度不相信那些难以置信的事“。 周旋於两者之间,试图取得平衡,似乎就是所谓的人生。如果你刚好追随着某个灵修之道,相信和怀疑也将占据这道途的一大部分。佛陀自己就鼓励怀疑、分析、仔细审查。佛陀也曾说:【藏文】“唯有透过虔心,才能证得究竟真理“。所以或许值得花一晚上的时间。 【笑】 我老是忘了我要讲什么? 我说什么来了? 怀疑?有趣的是,在大乘佛经中, 大乘是某个特定的佛教传统 ( 为新入门的人解释一下),有趣的是,他们在分类人的情绪时,把怀疑归作五种主要情绪(烦恼)之一。其他大乘佛经还说,值得注意的是,佛经在提到感受时,就是“感受的对境和感受“的那个感受,其中一个主要的感受被称作:【藏文】意思是虔诚的感受。因为有这种在相信与怀疑之间的摇摆周旋,你也会发现,佛的整个教法似乎是自相矛盾的。即使你读一部经,例如佛经被视为佛的直接教授。甚至若你阅读最重要的佛经,如金刚经,它以非常详细的描述开场,包括极琐碎的细节,佛如何折叠袈裟,如何清洗自己的钵,如何把钵放到桌上等等,有着一切细节。但到了后面,或是经文中间时,佛陀,如同很多佛经,金刚经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是佛陀与须菩提之间的对话,给予相当长的一段开示后,佛问须菩提:“我有说法吗?“。出人意料地,须菩提说:”没有“。 更出乎意料的是佛说:”对,我什么都没说“,“一个字都没说“。你看吧, 自相矛盾,正如佛陀其追随者也创造出很多看似自相矛盾的现象。 其中一位最伟大的是那烂陀的学者,众所周知的月称,他犀利至极,他分析了一切,就像他的上师龙树一样,他们毫不留情地解构一切,他们甚至分析所谓“佛“这个现象,解构了整个对”佛“的概念,拆解了整个 ”道“ 的概念,要知道,我们在讲的是无政府主义之始祖,但是月称做过什么? 他从一头画出来的牛挤出牛奶,他并非不相信魔法的无政府存在主义者,他从画中的牛挤出奶,喂了五百名僧人,我相信你们很多人会觉得这只是个故事而已。或者可能最多你会觉得:“好吧,这是魔法”。在座某些佛教马屁精可能会想:“这是大成就者展现的神通。“ 但这显示出你无法 , 你可以接受自己坐在那椅子上,却无法接受月称从画中的牛挤奶,仅仅这点,就显示你是落入陷阱的弱者,落入过度相信可信之事,又过度不相信难信之事的陷阱中。而我相信,今天有很多人想听我讲密法双修,我跟你说,如果你无法接受月称从一头画出来的牛挤出奶,我们就无法讨论密法双修,因为要讨论密法双修,我们就必须挣脱合乎道理的包袱,而在座各位,看你们的脸我就知道,你们全都在寻求合理的事,只要你仍执着于有道理、合逻辑的事,你就是在一个很小的盒子里,我也在那个盒子里,真的。我完全不敢碰任何不合道理的事物,所以,回到疑与信,我们确实相信某些事,即使是最强硬的知识分子、无信仰者,他们也都盲目地相信,那些令自己不相信的理由,我们有某些信念是出于欲求而去相信,有些信念则是,虽然并非所愿,却还是去相信,有时则是即使毫不合理,却还是相信,无论你相信什么,重要的是要了解,你相信的完全只是你个人的感知。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相信的过程,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但信仰、相信的过程 我们相信某事,一部分是因为有过某种体验,但也有部分原因是由于缺乏掌控, 我说无法掌控,是因为我们都受到制约去这么想,我们现在是在分析相信的过程,所以,其中有你无法掌控的这个元素,但同时又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元素,就是你确实有所体验的这个元素,如同那个出名的比喻,六个盲人摸象,每个人摸到的部位不同,但因为眼盲,所以没有完全的掌控,于是他们只能使用主观心意的有限力量。那是克利夫吗? 天啊!等等,我又忘了我在讲什么了?不同的感知者会有不同的感知,由于那体验,而产生不同的信念。 例如,如果你在做梦,虽然实际上梦境并未真正发生,但不管你是在经历什么样的梦境,你在梦中的掌控都很有限,而且不管你在梦里经历到什么,你都别无选择地会相信它。例如,若你梦到自己从悬崖坠落。【英文名“克利夫“和悬崖”cliff“是同一个字】尽管现实中,并没有真的发生,在梦里却可能一次又一次发生,在同一场梦里不断从悬崖坠落。如果你做分析,如果你做分析,纵然你所体验的一切,如坠落时的恐惧,和突然发现你还在攀爬悬崖时的安心,同样都没有真正的发生。但在梦中你掌控不了,你会有所体验,无法掌控和有所体验,正是这两个面向,造就了所谓“相信“这个情绪,这甚至也会显现在所谓更加真实的世界里。鱼可以在水里待很长的时间,一小时又一小时,日复一日,也没有什么要忧虑的事,但身为人类,一过几分钟或几个小时,你就必须考虑其他事情,你必须思考如何维持生命,但对鱼来说,鱼的体验,鱼的信念,是我们人类无法驳斥的。我跟你们说这些,部分原因是我相信,我相信在座大多数人都在依止某种修道,而我要再次重复,道是 道是一帆风顺还是一波三折,取决于你玩弄怀疑和相信的技巧。 因此你可以说,就佛陀之道而言,道的每一个面向,都是为了相互低消而精心设计的,这也让道变得困难。因为有些消除工具非常吸引人,它们太好用了,任何好用的东西,舒服的东西,要去除它们,都很困难。因此你会发现,凡是讨论到佛道,你脚下的那条毯子就会不断被抽走,一次又一次,不断地被抽走(让你站不住脚,无法安立),难道你真的相信,自己确实在追随这位名叫佛陀,释迦牟尼,悉达多,这位来自二千五百年前的人,真的,你不可能相信自己追随的唯独他一个而已,你不可能真的这么想。就连你十天前听到的事情,现在都已经淡化了,诠释、解读 会有不同的诠释,我不知道在座是否有人读过佛经,佛经总是以“如是我闻“开始,那是非常重要的声明,今天下午你在听我说话,严格来讲,你不太能说:”这是他说的“,这只是你听到的而已,因此,在更广阔的佛教世界里,佛陀不限于所谓的释迦牟尼,赤足、在摩揭陀街上托钵,外表安祥,而是也有带着耳环的佛,还穿着昂贵的鞋子,而且是蓝皮肤的佛,你能相信吗?蓝色的,有不止两只手臂,有的还有马头,不断把你脚下的毯子抽走,让你站不住脚 ,你才刚感到舒适,马上又无立足之地了。 为什么呢? 回到信与疑,因为这两者需要宣战,在座有些人可能会很自豪地认为,自己算是知识分子,所质疑的都很合理,别自我欺骗了。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佛法、对上师、对教法的怀疑,真的连幼儿园程度都不如,如果你对佛教的经、论进行闻思,主要学到的就是如何去怀疑,说了这么多,我们仍然需要讨论“道”, 为什么有“道”? 因为你认为自己需要去某个地方,这个需要去某处的强烈欲望,佛教徒称之为:需要获得证悟,然而你尚未证悟,所以你根本不知道证悟是什么?所以你到底是被什么吸引?在座大多数人,我们大多数人,我们对于证悟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一种知识层面的概念,总之证悟一定是个好东西,它不会是不好的。因为身为人类的我们,总是要寻求能获得些什么,当我们试图获取些东西时,通常是在寻求某种神圣、美好的东西,但寂天曾说.他是怎么说的? 他是这么说的,“因为我们需要从痛苦中解脱,所以暂时容许可有一种无明,那就是认为有证悟的这种无明。” 这就是寂天说的,不是我编造的,我不能胡说,否则我会失业,因此就有道,现在我们来讨论道。好,所以我们现在要 这是为了平抚我的罪恶感,叫什么来着?为了安抚良心, 我至少要说一些稍微比较那个的 否则我就永远欠你们业债了,你们跑到这里,牺牲了时间和精力,如果只听到番茄与辣椒是不够的,好,所以说到“道”。但凡讨论道,总是会自动谈到修道者,还有道的终点,对吧? Ok 接下来是非常佛教式的说法,我现在用的是佛教徒讲话的方式,有一种道是迷失之道,就是有人会在这道上迷失,那就是迷失之道;接着还有错误之道(邪道);迷失之道其实没那么糟糕,但对错误之道,就得小心了。迷失之道. 对此我们稍微多讲一点,这当然不仅限于佛教,当然,佛教是印度的产物,所以它是印度哲学,你必须听闻印度哲学,印度式思维,在古老的印度思想中,他们相信合宜的生活需要四种策略:你需要享乐,要享乐,就需要钱,而为了有钱,就需要有纪律,这些我想在所有MBA课程中都听得到,最后一条是没人想听却很重要的讯息,就算稍微听一下,都会带来很大利益,那就是,最终,前三者都不管用,“享受、金钱、纪律”,这三者不管用,最重要的第四条策略就是:这三者都不管用,我的意思是,它们不全然行得通,会有一点用处,但不会完全管用,它们最终总是会让你失望。如果有一点点表面上的成功,就代表你正迈向更大的失败。 现在谈到迷失之道,迷失之道,就是缺乏这第四条讯息,因而相信某些事情,例子很多,例如相信全球化,相信欧盟可能也算,相信 管理学课程,另一个极端则包括像是相信我们少用塑料就可以拯救世界,相信世界是可以被拯救的,迷失之道 受骗、打转 当你迷失时,会感觉一直在打转,那就是你我等无明众生所经历的。 接着是错误之道,其中有些在某种程度上相信第四种策略,但那些道是错误的,因为他们只是片面相信某些事物不管用,却相信其他事物一定管用,错误之道基本就是教导极端见地的一切体系,而这些体系很多,例如,英国佛教徒,他们是最糟的类型,他们不相信转世,甚至不信世俗谛,那是错误之道。 如果你否定了相对真理,那怎么会有道呢?究竟层面当然另当别论,还记得我说的吗?金刚经里,长篇说教之后,佛问:“我有说法吗?”须菩提答:“没有”,“善哉,我从未说法”。究竟而言,无过去世,无未来世,一切皆无,但相对而言,若是否定世俗层而的转世,像有些英国佛教徒那样,那就叫错误之道。因为如果你不相信世俗谛,如果你不相信世俗层面的转世,如果我们死后都化为原子,化为花朵,柏林啤酒花园的一部分,那何必成为佛教徒。还不如去抢劫银行,只要不被警察逮到,你就没事,任何人都一样,纽约的流氓、强奸犯,在加德满都或山洞里的禅修者,反正都将成为柏林啤酒花园的植物,他们自称是佛教徒,这让我极度反感,总之,这叫做错误之道。在相对层面上,甚至佛自己都说:“很久以前,当我是兔子时”“很久以前,当我是猴子时”等等,所以那些是错误之道。 Ok,接下来是 该怎么说呢?歧途? “歧”是什么意思?分岔,不是真的迷路,也不是错误,像绕远路?不是 好吧,绕远路,可以,支线,也有些道是侧线、支线,我是这种道途的忠实粉丝,所以不想对其过于恶毒,总之,他们倾向把对错看得很严重。因此他们有走支线的倾向,像是应该过午不食,像是不可以肛交,不可以有 你刚刚有翻译吗? 【翻译】当然有。诸如此类的,走上支线了,那些是很好的道,真的很好,我是它们的忠实粉丝,弘扬此道,会对你有益,因为因为支线有些好处,它很安全,而且又经济实惠。记得吗?我们讨论过疑与信,记得吗?道完全是取决于你玩弄疑、信的技巧有多高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支线之道很安全。Ok,接下来是 一条非常好的道,当然不是错误之道,那当然不是迷失之道,甚至不是支线,真的,它就像是高速公路,是很舒适、宽敞、安全、直接的道,但这个道具有一种这个道会有点把你绑住,明白吗?可以说,修道者会被这个道绑住,尽管是非常好的道,却有点 它会有一点耽误你,不过,却是非常好的道,是非常令人赞叹的道,你必须修持它,若你想追随某道,这个非常好,的确,会有这样的情形,就像是你有辆好车,舒适到你几乎不想下车,因为一切都很好 音响系统很好,快满出来的咖啡都不会洒出来,诸如此类,有很多优点,方向盘是手工打造的,一切都如些美好,这是个非常好的道,你应该追随它,如果你想要追随某个修道,这个和之前那个道,我都强力推荐,这个道又称菩萨乘,以及事部、行部、瑜伽部密续,最后,还有另一个道,这个道,非常不可思议。例如,你只要读读恒河大手印,那洛巴经历帝洛巴多年的折磨、毒打后,他经历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对待,我还能看到那一幕,应该是第四世纪?不,不是四世纪,那洛巴是什么年代的?第九世纪,九世纪恒河当时一定极为湛蓝清澈,一定有很多美丽的树木,可怜的那洛巴被毒打多年之后,帝洛巴和那洛巴走在恒河岸边,帝洛巴终于把这“大手印之道“传给那洛巴,此道有诸多不可思议之处,例如,它让修道者领悟到,根本不需扛着自认是修道的包袱,道途的目的地就在那儿,行者一刻都未曾离开过道的目的地,所以何须经历这道的种种折腾呢?这是我建议各位发愿追寻的道,我的建议是,我知道我们会渴望在道上迷失,尽量减低那种渴望,绝对尽量别去英国的某些地方,换句话说,不要走上错误之道。 然后,外在修持支线之道,内在的精力全都投入舒适之道,记得吗?就是那个有点把你绑住的道,内在,尽可能地精进,并且一直保持着不想做修道者的心态,因此,要发愿追寻最后的那个道,若能如此,则前述四种策略就都圆满了,现在我听起来像在传教。我想就到此为止,你们有任何问题吗?问答部分:问题1【嘉 宾】 您说了什么吗?【仁波切】 我说了什么吗?说了很多,那就是问题所在,这是因为你的恶业。以及我持续不断的恶业。 还有问题吗?问题2【嘉 宾】仁波切您好,可否说一下不二的概念?日常有何可做的,以便更深入理解?【仁波切】在日常生活中,从实际层面来说,我会这么建议,我觉得这会是一个好建议,为了熟悉无二元分别这个概念,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告诉你自己,不管经历什么、看到什么,都是自己的感知,是你自己的感知,这真的会让你更接近无二元分别,因为当你告诉自己,这只是我的感知时,渐渐地,你会有信心它并非实存,外在上和本质上都不存在,我觉得这会让你更趋近于理解显有万法的无二元分别。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你应该去问真正的修行人。好,还有别的吗?问题3【嘉 宾】您介绍这些道、弯路等等的方式,听起来非常好,但我怎么知道不是在自我欺骗,我自认在道上,但谁知道呢?我可能一直感觉舒适,却毫无进展,甚至很放松,或变成什么都追随。【仁波切】这个很困难,我想会有很长时间,你不得而知,但有几点或许是你可以思考的,当你在追随一个道时,如果它让你的自我感到不太舒服,那么这个道应该没问题,若你的老师及其教导让你感觉良好,那么我认为德国小麦啤酒可能更好些,ok!问题4【嘉 宾】仁波切,谢谢您,可否跟我们说说虔心与您描述的那些道之间的关系?【仁波切】我们讨论了怀疑和相信,虔心具有相信的成份,我们可以归类出三种层次的虔心,有不理性的虔心,像是 世界上有很多不理性的虔心,我认识一群台湾人,他们追随一位美国德州的牧师,牧师说有太空飞碟之类的要降落在德州,然后飞碟会接走被选中的人,有很多人,包括律师、医生、心理学家等,放弃了一切,不是卖掉、而是放弃一切前往,宇宙飞船根本没出现,然后牧师非常方便地说:“噢,日期延后了!“,而这帮人还在追随他,这不是我编造出来的,这就是有点不理性。然后还有理性的虔心,我觉得萨惹哈大师总结得很好,就是相信因、缘、果这三者的游戏。如果你看煎蛋卷的材料,在做成煎蛋卷之前,每一样材料看起来都与煎蛋卷完全不同,但是因为你相信因与缘,你有信心它会变成煎蛋卷,所以,虽然我们自我检视时,我们看起来根本不像是佛,但是透过逻辑、理性的因缘等等,我们可以培养这种信心,但理性的虔心有过期的时候,因为理性主义或逻辑,逻辑就像一扇通往盲目的门,通往白痴世界的门,逻辑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你必须立志追求超越理性和不理性的虔心,这第三种虔心并不容易,我可以给你最接近的例子,并非最好的例子,不过我认为是最接近的,就是恋爱的体验,当你在热恋的时候,一切都合理,同时一切又都没什么道理,你会做出最愚蠢的事,例如买一朵玫瑰花,而且你压根不在乎别人怎么想,这是我能想到最接近的例子,当你能这样时,就是具有真正的虔心。而这就是 算了,不重要。还有问题吗?问题5【嘉宾】除此之外,我听到您说,虔心在道上是必要的,同时我也听到,怀疑是必须的,这两者该如何共处?还是说,这是永远无法解释的奇迹?您可否针对这点做解说?【仁波切】这就是为何我说,要走支线之道和舒适之道,对此,那两个道会很好,绝对不要走迷失之道和错误之道,我们当然想要走第五个道,但可说我们还没准备好,所以最值得投资的,就是这两个道。问题6【嘉宾】您说到支线之道时,我感到一头雾水,仁波切,我不明白这实际上是意思?【仁波切】喔,好,我在确认这里没有缅甸人或斯里兰卡人,就是声闻乘和辟支佛乘之道,用“支线“有点过于苛刻。但有时夸张是必要的,既然 我透露了他们的身份,就不应该称之为支线之道,让我们称之为”有很多板凳的道“,有很多咖啡馆、板凳的道,此道的一大要素是:它是单行道,所以你有去无回,下一个道舒适之道则是双向道,你会回来,但那是自愿的,好。问题7【嘉 宾】您好,我有个关于散乱的问题,您说像恋爱的体验给了我启发,这是种情绪化、得自经验的事,既自由又非常让人迷惑,恋爱有时也会令人有点迷惑,如何才能完全不散乱、不迷失?【仁波切】道的成份是怀疑和相信,这两者是打包在一起的,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正是那迷惑令恋爱变得有趣,一旦有信心时,就像婚后生活了,对吧?那时你就处于另一种阶段了,处于稍微不同的阶段,我没说不好。 好,还有吗?问题8【嘉 宾】仁波切您好,我想问您是否真的在不丹给十个人取名为“乔治.布什”?【仁波切】喔,很多,差不多有十个,现在也有迷特.罗姆尼。【嘉 宾】好,谢谢。【仁波切】甚至有一个莎拉.裴琳。问题9【嘉 宾】或许这是只有我才有的疑问,或者不是,理解和爱不是同一件事吗?【翻 译】理解和爱 它们是同一回事吗?【仁波切】或许吧,我不知道。问题10【嘉 宾】您好,仁波切,其实我有两个问题,可否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在道上不迷失方向? 其次是关于道的终点,可否再多说一些?【仁波切】终点?是的,道的目的地为何?第一个问题很重要,若要不迷失方向,或更重要的是,不要是自愿去迷失方向,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接受伟大上师宗喀巴所说的,他说,我们被四条河流所控制,生老病死这四条河流,我们无法控制其中任何一者,这四者构成了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必须做出一个结论,这个轮回生活是无法修复的,这是最为重要的,极端重要。这就是为何每当有人说,佛教令人快乐时,我总是会忧虑,因为目的并不是要让人快乐,你必须得出结论:这个轮回存有,就像如果水管出了问题,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像是在上面贴胶带,只能暂时解决问题而已,接受这点很重要。至于第二个问题,因为我们应该要渴求第五条道,所以根本不应该为些担忧,而且就算你不是第五道的行者,而是第四道的行者,也就是说你是位菩萨,那么,就如同地藏菩萨一般,他的主要祈愿是永不证悟,这些菩萨的行止都是不可思议的,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于是祈愿永不成佛,那是令人敬畏的宏愿,ok!问题11【嘉宾问题】您提到两个迷失之道的例子,全球化以及塑料回收,然后我还听到您说,如果没听错的话,您说世界、地球是拯救不了的,我一直在思考这点。【宗萨仁波切】然后呢?【嘉宾问题】这让我很忧心,因为据我所知,这是个岌岌可危的时代,我们造成极大的气候改变,可能会令我们,甚至所有生命都灭绝,所以若想为一切有情做点什么,或许我们应该努力,这就是我在思考的,所以我想知道,难道地球是拯救不了的吗?我们不应该试试看吗?【宗萨仁波切开示】我是一个天性很悲观的人,要印度、中国、孟加拉、不丹等国家说:“为了世界的生态环境,所以我们不致富”,我不觉得他们会那么想,这个地球多少还能呼吸,是因为成千上亿的印度人仍然很穷,我相信他们都会想要开车,我知道他们会想要,因为他们存到的第一笔钱,就想拿去买摩托车,就为了炫耀,但从较乐观的角度来看,我有在做祈祷,而且我非常相信祈祷,我觉得我们应该祈祷,我也尽量不去使用那些东西,我在自己能掌控的范围内,努力实践,对环境友善的生活方式,但我悲观的本性总会不时的浮现。 Ok,我们到此为止,喔,还有一个问题,好,无妨, 还有你,好,再两个问题,然后我们就结束。好吧,三个问题12【嘉宾问题】刚刚有一个关于不二的问题,我觉得较易对外在感知思维不二,知道自己的情绪性反应有时并不完全正确,但我很难把无二跟概念、跟脑袋里的知识连接起来,人总认为自己真的知道些什么,我想请您对此多解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