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重塑.doc_第1页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重塑.doc_第2页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重塑.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重塑刘劲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这一前瞻性的表述虽然已被所有语文教师所认同并接受,然而,笔者发现,在现行语文课堂教学中,却相当普遍地存在着教师对学生“主体意识”这一概念的肤浅理解和生硬解读现象,表现为课堂之上或是将师生教与学的关系简单置换,或是将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职责无原则下放,其结果是不仅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上没有得到真实的体现,语文课堂的教学功能也变得模糊不清。因此,如何准确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精髓,切实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认真面对和仔细思考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语文课程改革的好与坏,更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笔者通过有限的教学实践领悟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重新塑造,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掘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一、彻底交还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可以这样讲,在语文课堂上,没有一位教师不倡导自己的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然而,笔者却经常听到周围有的同事在抱怨:“学生的思考能力太差啦,简直没有一点思路”,“给了那么长的时间充分思考,可就是回答不到点子上”。这样的教师或许没有意识到,他们无形中混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他们在课堂之上给予自己学生的,也许仅仅是独立思考的时间,而不是独立思考的权力。学生被要求在教师限定的时间内,就教师限定的问题进行完全线性的思考,以期得出同步于教师思维的答案。在日复一日看似热烈的思考、讨论、交流中,学生逐渐弱变成了教师手中提线的木偶。所以,我们只能寄期望于木偶们的手脚动作整齐好看,又怎能责求它们跳出奔放的舞蹈?爱因斯坦的老师海因里希韦贝尔曾经对爱因斯坦说:“你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小伙子,可是你有一个毛病,就是你什么都不愿让人告诉。”在这里,海因里希韦贝尔老师说的“毛病” ,恰恰正是爱因斯坦可贵的优点思维品质的独立性。正是这个优点,使他敢于突破牛顿力学,经过不懈的努力,建立了相对论,做出了划时代的卓越贡献。当我们的教师慨叹自己的学生缺乏爱因斯坦那种独立思考的品格时,又有多少教师想到自己却正扮演着爱因斯坦的老师的角色。所以,将独立思考的权力彻底交还学生,应成为每一位走进课堂的语文教师必须恪守的第一要旨。这种彻底交还,意味着完全还原学生为思考的主体,让他们拥有作为独立思考者的最大权限思考方式的自由和思考内容的无限。而教师呢,首先应该是一个聆听者,而不是一个发问者;应该是一个解惑者,而不是一个质疑者。发问质疑的优先权应当归属学生。教师更像是学生思考路途上的交通指挥,将学生自由的思考引入合理有序,将学生无限的思考导向主次分明。当一个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这种角色转换时,就会时时感受到,学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所闪现出的思维亮点,常常能碰撞出知识的火花,从而将原本中规中矩的课堂学习,引向精彩与深入。比如,笔者在讲关汉卿的窦娥冤时,学生蓦地询问“这出戏剧老师你会演唱吗?”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汉魏诗歌时,一个学生提出“曹操的短歌行怎么反而比汉乐府的长歌行还长呢?”两个曾引起周围同学哄堂大笑的问题,教者并没有轻描淡写地带过,而是适时地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从而使学生对元代杂剧的音乐体制特点和汉代诗歌的音乐属性有了豁然明晰的了解。两节普通的讲读课瞬间演变成声情盎然的艺术鉴赏课。所以,当学生一旦发现自己的某些看似荒唐好笑的想法其实并不是“胡思乱想”,甚而是“奇思妙想”时,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思考不仅变成自觉,其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也会同时得到加强。二、营造课堂平等开放的话语空间。当教师在课堂之上给予了学生最大的思考权限之后,接下来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以怎样的心态和方式来接纳或评价学生的思维成果?对于那些准确理解课文内容、表述清晰的学生,教师自然会欣然嘉许、怡然称道,而一旦学生的观点有悖于教材注解,和教师的理解相忤,甚至有些“不着边际”、“没头没脑”时,课堂话语权这颗至重的砝码又该加在教师和学生这架天平的哪一边呢?笔者曾经上过一堂公开课,内容是讲授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课堂设计为从诗歌意象入手,截取词中三幅典型画面,分析该词意境。在课堂教学中,当笔者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时,有几个学生理解为“体现出词人对前途未知的茫然失落”,这和笔者精心准备的“表现分别在际的无奈与感伤,暗示词人的思绪象千里烟波一样绵长,象沉沉暮霭一般浓重,象茫茫楚天一样空阔寂寥”的授课内容不尽吻合。为了追求更理想的课堂效果,笔者对几个学生的理解不置可否,一带而过,仍然按着自己的备课内容详尽细致的讲解。在课后的听课教师座谈会上,一位教师提到,“那几个学生的理解角度其实很独特,如果当时授课教师能够就此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完全可以挖掘出该词更丰富的意韵”,另一位教师尖锐地指出:“授课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却没有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平等的话语权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从何谈起?”这堂公开课留给了笔者深刻的记忆。同行们中肯的批评使笔者意识到,课堂之上教师对学生思维表述的充分尊重,师生之间知识交流的完全平等,才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关键。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再将自己看作是知识的占有者去统治课堂教学,而应作为相对于学生的更多知识的拥有者来与学生一起分享课堂学习。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仅是教科书和教师才有发言权的时候,那发展智慧和性格的学习便不会发生;不管学生的经验背景在某一时期是如何的贫乏和微薄。”何况文学作品中的丰富形象性,阅读欣赏者的审美差异性,本身就意味着语文课堂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果园,而是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的花园。教师只有将课堂营造成平等开放的话语空间,让学生呼吸到畅通的学习空气,学生智慧的花朵才能开得更加娇艳。当然,值得特别强调的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完全平等开放,并不意味着师生教与学的关系就可以简单置换,更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表述一味无原则的赞扬与迁就。平等是知识交流过程中师生地位的平等,开放是宽容学生歧见,尊重思想多元的开放,架通师生之间平等开放的桥梁,永远是对知识与真理的绝对尊重。三、激发学生个性自由的创造活力。笔者在和一位物理特级教师交谈时,这位老教师不无感慨地提到:“教了二十多年的课,竟然没有一个学生对物理实验课本上的任何一个实验过程提出疑问。不是说书本上的知识错了,而是说学生们没有想过也许还有更简便更实用的实验方法。”老教师的话发人深省。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同样不是对教师的讲授句句点头,对课本参考书上的注解字字照搬?是什么抑制了学生质疑的勇气,是什么淡漠了学生创造的激情?让本应丰富的想象变成整齐划一的答案,让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僵化成条分缕析的说明。这让笔者想起明代著名教育家王守仁的一段名言:“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残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意思是说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拘束和禁锢,就像草木刚刚萌芽,顺其自然就会使它长得枝叶茂盛,摧挠它则很快会使它衰败枯萎。因此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不宜加以束缚和限制。这番话对于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正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也许,正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本位意识和权威意识无形中为学生灵动的思维划出了条条框框。因此,激发学生自由的创造活力,教师首先要卸除传统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首先要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我们指导学生读诗,能不能省却一些冗长的诗人简介和背景介绍,让学生首先从文本中最直接地获得感悟诗的节奏、诗的情感、诗的意韵;我们指导学生作文,能不能先不以文体约束之,不以范文提示之,让学生自主选择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写出属于自己的的文字。威廉斯指出:“以差异性或多样性为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