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下的尘埃.doc_第1页
炉火下的尘埃.doc_第2页
炉火下的尘埃.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炉火下的尘埃(散文)萍乡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10级中本班 殷梦芬北纬30度的江南水乡,在西北季风的魔爪下,瑟瑟发抖。家乡的腊月,很宁净,村头巷尾,没有横七竖八的杂物,也没有你追我赶的孩童。关于腊月的记忆,是雪白的年糕上一点鲜红的朱砂;是石臼里舂打糯米粑的吆喝;是炒爆米花时烤出的馨香;是麦芽糖黏在手上的蜜甜;还有一炉鲜红的炭火。时间自然风干了曾经鲜活的画面,记忆像一堆泛黄的老照片,贴上文字的邮票又能寄出多远?即使你再想拼凑那些凋落的往事,生命向前的步伐就如一片燎原之火,将一切付之一炬,剩下的只是一堆苍白的灰烬。那些关于寒冬腊月的故事,以民俗的名义被我们长久地怀念着。年糕可以去超市买了;打糍粑的石臼布满青苔了;冻米糖也有卖了;冷了可以开空调了。现今人们都说没有年味儿了,因为关于过年的一切前奏都被一个百货超市取缔了,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春节,单薄得撑不起人们365天的盼望。如今,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好,正月13姑姑家那边唱戏庆贺。去姑姑家做客,头天下午,在村里逛了逛,小时候经常跟表妹在这里玩,村子很大,房子又多,巷子更多,转着转着就忘了方向,我走丢过好几次。现在面对着整齐划一的房屋,一条大道从头到尾,我是不会再走丢了,走丢了的不是我!一声爆竹把我从感伤的漩涡中拽了出来,接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在空气中撑起了一片喜庆的味道。今晚是开场戏-“红台”。我也随着人们大概地往戏台脚下去了,这里果然灯火通明,小孩子的鞭炮总是出其不意地响在我身边,一声声叩击我空荡荡的思绪。依然是卖油条的,一张门板一个油锅,一样的东西,只是旁边的木板上赫然地写着“一块五一根”,我讪讪地走开了,毕竟时代在发展,经济在发展,人们消费水平在提高。看着戏台脚下这些杂货摊,那个卖拨浪鼓的不是的摇着他的商品,毕竟这已经不是我的玩具了!看戏吧,听说唱的是弹腔。我随着那些老人坐着听了一段,醉打金枝曾经跟奶奶学过几句弹腔戏,所以还算听得懂,唱得不错,美中不足的是这些人都太老了,坐在台下看着“公主”脸上的皱纹,这实在不是滋味。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现在的年轻一代有几个愿意学戏曲的,唱歌有唱美声的,就不见有唱戏曲的;写作有些诗文的,偏不见有写戏曲的。说到戏曲总会想到我们湖口特有的青阳腔,作为江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备受大家关注。青阳腔又名湖口高腔,从安徽传入湖口,并与当地流传的弹腔戏、饶河戏、文曲戏、采茶戏、黄梅戏、木偶戏等,相互汲收、相互借鉴、相互竞争、促进了湖口县戏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九九九年江西省文化厅命名、湖口县为“戏曲之乡”。极盛之时,民间学习青阳腔的职业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班社不仅在本地演出,而且还巡回演出于湖北黄梅、安徽祁门、太湖、安庆、青阳等地。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习这种古老文化的人越来越少,文化传承令人堪忧。面对现实,有太多的无奈,我也无力再做一些惨白的感慨。外面的风太冷,我回到姑姑家,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守着一盆炉火,炭块烧完了我不知道去那里加炭,于是挨得很近,可是火终究是灭了,我还是冷不过。一个城市的发展在于它的文化传承,青阳腔是经历了历史的洗礼而沉淀下来的精粹,这是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