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水浒》评点的理论价值.doc_第1页
金圣叹《水浒》评点的理论价值.doc_第2页
金圣叹《水浒》评点的理论价值.doc_第3页
金圣叹《水浒》评点的理论价值.doc_第4页
金圣叹《水浒》评点的理论价值.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圣叹水浒评点的理论价值2006年第9期(总第188期)学术论坛A(EMICF0RUMN0.9.2006(CumulativelyNO.188)金圣叹水浒评点的理论价值冯仲平摘要文章抓住水浒传评点所使用的基本概念,以宏观视角梳理金圣叹的小说理论,从文本虚幻特性的深层奠基,创作根本规律的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理论的深入聚焦三个方面探讨其价值和意义.关键词】金圣叹;水浒评点;理论价值作者简介】冯仲平,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广西南宁,530006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6)09013804文学不但需要批评引导阅读,仰仗批评深入地揭示其艺术价值,同时还需要通过批评进行理论建构,以新的理论成果指导创作实践.金圣叹水浒评点(以下简称金批)即在作品批评和理论创造两个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在当时成为我国小说理论发展的里程碑,而且当前仍然具有阐发的理论空间和现实意义.本文即着重探讨金批的主要理论建树及其宝贵价值.一,因文生事文本虚幻特性的深层奠基金批表面上虽然缺乏严整的文本样式和系统的逻辑结构,但其思想光芒却并不因此逊色.金圣叹独具慧眼,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相比较,认为水浒传已从史传的樊笼里脱颖而出,不再依托历史(史事和史传)而成为完全独立的存在.金圣叹敏锐地发现并准确地抓住了小说的虚幻文本特陛.(一)史书以文运事.从时间流程来看,必须先有曾经发生过的真人真事,然后才有专门记述史实的着作;从内容联系来看,则后者是对前者的记录与摹写,并以前者为绝对参照.因此,评判史书的标准是真实,它要求史记必须与曾经发生过的人,事,情,景如合符契,不能随意虚构,即史书之文仅能充当史实之事的工具.如司马迁史记所写之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都应当被视为实有,即曾经真确地发生过.因此,三国演义以史书为基本依托,在历史的基础上丰富与拓展,一方面作为优秀的艺术作品产生着巨大的审美效应,另一方面也使历史从庙堂走向了民间,使庄重的历史通俗化成为其重要功能之一.虽然小说中或有虚构的成分,但作者和读者并未自觉地意识到其中的虚妄,如左慈,于吉,管辂138等带有神秘色彩和超凡能力的人物,这些本属于非人间的虚幻形式,则仍被视为真实的存在,故三国有所谓七实三虚之说.据史演义,强调的是故事本身,是对史迹(史记)进行的丰富,润色与重构,以写出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但也正因如此,小说不可避免地由史书之记事转向了写人这个重心.金圣叹指出史书以文运事,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反面确立了小说艺术的本质特征.(二)水浒因文生事.这是金圣叹从正面确立小说本质的一个重要命题.金圣叹认为,小说与史书有根本区别,它的基本方式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皆由我.创作小说之目的,重点不在讲述故事,而是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金批第三十三回评:(作者)胸中自有一篇绝妙文字特无所附丽,则不能以空中抒写,故不得已旁托古人生死离合之事,借题作文.彼其意期于后人见吾之文而止,初不取古人之事得吾文而见也.1(踟明确指出,小说重点在文,事为文料,而且先有文,后有事.与史书相较,4说中文与事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即文为主,事为宾,不是文表现事,而是事展示文.金圣叹之因文生事,强调的是小说本体的虚幻特性.就人物而言,从水浒开头所言梁山英雄乃天罡地煞下界之虚幻预设与夫三国演义之历史分合规律引出-国志平话以因果报应解释显示着本质的区别.从不管佛教,道教还是历史循环论的观念而言,虽然三者都属于对人物命运的超验解释,但有一点需特别注意,即三国演义三国志平话都是先有史事后有解释,而水浒与金批则异于此,它是先预设而后发生,在深层体现着幻由心生的观念.金圣叹立足水浒实际,把原来带有反映色彩的文本态势扭向了表现的理论方向.那么,水浒传的创作虽有史的因由,即实事真人的依托,但更重要的是凭空杜撰.长篇巨制未必即是对已逝去的真人实事的追踪摹写,而是一种意识(即语言)的运作与展开.(三)小说胜似史记.明代李贽认为水浒传与史记的价值同样重要,清代的张竹坡认为应该把金瓶梅当作史记来读,甚至称其本身就是一部史记.从中可以发现史学传统对艺术理论的深层影响,可以看到由李贽到金圣叹再到张竹坡的发展轨迹,其间既有贯穿始终的史学传统,更有对史学传统的摆脱与超越.金批言小说胜似史记,道理何在?从史学传统看,小说继承了史传的春秋笔法,将作者对社会人生以及人物性格的理解和评价寄托在字里行间,寓道德褒贬和是非判断于具体形象的叙述描写,使读者不仅可以增加社会知识和人生经验,而且可以获得道德提升和心灵净化.从小说与史书的区别看,则史书只能叙述人和事件的基本轮廓及主要梗概,而小说可以表现更复杂的层面和更丰富的内容,特别是人物的面貌,事件的细节,事物的神理和生活的趣味等等.金批指出,施耐庵不仅写出了人物的基本性格与精神风貌,而且写出了人的性情,气质,形状,声口,栩栩如生,活脱灵现.水浒传不仅写出了人物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历史发展,而且写出了人物关系的深层内蕴,写出了细致入微的人情世态,读来令人趣味盎然,美感无限,这是史书难以企及的.(四)小说是心造的虚幻意象.金批关于小说因文生事,胜似史记等观点,多从与史书的比较中侧面提出,而对小说虚幻本质的界定则是从正面直接阐述的.金批第五回评:耐庵说一座瓦官寺,读者亦便是一座瓦官寺;耐庵说烧了瓦官寺,读者亦便是无了瓦官寺.大雄先生之言日: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人不造.圣叹为之续日:心如大火聚,坏种种五阴,一切过去者,无法而不坏.今耐庵此篇之意,则又双用其意,若日:文如工画师,亦如大火聚,随手而成造,亦复随手坏.如文心亦尔,观文当观心.见文不见心,莫读我此传.吾读瓦官一篇,不胜浩然而叹.呜呼!世界之事,亦犹是矣.一部水浒传悉依此批读.1(P120)佛之心造诸法,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现象世界的生与灭都是主观精神的表现.金圣叹借此说明水浒传文本的基本特性,小说意象的发生犹如工画师,随手而成造.在小说中,瓦官寺的出现是施耐庵主观意识的产物,它的消失也是施耐庵巧妙构思的结果,它(法)的存与灭都是人的主观精神(心)活动的结果.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一切叙述和描写),都属于凭空杜撰,不必以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和客观存在过的人物做参照,因为小说的本质即是虚幻.金批贯华堂古本水浒传自序就认为小说是作家经营于心,久而成习,不必伸纸执笔,然后发挥的产物.从这一角度来审视水浒传,当然可以说一部书皆从才子文心捏造而出,因而具有虚幻的特性.二,因缘生法创作根本规律的深刻揭示金批的理论价值还突出地表现在对小说创作规律的揭示.金圣叹自以为把捉到了施耐庵的创作秘诀,自以为窥见了水浒获得巨大成功的深层奥妙,他要把金针度与世人,认为如此方不负作者的惨淡经营和良苦用心.他在总结水浒传的创作经验时,提出了一个核心论点,即以因缘生法为水浒传文字总持.因缘生法是水浒传的创作纲领,读者只有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点,才能真正领悟水浒传的艺术价值和思想精华,他进而认为,这一总持具有广泛的普适性,把握了水浒传的文字总持,就能掌握读通天下之书的不二法门.(一)因缘生法.金批强调,创作必须做到深达因缘,即把握因缘生法的根本原理.金批第五十五回评:经日:因缘和合,无法不有.自古淫妇无印板偷汉法,偷儿无印板做贼法,才子亦无印板做文字法也.因缘生法,一切具足.而耐庵作水浒一传,直以因缘生法为其文字总持,是深达因缘也.夫深达因缘之人写豪杰,奸雄之时,其文亦随因缘而起,则是耐庵固无与也.(v898)宇宙万物的生灭,都是内外相因彼此作用的结果,离开了一定的内因外缘,事物便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世间的人与事体现了因缘生法,小说中的人与事同样符合因缘生法的道理.作家的亲动心与设身处地,就是以己之心体会人事的因缘,从而使人物情节符合自身的逻辑关联,从而传神地展现出一个本质虚幻却给人以真实效果的艺术世界.所以金批认为,小说中的人和事似乎都有自己的行动逻辑,而与作家施耐庵没有任何关系.金圣叹用因缘生法分析了宋江杀惜的情节:宋江之杀,从婆惜叫中来;婆惜之叫,从鸾刀中来.作者真已深达十二因缘法也.1(P34)十二因缘指一系列因果关系形成的逻辑环节,金批借此分析小说情节发生,发展,结果之间的关联:宋江起初本】39不想杀阎婆惜,是婆惜的喊叫让他产生_r杀人的念头,而婆惜喊叫又是因为看到宋江的鸾刀.小说之文随着事件的内在规律,一环紧扣一环地铺陈开来,形成了一个连续运动,关联紧密的情节序列.这一分析强调了事物发展的深层规律和自身逻辑,把批评的目光凝聚于小说文本,借法的假有性揭示了小说的虚构特征,削弱了作品与现实联系的纽带,将文本作为一个自足圆成的对象来观照,显然有利于发掘小说艺术的审美价值.(二)格物与忠恕.金批认为,作家要使其文亦随因缘而起,必须深达因缘,要想深达因缘,就必须格物致知,便又涉及具体的方法和途径,即格物之法,以忠恕为门.格物讲的是修齐治平之宏观程序的重要一环,是由内到外之逻辑序列的原初起点,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金圣叹在这一儒学的命题中注入了佛学的内容,他说:然则耐庵何如人也?日:才子也.何以谓之才子也?日:彼固宿讲于龙树之学也.讲于龙树之学,则菩萨也.菩萨也者,真能格物致知者也.1(认为施耐扁拘创作得益于龙树之学,即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的缘起陛空论.格物的前鼹是掌握因缘生法,格之于心就能获得良知,经过长朗的艰苦努力,逐渐由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但金批之格物,既非通常理解的考察客观事物,也不是主张文学源于社会生活,而是为圣人身通六艺,非物物而格之,只是识得矩字,把格理解为格式之格,指作家内心对于情理的揣度功夫,即对情理的开悟.忠是指事物的具体性与特殊陛,恕则是指认同以及认识这种具体性与特殊性的根本途径,即以物种的尺度来建造.佛典中论认为万事万物皆属假有,说它有,是肯定其现实存在;说它假,是从深层揭示其本质为虚无.金批的忠恕思想,深入地揭示了艺术作品与客观存在的辩证关系.金圣叹说:施耐庵以一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人妙者,无他,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火亦忠,眼亦忠,故吾之见忠;钟忠,耳忠,故闻无不忠.吾既忠,则人亦忠,盗贼亦忠,犬鼠亦忠.盗贼犬鼠无不忠者,所谓恕也.忠恕,量万物之斗斛也.因缘生法,裁世界之刀尺也.施耐庵左手握如是斗斛,右手持如是刀尺,而仅乃叙一百八人之性情,气质,形状,声口者,是犹小试其端也.(一.他认为忠是反思自我的方法,先确证吾忠,进一步14f】设身处地,于是延伸为恕,忠恕是前后相承的两个阶段.从因缘生法的角度看,事物都由因缘和合而成,认识自我个性须考虑相关因缘,推及他人也要分析相关因缘.致知在格物,格物在忠恕,而忠恕又须掌握因缘生法这一格物与忠恕的前提.作家进行艺术构思,必须充分考虑人物生存的条件以及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己之心推及他人,心临其境,使笔下的人物能尽人之性,任其喜怒哀乐,从而达到各自人妙,于是就涉及另一个相关命题亲动心.(三)亲动心.在揭示作家创作成功的奥秘时,金圣叹提出了亲动心而为这一着名论断.动心一语,既有深远的儒学渊源(如孟子动心忍性之说),同时亦注入了佛学的内容(如六祖慧能关于风吹幡动的公案),当然还有明代心学的思想,如吾心即是宇宙之论等.金圣叹综合多种思想,把它改造成了小说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金圣叹说:其忽然写一豪杰,即居然豪杰;其忽然写一奸雄,即又居然奸雄也;甚至忽然写一淫妇,即居然淫妇;今此篇写一偷儿,即又居然偷儿也.若夫既动心而为淫妇,既动心而为偷儿,则岂惟淫妇,偷儿而已.惟耐庵于三寸之笔,一幅之纸之间,实亲动心而为淫妇,亲动心而为偷儿.既已动心,则均矣,又安辩,?此笔点墨之非人马通奸,溉笔点墨之非飞檐走壁耶?1(P898)萨特说,当演员登上舞台进入剧中的角色之后,他就被艺术文本的虚幻性非现实化了.演员如此,作家亦然.施耐庵自然不具淫妇,偷儿之性,但他能够灵魂出窍,在意识中化为淫妇,偷儿,将自己融人笔下的人物形象之中,在精神上进人忘我境界,幻化为描写对象,揣摩,体验其性情,气质,形状,声口,塑造出逼真传神的人物形象.金圣叹的设身处地说,描述了小说创作过程中主客融合,忘我幻化的特殊状态.他分析施耐庵描写火并王伦时的林冲:此节若便立起,却起的没声势;若便踢倒桌子立起,又踢得没节次;故特地写个坐在交椅上骂,直等骂到分际兴发,然后一脚踢开桌子,抢起身来,刀亦就势掣出,有节次,有声势.作者实有设身处地之劳也.13(P313他还引用赵松雪画马的典故:传闻赵松雪好画马,晚更人妙,每欲构思,便于密室解衣踞地,先学为马,然后命笔.一日管夫人来,见赵宛然马也.(m70)说明景阳冈武松打虎的情节都是作者动心揣摩的结果:今耐庵为此文,想亦复解衣踞地,作一扑,一掀,一剪势耶?l(P370)此论的确揭示了想象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所达到的艺术效果.金圣叹凭借佛学,fi,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因缘生法揭示了艺术创作的根本规律与审美特性,并用格物,忠恕,亲动fl,等命题阐述了艺术创作的独特fl,理和运作方式,建构了一个严密的小说创作理论体系.三,一心所运人物性格理论的深入聚焦金圣叹的小说观念亦是人物性格理论的基础.它融合并代表了明代fl,学,佛学的思想意识,强调主观,精神的巨大作用,强调艺术创作的根本特性虚构,虚幻,而又含有真实情理,关系之真实,认为这是产生小说(人物,情节,价值)的根本依据.金批丰富而深刻的人物理论,大致可以下方面把握.(一)人物性格是小说艺术价值的重要构成.中国小说受史传文学与古代神话的影响,传奇遂成为一个鲜明的特色,作家的追求和读者的关注集中于故事的出人意表和情节的曲折离奇,小说文本的基本构成不是人物而是故事.与此相联系,在理论建设与批评实践中,一方面过多关注作品对史传的补遗功能,另一方面特别强调小说的道德教化作用,人物性格处于次要位置甚至被忽视.李贽的水浒传评点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金圣叹则进一步把目光瞄准了人物性格的塑造.金批高度赞赏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并指出它令人百看不厌的主要原因.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P19又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直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P19)金圣叹首先使用性格一词,并赋以具体的理论内涵(个性化),抓住了小说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奠定了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在作品中的核心地位.(二)人物的个性化是性格元素的合理配置.金批认为,施耐庵之所以能将一百八人刻画得各自入妙,就在于通过长期的格物功夫掌握了人情事理的基本规律.施耐庵以一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者,无他,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斯以一笔而写百千万人,固不以为难也.)个性化不但要求人物的外在形貌能给读者以鲜明印象,还要能够把握人物性格的深层结构与精神特质.对此,金批中有许多精彩论述,如他对带有同种性格元素的几个人物的剖析:水浒传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绊,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P2o)粗卤是抽象的相同点,而粗卤的深刻成因与具体表现却各式各样.因此,个性化的描写必须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微妙差异,要做到各种性格元素合理配置,才能塑造出独特的这一个来.作品无论写多少个人物,都必须服从个性化的需要,做到一人一样,绝不雷同或相似,这是成功作品的根本标志.(三)人物个性化需要使用多种表现方法.因缘生法是人物性格的宏观成因和深层机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