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记者就要是学者.doc_第1页
是记者就要是学者.doc_第2页
是记者就要是学者.doc_第3页
是记者就要是学者.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是记者就要是学者 我的记者生涯几乎同时伴随着治学生活。 记者是一门专业,但是它这个专业和其他专业学科、技术不同,是专门管“杂”事的,工农商学无事不问,东西南北无处不跑,既然接触的面多,就要求知道的东西多,这是记者职业的特点之一。特点之二,是记者职业的不稳定性,或曰十字路口性。虽然我们强调记者安心本职,但总有一大批人在记者岗位上锻炼几年之后,由于接触到某一方面工作,遇到某种契机,发现自己的另一种潜在才能而改行他业。就是说记者工作可以有许多的好处,当随着年龄的增长,跑不动时,他可以去从政,可以去经营企业,可以去当作家,可以当某方面的研究人员。这许多的外延(这是说将来)和他现时就接触到的众多的领域,需要他有一个丰富的内涵这就是当一个学者。 我的治学内容大体有两部分,一是科学史,二是散文理论。 我在任光明日报记者后经常接触科学界人士,又经常往学校跑。我发现现在的中学教育还一如20年前我读中学时一样,教师硬灌,学生苦读,由于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习变成一件很苦恼的事,只是为了将来升学才不得不为之。但是科学史上明明有许多生动的事例,每一个公式、定理背后都有一场极感人的斗争和故事。为什么无人将此整理出来呢?原来科学家只管规律本身的发现,学校只管现成知识的传授,而发现这些规律的人却被忽略了这是文学家的事,文学是人学。但一般的文学家又缺少科学史知识,所以也很少写这个题材。我觉得这是科学、教育与文学的三角地带,就从这里入手正好治学。 治学的第一步是选题,选人之不为,选学术空白,选读者之未见,选新的角度。当然这选题还要能结合记者职业的特点,有工作、业务之便,这样就成功了一半。一般学生学数、理、化之所以缺乏兴趣,是因为这是一种逻辑思维,较枯燥,而文学之所以感染人,是因为这是一种形象思维。现在能不能在这种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呢?我想到用中国传统的文学形式章回小说来写科学史,来表述中学课本里的数理化内容,便产生了一个题目数理化通俗演义。这种新颖的知识小说先在一家刊物上连载,刚登出几回便引起强烈反响。 题目选好之后就要持之以恒地干到底。治学最大的痛苦莫过于题初做而不终,果未熟而落地夭折。开始我是试着写,边搜集材料边写。发表到20多回后,出版社又找上门来,要3个月内出书,一步紧一步。但作为业余治学,学问本来就是被逼出来的,挤出来的。这样有6年的积累,一套共三册40万字的书出版了。由于书很合中学生的胃口,又是以文学形式普及,很快被摄成电视剧。这本书始终是在一种被逼、被迫、有压力的情况下完成的。记者,在自己的本职工作本来就杂乱、流动性大的情况下还要做学问,我体会最要紧的是先要“入轨”。就是说选好题,进入轨道。像列车一样一旦进入轨道就能靠惯性运行。像发射人造卫星一样,从地面发射时要给一个很大的力,一旦送到大气层外,进入轨道,它就再不需要燃料,而自己运行。这本书在刚开始时构思结构、主题,确定模型,查找资料是很吃力的,但是一开了头,按期交稿,就形成一种惯性,平时的新闻采访写稿照常进行,只是到刊物快催稿了,再续上一回,积以时日,逐渐成书。我认为只要有心,记者工作虽然忙、乱、杂,但还是可以偷空做学问的。 我另一方面的研究是散文。散文是一切文体的基础。要做一名好记者必须有厚实的语言基础,而要打好这个基础必须认真地学散文和写散文。这里面没有如小说的情节,诗歌的音韵等可用来遮语言之丑。它是质朴的,甚至的赤裸的,就是要语言自己的艺术。而新闻的特点之一就是要语言干净,这个基本功只有通过散文去训练,犹如球类运动员的速度、弹跳只有通过田径训练取得一样。 我对散文的学习分三部分,一是背,二是写,三是理论探讨。 任何学问都有其继承性,特别是文章作为一种艺术,它总是吸收了前人的成果之后再创新、演变,犹如建筑艺术总是唐、宋、明代代相因相变一样。因此学文章的第一步是背文章。是先继承、吸收,然后再创造。我在每次外出采访时总要带一本古代散文选,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背那些名篇。这些经过千年筛选、淘汰而保留下来的佳作,犹如颜真卿、欧阳询的书法一样,在最简洁之中蕴藏了无穷的变化。而这种微妙只有在熟背之后才可心领意悟。这不是小学生背书,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学问。 背之外,是写。平时在采访新闻中见到可感可叹之事,可敬可悲之人及雄伟秀丽之景都随手记录下来。一般是先记在采访本里,再整理在日记本上,这已是半成品。再修改在稿纸上。这个过程有时很长,一篇千字短文常酝酿、修改一年多才能出手。这样日积月累十年后,我精选了23篇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其中有两篇已被选人中学语文课本。这样苦修的结果是感到自己的语言功力明显提高,写新闻稿时较轻松自如。 当然,只创作还谈不上治学,我在创作的同时对古典散文理论和现当代散文家的作品进行了研究,总结出自己的创作理论。以这个理论来评判前人的作品,来指导自己的创作。特别是对解放以来影响最大的散文家杨朔提出自己的批评意见,敢于独树自己的旗帜,以抵抗那种虚假的创作观点和手法。这样日积月累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 做学问是一件很苦的事,记者工作本就够繁忙的,何必自寻苦吃呢。从我自己的体会看,在完成了科学史和散文方面的这些研究,出了这两本书之后,如同换了一个人,好像自己由孩子长成了大人。觉得内心充实许多,手中的笔力也增加许多。采访时因为科学中的各学科都曾大略涉猎过,所以再不像原来那样无知、自信和轻飘,而很易和采访对象知识上相通、感情上契合。你这个记者就不是向对象可怜地讨一点什么或是在社会与报纸间传递一点什么,他的地位提高了,他和对象能平等地交流,他对这些材料敢大胆地取舍指评和运用。采访对象再不把你当客人,当外人。这是从你与对象的关系方面来说。 另一方面,与读者的关系也在变。过去我的读者只是新闻读者,这样人家也只是把你看成一个记者、一个传播消息的。现在拥有了文学、科学方面的和一般社会读者,人家觉得你是个研究问题的。随着自己掌握的知识的深度增加,读者对自己信赖的程度也在增加。这样记者就不只是简单地告诉读者什么事,而是在自己知识的背景上准确地显示什么、揭示出事情的本质。同是一篇消息、通讯,不管是科学、教育还是社会新闻,它在读者面前展示的层次、深度就有明显的不同。读者如果能以对学者的依赖来对待记者,采访便有许多方便了。我后来在学校和其他地方采访时,一些教师和学生因为课文里有我的文章或读过我的书,大家觉得特别亲切。 记者是一个很能锻炼人的职业。一个有文化基础的青年人,如果他是聪明的、勤奋的,干三年记者一定可以锻炼成一个有分析判断力、有独立工作能力、有机动决策处置问题能力和有灵活自如地表达能力的人。因为记者每时每日都在不停地深入基层,调查思考。但是也有一些记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就只会写一个本报消息,甚至连通讯也不会写或写不好。就是因为他只满足于传递消息而不研究问题。而要能研究通一些问题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要有学问做后盾。当他只能是一名“记者”时,他也就只能是一名“传令兵”,当他满腹韬略时他就不只是传达别人的,而是一个能决策的将军。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学者的记者,至少不是一个有志气、有抱负的记者。记者这个岗位最锻炼人,这也带来了另一个可能,就是青年记者在得到锻炼、翅膀硬了之后可能飞到别处。人不可能一生第一次就选择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