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升迁秘籍.doc_第1页
曾国藩升迁秘籍.doc_第2页
曾国藩升迁秘籍.doc_第3页
曾国藩升迁秘籍.doc_第4页
曾国藩升迁秘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曾国藩升迁秘籍:上头有人好办事编者导读:曾国藩不仅少年得志,而且在京官的十几年中,升迁极快。1838年中进士,1840年授翰林院检讨,1847年升内阁学士、礼部侍郎,1849年迁礼部右侍郎。以后的4年兼任过兵部右侍郎(1849年)、工部左侍郎(1850年)、刑部左侍郎(1851年)、吏部左侍郎(1852年)。从官阶上看,从翰林院检讨的七品,升迁到礼部侍郎的正二品。曾国藩十分得意,写信通告亲友,说自己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清朝官制共是“九品十八阶”。每一品级有从品和正品之分,就是说一个官位上有从、正两级。这样算起来,曾国藩十年京官,由七品到正二品,的确是连跃了十级。他自己认为,环视左右,极少有升这么快的。给弟弟的信中说:“37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拜访主考官:四十二名变第二名当曾国藩走进翰林院成为大清帝国的储备官员时,他就像一匹蓄势待发的千里马在寻找自己的伯乐。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好友王闿运坚持认为,曾国藩能在道光年间十年七迁,成为当时汉族大臣中数一数二的人物,其恩师穆彰阿的提携功不可没,比他稍后的人也持同样的看法。 道光十八年(1838),穆彰阿被任命为会试主考官,第三次赴京会试的曾国藩便中第三十八名贡士。四月,殿试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按惯例,位列三甲的人是不能进入翰林院深造的。曾国藩失望至极,准备放弃朝考,甚至已收拾好行李、租了马车准备回湖南了。同乡好友劳崇光一语点醒梦中人:“顺德人罗惇衍、泾阳人张芾、昆明人何桂清三人均于道光十五年(1835)中了进士,张芾、何桂清比较世故,立马拜见了主考官穆彰阿,而罗惇衍却没有踏入穆府半步。等三人分配职位的时候,罗惇衍吃了大亏,以年纪太轻为由,等候察看,而张芾、何桂清却分到肥差。你的转机就在穆彰阿身上,他是你会试的主考,不妨去拜访他。” 曾国藩恍然大悟,立马于当晚登门拜谢会试座师穆彰阿,两人的谈话内容已不得而知,但他在接下来的朝考中显然得到了穆彰阿的帮助。当时担任朝考主考官的穆彰阿特意调阅了曾国藩的试卷,发现曾国藩的小楷漂亮,文理顺畅,于是当即圈定他为翰林院曾国藩升迁之道:大树底下好乘凉他既不是口含金钥匙的王公贵族,也不是天赋异禀的奇才怪杰,而是个朴实而憨厚的寒门士子。在高手如云的京城,十年经营成就七迁佳话,除了孜孜不倦的勤奋和一如既往的清廉,“网结天下”从而“借网捕鱼”的关系学无疑是他左右逢源的关键所在。1大树底下好乘凉曾国藩语录若果威仪可测、淳实宏通,师之可也;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或师或友,皆宜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也。当曾国藩走进翰林院成为大清帝国的储备官员时,他就像一匹蓄势待发的千里马在寻找自己的伯乐。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好友王闿运坚持认为,曾国藩能在道光年间十年七迁,成为当时汉族大臣中数一数二的人物,其恩师穆彰阿的提携功不可没,比他稍后的人也持同样的看法。穆彰阿是满洲镶蓝旗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后逐步升迁。道光八年(1828),他荣升军机大臣,自此再未离开过清廷中央权力中枢,十年后又成为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位高权重,对上奉承迎合,固宠权位;对下结党营私,排斥异己,门生故吏遍天下,是道光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势人物,荣宠备至数十年。谏官朱琦评价,穆彰阿名望虽不如林则徐,爱才和敬业上却丝毫不输于他。这话一语中的,穆彰阿一生致力于揽权和培植党羽,成效显著。着力培植党羽,是扩充和巩固势力、进一步揽权的最佳途径。穆彰阿极为重视科举取士,希冀通过师生关系将大清帝国未来的官员都收入自己麾下,尤其是无根基的寒门士子大受欢迎。按清朝会试的惯例,每届会试主考官的选择,应首先由内阁大学士拟出名单,然后呈交皇帝挑选。穆彰阿身兼首席军机大臣和内阁大学士二职,他每次草拟主考官名单时,都会把自己的名字排在首位。因此,在道光朝,穆彰阿担任会试主考官的次数是最多的。其实,在整个清代,能五次担任会试主考官的人也仅有五人:顺治朝的熊赐履、乾隆朝的德保、嘉庆朝的王杰、道光朝的曹振镛和穆彰阿。穆彰阿对道光朝科举影响极为深远。穆彰阿还有个习惯,不管是会试,还是翰詹考试,非常注重楷书,尤其是小楷。据说,龚自珍不得入翰林的原因是因为他不善于写小楷,后来龚自珍怨恨不已,遂让他的女儿、妻妾以及婢女均学会写楷书。每逢有人谈到点翰林的问题时,龚自珍就会说:“今日之翰林,有什么本领值得称道?我家的妇人,每人都能写得一手漂亮的楷书,每人都可入翰林院。”曾国藩非常清楚这一点,他曾经说过:“道光中叶以来,翰林院詹事府最好的出路,莫过于两书房行走,而保荐的时候,只求工于小楷的人;阁部最好的前途,莫过于军机处行走,而保送的时候,只取工于小楷的人。衡文取士,也只论小楷。”曾国藩还特意练过小楷。最近发现一份咸丰七年(1857)四月初五日曾国藩的请功奏折,写在长约十八厘米、宽十七厘米的宣纸上。在这块巴掌大的纸片上,曾国藩居然用蝇头小楷写下了三百三十八个字,字迹极为工整漂亮,可见曾国藩小楷的功底十分深厚。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道光十八年(1838),穆彰阿被任命为会试主考官,第三次赴京会试的曾国藩便中第三十八名贡士。四月,殿试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按惯例,位列三甲的人是不能进入翰林院深造的。曾国藩失望至极,准备放弃朝考,甚至已收拾好行李、租了马车准备回湖南了。同乡好友劳崇光一语点醒梦中人:“顺德人罗惇衍、泾阳人张芾、昆明人何桂清三人均于道光十五年(1835)中了进士,张芾、何桂清比较世故,立马拜见了主考官穆彰阿,而罗惇衍却没有踏入穆府半步。等三人分配职位的时候,罗惇衍吃了大亏,以年纪太轻为由,等候察看,而张芾、何桂清却分到肥差。你的转机就在穆彰阿身上,他是你会试的主考,不妨去拜访他。”曾国藩恍然大悟,立马于当晚登门拜谢会试座师穆彰阿,两人的谈话内容已不得而知,但他在接下来的朝考中显然得到了穆彰阿的帮助。当时担任朝考主考官的穆彰阿特意调阅了曾国藩的试卷,发现曾国藩的小楷漂亮,文理顺畅,于是当即圈定他为翰林院庶吉士,列为一等第三名。后来,朝考结果呈道光皇帝审核时,穆彰阿还向道光皇帝极力推荐,道光皇帝于是又把曾国藩提升为一等第二名。这样,曾国藩的成绩就由殿试的三甲第四十二名,一跃而成为朝考一等第二名,这个结果令曾国藩本人都始料未及。虽然曾国藩不是穆党核心人员,但自此以后,穆彰阿对他的提携也算不遗余力,曾国藩的仕途也如拨云见日般开阔了不少。道光二十年(1840),爆发了鸦片战争,清廷官员分成对立的两派。一派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一派以琦善为代表的主和派,而穆彰阿就是主和派的后台。时人评论说,琦善之所以能取代林则徐,到广东后又撤除海防,其罪魁祸首便是穆彰阿。曾国藩当时人微言轻,虽未参与决策,精神上却完全站在穆彰阿一边,对战局持妥协的态度。曾国藩在家书中说:“中英战争和局基本上已确定,金陵为南北咽喉,英夷既然已占据要害,掐住了我们的咽喉,不得不暂时与英夷求和此次议和,实在是出于不得已,但能让天下重归太平,谁人不以为上策呢?”这种政治态度成为了曾国藩“穆党”身份的标志。大树底下好乘凉,朝中有人好做官。有了穆彰阿这棵大树,加上自己刻苦努力,曾国藩在翰林院的日子还算舒畅。道光二十三年(1843),清廷突然宣布要组织翰林、詹事们进行考试。翰詹考试通常每六年举行一次,上次考试是道光十九年(1839),这次考试提前了两年,让翰林、詹事们措手不及。更为糟糕的是,曾国藩是三月初六才知道这个消息的,而初十就要考试了,他只有四天的准备时间。曾国藩在当天的日记中写下了当时惶惑的心情:“听到这个消息后甚觉惊慌,很久不作诗赋了,也基本上没有写过奏折,最近眼睛又看不清东西,进场之后恐怕做不完试卷。”初十日,考试如期举行。考试过程中,有位同学因夹带被抓了出来,交刑部治罪,闹得人人自危,让曾国藩不免临场紧张。考完后,曾国藩将答案与众人阅看,立马就发现有一大错误。他痛斥自己:“粗心至此,有何颜面跻身翰林词臣!”但后悔已来不及了。不过,这次翰詹考试的主考官还是穆彰阿。据说,穆彰阿早有安排,待曾国藩交完卷后,穆彰阿便暗示曾国藩说,听说平日积累了不少诗文作品,很早就想拜读,能否一瞻墨宝?曾国藩马上心领神会,将考试的诗赋用工整的小楷誊写好,亲自送给穆彰阿。如果这事发生在唐代,则完全可以冠冕堂皇,因为这不叫舞弊,叫毛遂自荐。这是唐代的一种科举习俗,叫行卷。应试者为了增加及第的可能性,将自己的诗文在考前呈送给朝中权贵,以求推荐。宋太祖为了避免权臣结党营私,下令废止,但直到清末,暗中行卷之风依然屡禁不止。穆彰阿用此举收揽人心,十分奏效。十三日成绩揭晓,一等五人,二等五十五人,三等五十六人,四等七人。曾国藩位列二等第一名,取得不错的成绩。次日上午,曾国藩得到道光皇帝的接见,升任翰林院侍讲。下午,曾国藩立即去拜谢穆彰阿的知遇和提携之恩。不仅如此,穆彰阿还经常在道光皇帝面前称赞曾国藩办事认真、学问优长,有过目不忘的才能。他知道道光皇帝是个极重家庭伦理的人,于是特别强调曾国藩家是四代同堂,是有福之家。这引起道光皇帝对曾国藩的关注,想亲自考一考曾国藩。有一次,曾国藩被带到宫中一处侧殿内等候皇帝召见。几个时辰后,小太监才匆忙过来通传,皇帝临时有事,明日才能接见他。曾国藩有些失望,但也无奈,饭后即往恩师家汇报情况。穆彰阿朝中耳目众多,自然早就知道了情形。他也明白了道光皇帝是在考曾国藩的观察能力,问曾国藩道:“你留意了房中摆设吗?特别是字画什么的?”曾国藩摇摇头,但他顿时恍然大悟,既佩服穆彰阿料事如神,也感动他对自己的关照。穆彰阿沉吟良久后,让心腹仆人拿四百两银子送给一位老太监,求他将曾国藩白天待召房间的布局以及字画内容抄录下来,然后交给曾国藩,反复叮嘱他要背熟字画的内容,曾国藩照此办理了。第二天,道光皇帝召见时,所问的果然是四百两白银买到的大清历朝圣训。曾国藩自然是口若悬河,对答如流。道光帝不由得大喜,认为曾国藩记忆力和观察力超群,世所罕见,可堪大用,特地下诏给穆彰阿说:“你曾说过曾某遇事留心,确实如你所言。”从此,曾国藩一路官运亨通。现在有一句流行的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曾国藩在短时期内从一个小京官爬到侍郎高位,如此快速成功,穆彰阿自然功不可没。当然,曾国藩对穆彰阿的感激之情也非同一般。他对穆彰阿一直执弟子礼,言必称“鹤舫师”。咸丰皇帝即位后,罢免了穆彰阿的官职,文武百官犹避之不及,只有曾国藩去穆宅探望。二十年后,曾国藩奉命任直隶总督进京面见皇帝时,又专程拜访穆彰阿的后人。曾国藩谋人谋事之道大树底下好乘凉,朝中有人好做官。若想成功,你必须有足够的才智,还要有足够的努力。但是,如果你能找到一个靠山,有贵人相助,你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弊取得好成绩 小京官爬到侍郎高位大树底下好乘凉,朝中有人好做官。有了穆彰阿这棵大树,加上自己刻苦努力,曾国藩在翰林院的日子还算舒畅。道光二十三年(1843),清廷突然宣布要组织翰林、詹事们进行考试。翰詹考试通常每六年举行一次,上次考试是道光十九年(1839),这次考试提前了两年,让翰林、詹事们措手不及。更为糟糕的是,曾国藩是三月初六才知道这个消息的,而初十就要考试了,他只有四天的准备时间。曾国藩在当天的日记中写下了当时惶惑的心情:“听到这个消息后甚觉惊慌,很久不作诗赋了,也基本上没有写过奏折,最近眼睛又看不清东西,进场之后恐怕做不完试卷。” 初十日,考试如期举行。考试过程中,有位同学因夹带被抓了出来,交刑部治罪,闹得人人自危,让曾国藩不免临场紧张。考完后,曾国藩将答案与众人阅看,立马就发现有一大错误。他痛斥自己:“粗心至此,有何颜面跻身翰林词臣!”但后悔已来不及了。 不过,这次翰詹考试的主考官还是穆彰阿。据说,穆彰阿早有安排,待曾国藩交完卷后,穆彰阿便暗示曾国藩说,听说平日积累了不少诗文作品,很早就想拜读,能否一瞻墨宝?曾国藩马上心领神会,将考试的诗赋用工整的小楷誊写好,亲自送给穆彰阿。如果这事发生在唐代,则完全可以冠冕堂皇,因为这不叫舞弊,叫毛遂自荐。这是唐代的一种科举习俗,叫行卷。应试者为了增加及第的可能性,将自己的诗文在考前呈送给朝中权贵,以求推荐。宋太祖为了避免权臣结党营私,下令废止,但直到清末,暗中行卷之风依然屡禁不止。穆彰阿用此举收揽人心,十分奏效。十三日成绩揭晓,一等五人,二等五十五人,三等五十六人,四等七人。曾国藩位列二等第一名,取得不错的成绩。次日上午,曾国藩得到道光皇帝的接见,升任翰林院侍讲。下午,曾国藩立即去拜谢穆彰阿的知遇和提携之恩。广结人脉:春节是联络感情的最好时机 春节拜年是联络情感最好的时机。道光二十一年(1841)正月初一,曾国藩前往太和殿向皇帝行完礼后,回家为父亲庆贺,饭后到各位老师家拜年。初四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本年贺年,拜各老师、湖广同乡、甲午乡试大同年、戊戌会试同年。初一日起至是早拜完。”在北京一年左右的时间,曾国藩不但建立了一个较大的关系网,而且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也是轻重有别、拿捏得当,颇为老到。 师生关系是以共同的事业、志趣为基础的,这种关系在封建时代的官场至关重要。曾国藩的老师很多,如穆彰阿、季芝昌、吴文镕、唐鉴等。座师穆彰阿可以说是曾国藩势力“最牛”的老师。房师季芝昌虽然权力不如穆彰阿大,但也当过军机大臣。道光皇帝病危后,季芝昌还做过“顾命大臣”,扶持咸丰皇帝登基。唐鉴官职虽然不高,但他是当时朝廷的理论 权威,学术界中的泰山北斗,追随者不在少数。这批人无论对曾国藩做人、做事还是做官帮助都很大,是曾国藩走向社会的关系基础。 曾国藩对老师均是礼敬有加,逢年过节、生日寿辰,都要一一登门拜谢师恩。穆彰阿生日时,别人都送奇珍异宝,曾国藩则送一幅自己精心写的寿联,把自己的“长进”展现给恩师。唐鉴致仕回湖南时,曾国藩作诗师说一首,并写送唐先生南归序以表示怀念。唐鉴国朝学案小识成书后,是由曾国藩认真校对和帮助出版的。唐鉴七十岁生日时,曾国藩又邀集吴廷栋、窦垿等作诗文祝寿。吴文镕出任江西巡抚时,曾国藩早早起来,一直送到彰仪门外才依依惜别。曾国藩的升迁之道:建立广泛的人脉关系与人为善,取人为善之道,如大河水盛,足以浸灌小河,小河水盛,亦足以浸灌大河,无论为上、为下、为师、为弟、为长、为幼,彼此以善相浸灌,则日见其益而不自知矣。人脉不是金钱,却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一笔潜在的财富。良好的人脉关系,能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左右逢源。可天上不会掉馅饼,丰富的人脉资源必须靠日积月累的经营才能获得。曾国藩就是一个经营人脉的高手。道光二十三年(1843)正月初一的日记中道出了他与人交往的原则:“与人交往时,最忌讳在小节上斤斤计较,总想着别人要先对自己有恩,这纯粹是一种私心萦绕的表现。”曾国藩总是主动结交各方朋友,上善若水,有容乃大,因而赢得了一团和气。春节拜年是联络情感最好的时机。道光二十一年(1841)正月初一,曾国藩前往太和殿向皇帝行完礼后,回家为父亲庆贺,饭后到各位老师家拜年。初四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本年贺年,拜各老师、湖广同乡、甲午乡试大同年、戊戌会试同年。初一日起至是早拜完。”在北京一年左右的时间,曾国藩不但建立了一个较大的关系网,而且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也是轻重有别、拿捏得当,颇为老到。师生关系是以共同的事业、志趣为基础的,这种关系在封建时代的官场至关重要。曾国藩的老师很多,如穆彰阿、季芝昌、吴文镕、唐鉴等。座师穆彰阿可以说是曾国藩势力“最牛”的老师。房师季芝昌虽然权力不如穆彰阿大,但也当过军机大臣。道光皇帝病危后,季芝昌还做过“顾命大臣”,扶持咸丰皇帝登基。唐鉴官职虽然不高,但他是当时朝廷的理论权威,学术界中的泰山北斗,追随者不在少数。这批人无论对曾国藩做人、做事还是做官帮助都很大,是曾国藩走向社会的关系基础。曾国藩对老师均是礼敬有加,逢年过节、生日寿辰,都要一一登门拜谢师恩。穆彰阿生日时,别人都送奇珍异宝,曾国藩则送一幅自己精心写的寿联,把自己的“长进”展现给恩师。唐鉴致仕回湖南时,曾国藩作诗师说一首,并写送唐先生南归序以表示怀念。唐鉴国朝学案小识成书后,是由曾国藩认真校对和帮助出版的。唐鉴七十岁生日时,曾国藩又邀集吴廷栋、窦垿等作诗文祝寿。吴文镕出任江西巡抚时,曾国藩早早起来,一直送到彰仪门外才依依惜别。通过这些老师,曾国藩在北京又认识了一些亦师亦友的朋友,如吴廷栋、倭仁等人。对这些人,曾国藩同样敬重有加,以师长之礼同他们交往。曾国藩在书信和日记中,称倭仁、吴廷栋为“前辈”、“先生”。吴廷栋是安徽省霍山人,与曾国藩、倭仁均是唐鉴的学生,对曾国藩的修身帮助很大。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十五日,吴廷栋来到曾国藩家,两人讨论修身问题。吴廷栋认为修身舍“敬”字别无下手之方,总以“严肃”为要。曾国藩也认为“敬”字是最好的下手处。他每天自早到晚都在思考“敬”字,但每次独自一人时,总是有些松懈,只有见到有修为的君子,才觉得严谨些。吴廷栋告诫曾国藩一定要谨慎对待自己独处的时光,唯有如此,修身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否则将会自甘堕落,沦为下流。吴廷栋还向咸丰皇帝推荐过曾国藩。咸丰三年(1853)五月,咸丰帝召见吴廷栋,问他是否了解曾国藩的品性,吴廷栋回答道:“曾国藩曾署刑部左侍郎,臣很早就与他相识。这个人励志不苟,是明朝耿直谏官杨大洪一类的人才,虽然平时言语有些偏激,但心无杂念,对朝廷忠心不二。”只是由于当时咸丰皇帝信不过理学人士,曾国藩才长期不受朝廷重视,吃尽了官场倾轧排异的苦头。同乡关系是以地域为基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网。曾国藩初到北京应试时就住在长沙会馆,之后在北京交往的关系网中很多人是同乡,如汤鹏、欧阳兆熊、冯树堂、劳崇光、何绍基等。曾国藩对同乡的事一向十分热情周到。当时在北京有个湖南老乡会,集会地点在长沙会馆。道光二十一年(1841)七月二十四日,曾国藩接管长沙会馆,经常组织和主持湖南籍的京官在长沙会馆聚会。同乡萧史楼中了状元,周寿昌中南元、孙鼎臣中朝元,曾国藩均在长沙会馆邀集同乡为他们摆宴庆祝。同乡碰到一些急难之事时,曾国藩更是尽心打理,唯恐不周。他在给父母的信中说:“同乡中谁遇到危急事情,许多都来找儿子帮忙,儿子效法祖大人的方法,银钱则量力资助,办事则竭力经营。”新宁人邓铁松在北京患病吐血,情况危急,基本上不可挽回,曾国藩便筹钱将他送回湖南。宝庆举人邹柳溪在北京考试时染病身亡,一切后事都是由曾国藩亲自打理。茶陵人陈源兖的妻子在京城病逝时,儿子陈济甫还是个刚满月的婴儿。曾国藩将陈济甫带回家,雇乳母喂养,还将次女许配给他。有付出便会有回报,这些同乡投桃报李,在生活和学业上给予曾国藩很大的支持。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二十四日,曾国藩生病,饮食减少,精神不振,二十六日还应邀至“小有馀芳”喝酒,回来之后病情加重。这时,湘潭人欧阳兆熊衣不解带地陪侍左右,时时诊视,医药、起居、饮食全由他打理。同年、同乡好友来看望曾国藩时,都说曾国藩的病难以医治,但经过欧阳兆熊的悉心照顾,八月初旬,曾国藩病情渐渐好转。二十四五日以后,渐渐能下床走路。何绍基与曾国藩是湖南同乡,何绍基擅长书法,这正是曾国藩的不足之处。取长补短,虚心求教,曾国藩多次向何绍基请教书法。有了何绍基的指点,曾国藩的毛笔字就更上层楼了,写起文章来也能拿“卷面分”了。刘传莹对曾国藩的学术影响很大。刘传莹是湖北人,但湖南、湖北在雍正元年(1723)之前是一个省,称湖广省。湖北省的京官也是曾国藩交往的对象。道光二十六年(1846)十月,曾国藩又生病了,便向皇帝请假,去城南报国寺养病,在此结识了刘传莹。刘传莹治古文经学,精通考据,曾国藩不时向他请教。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曾国藩懂得了考据学,弥补了学识上的欠缺,改变了他对考据学的看法,提高了认识,在学术上走向全面发展的道路。为他以后在学术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奠定了基础。同年关系,也就是同学关系,这是一种最为真挚、最为亲切的情感。他与同学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在同学中,他与梅霖生、陈源兖关系最好。三人经常在一起吟诗作对,喝酒下棋,上至国计民生,下至油盐酱醋,无话不谈。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月十五日,梅霖生因患咯血病,奄奄一息,曾国藩忙前忙后,请吴廷栋前往诊治。十六日,曾国藩再到吴廷栋家,不料吴廷栋恰巧有事外出,他扑了个空。第二天,他又不厌其烦地再次前往,终于邀请到吴廷栋出诊。梅霖生的病总不见好转,十九日下午,曾国藩还是放心不下,又到梅霖生家询问病情。二十五日,听到梅霖生病逝的消息,悲痛不已。七月十五日,梅霖生的灵柩出城,曾国藩坐车送至东便门。师生、同乡、同年,对曾国藩在京城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直接的影响。还有一种,便是亲族血缘关系,虽然对曾国藩的京官生涯影响不大,却对他日后练湘军,走向事业的巅峰起着杠鼎的作用。俗话说,“打虎莫过亲兄弟”。曾国藩非常注意培养与兄弟们的感情。当初入京时,还特意打算把弟弟们带到北京,让他们开阔视野,磨炼心志才能,但由于经费问题,只能带曾国荃一人前往。道光二十一年(1841)八月下旬,曾国荃因思乡心切,想回湖南,但曾国藩怕耽误他的学习,再三劝阻。曾国荃毕竟小孩心性,竟赌气不说话,不读书,也不和曾国藩一家人同桌吃饭。曾国藩无奈之下,叫家人将自己的餐具也送到弟弟房中,他和弟弟促膝谈心,苦口婆心地对曾国荃说:“如兄弟有不对的地方,必须明言,万万不可以暗中生气较劲,如果你提出意见,我没采纳,你可以写信告诉父亲。现在你要独自一个人回去,浪费路费与光阴,而且道路遥远艰险,祖父母、父母听见后,必然食不甘味,寝不安枕,我又怎么能放心呢?”谈完之后,还是放心不下,又给曾国荃写了一封二千字的信,还作诗一首,劝告曾国荃在北京安心学习。曾国荃终于被兄长的诚心感动,并开始反思自己的任性妄为,至十一日,曾国藩生日,曾国荃买来酒菜,为哥哥庆祝,一家人又坐在一起吃饭,和好如初。曾国荃也开始读书,后来成为曾国藩大展拳脚的好帮手。虽然祖父再三叮嘱家中开支无需曾国藩操心,京官收入也不高,但曾国藩一直竭力补贴家用。道光二十七年(1847)六月,曾国藩就托好友金竺虔寄回五十两银子,分配是这样的:六弟、九弟在省城长沙读书,开销较大,给二十六两,四弟、季弟学费六两,买漆四两,欧阳太岳母奠金四两,还余十两。曾国藩让叔父将这十两银换成铜钱,分送给亲戚族中最穷苦的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十一月,曾国藩准备给母亲寄五两零用钱,给岳母寄二两零用钱。后来又想起在京多年,他从未寄零用钱给婶母使用,也未寄给四位弟妇买棉买麻的钱,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