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十二五规划.doc_第1页
昭通十二五规划.doc_第2页
昭通十二五规划.doc_第3页
昭通十二五规划.doc_第4页
昭通十二五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昭通市“十二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纲要(听证稿)前 言 “十二五”期间,是昭通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建设有昭通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动昭通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昭通市委二届七次、十次全会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推进昭通新型工业化和建设云南北大门的战略部署,进一步促进昭通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特制定昭通市“十二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第一章昭通市“十一五”工业发展回顾 一、昭通工业发展现状昭通工业起步于1952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特别是十六、十七大以来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主要以烟草、化工、电力、建材、矿产采掘及冶炼等产业为主,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涵盖19个门类的工业体系。现有工业企业中,国有、民营、股份合作、股份有限公司、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个体私营等多种所有制和企业组织形式并存。2009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98.7亿元,比上年增长18%,工业增加值96亿元,增长13.6%,工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34.7%,拉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4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7户,其中大型企业户,中型企业17户,小型企业248户。从业人员4.65万人,总资产35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5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5.1亿元,同比增长11.3%;主营业务收入154.8亿元,增长7%;利税总额51.9亿元,增长11%;利润16.6亿元,增长12.1%。主要行业运行良好,产品产量平稳增长。轻工业实现产值52.4亿元,同比增长8.7%,重工业实现产值105.5亿元,增长12.7%。全市生产卷烟51.3万箱,实现工业产值42亿元;多色印刷品82万对开色令;生丝423吨;中成药80吨;成品糖6806吨;白酒1809万升;发电40.2亿千瓦时,产值23.9亿元;水泥296万吨,砖9.6亿块;原煤1440万吨;化肥36.6万吨,电石38.4万吨,化工业实现产值24.4亿元;铅锌金属含量分别为3.3万吨和14.1万吨;铅锌金属分别为2603吨和5.1万吨。2009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2.8亿元,增长23.3,其中不含电力的完成33.5亿元,增长20.5。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9%,削减二氧化硫716.2吨,削减化学需氧量106.7吨。二、“十一五”工业发展成就(一)工业经济超额实现“十一五”目标。2009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96亿元,比2005年累计增长96,年均增长18.3。2006-2009年指数缩减后的增速分别为20.4%、16.3%、11.5%、13.6%,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仍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中工业经济年均增长15%,增加值达98亿元的预期目标超额实现。(二)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显著加强。昭通市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2005年的27.8:38.7:33.5调整为2009年的23.9:42.9:33.2。2009年第一产业比2005年下降3.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2005年上升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2005年下降0.3个百分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带动作用益加显著,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比重达31.75,比“十五”末提高了2.9个百分点。(三)重工业发展迅猛,轻工业平稳增长。“十一五”期间,是昭通重化工业迅猛发展的时期,中小水电快速发展,铅锌资源勘探开采力度不断加大,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全市年产90.5万吨的电石产能已形成。重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增加了全市工业总量,轻重工业比重也发生了明显变化。2009年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产值52.4亿元,比2005年增长38.3%,重工业实现产值105.5亿元,比2005年增长224。轻重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54:46发展为33.2 :66.8。 重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9年原煤比2005年增长116;发电量增长179;化肥下降23.4;电石增长326;铅金属含量增长6.6;锌金属含量增长22.6;水泥增长153。轻工业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卷烟增长6;成品糖下降14;丝增长258。(四)非烟工业迅猛发展,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非烟工业发展迅速,比重大幅提高,非烟产业增加值在全市规模工业中的比重从2005年的44提高到2009年的70,工业经济稳定性增强,“一烟独大”的状况大为改观。优势产业较快发展,“三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在规模以上工业中,2005年和2009年,烟草、化工、电力、煤炭、有色金属矿采选及建材六个重点行业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4以上,但行业所占比重变化较大,除烟草和化工增加值占比由2005年的56和21下降为2009年的30和10.8外,电力、煤炭、有色金属矿采选、建材业占比分别由8.4、0.6、6.5和2.9提高到16.8、19.3、11.7和5.3,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2005年及2009年规模以上主要行业增加值及比重行业分类2005年(亿元)比重()2009年(亿元)比重()烟草21.45622.730.2化工8218.110.8电力3.28.412.616.8煤炭0.230.614.519.3有色金属矿采选2.56.58.811.7建材1.12.945.3 合 计36.4395.470.794.1(五)工业企业规模壮大,效益提高。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7户,比2005年增加了186户,其中,中型企业增加了7户。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亿元的共有15户,超过5亿元的有户,昊龙发展壮大为继烟厂、云天化后的又一大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收增加,效益提高,2009年实现税金35.3 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65,为财政增收,经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92.3,120.5,80和43。(六)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在社会稳定、财政增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不断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服务扶持力度,改善发展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发展壮大了一批对全市工业经济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非公企业。2009年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15.3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30%上升为38.1%;上交税金11.5亿元,是2005年的2.6倍;从业人员19.1万人,比2005年增长64%。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在社会稳定、财政增收和保障就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七)工业园区成为工业发展的“火车头”。“十一五”期间,工业园区在组织机构、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现已成为入园企业增多、就业人数增加、县域经济带动力明显的产业集群地。2009年,全市7个工业园区入园企业 84户,实现工业总产值45.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3;工业增加值15.7亿元,利税8.3亿元,从业人员1.2万人。工业园区不仅促进了全市工业的优化布局、产业集聚和集约发展,还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火车头”和招商引资的主要平台。(八)工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一五”期间,全市11个县区发展加快,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不升,工业已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2009年,昭阳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5.5亿元,比2005年增长67,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水富县23.8亿元,增长44,占比12,两个县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占了全市的一半,有力带动和辐射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鲁甸、彝良在铅锌资源及重化工产业的支撑下,迅速发展壮大,工业产值排名比“十五”末分别前进了一名;镇雄、威信通过煤电一体化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做大煤炭产业,发展前景可期;大关、盐津两县依靠水电资源,大力发展载能工业,实力不断增强;巧家、永善、绥江三个县的工业产值均比“十五”末翻了一番,但因三个县工业基础薄弱,总量小,加之近年来大项目投资建设少,尚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减少县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2009年各县区工业总产值、增速及比重表县区2009年工业总产值比2005年增长()占全市比重()县 区2009年工业总产值比2005年增长()占全市比重()昭阳区75.56738.0盐津县14.21737.1鲁甸县15.62407.9大关县5.32882.7巧家县6.41093.2永善县4.92702.5镇雄县21.327210.7绥江县5.12132.6彝良县15.52867.8水富县23.84412.0威信县11.22495.6合 计145.5116100.0三、昭通市“十一五”工业发展经验“十一五”期间,昭通市全面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工业经济呈现总量扩张、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企业活力增强、工业经济增长势头强劲的良好发展态势,主要积累了以下经验: (一)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工业发展是加快昭通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关键。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将“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市委二届七次全会上提出了“12346”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实施工业经济“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和“十二五翻两番规划”等大手笔、超常规发展的目标任务后,极大鼓舞了各级各部门赶超发展、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干劲。各级各部门把发展新型工业化摆在突出位置,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有力地推进了昭通新型工业化进程。(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不断深化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精心组织,因企制宜,截止2009年列入省级考核的138户新一轮改制企业,已全部完成。改制后的企业,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企业活力增强,效益提高。(三)实施战略重组整合是优化配置资源,做大做强企业的有效途径。“十一五”期间,昭通卷烟厂先后与红河卷烟厂和红塔集团实施战略重组,卷烟利税由2004年重组前的12.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9亿元,相当于用5年时间再造了一个卷烟厂。加强煤炭、铅锌等战略资源的重组整合力度,集中配置到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发展基地,有力地带动了全市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企业由2005年的377对矿井整合为257对,铅锌资源主要集中到云冶和昊龙两大集团。战略重组整合是企业做强做大,高效利用资源,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大项目建设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器。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大工业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奠定了坚实基础。积极引进多家战略合作伙伴在资源开发、新兴产业培育上共谋发展,相继与云投集团、云南煤化工集团、云冶集团、四川伊利集团、宜宾天原集团、成都铁路局等省内外企业签定了合作协议,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已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华新水泥、驰宏铅锌洗选厂、彝良天力等一大批项目已建成投产;溪洛渡电站、向家坝电站和镇雄华电等大型水火电相继开工建设;驰宏20万吨电解锌、盐津滇云酒业等一批新项目正在筹建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2009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22.8亿元,比2005年增长176.6%。(五)强化节能减排是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了一大批传统产业,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能力达258万吨,占全部水泥熟料生产能力的66。“十一五”末全市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了15。2009年,昭通市进入了云南省节能减排20佳之一。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期间共淘汰落后水泥产能近110万吨,电石产能20万吨。工业能耗和工业污染排放下降,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有力推进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六)改善发展环境,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各级各部门不断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努力打造“今日昭通效率”,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工作制度,行政审批事项由320项精减压缩为79项,使昭通市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地级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剧增,“十一五”末,电力装机容量达100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78万千瓦;建设中的8条二级公路将陆续贯通,“4小时交通圈”将成为现实。全市发展环境的极大改善,为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昭通工业化进程分析判断目前,国内外在分析工业化进程时使用最广泛的是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工业化水平评价体系。该体系将工业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以及相应的六个发展时期。在此基础上又主要通过人均GDP、三次产业GDP结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四个指标对工业化发展进程进行具体衡量。我市工业化进程判断以该体系为主要标准,并从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及与毗邻州市的比较等方面来分析判断。(一)人均GDP。2009年昭通市人均生产总值5686元,考虑价格和汇率等因素的影响,按购买力平价法折算后为1605美元,将钱纳里人均GDP评价标准调整到2007年美元值,在8301660美元之间为工业化准备阶段,“十一五”末昭通市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二)三次产业GDP结构。2009年我市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3.9:42.9:33.2,产业结构呈“二、三、一”,二产最高,但一产比重高达23.9。据一、二、三产比重在33.729.037.7期间为工业化初期,在15.139.445.5期间为工业化中期判断标准,我市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阶段。 (三)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到2009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88.02万人,就业结构为68.29.122.7。据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于63.3%、第二产业低于17.0%、第三产业低于19.7%时为工业化准备时期,表明我市处于工业化准备时期向工业化初期转变阶段。(四)城市化率。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生、共同发展,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而城市化所提供的集聚效应又反过来推进工业化进程。2009年昭通市城市化率20,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仍低于32,处于工业化准备期。(五)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主持的一项研究中,提出了一种衡量工业化水平的标准,即根据制造业增加值在总商品生产部门增值额中(即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份额来划分工业化阶段。昭通市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9.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2.3,以此推算全部制造业实现的增加值约为50亿元,占第一、二产业增加值(202亿元)比重的25。据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在20%40%为工业化初期判断标准,我市处于工业化初期。(六)与毗邻州市的比较。在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及地理位置毗邻的州市中,昭通市的工业化进程处于相对滞后阶段。在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比重上大理州、楚雄州和凉山州与昭通市接近,但其人均GDP是昭通市的一倍,城市化率高过7个百分点以上;曲靖市、宜宾市、泸州市、六盘水市的人均GDP是昭通市的1.5倍,三次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已下降至17左右,城市化率也高过昭通市14个百分点以上;毕节地区主要指标比昭通市略高一些。综合以上六个方面的分析、比较,目前昭通经济总体上正处于工业化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的初期阶段,新型工业化道路任重道远。五、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发展观念相对滞后,工业人才不足。一是部分管理者、决策者抓工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不强,工作中存在缺位和越位现象;二是企业管理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弱,部份企业主小富即安,缺乏做强做大企业,服务社会的理念;三是整个社会发展工业的氛围和环境亟待改善,部分职能部门,服务意识不强,还存在以罚代管的现象。四是发展工业的人才不足,本地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留不住,大量外流,高级人才难引进,企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在全市工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仅占1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二)产业结构不优。虽然近年全市工业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在轻重工业比重上,重工业产值是轻工业的两倍,轻工业发展出现萎缩现象;在规模结构上,企业规模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267户,且煤炭开采企业就占了近一半,工业增加值上20亿元的行业只有烟草,上5亿元只有化工;在产业结构上,以自然资源利用、初级原料加工和国家投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工业体系为主,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企业和维持生计型企业居多;在产品结构上,精深加工产品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更少,市场竞争力弱,工业经济外向程度低;在区域结构上,全市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2009年工业增加值在3040亿元之间的昭阳区,510亿元之间的只有4个县。(三)工业投入严重不足。“十一五”期间,相比其他州市而言,我市市、县两级政府用于重大工业项目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工业固定资产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的比重较低,工业发展后劲乏力。(四)节能减排压力较大。近年来,我市重工业特别是载能工业发展迅猛,规模以上电石、化工、铅锌采选、建材等企业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一半。“十二五”期间拟建的新项目,也以高耗能企业居多,为我市的节能减排工作带来较大压力。(五)交通设施相对滞后,运输成本较高。运量和运力之间矛盾突出,铁路货运能力严重不足,仅能满足我市运输装车请求率的50%左右;长期以来物资主要依托公路组织运输,运输方式单一,成本高;公路等级低、路况差,输线路不畅,效率低。第二章 “十二五”工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一、工业发展优势昭通市国土面积23021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6.4%,海拔高差大,气候属亚热带、暖温带共存的高原季风立体气候。昭通市有丰富的矿产、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资源,还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是我省重要的门户通道。(一)资源优势煤炭资源。昭通市煤炭资源丰富,探明保有储量102.3亿吨,居全省之首。经科学预测,全市煤炭总储量165.9亿吨(褐煤81.58亿吨)。主要分布在昭阳区、镇雄、威信、彝良等县。铅锌矿资源。昭通市铅锌矿产资源丰富,探明储量105万吨,预测储量在300万吨以上,主要分布在巧家、彝良、鲁甸等县。石英矿资源。昭通市有储量丰富、质量优良的硅石矿,优质石英矿广泛分布于彝良县、大关县一带,现探明石英矿储量2.8亿吨,预测储量超百亿吨。石灰岩资源。我市石灰岩分布最广,品质优良,开采方便,出露面积达1110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9%,遍布于全市各县区。已探明的水泥用石灰岩储量11.4亿吨,预测储量200亿吨以上,石膏探明储量2.01亿吨,预测储量5亿吨。丰富广泛的高品质石灰岩,为大力发展电石、水泥、轻质(重质)碳酸钙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保障。硫铁矿资源。昭通市硫铁矿均为黄铁矿(FeS2)型,为全国五大硫铁矿矿区之一,主要分布于镇雄、威信两县,含矿面积700多平方公里,平均含硫在18%左右。探明储量7052万吨,预测储量达14亿吨,居全省之首。其它矿产资源。银矿探明金属量621吨,预测储量1000吨。探明大理石617.7万立方米。很多矿产资源随着地质工作的展开,矿种及储量正陆续增加,如铜矿、煤层气、玻璃石英砂、稀土、稀贵金属等资源预计都有良好的开发前景。水能资源。昭通境内主要有金沙江、牛栏江、白水江、横江、洒渔河、以礼河等江河,水能蕴藏量2080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800万千瓦,占全省的25.3;金沙江干流有国家统一开发的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三座巨型水电站,可供地方开发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72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为245万千瓦。太阳能和风能。昭通市属于低纬度、高海拔,受季风控制和新月形台阶地形影响的季风高原型气候。主要特点:季风稳定,干湿季节分明;山地高差悬殊,台阶地形迭置,垂直气候带显著。全市多数县区的年平均气温大于14,属于以亚热带为主的气候带。年平均日照190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21-53之间,昭阳区为43-44之间。为我国太阳能资源三类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000-5850 MJ/,相当于日辐射量3.84.5KWh/,为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具备了可行的自然条件。生物资源。经查明的中药材291种,大宗药材有:天麻、杜仲、半夏、何首乌等65种,还有天麻、五倍子、半夏、杜仲等一批药材种植基地。苹果、天麻、魔芋等特色产品驰名省内外,是全国山嵛菜、马铃薯、白魔芋种植最适宜生长和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全国品质最优的野生天麻核心区域。经过多年的发展苹果、马铃薯、天麻、花椒、核桃仁、魔芋、竹笋、桑蚕丝、苦丁茶等农特产品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发展壮大昭通农特产品,有着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二)区位优势昭通市地处金沙江下游,位于云南省东北端,是云南、四川、贵州三省结合部,又是攀西六盘水“金三角”的腹地,是云南乃至东南亚通往内地的重要门户,也是内地南下通往东南亚、南亚的便捷通道,素有“云南省北大门”之称。昭通市至四川成都、重庆、贵州贵阳均在500公里以内,距昆明则不到四百公里。水富县是云南省唯一通公路、水路、火车、航路的”四通“县,水富港是长江第一港。昭通市是连接南亚、东南亚、欧亚大陆桥的重要交通通道和资源富集地区的接点,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2009年全市总人口561万人,在云南省居第三位。其中,农业人口占92%,农村劳动力260万人,剩余劳动力上百万人。全市拥有独立科研机构2个,普通高等学校1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5所,普通高中33所,普通中学142所,小学2474所。丰富的劳动力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二、昭通市工业发展的要素分析(一)交通基础设施、铁路运力及物流发展布局分析全市有公路1435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6公里;二级公路353公里。GZ40国道贯穿昭通全境,全程实现高等级化。目前通往各县区的8条二级公路正在抓紧建设或加快筹建。内昆铁路贯穿南北。攀(枝花)昭(通)丽(江)铁路建设已列入计划,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成都至贵阳高速铁路、隆昌至黄桶铁路正在筹建,线路将经过昭通东北部;在规划中的渝昆铁路将穿过昭通部分县区。长江第一港水富港扩建已建成,货运吞吐量最终可达1000万吨,进出港货轮达到3000吨级,是直达上海长江沿线7省20多个大中城市港口的国内内河最长航线。昭通机场为国家二级机场,距市区4.2公里,可双向起降波音737飞机。内昆铁路设计最大区段货流密度为1400万吨/年,现有客车10对/日,上、下行货车22对/日,上、下行货车每列额定运载分别为350080和220080吨。预计到2015年发送量将达1400万吨,达到量将达320万吨,原有的设计吞吐能力和现在的客货列车车次、货场货位容量、车皮数量等,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加强路地双方联系协作,确保重要物资运输及重点用户需求,昭通市政府与成都铁路局签订了路地双方联席会议制度协议,将改变现有运能紧张、运力不均衡的矛盾。铁路货场正在扩建,建成后可满足未来5年的经济发展需要。我市物流布局主要围绕铁路车站、工业经济园区、港口及重要出省公路进行规划建设,以昭阳、盐津、水富为轴心,镇雄、威信和巧家、永善为两翼,突出重点,形成网络,辐射全市。重点建设市级物流信息中心,解决滇东北长江上游水陆联运“物流信息交流”障碍。昭阳区物流中心总体规划仓储物流用地77.28公顷,铁路运输依托内昆铁路昭通火车站,公路运输依托相临的交通干道连通外沿城市。水富物流中心围绕水富港的扩建、工业园区建设、国道主干线GZ240和内昆铁路进行规划,重点与东部地区与国际港口建立物流通道,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等新型运输方式。物流中心建成后将提高物流量及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改善招商引资环境。(二)电力分析昭通主网现有500 kV变电站1座,220kV变电站4座,110kV变电站15座。总计变电容量2030.5MVA,有220kV线路6条,110kV线路46条。实现全市各县区电网经110kV或220kV电压等级与云南电网并网运行,形成以500 kV 、220kV 和110kV输变电网络为主骨架覆盖全市的输变电网。随着500KV昭通输变电、昭通北部220KV开关站、高压骨干电网及农村电网的建设投运,昭通将具有支撑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和适应经济快速发展需求的输供电网络。昭通市2010年全社会用电量39.1亿kWh,负荷742MW,2015年全社会用电量81.8亿kWh,负荷1443MW,2011-2015年电量年均增长率12.1%。(三)煤炭生产、消费平衡情况分析2009年全市生产原煤1440.17万吨,销售1554万吨,其中销往省外733万吨。在需求淡季,生产与销售基本平衡;在需求旺季,供不应求。“十二五”期间,随着镇雄火电厂、威信火电厂、昭通褐煤化工等项目的相继投产,对煤炭的需求将持续稳定增加。此外,邻近的四川、广西、重庆等缺煤省区市,对煤炭也有巨大需求。因此,我市煤炭生产存在很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到2015年,采用主要耗煤行业法预测全市煤炭需求总量为4200万吨(含褐煤),其中电力业1000万吨,褐煤化工业800万吨,化工业380万吨。(四)资金分析2009年,昭通市年末存款余额386.25亿元,贷款余额213.34亿元,存贷差额172.91亿元。全年全市新增中长期贷款40.85亿元,其中82的资金投向了大项目、大企业。投放贷款“贷大、贷长”现象明显,不仅加大了信贷风险,还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融资发展。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持续大幅攀升,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短期工业贷款减少6.62亿元,中小企业贷款满足率不足20%,融资难,信贷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弱化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昭通市财政入不敷出,2009年全市财政总收入55.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支出111.5亿元,增长26.3,仍然是“吃饭财政,补贴财政”的格局,财政对工业发展的支持明显乏力。工业要加快发展,只有加大融资力度。以2009年为基数,存贷款余额分别按年均增长10计算,至2015年存贷款余额分别可达684亿元和378亿元,存贷差额306亿元。从存贷差看,昭通市企业贷款明显不足,反映出“落后地区支持发达地区”的现象。 昭通市现有国有商业银行五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二家,政策性银行、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各一家,典当行两家,各类型的贷款机构将不同程度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昭通市民间资金活跃,但因没有合适的投融资模式和渠道引进工业发展领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全市工业经济的投资发展速度。(四)节能及污染物排放情况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市新上工业项目以高能耗项目为多,若新上项目工业耗能水平取我省平均值,2015年新上项目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将达4.3吨标煤,超出全市工业增加值能耗目标预测2.26吨标煤,将不能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到2015年重点项目需排放SO2量208948.5吨/年,其中火电 360万千瓦,排放 199948.5吨/年;电石60万吨,排放1050吨/年;醋酸20万吨,排放750吨/年;电解铝100万吨,排放6000吨/年。“十二五”新增工业项目GDP能耗预测表 单位:吨标煤/万元GDP能耗工业总产值能耗工业增加值能耗2011年1.3020.982.5162012年1.2490.932.3882013年1.1990.8832.2662014年1.1510.8382.152015年1.1050.7952.04年平均下降4%5.1%5.1%三、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析(一)有利因素1、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态势不变,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峻考验和挑战,但从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发展潜力和发展势头来看,总体上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 2、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全市工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陆续启动,为我市工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良好的政策环境。现全市上下正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已充分认识到工业兴,百业兴,成在工业,败在工业,工业是加快昭通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已形成了重工业、谋工业、讲工业、抓工业的氛围。同时也培养了一支工业管理经营者队伍、具有专业技术的科技人员队伍和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职工队伍,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3、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将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随着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立体交通网络的畅通,丰富的电力,快速高效的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完善,不仅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还将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优势资源的开发,带动一大批重大项目建成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昭通的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4、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为昭通工业提供了新机遇。目前正掀起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梯度转移的浪潮,这对昭通大规模吸引外来投资,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吸纳现代制造业、加工业,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体系的战略转移和升级,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昭通市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配套设施逐步健全完善的工业园区为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发展提供了支撑保障。5、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必将推动昭通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优势,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发的重要桥头堡。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国家开放战略的重要部署,这为云南加快发展带来重要机遇。昭通市位于云南省的最北端,是内地通往云南的主要通道,其自然成为桥头堡的第一站、第一港,在大通道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桥头堡建设机遇,将开创昭通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不利因素1、宏观环境。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云贵高原划定为限制开发区域,拟建设为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这对昭通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带来更高要求和更大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国家推动科学发展,实施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国家产业政策日趋严格,行业准入门槛越来越高,我市一批重大项目特别是载能企业的审批核准将十分困难。2、环保政策。一方面:随着节能减排的深入推进,我市一批电石、水泥、铁合金、黄磷等装置被淘汰关停,虽然这些项目总量不大,在全市比重小,但在部分县区形成了没有新支柱补缺的现象,县域经济受影响大。另一方面:省政府下达我市2010年环境总量控制指标为:SO238000吨,COD 17400吨。2007年底,全市的环境总量实际指标为SO2 40311.54吨,COD 22207.4吨,远远超过2010年全市的控制指标。虽经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增加总量6000吨左右,但仅能与需减排部分相抵。而威信煤电一体化项目市就已向省承诺配给排放指标4312吨。近期将实施的一批重点工业项目还需大量排放指标难以解决。3、用地保障。根据已通过省国土厅评审的昭通市第二轮土地利用规划(2005至2020),我市2005年至2020年建设用地指标为18万亩。到2009年底,全市已用去6万亩,还剩12万亩。据初步估算,我市到2020年还需建设用地38万亩,仅昭通中心城市建设就需8万亩,全市工业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用地保障困难十分巨大。此外,由于正式执行规划还有一个过程,之前一些项目由于占用耕地,在用地手续办理上也存在困难。第三章 “十二五”工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任务一、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二届七次全会提出的“12346”经济发展思路,全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重点产业、大企业和重点园区的培育与建设,不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有昭通特色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二)基本思路。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工业园区为平台,城镇化为载体,科技创新为动力,紧抓“围绕一条主线,增加一个总量,打造两个平台,突出三个重点,培育五大产业”,即紧紧围绕工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增加工业经济总量,努力打造促进工业集中发展的园区平台,办事高效、环境优良的服务平台,突出抓好工业招商引资、工业投资、技术改造三个重点,着力培育烟草、能源、化工、矿冶建材、农特产品加工五大重点产业;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打造产业集群,形成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套发展的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强化节能减排,促进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支撑和技术进步,全面推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工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一)坚持跨越式发展原则。充分认识经济全球化、西部大开发以及东部产业转移等重大战略因素变化带来的巨大机遇和严峻挑战,用较快的速度,按较高的起点,以新的增量投入带动现有资产存量的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二)坚持技术进步和信息化带动原则。注重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发展新兴产业;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大开发和研究投入,加快工业行业和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大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水平,运用信息技术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三)坚持突出重点,实现重点带动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放手发展工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特色产品。坚持扶优放劣,通过比较选择,对支柱产业、优势行业和有优势的大企业,实施扶优扶强;着重发展县域工业,把中小企业办活办好,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提高与大企业配套的能力,通过行业整合,逐步形成特色和规模。(四)坚持全方位开放式发展原则。创造工业发展的优良环境,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加大和国内外企业的合资、合作。(五)坚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推行清洁生产,工业发展项目建设必须通过环评,企业必须实现达标排放,以区域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要控制要素,确保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三、工业发展的目标(一)工业经济总量。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00亿元,比2010年净增470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25%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50亿元,比2010年净增240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25%以上。工业发展主要目标计量单位2010年2015年工业增加值亿元115350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3539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万人 4.7 8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1420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1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50 70(二)产业结构优化。到201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5%,五年提高10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20户以上,其中超50亿元的企业2户,超10亿元的企业10户,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0户;非烟草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10年的80%提高到2015年的90%以上。(三)重点产业目标。到2015年,重点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达238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5。 重点产业工业增加值(单位:亿元)产业 年份2010年2015年烟草及配套25 31电力 3.5 72煤炭 1545化工 12 40矿冶 16 62建材 3.5 8农特产品加工 16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0.5 2其他 1525(四)主要产品产量。“十二五”期间,甲醇、醋酸、煤质还原剂、电解铝等主要工业产品从无到有;到2015年,所有骨干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其中50%左右实现成倍增长。产品名称计量单位2010年2015年卷烟万箱5156原煤万吨15002500发电量亿千瓦小时45650化肥万吨4350合成氨万吨4550碳化钙(电石)万吨40100水泥万吨300650甲醇万吨140醋酸万吨15煤质还原剂万吨25锌金属含量万吨1520锌万吨620电解铝万吨25白酒万吨0.10.5(五)工业技术进步。“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577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其中不含电力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431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到2015年,新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技术创新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20%以上;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5%以上。(六)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到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耗比2010年降低15%。实施低碳经济和工业循环发展战略,工业“三废”基本实现循环利用,利用率达到80%以上,需排放的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七)人力资源利用。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达到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达到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0万元以上。第四章 “十二五”工业发展的重点产业昭通产业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烟草、能源、化工、矿冶建材、农特产品加工五大重点产业。(一) 巩固提高烟草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昭通烟草原料和技术装备优势,以云南卷烟工业战略重组为动力,以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目标,着力优化卷烟产销结构,不断提升一、二类卷烟产销比例,卷烟产销量力争与集团品牌发展规划保持同比例增长,以烟草业带动包装印刷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发展重点:重点发展现代烟草产业,提高中上等烟叶比例,在现有108万担的基础上,每年增加10万担产量,不断提高卷烟原料质量。调整卷烟产品结构,提高卷烟的单箱利税率。发展目标:到2015年,卷烟的生产销售发展到56万箱以上;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使一、二类卷烟产量比例提升到20%以上;烟草及配套业工业产值达60亿元,增加值达36亿元。(二)发展壮大能源产业。通过大力发展水电、火电、风电和扩大原煤生产,到“十二五”末,能源产业实现工业产值300亿元,实现增加值135亿元。1、电力发展方向:坚持水火电并举,紧紧依托溪洛渡、向家坝和白鹤滩三大巨型水电站和镇雄、威信火电站,加快地方小水电建设步伐,积极推进电网建设,建成国家能源基地。加快电力工业发展,形成比较优势,满足昭通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对能源电力的需求。发展重点:一是加快推进镇雄和威信两个460万千瓦火电厂和镇雄坪上2100万千瓦火电厂的建设进程,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部竣工投产。二是推进“三江四河”梯级水能资源的开发,“十二五” 期间力争中小水电达到300万千瓦装机容量。三是加大对溪洛渡、向家坝和白鹤滩三大巨型电站的协调与服务工作。四是推进风能场筹备建设力度,力争在2013年计划建成的四个风能场按期投产。五是加强电力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电力保障。发展目标:到2015年,总装机达到1300万千瓦,发电量650亿千瓦时。电力工业产值达160亿元,增加值达72亿元。2、煤炭发展方向:加快建设国家规划煤炭基地,努力打造千万吨级大型企业集团,全面提高煤炭生产的集中度和安全生产技术水平。改造落后工艺和设备,提高单井生产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坚持走开采与精深加工开发相结合的路子,逐步减少原煤外运,使资源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稳步推进煤电、煤化工、煤冶、煤层气和洗精煤项目建设,走资源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延长煤炭产业链的发展道路,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煤炭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展重点:整合资源重点向火电、煤化工项目配置,以云南东源煤业集团、地方骨干煤矿等大企业为龙头,通过整合煤炭资源在昭阳、彝良、盐津、镇雄、威信等建设年产60120万吨以上重点矿井,促进全市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目标:到2015年,原煤产量达2500万吨,工业产值达140亿元,增加值达63亿元。(三) 加快培育和发展以煤化工为重点的化工产业发展方向:在扩大现有化肥、合成氨、硫酸生产能力基础上,依托科技创新改进生产工艺,扩大生产规模。充分发挥煤炭、石灰石等资源优势,突出打造煤化工、电石乙炔化工,推进化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发展重点:以云天化为龙头,昭阳褐煤化工、彝良煤电一体化项目为重点,着力发展煤制甲醇、二甲醚等煤化工产品;积极发展电石乙炔化工、磷化工、硫化工及其他化工产业。“十二五”期间加快建设云天化26万吨煤制甲醇项目、昭阳褐煤化工项目、彝良煤电化一体化项目、鲁甸昊龙20万吨硫酸、20万吨重钙、20万吨磷酸轻钙项目、鲁甸昊龙60万吨电石、盐津60万吨电石、威信45万吨电石等化工项目。发展目标: 到2015年,化工产值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