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3戊戌变法高考汇编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第九单元.doc_第1页
2007-2013戊戌变法高考汇编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第九单元.doc_第2页
2007-2013戊戌变法高考汇编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第九单元.doc_第3页
2007-2013戊戌变法高考汇编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第九单元.doc_第4页
2007-2013戊戌变法高考汇编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第九单元.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7-2013戊戌变法高考汇编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第九单元20071、(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42题A)(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 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5分)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10分)【答案】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点拨】结合材料中西方以及日本变革而强大的事实以及甲午战争给中国造成的影响来分析背景。认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得出结论。材料一中三年对于三十年和三百年而言,太快;材料二中变法内容过于繁杂,很难一下实现,维新派内部意见不一致;材料三体现的是变法触动了许多既得利益者。这些都是变法失误的地方。20081、(2008年上海高考A12题)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 A.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答案】D【点拨】A项是指清军入关;B项是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禁烟;C项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族地主势力提升;D项中指的是戊戌政变被镇压时在菜市口慷慨就义的“戊戌六君子”。选D项。2、(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41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6分)参考答案:(1)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20091、(2009年上海高考16题)“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答案】C【点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联络的是在京参加应试的各省举人,不是各省官员。2、(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答案】(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点拨】第一题第一问难度为中,通过比较发现中日改革最主要的区别在政治方面,也可以结合明治维新的特点“除旧布新”理解材料话的含义。但答案部分我觉得应该表述为“必须较彻底地改变旧的政治制度”似乎更科学。第二问难度为易,考查了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该题的设问在烟台市二练中已有类似表述),根本原因应从内因的方面加以考虑,即自身的软弱性。但该题的设问上似乎不很严谨,如果改我“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原因是什么?”才能使学生答出所谓的标准答案。第二题难度为易,考查了基本知识中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第一问可以结合明治维新的特点“除旧布新”理解材料话的含义,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应从内因的方面加以考虑,即自身的软弱性。第二问注意限定词“政治方面”。3、(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41题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分)(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7分)【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实质 :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在专治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点拨】(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的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2)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是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评价该主张要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20101、(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6题)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C康梁维新派D民主革命派答案:B解析:阅读材料,号召商战,争夺利权,主张商战,挽回利权的主张是早期郑观应的主张。涉及知识点:早期维新派思想2、(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15题)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答案:D考查点:早期维新派思想解析: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康有为的文章,排除A,材料中撑西方列强为欧洲诸邦,不是沿袭传统的夷夏观念,排除B,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排除C. “变局论”是王韬在1864年代上苏抚李宫保书中提出。主张同外国进行商战,进行变法。20111、(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15题)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答案】B【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发动镇压戊戌变法运动后,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其余全部班废除。本题实则考查了百日维新中变法的内容,变法中文化上: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联系本题某历史事件后,各类各级科考得到恢复,经济特科被“停罢”,此事件应指戊戌政变,戊戌政变后各项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被保留,其他全部被废除,据此本题选B项。C项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涉及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无科举考试相关内容;D项预备立宪是清政府1911年搞的一个骗局,也和科举制无关。2、(2011年东北尔雅高考信息卷31题)有人说,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这里的“要义”是指( )A全面学习西方,全盘西化B政府的重视和参与 C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 D封建统治腐朽【答案】C【点拨】日本倒幕派推翻了旧的幕府统治后,建立新的天皇政权,新政权进行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改革。但中国维新派实力较小,顽固派实力强大,无法进行有效的改革。故C符合题意。A不正确,日本明治政府并未全盘西化;B属于现象,D与日本明治政府无关。3、(2012四川文综21)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答案:B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主要表明,用君主立宪(和平改良)可以避免民主共和(暴力革命),目的是坚定了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ACD三项都不是康有为的用意(主要目的),也与康有为的政治主张无关。考点:维新变法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引进民主制度,在中国倡导民权。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一方面希望通过改良可以实现富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革命保留清朝统治。最终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维新变法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20131(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答案】B2(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考点】清末新政、戊戌变法【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解析:阅读材料,号召商战,争夺利权,主张商战,挽回利权的主张是早期郑观应的主张。涉及知识点:早期维新派思想 答案:B解析:阅读材料,号召商战,争夺利权,主张商战,挽回利权的主张是早期郑观应的主张。涉及知识点:早期维新派思想 答案:B解析:阅读材料,号召商战,争夺利权,主张商战,挽回利权的主张是早期郑观应的主张。涉及知识点:早期维新派思想 答案:B解析:阅读材料,号召商战,争夺利权,主张商战,挽回利权的主张是早期郑观应的主张。涉及知识点:早期维新派思想 答案:B解析:阅读材料,号召商战,争夺利权,主张商战,挽回利权的主张是早期郑观应的主张。涉及知识点:早期维新派思想 答案:B解析:阅读材料,号召商战,争夺利权,主张商战,挽回利权的主张是早期郑观应的主张。涉及知识点:早期维新派思想 答案:B解析:阅读材料,号召商战,争夺利权,主张商战,挽回利权的主张是早期郑观应的主张。涉及知识点:早期维新派思想 答案:B解析:阅读材料,号召商战,争夺利权,主张商战,挽回利权的主张是早期郑观应的主张。涉及知识点:早期维新派思想 答案:B解析:阅读材料,号召商战,争夺利权,主张商战,挽回利权的主张是早期郑观应的主张。涉及知识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