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 学 教 案苏教版六年制四年级科学上册学校 教师 角峪镇四年级科学学科集体备课组2012年8月单元备课第一单元课题:我们周围的空气第2页至第15页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是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空气和天气变化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确信空气的真实存在,获取对空气的性质,组成及风的成因直观、生动的认识,同时更强烈地意识到空气是生命的要素,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自觉地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教学目标:1.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来收集证据。2. 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收集到的证据。3、 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4、 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氧气对于生命的意义。5、 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性质,了解人类对此性质的应用。6、 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7、 知道因地球的形状,空气冷热不均时形成风的主要原因。8、 意识到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滥用科技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9、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重点难点: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氧气对于生命的意义。2、知道因地球的形状,空气冷热不均时形成风的主要原因。计划用课时及课时计划:7课时1、空气的性质2课时2、热空气和冷空气1课时3、空气中有什么2课时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1课时单元考查时间第四周单元备课第二单元课题:冷和热第16页至第29页教材分析:第二单元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 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一杯热水放在桌上会慢慢变凉,勺子放在热汤中,勺柄会慢慢变烫;四季更迭,使孩子们对“火热”、“冰冷”、“清凉”、“和暖”这些不同的气温都有过切身的感受。而人们对冷热规律的利用,如加热、制冷、散热、保暖等,也时常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本单元就将带领孩子们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在一个个亲历活动中了解热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教学目标:1、能对搜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2、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3、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4、 物体的特征,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5、物质的变化,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知道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6、能的表现形式,热现象。7、 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8、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等时,热传导才停止。9、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10、 对待科学学习,敢于大胆想象。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重点难点:1、物质的变化,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知道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2、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计划用课时及课时计划:5课时1、冷热与温度1课时2、热的传递1课时3、加热和冷却1课时4、吸热和散热1课时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1课时单元考查时间第七周单元备课第三单元课题:奇妙的声音王国第30页至第39页教材分析:第三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以下的内容标准而设计: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知道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能区分乐音和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愿意合作与交流。 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教学目标:1.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来收集证据。2. 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收集到的证据。3、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4、知道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5、能区分乐音和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6、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7、愿意合作与交流。8、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9、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重点难点: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2、知道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计划用课时及课时计划:4课时1、声音的产生1课时2、声音的传播1课时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课时4、不同的声音1课时单元考查时间第十周单元备课第四单元课题:吃的学问第40页至第51页教材分析:第四单元吃的学问,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科学合理的营养十分重要。但是学生在营养行为上却存在着许多误区,如讲营养就是追求高档食品、山珍海味、越精越好挑食、偏食、追求食物的适口性等也不乏存在,儿童中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的现象日显严重。此外,由于环境污染和加工食品大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怎样选择食品和注重吃的安全,已成为健康饮食的重要内容。因此,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饮食状况和社会的食品问题,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去衡量自己的营养行为,去思考吃什么和怎么吃,用吃的学问指导自己健康饮食,注意消化器官的保健是十分必要的。教学目标:1.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来收集证据。2. 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收集到的证据。3、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4、知道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保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5、了解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个人保健。6、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7、意识到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滥用科技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8、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重点难点:1、知道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保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2、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计划用课时及课时计划:4课时1、我们吃什么1课时2、怎样搭配食物1课时3、食物的消化1课时4、我们的食物安全吗1课时单元考查时间第十三周单元备课第五单元课题:排序和分类第52页至第59页教材分析:第五单元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中以下两个部分的要求建构的,第一,“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中“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第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教学目标:1. 对待科学学习,敢于大胆想象。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2.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3、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4、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5、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6、能对搜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能对证据进行比较、归纳、概括等加工,并做出合理解释。7、8、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收集到的证据。重点难点:1、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2、能对证据进行比较、归纳、概括等加工,并做出合理解释。计划用课时及课时计划:2课时1、排序1课时2、分类1课时单元考查时间第十四周课时备课第 1 周 第 1课时 课题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能用多种法证明空气的存在2、 能用观察、比较、试验、概括等方法认识空气的性质3、 知道压缩的空气有弹性,了解空气的压缩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 能够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和认真思考。 5、 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重点难点重点:空气的性质难点: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实验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评价活动准备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三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橡皮、橡胶塞、自行车气门心、气筒、塑料袋、塑料管、餐巾纸、天平塑料瓶、气球三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塑料袋、塑料管、白、餐巾纸、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一)证明空气的存在 1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2提问:(出示活塞向外拉出一部分的注射器)这只注射器里有空气吗?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怎样证明呢? 3提问:谁有办法用这只塑料袋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4、小结:(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1谈话: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 2请几位学生吹一吹。 3出示气球在瓶里的实验装置,如果我们来吹这个气球,能把它吹大吗? 4提问:气球为什么吹不大?你有办法把气球吹大吗? 5汇报实验方法并说明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方法,以及实验结果和结论。 9小结: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空气要占据空间。同时,也证明了空气的存在。(三)学生实验,进一步验证空气占据空间1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立放人水中,杯子不能歪。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如果把杯子倾斜着放,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启发学生发现:第一次把杯子往水中压时,纸团没有湿,是因为杯子里面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空气跑不出来,水就进不去,因此纸团不会湿。第二次把杯子压入水底时,将杯子慢慢倾斜,会看到从杯口胃出气泡,那是空气跑出来了;杯子里空气占据的空间一让出来,水就进入杯子,纸团就被水浸湿了)2、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空气确实存在。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的空间。都被空气占据着。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学生回答学生演示实验方法学生演示并说明。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学生吹气球几位学生来试一试。学生讨论,制订研究方案。学生实验。汇报实验方法并说明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方法,以及实验结果和结论。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杯子往水中压时,纸团没有湿,是因为杯子里面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空气跑不出来,水就进不去,因此纸团不会湿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谜语导入学生兴趣高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实验,效果好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取新知效果好活动拓展你还有那些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设计方法证明汇报设计的方法展示学生方法多样,想象丰富板书设计空气的性质一、 证明空气的存在二、 空气的性质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教学反思课时备课第1 周 第 2课时 课题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用观察、比较、试验、概括等方法认识空气的性质2、知道压缩的空气有弹性,了解空气的压缩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能够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和认真思考。 4、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重点难点重点:空气的性质难点: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实验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评价活动准备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三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橡皮、橡胶塞、自行车气门心、气筒、塑料袋、塑料管、餐巾纸、天平塑料瓶、气球三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塑料袋、塑料管、白、餐巾纸、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一)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1谈话: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空气的重要性质空气占据空间。那空气有没有质量呢? 2提问:(出示课本提供的材料)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3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空气有质量。 (二)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点,归纳空气的性质 1提问:过去我们认识过水,水有什么性质? 2教师演示水和空气压缩性的比较实验:水难以被压缩,空气容易被压缩。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页上的表格填写。(三)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1(教师出示一个充足了气的塑料口袋)提问:用手轻轻压“气垫”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是怎么回事?(注意:动手做的时候不要用力太大,以防袋子破裂)2教师指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自己提出的假设。 教师小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3、交流:你知道哪些地方运用了压缩空气的性质?(四)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大小 1提问: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运用了压缩空气,那么,压缩空气的多少与它的量有关吗? 2生观察记录,并得出结论。 (五)探究压缩空气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1教师演示自制的空气枪,激趣:你想制作一个自己的空气枪吗? 2指导学生制作空气枪。 组织学生开展制作比赛,并进行互评。 4游戏:比一比,看谁射得远?(六)总结 谈话: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空气具有哪些性质?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哪学生假设。学生设计实验。学生汇报实验方法。空气有质量。讨论:(结合课本第4页的插图)水和空气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完成教材第4页上的表格填写。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解释活动中的感觉与看到的现象。学生用注射器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学生讨论汇报。学生汇报交流学生讨论,做出假设,说明理由。全班共同安装好器材,进行实验。学生制作空气枪。 学生自选材料制作,玩空气枪。(强调:不要对着人)讨论:为什么有的空气枪射得远?导入学生兴趣高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实验,效果好先让学生作出假设,再用科学的方法验证活动拓展按照教的方法回家做一个压缩空气枪设计方法证明汇报设计的方法展示学生方法多样,想象丰富板书设计空气的性质一、空气的性质:1、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2、有质量 3、能被压缩 4、 有流动性二、压缩性的应用:教学反思课时备课第2周 第1课时 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目标1、知道热空气的流动规律和风的成因2、继续学习借助物体觉察空气的方法3、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4、知道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实行成风的主要原因。5、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应用,初步知道科学发展史。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难点:理解风的成因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实验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评价活动准备蜡烛、纸蛇、纸杯、集气瓶、玻璃片、香蜡烛、纸蛇、纸杯、集气瓶、玻璃片、香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上节课吹气球的装置,提问:我们是怎样把气球吹大的呢? 2提问:你们能想办法证明空气从瓶子里跑出来了吗? (二)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谈话:那空气受热时会怎样流动呢? 2实验1:点燃一支蜡烛,用手分别放在靠近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感觉热空气在哪里。 3、提问:说明热空气可能向哪里流动呢?4、实验2: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提问: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呢?实验说明了什么? 5、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三)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1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 2实验3: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思考: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杯会上翘? 3小结: 4、出示“孔明灯”“热气球”你知道它们是什么?是谁发明的?利用了什么原理? (四)研究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提问:那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呢? 2提问:能通过一些事例证明冷空气下降吗? 5小结: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 (五)探究风的成因 1提问: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风是什么?风是怎么形成的呢? 2教师小结: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学生回答学生实验,汇报实验方法。学生实验。学生汇报。(热空气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学生回答。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学生实验。学生汇报。(纸蛇转动)学生讨论、回答。学生猜测,交流。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点燃火柴后,使纸杯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升了。学生回答。学生根据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进行推理。学生讨论、回答。(如:夏天开空调的房间,冷风飘向哪里?打开冰箱时,看看“白气”向哪个方向流动)学生思考、讨论。学生看课本第8页上插图开展分组讨论并汇报。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实验,效果好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怎么流动,学生是很容易推测的;但是收集证据证明冷空气下降,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媒体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活动拓展你还有那些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设计方法证明汇报设计的方法展示学生方法多样,想象丰富板书设计热空气和冷空气1、热空气向上运动2、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3、冷热空气的对流4、热空气的应用教学反思课时备课第3周 第1课时 课题空气中有什么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用观察的方法探究空气的成分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3、 知道二氧化碳的性质4、实事求是重证据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评价活动准备玻璃杯、蜡烛、水槽、塑料瓶、集气瓶、胶管、橡皮塞玻璃杯、蜡烛、水槽、塑料瓶、集气瓶、胶管、橡皮塞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教材第9页上的三支蜡烛图片) 1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的三支蜡烛哪支最先熄灭,哪支燃烧得最持久? 2教师演示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 3讲述:蜡烛燃烧会用掉杯子里所有的空气吗?玻璃杯里还有没有空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通过实验分析和认识空气的成分 1实验1: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盛有红水的水槽中。 不点燃蜡烛,用去底塑料饮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能进入杯子。 2、讲述:接着实验,把瓶盖拧松,把瓶子拿起来(注意不要弄湿烛芯),点燃蜡烛,等蜡烛燃旺后再用瓶子把蜡烛扣上,然后立即盖上瓶盖,拧紧。观察有什么现象。 3实验2: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1)提问:杯子里剩下的空气能支持燃烧吗? (3)照教材第10页的方法讲解实验操作,并要求:先用细铁丝一端绕在火柴柄的一端,一个同学擦燃火柴时,另一个同学才拧开瓶盖。 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由此可以知道,被烧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它们各有什么性质?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三)总结 1讨论:阅读教材第10页上的资料,查明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又是什么?空气中还有哪些气体? 2讲解: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知道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学生猜测。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为什么罩上玻璃杯后,蜡烛会慢慢熄灭?为什么罩大玻璃杯的蜡烛比罩小玻璃杯的蜡烛燃烧的时间长?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学生讨论、交流。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水一般不能进入瓶子,即使进去也很少)讨论:为什么水不能进入瓶子?(因为瓶子内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分组实验,做好记录。汇报实验结果。(蜡烛慢慢熄灭,水涌进瓶子里) 讨论。学生猜测。并说出依据。分组实验,做好记录。 汇报实验结果。(火柴的火焰顿时熄灭)讨论:说明这些气体不能支持燃烧能支持燃烧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导入学生兴趣高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实验,效果好先让学生作出假设,再用科学的方法验证活动拓展调查空气的有关知识汇报调查结果展示学生方法多样,想象丰富板书设计空气中有什么支持燃烧:氧气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教学反思课时备课第3周 第 2课时 课题空气中有什么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用观察的方法探究空气的成分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3、 知道二氧化碳的性质4、实事求是重证据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评价活动准备蜡烛、纸蛇、纸杯、集气瓶、玻璃片、香蜡烛、纸蛇、纸杯、集气瓶、玻璃片、香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一)导入新课 1提问: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其中氧气和氮气分别占空气体积的多少? 2谈话:你们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吗?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研究二氧化碳,验证同学们的看法对不对。 (二)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1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并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2实验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谈话:这是把生石灰放水中浸泡,静置后取得的液体,叫澄清石灰水。大家看看它是什么样的?(无色、透明) (2)提问:看到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4)小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3实验2: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 (1)学生猜测: (2)演示实验,并提问:发生了什么现象?哪支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3)小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三)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1实验3: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1)谈话: (2)教师出示饮料瓶、澄清石灰水,启发学生讨论方法。 (3)小结: 2实验4: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1)谈话:为了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我把冰块放进杯子里,盖上玻璃片(2)讨论: 把饼干放在空气中,时间久了饼干会变软,这是怎么回事儿?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4)观察实验4的装置,有什么现象发生? (5)小结:实验结果和生活中的许多例子,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四)总结 回答问题汇报思路学生分组做实验,收集二氧化碳(不要太多)。学生分组实验:把澄清石灰水倒人装有少量二氧化碳气体的瓶子中,摇晃后观察发生的现象。学生观察,思考汇报发现的现象。学生猜测:向杯中倒入二氧化碳,阶梯状放置的燃烧着的蜡烛会不会熄灭?是否一起熄灭?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并解释(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杯壁外有许多水珠证明了什么?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关于空气的组成我们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导入学生兴趣高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实验,效果好二氧化碳的制取效果不好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较好地掌握了二氧化碳的性质活动拓展调查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调查二氧化碳的污染设计方法证明汇报设计的方法展示学生方法多样,想象丰富板书设计空气中有什么支持燃烧:氧气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二氧化性质:1、 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教学反思课时备课第4周 第1课时 课题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教学目标1、能用简易的方法调查当地的空气污染情况2、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3、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4、关心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并能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我们怎样为净化空气作贡献难点:调查空气污染的原因教学方法调查法、观察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评价活动准备调查当地空气的污染情况调查当地空气的污染情况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一)认识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1憋气活动:全体学生站立,大屏幕上计时开始,学生进行憋气,感觉不舒服时停止,并记下自己的憋气时间。 2提问:憋气时,你有什么感觉?你能一直憋下去吗?为什么? 3提问:在自然界中,你还知道有哪些生命体离不开空气? 4讲述:人活着就要呼吸空气,同样,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植物也离不开空气,空气和水一样都是生命之源。(板书课题: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二)认识空气的污染、污染原因及危害1讲述什么叫空气的污染。 2播放英国、美国烟雾事件的录像资料。 3讨论: (1)这两次烟雾事件告诉我们,空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2)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空气的污染? 4小结: (三)考察我们周围的空气质量 1谈话:你对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满意吗?为什么? 2谈话:我们可以从灰尘的多少方面来调查室外的空气污染,我们还应该调查居室的空气质量。 3学生制订调查方案,开始调查。 4分组汇报并相互补充,开展科学讨论。5小结: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我们周围的空气质量不令人满意。汽车多、建筑施工多,能源消耗多,人们对更舒适的生活的追求,都在不断地加剧对空气的污染。 (四)研讨保护空气的措施 提问:怎样才能减少空气的污染? 说说自己的憋气时间。学生回答。学生回答(1)这两次烟雾事件告诉我们,空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2)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空气的污染?当空气中增加了有害物质,空气就受到了污染。交通运输工具排放的尾气、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烟尘、生活煤灶排放的烟尘废气污染着空气,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空气污染已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讨论:为净化空气,我们能够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导入学生兴趣高让学生分组根据自己课前调查的资料交流空气的污染活动拓展 继续调查、关注我们周围的空气质量,并向有关部门提出环保建议。调查汇报学生方法多样,想象丰富板书设计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一、 生命离不开空气二、 空气被污染的原因三、 如何治理空气污染教学反思课时备课第 4周 第2课时 课题第二单元冷和热 1、 冷热与温度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温度,学测量水温的方法2、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3、知道在热水变量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难点:连续测量一杯水温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评价活动准备水杯、热水、温度表等。水杯、热水、温度表等。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一)认识温度及温度计1讲述:桌子上有三杯水,其中一杯是热水,一杯是温水,还有一杯是冷水。如果把两只手的食指先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中,过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中,两个手指的感觉会一样吗?2提问:从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3教师小结:(二)学习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讲解并演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介绍常用的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三)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在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变化1讲述:我们都知道,一杯热水放久了,会慢慢变凉,那么,你认为温度的下降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2提问:我们该怎样研究这个问题?3小组讨论交流。制定研究计划。 (I)需要什么器材; (2)需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 (3)怎样记录,从什么时候开始记,隔多长时间记一次; (4)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任务是什么。 (四)画热水变凉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 1讲述: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曲线图。 2讲解曲线图的画法。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演示画曲线图:描点、连线。 3交流各自的发现。 (1)计算每隔2分钟下降的温度,发现了什么规律? (2)把各组的曲线图贴在黑板上,比较各组的曲线图上的温度是否一样,讨论:造成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4小结: (1)温度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的。 (2)温度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规律。 5提问:温度为什么会这样变化?6.教师解释:热水刚倒人杯中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学生实验并交流。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测量冷、热、温三杯水的温度并记录。交流测量结果。学生提出自己的预测。 第一种可能性,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1)先快后慢; (2)先慢后快;(3)均匀下降;第二种可能性:降温没有规律。小组研究。收集数据。学生画曲线图。 (1)根据自己的数据画出曲线图。 (2)分析记录表与曲线图,研究温度变化的规律。(3)讨论: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讨论、交流。温度计的正确使用非常重要,至少每两名学生一个。课上时间不够充足,可让学生可前观察记录活动拓展 1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2提问: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汇报观察结果思考原因板书设计冷热与温度一、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二、 温度计的使用三、 热水的降温规律 先快后慢教学反思课时备课第5周 第 1课时 课题第二单元冷和热 2、热的传递 教学目标1、 会做固体热传导的实验。2、 会做液体对流的实验3、 能正确使用酒精等4、 知道热总是由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5、 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6、 能揭示生活中相关的热传递现象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热的三种传递方式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评价活动准备酒精灯、烧杯、石棉网、铁架台、铁片酒精灯、烧杯、石棉网、铁架台、铁片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一)导入新课 冬天,我们手冷时,爸爸、妈妈会用他们温暖的大手握住我们冰冷的小手。这说明热可以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那么,热在固体、气体、液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二)研究固体的传热方式 1教师提出问题:热在金属里是怎样传递的? 2学生进行猜想并作出假设。 3学生设计实验:观察金属是怎样传热的。 4先讲解示范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点、灭酒精灯。 5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教师应提示学生注意安全:用过的火柴杆应放在垃圾桶里:加热的金属汤匙不能随便用手去摸,以免烫伤) 6小结: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叫传导。 (三)研究液体的传热方式 1通过研究我们知道热在固体中是用传导的方式进行传递的,那么在液体中,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2学生说出假设或是自己的看法。 3讨论:怎样才能发现水在传热? 4教师介绍实验方法。 5学生实验并画图作记录。 6汇报、交流。 7小结:水受热后会发生流动,靠流动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空气也是靠列流传递热的。 (四)认识热辐射1烈日下的物体为什么烫手?这些热来自哪里,是怎样传递给物体的呢?2学生讨论、交流。 3讲述:太阳的热传递到地面上来,显然不是我们已经认识的两种热传递方式。其实,太阳及生产环境中的热源(如熔炉、火焰等)均能产生大量的热,这样的热传递就叫辐射。 学生进行猜想并作出假设。学生设计实验:观察金属是怎样传热的。学生实验。学生汇报。学生说出假设或是自己的看法。学生实验并画图作记录汇报、交流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实验,效果好先让学生作出假设,再用科学的方法验证活动拓展分析课本上火炉对其他物体的热传递都包含那些热传递方式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学生方法多样,想象丰富板书设计热的传递一、传导 固体二、对流 液体三、辐射教学反思课时备课第6周 第 1课时 课题第二单元冷和热 3、加热和冷却教学目标1、 能通过做实验进行观察,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形态。2、 能通过做试验,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3、 知道温度计是利用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做成的4、 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很多事情5、 了解温度计的发明,体验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到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研究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评价活动准备铜球、铁圈、水槽、玻璃杯、温度计铜球、铁圈、水槽、玻璃杯、温度计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讨论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有哪些变化?(二)研究受热和冷却后物体形态的变化1提出问题:糖和蜡受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化?2提问:还有哪些物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与糖和蜡一样的变化?(三)研究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1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1)提出问题:铜球加热和冷却后会有什么变化?(2)学生猜测。(3)学生分组实验,交流认识。(4)小结:铜球受热后会膨胀,冷却后会收缩。2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1)提出问题:水加热和冷却后有没有类似铜球的变化?(2)学生提出假设。(3)学生实验。(4)汇报结果。3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1)提出问题:气体会热胀冷缩吗?(2)学生提出假设。(最好把自己的设计画出来)(3)学生设计实验。(4)学生实验并汇报结果。(四)了解温度计的发明史1提问:你们知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吗?它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2学生阅读教材相关资料。3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五)了解加热和冷却在生活中的应用1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2学生讨论、交流。3教师补充讲解具体事例。(据科学家测算,每升温1,钢轨便伸长10万分之一米。冬夏温差达50时,北京至太原的514千米钢轨在夏天会伸长257米)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实验。学生汇报:糖或蜡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学生讨论、交流。学生阅读二氧化碳液化和气化的资料。学生猜测。学生分组实验,交流认识。学生提出假设。学生提出假设。学生实验学生提出假设学生设计实验。学生实验并汇报结果。学生阅读教材相关资料。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在交流中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可以体验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活动拓展讨论:以上事例说明了什么?给我们哪些启示?讨论交流,回报讨论结果学生方法多样,想象丰富板书设计加热和冷却1、 加热和受冷会使物体的形态发生变化2、 加热和冷却对物体提及的影响固体 液体 气体3、温度计的发明教学反思课时备课第6周 第 2课时 课题第二单元冷和热 4、吸热和散热教学目标1、能够完成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2、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3、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4、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快5、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到不同物质、同质不同色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不同难点:做好水和油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实验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评价活动准备水、油、酒精灯、铁架台、烧杯、温度计水、油、酒精灯、铁架台、烧杯、温度计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一)研究水和油的吸热与散热性能 1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给物体加热,物体的温度会升高,停止加热,物体的温度会降低。那么,如果我们同时给相同质量的水和油加相同的热,它们温度升高的速度会一样吗?如果同时停止加热,它们的降温速度会一样吗? 2提问:我们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实验中应注意什么? 3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4.小结: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务员招聘考试预测题及解析
-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程序设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高级软件测试工程师面试秘籍模拟题及解题技巧
- 幼儿园大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研究-以梅河口市为例
- 2025年市场营销经理应聘笔试预测题集和答案解析
- 2025年物资储备仓库运输调度员岗位胜任能力模型与考试要点分析
- 2025年采购员招聘面试题预测及实战演练制造业
-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审计学B3》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复分析》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牛生产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 4-07-05-02 安检员(邮件快件安检员)人社厅发202228号
- 课件:《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第一讲 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
- 小学生主题班会 开学第一课 课件
- 光伏电站除草技术文件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成效评估报告(2024年)
- 项目安全保障措施方案
- DL-T1392-2014直流电源系统绝缘监测装置技术条件
- 彩钢瓦翻新合同范本
-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申报表
- 上下班途中安全培训课件
- 廉洁应征承诺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