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学分析.doc_第1页
《黄鹤楼送别》教学分析.doc_第2页
《黄鹤楼送别》教学分析.doc_第3页
《黄鹤楼送别》教学分析.doc_第4页
《黄鹤楼送别》教学分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鹤楼送别教学分析我曾经有幸聆听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委、著名特级教师何国成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一课,现将其中的精彩片段及自己的点滴感受记录如下。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读一篇新的课文。课文写了一个美好的故事,里面还包含着一首诗,谁能猜出是哪篇课文呢?生:(兴奋地猜测,抢着说)是黄鹤楼送别!师:(高兴地)对了。这就是课文第课。(板书课题)看来大家对这本书较熟,老师还没教自己就先看了。真好!能把课题读好吗?(生用心齐读课题)师:像这样的课文,你们以前还读过哪些?(学生议论纷纷,如数家珍般地列出了:英英学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母亲的恩情、李广射虎)【分析】新课伊始,让学生猜一猜学习的内容,符合小学生的猎奇、好表现心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鼓励学生超前阅读,引导其温故知新地围着课文组合成“板块”,促进了教学。师: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该完成哪些任务呢?生1:把课文读好。生2:领悟课文里的意思。生3:能熟练背诵古诗。生4:我认为还要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师随机板书:读悟解背)师:太好了,同学们,这既是要完成的任务,也是我们读懂课文的方法。下面,同学们就认真读书,把生字读准,看看大家能读明白哪些问题?(生自由朗读课文后交流)【分析】让学生自定目标、自找学习方法,这不正是尊重学生的主人意识,还给学生自主学习权力的有力体现吗?生:我知道课文讲的是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谊。师:你一下子就找到了文中两个主要的人物。生:我知道李白送孟浩然走的时候,心里十分舍不得。我是从这句话中体会出来的:“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就叫(生齐说“依依惜别”)生:我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不但是很好的朋友,而且还是真正的朋友。师:你的体会是听了谁的话后联想到的?生:是听了同学(指第一位发言的学生)的回答后想到的。师:是啊,学会听,而且会联想,你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分析】教师适时点拨,不露痕迹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能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更多的火花。生: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我联想到了一句格言真正的朋友,是永远不会变心的。师:你的联想很有道理,你能从文中找到一些话来证明他们是真正的朋友吗?(该生一时找不出,师安慰她没事,并请她坐下来再想)生:孟浩然的话里有这么一句:“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即使远在天涯海角彼此之间的距离仍似邻居。师:你的理解能力真出色!生:从李白的话中,我知道了他们的友谊不是建立在吃喝玩乐上的:“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师:老师课前查过资料,李白比孟浩然小岁,把他当做兄长是自然的,可他为什么又把孟浩然当做老师呢?【分析】此处何老师故布“疑阵”,引导学生品读关键处。看来,深入钻研教材仅靠教材和教参是远远不够的。倘若教者胸无“丘壑”,课上又怎能指点迷津?生:因为他非常敬重孟浩然的人品,钦佩他的学识,所以把孟浩然当做老师。师:噢,原来是这样,大家一齐把这几句话读好。(生读文)师:请两位同学上来板书句中两个你认为最关键的词。(两生板书,一生写“人品、诗篇”,一生写“令人敬仰、誉满天下”。其中,“篇”字学生写好后觉得不够好看,又擦了重写。师随即给予肯定)师:板书是给大家看的,把字写好,能体现出你对别人的尊敬。这两位同学都懂得这一点。他们的关键词也找得不错。【分析】“育人无小事”。何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写好字,更渗透训练了做人的修养。师:同学们的悟性真好,通过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读懂了文中的人、文中的情。还有要说的吗?生:我知道了暮春三月,长江边的景色很美。(生动情地朗读课文第节、第节中写景的语句)生:我读懂了诗题的意思: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扬州。师:你怎么知道孟浩然去的地方广陵就是扬州?生1:诗句中就有啊,“烟花三月下扬州”。生2:文中李白说的话里也有:“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生3:我知道李白的老朋友孟浩然是向西边辞别了黄鹤楼去了扬州。师:向西边辞别黄鹤楼,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生:从“西辞”这个词能看出来。师:是吗?生1: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我曾经跟爸爸去过黄鹤楼,在那儿,导游阿姨还说起这首诗,记得当时她说黄鹤楼和扬州都在长江边上,因为黄鹤楼位于扬州的西面,因此才是“西辞”。生2:我留心了文中的插图,图中也把黄鹤楼画在了西边,李白伫立在那儿,目送江上东去的孤帆。师:(对刚才说错的同学说)你怎么看?生:我理解错了,应该是“老朋友辞别了西边的黄鹤楼”。【分析】这让我联想到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何老师的教法跟苏格拉底比,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不向学生灌输知识,即使学生答错了,也不发表看法,只是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一步步地把正确答案引导出来,让学生自己感悟、纠正。这里,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综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综合学生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综合学生的审美情趣。师:这首诗能读好吗?(生大声说“能”,接着有感情地齐读了一遍,随后何老师又让大家背了一遍,全班学生背得既熟练又有感情)师:送别的诗有很多,同学们读过哪些,分别是送谁,怎样送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生1:我读过赠汪伦,(背诗)汪伦是“踏歌”送李白,歌颂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生2:我学过别董大,(背诗)在下着大雪的日子里,诗人与友人董大分别,恋恋不舍,还不忘安慰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生3:我读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背诗)杨万里送林子方是在荷花盛开的六月,两人没有伤心,还很有兴趣地欣赏西湖美景。生4:我想起音乐课上刘老师教我们唱的一首歌送别。师:愿意唱给大家听吗?(生深情地唱了起来,不一会儿其他学生也跟着唱起来,教室里飘荡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动人旋律。何老师也随着学生轻声哼唱)师:谢谢你们给老师带来这美好的感受。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方式可以不同,但朋友问的真情是共同存在的。课后,同学们可以再去找些送别的诗、歌,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近代的、当代的,大家一起交流。【分析】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学习,绝不是成功的学习。何老师的有意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形成了送别诗的知识组块,促使学生更广泛地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课虽尽而“学无涯”。师:本课的学习任务你们不用老师教,自己读书完成了。你认为还该做点儿什么笔头作业吗?生:抄写本课的生字。师:有必要,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一点儿也不能马虎,相信你们有能力自学好生字词。生:把这首诗的意思写下来,书后思考题中有要求。师:你有学习方法,知道抓住书后思考题来把握课文,也懂得及时整理重要的学习内容。诗意不要被诗句“框住”,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生独立作业,生字抄写正确率,诗意正确率。写诗意时,学生不拘泥于诗句的直译,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能写出诗的意境的占)【分析】让学生自己决定作业的内容及形式,作业的设计关注学生的感受,始终不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总的感受】课后,跟学生聊起这堂课的学习体会时,学生七嘴八舌,竞相作答:“很简单,一学就懂。”“都不感觉是在上课,好像就是在跟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聊天。”“我觉得今天自己特别聪明,有些问题不假思索就能举手回答了”是啊,课堂上谁能不惊叹孩子的理解力,谁能不惊叹孩子的潜力。这是一堂简单的好课!说它简单,因为它的问题简单,没有令学生想得头疼的“十万个为什么”,只有简单的几个问题。诸如:“看看大家能读明白哪些问题?”说它简单,因为它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所谓的“创新”的花样,有的只是简简单单的教学流程,让你一看就懂;说它简单,是它所折射出的教学理念简单:以学生为主体。说它好,是因为课上大部分的时间是学生自己在读书、在感悟、在交流、在合作;说它好,是因为它让每一位学生时时都在教师恰到好处的赏识评价中体验成功,如沐春风;说它好,是因为它悄悄为学生架起了自主学习的桥梁,铺设了终生学习的路。爱因斯坦说:“真理总是简单的、朴实的、明白如话的。”同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