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 嘉佑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佑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他强调改革吏治,反对骤变。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从熙宁四年(1071)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处,多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5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94)哲宗立,任用司马光,废除新法。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再次请调外任。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后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读两学士。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后,苏轼又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死于常州。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政治上几经挫折,始终对人生和美好事物有着执着的追求。他的思想主体是儒家思想,又吸收释老思想中与儒家相通的部分,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文学主张与欧阳修相近。要求有意而言,文以致用。重视文学的艺术价值。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创作以诗歌为多,计2700余首,题材丰富多样。诗中表现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特别是对农民的同情。如荔枝叹、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五禽言、吴中田妇叹等。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写得精警有新意,耐人寻味。如有美堂暴雨、题西林壁等。诗歌还反映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画面,无事不可入诗。写物传神,奔放灵动,触处生春,极富情韵,成一代之大观。 散文成就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谈史议政的文章气势磅礴,善于腾挪变化。叙事记游的散文既充满诗情画意,又深含理趣。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其代表作品。 词作多达三百四五十首,突破了相思离别、男欢女爱的藩篱,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抒写报国爱民的情怀。词风大多雄健激昂,顿挫排宕。语言和音律上亦有创新。指出向上一路,而新天下耳目。在词的发展史上开创了豪放词派。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四库全书提要说:“词至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苏轼在词的发展史上都做了哪些贡献呢? 1、丰富了内容,扩大了词境。 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主要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题材狭窄。词人囿于“诗庄词媚”的观念,诗词分疆而治。苏轼突破这一传统观念,凡怀古、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作为乐曲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读来确有耳目一新之感。如: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古战场景色,有“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的壮丽图画,有“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的惊险镜头这是苏轼拓宽词境的一个方面。苏轼的词不仅在题材范围上扩大了,而且在同一题材的思想上开掘得也很深。同是写离情别意,苏轼则多系表达与友人情谊并借此抒写人生之叹,时事之感。如:满江红(天岂无情),于离情依依的同时,抒发人生之叹,田园之想。再如:江城子(别徐州),写离情又抒写天涯沦落之感。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将悼亡妻与个人身世之叹并在一起,感情真挚,悱恻动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轼还将劳动者作为词的描写对象,开启了词的新领域。如渔父四首,写了渔民的生活,望江南则反映了农民的疾苦。作为一个封建官吏,能把视觉投向社会低层劳动者,尤其是投向农村,描写田园风光,从这方面拓宽词的领域,不仅给当时词坛吹进了一股新鲜空气,而且为词在文学领域地位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转变了当时的词风,形成豪放词派 众所周知,宋初词基本上承袭了晚唐五代“绮丽香泽”“绸缪婉转”的风气,晏、欧、柳诸人承前人已形成的婉约风格的定势,恪守“诗庄词媚”的审美观念,更将婉约视为词的正宗风格,并形成大的潮流,影响着词坛。苏轼则认为,词“自是一家”(与鲜于骏子书)就是说自己自意于婉约派之外,别创豪放派。他曾批评秦观“不意别后却学柳七作词”(词林纪事),决心以自己的作品力矫当时的香软词风,在婉约风格之外有意识的大量创作豪放词。如著名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就是一例。此词写于谪居黄州时,当时,词人报国壮志无法实现,功名事业也毫无成就面对浩荡东去的大江,他大笔挥洒,将览物之情、怀古之思和身世之感揉合在一起,气势磅礴,堪称千古绝唱。词作以赤壁的壮丽景色和雄伟的古战场为背景,集中笔力塑造出一个英姿勃发的英雄形象,赞颂了英雄的风流倜傥与不世功业,借以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同时也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感慨与惆怅。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那对宇宙的奇想和人生的情思,那玉洁冰清的境界和超凡脱俗的浩荡之气,有哪首词能与之媲美呢?江城子、水龙吟、满江红这些作品满腔豪情、雄健遒劲,适合于“铜板铁琵琶”式的放声高歌。而这种豪放风格又是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大胆的夸张与想象、荡涤胸怀的激情为基础的。豪迈奔放的感情,坦荡开朗的胸怀,是苏轼浪漫主义的基调。他创作出的大量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南宋词人刘辰翁给与高度的评价,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弃疾词选)苏轼的词开南宋辛弃疾一派的先河,实在功不可没。 3、打破音律的束缚,实现词与音乐的分离。 词本来依赖音乐而形成,音乐是词的生命。到了苏轼,他并不废弃词的音乐性,他的词也可唱,他的许多作品也是按拍而歌的,这无论是从他的部分词的“题序”中,还是前人文献资料的记载中都可得到证实。但有的打破乐曲的束缚,东坡乐府中有不少词是突破词牌固定声律的,他也并非不懂音律,而以能够抒情达意为标准,以慷慨激昂的语调为词,如沁园春、永遇乐、满庭芳、贺新郎等等,他的创调与柳永不同,柳永所创慢词词调是轻软的,苏轼所创是雄壮的。苏轼还敢于打破音律的束缚,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苕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晁补语)。正是他的这种做法,使宋词在自己发展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使词摆脱了音乐的附庸地位,而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独立诗体,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4、吸收前人诗句,创新语言形式。 苏轼作词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清新雄健,与前人的镂金错采、花红柳绿的风尚不同,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中的“抛家傍路”、“寻郎去处”、“春色三分,二分入尘土,一分流水”,“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清新朴实,简洁畅达,如同白话,但连缀成词,却意境深远,引人浮想联翩,词品极高,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功力。一、教学目标:1、 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2、 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3、 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二、教学重难点: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三、专题篇目 定风波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沙湖:在黄冈东三十里处。 狼狈:进退都感觉困难。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县) 已第三年。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词来,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表现了作者很乐意,很享受当时的雨景,同时表现作者当时勇于面对现实、乐观无拘无束的心情。表现了诗人阔达、平静、与世无争的轻松心情。运用反衬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轻松闲逸、自由自在的心情。表现了作者的无奈、悲观的心情。参考答案:闲适、轻松、自如。2、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表现了作者面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的勇气。3、“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意思是一场风雨正如人生的波折。表达诗人不拘泥于小节,乐观,始终怀着远大志向的人生态度。意思是作者一生穿越了多少风雨迷蒙的路,表达了诗人表面轻松对走过的悲伤的乐观,但实质却消极面对未来的人生态度。人的一生充满困难,风雨满途,表达诗人乐观阔达的人生态度。参考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4、“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风雨”指官场上的争斗,“晴”指官场外的闲适生活。“风雨”指官场上的互相倾轧,“晴”指一帆风顺,没有灾害,暗含官场的争斗。“风雨”既指刮风下雨,又指对词人的贬官;“晴”既指雨后初晴,又指词人重新被皇上重用。参考答案: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5、古人评苏轼这首诗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分析词人是怎样“任天而动”的。所谓“人天而动”指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6、古今不同的人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和“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以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之语”。(示例二)隐居山中,“吟啸”“徐行”,是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7、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念奴娇的基调极为雄壮、激昂,而这首词的基调较为悲凉。不同。这首词的基调是乐观恬淡;而念奴娇则比较潇洒、豪放。“人生如梦”多少表达了诗人无奈之情,也包含了对官场的些许期盼等待之情。而此词,应是后期的作品,是诗人思想内容的转折,显示了其归隐之心,是看淡官场,向往田园之情。参考答案: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江城子 一、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那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妻子亡故。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他感伤。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悼亡词。二、译文: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不思念吧,但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与她交谈凄凉的景况。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妆。两人互相望着,没有言语,只有泪千行。料想年年断肠的地方,晚上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三、赏析这首词上下片各分两层,请概括各层内容。入梦前的思念;设想相逢后的情景;梦中相见的悲喜;梦后的感慨。1、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这首词怎样具体表现“不思量,自难忘”的思念之情?“十年”之久,“千里”之遥,“生死”之隔,十年来的种种坎坷、不幸 (“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暗示),都不能使词人忘掉亡妻。词人进入“幽梦”之乡,正是朝思暮想的结果。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声有泪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思念之深之苦。设想亡妻十年来“年年肠断”,实际表明词人自己念念不忘。 (解题时注意,“不思量,自难忘”是全词之“眼”,统率所有事实,因此要做全面分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不也同样吗? “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这十年间,诗人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看似矛盾的心态,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思念。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因此格外感人。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在苍老衰颓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妻子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4、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五句,才入题 “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梳妆打扮。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别后种种从何说起?5、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四、艺术特色1.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抒发悼亡之情。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抒发对亡妻的掉念和自己对自己身世经历的感慨。 3.虚实结合,以虚衬实,抒发悼亡之情。水龙吟一、 结合注释导入新课。 二、诵读章质夫的“杨花词”,整体感知大意。 (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飘坠。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兰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望着长安路遥远,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中涌满盈盈泪。) 三、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 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四、苏轼水龙吟写杨花另辟新境,反复诵读,体会与章词相比其新妙之处。 苏词从“惜”字生发,写出了杨花之态(抛家、坠:飘落无归)、杨花之神(“萦损”句)、杨花之魂(“梦随风”句)、杨花之归宿(下片),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 全词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 1比原作立意更高。原作毕竟不离咏物诗之原意,苏轼写物而不黏滞于物,予杨花以生命,主观抒情色彩更浓,更为幽怨缠绵。将原作从“以形写神”提到“离形得似”的地步。 2构思奇妙,从虚处着笔,虚实结合。以惜春、惜别的感情为统率,以物拟人,从“似”与“非似”两个角度来写,通过一系列奇思妙想,达到“离形得似”的地步,极尽缠绵缱绻之致。全词赏析: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实则“有思”,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象奇特。 以下“梦随”数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 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为“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以余音袅袅的回味。卜算子苏轼曾在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突遭逮捕,险些被杀,这便是有名的乌台诗案,黄州是乌台诗案后苏轼的贬所。这首词是抒写苏轼贬居黄州后幽独寂寞,忧生惊惧的作品,大约作于神宗元丰三(1080)至是元丰五年(1082)期间(定惠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清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赏析】 朗读这首词思考问题:一、 上阕首先营造了一幅什么图景?起什么作用? 幽独孤凄的环境,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构成了一副萧疏,凄冷的寒秋夜景,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调色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寥寥数笔,人物内心孤独寂寞的情感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盆景艺术的历史与传承
- 养殖业生态农业发展方案
- 液晶拼接屏设备使用说明手册
- 电炉炼钢热试车项目管理方案
- 儿童注意力培养具体方法解析
- 胶水产品MSDS安全说明书范本
- 公司员工劳动合同管理操作手册
- 智慧工地安全管理实施细则
- 老年大学建设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
-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课文拓展阅读训练
- 住房供给调控预案
- 培训行业转介绍
- 文科物理(兰州大学)学习通网课章节测试答案
- 人教版高二数学(上)选择性必修第一册1.2空间向量基本定理【教学设计】
- catia考试图纸题目及答案
- pos机风险管理办法
- 2025年行业机器人边缘计算技术应用与场景分析
- 2025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加油站行业需求分析及创新策略研究报告
- 2025中国工业传感器行业市场白皮书
- 手机桌面市场深度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