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言 语 交 际 学任课教师:党静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D w健康是一株三色花w如果把人间比作原野,w每个人都是在这片原野上生长着的繁盛植物,w这种植物会开出美丽的三色花:w一瓣是黄色的,代表我们的身体;w一瓣是红色的,代表我们的心理;w还有一瓣是蓝色的,代表我们的社会功能.(1)据权威的1995年英文版工商管理硕士就业指南所载,经过对全球近千家企业的调查分析,在10项MBA才能指标中,最为重要的三种能力是分析判断能力、商业经营思想、良好的沟通能力。w(2)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对1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智慧、专业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的25%,其余7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沟通。w(3)哈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1995年调查结果显示,在500名被解职的男女中,因人际沟通不良而导致工作不称职者占8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本的败局已定。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发表,日本当局一看盟方提出的投向条件比他们原先想象的要宽大得多,便决定把公告分发各报刊刊登。 28日铃木首相接见新闻界人士,在会上公开表示他将mokusatsu同盟国的最后通牒。可惜这个词选得太不好了。首相的原意是说他的内阁准备对最后通牒“予以考虑”,可是这个词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置之不理”。事也凑巧,日本的对外广播机构恰恰选中了这个词的第二个意思并译成对应的英语take no notice of。此条消息一经播出,全世界都听到了日本已拒绝考虑最后通牒,而不是正在考虑接受。消息播出后,美方认为日本拒绝公告的要求,便决定予以惩罚。 8月6日,美军在广岛投下了威力巨大的原子弹。这真是一场灾难性差错导致数万生灵涂炭。第一章 言语交际学概说 w第一节 交际w 第二节 言语交际w 第三节 言语交际学第一章 交际w一、什么是交际w交际:是指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借助某种符号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并产生相应行为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交际的特性1、社会性 交际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社会性是交际本质的体现。w 交际的参与者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他们具有辨认、理解和使用符号的能力,他们生活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其思维模式,生活习惯乃至言行举止都打上了一定社会文化的烙印,因此他们在交际中也表现出各自的方式,即形成一定文化环境中不同的交际文化,交际文化正是交际社会性的具体体现。 2、符号性 交际与符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人类的交际是借助符号进行的。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就是语言符号。交际的符号性同样是表现交际本质的重要属性,它揭示了人类的交际和其他动物之间的相互活动的本质区别。 3、目的性 人类总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交际的。目的性同样是反映交际本质的重要属性,也是人类的交际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活动。因为目的是与思维联系在一起的。目的作为人们追求的某种对象物,通常存在于人的行为之外。但在追求该目的的行为发生之前,这个目的已经存在于人们的想象或思维之中,并以令人向往的未来的形式吸引人们为之奋斗。 4、双向性人类的交际是一个交际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是双向的。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参与者既要不断发出信息,又要不断接受信息,交际主客体在交际中是不断变换的。双向性使得交际过程变得复杂和微妙。它表明交际过程不仅是一个交际参与者之间信息沟通的过程,还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并且这种影响可以通过言语符号发生作用,也可以通过非言语符号发生影响;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显现的,也可以是隐形的。 5、情景性w 交际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发生的,这种环境有形无形的对交际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得交际方式打上了情景的烙印。 三、交际的类型w1、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w2、正式交际与非正式交际w 依据交际情景、场合。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的划分通常是以交际进行的程式化与否为条件的。w3、主动交际与被动交际w 依据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的交际愿望的主动或被动状态划分。主动交际和被动交际的含义有以下几点:其一,从交际行为的发生是出于交际者的主动愿望还是为情景所迫而做出的反应来看,前者的交际是主动型交际。其二,当交际主体中一方具有交际愿望,而另一方却缺乏交际热情,只是出于情景压力或礼貌,被迫进行交际,这种情况也属于被动交际。其三,撇开交际主体的交际愿望,但就交际过程中双方交际行为的主动或被动状态来看,又是存在一方是中主动出击,而另一方则处处被动作答的情况,这要具体分析,有可能是主动型交际,也有可能是被动型交际。 w4、利己型交际和利他型交际按照交际主体的交际目的来划分。为了个人目的、满足自己需要而进行的交际是利己型交际,目的在于有利于他人和社会而进行的交际是利他型交际。5、 统型交际和现代型交际按照交际主体的交际方式和交际的社会效应来划分。传统型交际多采用封闭的、保守的和单一的交际方式;现代型交际多采用开放的、灵活的和多元的交际方式。但传统与现代的分界是模糊的。 n四、交际的功能n1、获得信息n2、增进感情n3、社会化n 提供知识使人们能在社会中从事活动,并增强社会联系和社会意识,积极参加公共生活。n4、动力n 激励人的意愿和理想,鼓励为实现共同商定的目的而进行个别活动和社会活动。n5、辩论和讨论n 为便于达成一致意见或澄清不同观点而提供和沟通必要的实施;为促进人们关心本国和国际问题并普遍参与。n6、教育n 沟通知识以便促进智力的发展,培养人的品格,并使在人生各个阶段获得各种技能和能力。第一节 言语交际w一、什么是言语交际w 言语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利用语言做工具而进行的彼此间的联系和交往,是人际间相互交往的一种最主要的形式。w二、语言和言语wLangage(言语活动)=Langue(语言)+Parole(言语)w语言:全民的、符号系统、抽象的、工具、静态的w言语:个人的、无序的、具体的、对工具的使用、动态的w三、言语交际的构成要素wa,交际活动的参与者主体因素;wb,参与者的交际动机主观因素;wc,用来交际的语言(c1以话语形式和言语行为方式出现及其伴随手段c2物质形式);wd,交际环境客观因素。 四、言语交际过程的形成w表达者由动机进入交际根据动机进行言语编码(编码时要联系众多因素),辅以非语言手段w输出信息接受者ww接受者接收到对方的c1、c2言语解码(解码时也要联系众多因素)判断动机言语或非言语反馈表达者第二节 言语交际学一、言语交际学的研究对象 言语交际学的研究对象是言语交际现象及其语用规律。 它要从这一有多种异质因素构成的客观对象中先把语言的同质部分提取出来,然后注意分析其他非语言因素的性质、特点及其同语言因素的关系,从中考察语言进入交际后在这些非语言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结构与功能的变异,以揭示其语用规律。 二、言语交际学的学科性质 语言学界已有的共识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着眼于语言的社会本质,从功能的角度来认识语言的,言语交际学正是抓住语言这一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从交际的角度来研究语言,而不是把语言以外的非语言因素作为研究对象,即使涉及到有关心理的和社会的非语言因素,目的还是在于考察这些因素对言语交际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对语言进入交际以后在结构和功能上所产生的变异影响。这是作为语言学分支学科的言语交际学和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各种交际学在学科性质上的分水岭。 言语交际学是现代语言学中从广义应用语言学分化出来的专门研究言语交际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属于“言语的语言学”。三言语交际学的任务和功用1、任务 不在于教人怎样进行交际,而在于通过对言语交际这一客观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作出科学的解释和系统的说明,使人明了这种现象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特别是要进一步揭示其内部本质联系即规律性,使人认识到为什么是这样一种现象,才上升到“学”的高度。2、功用(1)加强对语言的动态研究(2)理论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3)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作用第二章拉斯韦尔沟通模式5W: 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这一模式注重沟通效果申农沟通模式(通讯系统模型) 信息 信号 信号+噪音信源 发射器 噪音来源 信息接收器 信宿提出了噪音概念,表明发出的信息和接收者接收到的信息并不总是相同的。 施拉姆提出了编码、解码、反馈的概念;认为参加交流的人既是发送者又是接收者,具有双重角色;认为对信息的编码解码构成了人们的交流;注重交流的过程,而非效果。言语交际过程是一个包括表达者的言语编码和接受者的言语解码的双向活动过程。人们的言语交际是一个心理和生理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要有效的使用语言,必须具备五种知识。前三种知识与语言有关,即语音知识、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后两种则与心理学有关,一种叫“理性知识”,说话和听话人必须对他们所生活和谈论的客观世界有所了解,这属于认知范畴,另一种叫“信念系统”,用来评估他们听到的话是否合格,这是一种常理判断。比如,听到“咬死了猎人的狗”我们觉得有歧义,但是听到“卖掉了猎人的狗”,只有一种理解。虽然语法结构上是一样的,都可以做两种理解,但依据理性知识我们只能做一种判断,这就是运用信念系统所做的评估。 第二章 言语交际过程 第一节 言语交际的编码过程第二节 言语交际的解码过程第三节 言语反馈第四节 言语交际过程中的信息干扰、 损耗与补偿第五节 倾听的作用和技巧第一节 言语交际的编码过程 编码过程牵涉到两类活动制定言语计划和执行言语计划。说话人根据他们改变听话人心理状态的需要而制定他们要说些什么的计划,这是第一步。然后他们才利用各种音段、单词、短语和句子来执行所订出的计划。这两个环节不是截然分开的。在说话的时候,人们往往是先有计划,然后一边执行计划,一边制定下一步的计划。一、制定言语计划制定言语计划大致是在三个层面上进行的:语段计划、句子计划和句子成分计划。1、语段计划 说话人必须首先决定他们准备参加什么样的言语交际活动,是讲故事还是和别人交谈,是叙述一个事件还是争论一个问题,等等。不同的语段需要设计不同的结构,比如要考虑内容、次序、关系等方面。 2、句子计划 在计划说一个句子的时候,说话人要考虑三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说话人要谈论什么事物,这是命题内容问题;其次是想要怎样去谈论这些事物,这是言语行为问题;最后是他想把什么作为主题来讨论,这是主题结构问题。(1)命题内容 命题是意义单位,反映了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是句子计划的核心。对于同一个客观事实,可以用不同的命题来表示,这往往表示出说话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知和评价。有A和B两个物体,A在上,B在下 ,你会如何描述呢?实验表明,人们在命题选择中遵循一条简明的准则,这个准则包括三条规律: 第一,如果我们要描述A的位置我们就会说“A在B上”,如果描述的是B的位置,我们就会说“B在A下”。 第二,如果A的形状比较突出,可以作为别的形状的参考点,就会说“B在A上”,反之,我们会说“A在B下”。 第三,如果没有上述两个因素,人们会作出自然选择。这种选择隐含着一些共同的心理次序: a,垂直的排列,人们倾向于从高到低,通常的说法是“A在B上”,而不说“B在A下” ; b,时间的顺序,人们倾向于从最初到最后的时间顺序来选择命题,通常的说法是“A在B前”,而不说“B在A后”; c,比较序列,在比较两件事物时,人们倾向于从突出的往下说,所以当A大B小时,人们会说“A大于B”而不是“B小于A”; d,肯定否定,人们倾向于用肯定的命题来描绘事物,而不是用否定的命题,所以当A在B里面时,人们往往说“A在B里面”,而不是说“A不在B外面”(2)言语行为 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通过说出一句或若干具有意义的话来实施种种行为。如感谢、询问、陈述、命令、祝贺、请求、威胁等。如:谢谢! 感谢不要让我再看见你,否则 威胁在决定了命题内容后,说话人还要决定选择这个命题是为了什么样的目的,要表达什么样的意图,这就是言语行为的选择。选择哪一种言语行为对言语交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言语行为。他是老师。判断他是老师吗?询问别忘了,他是老师。提醒看来他是老师。估计3、主题结构主题结构集中表现为句子的信息结构,即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问题。通常一个句子中已知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因此在说话前,说话人必须估量听话人有哪些信息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然后在句子中安排好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 小王从日本回来了。3、句子成分计划当我们制定句子计划时,确定了主题结构,也就形成了句子的基本骨架,然后再考虑这个基本骨架上的每一个句子成分应该怎么说。例1:他去了北京。小王去了北京。我的邻居小王去了北京。 例2:老张在哪里? 老张在广州东方宾馆1034号房间的沙发上。小结从语段到句子再到句子成分,言语计划的制定就是在这三个层面上进行的,尤为重要的是句子层面计划的三个步骤:命题内容、言语行为、主题结构。 这只是一个粗略的模式,还不能完全令人满意地说明人们制定言语计划的过程。二、执行言语计划执行计划的过程就是通过发音器官发出表示句子和语段内容的声音。 人们不可能将全部计划都制定好了才去执行,而是边计划边执行,两者交替进行。同时人们最后将计划付诸实现前,还必须编制一个发音程序储存在记忆里,让控制发音器官的肌肉按部就班的活动,才能发出声音。因此,执行言语计划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是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是如何交替进行的;二是发音程序是如何编制并实施的。 1、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的交替 言语计划的执行是一个心理、生理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看不见,摸不到,研究言语计划执行过程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观察分析言语失误。事实上,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没有失误、连续性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只有经过充分准备的朗读、背诵才能做到这一点。而通常存在的言语都是一种“有失误的言语”,包括说错了改正、边说边想的停顿、一些插入的感叹词语以及口吃等现象。这些失误正是研究言语执行过程的有效证据。 我呀,从呀,旧社会过来的,在/日本时期,抗战时期呀,我们都吃的那个什么,吃的那个混合面。过去时期,我那个什么,上石、石、石景山做过工,可石景山做工的时候,吃的黑面窝窝头,黑面窝窝头呢。呃,后来就跟那个不干,就家来了。家来完了以后还不行呢。家来,呃,我家啦,反正啦,反正就我母亲,我/十岁没有父亲,十一岁没有父亲呢。我底下还有一个妹妹。我母亲就拉着我们,呃,过着日子。这段话里面的言语失误大致有以下一些类型:(1)无声的停顿。(2)有声的停顿。(3)重复词语。(4)失误并改正。(5)口吃现象。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征,凡是言语失误都出现在句子成分分界的地方,而且凡有失误之后,说话人总是力图通过改正、重复等手段保持句子成分的连续性。这反映了两个重要信息: 第一,说话人是把句子成分作为一个单位来考虑计划的,并力图流利地说出每一个句子成分。 第二,说话人在说前一个句子成分时,同时又在计划后一个句子成分,因此当后一个句子成分的计划中出现困难或障碍时,就会影响到前一个句子成分的执行,以致在句子成分分界处出现言语失误。 2、发音程序的编制和实施 发音程序的编制和实施,牵涉到人脑怎样指挥发音器官的肌肉区发出有意义的声音。现代的发音学认为言语的生理系统不是一套各自独立的发音器官,而是一个统一的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各种连在一起的成分在同一段时间内调节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在动态的发音研究中,时间特征(如系列性、持续性、节奏)占有重要地位。关于发音程序的编制和实施的内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弄清。根据有限的研究,它大致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一些失言或口误现象的观察可以发现,发音程序不是到最后才一下子编定并付之实施的,而是在句子和句子成分计划的不同层面上逐步形成的。(2)言语计划的执行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因此发音程序不但要规定音段和音段的次序,还要规定它们的节奏形式。(3)最后一步是把发音程序付诸实施。发音程序是边编制边储存在记忆里的,一旦程序编就,大脑就根据程序对发音器官发出指令,规定发音器官应该放在什么位置,怎样协调行动,才能发出某个音段。 第二节 言语交际的解码过程一、语音的听辨 言语的听辨从声音开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听到的声音是十分杂乱的,有人类的语言,有鸟兽的鸣叫,有噪音有乐音。按照“过滤”论的解释,这些声音对耳朵来说都是强制性的,你不想听也听了进去,但是人们有一种过滤的本领,可以有选择的排除一些不想听到的信号的干扰,而集中听某一信号。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嘈杂的环境里听辨言语信号,进而理解言语意义。 1、孤立音素的听辨2、连续性语音的听辨二、语义的理解 在语音听辨的基础上人们开始理解话语。理解指的是根据声音建立意义。这里也包括两个互相有联系的过程:词义检索和意义理解。 1、词义检索 意义的建立首先从词义开始,听话人必须从一个词的语音形式出发,检出它所代表的意义。词义检索是一个十分快的过程,不少学者的研究表明,人们能够以大约每分钟250个单词的速度来听辨言语,而不会在理解上产生大问题。在词义检索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人们对不同的词反映快慢不一,或者说对不同的词,词义检索所需要的时间不一样。(1)与词的使用频率有关。 使用频率高的词易于检索。有学者推测,人脑中的活字典是按词的频率排列的,频率高的词排在前面,所以易于检索。比如“他这个人说话风趣/谈吐诙谐”。“better/TV”比“debtor/mortgage”易于检索。(2)与词的“近视性”有关。 “近视性”指一个词在最近是否听人说过。(3)与词的上下文有关。 在听辨理解过程中,听话人可能开始对某些词的反应较慢,但到后来,由于前面的话语已经提供了谈话的话题、内容,以及有关知识的信息,这些信息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后面将要出现的一些词的范围,这种语义“导向”会帮助听话人较快的检索后面出现的某些词。比如听到gong shi这个语音形式,如果说话人在谈论数学问题,很可能是“公式”,如果说的是有关行政事务,则可能是“公事”,如果在说打仗,则可能是“攻势”。再如:This is the aorta.The heart surgeon carefully cut into the wall of the right aorta.2、句义理解意义建立的第二个重要环节是根据检索的词义建立句子结构,然后从表层结构深入到意义。对于理解过程来说,重要的不仅在于建立句子结构,而在于通过句子结构去理解意义。这是理解过程的核心。 对理解的过程,有两种不同的理论模式试图去解释它。一种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的模式;另一种理论模式可称为对策模式,它认为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词典,我们听到的每一个词项都与词典的某些信息(语法、语义信息)相连,利用它们就可以建立底层结构。在词项中,动词是最重要的。例如:The girl met the man.The girl knew the man.The girl knew that the man was tall.*The girl met that 按照对策模式,在我们内心存有的词典应有关于met的信息:它只能带直接宾语,不能有宾语从句;而关于knew的信息:它两者都可以有。这样,处理的时间要比处理的时间稍多一些,因为听完后我们即可处理,听完后我们要稍等一会儿,看还有没有更多的话。大量的研究和实验也表明,人们在理解过程中往往会使用一系列的心理对策,从句子的结构和语义的不同角度去理解句子。这些对策主要有: (1)利用虚词确定句子成分。 虚词在不少语言中的功能是表示语言单位之间的句法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比如,在汉语中,听到“在、从、到、向”等介词,就知道这是一个句子成分的开始,后面通常有一个名词性成分。听到“得”,就可以知道后面要出现一个补语。 (2)根据语序预测句子语义结构。 句子中的成分次序有一定的规律,与句法和语义都有内在联系。有的语言,如汉语和英语的句子,不少在结构上是“名词动词名词”(主谓宾)的次序,相应在语义上依次为“施事者动作受事者”。因此,听话人所采用的对策是:除非有别的标志,先把听到的名词、动词、名词的结构理解为施事者、动作、受事者的次序。所以当听到“王冕七岁上打了父亲”这个句子时理解就容易,因为它符合上述语序;而听到“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理解就困难些,听话者按上述一般语序来预测,听到“死了”还比较顺利,听到“父亲”时就发现原来的预测不对,要重新调整,因为这个句子的语义结构是“关涉者行为施事者”。 (3)分析动词决定句子中有多少名词性成分。 大多数表示动作的句子总是由动词性成分和名词性成分这两类句子成分构成,而不同的动词要求必须同现的名词数量不同。当遇到不同的动词时会预测到可能出现的名词性成分的数量也会不同。进而可以预测名词性成分与这个动词的语义关系。(4)通过实词构成有意义的命题。 听话人在理解句子过程中相信说话人是从现实出发,谈论一些他能听得懂的人和事。所以当他听到“花、女孩、摘、红”这几个词后,虽然对句子结构毫无所知,但依据它们之间的语义联系知道它们大概是两个命题:“女孩摘花”“花是红的”。于是他可以进而推测这句话可能是“女孩摘红花”或“女孩摘的花是红的”。(5)按照听辨次序边听边组合句子成分。 人们听辨句子的经验表明,我们平时说话不是听完一句话才去分析理解的,而是边听边处理。这种过程不是“分析性”的,而是一种“组合”过程。听话人把已经听到的词语能有把握组合成句子成分的就尽量组合起来储存在“记忆”中,一时无把握的就作为离散单元暂记在脑中,待听到新的词语再进行组合。比如,听“隔壁小王的大姐昨天晚上生了一个千金”这句话时,听到“隔壁小王”是觉得可以组块了,后又听到“大姐”,发觉原来的组合不完整,于是把“隔壁小王的大姐”组合成一个“块”记在脑中;然后听到“昨天”“晚上”时又将“昨天晚上”组成一块,并将它和前面的句子成份组成更大的“块”,当听到“生了”,听话人以为句子完了,结果后面又有一个“一个千金”,于是再把这一“块”也组合起来加进去。理解过程就是这样边听边组合,直至一个完整的句子。意义的理解和语境 人们尝试理解句子时,经常会使用一些句子本身并不直接包含的信息,叫做语境信息。我们可以区分两种语境:常识的和特殊的。常识语境效应发生在我们对世界的常识影响语言理解时;特殊语境效应则需要用到从话语前面部分获取的信息。 常识语境效应随时都在发生,因为语言理解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利用我们拥有的任何相关常识。某人初次去美国时,对棒球评论感到迷惑不解,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听得懂每一个单词和句子,但却不可能完整的理解,因为不熟悉棒球比赛规则方面的知识。特殊语境效应请看这段文章: 程序实际上很简单。首先把项目分成不同的组;当然一堆可能也就够了,这取决于有多少要做。如果由于缺乏设施,你必须去其他地方,那是下一步;不然,就可以开始了。不要放得太多,这很重要,但麻烦很容易产生,一个错误会使你付出高昂代价。起先,整个程序看起来很复杂;然而很快它就将变为只是生活的另一面。很难预料到这项任务的必要性在不久的将来的终结;另一方面,人也从不这么说。程序完成之后把东西放回它们合适的位置。最后,它们将又一次被使用,于是整个循环将不得不重复。然而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节 言语反馈一、什么是言语反馈 反馈是指言语交际过程中发话人发出语流之后,自我对语流的意识或感觉到的受话人的反应而调节自己话语的行为。 二、言语反馈的类型 1、内反馈(自我反馈) 2、外反馈 来自听话人的反馈,听话人在听到发话人的话语之后,经过自己的理解而做出种种反应。有两种表现形式:言语形式,非言语形式。 发话人要据此对自己的话语和行为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三、言语反馈的作用 提高发话人的言语表达能力和言语应变能力,提高言语表达的技巧和艺术,提高言语交际的效果。 第四节 言语交际过程中的信息干扰、损耗与补偿一、言语交际中的信息干扰1、主观干扰(1)来自发话人的主观干扰 A,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较低,某一方面的知识贫乏欠缺,抽象思维能力差; B,语言能力差,表达不清; C,发音方面有问题,比如口齿不清或词语误读,或方言浓度大,或有其他发音障碍。(2)来自听话人的主观干扰 A,听话人的言语理解能力,又包括言语感知的能力问题和知识结构的问题。言语感知能力问题又包括生理性问题(如耳背)和语言性问题(如不懂外语或方言)。知识结构问题,主要是指听话人知识面窄狭窄造成的言语理解时的干扰。 B,听话人对交际所持的态度。2、客观干扰 如嘈杂的环境、通讯线路故障等。二、言语交际中的信息损耗1、原始损耗 由言语编码时信息错误或遗漏造成的损耗。判断下面这则新闻缺失的内容: 近日我市餐饮娱乐业又增添一新族,中百大酒店张开热情的双臂,恭迎四方宾客。 这家大酒店营业场所近400平方米,可一次接待200名宾客同时餐饮娱乐,装潢豪华、环境典雅,设有空调KTV包房及歌舞餐厅,经营川、鲁、粤、淮扬及关东民俗菜肴,是企业联谊、业务洽谈、婚庆祝寿的好去处。 2、传递损耗 由信息传递阶段发生的信息干扰造成的损耗。3、接收损耗4、受后损耗三、言语交际中的信息补偿1、预备补偿 在编码时有意加大重复性信息量,以备信息的损耗,这种加大的重复性信息称为羡余信息。 老王,明天上午八时,不是八点半是八点,在小会议室准时开会,是小会议室,你千万别迟到,一定啊! 2、追加补偿小李走了吗?走了。早就走了。 第五章 倾 听如果你想做一个好的谈话者,这里有几条建议:做一个专注的听者。鼓励别人谈论他们自己。要想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就要首先成为一个对别人有兴趣的人!问一些别人喜欢回答的问题。鼓励别人谈论他们自己和他们所作的事。 请记住,和你谈话的人对他们自己和他们自己的问题的兴趣要比他们对你和你的问题的兴趣大一百倍。一个人的牙疼对他来说比发生在外国的死了一百万人的饥荒要重要的多。一个人的臂痛比非洲的40次地震更能引起他自己的注意。 下一次你开始和别人谈话的时候想一想这个问题。一、倾听的作用 倾听:人们通过听觉、视觉媒介接受、吸收和理解对方信息的过程。 1、积极倾听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2、善于倾听是领会“弦外之音、言外之义”的有效方法 3、积极倾听是作出恰当表达的前提二、如何进行有效的倾听倾听的内容(一)察言倾听对方的言语(二)观色观察对方说话的表情、动作,领悟对方表情、动作的含义,掌握对方传递的真实信息倾听的技巧 第一,要有令人满意的听话态度、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与讲话人建立信任关系。第二,使用开放性动作、及时用动作和表情给予响应。 目的:告诉对方你在听,同时确定完全理解对方的意思。 方法: (1)反映内容正确的解述谈话的内容。 (2)反映情绪正确的了解说话者的情绪,并考虑其言语行为的信息。 (3)反映目的正确的判断说话者的目的。 第三,鼓励目的:促进对方表达的意愿。方法: (1)跟进请继续说,然后呢?恩?我明白了。 (2)增大告诉我更详细一点。 (3)关键字注意关键字应作适当的回应。 第四,询问、适时适度的提问、在倾听中灵活运用开放式和封闭式提问。 目的:以探索方式获得更多对方的信息资料。 方法: (1)开放问句使对方能够回答较多的内容,因此使我们更能了解对方的情形。 (2)封闭问句将问题的答案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通常是两个如“是”“否”,因此所能提供的额外信息就减少。 (3)诱导谈话深入某一主题,鼓励继续表达。第五,听别人把话说完,不要随意打断别人说话。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三章 言语交际方式第一节 交际形式第二节 交际手段第一节 交际形式一、口语交际二、书面交际三、电路交际一、口语交际(一)个别交谈(二)座谈、讨论 座谈、讨论是就某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发表意见的集体谈话的口语交际活动。(三)辩论、答辩 辩论、答辩是以论辩为主要表述方式的最高级会话形式。 (四)会谈、协商 会谈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商谈,也就是口头商量。协商就是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见。(五)闲谈、会友 闲谈,即没有一定中心地谈无关紧要的话。一般也称作闲聊、聊天,或“摆龙门阵”。会友即与朋友交谈。 (六)演讲、报告 演讲,也称为讲演、演说。即面对广大听众,以口头语言为主要形式,就某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或阐述某一事理,将言语、情感、姿态诸方面进行综合的口语交际形式。 报告,指以较多的人为听众,用严肃的方式,就比较重大的内容在一定会议上发表的讲话。 二、书面交际除口语交际外,书面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形式。其区别于口语交际的显著特点是交际双方不处于同一时间、地点,不直接相互作用和影响;所使用的工具是文字,也不可能伴以副语言或体态语言等辅助手段;而且可在写出初稿后再加修改,正式成文,求其准确、简明、符合语言规范。因此,书面交际往往显得比较正式、慎重,具有严肃性,尤其是用于公务活动的公文。三、电路交际 电路交际是口语和书面交际的延伸,它是现代通讯技术发展的产物,有无限宽广的发展前景。如电话、电报、广播、电视、航空、潜水类言语交际。 网络交际第二节 交际手段一、语言手段二、非言语交际手段一、语言手段 将言语素材转换成完整的话语片断,离不开人类的两种基本行为:选择和组合。 (一)选择 言语交际必须是有选择地进行,根据言语交际的目的、内容、对象以及具体环境来确定使用语言中的哪些成分,而舍弃另外一些不相关的成分。因此,选择是言语交际的基本手段。 选择的过程大致应该是这样的:1、语言体系的选择 即选择何种已知的语言体系作为交际工具。随着人类语言生活的不断丰富,双语乃至多语,已经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于是,就出现了对语言体系的选择的问题:是使用民族共同语还是方言,是使用本国语还是外语,以及选择哪种外语等。 2、语法风格的选择 确定了使用何种语言进行交际之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对语体风格选择了。语体的选择要确定是口头语体还是书面语体;风格的选择主要是为了确立言语交际的基本格调:是把话说得明确还是模糊,是简略还是复杂,是庄重还是诙谐,是明快还是曲折,是朴实还是华丽,是文雅还是通俗.。 歌德的法庭辩论辞: 啊,如果喋喋不休和自负竟能预先决定明智的法院的判决,而大胆和愚蠢竟能推翻已得到证据的真理简直是很难相信,对方居然敢向你提出这样的文件,他们不过是无限的仇恨和最下流的谩骂热情下的产物啊!在最无耻的谎言、最不知节制的仇恨和最肮脏的诽谤的角逐中受孕的丑陋而发育不全的低能儿 我不能再继续我的发言,我不能用类似的这种渎神的话来玷污自己的嘴,对这样的对手还能指望什么呢需要有一种超人的力量,才能使生下来就瞎眼的人复明。而制止住疯子们的疯狂这是警察的事。3、句式的选择任何语言的句式都是丰富多采的,不同的句式具有不同的功用,言语交际必须根据诸多原则进行选择,以争取最佳的表达效果。 郭沫若剧本屈原 原句:“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郭老的改句:在“文人”前边再加上“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的改句:“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前句是陈述句,语气平直呆板;后句是感叹句,语气痛快凌厉。句式的选择还要具有灵活性,例如: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4、语词的选择 语词的选择对准确的表达至关重要,也能提高表达效果,古人讲究“炼字”即选择最准确的、最恰当的词语,如: 云破月来花弄影。 (拟人) 人烟寒桔袖,秋色老梧桐。 (转类)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每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语,如何选择相应的语词来准确贴切表达思想、交流感情,这是言语交际中一个最经常、最频繁、也是最能检验一个人的语言水平的工作。(二)组合1、语义的组合(1)语段的组合 A、他性格孤僻,不爱接近群众,生活也比较散漫。但是,他在学习上有一股子钻劲,各门功课都学得很扎实。 B、他在学习上有一股子钻劲,各门功课都学得很扎实。但是,他性格孤僻、不爱接近群众,生活也比较散漫。 (2)句子的组合(3)词与词的搭配2、语音的组合(1)要尽量避免同音现象。 (2)充分利用本民族语的语音特征,合理地调配声音,使我们的言语交际悦耳上口、有节奏感、有音乐感,增强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染力。 汉语语音的一大特色是乐音多,因而声音响亮。 不同的表现风格,表现出来的语音特征也不相同,语音要与表现的内容和情感相适应,才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婉约风格的作品,音律一般都比较柔和,大都选用韵母不太洪亮的字押韵,例如“一七”、“灰堆”“姑苏”“乜斜”韵等。这些韵宜于表现低沉凄切、缠绵细腻的情感,有助于构成婉约的风格。例如: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刚健风格,气势浩翰博大,雄浑豪放,粗旷放达,道劲有力。在语音上大都选用开口度较大的而发音响亮的韵母,如“中东”、“江阳”、“寒山”等韵。例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烧。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3)语音组合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声调的和谐。 雨,还在飘飘洒洒。恢复了宁静的马路,依然象条闪光的绸带,在雨帘里轻轻地飘。运苹果的姑娘目送着孩子们彩色的雨伞,突然感到:这初夏的雨点,是那么清凉,这雨中的世界,是那么清新二、非言语交际手段“所有凡人都掩盖不了自己,如果他口唇静止,手指在轻轻击节,则秘密就从他的每个毛孔中流溢出来。” “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小笑话一个学者的亲身经历: 几年前我带一群很友好的东欧人去听一个小型的地方音乐会,这其实是当地一所学校的家长联谊晚会,该校的校长喜欢弹钢琴,他在晚会演出的揭幕式德彪西的曲子,我的客人们极感兴趣,开始缓慢地拍手来表示他们对此的欣赏。不幸的是,在英国缓慢地拍手表示讨厌,这种非口头语言完全被误解了,此后的晚会气氛变得很差。一定是点头yes,摇头no吗? 在希腊,人们常常用摇头来表示肯定。一次一个朋友在希腊的一个港口向乘船去另一个岛,他问一个人船是不是已经开了,对方以摇头作为回答,这位朋友以为这是说“不,船还没走”,所以他等了好几个小时!有人研究认为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有有声语言承担,由非有声语言承担。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瑞宾认为,在一条信息传递的全部效果中,是有声的(语调、音变和其他声响),靠语言(主要是词),的信息是无声的。 (一)非言语交际手段的类型 体态语人们在直面交际中的手势、身势、眼神、面部表情以及本体、客体的空间位置关系等,称为体态语。 副语言是伴随语言而出现的特殊语音现象。(二)非言语交际手段的特点 1、普遍性 4、审美性 2、社会性 5、规范性 3、民族性 6、准确性1、普遍性 非言语交际同言语交际一样,带有普遍性。婴儿呱呱落地,就会用哭声表示自己的某种需要。从此也就开始了生存需要的交际活动。在与他人交往中,自觉不自觉地获得和掌握非言语交际的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是非言语交际 的普遍性。 2、社会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只能存在与社会关系中,但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非言语沟通,受人们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伦理道德、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不了解这些社会因素的差异,就不能顺利地进行沟通。这些社会因素中,文明程度是最重要是因素。 3、民族性 非言语交际的民族性主要由于每个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审美观念构成的。不同生活习惯有不同的非言语符号。 4、审美性 非言语交际是以人体动作、姿势、感官所表现的符号形式来进行交际的,不仅具有交际的重要意义,而且具有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 契柯夫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服、心灵和思想。” 非言语符号作为一种无声的形象化的交际形式,它既能表现人的外在形式美,又能表现人的内在心灵美,并决定非言语交际活动一定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情趣,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着人际沟通。5、规范性 非言语符号有自身的质和量的审美规范性。人类在长期的交往中,产生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并逐渐形成了审美习惯和文化典范。每个人的行为动作,体现他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以及道德因素。只有遵循特定的规律和原则,才能“以形达意,”有利于吸引对方,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如运用手势语应遵循适切、一致、简括的原则,要避免泛滥,切忌故意做作,轻佻作态,哗众取宠。面部表情要遵循生动、准确、自然、传神的原则,避免冷淡和漠不关心的态度。 6、准确性 非言语交际符号系统中各种形式的运用,一般应做到含义准确、清晰,也就是讲分寸,讲义术,能使人理解和认识。如目光斜视表示轻视;手臂下挥,表示果断等。这些行为动作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约定俗成的,具有较高的规范性,能被全社会的人理解和使用,具有一定的交际功能。 (三)体态语1、功能(1)辅助功能 辅助功能是一种伴随性的功能,配合有声语言加以运用,可以大大加强语势,更充分的表达语义,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2)替代功能 有些情况下,可以临时独立充当交际手段,即不依附于有声语言,仅用表情、手势、体姿等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 2、类型(1)空间A,在一个较大的房间里,人们会有意地站得近些;而在较小的房间里,人们则会站得稍远些。B,和亲密的人在一起时的距离与和陌生人在一起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17811-2025动物源性蛋白质饲料胃蛋白酶消化率的测定过滤法
- 2025年安全生产法规机关测试题集
- 2025年文化艺术行业财务岗位面试预测题及解析
- 2025年村级儿童之家保洁员招聘面试常见问题及参考答案
- 劳动合同协议范本示例
- 2025年安全员安全知识考核题解
- 2025年汽车销售顾问销售技巧测评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农业技术推广员专业知识能力测评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景观生态规划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职业安全卫生培训题与答案解析
-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课件(2022年12月修订)
- 国际贸易术语课件详解
- 兽医外科及产科学共83张课件
- 履带吊安装、拆除安全交底
- 2-2《大战中的插曲》课件28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甘肃地理》完整版教学课件-整套教程电子讲义(最全最新)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全套教学课件
- 《专题地图设计与编制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 DB37T 4010-2020 含阿胶的食品中阿胶含量的测定方法
- 《植物生理学》课件第五章+同化物的运输
- 质量成长记-过程模式作业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