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出生地及相关史迹考论.doc_第1页
颛顼出生地及相关史迹考论.doc_第2页
颛顼出生地及相关史迹考论.doc_第3页
颛顼出生地及相关史迹考论.doc_第4页
颛顼出生地及相关史迹考论.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颛顼出生地及相关史迹考论摘要:司马迁史记载颛项于五帝本纪,时代排序第二.据史实考证,颛项生于若水,若水即今雅砻江,为金沙江第一大支流,由北而南蜿行于川西山谷间.颛项生地具体位置,约在今四川荥经县.颛顼乃黄帝直系苗裔,经若干世代而至于禹.据考禹生于西羌,其地在汉之广柔县,约当今四川北川,汶川等县.我中华人文初祖炎,黄及其后代,渐进而成华夏族群,其始则蕃衍生息于西部(今陕,甘,川),后乃移主中原,奄有广阔中华大地.关键词:五帝;颛顼;若水;华夏OntheBirth-placeofZhuangXUAndHisHistoricalEventsL0NGXian.zhao(ChinaWestNarmalUniversity,Nangchong637009,China)Abstract:zhuanXUisoneoftheFIVEMONARCH,namely,thesecond.HisbirthplaceisRuoRiver,siuatedinthewestofSichuanHeistheeldergenerationofChinesepeople.Fromancienttimesourforefathershavelabouredonthisvastterritoryanddonecontributionsforthecountry.Keywords:zhuanSU;RuoRiver,China颛顼,是我国历史上的五帝之一.他在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里,时代排序第二.所谓三皇五帝,虽属遥远时代的传说,但传说的历史是世界各国都曾经历过的阶段.传说时代是人类先民的初曙,自然会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不过在研究中有两种倾向,应当注意防止.一是采取排拒态度,认为传说历史虚无缥缈,难以置信,摒而弃之;一是采取实用立场,对我有用则深信不疑,人为拼合材料,历史遭到扭曲.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认为传说时代的历史,文献描述虽不免有神话色彩或不实之词,但若能剔除其渲染成分或后世羼入者,其中亦有信史可征.至于在研究上对史料不加考订,弃取任意,以曲就己说的倾向,则更是不可取的.总之,我们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客观地对待传说时代的历史,做到信以传信,疑以传疑一,颛顼生若水地在四川近来在研讨颛顼历史的论述中,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即颛顼起源于东方,更有的论者还比附红山文化,认为颛顼的传说实起源东北之辽西.这些说法,终不免有本末倒置,以流为源之嫌.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明确指出:黄帝二子,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仆,生高阳.高阳立,是为帝颛顼.江水,在明以前例指长江,并且认为江水的源头就是岷江.尚书?禹贡说:岷山导江.苟子?子道说: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明朝着名学者胡应麟说:江出岷岭,其始滥觞.可见,在徐霞客写江源考之前,文献里的江水所指,就是今天四川的岷江.这已是不争的历史事实.若水,即今雅砻江,长约1500公里,为金沙江第一大支流,由北而南穿行收稿日期:2010一o319作者简介:龙显昭(1935一),男,四川岳池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化研究.34颛顼出生地及相关史迹考论龙显昭于川西山谷之间,至攀枝花市三堆子注入金沙江.蒙文通,方国域先生亦认为,古之若水就是今雅砻江,下游名打冲河,与金沙江合流而下,至宜宾与岷江相会.据诸家考证表明,若水的方位也是在四川的西部,可谓是众口无异词.至于蜀山氏,其地望亦当在西蜀山区.据益州记云:岷山禹庙西,有姜维城;又西有蜀山氏女居,昌意妃也.本日蜀山.此益州记,萧梁时李膺撰,三卷,水经注等地理书多引之,见隋书?经籍志.任乃强先生对蜀山亦有考证,他指出:与昌意联姻的蜀山氏之国,位置似在今镇江关与叠溪之间的岷江河谷,或许还可再南一点,也不能过杂谷脑河口(今汶川J县)而止.任先生的考证,与李膺益州记所述相合,俱可证蜀山氏之地望以不离岷山者为是.由此可见,江水,若水和蜀山三者,可以说已形成为一证据链条,证明颛项是产于中国西部的四川J.这是不可动摇的铁案.司马迁撰史记时,看到的古代文献比我们不知多出若干倍,他又到过西南实地考察,因而其记述的可靠性是很高的,我们没有理由和证据来推翻它.二,颛顼生若水的方位蠡测颛顼生于若水,非司马迁一家之私言,更非无根之臆说.先秦古籍如吕氏春秋?古乐云帝颛项生自若水.山海经?海内经亦云: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居若水.汉代学者亦同其说.如大戴记?帝系云: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此外论衡的订鬼,解除等篇,均言颛项三子中,其一居江水,其一居若水.又蔡邕独断上亦载其事,与论衡从同,文字虽带神话色彩,然与史公所记地理位置,则吻合无问.可见,颛顼生若水实为先秦两汉之旧说,信史昭昭,固不容置疑.至于颛顼生若水之具体位置,历来史家罕有言及.历史上留下的这个遗阙,尚待后人继续研究,补苴罅漏.据我所知,太平寰宇记已触及颛顼生若水的具体位置问题.该书卷八十台登县下,引九州要记云:台登县,有奴诺川,鹦鹉山,黑水之间,若水出其下,即黄帝子昌意降居若水,即是此邑.九州要记的这一段文字,又见太平御览卷一六六引.其鹦鹉山,黑水之间,太平御览亦作鹦鹉山,黑水之间.台登县,在今冕宁县泸沽镇.杨守敬水经注疏卷三十六若水注中,亦引九州要记坐实颛项生地.此条标熊会贞按,熊是杨守敬弟子,这表明杨,熊是赞同颛顼生地台登说的.九州要记不见于隋志和两唐志,盖五代宋初作品.这可视为北宋初有关颛顼生地的一种说法.清人李元蜀水经亦同此说.其书卷十云:冕宁县,故都国也,帝昌意都于此.明人谢肇涮认为颛顼生地应在马湖江,即今雷波东北之金沙江.他所撰的滇略卷二说:若水南经云南之遂久县,今金沙江巡检司是也.又东流合绳水,孙水,淹水,泸水注于马湖.诸葛亮南征,渡泸即此.昔黄帝长子昌意德劣,不足绍承大位,降居斯水为诸侯.娶蜀山氏女,生颛顼于若水之野,是其地已.顾炎武抄录谢氏这一段文字于其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并未发挥和表述自己的意见.不过,这本身就反映了抄取者的倾向.后来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六四川一,又把顾炎武的摘引抄进了他的书里,使马湖说得以辗转流传.谢肇涮在明神宗时,曾官云南布政使司左参政,所撰滇略或在其时.二顾乃知名学者,故马湖说可视为明清问的一种见解.古文观止的编者吴乘权,字楚材,绍兴人.康熙五十年(1711年),他纂成纲鉴易知录.其书卷一颛顼条说:帝姬姓,祖黄帝,父昌意.初,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仆,是为女枢.感瑶光贯月之祥,生帝于若水.吴氏于若水下自注云:在四JIf雅州荥经县.解放后,由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纲鉴易知录,其最近的1981年版,整理者在凡例中称吴书原注为清朝地名者,俱改为今地名.故整理本的若水下,则注云:即今雅砻江,在今四川荥经县.这是清康熙以来迄今的又一种说法,可称为颛项生地荥经说.据我所知,吴楚材的荥经说,在民国时编纂的荥经县志中亦有反映.该县名流汪元藻在县志里撰文,更有较详的论证.他说:荥经之为县古矣.谨按史记,云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感瑶光贯月之祥,产颛顼帝于若水.注云在严道.易知录云严道即今荥经.由此观之,荥经在秦汉时为严道,在黄帝时为若水.古籍流传,信而有征矣.夫若水也,何以改称严西华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二.一.年第四期35道?华阳国志秦灭楚,徙严王之族于此地,故称严道.至唐武德三年,始改严道为荥经县,意谓若水之在县境也.审如是,若水即荥经,荥经即若水,流源俱在,益不诬矣.尝考汉书,水经注,黑水,青水之间,若水出焉.今观县境,东有青衣江,当为青水之证.西有大渡河,其上流为泸水;泸,黑色也,当为黑水之证.荥,经二水,正出于青水,黑水之间,与水经注合,则舍此二水,何地更有若水哉?汪元藻所论精要处,在对水经注黑水,青水之间,若水出焉的解读.他认为黑水就是大渡河,青水就是青衣江,若水就是荥经水.荥经水即若水本出于黑水,青水二水之间,这一解释与先秦古籍山海经及水经注吻合不悖.颛顼生若水的具体方位,就我所知略如上述诸说,即台登说,马湖说和荥经说.我们对这三种说法要作出选择和评价,却是颇费斟酌和思考之事.首先,必须蕉清地名的混同差异,否则其间错杂难明.如今日宜宾以上之金沙江,文献上或称绳水,或称泸水,或称马湖江,或称淹水,或称若水.而人金沙江的雅砻江,既名若水,亦日泸水.其次,着名地理文献如水经注,都把若水作为主流来叙述,而古之淹水,绳水(今金沙江上游)均被纳入若水,在今宜宾与岷江汇人长江.按照江源唯远的原则,淹水,绳水是金沙江的上源,若水应被纳入绳水才对.我们知道,古人地理观念还比较粗疏模糊.当时由于受地理知识的限制,他们分不清主流和支流,往往以随纳人之水而称其名,造成异名而实同或同名而实异的混乱状况,这是常有之事.其中尤以若水的名实问题,显得更为复杂.所以,郦道元在水经?若水注里特别指出:若水至焚道县,又谓之马湖江,绳水,泸水,孙水,淹水,大渡水,随决入而纳通称.是以诸书记群水,或言入若,又言注绳,亦或言至焚道人江,正是异水沿注,通为一津,更无别川可以当之.郦氏所言异水沿注,随决人而纳通称的事实告诉我们,若水就属这类情况,故流人若水的各水亦可通称若水.尤其是遥远的黄帝时代,人们的地理知识不很精准,更没有能力搞清楚一条江河从源到流的全程.所以,那时的若水是否就在今日的雅砻江上,也许和雅砻江的某一支流方向平行的水即被称为若水.后来经过历代开边,政治势力逐渐向西南方拓展,若水的名称也随之推移到了现在的雅砻江上.所以,当我们剖析颛项生地是台登说,马湖说或荥经说时,这些复杂的因素都应列入考虑,将此作为判别是否合理的依据,以避免产生主观臆断.比如台登说和马湖说,我就怀疑其地过于辟远,黄帝时之政治势力能否远及今日的冕宁,马湖?这是一个大问题.蒙文通先生说:昌意之国应在鲜水入若之上,而当邛水,沫水之西.鲜水,水经?若水注云:若水东南流,鲜水注之.一名州江,大度水.按鲜水,即今康定县西之力丘河,南流注入雅砻江.蒙先生又据水经?青衣水注,邛水出汉嘉严道邛来山语,认为邛水即出于今荥经邛崃山凹.其实邛水就是今天的荥经水,它有二源,荥水发源县西南邛崃山,经水发源县东南瓦屋山,荥,经二水流至城北相会,总名荥经水,而后注人青衣江.由此可见,蒙先生是把昌意之国定在今荥经县以西的地区,这已明显地远离台登和马湖之说.本文前云黄帝一子青阳降居江水,一子昌意娶蜀山氏女而生颛顼.江水是今岷江,蜀山是今岷山.任乃强先生认为与昌意联姻的蜀山氏之国在今叠溪.蒙先生则认为岷山即蒙山,青衣即今雅安有岷山.他还据大戴记?帝系青阳降居祗水,元和郡县志卷三一温江县有祗水,故青阳所居则在今温江县.如此看来,黄帝二子降居蜀地,一在温江,一在蒙山以远,彼此之间并非那么遥远得不可测度.既然昌意所娶蜀山氏女在今之蒙山,则昌意降居之若水,亦当于蒙山方向考而求之,或于事实相去不远.综上所述,颛顼生地若水,宜取汪元藻荥经说较为合理.一则所据山海经黑水,青水之间,若水出焉之文,为先秦记述,载籍较古可信.二则荥经与温江地理位置,有可能为黄帝势力范围所及.而台登,马湖若水之被推衍,乃是较晚时代政治拓展的结果.作为地理知识的发现,亦早不过周秦.三则从事理上分析,荥经说有其合理度.因为地理知识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尤其是西蜀的河流众多,纵向平行而又蜿蜒曲屈于山谷之间,所以要测出一条江河的全流程,对于古人来说是多么的艰辛和不易.山海经的作者能道出若水的一个大轮廓,说它在黑水,青水之间,这已是颇不容易的36颛顼出生地及相关史迹考论龙显昭知识发现,况且此说有它的合理性.清初胡渭的名着禹贡锥指卷九在疏释黑水时说,沈括梦溪笔谈云夷人渭黑为卢,郦道元云水黑日卢,不流日奴,此尤卢水为黑水之切证.今天,我们能幸运地继承前人积累的地理知识,判别泸水即若水,若水就是雅砻江,在禹贡里就是华阳黑水惟梁州中的黑水.因此,对从黑水,青水之间流出的这条若水,就能判析并指认它即今天的荥经水.所以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来看,我们觉得荥经说是比较合理的选判.三,颛项蜀产与炎黄血脉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一体,显得十分绚丽和丰富多彩.而创造这一文明的主体,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古老中国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她的先民构成,按照徐炳昶先生的研究,是由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在相互问不断交流和冲突中,逐渐走向融合之路的.其中的华夏集团活动于中国西部,由黄帝氏族和炎帝氏族构成.国语?晋语四说: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黄帝,炎帝氏族居住今陕西,炎帝族偏南,约在今渭水流域岐山,宝鸡一带.众所周知,诞育华夏文明的摇篮就在这黄河中上游地方,是炎,黄首领及其部族开启了文明的先声.据近来学术界的研究,导乎先路的还有伏羲,女娲,其传说起源也发生在渭水流域.其分布的区域,大致在今甘肃天水市所属的秦安,武山,甘谷,清水,张家川等县;然后向东方扩散,发展至今河南淮阳,河北涉县和山东等地凹.同时我们还须指出,在今川,陕,甘三省之间,是渭水,嘉陵江,白龙江,岷江及河曲(黄河)的交集处,也是氐羌民族频繁往来的走廊.他们的祖先同样流传着伏羲,女娲的故事和遗迹.如甘南成县,西和之间的仇池山,有伏羲崖,是伏羲生处.汉晋间氐人杨氏兴起,后继首领还在这里建立了仇池国.在岷江流域也留下许多伏羲,女娲的故事和史迹,有的则反映在汉画像石里.文献说大禹乃女娲十九代孙化生于石纽.我们这里不必计较其代数,重要的是女娲和夏禹的关系.史记?六国年表序说禹兴于西羌,这里所传递的信息实际是说禹被养育于母家,即养在羌人的部落中.又据史记?夏本纪禹之父日鲧,鲧之父日帝颛顼,这里的所谓父日,亦不能解读为祖,父,孙的关系,实际是说禹的父系出自颛顼和黄帝.颛顼和禹的父系都属姬姓,禹的母系为羌部族则属姜姓.炎帝姜姓,黄帝姬姓,姬,姜二姓长期通婚是炎,黄部族间融合的表征.文献称禹是女娲的后裔,说明女娲是古老羌族的女性首领.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遥远的年代里,羌族与姬姓部族间的往来已是很密切了.而禹生于石纽,其地在汉之广柔(包括今北川县),由此更可看出颛项和禹的早期历史,都发生在西蜀的岷江流域,所以降居若水的地理位置,应是舍四川莫属了.同时还由于有炎黄血脉的支撑,而使这个古老的传说流芳于蜀中.至于颛顼,夏禹后来人主大统,其主要活动则移至中原,继而扩展到滨海地区,与东夷集团,苗蛮集团发生交集,最终通向了融合的道路,从而使中华文明更加光辉灿烂.历史告诉我们,包括颛顼,夏禹在内的华夏族,他们所创造的文明是一个由西而东的渐进过程.历史事实证明,西部是源,东部是流,切勿以流为源,导致本末倒置.注释:少室山房文集卷八一素轩咏稿序,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第6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方国域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册第l52页,中华书局,1992年.罗泌路史?前纪卷四注引.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第474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山海经?海内经在昌意,颛顼之间,多韩流一世,但与颛项出生若水之说不悖.纲鉴易知录卷一,商务印书馆,民国五年.按严道由来,蒙文通,徐中舒先生均认为是秦惠文王灭巴蜀后,封其异母弟樗里子赢疾之爵邑,号为严君,即秦时严道县.严道之名非关灭楚(巴蜀古史论述第8O页).任乃强先生认为严,旌占同音义,严道谓邛来山道与邛水峡道并严急险峻,非有严王之族徙此之义(华阳国志校补图注第201页注).按这一条见水经?若水注引山海经,但引文脱青水二字.此据山海经?海内经.西华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二Oo年第四期37汉书?地理志越西郡遂久县(今云南宾川县北)下,班固自注:绳水出徼外,东至焚道入江.水经若水注云:绳水又迳越西郡之马湖县,谓之马湖江.又东北至犍为朱提县西,为泸江水.马湖县,今IlJJJ雷波县.朱提县,今云南昭通县.此马湖江,即今雷波县金沙江至宜宾一段;泸江水即泸水,则指今云南大姚,昭通县之金沙江至雷波以下一段.故方国域说:泸水即金沙江,在戎州(焚道)界名马湖江,晋时已有此称也.(中国西南历史地里考释上册第145页.)邓少琴亦说:泸江水即古之绳水,其下游为马湖江,今以金沙江称之.(邓少琴西南民族史地论集下册第582页).杨守敬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