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矿物质含量及骨密度测定.doc_第1页
骨矿物质含量及骨密度测定.doc_第2页
骨矿物质含量及骨密度测定.doc_第3页
骨矿物质含量及骨密度测定.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骨矿物质含量及骨密度测定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质丢失多是全身性的,骨质一旦丢失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来使骨质恢复正常,因此应早期诊断和预防骨质疏松。采用灵敏度高并且可靠的方法,对高度骨折危险者进行筛选并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十分必要。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放射学方法测定体内骨矿物质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在骨质疏松诊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临床价值已得到了充分地肯定。一、原理和方法 (一)单光子吸收测定法 1963年Cameron和Sorenson采用125I进行骨密度测定,利用其发射的光子(能量35.5 keV)穿透前臂,经骨质和软组织吸收后用NaI(Tl)晶体探测放射性计数,称为单光子吸收测定(single photon absorptiometry,SPA)。测定方法是使放射源与探测器平行移动,将桡、尺骨远端1/3、1/6、1/10等处已确定的部位用水囊带包裹,置于检查位置进行测定。将测得的骨的光子吸收能量综合,即可得出BMC(g/cm),用骨宽除以骨矿含量即可得出BMD(g/cm2)。(二)双光子吸收测定法 1970年Mazess等根据Reed等提出的原理,采用153Gd(钆)代替241Am(镅)和137Cs(铯)作双光子吸收测定(dual photon absorptiometry,DPA)。此法直到80年代才开始应用于临床。其测定原理与SPA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为排除各种组织对光子的吸收率不同的影响,需要使用能量为44 keV和100 keV的双光子能量的153Gd作为放射源,其对软组织和骨质有不同的穿透力。经NaI晶体探测后,用两个脉冲高度分析器分别计数,由计算机进行处理。(三)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的基础研究在30多年以前就已开始,但应用于临床仅仅是近10年才得以实现。其测定过程是将从X线球管释放的X线通过Kedge吸收过滤,分成高低两种(40 keV和70 80 keV)X线,从而测定BMC和BMD。(四)定量CT测定法 定量CT测定法(Quantitative CT,QCT)是美国Genant和Cann于20世纪80年代发明的一种利用常规CT机测定BMD的方法。它是利用临床常规使用的CT机,再加上一个体模,扫描时将体模放在受检者下面与受检者同时扫描,便可以校准机器的漂移,进而可将CT值换算成BMD值。二、参考值和结果判断 (一)国人BMD参考值及其生理变化规律正常人BMC和BMD测定结果随年龄、性别、人种和测定部位的不同而差别较大。采用SPA法测得的我国健康人群各年龄组前臂非优势侧桡骨中远1/3部位BMD的参考值范围见表。表:中国健康人群男女SPA法各年龄组前臂桡骨中远1/3部位BMD(g/cm2)参考值范围 男 性 女 性 年龄组 均数标准差 n 均数标准差 n 2 0.2800.084 55 0.3730.169 70 4 0.3230.076 394 0.3780.159 469 6 0.3680.083 671 0.3800.120 857 8 0.4130.084 683 0.4220.108 736 10 0.4500.085 664 0.4510.103 684 12 0.4790.107 736 0.4720.094 747 14 0.5520.112 1024 0.5370.096 1020 16 0.6270.117 886 0.5920.110 845 18 0.6670.103 558 0.6200.117 544 20 0.7000.130 1903 0.6650.138 1935 30 0.7590.156 2246 0.7060.156 2763 40 0.7250.145 1823 0.6700.123 2083 50 0.6910.149 2241 0.5990.130 2274 60 0.6600.150 1967 0.5410.123 1336 70 0.6220.152 812 0.4670.121 437 80 0.5620.135 158 0.3760.091 118 90 0.5720.123 7 0.3900.113 5 100 0.3060.074 6 合计 16828 16929 (二)骨质疏松程度的判定 骨质疏松的程度可以用以下方式表达:1与相应年龄、性别的正常人的BMD比较,成年人BMD(桡骨)低于同性别人群参考值的骨峰值12个标准差为骨量减少;2与骨折危险阈值比较,以成人BMD平均骨峰值减2个标准差作为中国人骨折发生的阈值水平; 3自身系列检查结果比较,观察逐年骨质减少的速率。三、临床应用 (一) 骨质疏松的诊断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是指机体和骨本身生理性退行变引起的骨质疏松症。我国13省市骨矿含量调查合作组共同研究提出了我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生理年龄诊断分度预诊法,见表。表: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生理年龄诊断分度预诊法 分度 年龄 桡骨或尺骨骨量 (BMD)丢失(%) 女 性 男 性 骨峰值 初期 3039 497 597 697 797 897 3039 648 748 848 948 0 112 1324 2536 3748 49 注:桡、尺骨BMD降低百分率指用SPA法测得的BMD值与骨峰值相比而求得。 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可分为内分泌性、营养性、血液性、药物性、缺乏运动和肾性等。最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糖尿病和长期服用激素等。(二)骨质疏松症的筛选、程度评估、疗效监测和骨折危险度的预测 对成人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筛选和程度评估方法如下:BMD平均峰值1 s,为骨量正常,不需采取任何措施;在BMD平均峰值1 s范围,为被筛选对象,每隔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