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从沿海的昨天看中部的明天.doc_第1页
5、从沿海的昨天看中部的明天.doc_第2页
5、从沿海的昨天看中部的明天.doc_第3页
5、从沿海的昨天看中部的明天.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沿海的昨天看中部的明天/文 2009-01-21 编者:2005年11月5日,应湖北省人民政府邀请,王志纲在武汉东湖论坛上为湖北省省长和省市领导及企业界老板共五百多人,作了题为“从沿海的昨天看中部的明天”的演讲,根据现场录音整理、编辑成本文。 区域格局扫描 今日中国大体可分为这样几个板块:最早开放的“珠三角”、风头正劲的“长三角”、蓄势待起的环渤海、基础雄厚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丰富的西部和今天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正在崛起的中部。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先崛起的是“珠三角”,接着是“长三角”,“珠三角”和“长三角”一起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发动机,而环渤海经济圈尽管提出来很多年,但过去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真正启动环渤海经济圈是在中国加入了全球一体化进程之后,以所谓的“滨海新区”为启动点,打造了“中国第三个发动机”。与广东当年只给政策、上海靠内外资拉动不同,现在国家有了经济实力,投资力度很大,成为新的热点。西部大开发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接下来才是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东北。东北从建国以来一直是共和国的骄傲,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经济转型落后于其他地区,形成了所谓的“东北现象”;到了90年代中期,应了一句话,哀莫大于心死,观念的落后导致经济进一步下滑、社会问题丛生;到了21世纪,才有了中央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 全面扫描以后,再来看我们的中部。在计划经济时代,中部也曾是重工业集中的地方,穷也轮不到它,富也轮不到它。到了20世纪80年代,武汉这个地方当起了中国引领时尚的排头兵,当时的很多政治人物现在都到了中央,还有著名的汉正街也是全中国时尚潮流的风向标,可以说湖北和武汉是一个出成果、出效益的地方。但是到了21世纪,湖北和武汉就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地方,说不清“我是谁”、“我今天在哪里”、“我明天要到哪里去”,以至于形成“中部塌陷”的说法。如果说中国像一条巨龙的话,以湖北和武汉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就是龙的脊梁,巨龙要腾飞,一定要挺起脊梁!整个中国要快速发展,中部崛起是必然的。这是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第一个看法。 20年前在新华社时,我主要从事国家宏观问题的调研工作,对湖北、对武汉应该说是很熟悉的,从20世纪80年代起湖北省的几任省长我都采访过,写过不少报道和内参,那时候自认为对这一方水土很了解。后来这十年,我就一头扎进了市场经济的汪洋深处,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全面地了解中国,微观就是企业战略,中观就是区域战略,宏观涉及到国家战略。经过这两个十年以后,站在这个讲台上,我有两个感觉。第一个感觉是:对昨天的轻率感到惭愧因为有几个“奏折”被中央采纳便自鸣得意。所以我对今天一些经济学家凭着一点书本上的东西及对中国国情的粗浅认识就敢给国家领导人提建议感到很担心。第二个感觉是: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历练多年再回头看,发现自己以往的很多想法又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今天才有勇气站在这里和大家交换我的看法。 战略机遇期人和、地利不如天时 今天,我真正想谈的一个问题是关于战略机遇期。今天的中国,不管是哪一部分发展起来,说到底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战略机遇期。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风水轮流转,今天到我家”,这里所说的“风水”就是战略机遇。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对东南沿海实行开放政策,我当时曾分别对广东和福建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什么广东快速发展起来而福建却落后于广东呢?广东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有这样几个。第一,当时整个中国的外贸出口都从香港地区走,而广东和香港近在咫尺。第二,当时中国对外的窗口只有香港一个,所有的招商引资都要去香港,外资从香港招进来,而香港有限的空间及人力资源决定它必须向广东进行产业转移,实现腾笼换鸟。这样,大批的制造企业转移到了珠江三角洲;而香港自身则打造成了亚洲乃至全球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成了所谓的“东方之珠”。可以说,依托香港,广东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这是当时中国任何一个区域都不曾拥有的战略机遇。 古人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的看法是,这三大因素一个都不能少,但相比而言,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时。四个第一批开放的沿海特区城市,仅成就了一个深圳,为什么?我们看到,有上万家的香港企业就近转移到珠江三角洲,形成了“珠三角”所谓的“三来一补”模式,但是广东也仅仅是地处“珠三角”的这两千万人口比较富裕,粤北、粤东、粤西6千万人口仍然发展缓慢。所谓人和,是由广东人的文化基因决定的,广东人的特点是“敏于行而拙于思”,这种特点在改革开放之初时,表现得非常明显,以港为师香港人做什么,咱们就做什么。而福建首先是地利不好,仅有一个经济特区厦门,还对着台湾。最初的时候福建和广东一样靠走私贩私、落袋为安,但是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两次沉重打击之后,一蹶不振。今天我们回头看福建,制约其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少一个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与外界对接的强有力窗口仅靠厦门是远远不够的。 广东抓住了这一拔行情,从而远远超越了福建,并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最好的范本。以至于小平同志第二次视察南方的时候,站在广东的土地上就像安泰站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一样,底气十足地告诉世人:“不管姓资姓社,发展才是硬道理。”并借助于广东这个成功的范本,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再一次推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唱响了春天的故事。 但是广东人“敏于行而拙于思”和“落袋为安”的特点也妨碍了他们前进的脚步。1992年,我在新华社参与国家宏观课题的调研,曾经跑遍了广东和华东,当时我就在一篇文章中说,如果广东人继续“敏于行而拙于思”,强市场、弱政治,不重视战略的话,广东人被江浙人超过是迟早的事情。没想到10年下来,不幸而言中。 这里有一对最典型的例子颇能说明问题。广东的潮汕和浙江的温州,这两个地方非常相似:两个地方的原始积累都是靠造假贩假。在计划经济时代它们都是重灾区。1987年我到浙江去见当时浙江省的最高领导,他跟我说,温州人的日子好过,我的日子就不好过;我的日子好过,温州人的日子就不好过。而到了市场经济时期,最初温州人仍是造假贩假,但在19921993年,在全国一片喊打的讨伐声中,温州人开始觉醒,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化和品牌化,依靠自身的勤奋和营销网络,打造出了温州制造业的品牌,成功地从“流氓”变成了“绅士”。通过品牌的营销,提升了整个浙江商人的形象和地位。而潮汕地区,一直不思转换,继续“流氓”的做法,满足于赚快钱所带来的财富,结果到2001年成了国家重点打击的对象。去年,我到潮汕演讲,上千个当地企业家和我交流,一个个痛心疾首地说:“少数人生病,为什么让我们都跟着吃药?”我同他们说:“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伴随着全球一体化,首先是区域一体化,而区域一体化就决定了区域板块的形象价值,谁的形象好谁就能吸引更多的资源、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像今天的浙江人和温州人,每到一个地方,市长、市委书记都要亲自接见一样,因为大家都知道,他们一来,就带来了财富。好的区域形象能够给企业带来无形的财富,而坏形象也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障碍。在同这些企业家探讨的时候,我认为,潮汕地区的问题主要有两条:第一条,暴富之后,养成“大鸡不吃小米”的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靠赚快钱发家的老板已经不习惯于靠制造业一点一点地赚辛苦钱;第二条,潮汕经历过这么一次洗牌之后,再崛起已经落后了一步。现在的产业也就停留在二三流的一些产业上,真正做强、做大的潮汕人不在潮汕,而在全国各地,因为他们毕竟拥有优秀的商业基因。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苏南模式。1988年我第一次去苏南,看到了乡镇唱主角创造出的以工补农的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民营经济生龙活虎,打得苏南有点抬不起头来,逐渐显现出衰退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崛起,当其被认为是全世界最有可能成为第六大都市圈的龙头城市时,上海开始翘尾巴了,在招商引资的时候,有意抬高门槛,似乎是世界500强以外的都不予考虑,这反而给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地区创造了另一个机会,苏州市委书记打出“大树底下好种碧螺春”的口号。上海不要的企业苏州全要,这样就抓住了全球产业转移、特别是光电行业转移的行情,以至于苏州成了中国副省级城市的前三名。这时候上海开始觉醒了,首先制定了一个“173计划”,在与江苏接壤的地方划出了1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与江苏同台竞争你有什么政策,我就给什么政策。另一个就是把航空物流中心从虹桥机场挪到了浦东机场,这样就给苏州的IT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尽管如此,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地区此时已经形成了气候,把握住了上海失误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先行一步获得了大发展。 中部崛起巨龙的脊梁不能塌陷 现在再回到咱们中部,我因为参与了相邻两个省的战略制定,对于中部,我的感觉是:群龙无首,一盘散沙。一个区域的成功,首先是区域或城市明确分工的结果,就像一个金字塔一样,塔尖有塔尖的功能,底座有底座的功能。广东的例子就是这样,如果没有香港做塔尖、广东做塔座,怎么会有“珠三角”的今天?“长三角”也是如此,上海就是“长三角”的塔尖,以至于今天的很多城市不管从地理上属不属于“长三角”,都认上海为老大,积极地纳入“长三角”的城市圈、城市带的发展战略中。而我们中部的几个城市都想做老大,都想“大而全、小而全”地发展,这样一种竞争格局显然是不利的。但不管怎么说,从天时、地利、人和来看,中部崛起都是湖北和武汉一次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从天时来看,中央已经开始关注中部地区,因为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不可能让它塌陷下去;从地利来说,不管整个中部怎么争,湖北和武汉处于整个中部的中央,九省通衢,武汉又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能够承接制造业的转移,而且武汉还有大批的制造业人才,曾经被誉为“东方芝加哥”。眼下关键是人和特别是与兄弟省、市如何科学分工、和谐互动。今天我们看待问题,一定要从全球一体化所带来的区域一体化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说,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所有的区域必须想办法体现其唯一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