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制造业贸易的产品内贸易条件.doc_第1页
中美制造业贸易的产品内贸易条件.doc_第2页
中美制造业贸易的产品内贸易条件.doc_第3页
中美制造业贸易的产品内贸易条件.doc_第4页
中美制造业贸易的产品内贸易条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美制造业贸易的产品内贸易条件分析 摘要:巨额的中美贸易顺差是否使中方获得了同样的贸易利益,一直是中美两国争论的问题之一,而传统的贸易条件理论不能全面的说明中美贸易利益问题。本文采用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产品内贸易条件理论,计算和分析了中美贸易中八个典型制造业部门19952005年的产品内贸易条件,并根据其变化趋势得出结论。关键词:产品内分工;垂直专业化程度;产品内贸易条件一、引言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美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逐年增加的趋势非常明显。2006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达到1442.6亿美元,占当年美国全部贸易逆差的19%;2007年1-4月中国出口总额3495.2亿美元,对美国出口约占我国总出口的20%,加上香港转口部分,向美国出口占中国出口比例会更大,而美国的对华出口只占美国总出口的很少一部分,这几组数据凸显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从绝对数量上看,中国对美的贸易顺差逐年增长,但是中国从中获得的利润却没有那么多。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对美出口中加工贸易占绝大部分,而加工环节往往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大部分利润被处于价值链高端的研发、营销环节的国家得到;其次,由于加工贸易主体的非本土化趋势,使得加工贸易中的有限利润也不全被中国企业所得;再次,由于存在“贸易转移效应”,中国对美巨额顺差包含了周边国家的贸易转移,使中国替代其他国家出让了部分贸易利益。而传统贸易理论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产品内分工发展带来的贸易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去分析中美贸易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产品内贸易条件(TIPT)的提出(一)垂直专业化和产品内贸易条件Feenstra(1998),Kei-Mu Yi(2003),Grossman与Helpman等学者把国际贸易在过去20多年的飞速增长归因于“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这种垂直专业化的生产与交易,实质上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一体化”与“生产过程分散化”这两个过程的统一。Feenstra形象的用芭比娃娃的生产与销售过程为例,对垂直专业化作了说明; Grossman与Helpman(2005)根据WTO的1998年度报告,给出另一个“垂直专业化”的例子:“在一辆美国轿车的价值中,约30%是由韩国的装配线生产,日本的部件与先进技术占价值的17.5%,德国的设计占价值的7.5%,台湾与新加坡的零件占价值的4%,英国的广告与市场营销服务占价值的2.5%,而爱尔兰与巴巴多斯的数据处理则提供了价值的1.5%。这就是说,美国国内所创造的产值只占37%。”这种垂直专业化的生产方式与一体化的市场营销之所以可以解释世界贸易在过去30年内的飞速发展,并解释国际贸易对于全世界平均关税下调的非弹性,其深刻原因在于作为最终产品组成部分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半成品与零部件反复经历各国海关0。另外,这种垂直专业化的生产和营销基本产生在制造业部门内部,在垂直专业化的基础上,用产品内贸易条件这个新型的指标来解释我国制造业参与世界分工的程度和得利情况是一次新的尝试。产品内贸易条件(Terms of Intra-product Trade)是我国学者新近提出的基于产品内分工角度的贸易条件计算方法2。国际经济学界对贸易条件的研究经历了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等几个阶段,对应于国际贸易发展的进程,不同的计算方法有不同的经济学解释,也反映了国际贸易参与者所关心的主要问题的变化。自从印度经济学家巴格瓦蒂提出“贫困化增长”以后,贸易条件一直就是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焦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原来集中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产品生产分散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产品分工从产业间、产业内深入到产品内部,在此基础上的中间投入品贸易就称为产品内贸易,它是继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以后,国际贸易领域新的贸易方式,产品内贸易的出现使广大发展中国家更恰当的参与产品垂直分工,更好的实现产品价值链的攀升。产品内贸易条件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关注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为贸易条件理论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二)产品内贸易条件的推导影响产品内贸易条件(TIPT)的主要因素有垂直分工程度和价格贸易条件两个方面,发展中国家产品内贸易的获利能力主要由生产加工产品的数量(进口用于出口的数量)以及加工产品的增值率来体现,增值率与市场价格的波动可以用价格贸易条件来体现,生产加工产品的数量指标可以用Hummels所测算的垂直专业化比重来表示,由此发展中国家产品内贸易条件的表达式为0。其中, 为价格贸易条件,(vertical specialization share)为垂直专业化比重,它也是产品内贸易条件计算的关键。本文采用Hummels计算垂直专业化比重()的公式0。假设经济中有个部门,用表示部门进口的中间产品,表示部门的总产出,表示部门的总出口。 (1)出口中的垂直专业化比重= (2)公式(2)中,令,即生产一单位行业产品需要从部门进口单位的中间产品。一国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所有部门的垂直分工比重()为: (3)其中,表示进口投入系数矩阵;I是单位矩阵;,代表国内消耗系数矩阵;表示出口向量,表示个部门的总出口。公式(3)主要用来计算一国整体的垂直专业化比重,对于分部门计算则需要对公式(2)进行变化,令公式(2)中的等于1: (4)公式(4)中的表示本部门的进口和产出,表示所有部门的总出口,表示其他部门对本部门的中间投入。关于垂直专业化的定义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公式(1),主要表示进口投入品中用于生产出口产品的数量;二是公式(3)、(4),即本文所提到的垂直专业化比重。根据本文要求,要计算中国出口美国商品的TIPT,则需要对公式(4)进行改进: (5)公式(5)就是整理好用于计算中国出口美国产品垂直专业化比重的公式,其中,表示中国所有部门对美国的总出口,表示本部门对美国的出口。根据公式(5)和上文提到的产品内贸易条件公式,就可以准确的计算出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美国的产品内贸易条件。三、我国制造业产品内贸易条件(TIPT)的计算产品内分工是以产品工序时间和空间的可分性为基础的,农业等其他产业由于运输成本高,比较适合产地加工出口,所以只有制造业才能更好的参与产品的垂直化分工。我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并且出口部门大部分都属于制造业。计算垂直专业化比重需要的数据主要是投入产出表和商品进出口数据。我国只在逢0、2、5、7年份编制全国投入产出表,而逢0、5年份的投入产出表实际上就是2、7年份的延长表。对其他年份的投入产出表,根据平新乔(2005)的计算方法,我们采用代替法解决。投入产出表中的中间投入是包括了国内外的总投入,本文需要的是国外的投入,因此要计算出中国投入商品中来自国外的比例。其次,无论是中国对世界还是对美国的出口,制造业出口都占一大部分,所以本文选用投入产出表的八个制造业部门0: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缝纫及皮革制造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产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最后,进出口数据采用各国报送联合国的商品进出口数据,由于联合国的进出口数据是采用SITC分类标准,并没有现成的关于这八个部门的明确分类,本文根据联合国数据自己整理得出,主要采用了SITC编号为0,00,12,33,325,5,61,65,66,69,71,72,73,74,78,79的进出口数据。本文选取19952005年11年的数据作为样本。计算结果如表1:表1 中国制造业八部门对美国出口产品的 部门年份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缝纫及皮革制造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产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9950.0300 0.0485 0.0083 0.0340 0.0336 0.0310 0.0521 0.0503 19960.0319 0.0462 0.0092 0.0377 0.0353 0.0348 0.0408 0.0585 19970.0247 0.0360 0.0058 0.0334 0.0316 0.0278 0.0313 0.0824 19980.0199 0.0302 0.0035 0.0292 0.0305 0.0285 0.0411 0.0766 19990.0212 0.0342 0.0018 0.0317 0.0309 0.0329 0.0447 0.0892 20000.0269 0.0402 0.0065 0.0364 0.0337 0.0425 0.0613 0.1166 20010.0275 0.0431 0.0031 0.0357 0.0326 0.0444 0.0552 0.1050 20020.0339 0.0539 0.0028 0.0386 0.0335 0.0533 0.0606 0.1285 20030.0431 0.0738 0.0036 0.0457 0.0373 0.0644 0.0943 0.1626 20040.0447 0.0894 0.0061 0.0560 0.0447 0.0848 0.1348 0.2068 20050.0505 0.1180 0.0066 0.0690 0.0525 0.0955 0.1505 0.2470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Comtrade网站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出。选取制造业八部门的数据进行计算有一定的局限性,每个部门投入的中间产品可能包括国民经济其它部门,采用全部国民经济部门数据进行计算的结果也与表1的数据有一定的偏差。由于本文主要考虑制造业内部的垂直专业化程度,选取了典型的八个制造业部门,可以用计算得来的数据说明制造业内部垂直专业化程度具有效性。此外,本文采用中间投入品的数据并没有考虑资本的因素。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出口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贸易条件的变动与贸易利益有密切联系。价格贸易条件虽然没有要素贸易条件全面,但它更直观的反映了一国贸易利益的变动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图1给出了19952005年11年的价格和收入贸易条件,用以和下文计算的TIPT进行对比。图1 19952005年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变化趋势图5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11年来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整体呈下降趋势,在1999年略有提高,然后恶化并趋于稳定,2004和2005年又有轻微改善;收入贸易条件总体来看具有上升趋势,呈台阶式发展,19992001、20022005分别是两个层次。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对进口品的需求增加,导致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快,而出口商品加工程度低、价位低、附加值低;收入贸易条件改善是因为出口数量扩张弥补了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导致的进口能力损失。这样我们就不能从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截然相反的趋势中去判断中国在中美贸易中的获利情况。可见,传统的贸易条件对于贸易利益的说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comtrade网站数据计算。图2 中国制造业八部门对美国出口的产品内贸易条件图2是根据产品内贸易条件公式所计算的结果。我们所选取的八个部门的TIPT中,除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外,其它部门与收入贸易条件总体趋势基本是一致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品内贸易条件数值最高,远远超过了其他部门。从实际来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产品具有更方便零散化生产的特性,也就便于零部件的全球分工和采购,产品内贸易条件最低的部门是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垂直专业化程度处于比较低的范围,计算的数据和现实是基本吻合的。而中美贸易摩擦最严重的纺织业产品内贸易条件处于中游,并且多年来呈平稳趋势,只在2002年后呈上升趋势。计算11年间各部门的平均产品内贸易条件从高到低依次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缝纫及皮革制造业,金属产品制造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从八个部门的发展趋势来看,在1995年八个部门很明显的分为三个层次: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位于第一层也就是最底层;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金属产品制造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四个部门位于第二层;其余三个部门位于第三层。第一、第二层的TIPT发展比较稳定,第三层中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并逐渐脱离第三层。随着我国参与世界分工的程度的加深和贸易量的扩大,从1997到2003年间,第二和第三层TIPT数值和趋势逐渐接近,到2002年以后,除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以外的其它部门TIPT逐渐提高并分散发展,不再像1995年一样层次分明。这和我国制造业八个部门全面、深入的融合到世界分工中有必然的联系。四、结论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和价格贸易条件分别从横向和纵向影响TIPT,决定的各部门TIPT的分布,价格贸易条件则影响了数值的高低,两者共同对总趋势产生影响。分行业来分析,在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中,TIPT最高的行业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2005年为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产品内贸易条件为16.06%,其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9.78%)。中美贸易摩擦频繁的纺织业的TIPT比较低,大约在7.67%,主要是因为该部门成本主要来自国内,较少采用国外中间产品,这也是中美纺织业摩擦较高的症结所在。其他TIPT比较低的部门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并不是很高,这是因为纺织业对美国出口量巨大,同时也是最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美国来说,因为其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都比较发达,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相对弱小,政府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工资问题的焦点转移到中美贸易,部分美国学者认为是因为中国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挤占了美国国内同类产品市场,使工人失业、工资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