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日程安排.doc_第1页
大会日程安排.doc_第2页
大会日程安排.doc_第3页
大会日程安排.doc_第4页
大会日程安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届江苏省外国语言学学术论坛第三届江苏省外国语言学学术论坛 日程与摘要日程与摘要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二二 O 一一年六月一一年六月 中国中国 苏州苏州 1 鸣鸣 谢谢 本次大会得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苏州大学出版社的大本次大会得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苏州大学出版社的大 力支持 谨致谢忱 力支持 谨致谢忱 2 饭店至会场简易地图 日语楼日语楼 夏润楼 夏润楼 3 目目 录录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简介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简介 4 会务组部分工作人员联系方式会务组部分工作人员联系方式 5 大会活动简表大会活动简表 6 大会日程安排大会日程安排 8 分会场发言与讨论分会场发言与讨论 11 专题沙龙专题沙龙 13 摘要目录摘要目录 17 论文摘要论文摘要 19 4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简介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简介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前身为始建于 1940 年的东吴大学英文系 上世纪 50 年代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外语系 1995 年更名为外国语学院 经过 70 多 年的办学历程 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颇具规模 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 学二级学院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 227 名 其中教授 21 名 副教授 65 名 拥有博士 学位的教师 40 余名 学院现设英 含 3 个方向 俄 日 法 朝 德 西等 7 个语种专业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自上世纪 80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至本世 纪初 英语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俄语语言文学 日语语言文 学 教育硕士 翻译专业硕士学位以及课程与教学论等 7 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 学位授予权 从 2002 年开始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始建博士学位点 2010 年 学院所属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整体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 现设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英语语言文学学科被连续评为 九五 十五 和 十一五 江苏省重点学科 2010 年 英语专业的 综合英语 课 程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 大学外语部所属的 大学英语应用类课程 为国家 精品课程 学院大学外语部于 2011 年获批 国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 目前 在读全日制专业本科生 1 100 多名 全日制博 硕士研究生 320 多名 外国语学院地处本部原东吴大学校址 环境秀丽 学院坐拥原东吴大学的 多栋教学和办公楼 办学条件优越 学院现有一批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实验 室 语音室和同声翻译培训室 同时办有教学调频广播电台和 大学英语报 学院资料室藏书丰富 为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提供优良的环境 5 会务组部分工作人员联系方式会务组部分工作人员联系方式 您在会议期间有任何意见 建议和要求 欢迎您跟以下人员联系 您在会议期间有任何意见 建议和要求 欢迎您跟以下人员联系 苏晓军苏晓军王王 军军蒋莲艳蒋莲艳袁袁 琳 外国语学院研分会主席 琳 外国语学院研分会主席负责全局 负责全局 沈静宇 外国语学院研分会学术部长 沈静宇 外国语学院研分会学术部长负责全局 负责全局 林生淑 苏州大学博士生 南京邮电大学教师 林生淑 苏州大学博士生 南京邮电大学教师负责会场组 负责会场组 王王 劼 苏州大学博士生 苏州科技大学教师 劼 苏州大学博士生 苏州科技大学教师负责材料组 负责材料组 金金 琳 苏州大学博士生 苏州大学教师 琳 苏州大学博士生 苏州大学教师负责接待组 负责接待组 束慧娟 苏州大学博士生 苏州大学教师 束慧娟 苏州大学博士生 苏州大学教师负责宣传组 负责宣传组 李大国 苏州大学博士生 华东交通大学教师 李大国 苏州大学博士生 华东交通大学教师负责财务组 负责财务组 6 第三届江苏省外国语言学学术论坛活动简表第三届江苏省外国语言学学术论坛活动简表 2011 6 24 2011 6 27 日期日期时间时间地点地点活动活动 东吴饭店报到 24 日18 00 19 30东吴饭店晚餐 6 30 7 30东吴饭店早餐 8 00 8 30苏州大学学术报告厅开幕式 8 30 8 50本部钟楼前合影留念 8 50 12 00苏州大学学术报告厅大会发言 一 12 00 13 00东吴饭店午餐 14 00 16 00苏州大学学术报告厅大会发言 二 16 00 16 20苏州大学崇远楼一楼茶歇 16 20 17 50苏州大学学术报告厅外语教学改革专题研讨 25 日 18 00 19 00东吴饭店晚餐 7 6 30 7 30东吴饭店早餐 8 00 10 00分会场发言与讨论 崇远楼二楼会议室 第一分会场 二语习得研究 日语楼会议室 第二分会场 认知语言学 俄语楼会议室 第三分会场 批评与语用 崇远楼三楼会议室 第四分会场 社会与功能 10 00 10 20苏州大学崇远楼一楼茶歇 10 20 12 00专题沙龙 崇远楼二楼会议室 专题沙龙 一 应用语言学理论与应用 日语楼会议室 专题沙龙 二 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 俄语楼会议室 专题沙龙 三 语用学理论与应用 崇远楼三楼会议室 专题沙龙 四 功能语言学理论与应用 12 00 13 00东吴饭店午餐 14 00 15 50苏州大学学术报告厅大会发言 三 15 50 16 30苏州大学学术报告厅闭幕式 26 日 19 00东吴饭店晚餐 27 日6 30 7 30东吴饭店早餐 8 大会日程安排大会日程安排 2011 年年 6 月月 24 日星期五日星期五 报到 2011 年年 6 月月 25 日星期六日星期六 6 30 7 30 早餐早餐 地点 东吴饭店地点 东吴饭店 8 00 8 30 开幕式开幕式 地点 苏州大学学术报告厅 主持人 苏晓军教授 1 苏州大学副校长田晓明教授致辞 2 外国语学院院长王腊宝教授致欢迎辞 3 束定芳教授致辞 4 何刚教授致辞 5 陈新仁教授致辞 6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领导发言 7 苏州大学出版社领导发言 8 30 8 50 钟楼前草坪合影留念钟楼前草坪合影留念 8 50 12 00 大会发言 一 大会发言 一 地点 苏州大学学术报告厅 主持人 王传经教授 1 2 汪少华教授 3 4 5 1 8 50 9 40 束定芳教授 2 9 40 10 30 何 刚教授 3 10 30 11 00 张 辉教授 4 11 00 11 30 张 权教授 5 11 30 12 00 陈新仁教授 12 00 13 00 午餐午餐 地点 东吴饭店地点 东吴饭店 14 00 16 00 大会发言 二 大会发言 二 地点 苏州大学学术报告厅 主持人 李健雪教授 1 2 刘宇红教授 3 4 1 14 00 14 30 辛 斌教授 2 14 30 15 00 严世清教授 3 15 00 15 30 马广惠教授 4 15 30 16 00 常玲玲教授 9 16 00 16 20 茶歇茶歇 16 20 17 50 外语教学改革专题研讨外语教学改革专题研讨 主席台专家 主席台专家 束定芳教授 何 刚教授 李健雪教授 穆凤英教授 徐晓晴教授 周卫京教授 蔡 斌教授 肖 辉教授 孙倚娜教授 贾冠杰教授 主持人 贾冠杰教授主持人 贾冠杰教授 18 00 19 00 晚餐晚餐 地点 东吴饭店地点 东吴饭店 2011 年年 6 月月 26 日星期日日星期日 6 30 7 30 早餐早餐 地点 东吴饭店地点 东吴饭店 8 00 10 00 分会场发言与讨论分会场发言与讨论 10 00 10 20 茶歇茶歇 10 20 12 00 专题沙龙专题沙龙 12 00 13 00 午餐午餐 地点 东吴饭店地点 东吴饭店 14 00 15 30 大会发言 三 大会发言 三 地点 苏州大学学术报告厅 主持人 陈桦教授 1 2 穆凤英教授 3 1 14 00 14 30 顾佩娅教授 2 14 30 15 00 倪传斌教授 3 15 00 15 50 丁言仁教授 15 50 16 30 闭幕式闭幕式 地点 苏州大学学术报告厅 主持人 王军教授 1 束定芳教授讲话 2 何刚教授讲话 10 3 辛斌教授讲话 4 张辉教授讲话 5 下届承办方代表讲话 6 丁言仁教授讲话并宣布会议闭幕 19 00 晚餐晚餐 地点 东吴饭店地点 东吴饭店 2011 年年 6 月月 27 日星期一日星期一 6 30 7 30 早餐 报到时需提前登记 早餐 报到时需提前登记 地点 东吴饭店地点 东吴饭店 11 分会场发言与讨论分会场发言与讨论 所有分会场均可用所有分会场均可用 PPT 第一分会场 二语习得研究第一分会场 二语习得研究 主持人 主持人 徐昉博士徐昉博士 莫俊华博士莫俊华博士 地点 崇远楼二楼会议室地点 崇远楼二楼会议室 1 徐昉 中国学习者英语语言学论文写作高频语块的使用与发展特点 2 沈利华 结构启动下的英语言语生成效应研究 3 林生淑 基于教师纠错反馈的自行修正和同济反馈对英语作文修正的影响 4 李大国 第一外语为英语的中国学生对二外德语的词汇习得初探 5 章于红 大学英语计算机口语测试的反拨效应研究 6 冷洁 基于学习笔记的 EFL 学习者词汇自主学习调查 7 郭梦栩 对中国英语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调查研究 8 金琳 一项写作课程改革实验 构建 Moodle 网络学习社区 9 莫俊华 英语非宾格动词二语习得中的动词差异研究 第二分会场 认知语言学第二分会场 认知语言学 主持人 主持人 张翼张翼博士博士 徐卫博士徐卫博士 地点 日语楼会议室地点 日语楼会议室 1 张翼 致使语义的概念化和句法表征 2 陶丽 认知拓扑学视角下的多义词研究 3 董成如 构式的论元实现 基于识解的压制研究 4 何明珠 英语无灵主语句的隐喻性与生命性认知探源 5 王劼 论转喻回指中的常规关系因素 6 聂玉景 广告语模因的认知研究 7 李翠英 词语搭配的认知解读 8 刘宇红 家用电风扇速度标示的非言语隐喻研究 12 9 徐卫 日语 to 复句多义性的认知识解 第三分会场 批评与语用第三分会场 批评与语用 主持人 徐春霞教授 袁影博士主持人 徐春霞教授 袁影博士 地点 俄语楼会议室地点 俄语楼会议室 1 徐春霞 汉语言语不礼貌现象初探 2 王丽 基于语料库的中美媒体有关汶川地震新闻报道用词之研究 3 束慧娟 针锋相对 还是 相映成趣 4 陈贤文 电视访谈中直接反对 不同意 批评等 的缓和回应策略研究 5 袁周敏 6 张宝国 从言语行为视角看 简 爱 文本的三重语义 7 支永碧 政治话语虚假语用预设的批评性分析 8 袁影 语篇 争议点 修辞策略分析 第四分会场 社会与功能第四分会场 社会与功能 主持人 李学宁主持人 李学宁博士博士 施晖施晖博士博士 地点 地点 崇远楼三楼会议室崇远楼三楼会议室 1 李学宁 韩礼德的计算语言学思想研究 2 马伟林 评价意义的语境动态性 3 陆丹云 个体化 语言异质性研究的新途径 4 张军 中外学生外语名字使用与民族认同 5 赵霞 论语法隐喻的理据 6 朱玲 从社会需求角度看外语教学 7 朱一峰 Sexual Differentiation and Sexism in English 8 潘明霞 英汉语音复现的衔接功能及其在翻译中的处理 9 施晖 试析现代日本社会中的 孝 13 专题沙龙 一 专题沙龙 一 应用语言学理论与应用应用语言学理论与应用 主持人 主持人 郭纯洁教授 郭纯洁教授 衡仁权博士 王宇博士 王海贞博士 衡仁权博士 王宇博士 王海贞博士 地点 崇远楼二楼会议室地点 崇远楼二楼会议室 主要发言人 主要发言人 1 李健雪 语料库文体学 2 潘承君 隐喻对外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3 冷洁 英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 4 韩亚文 负面语据 负面反馈及纠错反馈的联系与区别 5 曹金兰 词块理论在口语和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6 朱玲 从社会需求角度看外语教学 7 候旭 语言教学中的社会语言学 8 刘梅 9 代小艳 10 李慧艳 11 祖大庆 12 沈利华 13 章晔 14 朱一峰 15 王春 16 蒋德诚 17 穆凤英 18 陈桦 19 王海贞 20 衡仁权 21 王宇 22 郭纯洁 23 贾冠杰 24 倪传斌 14 专题沙龙 二 专题沙龙 二 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 主持人 刘丰教授 何明珠教授 孟宏党教授 董成如博士 主持人 刘丰教授 何明珠教授 孟宏党教授 董成如博士 地点 日语楼会议室地点 日语楼会议室 主要发言人 主要发言人 1 朱洁 概念隐喻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 孙幼萍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 Wild Nights 深层蕴意解读 3 涂敏 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的认知心理学探讨 4 潘震 范畴化的转喻特质 5 汪少华 6 陈海霞 7 刘丰 8 孙崀 9 孟宏党 10 常玲玲 11 杨柳 12 徐卫 13 何明珠 14 董成如 15 刘宇红 16 龚晓斌 17 王军 18 苏晓军 15 专题沙龙 三 专题沙龙 三 语用学理论与应用语用学理论与应用 主持人 严敏芬教授 李民博士 孙小春博士 主持人 严敏芬教授 李民博士 孙小春博士 地点 俄语楼会议室地点 俄语楼会议室 主要发言人 主要发言人 1 严敏芬 不礼貌现象研究 2 王传经 意向意义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 3 钟文 语境顺应与语用翻译 4 刘性峰 语用学与语用等效翻译 5 王雪玉 话语和身份建构的顺应性研究 6 陈贤文 电视访谈中直接反对 不同意 批评等 的缓和回应策略研究 7 李小进 语用预设在礼貌生成中的作用 8 张扬 话语角色的转换和身份建构 9 王晓燕 法庭话语研究 10 徐春霞 11 孙小春 12 钱永红 13 张宝国 14 李民 15 袁周敏 16 陈新仁 16 专题沙龙 四 专题沙龙 四 功能语言学理论与应用功能语言学理论与应用 主持人 马伟林教授 陆丹云博士 高明强博士 房红梅博士 主持人 马伟林教授 陆丹云博士 高明强博士 房红梅博士 地点 崇远楼三楼会议室地点 崇远楼三楼会议室 主要发言人 主要发言人 1 陆丹云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野下的语言个体化研究 2 朱惠华 语类与情态 3 房红梅 4 潘明霞 5 李学宁 6 高明强 7 孙少华 8 马伟林 9 徐健 10 束慧娟 11 赵霞 12 严世清 17 摘要目录摘要目录 1 陈贤文 19 2 陈新仁 21 3 丁言仁 21 4 董成如 22 5 顾佩娅 22 6 郭梦栩 23 7 何明珠 23 8 金 琳 24 9 冷 洁 25 10 李翠英 25 11 李大国 26 12 李学宁 26 13 林生淑 27 14 刘宇红 27 15 马伟林 27 16 莫俊华 28 17 聂玉景 28 18 潘明霞 29 19 沈利华 29 20 施 晖 30 21 束慧娟 30 22 王 劼 31 23 王 丽 31 24 吴新民 32 25 徐春霞 33 26 徐 昉 33 27 徐 卫 33 28 袁 影 35 18 29 袁周敏 36 30 张宝国 36 31 张 翼 37 32 章于红 37 33 赵 霞 38 34 支永碧 38 35 朱一峰 38 19 论文摘要论文摘要 电视访谈中直接反对 不同意电视访谈中直接反对 不同意 批评等 的缓和回应策略研究批评等 的缓和回应策略研究 陈贤文陈贤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语用冲突和缓和是两种常见的语用现象 冲突性话语的产生就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 在认识 立场 观点等方面 趋异 求异 的一种表现 而缓和则是其实现 趋同 求同 的过程或结果的表现 冉永平 2010 在访谈节目中 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 缓和语是交 际主体常用的语用策略 这在表达直接反对 批评 不同意等 特别明显 话语交际主体 表示接受 认可 妥协等时 即出现缓和性话语 或回避对方的冲突性话语 这有利于弱 化双方之间的言辞对抗 进而缓解对立情绪 通过顺应各种语境因素及相关社会规约对话 语内容和方式的制约 语用缓和作为一种形式多样的语用策略 实现了人际及交际功能 尽管如此 目前针对语用缓和现象的研究还十分欠缺 尤其是针对言谈中直接反对 争论 不同意 批评等 的缓和性回应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它的类型 功能等都没能得到有力 的阐述 鉴此 本论文拟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和语用移情论为理论框架 采用中央 电视台和香港凤凰卫视的 实话实说 和 一虎一席谈 访谈性质节目的转写文本为语料 用定性研究方法 旨在探讨 一 电视访谈节目中直接反对 不同意 批评等 的缓和性回 应策略的类型有哪些 二 语用缓的受什么语境因素制约 三 语用缓可以实施什么功能 或目的 本研究主要是从语义特征和语用学的角度来分析言谈中直接反对 不同意 批评等 的 缓和性回应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削弱说话人的施事语力和弱化给听众带来的负面情感等 在访谈节目中表达反观点时 说话人往往会在冲突性话语前加上一些协调观点对立性的评 论 以此来缓和观点的对抗性 因此 它们被称为缓和语缓和语 缓和语包括 标志性同意 接缓和语包括 标志性同意 接 受对方的观点 赞扬对方 否认反对对方和幽默话语受对方的观点 赞扬对方 否认反对对方和幽默话语 运用标志性同意话语可以让说话人听起来似乎是同意了对方的观点或掩藏自己对对方观点 的不赞同 而并非突兀地直接表示反对或异议 接受对方观点 是指在提出自己的对立性观 点前先肯定了对方的观点 以此缓和观点与的冲突性 幽默是应对冲突性话语的另一种缓 和性策略 幽默有助于说话人维护自己的立场 同时又能营造和谐的语境 另外 缓和标记语缓和标记语作为一种策略也经常出现在冲突性话语的缓和回应中 主要包括模模 糊语 即弱陈语和主观语 糊语 即弱陈语和主观语 模态词 放弃申明语 模态词 放弃申明语 Disclaimers 自贬语和事实声称语 自贬语和事实声称语 Caffi 1999 2007 认为 缓和标记语可以使得命题内容显得不精确 因此它能够软化言语行 为的言外之力 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来讲 弱陈语减弱了说话者表述命题内容的权利 同 时减轻了听话人接受命题内容的责任 Sbisa 2001 而在特定的语境中 也弱化了言语行 为对听话人造成的负面影响 主观语一方面显示说话人不对命题的真实性承担全部的责任 另一方面 命题的有效 性只是出于说话人个人的主观想法 并不代表他人的观点 另外 主观语还可以将言语行 为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减弱 话语中模态词的使用表明话语内容的可疑性和不确定 Holmes 1984 360 模态词还可 以表示说话人对自己的主张的真实性持有不确定的态度 Caffi 1999 893 此外 模态词还 被用来缓和说话人的言语行为对听话人造成的冲击 Blum Kulka et al 1989 284 或者用来 降低言语行为产生的施事之力 Huo 2004 136 20 放弃申明语是指说话人声称自己并非有意或者没有权利施行某种语内表现行为 另外 缓和冲突性话语时 说话人还会运用 不知道对不对 或者相似的无责任申明语来表示自己 对言语行为并没有很透彻的理解和认识 以此来减轻言外之力 减轻自己言行所承担的相 应责任 自贬语指的是说话人对自己即将说出的话语内容进行的否定评价 它表明说话人明确 意识到自己的话语违背一般社会规则 而自己的态度是比较保守的 从责任和权利的角度 来讲 显然说话人没有权利施行违反社会规范施事行为 听话人也没有责任严肃对待说话 人的观点 而是可以选择忽略它 再者 说话人通过自贬语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并为自己的 言语行为给听话人带来的负面效应承担责任 事实声称语表明了说话人知道施事行为的不恰当 但却是基于事实 因此 听话人的 权利也就局限于在一个客观的语境中理解对方的观点 另外 己方的话语给听话人造成的 负面效应或面子威胁也会得到相应的减弱 缓和语的语境因素和语用功能主要是在语言顺应论和移情论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的 根据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 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进行 不断选的过程 而语用移情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也不断顺应交际语境 言谈中直接反对的语用缓和作为一种语言现象 乃顺应了社交因素 访谈节目的环境 社交因素 访谈节目的环境 心理因素 负面情感 心理因素 负面情感 语言使用者 访谈参与者 说话人 听话人的权势 语言使用者 访谈参与者 说话人 听话人的权势 等语境因素的 结果 另外 许多社会规约要求说话人在面临以上因素时必须弱化己方话语力度 以维持人 际 交际层面的语用均衡 作为工作交际场合 访谈节目设置的语境比日常交际更加复杂 因为现场不仅包括说 话人和听话人 还包括观众 一旦主持人提出一个批评性或对抗性的问题 或者客人提出 自己的不同观点 对方必须回答这个问题或就这个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而不能保持沉默 或拒绝回答问题 以此保证访谈的顺利进行 因此 在访谈节目中 说话人会运用一定的 语用缓和策略以顺应访谈节目的语境 避免给对方带来面子威胁 无论是正面情感还是负面情感 情感是言语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负面情感在话 语交际中限制了话语内容 什么是该说的 什么是不该说的 如果说话人在交际中没有谨 慎处理听话人的负面情感 交际就不能顺畅进行 甚至中断 因此 说话人要根据听话人 有可能产生的负面情感做出正确的言语选择 否则不但交际不能顺利开展 交际主体双方 的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这在言谈中的直接反对话语中尤其如此 而在集体主义为中心的社会 权势关系深深扎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心上 交际主体 在话语交际往往会根据双方的权势 交际的情景和场合选择合适的语言 这里所指的权势 所有者不仅包括说话人 听话人 也包括交际活动的第三方 通过例证分析 本研究发现不同的语境因素制约着不同的访谈参与者在表达反对 批 评 不同意等 时使用不同的语用缓和策略 比如主持人采用放弃申明语来顺应嘉宾的权 势 以自贬 放弃申明来顺应客人的负面情感 嘉宾或观众主要以主观语 模态词和事实 声称语来顺应观点分歧或者顺应客人的负面情感 再如 听话人的负面情感常常得到说话 人的同情和理解 因此 说话人往往采用放弃申明语 自贬语 幽默话语等策略 另外 听话人的权势使他享有更多的话语权限 承担更多的话语义务 这就使得说话人采用放弃 申明语 弱陈语 赞扬对方 否认反对对方策略限制自己的话语权限与义务 言谈中直接反对的缓和性回应在维持 改善人际关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如保全保全 面子 维护双方合作关系 安抚情绪 保护说话人 减轻其所负责任面子 维护双方合作关系 安抚情绪 保护说话人 减轻其所负责任等作用 另外 交际 层面上 言谈中直接反对的缓和策略还可以实现话轮操控和说服的功能 大量的例证表明 几乎所有的缓和策略都能实现保全对方面子的功能 情绪安抚功能集中体现于主持人以自 贬语 放弃申明语等策略对客人负面情感的顺应 保护说话人 减轻其所负责任功能主要是 21 以模糊语和模态词来实现的 话轮操控功能借助主观语 接受对方观点 标志性同意 事 实声称语等语用缓和策略体现现场观众对有限发言机会的顺应 语用缓和策略使得交际主体双方甚至多方的权利 责任都得到了动态的分配 更重要 的是 它们淡化了表达直接反对或者批评指责时给听话人带来的负面情感 弱化了冲突性 话语的施事之力和话语对听话人的强加性 因此必然加强正面因素的作用 使交际走向成 功 会话中的关系管理 模式 评价与建议会话中的关系管理 模式 评价与建议 陈新仁陈新仁 南京大学南京大学 以会话形式开展的人际交往有一个基本的特点 即言语使用会对具有社会 属性的交际者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因而交际者会努力通过各种语用 语言方式 实施人际关系的管理 对于言语交际中的人际关系管理 现有文献主要是在语 言礼貌理论 如 Brown 2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摘 要 要 本文对韩礼德的计算语言学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 主要内容包括韩礼德的机器翻译 思想 并进一步思考与其后续的语料库研究和智能计算研究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关键词关键词 韩礼德 计算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 H319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 27 基于教师纠错反馈的自行修正和同级反馈对英语作文修正的影响基于教师纠错反馈的自行修正和同级反馈对英语作文修正的影响 林生淑林生淑 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 摘要摘要 本文研究学习者利用教师纠错反馈自行修正和同时使用同级反馈对学生 英语作文修正的影响 作者对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四个班级的 184 名英语学习者 的作文提供两种类型的反馈 两个班级的作文利用下划线纠错 两个班级利用 下划线附加错误描述纠错 学生对教师提供纠错反馈后的作文修正通过两种方 式进行 一种是自行修正 一种是在教师反馈基础上结合同级反馈进行修正 因此 四个班级修正情况分别是 1 对教师下划线纠错自行修正 2 对教 师下划线纠错进行同级反馈 3 对下划线附加错误描述纠错自行修正 4 对下划线附加错误描述纠错进行同级反馈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自行修 正下划线错误的情况最为不佳 和其他三种条件下的修正具有显著差异 而其 他三种条件下的修正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同时 独立样本检验结果表明 两种 类型的教师反馈与同级反馈结合使用的修正情况效果好于自行修正情况 作者 提出 作文修改可以以教师间接纠错为主 基于教师反馈的学生互评为辅 这 样 一方面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作文 修改能力 家用电风扇速度标示的非言语隐喻研究家用电风扇速度标示的非言语隐喻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 江苏 南京 江苏 刘宇红刘宇红 摘要 摘要 在多个家电卖场拍摄的近百张实物图片表明 家用电风扇的速度标示全都采用了一 种以上的非言语隐喻表征 隐喻的生成和解读基于人类共同的经验内容 经验内容的 连贯性和因果链特征保证了多个隐喻之间的连贯性 这种连贯性使不同隐喻之间可以 互为参照 互相激活 所以速度标示的认读过程非常简便 但是 某些电风扇设计和 生产厂家顾此失彼 忽略了隐喻的经验基础和隐喻之间的连贯性 使速度标示的认读 较为费解 关键词 关键词 家用电风扇 非言语隐喻 认知语言学 评价意义的语境动态性评价意义的语境动态性 马伟林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言学研究所 江苏常熟 215500 摘要 摘要 词汇和语法从不同角度构建语篇的意义 对于意义的识解有赖于文本中 28 的各种语言手段和文本外的非语言手段 本论文认为仅仅借助评价性词汇分析 文本的主观态度有一定的局限性 完整的词汇意义与语境密切相关 语境的四 个层次 词汇语境 语篇语境 互文语境和非文本语境 有助于解读语篇的评 价意义 语篇的意义不止是词汇意义和小句意义的积聚 语篇的评价意义兼具 动态性和语境性 关键词 关键词 评价意义 评价性词汇 语境层次 英语非宾格动词二语习得中的动词差异研究英语非宾格动词二语习得中的动词差异研究 莫俊华莫俊华 苏州大学苏州大学 非宾格假设 Burzio 1986 Perlmutter 1978 把不及物动词分为非宾格动词和非作 格动词 在英语为目的语的二语习得中 非宾格动词是一个难点 英语非宾格动词也是二 语习得研究的一个热点 近年来 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从二语学习者如何习得英语非宾格动 词和非作格动词这两类不同动词之间的差异 逐渐转移到他们在习得英语非宾格动词这一 类动词中表现出的差异 本研究就调查了中国学习者在习得英语非宾格动词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动词差异 研究 先根据英语非宾格动词是否具有相应的及物用法把其分为可转换与不可转两类 然后又继 续研究每一类中的差异 通过综合使用控制性书面产出任务 可接受性判断任务 访谈和 教材语料库检索 研究发现 1 中国学习者习得可转换和不可转换的英语非宾格动词的 方式不同 2 在中国学习者习得这两类英语非宾格动词的过程中 都存在显著的词与词 之间的差异 广告语模因的认知研究广告语模因的认知研究 聂玉景聂玉景 南通大学南通大学 摘要摘要 模因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 被引介到语言学后 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 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复制性和传播性两方面 日常生活中的广告语也具有复执 性和传播性的特征 这使得研究广告语中的模因成为可能 本文将借助认知学 科中的概念整合理论 来探讨广告语中的同音式模因 谐音式模因和同构式模 因是如何实现复制和传播 而实现广告商的目的 29 关键词 广告语 模因 认知研究 英汉语音复现的衔接功能及其在翻译中的处理英汉语音复现的衔接功能及其在翻译中的处理 潘明霞潘明霞 南京审计学院南京审计学院 摘要 1976 年 Halliday Cognitive Grammar network of categorizing relationships motivation 33 汉语言语不礼貌现象初探汉语言语不礼貌现象初探 黄维维 徐春霞黄维维 徐春霞 南通大学南通大学 摘要 不礼貌言语是与一定条件下言语规范相违背的话 它的突出特点是言说内 容威胁到听者的面子 使之感到不快 尴尬 不礼貌现象的产生直接与社会环 境和特定的语境相关 本文以 Verschueren 的顺应性理论为依据 以国内外学者 对不礼貌现象的研究成果为基础 从语用学角度进一步界定了不礼貌现象定 义 分析了不礼貌现象中 意图 的作用以及不礼貌的几种类型 在一定程度上 丰富了不礼貌研究的语用学体系 关键词 汉语言语 不礼貌 策略与非策略型 意图 中国学习者英语语言学论文写作高频语块的使用与发展特点中国学习者英语语言学论文写作高频语块的使用与发展特点 徐昉徐昉 南京大学南京大学 提要提要 本次研究聚焦中国学习者在英语语言学论文写作中使用高频语块的 特点和发展特征 探讨二语学术写作中文字能力的构成 研究首先确定了语言 学国际权威期刊论文所使用的高频语块在总量 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 通过与 我国学习者的论文语料对比分析显示 我国学习者使用的高频语块总量不少 但是同时得到国际学者高频使用的语块量仅在 23 左右 这些共同语块中 学 生过多使用和使用不足的倾向并存 学习者高频使用 而学者低频包括零使用 的语块中 有一部分带有母语思维特征和不符合学术写作的体裁特点 研究还 发现 共同语块的使用量在本 硕 博三个阶段不断提高 硕士使用高频语块 的总量最多 博士使用高频语块在结构和功能上更多样 分析结果为我们从语 块的角度提出二语学术写作文字能力的具体构成与发展指标提供了一些启示 日语日语 to 复句多义性的认知识解复句多义性的认知识解 徐卫徐卫 苏州大学苏州大学 1 引言引言 日语 句式是由接续助词 念作 to 引导的主从复句 由于日语助词表 34 现为后置词特性 作为主从句连接词的 to 位于从句末尾 为表达简洁起见 本文将 这类句子称为 to 复句 to 复句在日语里主要被作为条件句来认识 但实际语义表现比较 丰富 是学习者不易全面掌握的一类句子 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 隐喻认知理论分析其 多义性存在的认知基础 尝试对三大用法间的语义联系做出合理的解释 以对外语教学有 所启示 2 to 复句的语义特征复句的语义特征 日语 to 复句可以表达多种语义 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大类用法中 2 1 表示确定事实关系的用法 根据具体情形可以表示动作的 连续 以前项为契机 立即出现 了后项或 发现 了后 项 以及在前项过程中 突发 了后项事件 例如 1 男 部屋 入 帽子 取 男子一进屋就把帽子摘了 连续 2 鳴 女 子 出 一按门铃一个女子走了出来 立即出现 3 開 父 倒 打开门只见父亲倒在地上 发现 4 風呂 入 電話 正在洗澡的时候电话来了 突 发 它们共同的语义特点是前后项事件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紧密联系 2 2 表示普遍性 习惯性关系的用法 表示该用法中前后项事态间的关系是具有普遍联系的超时的法则 或表示习惯性地反 复出现的某种联系 5 春 花 咲 春暖花开 6 私 酒 飲 顔 赤 我一喝酒脸就会红 2 3 表示假定条件与结果间关系的用法 表示假定前项成立或实施 就会出现后项结果 7 押 開 如果按下这个按钮门就会打开 8 勉強 合格 如果不用功学习会考不上 3 语义特征的认知识解语义特征的认知识解 3 1 to 复句语义原型范畴的认知识解 据冈崎正继 1996 等人的研究 to 复句里的接续助词 to 的词源是 等 和 相同 同時 和 同时 里的格助词 它是从格助词 to 的表示同 时 即时的用法转化而来的 即它的用法以同时性 即时性为基本特征 本研究认为 如 果将 to 复句的语义作为一个范畴 那么在以上多种用法里 其核心语义即为 同时性 即 时性 各种语义可以通过隐喻认知与此原型语义联系起来 3 2 to 复句语义关系扩展的认知识解 一 核心语义在现实域内的投射 在现实时间域内的投射表现为确定事实关系的 连续 和 立即出现 在现实空间域内 的投射表现为确定事实关系的 发现 和 突发 体现了人对具体事项的实际观察认知 二 现实域投射到恒常域 两事件间的同时性 即时性联系 如果从现实域投射到恒常域 就表现为普遍性 习惯 性关系的用法 这里体现了人对现象的归纳和推理认知 三 恒常域投射到非现实域 两事件间的同时性 即时性联系 如果从恒常域投射到非现实域 就表现为假定条件 35 与结果间关系的用法 这里体现了人基于普遍性因果关系认识之下的对现象的可预见性推 测 同时性 即时性 核心语义 现实时间域 现实空间域 连续 立即出现 发现 突发 恒常域 普遍性 习惯性关系 非现实域 假定条件与结果间关系 4 结束语结束语 总之 日语 to 复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反映了言者对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 认为 语言意义的产生根源于人对客观世界的体验 在对现实客观世界体验的基础上概括 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 并将这种联系扩展到假定的事件做出推论 是合乎从具体到抽象的 人的认知规律的 对 to 复句的认知识解 有利于帮助学习者提高对该类句子句法语义的正 确认识 从而更全面深入地掌握用法 提高应用能力 同时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展开与其 他近似句法的比较研究 语篇语篇 争议点争议点 修辞策略分析修辞策略分析 以两封商务信函为例以两封商务信函为例 袁袁 影影 苏州大学苏州大学 摘要 摘要 争议点 Stasis 源于古希腊法庭论辩 本义为双方存在的分歧点 被视 36 为修辞者觅取材料 展开论证进行说服过程的出发点 为西方经典修辞学中的 核心范畴 本文在总结前人争议点理论的基础上 对已有划分进行适当调整和 补充 试图得出一个更为合理并方便应用的争议点体系 结合当代认知语言学 侧面与基体 及 射体与界标 两种突显关系 还将争议点修辞策略提炼为取舍 与主次安排两大种类 并将其应用于具体分析两封商务信函商务信函的结构特征 以揭 示修辞者的隐含动机及语篇的深层含义 我国对修辞学的研究长期以来围绕的 是语言策略 出现了大量分析语篇文体特征以及修辞格的论文 而更为核心的 内容策略一直以来受到忽视 本研究希望有助于学界重视修辞学中的内容范畴 及其在语篇分析等中所具有的独特解释力 袁周敏袁周敏 河海大学河海大学 摘要 摘要 本研究以话语补全测试为工具 考察了中国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抱怨 语习得差异 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在抱怨语语义成分的产出上没有显著性差 异 就抱怨语的句法词汇手段而言 两者显示出较大差异 句法层面 高年级学生更多的 使用持续体标记结构 咨询结构和反问句 词汇层面 低年级学生非常明显的过少使用迟 疑语 降责语和模糊语 在话语组织模式上 无论是前话步和后话步 两者差异都很明显 具体表现为高年级学生更多的使用赞扬语 巧诱语 致谢语和呼证语 关键词关键词 抱怨语 语义成分 句法词汇手段 话语组织模式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the difference of complaints acquisition between junior and senior English majors through the 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 Results show that 1 there is no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in the productions of semantic components of complaints 2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revealed both in syntactical and lexical level Syntactically senior students are more likely to choose durative aspect marker consultative device and Rhetorical questions lexically junior students is least likely to employ hesitators minus commitors and hedges 3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found in the level of discourse organization patterns both in pre moves and post moves with senior students high frequent use of sweetners cajolers thanking and appealers Key words complaints semantic components syntactical and lexical device discourse organization patterns 从言语行为视角看从言语行为视角看 简简 爱爱 文本的三重语义文本的三重语义 张宝国张宝国 南通大学南通大学 37 摘摘 要要 从单纯的文学批评角度 解读传统文学经典作品已很难再出新意 将语 言学理论运用到文学批评领域为文学批评开辟了一条新路 其实 从结构主义 的出现 到 Jacque Derrida 的解构方法 实质已经是语言学理论在文学批评领域 的运用 本文尝试将 John Austin 的言语行为理论运用到英国传统经典小说 简 爱 新的解读上 本文认为 从 Austin 的言内行为 言外行为及言后行 为角度看 简 爱 包含了三重语义 言内行为层面 作者夏绿蒂 勃朗特通 过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从小受尽亲戚虐待却敢于抗争 长大 后继续为尊严 平等 妇女独立地位抗争并赢得一桩幸福婚姻的 灰姑娘 的故 事 言外行为层面 作者确实想通过塑造简 爱这一新女性形象 向读者传递 一个信息 男女是平等的 作品实质是勃朗特就妇女问题给萨克雷的一封回信 这一点可印证刚才的观点 言后行为层面 自 1847 年发表以来 作品引起了 读者不同的解读 在这一方面 简 爱 极具代表性 关键词 关键词 言语行为 简 爱 不同解读 代表性 致使语义的概念化和句法表征致使语义的概念化和句法表征 张翼张翼 南京大学南京大学 摘要 致使语义有两种表征方法 使用较多的是将致使语义表征为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 但当代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中的致使链理论将致使看作两个参与者之间的力量传递 两种 表征方式各有所长 致使链理论可以克服通过论旨角色表征致使语义的缺陷 准确预测句 子的主宾语选择 而将致使看作事件之间的关联 对于语言结构同样具有预测力 并且涵 盖了致使链理论无法处理的几类致使语义 为了保留两类致使表征的优点 可以通过范畴 化关系将它们统一处理 作者信息 张翼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 博士 研究方向 认知语言学 联系方法bigbamboozhang 南京市汉口路 22 号南京大学鼓楼校 区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210093 大学英语计算机口语测试的反拨效应研究大学英语计算机口语测试的反拨效应研究 38 章于红章于红 常熟理工学院常熟理工学院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口语测试规模化成为可能 研究证明 计算机口语测试具有一定 的效度和信度 而且也具有正负反拨效应 本文将测试结果作为语料进行细致分析 明晰 其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 借以帮助提高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大学英语口语测试 反拨效应 语料 论语法隐喻的理据论语法隐喻的理据 赵赵 霞霞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 摘摘 要要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进化的产物 意义是人类上层意识的主 要方式 语法隐喻体现了意义进化论的思想 是语言重塑人类经验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