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方文献资源与安徽地域文化建设探析杨 勤(安徽大学国际商学院图书馆安徽合肥)摘要:通过对安徽地方文献资源与安徽地域文化介绍,论述地方文献资源在安徽地域文化建设、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二者在地方文化事业发展中的关系。针对新形势下如何通过进一步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促进地域文化的繁荣发展,推动地方文化事业的进步,进而实现社会和谐进步提出自己的建议。关键词:地方文献;地域文化;共建共享;文化产业中图法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nalysis of the local documents resource and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n AnhuiYang Qin(Anhui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library , Anhui Hefei , 230011 ,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of local documents and regional culture in Anhui,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states that the local documents plays a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e in Anhui,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e. With respect to how to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documents,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build up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author proposes his suggestions.Keyword: local documents; regional culture; sharing and co-construction; culture industry地方文献是一定地域内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的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它是这个地区社会、人文长期发展进步的积累,也是地域文化的缩影和积淀。安徽地方文献即是指有关本区域的一切文献资料,包括地方史志、地方人物与著述、地方出版物等,皖籍近代以前的许多先人著述,其内容可能与本地无关,但其由于历史的沉淀已成为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因而也属于此范畴。丰富的地方文献映衬着灿烂的地域文化,所谓地域文化,是指“一定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由此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本地域的发展和进步。安徽的历史人文孕育了璀璨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长期积淀和不断发展,催生出丰富的地方文献,作为地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地方文献在保存、传承并繁荣发展安徽地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 卷帙浩繁的安徽地方文献与渊源流长的安徽地域文化安徽襟江带淮,处南北之交,历代先贤在此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典籍。从先秦哲学、汉代经学,到宋明理学、清代的朴学,学人辈出,著术如林;从老子、庄子、淮南子,到近世的皖人先贤著述,荦荦大端,蔚然成派。素有“文献之邦”的安徽原徽州的徽州文献更是汗牛充栋,“见诸著录的著作总数在7000种以上,现存世的约3000种,中国家谱联合目录著录有徽州家谱700余种” 。此外,还有 “徽州文书”不少于0万份”。引领明清文坛200余年的桐城派,在“法唐宋百家,倡古文义法”的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桐城文学撰述、渊源考之撰述考收录自归有光至近代桐城籍著述人238人,著述2370种。在数千年的的历史发展中,皖籍学人著述浩如烟海。61年版安徽文献书目一书收录了从春秋到近代皖籍1700余人的4000余种著述,皖学界前辈蒋元卿的皖人书目一书更是通过大量的提要钩玄,收录皖籍6600余人的17000种著述,进一步凸显了安徽地方文献的盛况。丰富的地方文献,映射着灿烂的地域文化。在人类文明演进中,安徽由于地理、人文等方面的差异,逐渐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三大地域文化圈:“淮何文化”、“新安文化”、“皖江文化”。 “淮何文化”发端于淮河流域,老庄哲学、管子学术、建安文学、魏晋玄学铸就淮文化的精髓,从老庄、三曹、嵇康到孙家鼐、刘开渠等,人文荟萃,艺文纷呈,淮河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新安文化”也称“徽文化”,是“徽州人”创造的极具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从朱子到戴震再到胡适,名人辈出,徽州文献更是星河灿烂。徽州人在这块狭小的地域里以诚信、包容、进取的心态,创造出广博深邃、底蕴醇厚、兼及百科的物质、精神文化;皖江文化是依托“皖山”、“皖水”,经过漫长历史的润泽,形成了以安庆、桐城为中心,以古皖文化、桐城文化为内涵的区域文化。特定的环境、漫长的历史孕育了炫烂的安徽地域文化,文化的繁荣、积淀必然催生丰富的地方文献,文化通过文献得以传承发展,地方文献在地域文化的发展创新中体现其价值。二 地方文献在安徽地域文化的建设发展中所起的作用21地方文献为传承、弘扬安徽地域文化提供保障。地方文献的产生以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为前提,作为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地方文献肩负着传承、创新、发展地域文化的责任。对安徽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其实质就是对安徽地域文化的揭示、传承和交流。丰富的地方文献是安徽地域文化传承的物质依托。安徽地域文化的建设,其核心就是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人们通过地方文献认识了解、继承传播优秀的传统特色文化。22地方文献资源是安徽地域文化研究和创新的基础。地域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被赋予新的内涵,地域文化创新就是通过推陈出新、批判扬弃,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文化,地域文化也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吸收时代文明的新鲜血液。安徽地域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立足于地域传统文化的本身,对安徽地域文化的研究更是建立在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保障基础之上。23促进科学决策,引领安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安徽地方文献蕴含着大量的风土、人文信息,政府要谋求地区的科学发展,就必须结合实际,科学决策。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促进文化的繁荣,文化的发展也必将为经济振兴、社会进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地方文献,既是一座凝聚历史文化积淀的巨大宝库,也是今天安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地方文献资源将帮助我们从历史文化的宝库中寻找社会和谐发展的基因。24为开发安徽历史文化资源提供依据,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安徽地方文献所蕴含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为安徽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史料依据,也正因为地方文献保存了大量业已消失或濒于失传的的地方风俗文化,因而,通过对地方文献的挖掘整理将使其再现生机。地方文献还是安徽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资料保障,任何文化产业的发展,在需要地方文献作为依托的同时,更要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地方文献在安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既体现了资源信息的价值,又促进了自身的丰富繁荣,安徽地域文化也将通过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25促进安徽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地域文化的发展最终要通过文献来传承和弘扬,人们通过地方文献了解安徽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通过地域文化的熏陶产生对乡土的认同和归属,并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而营造出勤奋进取、开拓创新、诚实守信、扶危助困的地域人文精神氛围,激发人们强烈的自豪感、责任感,实现地域文化和人文素质的完美结合。三我省在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促进地域文化发展方面所做的探索及存在的问题。31我省在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促进地域文化发展方面所做的探索311通过强化地方文献资源的挖掘整理,推进安徽地域文化研究。我省通过构建由文化主管部门牵头,各文化机构分工协作的地域文化挖掘整理体系,大力开发我省地方文献资源。如:黄山书社积极与省古籍办、安大徽学中心等单位合作,于80年代开始策划整理,现已出版80多种100余册的安徽古籍丛书,以及近年出版的徽学资料辑刊6种、休宁名族志、清代徽人年谱合刊、安徽各地历代地方史志系列以及桐城派文集、全集等。大型文化工程桐城派名家文集汇刊正在整理汇编中。此外,还有安徽教育出版社的胡适全集、朱子全书,安徽人民出版社的徽州文化全书等。我省还通过地方文献的整理出版,推动安徽地域文化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张海鹏主编的安徽文化史、正在组织编纂的地域文化通览丛书(安徽卷)等。312重视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积极宣传展示地域特色文化。我省于2006年建立地方出版物呈缴制度,并规定由受存单位省图书馆定期编辑安徽省地方文献目录,指导各馆藏机构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我省各文献收藏机构,根据各自情况,通过征集、收购等手段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安徽省馆、安大馆就建立了网上征集、社会认捐、民间征购等地方文献征集长效机制。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上,高校馆更多体现的是“专业性、专题性”特色,如:安大、安师大、黄山学院等高校馆的“徽学文献”专题,安徽中医学院的“新安中医”专题等。安徽各级文献部门还重视对地方文献与地域文化研究的现代专著和专题学术论文的搜集整理,如安大馆就建立了“徽学研究论文索引”,在加强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安徽省馆也整理编写了安徽馆藏皖人书目,我省馆藏机构还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平台,揭示资源,宣传地域文化。安徽省馆就利用“特色馆藏”栏目宣传展示“安徽家谱 、谱牒文献、安徽刻书、桐城文派、安徽地方志”等安徽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和灿烂的安徽文化8。31以地方文献为依托,地域文化研究蓬勃开展。地域文化研究就是通过挖掘地域文化中具有时代意义的东西,赋予其新的内涵。安徽各级文化机构及高校以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和人才资源为依托,在加强地方文献整理的同时,通过成立地域文化研究机构,创办学术刊物,开展地域文化研究。如安徽社科院致力于有安徽地方特色的徽州文化研究,皖籍哲学家戴震、方以智、胡适、方东美的研究和九华山佛教文化的研究,其历史所还成立了 “李鸿章与淮系集团研究中心”等9;还有如:安徽大学开展的的徽学系列专题研究以及淮河流域经济文化、桐城文学、安徽明清哲学等专题研究。此外,安师大的 “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黄山学院图书馆的“徽文化研究所”,安庆师范学院的“皖江文化研究中心”,桐城的 “桐城派研究会”等,也在积极开展地域文化专题研究。与此同时,它们还通过创办专业学术期刊加强对地域文化研究成果的整理,如:安大徽学中心的徽学、徽学研究通讯,黄山学院的徽州文化研究丛刊,安徽徽文化研究会的徽学丛刊,黄山的徽州社会科学等。31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有较大进展,地域文化研究的合作交流局面正在形成。安徽地方文献包罗万象,纵贯千年。珍贵地方文献的稀缺性,资源建设的局限性,与地域文化研究对资料要求的全面性之间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实现资源共享。近年来,我省通过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相关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与项目合作,提升地方文献的收藏、研究与利用水平,促进馆际共建,实现资源共享。截至2008年底,我省以省馆为中心点,自建站点共 138个10,形成较为完备的资源共享网络。此外,各高校也通过分工采购、共建数据库、互相开放特色资源等方式实现共建共享。高校馆与公共馆也积极展开合作,黄山学院与上海市图书馆就是通过互相交换复制徽州的家谱文献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资源的共享交流促进地域文化的合作研究,安徽省馆、安大、安师大就展开对徽学的合作研究,安大徽学中心还与法国、韩国、美国等国家在徽学研究方面进行国际合作交流 11。 31通过地域文化的宣传与展示,扩大了地域文化影响力,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地域文化只有通过宣传展示才能充分揭示其深刻内涵和魅力,扩大其影响。安徽省馆推出的“新安百姓讲堂”1就是通过定期举行安徽地域文化讲座,发掘文化大省的人文资源,激发本土文化自豪感。丰富的地方文献、底蕴深厚的安徽地域文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创意,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必将扩大安徽地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安徽出版集团用文化精品开拓国内外市场,他们推出的动漫作品黑脸大包公、三国演义等,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此外, “安庆五千年文化园”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确立,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的挂牌成立,更预示着传统地域文化将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中大有可为。地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带来安徽地方文献出版的繁荣和安徽地域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如徽学专题文献、安徽古籍丛书等专题图书的整理出版,徽学、桐城文派、道家文化等地域文化研究的方兴未艾等。32存在的问题。321对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及其在传承、繁荣地域文化的作用认识不足。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地域文化的开发,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地方文献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缺少完整性、系统性。网络资源利用不够,网络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资源重复建设。 322地方文献重藏轻用。各馆藏机构不能主动参与地域文化研究,缺少与各文化机构的横向联合,对资源的研究、开发利用不够,主动服务并参与地域研究的意识不强,地域文化开发肤浅,急功近利。32地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不足。其发展规模和水平,与拥有的资源很不相称,原创性的文化产品较少,和文化底蕴丰厚的徽学、老庄、桐城文学的故乡远不相称。 32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服务意识落后,思想观念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研究能力不高,无法适应文化产业化发展要求等。四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我省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促进地域文化发展繁荣的对策。.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通过构建科学完整的地方文献收藏体系,服务地域文化的研究、创新、发展。地方文献是地域文化研究、创新、发展的基础,地域文化通过地方文献得以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的创新发展就是通过对地方文献的研究、挖掘、整理,传承、弘扬优秀文化遗产,吸收其它地域文化的优秀成果,从而实现地域文化研究与和谐社会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同现当代文明相协调,进而实现创新发展。为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通过强化法制宣传,真正落实“出版缴送制”; 建立资源建设相应的制度和措施,进一步完善征集地方文献的有效机制;在加强传统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同时,重视加强网上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整理工作,充实资源信息;加快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和地域文化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强化文献信息资源组织的标准规范,编制专题文献索引、书目、文摘、题录,建立信息资源导航等,将原有文献信息资源转化为网上交流和合作资源;要打破行业、系统之间的互相封闭及分割状况,实行地方文献工作协作,各馆藏机构要按照专业分工、合理布局、合作建设、资源共享的原则,形成科学完整的文献资源收藏体系,增强对地域文化创新发展的服务能力。.加强对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主动参与并服务安徽地域经济、文化建设。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的目的在于充分地挖掘其内在的地域文化内涵,更好地服务地方建设。“文以载道,经世济用”,地方文献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灿烂的人文内涵,更为我们留存了大量前人的发展与生存之道。我们通过挖掘地方风土、人文信息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促进如旅游等地方特色经济产业的发展;通过对诸多自然资源、地理气象、社会变迁等资料的整理,为地区经济决策、科学规划等提供参考;我们还要通过地方文献的开发,对一些濒危、失传的传统文化进行开发保护,为地域文化的繁荣发展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将促进文化的繁荣,地域文化的发展也是以一定地区的政治、经济为基础,政治经济的文化性与文化的经济性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显著特点3。地域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我们的地文献开发利用,在服务学术研究的同时,更要肩负满足不同群体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社会责任,杜绝庸俗、腐朽“文化”, 服务社会先进文化建设。.3弘扬安徽地域文化精神,促进文化交流发展地方文献全面地记录了安徽地域文化的内涵、特色和形成发展脉络,再现了安徽人民的光辉业绩和精神风貌,展示了安徽地域文化所蕴含的“自强、拼搏、团结、进取、开放、奉献”的人文精神,并以真实资料和生动史实,激发人们热爱家园、心系故土的情怀,增强自豪感和凝聚力。为此,我们要继续利用“新安百姓大讲堂”等类似平台,揭示安徽地方文献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宣传安徽文化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交流与借鉴,地域文化也正因为其独特的差异性,才有交流、借鉴、融汇、发展的必要,“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文化只有不断在的交流中借鉴、吸收才能与时俱进,文化也须有“海纳百川、熔铸百家”的胸怀,才能不断创新、发展。安徽地域文化也正是在不断的交流、借鉴、融汇中,丰富自身的内涵,彰显独特魅力的。.4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安徽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地域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培育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传统地域文化除了要挖掘保护外,更要通过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扩大影响。如何挖掘安徽丰富的优秀文化内涵,通过形式创意,演绎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令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价值认同,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弘扬地域文化所要直面的课题。特别是在目前世界性金融危机背景下,文化产业更能在抚慰受挫心灵,再振发展信心的同时,成为刺激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调动了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在这过程中,通过激发创造性,弘扬主旋律,强化精品意识,促进先进地域文化建设。比如:我们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建立为契机,加快以徽学为背景的传统徽文化产品开发,我们还可以发掘以淮河文化、皖江文化为背景的老庄文化、桐城文化等文化产品,以文化产业优势促进安徽地方文献与地域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我省先进文化的和谐发展。.5加强人才培养。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地域文化的研究、创新、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文化产业的培育发展等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各级文献馆藏机构及文化研究机构要根据需要,加强人员培训,建设一支有良好职业道德、强烈责任心,既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又有图书馆学知识和技能的学科馆员队伍,同时能胜任地域文化的专业研究,文化产业的创意、营销及经营能力。结束语安徽地方文献和地域文化是我省历史发展的积累,是我们不断取得进步的基石。今天的先进文化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挖掘地方文献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安徽地方文化资源,推动我省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对于我们建设安徽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光伏安全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科目一驾驶员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5烟酰胺产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发展方向报告
- (2025年)电工操作证安全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河南省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理论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新)《安全教育》之挖掘机司机安全培训试题(+答案)
- 车间设备日常维护培训教材
- 2025年保密性知识产权使用合同范文
- 2025年(试题)无人机地面站考试题库及完整答案详解
- 城市绿地养护与管理标准化流程
- GM/T 0135-2024多方安全计算技术框架
- 徕卡相机LEICA V-Lux 4 中文使用说明书
- 国企国资预算管理办法
- 理发店股份分配合同协议
- 地理中考家长会课件
- 2025-2030年中国环氧活性稀释剂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外研版新教材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全册单词表
- 心绞痛的急救与护理措施
- 华兴数控WA-32XTA用户手册
- DB51∕T 2989-2023 四川省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指南
- 农村小学校长学校管理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