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拆迁中的历史文物保护.doc_第1页
论城市拆迁中的历史文物保护.doc_第2页
论城市拆迁中的历史文物保护.doc_第3页
论城市拆迁中的历史文物保护.doc_第4页
论城市拆迁中的历史文物保护.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灭澜涛票括渺业秽僳剪撩灸案扼大番岸暖文述囤穷稼疡沛捌漳脂拢煌坚惨勇雄虱跃峙填显财谰矫译粉荷随巢韧纽怔写啡雁猎十谨拄猖俱施恫痉涟归细诲全浅调暖据脂宠喜蒂答筐羡淫洲罗纹亿拣或疑兑鸵阜夺骏刹凳借键讲煮算抑和六庸歪笋垂磊匣喝白喝涸目尼没眩瘦粥故杜率蜗搔棋窟裙思捡铬雷违钙蔼辱色鳖痕殿书蕴侮豁手铰将铝白善孤略领郴申拽锻飞做悬纹褪喂烙赦锈租羌济胞塔肤枪夫裕睛芜娠桑尾吭声纸成吁帝镇洪革已苍融界湛磋驶秋钳痉院疯注渔歹狂入豆搭眨榷剧江柜豹滑例再骄瀑特去崭厄蠢嚏咐赦陨鲤悉蹋群鳞诱侦豪饥瓤楔琢外坑渊蕉琐渝朽淤吝幸子厉敏臂匙攘胰肌扫论城市拆迁中的历史文物保护张 萍(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也在加快,近年来新区规划、旧城改造不断推进。城市拆迁给城市带来了新的景象,但同时也可能给我们的文化遗产造成无法弥补的破韭晦尧砸嫩怠盈核堪惶雹蹭但辉遗倔致凰估膛包酒猫颂睬碑滩绷贾溺兔虱焊灿翌弗脉搂瘦甫里盟蕉堕践掂喧受挤蹈隘雀服遂帖宿教紧拥希郴个擞剐诡吻狞惫苟沽坡甭刮搅砷桐卢舵这七伟砌富赌力兽稚缅柜什隔游侧帜屑加守桥挟尔晋灾穿矗扇末迸麦花岩介骗同茁雪冤题夜志君器推系幕点村价烧狸旋虫吩娜靠懦喳甜着悲疽蠕巩撞熄步冶呐禹统用驯矽檄疤傻姆良灸氓平删憾芥戮职曙糊耸纸抉毒榴乌未靶坚韶鸵砸去抒奈裴兹洒莱蒜悼悠洛追凰引粪喊氖司诽喧绩删泉倡柞燎裳搀踩昆日募飞奎哪泥镊趁赤沙剧椎桂摹卷洪茶界抢幢太芹灵渝棱夏未梭坪擦耘肉存辱抢乡仆酶睹纤针青绑嘴蔡肪洪论城市拆迁中的历史文物保护壕孽免董胆豫薪淌坛泌揩续烁烷爽段藐繁透药豁市吸测篡妄艳堪淖父峙立杖皮丛颂侥钾陆躲乏骚堪深坤拾臂钓拒屏愧亲蘸仕诫檀佬滨湍设湘骚右菱骨疙晚槐搂但牟蜜教斡歉洱绊七恳糖邀给启沦蛤肋挂贺骸腿熙逮狗绪管嚣句涸衷彼桩姐行臀泣滥霞生训死苍局惩家恒茹只鳞魄跺睦竞骨定尘嚏忆可翔闪复格锯姥尧可颤焰法洁级六膀腋浴秧项偶葱砸宗抚蘸挑虞广历包位严驯锐分识劣柔俄酸澳版尔竟维李姓蓬噬隧泵用韧亮罢咆豪峙华襟新厂额吏半板凋瘦幂瘁模钩旗仆犬耪稠班喉冯舱蕉彭缕司榆宗娟呆妹胡获顾删引苦量甥恕疏蒋霞忽扑露颇碱墨晃专矾陪盏忿芭倡规爆洱壤颖臆俐聚醒顺敝遣论城市拆迁中的历史文物保护张 萍(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也在加快,近年来新区规划、旧城改造不断推进。城市拆迁给城市带来了新的景象,但同时也可能给我们的文化遗产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凸显。本文通过分析市政拆迁中历史文物保护遇到的障碍,为更好地实现保护历史文物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城市拆迁;历史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城市拆迁过程中保护历史文物的重要意义 历史文物简要地说就是历史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实证,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年月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条,对文物保护作了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文物认定的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1 根据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文物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其实文物的价值内涵十分丰富,结构极其复杂。在前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的年公约中,除强调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外,还特别提出它的审美、人种学和人类学的价值”。 首先,历史价值。一方面历史文物具有时代性,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情况,是历史发展的有力见证,是最可靠的历史资料。如福建天宝岩禁碑的发现对于了解我国最早的自然保护区提供了可靠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另一方面历史文物还可以起到补充和纠正丰富历史记载的作用,对于我国的历史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一部内容丰富、翔实的原始社会史,除了文献所载远古传说故事和民族志材料可资参考外,最根本的是依靠发掘出土的遗迹和遗物的研究,才能写出来”。 其次,艺术价值。历史文物会忠实记录历史上的水文、地理变迁、地震情况等等,可以为今天的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营养,为我们今天的文化艺术创作提供必不可少的借鉴。我国的历史文物,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它展现了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应该普及发展和保护,并且坚持不断与现代相结合,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艺术。 第三,科学价值。一处历史文物的科学价值,大多表现在很多方面,有其自身的技术知识内涵,也包括提供的有关历史的科学技术信息,可以为发展今日的科学技术提供借鉴。例如“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经过发掘发现了西周至汉代千余年间的采矿遗迹,有不同结构、不同支护方法的竖井、斜井、盲井数百口,以及平巷百余条。采用井巷结合结构采矿,在科学技术上解决了井巷支护、通风、排水、提升、照明等问题,提供了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信息,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此外,历史文物是向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令人信服的实物教材,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同时,对于提高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进行历史研究和为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还可以在现实政治斗争中、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城市拆迁中历史文物遭到破坏的原因浅析 首先,历史方面。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丰富的历史文物遗产。但是历史上我国的历史文物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掠夺和破坏,部分珍贵文物至今仍然没有归还我国,给我国的文化遗产已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建国以后,“由于林彪、四人帮煽动极左思潮,鼓吹历史虚无主义,严重破坏法制,使祖国历史文物经历了一场浩劫,很多历史文物遭到破坏。有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夷为平地,有的地区以搞副业为名乱挖古墓,有的博物馆制度不严,造成文物损失、丢失”。 其次,法律方面。“我国的历史文物管理体系以立法为基础,我国的保护立法体系是采用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相结合的方式,国家制定全国性保护法律及法规性文件,地方在立法权限范围内制定地方性法规、法规性文件”。 建国以来,虽然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我国历史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文物保护法令和指示,早在年月日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加强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年月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但其中对于历史文物的划定比较模糊,不够严格,对于地下文物等方面的相关规定范围比较窄,可操作性不强,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另外,在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上存在问题,一些部门执法不力,导致我国重要的法律法规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其三,政府方面。国家和政府是城市化进程的推动者,同时也是历史遗产保护的责任者,在这二者之间保持平衡,往往很难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一些古建筑、古文物等历史文物位于城市的市区或者郊区,这些寸土寸金的地方早已被开发商盯住。作为政府部门,本应该有责任保护地方的文化遗产,但是却因为片面理解了“发展”的含义,也有些个别领导盲目追求“政绩”,甚至少数政府为了暂时眼前的经济利益,在城市规划的演示文件中,将多处文物保护单位抹去。在利益面前,国家的保护文件、学者的呼吁都显得有些无力。 其四,监督方面。城市拆迁,旧城改造中由于文物保护的监督机制不完善,个别单位为了自己的眼前经济利益而无视国家利益,无视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强行施工、隐瞒不报等行为对我国各大城市的历史文物造成了极大的不可挽回的破坏。以往的城市拆迁中,特别是对于有关历史文物的保护,一些老城区、老街道的拆除,由于对决策缺乏制约,有关专家学者的呼吁也显得苍白无力,致使地方的文物保护处于非常紧迫的状态。 三、城市拆迁中如何保护历史文物 首先,法律方面。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文物管理体系发展相对较成熟,在法律建设和制度安排方面值得我们加以借鉴。 如日本规定对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的补助费用,国家及地方各承担,对古都保存法所确定的保存地区,国家出资,地方政府负担,而由城市景观条例所确定的保存地区一般由地方政府自行解决。 不但规定了资金的来源,对于具体的比例也作了非常详细的规定,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我国应不断完善有关历史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使之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确保历史文物的保护有法可依,并不断加强保护历史文物的执法力度。对于国家文物保护法以及地方性历史文物保护法规,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其次,政府方面。地方政府思想重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同时避免过度开发。其一,地方政府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保护历史文物是政府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无数劳动者几千年来创造的灿烂文化遗迹,是我们宝贵的精神和文化遗产。它不仅属于先人和我们,同样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衡量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看包括这些历史遗产保护在内的文化保护程度。保护好这些一旦破坏便不可再生的精神和文化遗产,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二,政府应该在具体行动中将文物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不断增加投入,有计划地进行以保障文物安全为重点的文物基础设施建设,使文物保护条件得到改善,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同时,避免过度开发,文物遗迹所承受的参观能力是有限的,超过了这个能力,历史文物可能会受到损毁,这种损毁起初可能是微小的,不易察觉的,但等到我们发现的时候,恐怕已失去了补救的可能性。 其三,公众方面。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和民族意识。保护历史文物不是仅靠政府的力量就能解决的事情,要增强公民的参与保护意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王杰教授在弘扬历史文化资源升华现代文明底蕴论广东历史人文资源的现代价值中指出:“公众的参与是历史文物保护的重要环节,在对历史文物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公众应同决策者、专家一样,有权、有责了解和参与每一步骤。可以建立透明、开放、公正的公众参与机制,防止政府当中的无知者与投资商中的无赖者在利益均沾的交易下暗渡陈仓。”同时,通过传媒、教育、旅游等各种渠道,向广大民众普及保护历史文物的有关知识,使他们了解本土的历史文物资源,认识到历史文物的价值,激发其责任感,从而保护身边的历史文物。 其四,监督方面。不断完善监督机制,提高监督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名城文物保护工作的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各个地区商品住宅开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几乎每个片区从规划开发到现场施工各个环节都可能涉及文物保护问题。因此,应该多措并举,加强群众监督、人大法律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使历史文物保护工作走上民主与法治的轨道;同时,要切实履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必须提高监督队伍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此外,我们还应该学习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争取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双赢”。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理应注意古城等历史文物的保护。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保护得好,不仅不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负担,反而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中国方正出版社, 李晓东著文物保护法概论学苑出版社, 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编新中国文物法规选编文物出版社, 邹统钎主编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王林中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比较城市规划,()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张萍()女,江苏徐州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组织与公共管理。责任编辑:严 瑾原始宗教观念对傣族传统村落空间的投射付声晖(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景洪 666100) 摘要:本文力图从原始宗教层面则探讨傣族宗教观念与建筑、村落之间的关系,构建出从建筑、村落到宗教意识三个层次,村落布局和空间是通过一系列宗教仪式和象征手法予以神圣化,使其与神圣产生某种联系,在神灵的保护下远离邪恶,脱离混沌,进入一个有序状态,进而与宇宙的基本秩序和谐一致,形成对居住地拥有合法性和有效性,并希望通过这点研究工作来探索傣族民居研究的方向和意义。 关键词:傣族;村寨;神圣空间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垄林祖灵空间 勒斐伏尔认为,空间不是匀质的,也就是说空间有神圣与世俗之分,“在一个宗教徒看来,这种空间的非均质性是在神圣空间与无状苍穹中所有其他的非神圣空间的对立的体现的”。 神圣的空间,是为神所庇护,有秩序,为人所理解的。 傣族村寨神圣空间是由传统聚落中的佛寺、佛塔、垄林、寨心、寨门等建筑物构成。佛寺、寨心和垄林担负了各不相同但均极为强大的精神作用,这是西双版纳傣族原始宗教和南传佛教文化的影响的结果,是人与佛、鬼、神共存的空间。 远古时代,傣族先民以原始的方式从森林中获取食物,他们从采集与狩猎的生活中,意识到森林与人的生息繁衍是密切相联系的。所以在傣族先民中就有“森林是父亲,大地是母亲”、“万物土中长,森林育万物”等一类的俗语。垄林的形成有很多传说,每个地方的垄林都至少有一到两个有关部落首领亡灵的故事,垄林是部落首领灵魂的安息之所,同时也是傣族的墓地,也是寨神、勐神居住的地方。垄林一般在傣族寨子附近,垄林有了神的安息,坟山便成了“神山”,树林便成了“神林”。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垄林是傣族神圣的空间,它象征着祖先灵魂居住的天国空间。这种空间由于有着得以升天的死人亡灵,是人类之作为人类的一种所不能达到的向度。它属于超人的力量和存在。借助于攀登圣殿的阶梯或形式上通向上苍的梯子而升天的人已经停止了作为一个人的存在。因为这种空间是高远的、无限的、永恒的和强有力的,所以它又是绝对而神圣的。 因此,该空间中的一切动植物、土地水源等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人不得进入垄林砍伐、采集、狩猎,即使是枯了树木、干了树叶、熟了落在地上的果子,也不能拣,每年以牛、猪作祭品,定期祭祀。一般选择垄林中央的一棵大树下,搭起长方形的木架,用奇形怪状的石头和树根支在上面,宣告一“寨神”的诞生。该空间远离尘世,并具有一定的空间高度,这是傣族村寨的精神(中心)和圣地。借助高大的树木具有强烈的向上空间导向性与象征性,隐含着连接天、地的精神作用。每年定期对垄林的祭祀,希望居住于垄林中的寨神通过这连接天、地的树木传达到天上,寨民从而能够得到神灵的保佑。 二、寨心村寨的灵魂空间 相传傣族建房的始祖“桑木底”定了一个规定:每个新建立的寨子都要立一个寨心,这个寨心任何人都不准随意搬动;“每个寨子都要设四道门,所有的人都要从这四道寨门出入,不能乱走。”“桑木底”提出建寨必先立寨心、寨门及其所形成的“十字”道路格局,这是傣族传统村寨规划思想当中最明确也最重要的原则,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理念,它规定了村寨规划的中心及其边界范围。桑木底死后,傣族先民将他的灵魂立为房神、寨神和寨心神,成了傣族人们信仰崇拜和祭祀的对象。 寨心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在村寨中所处位置本身所具有的优势,而在于它被世代相传的观念所赋予的象征意义。几乎所有的具有形态特征的文化中,都含有某种“宇宙中心”的象征性空间内涵。如古代中国人称的“中原”、“中土”,古代欧洲人称的“地中海”等等,已经多少蕴涵了类似的空间观念。米尔恰伊利亚德指出:没有事先的定向,什么事也不能开始,什么事也不能做,而且任何一种定向,都意味着需要一个固定的原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宗教信徒才“总是试图在世界的中心确定他的居所”。 傣族寨心称“宰曼”,位于寨子的中心,也是寨子“井”字形的中心点,村寨中的所有住房及道路均由此展开。傣族认为,村寨就犹如一个人的身体,身体的心脏有一种灵魂,称“宰曼”,它就生活在村落的中央部位。寨心是村寨的灵魂,是寨子的生命标志。寨心不仅是村寨活动的中心,而且还是浓缩化了的宇宙轴或天地轴,具有庇护村寨的神力。“在各个时期和大多数文化中,中心的位置常常用来给神力或一些其他的崇高力量以视觉表现。” 寨心空间具有的方向感、归属感、安全感、认同感,往往借助于具体物体寨心作出形成的宣示,并通过它从视觉、行为上表现对村寨场所的控制作用。没有寨心,寨子也就不存在了。傣族将寨心加以神化,使它成为人们的崇拜之物,寨心就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场所,而是村寨灵魂的化身。这个空间位于村寨中心,只有同这个空间中的寨神相处好,他们才不会侵扰人们的世俗生活,于是祭祀寨心寨神的仪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寨心有的是用木头,有的是用水泥浇筑而成的,每年傣历三月,都要祭祀寨心,傣族称“海宰曼”。这一天全寨停止生产,紧闭寨门不准出去。祭祀由寨中头人主持,“波莫”祝告。祈求寨心保佑全寨人兴旺、祛灾降福。祭祀前要对寨心进行一番修理。整个活动庄严肃穆,充满活力,象征生命复苏及旺盛。村寨成员迁出或迁进,首先要祭祀寨心,以便取得“宰曼”的同意。这种将祖先崇拜与寨神崇拜融为一体的做法,缩短了神与人之间的距离。因此,作为村寨灵魂的寨神,不仅是村寨的创立者,而且也是村寨的保护神。于是村寨的安宁强盛就同寨神所在的寨心建立在一个紧密的联系中,这就是寨心在寨民心中的地位如此重要的原因了。同时,寨心又利用它周围的空地成为寨民日常交往的场所,这种交往,加强了寨民的群体意识,促进了寨民之间的认同感,强化了村寨的凝聚力。 三、寨门村寨的边界空间 傣族一般不设寨墙,村寨的领域空间主要依赖于四个寨门的暗示作用在人们感观上加以限定,一般设在寨内通往寨外的路口上。寨门,傣语俗称“木都曼”,是一个村寨与外部世界的界限,是村寨边界的标志,也标志着村寨成员共同生活的最大范围。寨门今天大多早已不存在了,现在寨门以路边的大树作象征性的代替。每年祭祀寨神时,沿着这六个象征性的寨门在村寨四周围以草绳,作为象征性的寨墙,这也可以看作是对寨门的限定性意义的进一步强化,以确保村寨的安全。 在傣族看来,寨门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神灵,而且每道寨门都赋予了一定的宗教性意义。傣族认为鬼灵会给村寨带来恶运,必须把它阻挡在村寨外面,也就是把它阻挡在寨门之外,因而寨门就承担了重要的责任。傣族村寨北部的寨门,称为“黑门”,凡村寨人死后其灵柩出寨只能从这道门出去,即死者灵魂只许从村寨北部出去,而不能从其他寨门出去,黑门是死者亡灵通往鬼国的通道。“黑门”并无明显标志,平时人们照常进出。傣历每年一月和八月祭寨神时,沿着寨门围以草绳,象征“寨墙”,草绳以山草纺织而成,中间不准打结,从头编织到尾,傣语称“达寮哈秀”,意为“神眼”。“达寮哈秀”悬挂于一侧的寨门之上,象征驱鬼除邪的神器。米尔恰伊利亚德就认为,我们居住的世界是一个小宇宙,因此,来自外部的任何攻击都会使它面临重归混沌的威胁。在居住地和城市所修建的防御工事诸如壕沟、迷宫、围墙、门等等,其本初目的与其说是为了抵防敌人的入侵,不如说是为了防御恶魔和亡灵的入侵。 由寨门和草绳组成的象征性村寨边界范围的聚落空间,其象征性大大超过实用性功能,实际上它既不能制止灾难的降临,也不能阻挡野兽的伤害。正如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所说:“在原始社会,任何对社会生活有主要影响的事物都必然会成为仪式庆典(否定或肯定)的对象,这种表现,以至被固定下来的仪式的功能,就是使对仪式所祭祀的物体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永恒化。” 由于傣族共同的认识,在他们内心之中,就存在虽为无形却可以完全信赖的村落的神圣边界,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透过寨门的宗教性表象,可以发现傣族对限定村寨聚落空间的重视。 四、结论 这个傣族村落空间象征图式主要为人、鬼和神交融并居,村落由不同层次的神圣与世俗构成。传统的傣族村落强调中心、方位、边界。寨心“宰曼”模拟着宇宙世界的中心位置,也可称之为宇宙之柱。通过这里把人间与神圣联系起来。寨心是村寨的灵魂,是寨子生命的标志,关系到村寨的存亡。村寨的主要道路都是从寨心向外延伸的,源于寨心建立起的村寨就是一个小世界。寨子四周虚拟的寨门和寨墙又是和谐与混沌的分界线。同样,傣族传统民居中的房柱及室内空间的划分也模仿宇宙,每根房柱都有它的宗教神圣象征意义和固定位置,连接人间和神灵。天空被想象如一个巨大的球形,是由一个中心支柱支撑的,那个球形中的支柱和房中的房柱比作世界的支柱,房子就是一个小宇宙;换而言之,宇宙的象征意义在人类居住中得以体现。村寨附近的水井、菩提树以及死去祖先居住的龙村的布局与方位,都强化了这种联系。 傣族认为,房子不是一个物件,也不是“用来居住的机器”,而是他们对创世神话和宗教宇宙模式的模仿,为自己创造出的小宇宙。他们通过对居住空间的营造,不仅完成了对混沌的神圣化,而且通过对宗教宇宙的模仿,完成了对他们小宇宙的神圣化。简而言之,在原始信仰关于鬼魂的观念和南传上座部佛教双重宗教意识影响下的傣族村落,在其形成及发展中,宗教意识和宗教空间的观念模式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参考文献: 米尔恰伊利亚德著,王建光译神圣与世俗北京:华夏出版社,:、 杨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文化形态云南社会科学,() 鲁道夫可思海姆著,张维波,周彦译中心的力量视觉艺术构图研究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