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农业中的三才理论三才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中朴素唯物论的源头。这里所谓的三才农学理论,就是以三才哲学思想作为工具来阐述古代农学原理的理论。它的中心内容是论述有关农业生产三要素一一天、地、人以农作物为中心的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地处半封闭大陆性地域的中国,自然条件适应农业生产的发展农耕要顺应天地自然,使得人们必须直接面对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提出三才论,讲天人合一,构成中华社会文化寄宗法伦理的基础。古人“畏天”、“敬天”,讲天人合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先人们就有了太阳崇拜,体现了原始的“天人关系”。“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这是天人沟通的政治表现,也是对自然现象不可抗拒的一种敬畏心理,企图不违背自然行事。殷周易代,统治阶级从变革中意识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把天当作有意志能赏罚的人格神。而靠天吃饭的民众,由于一旦遇上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就会遭到致命打击,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敬畏天命,安于命运的心态。同时,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得到较好的收成,以达到足食温饱,就必须关注自然物候,如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把农作物生长与季节对应起来,由人实行调控 也就是说,先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客观规律必须被尊重,而人也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于是形成易传文言中所提的“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合一思想。它标志着中国人在人与自然的问题的思考上形成了和谐统一的观念。再说到“地”。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在土地上耕种求食,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所以“重实际而黜玄想”。由于“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农民固守在土地上,起居有定,耕作有时,养成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礼记称“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要安土乐天就必须重农、尚农。战国中期的商鞅就把“尚农”作为富国强兵的基础。成书于战国的管子更认为农为“本”,工商为“末”,反复劝诫统治者要“重本而抑末”,此为历代王朝推行不悖。而那些侵犯土地,破坏农业生产的人,便被视为敌人,华夷之辨由此展开。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人们注意到农业生产有播种、生长到收获这一循环状况以及四时、四季的周而复始。对这些现象的思考,便自然产生了一种循环论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长期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汉、晋后流行于中国的佛教,其因果报应,修行解脱说,也是一种循环论;而将儒、佛、道三教汇合的宋明理学,其史观也是循环论。与农耕方式相适应的观点还有永恒意识及变易观念。农业社会中的人们满足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缺乏扩大社会大生产的能力,因而社会运行缓慢迟滞。中国人往往表现出习故蹈常的惯性,好常恶变。反映在思想文化中,则是求“久”的观念应运而生。易传所谓“可久可大”,中庸所谓“悠久成物”,老子所谓“天长地久”,董仲舒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都是这种观念的典型表现。当然农业生产也向人们反复昭示着事物的变化和生生不息,因此与恒久观念相辅相成,变易观念在中国也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如易传所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种变易观带有很明显的循环论特征。变易、循环和恒久在中国文化中很自然地结合、统一起来,其主要表现形态就是寓变易于保守之中,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康有为变法都是某种程度上的“托古改制”。考察黄土文明中,在天与地之间的人,则面目相对模糊。在中国文化中“人”的形象化模糊不清,它被淹没在作为国家编户齐民的“民”和作为宗法家族细胞的“家”中一员这两种身份中。周施仁政,创建王子诸侯庶民的土地授予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农业劳动者成了小私有经济生活的主体,农夫一家人世代附着在这块土地上,离开土地不能生活,这种格局无疑会强化民、臣、君之间及子、妻、父(夫)之间的关系,其结果便是“家族式”制度的建构和伦理本位。在这个宗法体系中,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个人的权利则显得不那么重要,这就是所谓的“人道亲亲”。礼记大传中释“人道亲亲”,说“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由尊祖到敬宗,再到收族,整个社会就团结起来,统一起来,这正是儒家的想法。在这样被宗法制度组织起来的乡间生活,人们活动空间相对狭小,交流、交往较多的限于宗族亲情之间,对土地的依赖,也容不得人们有过多的举措和非份的想法,因此形成了重 “仁”讲“和”的人际关系,培养了人们“中庸”性格,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无论是汉代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和天人感应,还是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之说,都是以“中”为度,以“和”为归结的。在宗法制度“家国同构”的体系中,尊君和重民相反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的一体两翼。君主是最大的家长,权力至高无上。这又和农业自然经济少有商品交换,彼此孤立的状况相适应。极度分散的农业社会需要高高在上的集权政治加以统合,以抗御外敌和自然灾害。因此,尊君传统乃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在这个结构下,臣民被国家严格控制,不具备独立人格,作为维持国家正常运作的编户齐民而存在着另一方面,农业宗法社会的正常运转,又要依赖以农民为主体的编户齐民的安居乐业,如此方能为朝廷提供赋役,保障社会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社稷家国方能得以保全。因此“民为邦本”的思想传统也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仁政”、“王道”的学说由此派生出来。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以“三才”为中心,天人合一,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历史观念,正是伴随着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和不断发展而形成的。而“三才”理论运用在中国农业生产中,为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参考文献:1、礼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迟到与旷工管理办法
- 跨国集团外汇管理办法
- 科特派资金管理办法
- 规划验收备案管理办法
- 资产管理实物管理办法
- 酒水类采购管理办法
- 贵州预付卡管理办法
- 行业增量资金管理办法
- 中国存托凭证管理办法
- 人行大额支付管理办法
- 常用急救药品的剂量与用法课件
- 《高级计量经济学》-上课讲义课件
- 中学生物学教学技能与实践课件
- 塔吊基础-专项施工方案
- 《工贸行业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解读课件
- 《农产品质量安全》系列讲座(第一讲-农产品质量及安全)课件
- 第二届中国管理培训生项目现状与发展调研报告
- 托业考试Toeic考题
- GB∕T 10429-2021 单级向心涡轮液力变矩器 型式和基本参数
- 电信市场营销试题库
- 资产评估质量保证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