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辨证施护--八纲辨证施护.ppt_第1页
第八章----辨证施护--八纲辨证施护.ppt_第2页
第八章----辨证施护--八纲辨证施护.ppt_第3页
第八章----辨证施护--八纲辨证施护.ppt_第4页
第八章----辨证施护--八纲辨证施护.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辨证施护 辨证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运用整体观念 将四诊收集的病史 症状和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判断疾病的病因 病位 病性和正邪盛衰等情况 以确定疾病属何种证候的过程 施护 是根据辨证的结果 遵循辨证的理论确定相应的调护措施 辨证施护的方法 病因辨证施护 经络辨证施护 气血津液辨证施护 脏腑辨证施护 六经辨证施护 卫气营血辨证施护 三焦辨证施护总纲 八纲辨证施护 八纲辨证施护 八纲 阴 阳 表 里 寒 热 虚 实 八种辨证纲领的统称 八纲辨证施护 是将四诊收集的资料 根据病位的深浅 病邪的性质及盛衰 人体正气的强弱等方面的情况 加以综合分析 将之归纳为阴证 阳证 表证 里证 寒证 热证 虚证 实证八类基本证候 并针对不同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 制订出护理计划和具体的护理措施 八纲辨证根据病位 病势 病性及邪正力量对比情况 八纲可归纳为四对纲领 即 表里辨证 病位 病势 寒热辨证 病性 虚实辨证 邪正力量对比 阴阳辨证 前三者的综合 是八纲的总纲 八纲辨证 一 表里辨证施护 一 表里辨证施护 DifferentiationofExterioranInteriorSyndromes表与里是辨别病位和病势的两个纲领 表里辨证主要应用于外感病证 尤适于伤寒 温病初期 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 病位的浅深 病理变化趋势 表里辨证广义表里与狭义表里 广义表里概念具有相对性 躯壳与脏腑 躯壳为表 脏腑为里 脏与腑 腑为表 脏为里 脏腑与经络 经络为表 脏腑为里 三阳经与三阴经 阳经为表 阴经为里 表里辨证狭义表里则是一个确定的概念 皮毛 肌腠 经络 为外 为表脏腑 骨髓 气血 为内 为里 一 表证辨证表证 Exterior 是六淫 疫疠 虫毒等邪气经皮毛 口鼻侵入机体 正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 临床特点 发病急病情轻病位浅病程短感受外邪 一 表证辨证1 表证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 或恶风 主症舌苔薄白脉浮头身疼痛次症鼻塞流涕或喷嚏咳嗽气喘 寒 热 痛 塞 咳 表证 发热恶寒 表证 舌苔薄白 表证 脉浮 表证 咳嗽头痛鼻塞流涕 表里辨证2 表证的病因病机 病因是感受了外来的邪气 外邪侵袭 正气抗邪 正邪相争 发热卫气受遏 不能温煦肌肤 恶寒邪气在表 未伤及于里 舌苔薄白正气抗邪 脉鼓动于外 脉浮 表现 分析 一 表证辨证 3 表证辨证要点 1 感受外邪 为外感初起 2 以恶寒发热并见为必有症状 一 表证辨证4 表证的护治原则是解表法 即八法中的汗法 风寒表证 辛温解表 麻黄汤风热表证 辛凉解表 银翘散表虚表证 解肌发表 桂枝汤 二 表证护理 1 观察寒热 汗 舌象 脉象的变化 以区别表寒 表热 表虚证 2 保持病室环境安静 空气流通 温湿度适宜 汗出后 及时擦干汗液 更换衣被 忌寒凉闭汗或汗出当风 3 注意保暖 防止外感 平时注意锻炼身体 二 表证护理 4 饮食清淡 细软 易消化 不可过饱 忌生冷 肥甘油腻之品 表寒证 宜温热 可用姜 葱 胡椒等作为调料品 以辅助药力散寒祛邪 表热证 凉开水 清凉饮料 水果 表虚证 少食多餐 补气补血 如 豆豉小排汤 党参红枣粥 二 表证护理 5 用药护理 解表药 辛散清扬煎药方法 武火急煎服药方法 表寒证 热服 盖被安卧 避风 表热证 温服 盖被适中表虚证 药后饮热粥 益胃气 养津液观察 汗出情况 以微汗为宜 二 表证护理 6 对症处理头痛 耳压脑 枕 神门 额或穴位按压太阳 合谷 风池咽痛 芦根30 60g煎汤代茶 或冰硼散吹喉 7 忌冷敷和酒精擦浴 因寒凉闭汗 可致腠理闭塞 邪遏于内 不得外达 三 里证辨证里证InteriorSyndromes 泛指病变部位在内 由脏腑 气血 骨髓等病变所反应的证候 多见于内伤杂病 或外感病中后期 临床特点 病位深病情重病程长 三 里证辨证1 里证的临床表现 病因复杂 病位广泛 症状繁多 常见 壮热 大汗 口渴 心烦 脉洪大或痰稀色白 肢冷乏力无恶风恶寒脉象不浮多有舌象改变寒热单见病程长 脉象不浮舌异常 舌红苔黄 壮热 面红 舌淡白边齿痕 面白无华 舌苔厚腻边齿痕 腹胀大如鼓 三 里证辨证2 里证的病因病机 里证成因有三 1 病邪由表入里 邪气渐次入内 侵犯脏腑 2 外邪直接侵犯内里而发 外邪直中 3 七情内伤 饮食劳倦等直接损伤脏腑气血 三 里证辨证3 辨证要点 1 病位在里 邪已深入于内 2 出现如以上所举例类似的里证的一些症状 三 里证辨证3 里证的护治原则 和里 根据里证的寒热虚实 分别以温清补攻治疗 里虚证 补里实证 攻里寒证 温里热证 清 四 里证的护理 1 观察 根据常见证候 注重相应的病情观察 如 高热患者 2 病室安静 整洁 空气流通3 注意休息 有虚热表现的病人 秋冬晚上应早睡 以和 秋冬养阴 注意皮肤及口腔卫生4 做好情志护理 四 里证的护理 5 饮食护理里寒证 温热 忌瓜果生冷寒凉 可食糯米饮 姜糖红茶等温阳散寒之品 里热证 清凉 忌温热动火 可予清凉饮料 如绿茶 菊花茶 西瓜汁 绿豆汤以清热生津止渴阴液亏虚 滋阴养血 四 里证的护理 6 对症处理腹部冷痛 艾灸神阙 气海 关元 足三里大便秘结 番泻叶泡水代茶饮或大黄粉泡水内服高热 刮痧 取曲池 大椎 表证 里证的鉴别 表里辨证 六 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表里同病 同时出现表证与里证 1 表证未解 邪已入里 2 原有里证 又新感外邪 3 病邪同时侵犯表里表里转化 表邪入里 里邪出表 表里辨证病例分析 冯某 女 19岁 2014年4月4日就诊 昨日淋雨后 头痛鼻塞 咽喉干痛 微恶风寒 曾服 伤风感冒胶囊 效果不显 今晨就诊时 可见身热 微恶风寒 头痛 略有汗出 咽喉干痛 舌边尖稍红 苔薄白 脉浮数 体温38 5 咽红 扁桃体不肿大 问 八纲辨证分析此为何证 八纲辨证表里辨证恶寒轻 发热重 风热之邪在表 风热袭于咽喉 咽红而痛 风性开泄 热性升散 腠理疏松 汗出 风热上扰 头痛 舌边尖红 苔薄白 脉浮数 风热之象 诊断 表证 表热证 治疗 银翘散 八纲辨证施护二 寒热辨证施护 二 寒热辨证 寒热是反映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概括说明了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阳盛则热 阴盛则寒 素问 调经论 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 寒热辨证的意义 了解肌体阴阳的偏盛偏衰 判断疾病的性质 为清热滋阴 或温阳散寒提供依据 注意 恶寒 发热与寒证 热证区别 注意 寒证与寒象 热证与热象不同 恶寒 发热只是疾病的现象 疾病所表现寒热征象有真假之别 而寒证 热证则是对疾病本质的判断 一 寒证辨证 1 定义 阴盛实寒证阳虚虚寒证2 成因 1 外感阴寒邪气 2 过服生冷寒凉 阴寒内盛 3 内伤久病 阳气耗伤 一 寒证辨证3 临床表现 冷冷清清白滑迟 恶寒 畏冷 冷痛阳失温煦喜暖 肢凉 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寒不消水大便清稀苔白而润面色白 舌淡 阳不运血脉紧或迟 寒主收引 一 寒证辨证4 证候分析 特点 冷 白 稀 润 静 一 寒证辨证5 寒证的辨证要点 1 阳气不足或阴盛伤阳为其主要病机2 脏腑功能低下 肌体失去温煦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 寒证辨证6 寒证的护治原则 寒证的护治原则是 温阳散寒虚寒 宜温之 附子 肉桂等 实寒 宜散之 生姜 桂枝等 二 寒证的护理 1 观察 体温 面色 神志 肢体 二便 舌苔 脉象等表现及变化 2 病室温暖 朝阳 3 肢体可热熨 保暖4 做好情志护理5 饮食护理宜热 多食温阳之品 如羊肉 狗肉 可适量吃一些红参 忌生冷瓜果 凉性食物 二 寒证的护理 6 中药宜温热服 寒证多用辛温燥热之品 应中病即止 防过用伤阴 7 对症处理 风寒痹证 关节疼痛 可针灸 拔罐 热熨 虚寒性胃脘痛 呕吐 泄泻可艾灸中脘 关元 足三里 三 热证辨证 1 定义 阳盛实热证阴虚虚热证2 成因 1 外感火热之邪 2 寒邪入里化热 3 七情过激 郁而化热 4 饮食不节 积久化热 5 房室劳伤 劫夺阴津 6 久病伤阴 阴虚内热 三 热证辨证3 临床表现 热渴红数二便结 发热恶热喜冷阳热亢盛面红目赤火性炎上口渴欲饮痰涕黄稠小便短黄热灼津伤大便干结苔黄干燥舌红脉数热迫血疾 三 热证辨证4 证候分析 特点 热 黄 赤 稠 燥 动 三 热证辨证5 热证的辨证要点 1 以阳热亢盛或阴虚内热为主要病机 2 以脏腑功能亢奋 热盛津伤为主要临床表现 6 热证的护治原则 热证的护治原则是 清热泻火或滋阴清热实热 宜清 白虎汤等 虚热 宜补 六味地黄丸等 四 热证的护理 1 病情观察 如发热 出汗 神志 食欲 二便 斑疹 出血 舌脉等2 病室空气新鲜 通风良好 床铺清洁凉爽 透气性能好 夏季注意降温 高热神昏 按危重症护理3 情志护理 热证易激动 注意安定情绪4 饮食凉爽清淡 忌辛辣刺激动火之品 多饮水 烦热口渴 多饮清凉饮料或多食瓜果蔬菜以辅助清热生津 5 中药宜凉服或微温服 清热药多寒凉 中病即止 不可过服 久服 四 热证的护理 6 对症处理 高热刮痧 两胁 背部 肘窝 腘窝物理降温 冰敷 中药煎汤擦浴灌肠 药物热毒内盛 腑气不通 大黄泡服热迫血妄行 云南白药 三七粉 白芨粉处理咽喉肿痛 口腔糜烂 锡类散 冰硼散喷涂 寒证热证鉴别 八纲辨证寒热辨证 张某 男 22岁 2014年3月1日就诊 三天前不慎受凉后 发热 怕冷 鼻流清涕 微咳 自食辣椒驱寒 今晨咳嗽加剧 咳出黄稠痰 且高热不恶寒 大汗 口渴喜冷饮 症见满面通红 烦躁不安 舌红苔黄 脉洪数有力 用八纲辨证分析 此为何证 八纲辨证寒热辨证里证 实证 热证 里实热证三天前感受风寒之邪 发热恶寒 鼻流清涕现表邪入里化热 里热亢盛 高热 大汗 口渴 热邪灼肺 耗伤阴津 咳吐黄稠痰 热邪扰心 烦燥不安 满面通红 舌红苔黄 脉数有力 为里实热证的表现 治疗 麻杏石甘汤 泻白散 六 寒证 热证的关系 1 寒热错杂 上热下寒 上寒下热表寒里热 表热里寒2 寒热转化 寒证化热 热证化寒3 寒热真假 真热假寒 真寒假热 吴某 女 37岁 2014年12月19日就诊 患者以咳嗽 口舌生疮而来诊 症见咳嗽痰粘 胸中烦热 口舌生疮 咽喉肿痛 腹痛绵绵 大便溏泻 舌质红苔黄 脉滑数 请按八纲辨证分析 咳嗽 口舌生疮 胸中烦热等为上焦有火 又兼腹痛绵绵喜暖喜按 大便溏泻等为下焦有寒 故总体为上热下寒证 上实下虚 寒热错杂 虚实夹杂 八纲辨证寒热辨证刘某 男 52岁 2002年10月23日就诊 素体虚弱 乏力气短 食欲不振 肢冷便溏 昨夜起发热 体温39 症见发热 微恶风寒 头痛咳嗽 咽喉肿痛 食欲不振 腹胀便溏 小便色清 四肢不温 舌边尖红 脉浮数 请按八纲辨证分析之 八纲辨证寒热辨证患者素体阳气不足 为里虚寒证 昨夜起发热 微恶风寒 头痛咳嗽 咽喉肿痛 为外有风热表证 此为旧病 又新感风热之邪外有风热表证 故为表热里寒证 表里同病 寒热错杂 三 虚实辨证施护 虚实的含义虚实是反映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 概括说明了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 素问 通评虚实论 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 虚实辨证的意义了解机体邪正的盛衰 为治疗提供依据 实者宜攻 虚者宜补 治病者 取有余而益不足 一 实证 1 定义 1 邪气亢盛 有余 正气不虚 邪正斗争剧烈 2 病理产物停聚2 成因 1 感受外邪 2 内脏功能失调 痰饮 水湿 瘀血 脓液 宿食 虫积等 3 临床表现 由于感邪性质 病理产物及病位不同临床表现多样 壮热 腹胀痛拒按 胸闷烦躁 甚则神昏谵语 呼吸气粗 痰涎壅盛 大便秘结 小便不利 舌质苍老 舌苔厚腻 脉实有力 感受外邪 六淫 疫疠 脓毒 虫积内脏功能失调 气滞 痰饮 水湿 瘀血 食积 邪实阻滞 疼痛剧烈拒按 大便闭结 小便不利 舌质苍老 舌苔厚腻 痰涎壅盛 喉中痰鸣 功能亢进 壮热面赤 烦躁谵语 声高气粗 咳喘有力 脉实或弦滑有力 邪气盛而正气未虚 正邪剧争 以有余 强烈 停聚为特点 新起 暴病 病情剧烈 体质壮实 一 实证 二 虚证 1 定义 正气虚弱 矛盾主要方面 邪气不盛 邪正交争不剧烈正气 阴 阳 气 血 精 津液 营卫等 虚损程度 不足 亏虚 虚弱 虚衰 亡脱2 成因 1 先天不足 2 后天失调和疾病耗损特点 病程较久 病势较缓 体质素虚 气虚 神疲乏力 自汗懒言 声低气怯 动则气急 纳少不化 舌质淡胖 脉虚无力 乏力气短自汗出 纳少声低脉无力 护治原则 益气补血 阳虚 气虚 虚寒 畏寒 形寒肢冷 小便清长 下利清谷 脉迟等 畏寒肢冷二便清 神疲脉迟舌淡胖 护治原则 温阳补阳 血虚 头晕目眩 失眠心悸 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 手足麻木 口唇指甲淡白 舌质淡 脉细弱无力 眩晕心悸面黄白 肢麻舌淡脉细弱 护治原则 补血养血 阴虚 头晕目眩 失眠心悸 虚热颧红 微热或潮热 五心烦热 口干咽燥 盗汗 舌质红绛瘦薄 或有裂纹 苔剥或无苔 脉细数眩晕失眠舌面红 身热盗汗脉细数 护治原则 滋阴养阴 三 虚实证鉴别要点 1 体质强弱2 发病久暂3 病程长短4 声息高低5 痛处喜按与拒按6 舌象7 脉象8 内伤外感 虚证与实证鉴别表 虚证护理 1 气虚证 注意休息 防止外感 适当锻炼 饮食选用益气之品 如人参 黄芪 党参 大枣 可艾灸或指压气海 关元 2 血虚证 注意休息 多食补血之品 如猪肝 羊肝 瘦肉有情之品 虚证护理 3 阴虚证 病室宜安静 凉爽通风 注意劳逸结合 饮食宜清补 可选用甲鱼 百合 枸杞 银耳 忌辛辣 油炸 煎炒等温燥动火伤阴之品 消除急躁 抑郁等不良情绪 以免气郁化火进一步伤阴 4 阳虚证 注意防寒保暖 多食温热性的食物 如 狗肉 羊肉 桂圆 大枣 忌生冷瓜果 药物宜热服 实证护理 1 观察神志 面色 生命体征 疼痛的性质 汗出 口渴 二便及舌脉等情况2 病室安静 清洁 通风良好 温湿度适宜 患者注意休息 烦躁者慎防坠床3 避免情志刺激 安定情绪 实证护理 4 饮食有节 宜清淡易消化的流质 半流质软食 忌辛辣刺激 腹痛患者暂禁食 5 遵循 实则泻之 的理论 攻下药宜凉服 注意药后疗效和不良反应 攻下药沉降下行 宜清晨空腹 6 对症处理 实寒腹痛可行隔姜灸神阙 中脘等或腹部热熨 便秘者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腹部按摩 清晨空腹服用淡盐水 蜂蜜水 多食富含粗纤维食物 李某 女 71岁 2012年4月24日就诊 三年来 大便稀溏 日行3 4次 常伴有下腹冷痛 喜温喜按 平素怕冷 四肢不温 自汗 纳谷不香 症见神疲乏力 声低懒言 舌淡胖 脉迟无力 请用八纲辨证分析此为何证 里虚寒证 病人年事已高 阳气不足 虚寒内生 脾肾阳虚 水湿不化 则大便稀溏 阳虚 温煦机体的功能失常 故见腹冷痛 怕冷等症 脾阳虚 运化无力 则纳谷不香 卫阳虚 固摄无力 则自汗 神疲懒言 舌淡脉迟无力 均为阳气虚的表现 奚某 男 41岁 2011年1月8日诊 三月前 运动后汗出受风 当夜发热恶寒 头痛 口干 有汗 轻微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 脉浮数 自行煎服生姜汤发汗 次日上午病势反重 发热T39 不退 大汗 口渴咽痛 舌绛苔黄干 脉洪数有力 给与清热解毒中药 三天后病势减 但低热不退 夜间尤甚 盗汗 干咳少痰 头晕心悸 失眠 舌红绛而干 无苔 脉细数 请用八纲辨证分析此为何证 病因为汗后当风 开始为风热表证 误用生姜汤发汗 表邪入里化热 转为里实热证 用清热解毒 药证相符 病情减轻 但由于热势较重 已伤阴津 故低热不退 转为 里虚热证 阴虚证 由于阴 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故疾病的性质 临床的证候 一般都可归属于阴或阳的范畴 阴阳辨证是基本辨证大法 阴阳辨证施护 八纲中的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余六纲阴阳是证候分类的总纲阴阳是辨证归类的最基本纲领 一 阴证 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 抑制 沉静 衰退 晦暗等表现的里证 寒证 虚证 症状表现于内的 向下的 不易发现 归属为阴证 病情变化较慢 阴证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或暗淡 精神萎靡 身重倦卧 畏冷肢凉 倦怠乏力 语声低微 纳呆 口淡不渴 小便清长 大便溏泄气腥 舌淡胖嫩 脉沉迟 微弱 细 精神萎靡 倦怠乏力 语声低微 气虚畏冷肢凉 口淡不渴 小便清长 大便溏泄腥 里寒舌淡胖嫩 脉沉迟 微弱 细 虚寒舌脉 韦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