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审美视角.doc_第1页
文本解读的审美视角.doc_第2页
文本解读的审美视角.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本解读的审美视角浙江桐庐中学特级教师 向汉波选做教材的文章,一般是文质兼美的,一篇之内,可教可学的东西很多,但要有所侧重,纵使观之满园皆春色,也应撷其出墙之红杏;在贯之以语言训练的基础上,着重突出一两点。一、于共性中突出个性高中语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长期困扰着不少语文教师,常发出“这语文不知怎么教好”的慨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惑呢?我想,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对新课程标准不甚清楚,二是对教材的功能不甚明确,三是对学生知能现状不甚了解。教材如何驾驭,由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现状与课程目标之间差距而定;教材,是帮助学生逐步达到新课程目标的工具和载体。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发展。明确课程目标和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是科学处理教材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处理教材,就应该大胆取舍补充,为我所用,注重教材的整体效用,不求单篇课文的面面俱到。以语言见长的,如荷塘月色、劝学等,不妨重在鉴赏积累;以情节取胜的,如雷雨、鸿门宴等,不妨重在写作训练,写出人物的个性、事件的波澜;以“情趣”见长的,如我与地坛、再别康桥等,则重在情感熏陶;以“理趣”取胜的,如拿来主义、宽容序言等,则重在思维表述训练;以“志趣”见长的,如沁园春长沙、归去来兮辞等,则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如此,便会花开数朵,各表一枝;不仅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还会常教常新。同是教雷雨,有的老师重在引导学生品读人物语言及潜台词;有的老师则重在抓住矛盾冲突的激烈、故事情节的复杂,指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情节构思的撒谎和夸大,提高构思能力,避免作文套路。找准了用文本显著特点来弥补学生突出弱点的结合点,收效明显。同是教宽容序言,有的老师从文化的角度和人性的角度,用批判的眼光来分析民众的盲从心理和作者对宽容的希望;有的老师则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对本文主旨的理解,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这些老师,“教”出了自己的思想,“教”出了个性。二、于个性中贯串共性文本的解读,除了上面所说的注重个性,避免刻板之外,还要注重共性的东西,那就是必须遵循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文本的诵读、语言的品味和积累,思维过程的导引和思维结果的表述。听名师陈钟梁教背影,欧阳黛娜教岳阳楼记,钱梦龙教愚公移山,洪镇涛教雷雨,胡明道教春鸟,都会得到这样的启示。在上世纪年代初兴起的“红领巾教学法”的影响下,对文本进行烦琐的静态分析,便成了多年来语文教学的固定模式,课堂上,读书声没有了,有的是一群“听话的孩子”在“洗耳恭听”。1994年的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于漪老师在贺电中感慨地说:“我多想听到课堂上同学们那朗朗的读书啊!”其言之切,其情之笃,令与会者“心有戚戚”。试想,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学生的语感何来,思维材料、表达材料何来?叶圣陶在中学时(时年14岁)就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英国大家文选、湖畔淑女、唐诗三百首、哲学论纲、希腊三大哲学家学说、东方杂志、教育杂志等,无所不读。他读书往往分两步:初读,看懂大意;再读,深入理解,熟记于心;然后写成读书杂感,与朋友交换了看,并相互切磋,互勉互励,共同进步。对于那些百读不厌的优美诗文,他甚至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翻译或抄录下来细细品味。可以说,是“读书”和“抄书”成就了叶圣陶这位现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老的“读书”,给了我们“教书”什么启示呢?“理清思路,品味语言,积累运用”,应该成为我们解读文本的保留节目,是我们在追求个性的时候不可忽略的共性。只有理清了思路,品味语言才有整体观照;只有品味语言,语感的积淀、情感的陶冶才有所附丽。理思路,不像以往动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思想,方式是灵活的,角度是多样的。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戏有戏路;凡能称为文章的,都有其肌理和逻辑。有的开宗明义,便可“顺藤摸瓜”。如米洛斯的维纳斯开篇便说“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抓住这一句设问:作者为什么说“她为了如此美丽,必须失去双臂”?请速读全文,找出作者观点的理由。有的先分后总、卒章显志,便可“回溯而上”。如咬文嚼字末段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抓住这一句设题:作者举了哪几个实例?说明了哪些道理?有的以过渡句承上启下,便可“上下求索”。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六段前两句说:“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扣住这一句设问:“这样”指的是什么?“主要的”又是指的什么?这样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有的逐层推演,则可“步步为营”,设计一组问题,然后各个击破。有位老师教宽容序言时,由村民为先驱者树碑立传得到启示,构想出三座碑。“先驱者之碑”:立碑人,村民;碑文,先驱者事迹(形式,口头表述)。“不朽之碑”:立碑人,房龙;碑文,课文寓意(形式,书面表达)。“警世之碑”:立碑人,今人;碑文,结合历史和现实实例书面表达。立碑人、碑名、碑文,都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得出。或口头表述,或书面表达,熔听说读写训练和情志陶铸为一炉。这样的构思十分新颖独到。有些寓言式的文章,不妨筛出一组“意象”,引导学生研读、思考、讨论,明其意蕴。如教庄周买水,可先指导学生划出文中的“意象”,再引导学生读课文,讨论明确这些“意象”的寓意所指。海神若,指某一部门的最高行政长官、动口不动手的幕后君子;办事员,则是仗势欺人、狐假虎威的传声筒。河伯,指某中级行政部门的当权者、按长官意志行事的暗中策划者;女秘书则是口蜜腹剑、处事圆滑的办事员。吴主任指地方行政部门的官员,趋炎附势、明目张胆、牟取暴利的执行者;庄周,乃是深受以权谋私、哄抬物价、凭空暴富者之害的消费者。小鱼,指艰难忧虑,抱有企盼的老百姓;甘霖,乃指改革经济体制、整顿经济秩序,扭转混乱局面的法规。经过这样的一番玩索,文中“众生相”已明,文脉自然清楚了,寓意也就自然理解了。较之静态的段落层次划分,就省事多了,活泼多了。语言的品味,也不同于以往静态的语法、语意分析,而是以多种形式的读速读、跳读,默读、诵读,单个儿读、集体读,配音乐读、分角色读,学生自由读、教师示范读为主要方式,以调动生活体验、思考、讨论、表述为主要手段,以提高阅读水平、提升思维品质、培养筛选整合信息进而准确表述的能力、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的语言实践活动。“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咬文嚼字成风,质疑问难为常。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摇头晃脑而诵,尽情美读,引而不发,跃如也;学生口而诵,心而惟,每有会意,辄欣然忘形。”(张文斌在希望的田野上)或体会情感,挖掘意蕴,分析形象;或比较鉴赏,续笔改写,选点撰文,演讲辩论;或背诵默写,梳理积累:引导学生在语言的海洋里畅游,在思维的天空中翱翔这,便是品味语言的境界。三、于细腻中显大气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过于粗放,学生得不到扎实的语言训练,无从积累知识;过于繁琐细碎,拘泥课本,学生所见有限,思路打不开,既不利于积累知识,也不利于培养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一定量的知识积累,能力从何而来?因而,语文教学一定要于细腻中显大气。那种迈着碎步在课文里兜圈子,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或者仅把课文当引子,唱了几句便跑调,甚或置课文于不顾,天马行空、舍本逐末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甚至错误的。语文教学,不能违背语文学科自身的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应首先重视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潜心习文本,在此基础上,恰到好处地加以延伸拓展。例如,教说“木叶”,在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筛选整合文中相关信息,弄清“木”与“树”、“木叶”与“树叶”、“落叶”与“落木”等意象的不同意味,通过对王安石、陆游、毛泽东“咏梅诗”的比较鉴赏,明确相同意象可以寄寓相同或不同情志的道理后,根据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对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做如下整合:高山、雄关、奔流、大江、沧海、长风等意象,常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豪情壮志(例略,下同)。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常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凄婉悲怆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冰雪、松、竹、菊、梅等,常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残月、鹧鸪鸟等,常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抒写离别之苦。春日、明月、清风、泉溪、花草等,常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闲情雅致。让学生明确:一个意象有时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抒发的是闲情雅致,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中的“明月”则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以上介绍的只是它们最常见的寓意,在鉴赏诗歌的时候,要整体考虑。然后,让学生从所举例子中任选一句或一首写鉴赏短文,在班上交流、评比。这样的延伸拓展,可以扩大课堂容量,增加学生知识的厚度,为学生阅读鉴赏诗歌提供捷径,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思想方法。再如,教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筛选整合信息,弄清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道理,理解一、二段和五、四段末句的含义,积累“审美活动(角度、效果、意义)、驰骋想象、想象空间、艺术效果(价值、魅力、生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