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管理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网络管理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网络管理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网络管理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网络管理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 网络管理概论 1. 网络管理的定义: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网络管理是指规划、监督、设计和控制网络资源的使用和网络的各种活动,以使网络的性能达到最优。2. 网络管理系统体系结构:有关资源的管理信息由代理进程控制,代理进程通过网络管理协议与管理站对话。 3. 各种网络管理框架的共同特点:管理功能分为管理站和代理两部分;为存储管理信息提供数据库支持;提供用户接口和用户视图功能;提供基本的管理操作。 4. 网络监控:网络管理功能可分为网络监视和网络控制两大部分,统称网络监控(Network Monitoring)。5. 网络监控系统的通信机制:有两种技术可用于代理和监视器之间的通信。一种叫做轮询(Polling),一种叫做事件报告(Event Reporting)。6. 面向对象的概念:多继承性,是指一个子类有多个超类;多态性源于继承性,子类继承超类操作,同时又对继承的操作做了特别的个性,这样不同的对象类对于同一操作会做出不同的响应;同质异晶性是指它可以是多个对象类的实例。 7. 网络管理的主要功能:一般划分为五个功能域(功能类),每一类分别执行不同的网络管理任务,合称FCPAS,即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计费管理和安全管理。 8. 性能监视:就是指针对网络的工作状态,收集、统计、分析相关的数据,根据性能监测的结果可以改进性能评价的标准,调整性能监测模型,为网络控制提供依据。对网络管理有用的两类性能指标:即面向服务的性能指标(可用性、响应时间、正确性)和面向效率的性能指标(吞吐率、利用率)。9. 例1.1 计算双链路并联系统的处理能力。假定一个多路器通过两条链路连接到主机。在主机业务的峰值时段,一条链路只能处理总业务量的80%,因而需要两条链路同时工作,才能处理主机的全部传送请求。非峰值时段大约占整个工作时间的40%,只需要一条链路工作就可以处理全部业务。假定一条链路的可用性为A=0.9。整个系统的可用性Af可表示如下: Af=(一条链路的处理能力)(一条链路工作的概率)+(两条链路的处理能力)(两条链路工作的概率) 两条链路同时工作的概率为A2=0.81,而恰好有一条链路工作的概率为A(1-A)+(1-A)A=2A-2A2=0.18。则有 Af(非峰值时段)=1.00.18+1.00.81=0.99 Af(峰值时段) =0.80.18+1.00.81=0.954于是系统的平均可用性为 Af =0.6Af(峰值时段)+0.4Af(非峰值时段)=0.9684 10. 相对利用率:计算出各个链路的负载占网络总负载的百分率(相对负载),以及各个链路的容量占网络总容量的百分率(相对容量),最后得到相对负载与相对容量的比值。这个比值反映了网络资源的相对利用率。表1.1 网络负载和容量分析11. 故障监视:就是要尽快发现故障,找出故障原因,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常见的网络故障管理主要包括以下3个功能模块:故障检测和报警、故障预测功能、故障诊断和定位功能。12. 计费管理:计费监视主要是跟踪和控制用户网络资源的使用,并把有关信息存储在运行日志数据库中,为收费提供依据。计费管理通常是商用网络才需要的网络管理功能。需要计费的网络资源包括:通信设施、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服务。13. 配置管理:是指初始化、维护和关闭网络设备或子系统。配置管理应包含下列功能模块:定义配置信息;设置和修改设备属性;定义和修改网络元素间的互联关系;启动和终止网络运行;发行软件(以上为配置控制);检查参数值和互联关系;报告配置现状(以上为配置监视)。 14. 安全管理:网络管理中的安全管理:是指保护管理站和代理之间的信息交换安全。安全管理使用的操作与其他管理合作的操作相同,差别在于使用的管理信息的特点。 安全管理的对象:包括密钥、认证信息、访问权限信息和有关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的操作参数信息。 15. 计算机和网络需要3方面的安全性: 保密性(Secrecy):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只能由授予访问权限的用户读取; 数据完整性(Integrity):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只能被授予权限的用户修改; 可用性(Availability):具有访问权限的用户在需要时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16. 对数据的威胁:数据可能被非法访问,破坏了保密性;数据可能被恶意修改或者假冒,破坏了完整性;数据文件可能被恶意删除,从而破坏了可用性。17. 安全机制:数据加密,是保密通信的基本手段。是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敏感信息的手段,是其他安全方法的基础。认证,防止主动攻击的方法。分为实体认证和消息认证两种。实体认证是识别通信对方的身份,防止假冒,可以使用数字签名的方法。消息认证是验证消息在传送或存储过程中没有被篡改,通常使用消息摘要的方法。数字签名,防止否认的方法。有两种数字签名方法,一种是基于密钥的数字签名;另一种是基于公钥的数字签名。消息摘要,验证消息完整性。用于差错控制的报文检查和根据冗余位检查消息是否受到干扰的影响。消息摘要可以加速数字签名算法。18. 网络管理标准: TCP/IP网络管理最初使用的是1987年11月提出的简单网关监控协议(SGMP),在此基础上改进成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第一版SNMPv1,陆续公布在RFC 1155(SMI)、RFC 1157(SNMP)、RFC 1212(MIB定义)和RFC 1213(MIB-2规范)。几年以后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改进其功能和安全性,产生了SNMPv2(RFC 19021908,1996)和SNMPv3(RFC 25702575,1999)。在同一时期,用于监控局域网通信的标准远程网络监控RMON也出现了,这就是RMON-1(1991)和RMON-2(1995)。这一组标准定义了监视网络通信的管理信息库,是SNMP管理信息库的扩充,与SNMP协议配合可以提供更有效的管理性能,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另外,IEEE定义了局域网的管理标准,即IEEE 802.1b LAN/MAN管理标准。这个标准用于管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OSI设备,因此叫做CMOL(CMIP Over LLC)。为了适应电信网络的管理需要,ITU-T在1989年定义了电信网络管理标准(Tele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 Network,TMN),即M.30建议(蓝皮书)。 第2 章 管理信息库MIB2 1. TCP/IP协议簇:Internet是由美国国防部(DoD)的ARPANET演变而来的。在这个网络上运行的通信协议统称为TCP/IP协议簇。ARPANET定义了4个协议层,上下向上分为网络访问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IP TCMP层(网络层)TCP UDP 层(传输层)应用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协议允许同层协议实体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复杂的控制功能,也允许上层过程直接调用不相邻的下层过程。 2. TCP/IP协议:TCP是端系统之间的协议,其功能保证端系统之间可靠地发送和接收数据,并给应用进程提供访问端口。互联网中的所有端系统和路由器都必需实现IP协议。IP的主要功能是根据全网唯一的地址把数据从源主机搬到目标主机。3. TCP/IP网络管理框架:在Internet中,对网络、设备和主机的管理叫做网络管理,网络管理信息存储在管理信息库MIB中。4.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管理协议,主要用于对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服务器等主要设备的管理。SNMP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管理信息库结构的定义,另一部分是访问管理信息库的协议规范。5. 陷入(Trap)制导的轮询过程的操作方法:管理站启动时或每隔一定时间用Get操作轮询一遍所有代理,以便得到某些关键的信息,或基本的性能统计参数。一旦得到这些基本数据,管理站就停止轮询,而代理进程负责在必要时向管理站报告异常事件,由陷入操作传送给管理站。得到异常事件的报告后,管理站可以查询有关的代理,以便得到更具体的信息,对事件的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 6. SNMPv1组成文件:RFC1155定义了管理信息结构(SMI)即规定了管理对象和语法和语义。SMI主要说明了怎样管理对象和怎样访问管理对象。RFC1212说明了定义MIB模块的方法,RFC1213则定义了MIB2管理对象的核心集合。这些管理对象是任何SNMP系统必须实现的。RFC1157是SNMPv1协议的规范文件。 7. SNMP协议的体系结构:由于SNMP定义为应用层协议,所以它依赖于UDP数据报服务。同时SNMP实体向管理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它的作用是把管理应用程序的服务调用变成对应的SNMP协议数据单元,并利用UDP数据发送出去。 8. TCP和UDP:都是互联网的传输协议,区别是,TCP提供面向连接的传输服务,其建立和释放采用了3 次握手协议,其实质就是连接两端都要声明自己的连接端标识,并回答对方的连接端标识以确保不出错。而UDP提供无连接的传输服务。面向连接的服务意味着可靠顺序的提交,缺点是效率低。UDP不建立连接,不保证可靠和顺序,效率高。 9. 层次树结构:SNMP环境中的所有对象组成分层的树结构,其有3个作用,表示管理和控制关系,提供了结构化的信息组织技术,提供了对象命名机制。在Internet下面的节点中为OSI的目录服务(X.500)使用的节点是directory(1);mib-2是mgmt(2)的第一个孩子结点。10. ASN.1的数据类型:SNMP的对象是用ASN.1定义的,这种定义说明管理对象的类型,它的组成值的范围,以及与其它对象的关系。为了保持简单性,仅使用一个子集。其数据类型为通用类型,有20多种,在SNMP管理对象的定义中只用到5种。子类型,文字约定,是区分大小写的,另有一些文字约定。应用类型。与特定的应用于有关。 其中:计数器Counter类型是一个非负整数,其值可增加但不能减少,达到最大值232-1后回零,再从头开始增加;计量器Gauge类型是一个非负整数,其值可增加也可减少。计量器的最大值也是232-1。与计数器不同的地方是计量器达到最大值后不回零,而是锁定在232-1。11. MIB的定义方法:有3 种定义方法,为每一类对象定义一种对象类型。定义一种带参数的通用对象类型。利用宏定义表示一个类型的集合,然后用这些类型定义管理对象。SNMP采用了最后一种方法,这样我们就有下面的定义层次: 宏定义:定义了一组合法的宏实例,说明了有关类型的语法; 宏实例:由宏定义通过参数替换产生的实例,说明一种具体类型; 宏实例的值:表示一个具有特定值的实体。12. 表对象和标量对象:SMI存储的二维数组叫表对象。表的定义要用到ASN.1的序列类型和对象类型宏定义的索引部分。标题对象只有取一个值,不能区别对象类型和对象实例,然而为了与列对象一致,SNMP规定在标题对象标识符之后级联一个0,表示该对象的实例标识符。13. 对象实例的值转换成子标识符的转换规则:如果索引对象实例取值为整数值,则把整数值作为一个标识符。固定长度的字符串值,则把每一个字节(OCTET)编码为一个子标识符。可变长的字符串值,先把串的实际长度n编码为第一个子标识符,然后把每一个字节编码为一个子标识符,总共有n+1子标识符。对象标识符,如果长度为n,则先把n编者按码为第一个标识符,后续对象标识符的各个子标识符,总共n+1个标识符。IP地址,则变为4 个子标识符。 14. 概念表和概念行:表和行对象是没有实例标识符的。因为它们不是叶子结点,SNMP不能访问,其特性为“not-accessible”。这类对象叫做概念表和概念行。 15. 词典顺序:对象标识符是整数序列,这种序列反映了该对象MIB中的逻辑位置,同时表示了一种词典顺序,我们只要按照一定的方式遍历MIB树,就可以排出所有对象及实例的词典顺序。对象的顺序在网络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管理站可能不知道代理的MIB组成,所以管理站要用某种手段搜索MIB树,在不知道对象标识符的情况下访问对象的值。 16. MIB2:RFC1213定义了MIB2,这个文件包含了解11个功能组,171个对象。RFC1213说明了选择这些对象的标准。包括了故障管理和配置管理需要的对象。只包含弱对象。选择经常使用的对象,并且要证明当前的网络管理中正在使用。为了容易实现,开放MIB1限制对象数为100个左右,在MIB2中限制稍有突破(117个)不包含具体实现专用的对象。为了避免冗余,不包括那些可以从已有的对象中导出的对象。每个协议层的每个关键部分分配一个计数器,这样可以避免复杂的编码。 17. MIB2功能组(RFC1213):系统组,提供系统的一般信息。其中:系统服务对象sysServices每一位对应OSI/RM 7层协议中的一层,如果系统提供某一层服务则对应的位为1。例如系统提供应用层和传输层服务,则该系统的sysServices对象具有值1001000=72;系统启动时间sysUpTime可用于故障管理。接口组,包含关于主机接口的配置信息和统计信息。变量ifNumber是指网络接口数。表对象ifTable的索引是ifIndex,取值为1到ifNumber之间的数。ifType是指接口的类型。 本组有两个关于接口状态的对象:ifAdminStatus表示操作员说明的管理状态,而ifOperStatus表示接口的实际工作状态。这两个变量状态组合的含义:11-正常 、12-故障、22-停机、33-测试。地址转换组,包含一个表,该表的一行对应系统的一个物理接口,表示网络地址到接口的物理地址的映象关系。IP组,提供了与IP协议有关的信息。包含3个表对象:IP地址表、IP路由表和IP地址转换表。ICMP组,是IP的伴随协议,所有实现IP协议的结点都有必须实现ICMP协议。TCP组,包含与TCP协议的实现和操作有关的信息。UDP组,类似于TCP组,包含的对象都是必要的。提供了关于UDP数据报和本地接收端点的详细信息。EGP组,提供了关于路由器发送和接收的EGP报文的信息,以及关于邻居的详细信息。传输组,目的是针对各种传输介质提供详细的管理信息,是一个联系各种接口专用信息的特殊结点。 第3章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v1 1. SNMP支持的操作:SNMP的操作仅是对变量的修改和检查,共定义了以下5类管理操作:(1)GetRequest:读对象操作。(2)GetNextRequest:读取当前对象的下一个可读取的对象实例值。(3)SetRequest:管理进程更新代理中对象的值。(4)GetResponse:代理对管理进程的应答。(5)Trap:代理向管理进程发送事件值。 2. SNMP PDU格式的定义:RFC1157给出了SNMPv1协议的定义,这个定义是用ASN.1表示的。在SNMP管理中,管理站和代理之间交换的管理信息构成了SNMP报文。3. SNMP报文组成:由3部分组成即版本号、团体号和协议数据单元PDU。团体号用于身份认证。4. PDU中各字段的含义:PDU类型,共有5种类型的PDU。0:get-request;1:get-next-request;2:get-response;3:set-request;4:trap。请求标识,赋予每个请求报文唯一的整数,用于区分不同的请求。错误状态,表示代理在处理管理站的请求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共有5种错误状态,noError(0),tooBig(1),noSuchNam(2),badvalue(3),readOnly(4)和genError。错误索引,当错误状态非0时指向出错的变量。变量绑定表,变量名和对应值的表,说明要检索或设置的所有变量及其值,在检索请求报文中,变量值为0。(以上为非Trap报文,一下为Trap报文字段)制造商ID,表示制造商的标识,与MIB2对象sysObjectID的值相同。代理地址,产生陷入的代理的IP地址。五陷入,SNMP定义的陷入类型,共6类,coldStart(0),warmStart(1),linkDowm(2),linkup(3),authenticationFailure(4),egpNeighborLoss(5),和enterpriseSpecific(6)。特殊陷入,与设备有关的特殊陷入代码。时间戳,代理发出陷入的时间,与MIB2中的对象sysUpTime的值相同。 5. 报文应答序列:SNMP报文在管理站和代理之间传送,包含GetRequest、GetNextRequest和SetRequest的报文由管理站发出,代理以GetRepones响应。Trap报文由代理发给管理站,不需要应答。 GetResponse PDU6. SNMP团体:SNMP的团体是一个代理和多个管理站之间的认证的访问控制关系。7. 检索简单对象:检索简单的标量对象可以用Get操作,如果变量绑定表中包含多个变量,一次还可以检索多个标题对象的值。GetNextRequest检索变量名所指的是“下一个”对象实例。根据对象标识树的词典顺序,对于标量对象,对象标识符所指的下一实例就是对象的值。 例3.1 例3.2 例3.3 8. 检索未知对象:GetNext命令检索变量名指示的下一个对象实例,但并不要求变量名是对象标识符或者是实例标识符。例3.4 9. 检索表对象:GetNext可用于有效检索表对象。例3.5 3.6 10. 表的更新与删除:Set命令用于设置可更新变量的值,它是PDU格式与Get是相同的,它在变量绑定表中必须包含要设置的变量名和变量值。如果要删除表中的行,则可以把一个对象的值置为invalid。例3.7 3.8 3.9 3.10 11. 陷入操作:陷入是由代理向管理站发出的异步事件报告,不需要应答报文。SNMPv1规定了6 种陷入条件。coldStart 发送实体重新初始化,代理的配置已改变,通常是由系统失效引起的。warmStart 发送实体重新初始化,但代理的配置没有改变,这是这是正常的重新启动。linkDown 链路失效通知,变量绑定表的第一项指明对应接口表的索引变量及其值。linkUp 链路启动通知,变量绑定表的第一项指明对应接口表的索引变量及其值。authenticationFailure 发送实体收到一个没有通过认证的报文。egpNeighborLoss 相邻的外部路由器失效或关机。enterpriseSpecific 由设备制造商定义的陷入条件,在特殊陷入字段指明具体的陷入类型。 12. SNMP功能组:包含的信息关系到SNMP协议的实现和操作。这一组共有30个对象。在只支持SNMP站管理功能或只支持SNMP代理功能的实现中,有些对象没有值。除了最后一个对象,这一组的其它对象都是只读计数器。13. 对象snmpEnableAuthenTrap:可以由管理站设置,它指示是否允许代理产生“认证失效”陷入。 14. 轮询频率:通常轮询频率与网络的规模和代理的多少有关,而网络管理性能还取决于管理站的处理速度、子网数据速率、网络拥挤程度等众多的其它因素。假定管理站一次只能与一个代理作用,轮询只是采用get请求/响应这种简单形式,而且管理站全部时间都用来轮询,则NT/ N被轮询的代理数; T轮询间隔; 单个轮询需要的时间。 与以下因素有关,管理站生成一个请求报文的时间,从管理站到代理的网络延迟,代理处理一个请求报文的时间,代理产生一个应答报文的时间,从代理到管理站的网络延迟,管理站处理一个响应报文的时间,为了得到需要的管理信息,交换请求/响应报文的数量。(4个报文处理,2个网络延迟)例3.11 3.12 15. SNMPv1的局限性:由于轮询的性能限制,SNMP不适合管理很大的网络。SNMP不适合检索大量数据。SNMP的陷入报文是没有应答的,管理站是否收到陷入报文,代理不得而知。这样可能丢失重要的管理信息。SNMP只提供简单的团体名认证,这样的安全措施是很不够的。SNMP并不直接支持向被管理设备发送命令。SNMP的管理信息库MIB2支持的管理对象是很有限的,不足以完成复杂的管理功能,SNMP不支持管理站之间的通信,而这一点在分布式网络管理中是很需要的。16. SNMPv2的新功能:具体的增强了以下3 个方面,管理信息结构的扩充,管理站和管理站之间的通信能力,新的协议操作。17. SNMPV2 SMI引入了4个关键概念: 对象的定义、概念表、通知的定义、信息模块。18. SNMPv2数据类型:(1)两种新数据类型:Unsigned32和Counter64。Unsigned32与Gauge32在ASN.1中是无区别的,都是32位的整数,但语义不一样。Counter64与Counter32一样,都表示计数器,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当增加到264-1或232-1时回零,从头再增加。而且SNMPv2规定,计数器没有定义的初始值,因此计数器的单个值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连续两次读计数器得到的增加值才有意义。(2)计量器定义的明确:SNMPv2中规定Gauge32的最大值可以设置为小于232的任意正数MAX,而在SNMPv1中Gauge32的最大值总是232-1。显然这样规定更细致了,使用更方便了。其次是SNMPv2明确了当计量器达到最大值时可自动减少。 19. STATUS子句:这个子句是必要的,也就是说必须指明对象的状态。新标准去掉了SNMPv1中的optional和mandatory,只有3种可选的状态。Current-在当前的标准中是有效; obsolete-不必实现这种对象;deprecated-对象已经过时了,但是为了与老的实现互操作,实现时还要支持这种对象。20. SNMPv2表的分类: SNMPv2的操作只能作用于标量对象。表是行的序列,而行是列对象的序列。其表分为两类:禁止删除和生成的表。其最高访问级别是read-write。在很多情况下这种表由代理控制,表中只包含read-only型对象。允许删除和生成的表。表开始时可能没有行,由管理站生成和删除行。行数由管理站可代理改变。 21. 概念行的生成:生成概念行分4 个步骤。选择实例标识符。 管理站通过事务处理产生和激活行。初始化非默认值对象。激活概念行。 22. 概念行的挂起:当概念行处于active状态时,如果管理站希望概念行脱离服务,以便修改,则发出set命令,把状态列由active置为notInService。这时有两种可能,若代理不执行该操作,则返回wrongvalue;若代理可执行该操作,则返回noError。 23. 概念行的删除:管理站发出set命令,把状态列置为destroy,如果这个操作成功,概念行立即被删除。24. 通知类型的宏定义:NOTFICATION-TYPR用于定义异常条件出现时SNMPv2实体发送的信息。任选OBJECT子句定义了包含在通知实例中的MIB对象序列。当SNMPv2实体发送通知时这些对象的值被传送给管理站。 25. SNMPv2信息模块:用于说明一组有关的定义。共有3种信息模块。MIB模块,包含一给有关管理对象的定义。MIB的依从性声明模块,使用MODULE-COMPLIANCE和OBJECT-GROUP宏说明有关管理对象实现方面的最小要求。代理能力说明模块,用AGENT-CAPABLITIES宏说明代理实体应该实现的能力。 26. SNMPv2系统组新增功能:新增了与对象资源有关的标量对象sysORLastChange和一个表对象sysORTable,它仍然属于MIB2的层次结构。所谓对象资源是由代理实体使用和控制的,可以由管理站动态配置的系统资源。标量对象sysORLastChang记录着对象资源表中描述的对象实例改变状态(或值)的时间。对象资源表是一个只读的表,每一个动态配置的对象资源占用一个表项。 27. MIB对象组:包含的对象与管理对象的控制有关,分为两个子组。第一个子组snmpTrap由两个对象组成,snmpTrapOID,是正在发送的陷入或通知的对象标识符。snmpTrapEnterprise,是与正在发送的陷入有关的制造商的对象标识符。第二个子组snmpSet仅有一个对象snmpSerialNo,这个对象用于解决set操作中可能出现的两个问题,一个管理站可能向同一MIB对象发送多个set操作,保证这些操作按照发送的顺序在MIB中执行是必要的,即使在传送过程中次序发生了错乱。多个管理站对MIB的并发操作可能破坏了数据库的一致性和精确性。解决方法如下。SnmpSerialNo的语法是TestAndIncr(文字约定为02147483647之间的一个整数),假定它的当前值是K,如果代理收到的set操作SnmpSerialNo的值为K,则这个操作成功,响应PDU中返回K值,这个对象的新值增加为K+1(mod 231);如果代理收到一个set操作,置这个对象的值不等于K,则这个操作失败,返回错误值inconsistenvalue。28. 接口组新增表:接口扩展表ifXTable(1),接口堆栈表ifStackTable(2),说明接口表中属于同一物理接口的各个行之间的关系,指明哪些子层运行于哪些子层上。接口测试表ifTestTable(3),作用是由管理站指示代理系统测试接口的故障。该表的一个行代表一个接口测试。接收地址表ifRcvAddressTable(4),包含每个接口对应的各种地址(广播地址、组地址和单地址)。29. SNMPv2访问管理信息的方法:管理站和代理之间的请求/响应通信。与SNMPv1是一样的。管理站和管理站之间的请求/响应通信。是SNMPv2特有的。代理系统到管理站的非确认通讯,即由代理向管理站发送陷入报文,报知出现的异常情况。SNMPv1中也有对应的通信方式。 30. SNMPv2报文的结构:分为3 个部分:版本号、团体名和作为数据传送的PDU。31. SNMPv2 PDU格式:SNMPv2共有6种协议数据单元,分为3种PDU格式。这些协议数据单元在管理站和代理系统之间或者是两个管理站之间交换,以完成需要的协议操作。GetRequestPDU:SNMPv2对这种操作的响应方式与SNMPv1不同,SNMPv1的响应是原子性的,即只要有一个变量的值检索不到,就不返回任何值。SNMPv2的响应不是原子性的,允许部分响应。GetNextRequestPDU,在SNMPv2中,这种检索请求的格式和语义与SNMPv1基本相同,唯一的差别是改变了响应的原子性。GetBulkRequestPDU这是SNMPv2对原标准的主要增强,目的是以最少的交换次数检索大量的管理信息,或者说管理站要求尽可能大的响应报文。对这个操作的响应,在选择MIB变量时采用与GetNextRequest同样的原理,即按照词典顺序选择后继对象实例,但是这个操作可以说明多种不同的后继。SetRequestPDU这个请求的格式和语义与SNMPv1的相同,差别是处理响应的方式不同。SNMPv2实体分为两个阶段处理这个请求的就是绑定表,首先是检验操作的合法性,然后再更新变量。如果至少一个变量绑定对的合法性检验没有通过,则不进行下一阶段的更新操作。TrapPDU,陷入是由代理发给管理站的非确认性消息。SNMPv2的陷入采用与Get等操作相同的PDU格式,这一点与原标准不同。InformRequestPDU,这是管理站发送给管理站的消息,PDU格式与Get等操作相同,变量绑定表的内容与陷入报文的一样。但是与陷入不同,这个消息是需要应答的。所以管理站收到通知请求后首先要决定应答报文的大小,如果应答报文大小超过本地可对方的限制,则返回错误状态tooBig。如果接收的请求报文不是太大,则把有关信息传送给本地的应用实体,返回一个错误状态为noErr的响应报文,其变量绑定表与收到的请求PDU相同。 32. 管理站之间的通信机制:是分布式网络管理所需要的功能特征,为此引入了通知报文InformRequest和管理站数据库manager-to-manager MIB。管理站数据库主要由3 个表组成。snmpAlarmTable,报警表提供被监视的变量的有关情况,类似于RMON警报组的功能,但这个表记录的是管理站之间的报警信息。snmpEventTable,事件表记录SNMPv2实体产生的重要事件,或者是报警事件,或者是通知类型宏定义的事件。snmpEventNotifyTable,事件通知表定义了发送通知的目标和通知的类型。由以上3个表及其它有关标量对象共同组成了snmpM2M模块,该模块表示了管理站之间交换的主要信息。 33. SNMPv3管理框架:在RFC 2571描述的管理框架中,以前叫做管理站和代理的东西现在统一叫做SNMP实体(SNMP Entity)。实体是体系结构的一种实现,由一个SNMP引擎(SNMP Engine)和一个或多个有关的SNMP应用(SNMP Application)组成。34. SNMP引擎:提供下列服务: 发送和接收报文。 认证和加密报文。 控制对管理对象的访问。SNMP引擎有唯一的标识snmpEngineID,这个标识在一个上层管理域中是无二义性的。由于SNMP引擎和SNMP实体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因而snmpEngineID也是对应的SNMP实体的唯一标识。SNMP引擎具有复杂的结构,它包含:一个调度器(Dispatcher)、一个报文处理子系统(Message Processing Subsystem)、一个安全子系统(Security Subsystem)以及一个访问控制子系统(Access Control Subsystem)。 35. SNMPv3的应用程序:分为5种:命令生成器(Command Generator); 命令响应器(Command Responder); 通知发送器(Notification Originator); 通知接收器(Notification Receiver); 代理转发器(Proxy Forwarder)。36. SNMP管理站和代理:一个SNMP实体包含一个或多个命令生成器以及通知接收器,这种实体传统上叫做SNMP管理站;一个SNMP实体包含一个或多个命令响应器以及通知发送器这种实体传统上叫做SNMP代理。37. 基于用户的安全模型(USM):(1)SNMPv3把对网络协议的安全威胁分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标准规定安全模块必须提供防护的两种主要威胁是:修改信息、假冒;两种次要威胁:修改报文流、消息泄露。有两种威胁不必防护:拒绝服务、通信分析。(2)RFC 2574把安全协议分为以下3个模块: 时间序列模块:提供对报文延迟和重放的防护; 认证模块:提供完整性和数据源认证; 加密模块:防止报文内容的泄露。38. SNMP上下文(Context):简称上下文,是SNMP实体可以访问的管理信息的集合。在一个管理域中,SNMP上下文由唯一的名字contextName标识。 39. MIB视图:为了安全,需要把某些组的访问权限制在一个管理信息的子集中,提供这种能力的机制就是MIB视图。第4 章 远程网络监视RMON 1. RMON:远程网络监视,是对SNMPv1标准的重要补充和扩展,是简单管理向互联网管理过渡的重要步骤。在不改变SNMP协议的条件下增强了网络管理的功能。主要是针对SNMP中管理进程与管理代理之间的通信缺少实时性以及轮询开销太大这一缺陷而提出来的一组MIB变量,这组MIB变量都是通过对网络的连续、实时监视而生成的。2. RMON的目标:RMON定义了远程网络监视的管理信息库,以及SNMP管理站与远程监视器之间的接口,其目标就是监视子网范围内通信,从而减少管理站和被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负担。离线操作。主动监视。问题检测和报告。提供增值数据。多管理站操作。3. RMON规范的表结构:由控制表和数据表组成。控制表定义数据表的结构,包含4个列对象,rmlControlIndex,rmlControlParameter,rmlControlOwner,rmlControlStatus;数据表用于存储数据。由rmlDataControlIndex,rmlDataIndex共同索引。4. 增加行:管理站用Set命令在RMON表中增加新行,并遵循下列规则,管理站用SetRequest生成一个新行,如果新行的索引值与表中其他行的索引值不冲突,则代理生成一个新行,其状态对象的值为createRequest (2),新行产生后,由代理把状态对象的值置为underCreation(3)。新行的状态值保持为underCreation(3),直到管理站产生了所有要生成的新行,这时由管理站置每一个新状态对象值为valid(1)。如果管理站要生成的新生行已经存在,则返回一个错误。5. 删除行:只有行的所有者才能发出SetRequest PDU,把状态对象的值置为invalid(4),这样就删除了行。是否物理删除取决于具体的实现。 6. 修改行:首先置行状态对象的值为invalid(4),然后用SetRequest PDU改变行中其他对象的值。 7. 管理站并发访问的解决方法:RMON控制表中的列对象Owner规定了表行的所属关系,所属关系有以下用法,可以解决多个管理并发地访问的问题。管理站能认得自己所属的资源,也知道自己不再需要的资源。网络操作员可以知道管理站占有的资源,并决定是否释放这些资源。一个被授权的网络操作员可以单方面地决定是否释放其他操作员保有的资源。如果管理站经过了重新启动过程,它应当首先释放不再使用的资源。 8. RMON定义的MIB:是MIB-2下的第16个子树,共分10组。存储在每一组的信息都是监视器从一个或几个子网中统计和收集的数据。10组功能是任选的,但实现时有下列联带关系。实现警报组时必须实现事件组。实现最高N台主机时必须实现主机组。实现捕获组时必须实现过滤组。9. 以太网的统计信息:RFC1757(Feb1995)定义的RMON MIB主要包含以太网的各种统计数据,以及有关分组捕获、网络事件报警方面的信息。统计组,提供了一个表,该表每一行表示一个子网的统计信息,其中大部分对象是计数器,记录监视器从子网上收集到的各种不同状态的分组数。历史组,存储的是以固定间隔取样所获取的子网数据。由历史控制表和历史数据表组成。控制表定义被取样的子网接口编号,取样间隔大小,心及每次取样数据的多少,而数据表则用于存储取样期间获得的各种数据。主机组,收集新出现的主机信息,其内容与接口组相同。由主机控制表、数据表和主机时间表组成。最高N台主机组,记录某种参数最大的N台主机的有关信息,这些信息的来源是主机组。这个组包含一个控制表和一个数据表。矩阵组,记录子网中一对主机之间的通信量,信息以矩阵的形式存储。由3个表组成。控制表一行指明发现主机对会话的子网接口;数据表分成源到目的(SD)和目的到源(DS)两表。 10. 计算子网利用率变量etherHistoryUtilization。如果计算出取样间隔(Interval)期间收到的分组数Packets和字节数Octets,则子网利用率可计算如下: 其中107表示数据速率为10 Mb/s。以太网的帧间隔为96比特,帧前导字段64比特,因此每个帧有96+64比特的开销。 11. 警报:定义了一组网络性能的门限值,超过门限值时向控制台产生报警事件。必须和事件组同时实现。警报组由一个表组成,该表的一行定义了一种警报:监视的变量、采样区间和门限值。 12. 报警机制;警报组定义了下面的警报机制。如果行生效后的第一个采样值上升门限,而后来的一个采样值上升门限,则产生一个上升警报。如果行生效后的第一个采样值上升门限,且alarmStartupAlarm=1or 3,则产生一个上升警报。如果行生效后的第一个采样值上升门限,且alarmStartupAlarm=2,则当采样值落回上升门限后,又变得采样值上升门限时则产生一个上升警报。产生一个上升警报后,除非采样值落回上升门限到达下降门限,并且又一次到达上升门限,将不再产生上升警报。对于下降警报的规则是类似的。13. 过滤组:过滤组提供一种手段,使监视器可以观察接口上的分组,通过过滤选择出某种指定的特殊分组。定义了两种过滤器:数据过滤器是按位模式匹配,即要求分组的一部分匹配或不匹配指定的位模式;状态过滤器是按状态匹配,即要求分组具有特定的错误状态(有效,CRC错误等)。14. 通道:各种过滤器可以用逻辑运算来组合,形成复杂的测试模式。一组过滤器的组合叫通道。可以对通过通道测试的分组计数据,也可以配置通道使得通过的分组产生事件(由事件组定义),或者使得通过的分组被捕获(由捕获组定义)。 15. 过滤组结构:过滤组由两个控制表组成。过滤表filterTable定义了一组过滤器;通道表channelTable定义由若干过滤器组成的通道,每一行定义一个通道。 16. 包捕获组:建立一组缓冲区,用于存储从通道中捕获的分组。由控制表和数据表组成。 17. 事件组:作用是管理事件。事件是由MIB中其他地方的条件触发的,事件也能触发其他地方的作用。产生事件的条件在RMON其他组定义。事件能使得这个功能组存储有关信息,甚至引起代理进程发送陷入消息。分为两个表,事件表,定义事件的作用;log表记录事件出现的顺序和时间。 18. RMON2 MIB的作用:RMON2监视OSI/RM第3 层至第7 层的通信,能对数据链路层以上分组进行译码。这使得监视器可以管理网络层协议,包括IP协议。因而能了解分组的源和目的地址,能知道路由器负载的来源,使得监视的范围扩大到局域网以外。监视器也能监视应用层协议,这样监视器就可以记录主机应用活动的数据,可以显示各种应用活动的图表。 19. RMON新增功能组:协议目录组,提供表示各种网络协议的标准化方法,使得管理站可以了解监视器所在的子网上运行什么协议。协议分布组,提供每个协议产生的通信统计数据。地址映像组,建立网络层地址(IP地址)与MAC地址的映像关系。可以为监视器在每一个接口上观察到的每一种协议建立一个表项,说明其网络地址和物理地址之间的对应关系。网络层主机组,类似于RMON1和主机组,收集网络上主机的信息。但与RMON1不同的是不是基于MAC地址,而是基于网络层地址发现主机。网络层矩阵组,记录主机对(源/目标)之间的通信情况收集的信息类似于RMON1的矩阵组,但是按网络层地址识别主机。应用层主机,对应每个主机的每个应用协议(指第三层以上协议)在alHost表中有一个表项,记录有关主机发送/接收的分组/字节数等。可以使用户了解每个主机上的每个应用协议 的使用情况。应用层矩阵,统计一对应用层协议之间的各种通信情况,以及某种选定的参数最大的一对应用层协议之间的通信情况。用户历史组,按照用户定义的参数,周期的收集统计数据。这使得用户可以研究系统中的任何计数器。监视器配置组,定义了监视器和标准参数集合,这样可以提高管理站和监视器之间的互操作性,使得管理站可以远程配置不同制造商的监视器。 20. RMON2新增功能:RMON2引入了两种与对象索引的有关的新功能,增强了RMON2的能力和灵活性。外部对象索引,RMON2采用了新的表结构,经常使用外部对象索引数据表,以便把数据表与对应的控制表结合起来。时间过滤器索引,网络管理应用需要周期的轮询监视器,以便得到被管理对象的最新状态信息。为了提高效率,使用时间过滤器索引,使监视器每次只返回那些自上次查询以来改变了的值。 21. RMON2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协议的标识,RMON2用协议标识符和协议参数共同表示一个协议以及该协议与其它协议之间的关系。协议标识符是由字节串组成的分层的树结构,类似于MIB对象组成的树。RMON赋予每个协议层32位的字节串,编码为4个十进数,表示为a.b.c.d.的形式,这是协议标识符树的结点。链路层协议字节串是协议标识符树的根,下面每个直接相连的结点是链路层协议直接支持的上层协议,或者说是直接包装在数据链路帧中的协议。整个协议标识符树就是这样逐步构造的。协议目录表,协议标识符和协议参数作为表项的索引,另外还为表项指定了一个唯一的索引,可由RMON2的其它组引用该表项。用户定义的数据收集机制,关于历史数据收集在RMON1中是预选定义的,在RMON2中可以由用户定义。监视器的标准配置法,为了增强管理站台票监视器之间的互操作性,RMON2在监视器配置组中定义了远程配置监视器的标准化方法。由一些标量对象和4 个表组成 。4 个表是串行配置表、网络配置表;陷入定义表和串行连接表。 第7章 Windows网络管理 1. 使用route print或netstat r命令可显示路由表;用route add添加路由表项,用route delete删除路由表项。例如:route add 0.0.0.0 mask 0.0.0.0 192.168.1.12. 查找路由表过程如下:(1)查找主机路由。匹配则发到相应接口,否则转向下一步;(2)查找网络路由。若有多个匹配,则按最长匹配原则(掩码位1最多)转发;最长匹配也有多个,则按跃点数最小项转发;无匹配项则下一步;(3)查找默认路由,转发到默认网关。无默认路由则下一步;(4)系统产生错误消息。如是路由器则丢弃数据包,返回icmp“目标不可到达”报文;如是源主机则向上层应用程序发送错误消息。3. Windows网络监视器:一种协议分析器和网络诊断工具,是Windows server 2003中的系统管理工具。4. 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用于在大型网络中为客户机自动分配IP地址及有关网络参数(默认网关和DNS服务器等)。使用DHCP服务器可有效避免网络地址冲突、解决IP地址不足问题,便于网络管理。DHCP使用udp作为传输协议,服务器端口67,客户机端口68。客户机在没分配地址前将地址设置为0.0.0.0,给服务器采用广播方式发送报文,即目标IP地址为255.255.255.255。交互过程如下:(1)DHCP 客户机向网络发出一个 DHCP DISCOVER 报文;(2)DHCP服务器以DHCP OFFER报文响应;(3)客户机可能同时接收到多个服务器的应答,只选择其中一个服务器的配置参数,然后广播DHCP REQUEST报文,用以通知所有接收过DHCP DISCOVER的服务器。(4)服务器检查收到的DHCPREQU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