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德语学习的难点与措施这一中心议题进行探讨。文章首先阐述了随着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步入第三阶段,学外语的人会越来越多这个观点。随后,文章比较详细地从语音结构、字词结构、句法结构三个方面论述了汉德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从思维方式、用语规则二个方面论述了汉德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从文化背景、语言环境和德语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缺失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德两国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的影响。最后,作者分别就文中提出的问题,对症下药般地一一开出“良方”、发出“呼吁”,表达了一个德语学习者的拳拳之心与美好愿望。关键词:德语学习 难点 措施InhaltszusammenfassungIn dem Artikel geht es um die Schwierigkeiten und die Massnahmen im Deutsch- lernen. Zuerst wird die Meinung dargestellt, dass viele Leute mit der Entwicklung von der Globalisierung die Fremdsprache lernen mchten. Dann wird der Struktur- unterschied zwischen Chinesisch und Deutsch detaillierter bei der Aussprache, dem Struktur von den Wrtern und Stzen erzhlt. Danach wird der Kulturunterschied zwischen den beiden Lndern in Denkenweise und Ausdrucksregel Hinsicht diskutiert und die Beeinflussen des kulturellen Hintergrunds, der Spracheumwelt sowie der Ausbildung der deutschen Spezialisten gesprochen. Schlielich verscheibt der Autor gezielt nach den Fragen, die er selbst gestellt hat, ein Rezept. Und er macht auch einen Anruf, der als Deutschlernender einen guten Wunsch uert.Stichwort Deutschlernen Schwierigkeiten Lnsungen目录引言4一、汉德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5(一)语音结构的差异5(二)字词结构的差异5(三)句法结构的差异6二、汉德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7(一)思维方式的差异7(二)用语规则的差异8三、中德两国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的影响8(一)文化背景的影响8(二)语言环境的影响9(三)德语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缺失的影响9四、针对语言结构差异的解决方法9(一)对所学语言应加深了解9(二)对语音语调须勤加练习 11五、针对语言文化差异的解决方法 11(一)努力摒弃母语思维 11(二)勤加训练形成习惯 12六、针对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影响的解决方法 12(一)深入了解文化背景 12(二)发现创造语言环境 12(三)众人拾柴火焰高 13七、结论 14八、致谢 15十、参考文献 15引言千百年来,人类虽因上帝的一己私心而困顿于语言的藩篱,却始终在为冲破这语言的隔阂而沟通着异己。德语,被众多专家学者誉若大海般地深邃;如冰美人似的冷漠。每位初学者对之虽投入了百分之百的热忱,然多数人所能得到的只是堆堆冰冷、晦涩、变化莫测的冠词以及眼花缭乱的变格与变位,让作为初学者的你难以理解,无法接受,甚而望而却步。与其每日愁眉苦脸地埋怨这德语为何如此地难学?倒不如沉下心来,冷静地分析德语学习的难点与成因,积极地寻找德语学习的策略与措施,从而改进我们学德语的方法,提高我们学德语的能力。德语学习的三大难点与解决方法一、汉德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传说中人类那通天的巴别塔,使上帝亦为之感到了些许的畏惧与惊恐。上帝因而略耍小计,差异了人类之间的语言。从此,人们就因语言的隔阂而被不断地困顿着。随着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步入第三阶段,学外语的人会越来越多。然而,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语言学习者们必须努力克服的众多难点中的主要难点。以汉德两种语言为例,它们分属中德两个国家,位居东西两个半球,源于汉德两个民族的不相同的发展历史与文化背景。凡此种种,必然导致二种语言结构之间的巨大差异,从而给汉语或德语的学习者们带来学习上的无尽困惑与烦恼。(一)语音结构的差异从语音结构看,汉语是表意的象形文字;德语是表音的字母文字。汉德二种语言的发音构成与发音规则差异较大,举“语音单位”为证,汉语里,最小的语音单位是“字”;德语中,最基本的语音单位是“音素”。这德语的“音素”,又有“元音音素”与“辅音音素”之分。拼读时,一个字母一般只代表一个音素,如:Tag ta:k这个单词,是由三个音素组成的。也有一个字母代表几个音素的,如:den. Bett. Name这三个单词,字母e分别代表e:三个不同的音素。还有几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的,如:ch这个单词,代表音素。这德语的“元音音素”,还有“长音”和“短音”之分。而掌握这德语的长、短音发音对德语的初学者来说,十分重要,因为这是区分德语“词义”的重要标志之一。如:单词den与denn. kam与Kamm,若不能正确区分其发音,就容易把它们的意思搞错了。特别需要重视掌握德语字母“r”发音的重要性,因为“r”所发出的是小舌音(须抖动小舌发出连续的颤音),这对于说惯字正腔圆的汉语的中国人来说,如患先天缺陷,难以把握。对汉语学习者而言,正确掌握汉语的“四声”发音,尤为重要。当然,二者也有相通之处。由于德语是表音的字母文字,据其发音规则,德语的大部分单词都可以如汉语拼音那样拼读。所以,德语的发音有些类似于汉语的拼音,只要掌握了德语的发音规则,就能够顺利地拼读出几乎所有的德语单词了。(二)字词结构的差异汉语从早期的甲骨文发展到而今的宋体字,承载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可谓源远流长。汉语最小的语音单位是汉“字”,由各种笔画组成,有较重的图形痕迹,称为“方块字”;汉字又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表意,声旁表音,属于“形声字”,可谓精妙绝伦。一个汉字表示一个意思;二或三个汉字可以组成一个词组或者词语;四个汉字可能形成一句成语。但每个汉字,无论它在哪个具特定意义的词组或者成语中,仍保持着自己的完整字形与词意,这在语言学上称为“孤立语”。如:“人”、“人群”、“人行道”、“人言可畏”这四个词语中的“人”字。汉语在词类的构词上没有明显标志,区别其词类属性主要是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如:“他过的很幸福”、“他这话说的有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三个词语中的“过”字,分别是动词、形容词、名词。在名词或形容词作谓语的汉语句子里可以没有动词。相比汉语,德语没有“字”的概念。德语中最基本的语音单位是“音素”,是字母,几个字母组成一个单词。德语的词分为九种,最重要的是名词、动词。德语的名词有基本词和复合词之分。基本词如:Laden. Brief. Musik等。复合词则是由基本词与限定词组成。如在德语单词Reisebro中,Bro就是基本词,Reise则是限定词。而德语的动词也可分为“可分动词/不可分动词”、“反身动词”、“功能动词”等。如:gehen/herumgehen. sich irren. in Anspruch nehmen.除副词外,德语的词在具体使用时都要变格或变位,以体现它们在各自的语句中所承担的语法功能。如:汉语“我的”这个词语,英语只需要记“my”一个词形就行了,而德语却需要记mein. Meine. Meines. Meinem. Meinen. meiner这六个词形分别在其阳、阴、中、复数(各有四个变格) 十六种情况下的词形分配,也就是说,学习德语“我的”这个词语,其工作量是英语的十六倍。由于词性变化活跃,德语在语言学上被称为“屈折语”。与汉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没有动词作谓语的德语句子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首先,德语的谓语必须由动词来充当。其次,谓语动词必须在人称与单、复数上与主语保持一致(即:需要变位)。第三,谓语动词承担了时态、语态的种种变化以表达句子的含义,成为句子的核心,支配句子的成分,这便使得德语句子形成了著名的“框架”结构。(三)句法结构的差异汉语没有词形变化,只能借助于大量的虚词、助词以及变化多端的词序来实现句法结构的一致性。如在表示时态时,多数是通过使用不同的虚词来体现的。汉语的句子一般是按照每个汉语单词在语句中不同的位置所表达出的不同含义,像积木一样依次搭积而成,以显示语意为目的而不刻意追求句法结构形式上的完整性,所谓:“以意统形”。 因此,人们将汉语称为“综合性”语言。因此,在不了解汉语的词在句中的位置前,较难判断它在句中的功能以及整个语句的意思。在一般情况下,位于谓语动词之前的是主语,之后的则大多数是宾语。如:“我帮你”和“你帮我”中的“我”和“你”这二字,字型虽没变化,但位置有了变化(即:动作的实施者与被实施者移了位),其所表达的意思就大相径庭了。也就是说,一个汉语的词在句中的属性与含义完全取决与它在句中的位置及其功能,这犹如不同职业的人有不同的社会地位与身份那样。如果机械地理解一个词的词义而忽略它的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语境,则往往是片面的。与汉语不同的是,德语句子的意思完全按照其每个词的词形变化而定。德语就是通过词形的变化转化为语言形式的,并通过一定的句法结构产生既严谨又多彩的句子来的。你只有在分析了每个词在其词形变化后所代表的语法功能后,才能真正理解其词义,所谓:“以形传意”。因此,人们将德语喻为“分析性”语言。在德语中,剖析句子的解剖刀便是每个词的变格与变位,词的所有变化都须极其严格地按照语法规则来实现,使句子前后照应、句法结构完整,语意合乎逻辑(即:达到语法结构上的一致性)。如:Ein alter Mann schenkt dem Kind einen Fuball这句话,其中的主语部分包含了形容词的混合变化,谓语部分是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动词schenken要求后面的间接宾语人为第三格和直接宾语物为第四格,语法关系前后一致,各个变化细致而到位,这就是德语句子的一大特点。另外,德语因为有“格”的约束,词的顺序比较自由,语序看上去好像很乱,所谓“主语满天飞,全靠格来定”,难度自然也就加大了。如果将句子Ich liebe dich变成Dich liebe ich,其意思仍然是“我爱你”。因为其人称代词的变格形式没有变,那么,其在句中的主宾关系也不会变,这也与汉语不同,也是汉语所不习惯的。综上所述,可见:汉德两种语言在其语言结构上确实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这差异确实是横恒在德语学习者们面前的座座难过的“关隘”,道道难逾的”鸿沟”。二、汉德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德两个国家、汉德两个民族逐渐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社会经济、民族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受易经等朴素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视天、地、人为一个整体,以天人合一(即:人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为最高境界,讲究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其思维方式具有从总体上去观察判断事物,以大局观来综合研究事物的特征。而德国人(包括大多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侧重于分析事物的生成与构造,注重发展过程,讲究逻辑推理,探索万物的本质。汉语较笼统、模糊,是受到了“东方重综合”思维习惯的影响。德语较精确、明晰,则是受到了“西方重分析”思维习惯的影响。中国人的综合性思维方式使得汉语没有词形变化,语法形式主要靠词汇来表达,组词造句多依照词义和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来排列词语和句子,偏重逻辑。德国人的分析性思维方式使得德语词性变化明显,语法形式多样,组词造句多采用直陈式,虚拟式,命令式和被动态等,偏重形合。因此,当需说明或者讲述事情时,中国人习惯按事件的前因后果、时间顺序、地点近远、由大及小等顺序排列。如:“昨天我在书店买了一本书”,德国人喜欢先讲结论,再谈理由,而时间、地点等要素则作为自由说明语放在了句子的中间不被强调。如:Ich kaufe gestern in der Buchhandlung ein Buch。然而,母语对于我们学好德语有着根深蒂固的“不良”影响。因为我们从小到大习惯于以汉语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鉴别和处理外界所给予的各种信息,这就使得我们在学习德语或在用德语进行书面以及口头表达时,依旧跳不出以中文的思维模式表达的“中式德语”的怪圈。如:Jetzt er ist zu Hause这样的句子,老师虽然再三提醒,但初学者几乎无人幸免于错,且屡纠屡错。这种不容学习者忽视却常被忽视的现象,在语言学上被称为:“语言负迁移”现象,是中国人学习德语较难逾越的障碍。(二)语用规则的差异要流畅地进行语言交际,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结构,而且需要把握语用规则。因为实现语言交际的基本前提,是交际的双方必须对所交际的语言有个“约定”,即对所交际的语言的符号、内容、情景等的“约定”。而语用规则就是对这种“约定”的习俗化、制度化。因此,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语用规则也就不同。中国学生遵守德语语用规则的意识不是很强,常常会将汉语的语用规则用到德语上。如:双方见面时的问候语:Haben Sie gegessen,这句话在中国人听来很正常;而在德国人听来则容易误解为:“难道您要请我吃饭?“甚至还会十分地莫名甚至反感。又如:外国客人到中国朋友家里作客,告辞时,主人一定会坚持送他到家门口,然后说一声“Auf Wiedersehen. Gehen Sie langsam”道别,可这位外国客人一定会感到纳闷:“为什么要慢走呢?如果我走得快了,就不符合中国人的要求了吗?”很显然,这位外国客人是把“Gehen Sie langsam”看成是主人对自己的要求了,而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中国人普遍使用的一种告别语(客套话)而已。再如:“卑己尊人”的意思是:“有意贬低自己,故意抬高别人”,是最具中国特色与传统的“文化”与“礼仪”。中国人历来以“谦”为“美”,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就曾题写了“谦虚、谨慎、不骄、不燥”八个大字来勉励广大的干部和群众。但这“谦虚”与“谦逊”、“谦卑”还是有区别的,中国人的这个所谓“谦虚”,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与“礼仪”在“交际”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具体“应用”。而德国以至西方的“文化”与“礼仪”则恰好相反,他们强调个人的价值和作用,更注重对个人自信心和荣誉感的培养。因此,他们毫不掩饰对自己或者组织所取得的成绩的喜悦之情,并且坦然接受他人或者组织对自己的赞扬与恭维之语,还会潇洒地道一声:Danke,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中国人面对成绩与赞扬如果也是这个态度与德性的话,一定会被认定是骄傲、狂妄、个人英雄主义、缺乏团队意识、没有礼貌等等,以至于中国人在面对别人的表扬时,总会一迭连声地加以“否定”:“不,这是我应该做的”、“功劳是大家的,我只不过做了自己应该做的”、“我做得不够好,还应继续努力”、“这是党(领导)教育和培养的结果”等等,甚至还会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中国人用得较多表示敬人或者自谦的话语有:“不敢当;你真行,我差远了”、“哪里哪里,一点也不好看”等等。所以,若将这些礼貌用语直译成德语,肯定不妥当,一定会让德国人感到十分地不解或者迷茫,这就是语用规则“负迁移”现象可能的结果。三、中德两国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一)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说过:“语言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学习一种语言,不仅要学其字母、词汇、语法、发音,而且要学其所属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因为在岁月的长河中,语言不仅是那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表达方式,而且是那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内涵的真实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语言,那他们的文化也就无法延续下去了。如今,大多数的德语学习者不知道多特蒙德、盖尔森基兴、科特布斯在哪儿?不知道德国香肠、酸菜猪蹄的美味?不知道拜仁慕尼黑俱乐部为何物?究其原因,不外乎他们对德国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如果只顾埋头对德语知识的学习,无暇加深对德国文化的了解,就无法更深层次地体悟到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内涵与外秀,此种学习方法,犹如盲人摸象,必定事倍功半。“语言专业的学生对于国外文化了解甚少,这是我国教学的一个误区与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柴明頴教授如是说。“德语学习者如果只顾抬头背单词,埋头啃语法,忽略对其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的了解和积累,就无法读懂深层次的德语文章,更无法确切翻译。这既是我国外语学习的一大难点,也是我国外语教学的一大问题,语言知识应该是个综合性知识吧!”(二)语言环境的影响学习德语的重点,在于理论,更在于实践。学习德语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更是为了应用!学习德语的本身,不应限于语用规则,而应看懂、听懂和交谈,语言学习的真谛就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交际。中国人学德语大多重笔轻口、重语法轻应用,故而“聋子德语”与“哑巴德语”泛滥。到最后,大伙儿几乎都成了既“可怜”又“残疾”的德语学习者了。哑巴德语的成因虽很多,疏于口语训练乃其要。有的是因羞于开口,有的则因语言环境缺失。外面的英语角、日语角比比皆是,可就是没有一个可供我们学习与交流德语的场所(德语角),也缺乏各钟交流德语的机会,从而在听力与会话方面阻碍了我们对德语的深入了解与应用。(三)德语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缺失的影响学德语的学生往往与“小”相伴,如:小语种、小班化等,其所影射的是中国的德语学习者少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产生的因素有很多,而学习艰难和就业前景的不明朗无疑成为人们考虑这个问题的要素。近些年来,我国的许多高中毕业生更愿意把英语、计算机、金融、商贸等学习难度相对较低、就业前景更加明朗的专业作为自己的优选专业,客观上使得学德语之人愈加缺少,学德语的语言环境愈加不妙。若上文所提之语言环境的缺失是造成哑巴德语的恶果的话,那么,学德语人数的减少则是它的恶因了。如果中国“德语学习人数稀少 = 语言环境缺失 = 哑巴、聋子、残疾德语”这样的循环怪圈成立的话,则一定是我等德语学习者和其他的小语种的学习者及其教育者们心中的最大悲哀了。四、针对语言结构差异的解决方法(一)对所学语言应加深了解学习德语如果遇到挫折,尤其是受到汉德两种语言结构的困扰时,不妨冷静地想一想?查一查?德语究竟是门什么样的语言?它有哪些特点?这也许会对你学好德语有所裨益。德语是一种古老而又深邃的语言。德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它的形成经历了日耳曼语、古高地德语、中高地德语、早期近代德语、近代高地德语、现代德语这漫长的六个发展阶段。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标准德语”,始于德国以及欧洲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和基督教新教的创始人马丁路德所倡导的宗教改革运动。为了揭露旧宗教的腐败和弘扬新宗教的教义,马丁路德将将羞涩难懂的拉丁文(还有希腊文)的圣经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德文圣经。新译德语圣经的出版发行与广泛传播,使得广大的普通教民得以独立地领悟“上帝”的旨意,他们再也不必忍受不同地方的教士对圣经所作出的不同解释给自己造成的困惑与茫然,让广大的基督教新教徒紧紧团结在路德新教的教义周围。并且,为当时被方言所分隔的德意志各邦地区规定了一种对所有德意志人都适用的语言,从而形成了日后的标准德语的蓝本。德语是全球一亿多人口的母语。目前,将德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有德国、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四国,还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在使用着德语。在欧洲,德语是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超过了英语)。作为被翻译的文字,在将德语译成其他文字方面,德语居第三位(仅次于英语和法语);在将其他文字译成德语方面,德语则居首位。在全球所出版的书中,有十分之一是用德语书写的。德语既是一种如哲学般深奥的古典哲学语言,也是一种如童话般可爱的格林童话语言。关于学习德语之难,有许多种说法。最著名的恐怕要算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名言了。马克吐温称德语为“the awful German language”,译成德语是“die schreckliche deutsche Sprache”,译成中文是“可怕的德语”。马克吐温尤其雷人地说:“一个有天赋的人,可以在30小时内学会英语,可以在30天内学会法语,而学德语,只有用30年才能学会。”大师都这样说,我们是否可以笼统地认为德语难学?没法学呢?客观地讲,掌握任何一门语言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笔者以为,要把德语学好,必须勤学苦练。初学期,你必须排除万难,坚持下去。入门后,你可能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发现德语原来还是一门好有趣的语言啊!对于学习方法而言,态度尤为重要。虽然学习任何一种本领和技能都必须要有一种好的态度,但笔者还是认为,在学习德语之前及其过程中,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这很必要。马克吐温还曾说过:“谁没有学过德语,谁就无法想象,这种语言有多么地复杂。”的确,世界上除了博大精深的汉语中外,最难学的莫过于德语和阿拉伯语了。笔者以为,学德语首先要作好吃苦的心理准备,作好打持久战的心里准备,要在学德语前通过各种渠道对德语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一旦开始学习,便要一丝不苟、勤奋刻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其实最适用于学习德语了。其次,德语语法在中国人学德语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拦路虎”的作用,前述中提到的马克吐温对德语复杂性的感叹,主要也是针对德语语法复杂性的感叹。对于德语的初学者来说,德语的语法体系的确给人庞大、繁复、博杂的感觉,但以我个人的体会,无论它有多复杂,只要在头脑中理清晰若干个概念,再将各种复杂的语法规则串联在一起,就能从整体上把握它。更为重要的是,应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通过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不断训练,强化各种词汇的实际应用,扎实地掌握那些最基本的语法规则。还有一点想提醒诸位德语学习者,如果我们把德语句子看做是一座大楼的话,那么,句中的词就可视为大楼的钢筋与砖瓦。为了造就德语这座大楼,首先必须备齐钢筋与砖瓦-德语词汇,备足水泥-德语语法,使出建筑工人的浑身解数-学习技巧与学习努力,三者缺一不可。(二)对语音语调须勤加练习德语学习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反复地训练。因为所有的德语学习者都想能够尽快地学会说一口流利的德语,但并不是都能够如愿以偿的,其因在于缺少练习的机会和训练的对象。依据语言学的观点,语言的产生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学习与掌握母语的规律是从口语开始,这一规律自然也适用于零起点的德语学习。要想开口就必须重视语音的学习,过好语音关。语音不仅仅指41个音素,还包括语流、语速、语调等内容。那些不管发音拼读是否正确,为赶进度而匆忙过渡到语法学习的错误方法,其结果只能是:一锅夹生饭,欲速而不达。正确的学习方法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大量的单音、音组练习,反复练习发音难度大的“r”及变元音。在学完41个音素后,有意识地把学过的单个音素和随后所学单词朗读结合起来,与记忆句法例句结合起来。这就是说,在语音阶段结束后,还要不间断地进行灵活机动的语音、语调训练,如每课的单词朗读、课文朗读、回答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德语的读音规则,做到发音正确,拼读熟练,读准词、句重音,语调正确、流畅,为以后的独立朗读课文,以及听与说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针对语言文化差异的解决方法(一)努力摒弃母语思维首先要澄清的是,所谓“摒弃母语思维”并非是完全放弃用汉语思考和对汉语的使用,这对于我们这些黑头发黄皮肤的炎黄子孙来说,是难以想像和毫无可能的。摒弃母语思维是指在说德语时,不要以固有的汉语思维习惯去思考德语问题,那样,不仅反应慢,而且出来的东西肯定是“标准的”中式德语。甚至连德语词汇都是中文词汇的翻版。最常见的如:Du sagst ganz richtig,正确的应当是:Du hast vollkommen recht。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忘记”母语。当然,此“忘记”与我们平时所说得“忘记”还是有区别的,它只是一种缩短思维过程的比较形象的说法。我们如果以中文的思维习惯来讲述德语,不妨想象一下它的过程(四个步骤):第一,听到德语;第二,脑子里把听到的德语用汉语思考译成汉语;第三,用汉语思考后译出对应的德语;第四,把译好的德语说出来。如果我们能够用德语来思考,只有三个步骤:1第一,听到德语;第二,脑子里用德语思考;第三,说出来。那样,不仅反应快。而且反应慢,而且出来的东西肯定不再是“标准的”中式德语了,久而久之,你的德语自然就会逐渐道地与纯真起来。德语学习者还必须认识到,学习的一部分内容是语用材料,另一部分是语用规则。如果你的语法词汇不好,德国人尚可理解。如果你的语用规则不当,可能直接影响德国人对你的看法,引起疑惑甚至不满和误会,从而影响双方的交流和感情。要灵活采用相对应的语用策略,才能在交际中做到游刃有余。(二)勤加训练形成习惯汉语犹如“双刃剑”,没有它,我们学德语很困难;有了它,我们学德语很难摆脱它的束缚。人类语言的共性也存在于汉语与德语中,汉德二种语言都具有符合人类思维的逻辑和语义,这是汉人学习德语的基础。但是,汉语的母语思维习惯对于学习德语是有负面影响的。长年累月所形成的母语思维习惯实际上是一个植根于我们大脑中的语言系统和机制。这个系统与机制,指导人们如何表达内心想法或者与人沟通,等等。消除这一负面影响的方法其实有很多,多听,多读,多背,多积累德语词汇、句子、语法以及规则,多培养所谓的“语感”,尽可能用德语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尽可能把德国人的习惯变成自己的习惯。我们应当以日常生活为题让自己说德语,然后逐步就某一话题开展讨论,并且定期将网上的所见所闻用德语表达出来,这个方法不仅可能摆脱母语的影响,而且可以提高语言的综合阅读能力和反应能力。总之,摆脱母语思维应该从德语学习的各个方面入手,在受困于母语给我们造成负面影响时,要学会调整学习策略,加强学习力度,才能取得成功。六、针对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影响的解决方法(一)深入了解文化背景任何一门语言的背后都有文化的内涵作为支撑,它包含了这个文化群体的背景、信仰、理想、价值观等。而现在的很多学生只致力于语言的表面结构而轻视它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价值,无疑是鼠目寸光了,因而是无法学到语言的真谛的。作为一个德语学习者,我们应该先从德国历史学起,使自己对德国的文化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以养成对德语学习追根溯源的好习惯。同时,我们的德语学习也应该与时俱进,多采用一些新资料,多了解一些德国社会的新变化,这在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是易如反掌的。总之,就是要主动营造德国文化的氛围,让自己有一种仿佛置身于绚丽多彩的德国文化的怀抱之中,并在德国文化的熏陶之下,提高我们的德语水平。(二)发现创造语言环境与其终日在抱怨语言环境的缺失,不如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一下身边的语言环境。其实,我们缺少的不仅仅是语言环境,还缺少发现与创造这些语言环境的能力以及心态。学习外语,语言环境比较关键。作为一个中国学生,不太可能跑去德国,也不太可能整天有德国友人的陪伴,那么,你就要适时地为自己创造语言环境了。你不妨在早晨照镜子时,记得与镜子里的自己说一声:Guten Tag,这样,一天的德语环境便从此开始了。在坐车时,自己可以默念德语,并把自己所思所想用德语在心中默默表达,想到什么就念叨什么,不要停,也不要去计较语法的对错或者语音的优劣。平时,要做个有心人,要努力去发现并且抓住身边点滴的学习德语的机会。如:报刊、书籍、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媒体资源;课堂、讲座、会议、活动以及教材等教育资源;老师、同学、亲友甚至路人等人文资源样样都不能少。德语本身就是个小语种,学者稀少,资料稀缺。那么,发现每个学习机会对你自己来说,都是难能可贵和应该鼓励的。如果你不是一个特别羞涩的人,可以主动出击,找寻各钟机会与德国人接触,交友和聊天不失为其中的好方法,在上海这么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德国人毕竟还是很多的,我想,那些远涉重洋的德国人,如果能够在异国它乡经常听到乡音,经常有人用母语与他聊天,难道不是一件好事?。这样,语言环境不就改善了吗?(三)众人拾柴火焰高也许,以上所有的难点,都可以找到逐步解决的办法。可唯独这德语人才稀缺以及后备力量稀少的问题,唯实是个比较棘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初级机械设计师考试备考指南及模拟题
- 2025年初级音乐创作技巧与实战练习
- 2025年水文水资源调查与评估案例分析教程及模拟题集
- 2025年初级市场营销专员模拟面试题与答案解析
- 【教案版】小学五班级上册 跳绳4
- 2025年建筑行业设计师招聘面试模拟题集及解析
- 2025年汽车技术工程师考试预测题及备考指南
- 2025年外贸销售代表面试要点与预测题
- 2025年物资储备仓库安全管理实践案例分析及模拟题集解析
- 2025年考研政治考点精讲及模拟题集
- 颅脑常见疾病CT诊断课件
- 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 18古诗三首《江南春》(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 交通事故委托书
- T-CIRA 46-2023 核电厂液态流出物中锶89和锶90分析 液体闪烁法
- 2024年保安员(技师)职业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建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检测标准
- 白酒促销送旅游方案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基本不等式》课件
- 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2024年版)解读
- 中医培训课件:《气交灸的临床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