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整合笔记.doc_第1页
中国音乐史整合笔记.doc_第2页
中国音乐史整合笔记.doc_第3页
中国音乐史整合笔记.doc_第4页
中国音乐史整合笔记.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学期一、六代乐舞:歌颂帝王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云门大卷大咸韶大夏大濩武乐舞特点:(曲调篇幅短小,结构较为现整,常有很少歌词加入感叹词,节奏突出但旋律性不强, 是氏族成员集体创作。音乐尚无阶段性,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传授物质生产知识。组织生产活动,主要的音乐形式有乐舞和原始歌曲,诗,歌融合的乐舞形式居主要地位)二、贾湖骨笛:(河南舞阳县,可奏出完整的七音音阶。)“巫”出现的意义:(它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艺术家和领导者表明了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对音乐组织的利用那个、国家设领导人负责音乐活动的历史由此开始。)雅乐指郊庙祭祀、朝会典礼时演奏的音乐。雅乐的性质:音乐有助于推广德行的教化,亦即向被统治阶级灌输封建论理,道德观念的作用,雅乐体系还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想过(通过)礼乐制度来显示对人民的威慑力量。周公制礼作乐,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 乐队王宫县,诸侯轩县,大夫判县,大特县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演机构周王朝的音乐领导,机构是“大司乐”。八音分类方法:金钟,石磬,土缶,革鼓,丝琵琶、湖、木梆子,匏笙,竹笛子意义:1、第一次乐器分类法。2、器乐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3、音乐文化较高层次的反映。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意义。1、青铜铸造工艺和高律科学达到一定高度,体现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音乐才能2、用实物驳倒“中国音乐就是五声音阶的说法”,3、宣告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令现代人震惊,符合近代音乐音响学,乐律理论的一整套乐器4、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标志当时高度发展水平。三分损益法:又叫五度相生法,是我国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求律的方法,是按振动体长度计算的。十二律:将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叫十二律。蕤林夷难无应仲故夹太大黄宾钟则吕射钟启洗钟簇吕钟(十二律)从右至左,相邻的两个为“半音”,隔开一个的两个为“全音”。鼓吹乐定义:是以击乐器和吹乐器的演奏为主的一种音乐。分类:鼓吹、横吹、短箫钝歌、箫吹、相和歌定义:是对原始民歌和对两汉魏晋时北方的民间歌曲艺术后经加工后形成的艺术形式的总称。相和歌分类:徙歌(无伴奏),但歌(三种乐器)相和歌(乐器舞蹈)相和大曲:对两汉魏晋时北方的民间音乐作艺术的加工后形成的舞(歌舞)大曲的总称。琴:古琴广陵散汉末出现。又叫广陵止息。“嵇康”聂政棘韩京房六十律:京房变律的生律法是自十二正律中的最后一律“仲吕”起,继续采用三损益法产生第十三律“执始”,用同一方法产生各律至第六十律“南事”止,借其中第五十四律“色育”只此出发律黄钟,高出3.61音分,解决了“色育”均七音在听觉上合于“黄钟均七音的旋宫难题。清商乐:中国东晋南北朝间(317589)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用音乐发展而成的伎乐的总称,亦名清商曲。隋唐时简称清乐,主要用于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也用于宫廷日朝会,宴飨,祭神等活动。碣石调幽兰为现存最早的琴曲谱,亦是先保存于文字谱上的唯一所见乐谱,谱钱解题说明此曲传至南朝梁代的丘明(494-590),此曲中已出现散音,按音和冷音在音高上相一致的旋律,尤其是它具有纯律特有的三、六、八、十一徽伦上的按音和冷音。1、唐大曲:燕乐,大曲是一种综合的器乐,歌唱、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霓裳羽衣曲唐玄宗唐代大曲兴盛的原因:第一、唐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大曲。第二、各族音乐的融合为大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第三、东汉以来,随着正统经学崩溃和首教佛教日益昌盛。唐代统治者实行了佛、道、儒教并重的方针。并以佛、道两教史更为重要,形成唐代中国文化的两大教派。大曲:(热烈大曲包括法曲)燕乐歌舞大曲是唐代综合器乐、歌唱、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法曲:(洁雅)又叫法乐,因用于佛教,道教法会而得名,唐代法曲被纳入宫廷音乐中,并得以更集中地发展,称为当时最重要的歌舞俗乐,专门在梨园演唱。慈悲心大曲、法曲是唐代的大型歌舞曲。1、曲子的概念:是在民间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歌曲部分“曲子词”简称“词”音乐部分称“曲子”或“词调”。3、代表人物及音乐作品姜夔和他的音乐作品,(11551221)南宋著名音乐家和词人、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五。琵琶曲:海青与十面埋伏郭沔,与潇湘水云是郭沔的代表作。郭沔=字楚望、浙江水嘉人,南宋后期著名琴家,开启渐派琴家风格的一代大师。京剧的产生与发展:道光年间,许多湖北艺人相继入京,这些艺人加入“徽班”演唱,这两种戏曲在长期互相交流中,逐渐融合,并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基础,有不断吸收“京脸”“昆腔”“秦腔”以及其他地方小戏,民间乐曲,曲调和其表演方法。形成了以“皮簧腔”为主要腔调并且在全国最有影响的新剧种“京剧”。明清小曲:小曲又称“俗曲”“俚曲”“私”“时曲”是明、清时代一种在各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曲形式。丝竹乐:(云南、广东)云南丝竹:是近代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两部一带的器乐演奏形式,它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相结合进行演奏,所以秦之为“丝竹乐”。江南丝竹乐曲在曲式结构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中花六慢六板欢乐歌云庆老三六慢三天四合如意行街北方:鼓吹乐醉翁子北京的“吹鼓乐”在明代明就设有专业的“吹鼓行”,我国第一部器乐合奏谱。西山琴况徐上瀛(明末清初)声无哀乐论美学论著,嵇康所作,通过一位“秦容”和“东野主人”之间,八次问答的辩难方式,反复论证观点。朱载育的新法密率“十二平均律”也叫“十二等程律”朱载育在其“律历融通中把这种生律法的数理原则称作“新法密律”(1581年序言)“新法密律”就是用“等次级数“也叫”几何级数“,来平均划分音律,这就是平均律。 下学期一、五四运动前中国的文化特征。1、戏曲不断走向职业化的发展。2、中国的新音乐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建设和发展。3、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始终以各类声乐体裁发展占有特别突出的作用。4、群众进步音乐运动对中国的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5、新音乐随着民主革命斗争的不断深入,及中国社会的曲折向前发展,中国以其特有的方式也在不断的得到迅速的提高和广泛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各种传统音乐也随着这一客观形势的发展在不平衡的、缓慢的向前推进。第二节:说唱音乐的发展京韵大鼓的发展和形成流行于河北河间地区的木板打鼓与平津一带的清音子弟书合流而成了所谓的“怯大鼓”开始流传于平津一带,后来又结合北京方言的特点,并吸收了京剧等戏曲艺术在唱腔和表演方面的经验、增加了三弦、四胡等乐器作为伴奏,逐渐形成了京韵大鼓。白云鹏和刘保全最为突出。问:苏州弹词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取得迅速的发展和提高?答:1.历史悠久。2.很早进入城市生活。3.弹词艺人对传统的苏州弹词的发展有较好的传承,敢于创新。4.各门各派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第二章、西洋音乐的传入与学堂乐歌的发展第二节: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概念:清末民初(1911年前后)新式学堂开设的唱歌课及课上所教唱的歌曲叫做学堂乐歌。基本特点:1.学堂乐歌继承了中国文艺的现实主义传统,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其内涵是反封建反殖民地。2.学堂乐歌在音乐上采用了拿来主义的手法,直接引用了西洋或东洋曲调,并以单声部齐唱的形式出现。3.学堂乐歌延续了中国传统艺术“依曲填词”的方法进行创作。学堂乐歌产生的历史意义:1.学堂乐歌是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有力冲击。2.学堂乐歌全方位为中国引进了西方音乐文化。3.学堂乐歌奠定了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包括体制、人才、教材)的基础。第三节:学堂乐歌代表姓音乐家(1)沈心工的音乐贡献:1.成为了中国最早在学堂内开设乐歌课的老师。培养了一批从事乐歌运动的初级人才,带动了乐歌运动的发展。2.他成功的拜托了旧文学、旧诗体、歌词结合了青少年的生活现实及理解能力题材丰富,语言浅而不俗,意味悠长。3.自己编写教材。(2)李叔同的音乐贡献:李叔同是我国近代音乐、美术以及话剧艺术的先驱者,同时也是一位佛学大师。1.在日本期间,他肚子编印出版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其中在他的第七刊中第一次讲述了乐圣贝多芬及西洋乐器分类说。2.他自己作曲的一些歌曲如早秋、留别等属于我国第一批采用西方作曲观念谱写的歌曲之列,特别是他创作的三声部合唱春游是中国最早使用的西洋多声作曲技法来创作的作品。3.李叔同所编写及创作的歌曲很注重曲调的流畅优美,文词的生动秀丽,以及歌词与曲调上的完美结合,不少还配以钢琴伴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4.在教学上,回过后先后在天津、上海、杭州、南京等地从事音乐艺术教育事业为中国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如: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第三章、上世界以来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第三节:说唱音乐的发展(1)粤剧的发展:早期粤剧的发展受梆子和皮黄的影响。清末民初,流入城市并大量吸收广东民间音调,改用地方方言,唱法由“子嗓”改为“平嗓”并增加了伴奏乐器。代表人物有:罗品超、红线女、千里驹、薛觉先。(2)京剧音乐的发展: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苟慧生。梅兰芳:京剧表演艺术家。原籍江苏泰州。经他改革后的声腔配合其新创的融旦角、青衣于一身的“花彩”新行当,深受人们欢迎。自此,人们通常称梅兰芳的唱腔和表演形式为主要艺术特征的京剧艺术流派为“梅派”。第四章、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第一节:新型音乐社团的建立及城市音乐活动。(1) 新型民乐、戏曲社团的建立:中华音乐会、国乐研究社、暑期国乐研究社、大同乐会。(2) 新型的教育和学术性的音乐社团: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上海大同乐会、北京爱美乐社、北京国乐改进社。第二节: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早起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1.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科。2.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3.上海国立音乐学校。第三节:王光祈及音乐理论研究王光祈(1892-1936)号若愚,四川温江人。他为社会活动家、历史学家、音乐学家。代表性著作:中国音乐史、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是中国第一个完全以音乐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的音乐家。中国第一个在欧洲获音乐博士学位的人。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下)第一节:黎锦辉的歌舞音乐黎锦辉(1891-1967)湖南湘潭人,作曲家。他主要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部儿童歌舞表演曲,还有许多乐器乐曲等。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神仙姐姐、小小画家、最后的胜利儿童歌舞表演曲:可怜的秋香、好朋友来了、三个小宝贝、寒夜曲、老虎叫门通俗歌曲:桃花江、毛毛雨、特别快车、花生米黎锦辉的音乐创作:1.首先,黎锦辉在儿童歌舞音乐创作上有突出贡献,其形式主要为儿童歌舞表演和儿童歌舞剧两种。2.其次,黎锦辉是我国西洋剧的最早探索者。3.最后,黎锦辉还是中国通俗音乐的开拓者。萧友梅(1884-1940)中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思鹤,又名雪明。音乐作品主要有弦乐四重奏小夜曲(1916,为中国第一部重奏曲),钢琴曲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及问五四纪念爱国歌等100多首声乐作品,音乐学著作主要有和声学普通乐学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阶概论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等。赵元任(1892-1982)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家和现代音乐学的先驱。创作: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收有132首作品,多位歌曲。歌曲大部分收入新诗歌录(1928)、民众教育歌曲(1939)、儿童歌曲集(1934)。刘天华:江苏江阴人。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并,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十二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独弦操、烛影摇红、苦闷之讴、悲歌、光明行、飞花点翆。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簌一首合奏曲变体新小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曲。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二首,改编的飞花点翆1928年由高亨公司录制唱片成为经典乐曲。第六章、工农革命歌曲和根据地音乐第二节:根据地的革命音乐1.绝大部分的工农革命歌曲是以现成的曲调添入新词:以城市小调、民歌的曲调来填词;以学堂乐歌的曲调来填词;以外国革命歌曲来填词改编。2.不少外国革命歌曲被介绍过来,如国际歌。3.瞿秋白的赤潮曲是我国工农革命歌曲中最早的一批创作歌曲之一。第三节:活动方式及特点和意义(1)活动方式:1.在部队建立各种革命文艺团体。2.成立“高尔基艺术学校”。3.创作革命民歌和工农红军歌曲,这些作品的创作主要是利用各地群众所熟悉的民歌来填词改编,反映革命地人民获得的自由幸福的新生活,如八月桂花遍地开、红军纪律歌。4.编演简单的歌舞话板剧和歌舞剧。(2)特点和历史意义:1.一方面与旧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民歌、学堂乐歌及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革命歌曲一脉传承,另一方面与苏联等国外革命歌曲也有密切联系。2.虽然形式上比较简朴,但却全面而真实的概括了当时根据地的战斗生活和革命群众的精神新风貌,体现了革命音乐的优秀传统和正确方向。3.不仅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起到极大的鼓励作用,而且对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音乐发展有深远影响。第七章、20世纪30年代城市音乐生活、音乐教育及黄自等人的音乐创作国立音乐专科学院(即上海音乐学院第)建立与1927年11月27日四节:黄自等音乐家及其创作黄自:字今吾1904-1938生于江苏川沙(今属上海)。近现代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清唱剧长恨歌:第一乐章仙乐飘飘处处闻混声合唱;第二乐章七月七日长生殿女声二部合唱和男中音女高音重唱;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起来男声四部合唱;第五乐章六军不发无奈何男生合唱;第六乐章宛转蛾眉马前死女高音独唱;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女声三部合唱;第十乐章此恨绵绵无绝期混声合唱和男中音独唱。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热血歌九一八等、艺术歌曲点绛唇思乡玫瑰三原等黄自的历史评价:黄自是一位才华横溢、才思敏捷的优秀作曲家,是中国近代民族化新音乐的积极倡导者;是以为作风严谨、修养深厚的音乐理论家;是以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音乐教育家。为中国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卓越贡献。第八章、“左翼”音乐运动及聂耳、吕骥等人的音乐创作。第二节:聂耳及其音乐创作。聂耳的创作:群众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前进歌、大路歌、开路先锋。抒情歌曲铁蹄下的歌女、塞外村女、梅娘曲、飞花歌。儿童歌曲卖报歌。改编整理民间器乐合奏曲金蛇狂舞、翠湖春晓创作特点:内容揭示了压迫下的群众生活与思想情感,体现了中国革命音乐的正确方向,初步解决了音乐如何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等问题。重视音乐上的民族风格和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同时也大胆吸取了外国革命音乐的因素,探索了以短小的动机或乐句为基础加以贯穿发展的原则。总的来说他的音乐具有民族性、大众性和时代特色。是我国无产阶级音乐事业建设的开拓者和奠基者。第九章、抗战初期的音乐创作及作曲家贺绿汀等。贺绿汀的创作:器乐作品牧童短笛(钢琴)、摇篮曲(钢琴)、晚会(管弦乐)、森吉德玛(管弦乐)。电影歌曲秋水依人、天涯歌女、四季歌等。群众歌曲游击队歌、嘉陵江上等。合唱垦春泥等。歌舞剧 海水。秧歌剧烧炭英雄张德胜等。问:简述贺绿汀的创作特色、成就和影响。成就:他先后创作了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闹新年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