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金融风暴反思.docx_第1页
华尔街金融风暴反思.docx_第2页
华尔街金融风暴反思.docx_第3页
华尔街金融风暴反思.docx_第4页
华尔街金融风暴反思.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经济统计学论文-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反思报告人:陶毅 (10级经济分析2班) 32010121315 2012年3月24日附: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百度文库,财富中文网,和讯网,世界财经报道,优酷视频。一、时代背景 2008年9月15日,世界聚焦美国华尔街。当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受此影响,纽约股市三大股指15日巨幅下挫,创下91 1事件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有人说这是百年一遇的大地震、也有人用金融风暴比喻这场危机。而处于这次金融风暴中心的人们,也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日子。二、经济危机的含义 经济危机是指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也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由于资本主义的特性,其爆发也是存在一定的规,美国第三大和第四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和雷曼兄弟公司也陷入困境,前者被美国银行收购。 经济危机分为主动经济危机和被动经济危机。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如果危机的性质属于这种被动型的,很难认为这种货币在危机之后还会回升,危机过程实际上是对该国货币价值重新寻求和确认的过程。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的产生完全在管理当局的预料之中,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为改革的机会成本。着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美国金融业陷入新一轮风暴。继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被政府接管后被迫申请破产保护。连续14个月来,由美国住房市场和金融业疯狂投机引发的危机持续恶化,对世界金融稳定和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了严重威胁。另:次贷危机形成图三、投行的前世今生混业经营时代(1929年之前)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管制始于美国。早在1864年,美国就根据国民银行法设立了对在联邦注册的国民银行进行监管的货币监理署(OCC),并且限制国民银行经营证券、保险等非银行业务。但国民银行法对州注册的银行没有约束力,很多国民银行可以通过在州注册的附属机构来经营被限制的业务,所以实际上货币监理署对国民银行业务的限制很宽松。1927年的麦克法登法(McFadden Act)将国民银行和州立银行置于平等竞争的地位,进一步放松了对国民银行业务的管制,国民银行几乎可以从事所有类型的证券。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的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几乎融为一体,商业银行在证券市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929年-1933年间大萧条导致了分离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出台,奠定了分业经营的基本格局。1956年的银行控股公司法以及1970年的银行控股公司法修正案中,增加了银行与保险业务分离的条款,进一步完善了美国的金融分业经营格局。美国的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同时给其他很多国家金融体系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日本在1948年证券交易法中,复制了美国的银行、证券分离制度,韩国等国家后来也实行了类似的分业经营。中国在1995年开始实施分业经营改革时,美国的分业经营体制也是参照对象。独立投行萌芽期(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危机长达4年之久,生产下降和失业增长都达到了空前猛烈的程度。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几乎下降了44,比1913年的水平还低16,倒退到1908年至1909年的水平,失业人数达到5000万人左右,一些国家的失业率竟高达3050。资本主义世界的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就美国来说,工业生产下降了56.6,其中生铁产量减少了79.4,钢产量减少了75.8,汽车产量减少了74.4,整个加工工业工人人数减少42.7,支付工资总额降低57.7,全失业人数达1200多万人。分业经营格局奠定(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出台)“1933年银行法案”,有时被称作“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分离开,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禁止向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并且重组了美联储。被认为是美国银行业分业经营的源头和正式依据。投资银行寻求突破(从1963开始,投资银行开始尝试突破限制,并且在大多数时候,它们的努力得到了司法判决的支持)投行兴衰转折(1998年花旗收购旅行者集团)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宣布和旅行者集团合并。(旅行者集团曾通过收购一家美国投资银行史密斯-邦尼公司,1997年,该公司又以90亿美元兼并了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所罗门兄弟公司,新组建的所罗门-史密斯-邦尼公司一跃成为美国第二大投资银行。)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一起企业兼并案,合并后组成的新公司成为“花旗集团”,合并后的总资产达到7000亿美元,净收入为500亿美元,营业收入为750亿美元。分业经营时代终结(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金融现代化法,正式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次贷危机(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尽管法律取消了商业银行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限制,但是在分业经营的70余年中,后成长起来的投资银行已经基本控制了美国和世界证券市场业务,证券发行承销、资产管理和证券经纪业务这些投资银行的核心盈利业务,基本掌握在以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为代表的证券业手中。商业银行想夺取上述业务的市场份额,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次贷危机给它们提供了一次机会,危机暴露出投资银行在市场发生急剧变化时流动性短缺的弱点,没有外部资金补充和证券资产持续贬值,使投资银行的资本金被迅速耗尽并走向破产边缘。以公众存款为支撑的商业银行却安然渡过难关,而且先后并购了困境中的贝尔斯登和美林公司,由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业重整开始了。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均已放弃了原有的投资银行经营模式。在五大投行以外,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AIG也于16日被美国联邦政府接管,并接受850亿美元联储紧急贷款以渡过难关。未来投行制度走向:投行模式不会消亡 将走小型专业化路线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次贷的出路作者理查德西拉接受和讯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银行的经营模式还将继续,但它会以规模更小,更专业化的“精品店”的形式运营。9月21日,华尔街仅存的两大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发布公告,将接受美联储监管,转型成为银行控股公司。至此,华尔街五巨头破产的破产,被买的被买,转型的转型,市场瞬间变成了混合经营银行的天下,美国的银行业仿佛回到了1930年经济大萧条之前的景象。在1930年大危机前,美国的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是可以混合经营的。大危机过后,投资银行业务被认为具有过高风险,美国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将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严格地划分开。摩根斯坦利和摩根大通就是在此法规下从同一银行中拆散的。90年代, 在华尔街的游说下,美国1999年11月出台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取消了商业银行,证券业和保险业混合经营的法律限制,允许商业银行进行全能经营.国际银行业的巨型合并案不断,超级银行不断产生,同时,投行产业高速发展,业务不断走向多样化,专业化,一体化,出现了五大投行鼎立华尔街的格局。如今,1930年危机的分业解决方案变成了现在的问题,投行并入商行,经营混合业务的全能银行可能成为新的主导模式。理查德西拉认为,将来投行职能会被更好的管理。“美联储现在不仅仅贷款给商行,还有投行和经纪人。政府会坚持查账,并有可能要限制金融机构使用的杠杆。”投资银行以杠杆率高而出名,商行最高通常有10-12的杠杆率,投行可以有25-30或者更多。理查德西拉说,今后管理者可能会对混业银行的投行部门实施远低于过去允许的杠杆率规定,对小型的投行也会一样。“我们正越发了解,没有任何一种银行模式是不会出错的。历史表明,任何模式的改变和管理的改变都不能使我们对将来的危机免疫。我确信这绝非金融史上最后一场危机。”理查德西拉说。反思和总结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发生,我们应该去总结,去反思。首先,金融监管必须加强。美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框架主要是在上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大萧条”时期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曾坦言,美国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已不能有效地处理当前的金融问题。金融监管作为政府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的一部分,理应在预防、处理金融危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不能放松。本来,风险控制是企业治理的重要内容,在通常情况下这几乎是一个常识。但在次贷危机中人们看到,美国的许多放贷机构、投资银行和抵押贷款融资机构都放弃了严格的风险控制,加入了住房市场投机炒作的大潮,最终酿成灾难性后果。包括贝尔斯登、美林和雷曼兄弟在内,美国最大的5家投资银行已有3家被收购或破产,而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巨无霸”房利美和房地美也被政府接管,其他破产或被兼并的金融机构数不胜数。这些企业陷入困境,不仅给其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而且使得美国金融市场面临剧烈动荡,系统性风险增加。相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业高度发达,并有着“现代、高效和专业”的光鲜外表。通过次贷危机,发达国家有必要反省,发展中国家更要引以为戒。在全球化时代,高度发展的金融业既是机遇,但同时也暗藏了巨大风险。如何趋利避害,是所有国家都必须考虑的问题。对于我国来说,一定程度上是个很好的契机!华尔街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金融业股价大跌,许多金融机构陷入危机,大批金融高端人才失业,这为中国金融机构并购,吸纳金融人才,进行全球扩张带来契机。 上海证券报9月24日刊登分析文章指出,由华尔街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与商品期货市场动荡还在持续中。 这场危机的爆发,其实是全球经济、金融格局长期失衡的必然结果;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重大调整;是包括资本、科技、人力、重要生产资料等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洗牌,尤其是对资源配置和资源价格格局的一次刚性调整。 而对中国来说,这场危机将带来三方面,即人力资源、金融服务资源、重要生产资料资源的特殊机会,也是裨益中国强盛的另类机会。第一, 受发达国家需求萎缩的影响,近年来已经脱离了需求基本面的国际原材料及大宗商品价格必然会出现拐点,走上回归之路,呈下降趋势。这对饱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之苦、面临巨大通胀压力的中国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目前,中国经济与城市化进程还在进化中,还需要多种国际资源。此时原材料价格回落,无疑对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会有积极影响。第二, 第二,当华尔街金融危机冲击整个金融业时,华尔街过剩的金融服务机构与高端技术,自然也面临了寻找买家的时候。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因为,不同于华尔街金融服务业过度膨胀,中国的金融服务业还处于幼稚阶段,正需要金融服务高端技术。此时出手,不仅可以用较低成本获得到较高的金融服务资源,而且还能改进本国的金融服务,缩短金融业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点。第三,比金融服务资源更宝贵的是金融人才资源。受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冲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