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陵导游词.doc_第1页
惠陵导游词.doc_第2页
惠陵导游词.doc_第3页
惠陵导游词.doc_第4页
惠陵导游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惠陵导游词 惠陵导游词篇一:武侯祠惠陵 各位评委老师: 我抽到的是成都旅游片区,我讲解的景点是武侯祠,请问我可以开始了吗? 各 位 游 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武侯祠游览。 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区武侯祠大街231号,整个建筑坐北朝南,万里桥、锦里在它的东面,红牌楼、成都体育学院在它西面。总占地面积约十四万平方米。 我们今天游览的路线是:由正门进入,依次游览三绝碑、刘备殿,然后,再沿中轴线经过诸葛亮殿、三义庙,到惠陵。 在游览之前呢,我得提醒朋友们:武侯祠是全国著名的古建园林,进入景区后请不要吸烟,注意安全,并保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 武侯祠始建于三国蜀汉章武三年,也就是公元223年,这以后,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修葺,尤其是明洪武年间蜀献王朱椿的大修和清朝康乾时期的扩建,以及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屡次拨款划地。先后增加锦里、三义庙等景点,才形成今日我们所见到的规模。武侯祠有三大特色:第一,它埋葬着刘备和他的两位夫人,是全国最早、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其二,它是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第三,它有着1700余年持续不断的景点开发史。正因为如此,它被人们誉为“三国文化的圣地”,是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说到武侯祠,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吟诵起杜甫的那首流传千古的佳作:“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的,古往今来,武侯祠不知曾打动过多少文人志士的爱国丹心呢! 接下来,就请随我一道来拜谒一下蜀汉昭烈皇帝刘备的陵寝吧。 请大家向左侧墙壁上看,看到什么?对,墙壁上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魏传统先生的题字“惠陵”,各位可能会问了:“这刘备墓为何叫做惠陵呢?”别着急,请听我慢慢道来: 史载:公元223年,刘备东下伐吴招致猇亭兵败,落荒而逃至奉节白帝城,又急又气以至卧床不起,病入膏肓,临终前急诏丞相诸葛亮并委以军国大事,还上演了一出白帝托孤的悲情戏剧。四月,刘备病逝。八月诸葛亮将刘备的灵柩运回成都安葬于南郊,由于刘备生前仁慈爱民,能与民恩惠,是仁惠的代表,按照谥法,他的陵寝被命名为惠陵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方青青土冢了。 再请看这门厅立柱上的对联,上联是:一抔(pou)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下联是: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上联中以曹操和刘备来做对比,用小小一抔土来形容惠陵,说它简陋而不张扬,时过千年却依然伫立,而曹操当年修建在漳河岸边的铜雀台早已荒芜,传说中为了防止后人盗墓而修建的72座假坟也荡然无存。这扬刘贬曹的是与非,正与邪,忠与奸,个中道理不言自明。下联说的是三足鼎立的局面早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这悠悠古道和寂寞的石麒麟还能让人回想起汉代朝廷的威仪来。是的,古往今来,历史淘尽了多少烽烟往事和英雄人物,只能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思啊。接下来,请大家随我穿过门廊进入墓园,共同来探寻惠陵的神秘吧。 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惠陵导游词篇二:桥陵导游词 桥陵导游词 现在,我就桥陵的概况向大家作一介绍。 陕西有这么一句话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 。在中国历史上有290年春秋的唐代,从高祖李渊到僖宗李儇,有18座唐帝王陵墓分布在渭北高原的蒲城、富平、三原、泾阳、礼泉、乾县一带,号称 关中唐十八陵 。其中有4座就在蒲城,分别是睿宗李旦桥陵、玄宗李隆基泰陵,宪宗李纯景陵和穆宗李恒光陵,加上以墓为陵的让皇帝李显的惠陵合称 唐五陵 。 大家知道,强汉盛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开元盛世时期,大唐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了顶峰,代表了当时世界发展的最高水平,而桥陵就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繁荣昌盛在陵墓建造上的代表。 李旦生于公元662年,卒于公元716年,享年55岁。他是女皇武则天的第四子,李隆基之父。他曾三次登上帝位,在位8年,正式执政两年半,建树甚微,后人评价他虽无政绩,但聪睿明智,恭良谦让,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急流勇退,三让天下,上让母亲,再让兄长,三让儿子,防止了宫廷政变,顺应了历史发展,为 开元盛世 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他死后送庙号 睿 ,就是指他生前三让天下的聪睿明智之举。 桥陵的建制与乾陵大同小异,都是以山为陵,在山腹开凿地宫,绕山筑城。城周长13公里,四方各开一间;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四门各有巨型石狮一对,玄武门还有形态各异的石马三对,这六匹马是昭陵六骏的变体,寓意由六骏引魂,浩浩荡荡地进人天堂。 陵园分内城和外城。据史料记载,陵内地面建筑当时有9间雄伟的献殿,十几座阙楼及下宫、陵署,至唐德宗贞元十四年 (798年),房屋已增至140多间,设有陵台令,典事等,官员30余人,陵户400余人。当年繁荣热闹的场面在杜甫赴奉先看望家人所留下的诗篇中得到了真实的描写: 先帝昔晏驾,兹山朝百灵。崇冈拥象设,沃野开天庭。 石门露霜白,玉殿莓苔青。宫女晓知曙,祠官朝见星。 至于这些雄伟宏大的陵园建筑毁于哪朝哪代,史书没有记载,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些号称 露天博物馆 的珍贵石刻。现在就将这些石刻逐一作一介绍: 步入625米长、110米宽的神道,首先看到的是一对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物。东边的那幢已经残损,西边的比较完整。华表又称望柱,是古代帝王表示自己接忠纳谏的象征。据淮南子载: 尧置诤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 ,因而也叫恒表和谤木,相当于今天的 意见箱 。然而,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其专制统治,作为虚心纳谦的华表形同虚设,仅仅演变为代表帝王陵墓的标志。 紧挨着华表的是一对獬豸。獬豸又名独角兽,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兽,能辨忠奸、识善恶,鹿头、牛身、马蹄、身生双翼,下有浪花相托,能腾云驾雾,能漂洋过海,在陆地上跑得最快。从不同的角度看獬豸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就像今天我们见到的三维立体画。远看人面兽身,像一个和善的老头托着双腮在沉思,近看怒目圆睁,锋牙利齿,有一种不可战胜的神威和霸气,忠臣过之,温顺可爱,奸臣过之,胆战心惊,将它置于陵道,起保护陵园的作用。 接着是一对鸵鸟。鸵鸟来自今天的阿富汗,过去叫吐火罗,是中外友好往来的见证物。桥陵的鸵鸟与众不同。汉唐陵石刻艺术专题片对桥陵的鸵鸟做了专题报道:桥陵鸵鸟吸取了汉魏六朝时期的雕刻艺术特点,线雕和圆雕相结合,以写生写实为主,给人以生的感觉、活的表现。鸵鸟脖子下面黄颜色的绒毛,用手一摸,给人一种软绵绵的感觉。鸵鸟的眼睛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看,发出好似乒乓球大的白光点,有龙睛之妙。 桥陵的石马,与昭陵六骏相比,也各具特色。昭陵六骏四蹄生风,英姿讽爽;而桥陵石马膘肥体壮,造型优美,披带华丽,这体现了当时社会物资丰富、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代特征。这些石马,大部分没有嘴,传说是百马成精,偷吃米面,被当地老百姓把嘴打掉了。西边第三匹马用手一拍,会发出一种洪亮的钟鸣声,神奇的是从任何部位拍击,声音都从马的嘴部发出,符合动物的生活习性。据说这种钟鸣声可以给人们带来好的运气,故游人常用手拍之。大家不妨一试。 石人又叫翁仲。阮翁仲是秦始皇手下一员大将,因镇守边关有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 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铸金人十二 ,以纪念已殉国的阮翁仲。后来陵墓前的石人都被统称为翁仲。桥陵的石翁仲与众不同,均为直阁将军装束,面部表情庄严肃穆,有的凝视远方,有的垂眉沉思,形态各异,属艺术珍品。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士元教授看过桥陵石刻后,赞誉 桥陵石刻甲天下 。 陵墓前的石狮,具有守护陵墓的威力,是封建法权不可侵犯的象征。桥陵石狮凝聚了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其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在1300多年前一个弱小民族是办不到的,它四肢健壮,胸肌饱满,用手一摸,起伏感很强,将置于陵前充分展示了大唐帝国雄视一切的霸气和傲气,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 桥陵建于开元盛世,因此陵园气势宏伟,规模宏大,有17座陪葬墓,有明显标志的11座:有三个太子墓、四个公主墓、两个皇后墓、一个名臣墓和让皇帝惠陵。 西部大开发给桥陵开发利用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桥陵保护利用规划已上报国家文物局并原则通过。发掘的让皇帝李显惠陵,唐代名宦高力士墓引起了国内外游客的关注。桥陵的绿化及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展开,桥陵博物馆正在筹备之中。桥陵旅游区必将成为渭北的一颗明珠,带动蒲城经济的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蒲城观光旅游。惠陵导游词篇三:清东陵导游词 清东陵导游词 默认分类 2007-12-11 13:54:06 阅读1221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全陵区以第一帝顺治陵墓孝陵为中心,其他陵墓依次分列两旁。东侧有顺治皇后孝东陵,康熙皇帝的景陵;西侧有乾隆皇帝的裕陵及裕妃园寝,咸丰皇帝的定陵及咸丰皇后的定东陵。此外,在东南部有同治皇帝的惠陵。在大红门外东侧有昭西陵。 孝陵,是清朝第一个皇帝顺治的陵墓,建于景色秀丽的昌瑞山主峰之下,是东陵的主体建筑,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进入陵区门户的大红门,依次为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神道石桥、神道碑楼、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直至宝城顶,大小建筑几十座,由一条十多华里长的砖石铺面的神道贯穿,形成了一条陵区的中轴线,脉络清晰,主次分明。各建筑物的梁枋斗拱有彩绘拱饰,屋顶及墙头有黄色琉璃瓦覆盖,建筑雄伟壮观。 康熙帝的景陵,位于孝陵东南,全部建筑仿孝陵,规模次于孝陵。隆恩殿内大柱耸立,甚为壮观。裕陵、定陵和惠陵,自小碑楼至宝顶的建筑与孝陵大体相同。但从整体布局来看,其规模均不如孝陵。这几个帝陵没有石牌坊、更衣殿和龙凤门。石像生的对数也少于孝陵。惠陵没有神道和石像生,定陵和惠陵没有大碑楼。 隆恩殿是陵寝的主要建筑之一。在隆恩殿建筑中,以慈禧陵隆恩殿及东西配殿建筑工艺水平最高。慈禧陵建于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慈禧以年久失修为借口,重建隆恩殿和东西配殿。重建后的慈禧陵三殿的梁枋架木、门窗隔扇,全部采用名贵的黄花梨木构制。在深褐色的原木上,直接沥粉贴金。三殿内的墙上镶有大小不等的30块雕花砖壁,共计237平方米。所雕花纹有“五福捧寿”、“四角盘长”、“万字不到头”等。所有雕砖的外围,均饰以蔓草、莲花和珠文,凡凸起的花纹,全用赤金叶子贴饰,底部用黄金叶子贴饰,赤黄二金,交相辉映。三殿内外彩画中,共有2400多条金龙。龙呈行、卧、升、降状,千姿百态,光彩夺目。所有这些为其他陵寝建筑所未见。仅贴金一项,就用掉黄金4592两之多。 地宫是石雕刻和石结构相结合的典型建筑,是陵寝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安放死者棺椁的地方。乾隆朝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他的陵墓修建时间长,规模大,地宫建筑工艺水平高。埋葬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宫进深54米,总面积372平方米,完全是传统的拱券式石结构。由一条墓道、四道石门和三个主要堂券组成,平面呈“主”字形。第一道石门叫罩门,门楼上的出檐、瓦垅的吻兽,都用汉白玉雕成,雕凿细巧。石门两壁各浮雕四天王像,大小与真人相仿,形态多姿,线条清晰。过罩门洞是明堂,安放帝后的“册”、“宝”之类。进入第四道石门,就是地宫的中心。这里券顶刻着三大朵佛花,东西墓壁各雕慈氏、普贤菩萨和佛教“八宝”。所有大理石壁面和券顶,布满了佛教题材的雕刻装饰和用梵文(古印度文)、蕃文(藏文)两种文字镌刻的经文,字体端庄,雕刻刚劲挺拔,技艺精湛。整个地宫雕刻主从得当,轻重分明,虚实配合,在视觉上富有节奏感,是我国罕见的一座地下石雕艺术宝库。 慈禧地宫规模比裕陵地宫小,但装饰别具一格,除第二道门为月光石的雕刻图案外,其余全用晶莹洁白的汉白玉石筑成,石雕技术亦相当高超。 清东陵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在新中国建立前,清东陵屡遭反动军阀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盗掘、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拨巨款对陵寝进行复原修缮和绿化陵区,而今已成为我国重点旅游名胜之一。2001年年初,被列为国家最高级别的“4A”级旅游景区。 清东陵主要景点:孝陵:孝陵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皇帝)的陵寝,位于瑞山主峰南麓,背后靠昌瑞山,前朝金星山,位居陵区主轴线上。后世四座帝陵依次分列左右,深刻了 居中为尊 、 长幼有序 、 尊卑有别 的传统观念。 孝陵的陵址是由顺治皇帝生前择定的。但由于定鼎之初,战事不断,国库空虚,加之顺治帝正当英年,并未急于兴建。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崩逝后才开始兴工,到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十九日,主体工程告峻。 该陵是清朝统治者在关内修建的第一座陵寝,规模宏大,气势恢弘。自金星山下的石牌坊开始,向北集资布置着下马牌、大红门、具服殿、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一孔桥、七孔桥、五孔桥、下马牌、三路三孔拱桥及东平桥、神功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琉璃花门、二柱门、祭台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和地宫。这大大小小的几十座建筑,用一条长约6公里的神路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序列。这些建筑的配置与组合均以风水学中的 形势理论 为指导,其大小、高低、远近、疏密皆以 百尺为形、千尺为势 的尺度进行视觉控制。并将山川形胜纳于景框之中,作为建筑的对景、底景和衬景,实现了 驻远势以环形,聚巧形而展势 的目的,给人以 高而不险、低而不卑、疏而不旷,密而不逼 和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的良好的视觉印象和强烈和艺术感受。由于该陵的营建准备不足,加之顺治皇帝停灵待葬,工程急迫,不得已拆用了包括北海西岸 清馥殿 在内的一些明代建筑的和构件。 该陵始建于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到二世纪九十年代历时三百三十多年,在自然力及人力的破坏下已经相当残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批准,于1991年至1993年进行了全面的维修,从而又以健康的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 定陵:定陵是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的陵寝,位于清东陵界内最西端的平安峪。定陵始建于咸丰九年(1859年)四月十三日,完工于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前后计有7年半的时间,净耗白银三百一十三万四千五百四十七两之多。 定陵陵址是由江西巡抚应*及吏部尚书柏*等人相度的,咸丰也曾亲临阅视,认为平安峪 左龙蜿蜒,右虎训俯,贴身蝉翼、牛角两砂隐约缠护;虾须、金鱼二水界划分明,灵光凝聚,穴法甚真,洵属上上吉地 。 虽然定陵始建于咸丰九年,但大规模营建还是在咸丰帝崩逝之后,兴工不久,在定陵的规制上曾引发了一场争论,工部侍郎宋晋认为慕陵裁撤了大碑楼、石像生、二柱门、方城、明楼,将隆恩殿、东西配殿规模缩小,朴实无华,节省了民力。而且,文宗帝后停棺待葬,山陵工程宜抓紧进行,应仿效慕陵规制营建。宋晋的建议遭到了礼亲王世铎等人的有力驳斥,最后,两宫皇太后采纳了世铎的建议,以祖陵的传统规制为主,同进,又效仿慕陵裁撤职了大碑楼、二柱门,地宫内不再雕有经文、佛像等。定陵的规制面为后世惠陵、崇陵效仿的蓝本,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定陵的用料分为两类,一类为筹办的物料,有咸丰帝生前陆续采买的,也有咸丰帝死后,从各地调运的;一类则为原宝华峪陵寝的旧料。宝华峪陵寝原为道光帝陵寝,因地宫出水被废弃。使用那里的旧料,主要是为了节省开支,同时也有缩短工期的因素在内。据档案记载,所用的旧料,大部分为石料,如石门、石像生、石望柱等大件白石计65件,各种旧砖605464块,旧隔扇62扇,坎窗24扇,节省白银20多万两。 定陵地宫内层层升高,建筑布局紧凑、高低错落有致,具有明显的层次感。 定陵地宫内葬咸丰皇帝和他的孝德显皇后。 昭西陵:昭西陵位于清东陵大红门外东侧,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孝庄文皇后的陵寝。 该陵座北朝南,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为:下马牌、神道碑亭、东西朝房、东西值班房、隆恩门、三座琉璃花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陵寝门、台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为地宫。陵寝前东侧建有制作祭品的神厨库。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文皇后病死,遗命将其葬在孝陵附近,按祖制家法,孝庄文皇后与皇太极合葬,入葬盛京(沈阳)昭陵既不想破坏祖制,又不愿意违背祖母遗嘱,只得在东陵建暂安奉殿,并将祖母生前喜爱的寝宫-紫城内慈宁宫东侧的一座庑殿顶的殿堂拆运到清陵建暂安奉殿,以停放棺椁,终康熙一朝,未能解决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雍正三年(1725年),世宗以孝庄文皇后暂安以来国家昌盛,圣祖在位历数绵长、子孙蕃衍为由,认为此地颇吉,故将暂安奉殿改为昭西陵,雍正三年初二月初三日动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将孝庄文皇后葬入地宫。 同清代其他皇后陵相比,昭西陵建筑规制非常独特:其它陵园的隆恩殿均为歇山顶,而昭西陵隆恩殿是庑殿顶。其它陵寝隆恩殿前仅一道门户,而昭西陵却建有两道门,相应地陵园也构筑了内、外两道围墙。陵前未开挖马槽沟,未建三孔拱桥。 孝庄文皇后是葬在东陵内辈分最高的人。后世子孙对她非常尊重。每次皇帝到东陵,都要先到这里拜祭,然后再去其它陵园。 孝东陵:孝东陵位于孝陵东侧,内葬清世祖福临的孝惠章皇后以及二十八名妃、格格、福晋。 孝东陵始建日期和竣工日期待考。孝东陵建成后,初称 新陵 。康熙五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正式称为 孝东陵 。 孝东陵的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是:三孔拱桥1座,东西朝房各5间,东西值班房各3间,隆恩门1座5间,东西燎炉各1座,东西配殿各5间,隆恩殿1座5间,陵寝门3座,石五供一座,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各式各样座。方城前神道两面三刀旁各有14座小宝顶,均南北纵向排列,每旁两面三刀行,东旁,外侧为10座小宝顶,内侧为4座小宝顶;西旁,外侧为11座小宝顶,内侧为3座小宝顶。宝顶的这种排列形式仍带有关外盛京妃园寝的遗风。 由于孝东陵是清朝建的第一座皇后陵,无前例可鉴,所以规制尚不完备,为此,后来的皇后陵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墓主人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顺治帝生母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蒙古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顺治十一年(1654)五月入宫,册为妃,六月立为为皇后,顺治帝死时,她年仅21岁。孝惠章皇后在康熙一朝备受尊崇。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初六日卒,终年77岁,五十七年(1718)入葬。 七位妃为恭靖妃、淑惠妃、端顺妃、宁悫妃、恪妃、贞妃、悼妃。 此外,孝东陵内还葬有十七个格格、四个福晋,这些格格和福晋都是福临的嫔御。由于清初宫闱草创,典制未备,皇帝的一些侍妾也称格格、福晋。到了清朝中期,后妃制度日臻完善,后妃等级、名号、称谓上的混乱现象才得以杜绝。 孝东陵首开为皇后单独建陵之制,其规制是后世皇后陵效法的蓝本。 景陵:景陵是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陵寝,位于清孝陵东侧1公里处。该陵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十日动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工。 景陵北依昌瑞山,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拱桥、望柱、石像生、下马碑、神厨库、牌楼门、神道碑亭、二柱门、台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这些大大小小的建筑以一条宽9.70米的神路贯穿成一个完整的序列,该神路南与孝陵神路衔接,北端直达宝城,弯环如龙,盘曲有情。 景陵是清五朝在东陵界内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其建筑规模稍逊于孝陵,建筑规模总体上是以孝陵为蓝本,但局部又有所改创。如圣德神功碑亭内立双碑;石像生缩减为5对;改龙凤门为牌楼门等。景陵在葬在葬制上也有重大变革,开创了先葬皇后,附葬皇贵妃的制度;另外还摒弃了尸体火化入葬的传统而改为土葬。景陵的建筑风格及丧葬形式大多为后世所效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清朝皇陵中的圣神功碑亭是由嗣皇帝兴建的,用以彰扬先皇一生的功业,景陵圣德神功碑亭建于雍正三年至雍正五年(1725-1727年)。按照雍正皇帝的意愿,亭内竖立了两块石碑,分别镌刻满文、汉字,用以记述康熙大帝60多年的赫赫功德。碑文由雍正皇帝亲自撰写,长达4300多字,是后世研究康熙朝历史的珍贵史料。 景陵石像生的布置有别于清代所有帝陵,自五孔桥至牌楼门段的神路由于地形的影响而呈弯环的曲线,无法像其它陵寝际样对称布置,于是当时的建筑设计人员就根据神路走向顺地制宜随曲就弯地进行设置,一改其呆板的模式而呈现出灵活多变、步移景换言之的效果,体现了当时人们的聪明和才智。 裕陵:裕陵是清入关后第四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的陵寝,位于孝陵以西的胜水峪,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乾隆十七年告竣,耗银170多万两。 裕陵明堂开阔,建筑崇宏,工精料美,气势非凡,自南向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桥、石像生、牌楼门、一孔桥、下马牌、井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三路三孔桥及东西平桥、东西班房、隆恩殿、三路一孔桥、琉璃花门、二柱门、祭台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和地宫,其规制既承袭了前朝,又有展拓和创新。 一、石像生设置8对,比其祖父康熙帝的景陵多了麒麟、骆驼、狻猊各一对,虽数量少于孝陵,但种类却与孝陵一样。 二、裕陵大殿东暖阁辟为佛楼,供奉各式佛像及大量珍宝。以后帝陵纷纷效仿,成为定制。 三、陵寝门前的玉带河上建有三座规制相同的一孔拱桥,龙凤柱头栏杆,桥两端以靠山龙戗住望柱。这三座拱桥徒刑优美,雕工精细,在清陵中仅此一例。 四、地宫内布满了精美的佛教题材的雕刻:三世佛、五方佛、八大菩萨、四大天王、二十四佛、五欲供、狮子、八宝、法器、佛花以及三万多字的藏文、梵文经咒,雕法娴熟精湛,线条流畅细腻,造型生动传神,布局严谨有序,堪称 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 和 石雕艺术宝库 。 裕陵的这些特征既是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笃信佛教个人意志的体现,也是处于鼎盛时期的清王朝综合国力的反映。 裕陵地宫内葬乾隆皇帝、孝贤、孝仪两位皇后,慧贤、哲悯、淑嘉三位皇贵妃,共计六人 清东陵: 1、我国古代三个皇陵建筑的辉煌时期:秦汉 唐 明清 2、清朝皇陵概况: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公元1664年入关到1911年灭亡,共统治中国26 8年,其将经历了10个皇帝,除末代皇帝溥仪外,其他9位皇帝分别在河北省遵化市合一县境内修建了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帝后妃陵墓群,即清东陵和清西陵。另外,在辽宁省沈阳市还建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以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