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美丽河湖建设的指导意见0503征求意见稿.doc_第1页
关于加强美丽河湖建设的指导意见0503征求意见稿.doc_第2页
关于加强美丽河湖建设的指导意见0503征求意见稿.doc_第3页
关于加强美丽河湖建设的指导意见0503征求意见稿.doc_第4页
关于加强美丽河湖建设的指导意见0503征求意见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水利厅关于加强“美丽河湖”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各市、县(市、区)水利(水电、水务)局,厅直属各单位:“美丽河湖”建设写进了省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建设的内容之一,这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我省河湖治理定位的再一次升华,体现了我省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更高追求。“美丽河湖”建设阶段,需要我们进一步更新理念、创新方法、提高河湖治理和管理水平,为有效指导各地、各单位组织开展好河流湖泊治理的调查、规划、方案、设计、建设等环节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制定本指导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落实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紧密结合各市提出的拥江发展、浙南水乡、浙中生态廊道、水上台州、千里水道、国家河川公园等重要战略部署和行动计划,以补齐防洪薄弱短板、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增强河流管护水平、彰显河流人文历史、提升便民景观品位为主要抓手,统筹谋划河湖系统治理与管理保护,努力打造“水网相通、山水相融、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河湖水环境,加快构建具有浙江独特韵味的浙北江南诗画水乡、浙西秀丽河川公园、浙东滨海魅力水城、浙中锦绣生态廊道、海岛风情花园的五大美丽河湖新格局,基本建成统一平台、机制健全、规范运行、全面监控、处置及时的智慧河湖管理体系。(二)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大通道”战略,提速推进“百项千亿”干流治理工程建设,打造主要江河美丽清水廊道。紧紧围绕“大湾区”、“大都市区”战略,启动推进高标准海塘建设,共建湾区两岸美丽安全屏障。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大花园”战略,加快推进河湖清淤与百河综治,打造乡村田园美丽诗画河湖。力争到2022年,更高水平增强河湖安全底色,河湖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夯实,完成五大江河干堤加固400公里,力争建成河口高标准景观式堤塘60公里,干流防洪能力总体达到20年一遇。更高质量营造河湖生态本色,河湖水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以流域为单元的“百河综治”全面实施,完成河道综合治理5000公里,建成美丽河湖500条(个)。更高层次打造河湖景观亮色,“一河(湖)一景一品一韵”遍地呈现,乡村河湖溪塘清淤整治全面提速,完成清淤2亿方,完成“万里万塘”农村河塘整治。更高标准增添河湖智慧成色。河(湖)长制管理持续深化,河湖标准化管理全面建立,智慧河湖“一张图”、“一平台”基本建成并有序运行。(三)有关要求。本指导意见主要适用于指导我省主要江河、主要平原排涝、中小河流治理的规划、设计、施工等建设管理各环节,清洁小流域、山洪沟治理、清淤整治(农村河沟)、圩区整治等可参照执行。各地要认真贯彻执行好浙江省河道建设规范(DB33/T614-2016)等相关规程规范及本指导意见,加强美丽河湖建设前期工作,加大前期工作投入,充分调查梳理河湖安全、生态、管护等存在的问题,充分调查梳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地百姓对河湖治理的发展需求、民生需求,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合理确定河湖功能,匠心打造精品工程。1、河流规划阶段。应充分融合城乡规划、旅游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践行多规合一。尤其要加强中小河流规划阶段防洪保护区调查,合理确定防洪标准。防洪保护区防护人口、耕地、规模经济等指标的统计范围应在相应标准洪水淹没范围线高程以下,禁止未经调查、淹没范围量测将河流左右岸城区、乡镇、村庄总体指标作为防护指标。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规范确定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对于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2014)没有明确划分防洪标准的小片防洪保护区,其防洪标准的确定应根据实际损失情况合理确定,避免造成设防标准过高、引起洪水归槽。2、概念方案阶段。概念方案设计是近年来我省河湖治理设计阶段的创新举措,是一个极富有创造性的设计阶段,积极鼓励各地开展河湖治理概念方案设计。应充分梳理河湖沿线自然、人文、产业等要素,分析问题与社会服务需求,挖掘凝练河湖特色定位和目标任务,分类展示河流湖泊安全提升、生态修复、管护设施、亲水便民设施、文化设施等布局,对滨水公园等重要节点和滨水慢行系统、植物等重要专项进行概念设计,切忌编制纯粹的景观设计方案,尺度较大的河流宜根据实施河段逐段细化。3、可研初设阶段。应按照河流规划、概念方案有关要求,坚持系统综合设计。切忌未做深入调查就开展设计工作,切忌简单地设计为堤岸、堰坝工程或景观工程。在相关编制规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和增加章节内容,治理措施的分类可参照本指导意见的分类方法。进一步重视地勘、测量工作,可借助无人机等作为查勘、设计的辅助手段。应加强前期技术评审环节把关,加强对农发、土地整理等河道治理项目的行业监管和指导服务。4、工程实施阶段。各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河湖治理工程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治理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制度,严格监管,确保工程质量。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有关事项:施工范围内现有岸坡、滩地、湿地的乔木和植物群落应尽可能的予以保留,对掩埋较深的树木宜采用树池等措施保护。应尽量减少机械化施工对施工范围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必要时采用人工作业等措施。非动土区岸坡、滩地、大块卵石等应严格保护,严禁以工程需求等原因对其破坏。采用植物护坡河段其表面压实度宜考虑植物生长的要求,必要时应提出土壤改良要求。施工应尽量避开洪水期和河道动植物生长、繁衍等敏感期。清淤原则上安排在非汛期施工,施工先上游、再下游、先支流、再干流。二、重点把握美丽河湖建设突出要素(一)关于河湖防洪安全1.重点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根据规划防洪要求,统筹考虑河湖堤岸建设、河湖清淤、阻水建(构)筑物拆除、安全管护设施建设等工程措施,提升河流行洪排涝能力,消除非法采砂安全影响。重点加强对顶冲河段、流速较快河段、交叉建筑物连接段及上下游河段的防冲措施建设;重点加强对洪涝灾害频繁、对人民生命财产威胁严重河段的防洪工程建设。2.合理建设堤岸工程。河湖岸线布设应尽量维持河湖自然形态,与沿线交通、便民、文化、景观、休闲等需求相结合。在结构型式选择上,优先选用生态自然的结构形式,充分利用原有自然岸坡进行加固修复,切忌过度渠化、硬化河道。在砌筑材料选择上,宜选用多空隙天然材料,慎用各类型混凝土结构材料。古镇、水乡等河湖宜采用块石、条石、卵石等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材质。3.合理建设堰坝工程。堰坝建设应以灌溉引水、改善生态、稳固河床等功能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避免堰坝建设破坏河流自然生态,切忌过度筑堰。堰坝选址宜在河道平直、河面较宽、河床岩基埋深较浅、对上游防洪影响较小河段,不宜在支流汇入口处以及桥梁、渡槽等交叉建筑物上游筑堰。堰坝型式应与河流形态自然融合,可融入当地人文风情元素丰营造“一堰一景”,但切忌模仿抄袭及生搬硬套。应采用低矮宽缓堰坝,蓄水后不得破坏现有滩林、滩地,对现有高堰宜研究降高处理方案。应充分考虑鱼类洄游通道。堰体外观不宜暴露混凝土面板等白化材料。应特别注重古堰坝的保护和修复,应充分调查堰坝的历史、结构型式以及施工技术和材料,不宜改变古堰坝的基本外观和结构,对古堰风貌已经丧失的堰坝宜考虑修复改造,做到修旧如旧。(二)关于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1.加强河湖生态调查。根据河湖治理设计的需要,在河湖治理前宜对河湖常年水质变化、常年水量情况、空间形态、植物群落是否完整等情况进行针对性调查,指出具体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初步建议。原则上中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都要开展此项工作,其他河湖治理项目根据设计需要开展。2.修复河湖空间形态。河湖空间形态要系统考虑并全面修复。平面上,对直线化、规则化的河湖岸线尽量优化调整,山丘区河流因采砂等原因留下的深坑、乱滩应进行整理,营造滩、洲、潭等空间形态。横向上,尽量构建岸、坡、滩、槽,相互之间应平顺过渡。纵向上,对现状严重阻隔鱼类洄游通道的拦河建筑物进行拆除或改造。3.保证河湖生态性水量。山丘区河流蓄水功能严重减退的河段,可采用修建小堰增加生态性水量,同时提出拦河建筑物、水电站等下泄生态性水量的具体要求。平原河道和湖泊要通过水系连通措施改善水体流动性,连通措施宜包括沟通断头河、拓宽卡口、清淤、引配水等。4.优化河湖植物群落。平原地区水质较差的非行洪排涝骨干河道和湖泊可通过配置水生植物和水生生物改善水质;山丘区河道可加强植物保护与增植,为鸟类、鱼类等提供栖息环境。应充分考虑景观效果,城镇区、村庄、田野等不同河段,宜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风貌;应注意四季色彩多样化,可以尝试一条河一个或多个植物主题,形成有震撼力的植物景观,湖泊植物配置宜营造湿地景观,在空间形态上应尽量避免等间距同品种密植布置。要充分考虑养护成本,乡村河段原则上不配置名贵、养护成本高的植物、草坪,城镇河段亦需体现自然野趣和经济性。要分析洪水冲刷和浸没情况,调查分析洪水冲刷、浸没深度、浸没时间等情况,合理确定不同品种植物配置的部位。5.科学清淤疏浚。河湖所沉积底泥是水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应选择确定科学合理的清淤方式和清淤规模,避免清淤过度。山丘区河流原则上不宜清淤疏浚,确有必要的须进行防洪安全和生态影响分析论证,杜绝借清淤疏浚盗采河道砂石资源。清淤前应进行淤泥的勘察、测量和检测,重点排查重污染行业,确定可能污染源的污染物类型、污染状况和污染来源。清淤原则上安排在非汛期施工,施工先上游、再下游、先支流、再干流。底泥处置应遵循“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根据底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确定底泥的处置方式。(三)关于河湖智慧管护建设1.完善水位流量监测设施。根据智慧化河湖建设目标,分析增设监测设施。山丘区中小流域内乡镇(重要集镇)区防洪控制断面增设水位监测设施,研究增加流量监测设施。平原河道内乡镇(重要集镇)区防洪控制断面、重要圩区、水利工程等处应布设水位监测设施。监测点应能够自动采集、长期自记、自动传输,监测数据处理系统应有自动报警功能。2.布设必要的视频监控点。按照智慧河湖建设需要,在管理房、水闸、泵站、重要堰坝、险工险段等重要区域布设必要的视频监控设施。在水灾害易发点等重要区域布置防洪避洪的水雨情预警设施。3.完善管护标识标牌。河湖管护标识标牌要完善。建成涵盖安全警示、河湖长制、工程特性、建设情况、水情宣传、交通指示、文化标示等标识标牌系统,并且注意尽量结合、美观、耐用,提倡优先考虑采用景观石、不锈钢等耐用型材料。河流定界设施尽量全覆盖,采用连续物理隔离、界桩等措施将河道湖泊划界成果在设计图上标明并在建设过程中落地。4.合理设置管护用房。充分改造利用现有管理用房,按照浙江省水利工程造价计价依据(2010)有关规定,增设必要的管理用房。管理用房功能应尽可能多样化,遵循节能、绿色、环保等原则,可与河长制管理要求、水情教育、群众要求、全域旅游、休闲驿站等配套设施相结合。5.保持防汛管护道路畅通。在现有防汛道路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新建堤岸道路、公路、乡村道路等,充分满足河流防汛巡查管护等需要,同时尽量兼顾沿河沿湖两岸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6.加强控制断面管理。按照智慧化河湖建设需求,在现有相关规划的基础上,加密控制断面,加强控制断面管理,在规划设计阶段分析确定河湖防洪、生态管理控制断面位置,提出其流量、水位、水质、视频监控、河道断面自动测量、喇叭等设施建设和管理等要求。(四)关于亲水便民设施建设1.合理布设滨水滨岸慢行道。慢行道原则上利用堤岸进行布设,堤岸顶慢行道可结合防汛道路,堤岸脚部慢行道应结合防冲功能布置。因乡村旅游等确需建设亲水栈道,应进行防洪影响分析,履行相关程序后实施。路面材料应结合骑行、漫步等功能进行选择,乡野段道路不宜选择城市化路面材料。慢行道不宜千篇一律按照绿道设计规范设计,更不提倡全部刷成彩色,应与整体自然环境协调。2.合理建设滨水滨岸小公园。在重要节点处可结合需求在居民集居区域或结合古桥、古堰、古树、古村落等布置滨水滨岸小公园,适当考虑休闲、健身、文化交流、观赏等综合功能,不得影响河道行洪安全,不得有阻水建(构)筑物。3.合理布置便民配套设施。在居民较集中的位置结合浣洗、取水、驳船等功能布置相应的河埠头、小码头、垂钓点等设施;在人流量比较集中的位置宜设置遮阳避雨设施。对阻水桥梁要进行改造;为河流两岸居民出行或休闲方便可新建跨河人行便桥。在重要节点上可考虑照明、公厕、停车场等公共设施。(五)关于河湖水文化建设1.开展河湖文化专项调查。河湖文化挖掘和文化设施建设是美丽河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体现河湖内在美的必要条件,可从以下四个途径进行调查挖掘:一是古河流工程和古治水人、治水事,二是当代现代河流特色工程、治水事迹,三是河流腹地的流域人文,四是特色创新类文化。省市县乡村级的母亲河(湖)原则上都要开展水文化调查挖掘和整理工作。2.传承展示古代水文化。对古桥、古堰、古渡口、古闸、古堤、古河道、古塘、古井、古水庙等古水利工程,对古代治水人物、故事、诗词文章进行挖掘整理,对现存的古迹进行保护、修复和文化设施建设,对已经不存在的重点古工程可考虑进行文化艺术性再现。3.彰显当代现代治水成效和治水精神。对当代现代河流上的特色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成效以及建设人物、故事等进行文化艺术性展示。在河流廊道与其腹地交通交汇点上,可考虑设置流域、区域特色文化的导引设施,既作为旅游交通导引,也丰满了河流廊道的文化元素,为全域旅游提供水文化支撑。4.特色创新类文化。根据规划或概念方案确定的河湖特色定位,创新策划诸如江山港的“浪漫”文化、寿昌江的“香”“野”文化、曹娥江大闸的“说水”等。5. 文化设施策划与展示。文化设施形式可为石、碑、亭、廊、墙、牌、馆、像等,内容可为物、字、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