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食疗方.doc_第1页
眩晕食疗方.doc_第2页
眩晕食疗方.doc_第3页
眩晕食疗方.doc_第4页
眩晕食疗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眩晕食疗方 1.将枸杞15克、红枣10枚加水煮30分钟,将鸡蛋2个打破调入煮熟,早晚两次服用。可补养气血、增强体质,对贫血、慢性肝炎、肺结核等慢性病所致头晕眼花、精神恍惚、视力减退、夜尿增多有疗效。 2.将鸡肉250克、首乌、当归、枸杞各20克加水共煮,食肉饮汤。可补血养肝,治疗肝血不足所致的头晕、眼花。 3.将牛肝100克切成片,与枸杞30克加水共煮,食牛肝饮汤,每日一剂。可补血养肝,治疗肝血不足所致的头晕、眼花。 4.甘菊粳米粥:取甘菊新鲜嫩芽或者幼苗1530克,洗净,与粳米60克、冰糖适量煮粥,早晚餐服用,每日1次,连服7日。适用于高血压、肝火亢盛之眩晕。 5.芹菜苦瓜汤:芹菜500克、苦瓜60克,同煮汤饮用。或用芹菜250克、苦瓜30克,用沸水烫2分钟,切碎绞汁,加砂糖适量,开水冲服,每日1剂,连服数日。适用于高血压、阴虚阳元之眩晕。 6.葛根粳米粥:鲜葛根适量洗净切片,沙参、麦冬各20克,经水磨后澄取淀粉,晒干,每次用葛根沙参麦冬粉30克与粳米60克煮粥吃,每日一剂,可以常食。适用于高血压阴阳两虚之眩晕。 7.车前粳米粥:车前子15克(布包)煎水去渣,入粳米60克煮粥,玉米粉适量用冷水溶和,调入粥内煮熟吃,每日1剂,常吃。适用高血压痰湿壅盛之眩晕。 8、乌鸡粳米粥:乌鸡1只剖洗干净,浓煎鸡汁,黄芪15克煎汁,与粳米100克共煮粥,早晚趁热服食。用于气血两亏之眩晕患者。 9、荔枝粳米粥:荔枝肉50克,山药10克、莲子10克加入适量水同煎煮至软烂时再放入大米250克,煮成粥即可。日服2次,用于脾虚血亏之眩晕者。 10、龙眼鸡子粥:龙眼肉50克、鸡蛋1只、枣30枚,加粳米适量同煮常服,用于气血不足之眩晕患者。 11、人参粳米粥:人参粉(片)3克,同粳米100克加清水适量同煮成粥,再把熬成汁的冰糖徐徐加入粥中,搅匀即成。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之眩晕患者。 眩晕偏方治疗的10个方法眩晕类似于现代所谓的前庭眩晕、梅尼埃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周围性眩晕常为发作性,多呈旋转型或上下左右晃动,程度较剧烈,持续时间短,从数秒至数日不等,常伴耳鸣、听力减退,水平或略带旋转的眼球震颤。中枢性眩晕常见的有摇摆感、地动感、倾斜感,或是头晕脑涨,头重脚轻,脚步虚浮感。眩晕程度较轻,持续时间可达数周以上,较少伴耳鸣、耳聋。中医认为,眩晕多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所致,当以平肝潜阳、益气养血、补益肝肾、燥湿化痰为治。临床观察发现,采用外治法可有效地防治眩晕。1.药枕疗法 配方1:夏枯草、荷叶、竹叶、公英、菊花各50g,研为细末,装入布袋中,当枕芯用,连续12月。配方2:野菊花500g,红花100g,薄荷200g,冬桑叶、辛夷、冰片各50g,共研粗末,装入枕芯,3个月为一疗程。此二方均可清热平肝,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2.湿热敷法 药用当归、伸筋草、路路通、丹参各50g,防风、雪上一枝莲各20g,白芷花10g,乳香15g。捣碎和匀,分装布袋中,放入水中浸泡约20分钟后,放入蒸锅中加热20分钟,取出降温至50左右时,置于颈部热熨。每次30分钟,凉了可再加热,每日2次,10日为一疗程。有条件者,亦可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取浓缩液至100ml,用8cm12cm与12cm12cm绒布两块,浸透药汁,置于颈部,并加置相等大小的两块电极板,通以15mA强度的直流电作离子透入。本法是中医湿敷疗法的扩大应用,利用直流电使药物离子通过皮肤、黏膜引入机体内,达到治疗目的。3.塞耳疗法 灵磁石10g,研为细末,分成2份,用纱布包裹,塞于双耳中,每日12次,每次1小时,连续57天。可平肝潜阳,适用于肾虚眩晕。民间还有用鲜生地塞患侧耳治眩晕法。4.耳穴疗法 取米粒大小之冰片,放在0.5cm0.5cm的橡皮膏中心,贴于双耳穴上(取穴:神门、脑、皮质下、交感,双侧,每次23个穴位),3天1换,4次为1疗程。用药时应将橡皮膏严格密封周围,防止冰片挥发。个别人贴药后有欲寐感,以后转清醒,不必多虑。本方也可治失眠证。5.敷百会法 蓖麻仁、生半夏各等量,共捣成膏状,外敷于百会穴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23天。可化痰除湿,适用于痰湿眩晕,一般用药30分钟后眩晕可明显减轻。6.填脐疗法 黄芪、五味子各10g,研为细末,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可健脾益气,适用于气血亏虚所致的眩晕。7.敷手心法 曼陀罗叶10g。最好用鲜叶,捣碎,加白酒数滴,包于左手掌心,每日换药2次,对肝阳上扰引起的眩晕效果较好。本品有毒,慎勿内服。8.敷涌泉法 吴茱萸20g,肉桂2g,共研细末,米醋调匀,捏成饼状,于睡前贴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次晨取下,连续35次。或取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用米醋或凡士林适量调为膏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连续1015天。可引热下行,适用于眩晕耳鸣,烦躁多梦,颜面潮红。9.足浴疗法 取山栀子、钩藤各 10g,水煎取药液泡脚,每日 12次,每次 1530分钟,连续 57天;也可用夏枯草30g,钩藤、桑叶、菊花各 20g,水煎足浴。此法适用于肝阳上亢型眩晕。10.穴位注射法 患者取坐位,选准双侧风池穴,医者用5号皮试针抽取复方丹参注射液2ml,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将针快速刺入皮下组织,缓慢推进0.50.8寸,得气后回抽无血,将药液缓缓推入,每穴各1ml,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1周。此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较佳。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合称。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站立不稳。目眩与头晕常同时并存,故合称眩晕。美尼尔氏病、高血压、严重贫血者、脑震荡、神经衰弱、动脉硬化、药物中毒、心律失常等,均可引发眩晕。本症患者轻者眩晕转眼即消失,重症者自觉眼前景物旋转不定,以致站立不稳,伴见耳鸣、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出冷汗、手抖面白等症状。眩晕为常见症状,体胖、体弱及老年人较易发作。雪梨山楂百合汤治眩晕【原料】 雪梨60克,山楂、百合各30克,白糖适量。【制用法】 按常法煮汤食用。每日1剂,连服l0日为l个疗程。【功效】 清热除烦,养阴泻火,生津止渴。适用于体质偏热而引起的头晕目眩、头痛、失眠、烦躁、口苦、咽干等。米酒甲鱼治眩晕【原料】 甲鱼1只(约500克),米酒50克,瘦猪肉100克,水发香菇8只,花生油60克,料酒、葱、姜、精盐、淀粉适量,蒜头1瓣。【制用法】 甲鱼宰杀后,剖腹,去肠杂,控去爪内的油,留下心、肝后,切成方块;猪肉切片后,加料酒、盐、淀粉拌和上浆;香菇洗净切开,姜切片,蒜剁成茸。锅内加油,架在火上,烧热,爆香蒜茸,放人甲鱼、姜片,煸炒一下;然后加肉片、香菇、米酒、盐,炒拌均匀后,盛于瓦缸内,放在大水锅中,隔水炖2小时左右,甲鱼和肉片酥烂即成。【功效】 甲鱼、猪肉皆有滋补肝肾,养血等功效,与香菇合烹食,可治疗眩晕、腰膝冷痛、失眠多梦等疾病。枸杞麦冬粥治眩晕【原料】 枸杞子30克,麦冬l0克,花生米3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制用法】 先将枸杞子、麦冬水煎取汁去渣,然后放入洗净的花生米、粳米煮粥,粥熟后调入白糖,稍煮即可。供早、晚餐服,710日为1疗程,隔35日再服。【功效】 滋补肝肾。适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头晕眼花、视物不清、耳鸣耳聋、消渴。健康人食用能增强体质、防病延年。丁香姜糖治眩晕【原料】 丁香粉5克,生姜末30克,白沙糖50克。【制用法】将白沙糖加水少许,放砂锅内,文火熬化,再加丁香粉、生姜末调匀,继续熬至挑起不粘手为度。另备一大搪瓷盆,涂以小磨香油,将糖倾入摊平,稍冷后趁软切成50块,随意食用。【功效】 和中化痰,降逆止呕。【附注】 丁香辛温芳香,有较强的温中化浊、降逆止呕的功效;生姜温化水饮,和中降逆;白沙糖性味甘平,可益气补中,和胃润肺。诸味共用,甜辣可口,对眩晕而兼恶心、呕吐的病人很有疗效。23.1气虚眩晕煎【来源】施治全,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组成】炙黄芪20克,别直参10克,老鹿角15克(先煎),桂枝、川芎、柴胡(酒炒)各10克,炙甘草5克。【用法】将上药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5分钟后进行煎煮,待沸后改用微火,再煎15分钟,滤取药汁;药渣再加少量冷水,如上法煎煮,沸后15分钟滤取药汁倾入前药汁中,分3次服(一日量)。每日1剂。【功用】益气壮阳。【方解】眩晕之症,显于头目,患者如坐舟车而旋转也。甚则卒倒而不能坐立。盖头为诸阳之首,清阳出上窍,而目在其中。清阳者,气也。气不足则血不能上奏于脑,以致头目空虚而眩晕作矣。其脉多沉、弱、微,口不渴、舌淡、苔白润,以益气升阳为治,方中黄芪味甘气温,为补气助阳主药;伍以别直参则补气助阳之力益强,协以川芎辛香走窜,上行头目,通达气血;鹿角益气补虚、散瘀活血,且血肉有情之品,生于头角,用于巅顶之族,其效弥彰;桂枝、甘草辛甘而气温,补助心阳;酒炒柴胡,味薄气升,鼓动胃气,以达清阳上行。全方配伍,具益气升阳、诱导气血上达头目之功。力专效宏,效果颇佳。【主治】气虚眩晕。【加减】伴肢冷畏寒者,加制附片20克,干姜10克,以扶阳祛寒;伴呕吐者,加姜半夏、生姜各10克,茯苓15克,以和胃降逆;伴大便不实者,加苍术10克,茯苓15克,腹毛10克,以振奋脾阳;伴脘痞者,加炒炽壳15克,桔梗10克,以升降气机而除痞。【疗效】余20年来,创用此方治气虚眩晕,屡收治效。23.2定眩汤【来源】张笑平,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组成】姜竹茹、姜半夏、广陈皮、云茯苓、炙甘草各10克,炒枳实5克,干葛根、紫丹参、双钩藤、生磁石(打碎、先煎)各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功用】豁痰泄火,平肝和络,升清降浊,开壅和中。【方解】本方实即加味温胆汤,从各种反复发作性眩晕的临床表现来看,其病机总不越风、火、痰、瘀、虚五字,本虚标实,虚实挟杂,而其发作期又多为本缓标急之证,故借温胆汤豁痰泄火、开壅宣痹、降逆和中;配干葛根,以升清,协紫丹参以和络;佐钩藤扩张血管,增加脑及内耳血液灌注量,从而迅速收取晕止呕除之效。【主治】以耳源性眩晕、晕动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代表的各种反复发作性眩晕的发作期。【加减】痰涎壅盛者加广郁金10克,陈胆星5克;肝阳亢甚者,加明天麻10克,生石决明(打碎、先煎)15克;络脉瘀甚者,加三七4克(研末;分冲),桑枝15克。【疗效】临床屡用,均获得满意的疗效。23.3川芎白艽汤【来源】冉雪峰,冉氏经验方【组成】白芷、川芎、秦艽、半夏、钩藤、石决明、泽泻各9克,枣仁12克,刺蒺藜、五味子各9克,细辛2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3次分服。【功用】祛风活血,镇静安神。【方解】方中以川芎、白芷善治头晕头痛;秦艽祛风兼活血;细辛香窜,助芎、芷之功;半夏降逆止呕;钩藤、石决明、蒺藜、五味子、枣仁安神镇静;泽泻通利小便。诸药配伍为用,用治头风眩晕,有较好疗效。【主治】眩晕。可用于美尼尔氏综合征。【疗效】临床屡用,疗效较佳。23.4清肝汤【来源】郭士魁,中医杂志(2)1986年【组成】葛根、钩藤、白薇、黄芩、茺蔚子、白蒺藜、桑寄生各12克,磁石30克,牛膝、泽泻、川芎、野菊花各12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功用】平肝熄风,清利头目。【方解】方用茺蔚子、白蔟藜、桑寄生、磁石滋阴潜阳;钩藤、野菊花、黄芩、白薇平肝熄风、清利头目;葛根祛风升清,泽泻清利小便;川芎活血通络,载药上行;牛膝活血通络,引热下行。诸药配伍为用,具有平肝熄风、清利头目之功。【主治】眩晕,证属阴虚阳亢者。【加减】阳亢症状明显,加生龙骨;失眠,加合欢皮,柏子仁;肾阴虚症状明显,加女贞子、川断;腹胀纳差,肝胃不和,加陈皮,木香。【疗效】临床屡用,效果较为满意。23.5定眩汤【来源】杨笃权,陕西中医(7)1988年【组成】天麻、半夏、全蝎、僵蚕各9克,白芍、夜交藤各24克,钩藤20克(另包,后下),茯苓15克,丹参3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功用】平肝定眩,舒颈醒脑。【方解】本病多因颈部慢性软组织劳损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衰老,肝肾精血不足,筋脉骨与关节失去濡养而发生退行性改变,经络阻滞,血脉不通,髓海失充,肝风内动,风火上扰神明所致。本方系以天麻钩藤饮和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而成。方用天麻、钩藤、白芍养阴清热,平肝熄风,解痉止痛;丹参、夜交藤养血活血,补肾安神;半复、茯苓降痰浊、健脾胃;全蝎、僵蚕通络活血、平肝熄风。全方具有平肝定眩、舒颈醒脑之功效。【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疗效】治疗60例,治愈36例,显效18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23.6平肝清晕汤【来源】张子琳,张子琳临床经验选辑【组成】生白芍12克,石决明15克,蒺藜12克,菊花9克,生地12克,龙骨、牡蛎各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平肝清热。【主治】肝阳上亢致眩晕,每逢用脑过多,或情绪激动,神经紧张而增剧。伴有目糊,口干、少寐、心慌等症。脉弦数。【加减】如眩晕甚者,加天麻、钩藤、玉竹等柔肝熄风之品;耳鸣甚者加磁石;大便干者,加当归、火麻仁;手足心烧者,加丹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