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生农村陪读问题的调查研究 精品.doc_第1页
关于中小学生农村陪读问题的调查研究 精品.doc_第2页
关于中小学生农村陪读问题的调查研究 精品.doc_第3页
关于中小学生农村陪读问题的调查研究 精品.doc_第4页
关于中小学生农村陪读问题的调查研究 精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结题报告书项目名称: 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调查 农村中小学家长陪读现象的调查报告 目录 引言11、 调研情况11、 调研时间 1 2、调研内容 1 3、调研地点 1 4、范围对象 1 5、方式方法 1二、基本概念界定23、 农村中小学家长陪读的现状与问题2 1、陪读人群女性所占比例较大 3 2、家长和学生对陪读所持态度不同 3 3、被陪读学生的心理压力普遍较大 4 4、被陪读的多数学生成绩有所提高 54、 农村地区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6 1、传统管观念:在贫穷的农村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6 2、现实环境: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大 6 3、实际问题:寄宿学校管理的问题和食宿质量问题 6 4、主观因素:学生的独立性较差 65、 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陪读的利弊分析7 1、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陪读的优势 7 2、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陪读的劣势 76、 针对会宁陪读问题的思考及对策8 1、政府方面 8 2、家长方面 9 3、拓展教育经费来源,为教育发展注入希望9 4、完善学校教学日常管理10 5、完善学校食宿条件10参考文献12引言一、调研概况(一)调研时间此次调研从20XX年12月份一直持续至20XX年12月份。历时一年。(二)调研内容 会宁地区农村中小学家长陪读的情况。(三)调研地点甘肃省会宁县。由于本次调研以农村中小学家长陪读情况的实质为目的,会宁不仅是全国闻名的状元县,而且在农村家长陪读这种情况的存在也更为普遍。(四)范围对象此次调研针对会宁县区部分中小学(包括会宁第一、第二、第四、第五中学)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并向部分陪读家长发放问卷30份。除此之外,课题组成员进行入户访谈,走访30位陪读家长及部分陪读学生,访谈的30位家长中,其中有7位男性家长,23位女性家长; 其中有18位以务农为业,他们主要来自八里乡、杨集乡、太平乡、大沟乡等,年龄处于3050岁之间,文化程度多数为初中,陪读时间在25年之间,陪读对象多为独生子女。本课题组共访谈教师20位,其中男生14位,女生6位,主要来自以上四所样本学校。 现将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五)方式方法1、方式:重点调查围绕会宁县区农村家长陪读的现象,重点选取会宁县中小学展开。因为会宁县是会宁基础教育取的了较大的成就。 会宁也是西北五省区教育第一大县,荣获“西北高考状元县”和“西北教育名县”的美誉。在一个西部地区的国家级贫困县,教育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是惊人的,也是不容易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近两年,最引人瞩目的是,在西部大开发的项目中,“西部开发助学工程”之“宏志班助学项目”又给会宁教育锦上添花。因此,我们选取会宁作为此次调查的对象。2、方法。本课题组主要采用调查法对白银市会宁县区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陪读现状进行了调研。所采用调研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1)问卷调查法。本课题组经过多次修改最终编定关于农村中小学家长陪读现象的调查问卷(学生问卷)和关于农村中小学家长陪读现象的调查问卷(家长问卷)两类问卷进行调研。问卷各10道题目,分别涉及到学生的基本信息、陪读期间学习成绩的变化、心理压力的来源、陪读期间与家长的关系、陪读对家庭的经济负担、生活自理能力、饮食与睡眠、及家长的基本信息,家庭经济情况、与学生的关系,陪读的目的、陪读后孩子学习成绩的变化、陪读的原因等方面的内容。本次调查从会宁县区部分中小学抽样调查(包括会宁一中、会宁二中。会宁四中、会宁五中等四所中学)。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6份,回收率93.0%为,经整理后有效问卷180份,有效回收率为90.0%。并利用 SPSS Statistics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2)访谈法。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在本研究中,共设计了家长访谈和教师访谈两种。家长访谈内容主要包括陪读的原因与目的、家庭经济状况、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孩子在陪读前后学习成绩的变化、陪读对家庭的影响等。教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在期间的表现情况、陪读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养成的影响、陪读对学校管理的影响等。通过对家长、学生与教师的访谈,进一步了解他们对陪读的认识及其相关的一些做法与想法。通过对家长、教师和学生的访谈,进一步了解他们对陪读的认识及其相关的一些做法与想法。 二、基本概念界定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对教育越来越重视,特别是越贫困的地区。因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所以家长在教育这方面可谓下了血本。在贫困的农村中更是如此,因而有许多家长加入到陪读的大军中。相同的陪读一词,却有不同的形式。总的来说,陪读有四种形式:一是监陪,二是半陪,三是暗陪,四是全陪。这里所指的陪读就是指父母或亲人随学生离开农村,进入乡镇或城市的中小学并在附近租房居住下来长期照顾学生的一种现象。三、农村中小学家长陪读的现状与问题 存在的问题:1、陪读人群中母亲或女性所占比例较大从宏观看,一个大背景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时社会竞争也日益加剧,随着独身子女家庭增多,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家庭为提高子女以后在社会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加大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比重,从而使得陪读现象增多。陪读的构成群体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陪读家长母亲多于其他亲属。(母亲占78%,其他占22%。)母亲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她们的道德素质及道德教育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中起到特殊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影响道德教育的成效。由于血液关系所形成的天然的感情纽带和教育形式,使母亲在教育和培养子女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母亲与子女朝夕相处,对孩子的情绪、爱好最为了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规劝,其效果往往比其他人的教育效果更好。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分析,子女对母亲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依赖和信任,使其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引导。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形式不仅是讲道理,更重要的是她们平时的言谈举止,处世态度,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等,都对子女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因此,在陪读过程中大多数家长和学生选择母亲作为陪读人。2、家长和学生对陪读所持态度不同这次调查发现家长和学生就是否希望陪读及陪读目标方面的认识有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部分学生不认同家长陪读,这种情况占调查人数32%。中小学时代是人格形成和个性发展的时候。家长陪读,会降低孩子的自理与独立能力并弱化与人交往的能力。被陪读的孩子从思想上诸事依赖父母,从心理学角度讲,当一个人习惯了事事依靠别人,不懂得独立思考,也不会独立思考,那么他就无法心理“断奶”,无法自立自强,甚至影响到其他方面,如遇事优柔寡断,生活不能自理等。而且,对被家长陪读的中小学生而言,学生是他们在学校教育阶段的主要社会角色,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学习,因此,家长和教师更为关注的也是他们的学习。这些学生一旦放学回到家长租的房子里时,这时他们的角色虽然已经从学生转到孩子上了,从而减弱了他们对于主要任务是学习的意识,将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迫切性。(2)大部分家长陪读主要是为了督促孩子学习,其次是照顾孩子的生活。而大多数孩子认为陪读更应该先照顾好生活。在调查中,85.6%的家长都认为:“学习是孩子唯一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只要孩子的学习好,那其他就什么都不用操心了。我们陪读不就是为了孩子的学习吗?”因此,从家长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家长已经在无形中成为了教师的助手,着力关注学业成绩,重视学生这一社会角色,而漠视了他们个性、人格的培养完善以及生活其他方面的妥帖。而40.8%的学生则认为在陪读中,更重要的是照顾好他们学习以外的其他,只有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中,自己才能更加投入到本职工作学习当中。3、被陪读学生的心理压力普遍大据了解,学生的压力93%主要来源于学习成绩,家庭经济和父母的期望。大多数家长都特别注重学习成绩。陪读的家长一直陪在孩子身边,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压力。经调查统计,有11.8%的学生认为压力很大,28.8%的学生认为压力较大。“陪读很花钱,但选择了这条路,就不想钱的事。”接受访谈的一位家长说到“没钱或没时间就陪初三和高三,有钱有时间就从小学开始”。正是家长的这种拼尽全力陪读意愿和过高的期望使得陪读的学生觉得和别人比起来,似乎取得好的成绩就是自己的义务,从而在无形中给自己的学业增添了精神负担。4、被陪读的多数学生成绩有所提高。关于陪读后学生成绩的变化,经调查统计有56%的陪读学生认为父母陪读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31%的学生认为陪读后成绩无明显变化,有13%的学生认为父母陪读后成绩有所下降。分析总的原因得出:数据表明,成绩提高的学生普遍认为父母的陪读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效果。父母更多的爱和关注有益于自己的健康成长。父母有意识地、合理地陪读,能够督促自己按时按质地完成作业,形成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进而尽快、有效地帮助适应学校,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今后的独立学习奠定基础。而陪读后成绩无明显变化和陪读后成绩反而下降的学生则更多的认为父母在陪读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存在的认识偏差,他们往往会过分发挥作用,同时,为了防止自己行为失控,时时陪伴左右,事事监控跟踪。并且包揽需要学生自理的一切日常生活,无视其生活技能的培养。久而久之,这样的陪读使得学生产生了“陪读依赖”。这种依赖既是一种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一种亲子之间双向互动的行为模式,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起着消极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陪读依赖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依赖父母的帮助去解决问题,容易养成不爱动脑筋甚至厌学的毛病,并且在生活中也容易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行为习惯。这种陪读行为不仅达不到帮助的目的,反而强化了学生的依附性,延缓了其独立性的发展,使得他们缺乏积极主动性,稍有一点困难就会求助于他人,智力和创造性因此受到阻碍。一旦面临必须亲自动脑动手的情境时,往往茫然不知所措,常常表现出畏前惧后,缺乏耐性和责任,并导致与周围同学的关系相处不融洽。这一连贯的反应最终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四、农村地区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1) 传统观念:在贫困的农村只有读书才能改变人的命运甘肃省会宁县处于黄土高原,以黄土和黄沙为主,基本没有绿色植被。地处高原,气候干旱少雨,自然环境恶劣。在这种自然环境下,当地人靠天吃饭,有50%的农民处于温饱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唯一能改变命运的就是读书这条路,所以当地农民把读书看得特别重要,供孩子读书是那里家长最重要得任务。他们则大多选择陪读,一直到孩子考上大学。会宁县之所以被称为是状元县,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家长苦供,二是学生苦读,三是老师苦教。而陪读就是家长苦供的重要表现之一。(2) 现实环境: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大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根本原因就是国家财政投入不均衡。长期以来,城市中学由国家全额拨款,而农村多是民办。由于财政投入不均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造成了城乡教育设施和教育力量的巨大差别。在城市的学校有宽敞的教室、舒适温暖的宿舍、有图书馆、有电脑房、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等优势的教学设施。农村的学校普遍都是昏暗的土教室、简陋的教学设施。而这种巨大的差距引发了农村的家长进城陪读的现象。我们访谈得知有80%的家庭选择陪读时为了让孩子享有更高质量的教育。(3) 实际问题:寄宿学校管理的问题和食宿质量问题据调查,有些住校生在宿舍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学生晚上不按时作息、打闹、甚至溜出去通宵上网。很多家长道心孩子不认真学习,只好去学校陪读。这种情况占我们调查人数的23%,且多为男生。学校的食宿条件较差,农村中80%的学校宿舍没有暖气。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需要加强营养,在生活上有需要照顾,选择陪读一是督促孩子学习,二是照顾孩子身体。这也是促使农村家长进城陪读的主要原因。(4) 主观因素:学生的独立性较差现在的学生是温室里的花朵,离不开父母。遇到一点小问题就不知所措,只知道让父母做。另一些学生则缺乏自控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约束力差,很容易受外界不良风气影响。沉迷于网吧、游戏厅,抽烟、打架、早恋等。据我们访谈得知这些情况让很多家长很不放心,为了孩子不得不去陪读。五、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陪读的利弊分析(1) 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陪读的优势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帮助孩子解决生活问题,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去学习;给孩子提供良好的食宿条件,有利于海里身体健康;享受到高等教育。在接受我们调查的一个班里50多名学生中,有20多人来自农村并有家人陪读。“来县城读书的选择是对的,学生在这里积累的人脉资源和开阔的心胸对他以后的发展会有好处。”班主任韩老师强调说,“这里将来有出息的人更多一些”。同时,作为陪读“新人”的马阿姨笑着告诉我们,在她受到其他陪读家长的“启发和震撼”后便想办法把读初一的女儿转到会宁县二中。那个朋友的儿子从这里毕业后考上了省外的重点大学。(2) 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陪读的劣势1、从微观可以分成对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影响,其中: 第一、对家庭的影响 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农村陪读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到城镇附近租房子,放下自己的工作,使家里少了一半的收入且多了一份开支,大多数农村家庭难以支撑这种负荷。“钱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孩子的成长最重要。”当我们问及陪读给家里造成的困难时,42岁的王阿姨这样回答。同为陪读家长的周红说,他已经一年没去照看生意,而是在县城陪自己的孩子,不过如果没有钱,他的女儿周敏只能在老家那所破败的村小开始读书生涯。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孩子的社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陪读家长大多数是母亲,这就意味着父亲教育的缺失。还有就是母亲多孩子进行教育普遍存在“四过现象”:过多保护、过多照顾、过多期望、过多爱护。陪读家庭由于结构不完整以及偏失的教育理念,而无可避免的让家庭功能弱化。 第二、对学生自身的影响造成学生自身能力的缺失。中小学是孩子人格和个性的行车和发展阶段。家长陪读会降低孩子的自理与独立能力并不利于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陪读的孩子不会洗衣、做饭等家务劳动,导致孩子缺乏相应生活能力。陪读孩子从思想上事事依靠父母,从心理上养成了依靠别人的习惯,导致孩子无法自立自强,做事优柔寡断,还容易形成懒惰和不负责任。同时,还会导致孩子精神方面的不良表现,比如缺乏责任感,自私,偏激等。2、从宏观又分为对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第一、对学校的影响家长陪读对学校最大的影响就是不利于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教育目标。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一思想被全球各国认同。但是由于家长陪读在生活上权利照顾孩子,容易让孩子形成懒惰的习惯,另外,陪读的学生缺乏和同学一起交流与交往,不利于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还有一部分学生放假时多和嫁人在一起,很少参加集体活动,这不利于他们集体观念的形成,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集体责任感。学校的集体活动会让孩子与同学共同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学会与别人沟通和交流,以及培养团体精神和协作精神。所以陪读一定程度上一影响了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二、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家长陪读造成了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和农村人口空虚,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加重了城市住房的紧张,放假的上涨,环境污染严重,交通堵塞,医疗负担加重等等。又由于农村家庭中一般父亲外出打工挣钱,母亲陪读,家里就只有孤寡老人,无人照料,出现留守老人的社会问题。六、针对会宁陪读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陪读,陪读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且在会宁更为崇尚学习的地方,这种现象将长期存在在当地的教育中。陪读现象既有利也有弊。从长期看,它的弊大于利。为此,尽量避免这一现象进一步发展,要从各方面入手综合去改变这一长期存在的不良现象。(1)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优化本地乡镇教育资源。会宁县因红军长征三大主力会师于此而名扬天下,如今又因高考成绩显著而被誉为“西北高考教育名县”,形成了以落后经济承载庞大教育体系的“会宁教育现象”。究其贫困生的成因,是由于会宁县自然条件严酷,十年九旱。农民收入以农业为主,粮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学生上学费用的筹措比较困难,自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上学困难问题得到缓解,但农村初中寄宿生的生活困难问题依然存在。再加上乡镇教师的分布不均,教育教学设施的匮乏及支撑教育发展资金流的缺失,如此等等最终造就了会宁这个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失衡。因此,面对如此困境,首先,要加强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缩小会宁县区城乡差距,如建立较好的教学楼、图书馆、计算机房、体育场等。其次,加强农村的师资力量建设,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办学的水平和质量: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大学优秀毕业生加入农村教师队伍;第二、加强对农村教师的专业职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第三、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和待遇。(二)家长应转变传统观念,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陪读,应根据孩子和家庭的特点来选择是否陪读。会宁自古以来就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兼之多年形成的“三苦两乐”精神(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是会宁教育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会宁教育振兴的根本原因,是推动会宁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动力源泉。大部分家长认为陪读可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食宿条件,让孩子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投入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显然这种观点不正确,孩子最终要学会独立的生活和学习,但家长过多的操心这些,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孩子自立自强能力了的培养。因此,父母要改变这一传统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和生活能力,让他们更加宽容、忍让、坚韧,能够坦然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使孩子养成自己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注重孩子全方位的发展。(3) 拓展经费来源,为教育发展注入希望 自恢复高考以来,会宁累计向国家输送大学生超过6万人。上世纪80年代,教育部一位官员在谈到会宁教育成果时这般感叹:这是西北贫困地区创造出来的教育“传奇”。总人口58.33万,96%以上是农村人口,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369元。会宁全县贫困小学生共计51193名,每年每人需援助380元,共需要援助1945.334万元。初中生36918名,每年每人需援助950元,共需要援助3507.21万元;高中生18371名,每年每人需2500元,共需要援助4592.75万元。当地入不敷出的有限财政的更难独立支撑教育及其他事业的发展。然而,经费的缺乏阻碍了作为教育标榜会宁的进一步发展。经费投入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