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福建省高等学校.doc_第1页
2009年度福建省高等学校.doc_第2页
2009年度福建省高等学校.doc_第3页
2009年度福建省高等学校.doc_第4页
2009年度福建省高等学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 2009年度福建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申报表(本科)推 荐 单 位 闽江学院数学系 所 属 学 校 闽江学院课 程 名 称 解析几何 课程类型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验)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理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数学 课 程 负 责 人 吴炳烨 申 报 日 期 2009-04-17福建省教育厅制二九年四月填 写 要 求一、 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1 课程负责人情况1-1基本信息姓 名吴炳烨性 别男出生年月1965年5月最终学历研究生职 称教授电 位理学博士职 务系副主任传 真所在院系数学系E-通信地址(邮编)福州市大学城闽江学院数学系(350108)研究方向微分几何1-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解析几何 专业基础课 5 3 350拓扑学 专业课 3 1 45高等数学 公共课 3 1 120概率统计 公共课 3 1 50高等几何 专业课 3 1 98承担的实践性教学:1.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3届,19人。2.为本系师生主讲几何系列学术讲座8次。3.指导本系学生实习实训。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基础数学教学团队,闽江学院教学研究课题,2008年至2009年解析几何,闽江学院精品课程,2008年至2011年教学研究成果:整体Finsler几何(研究生教材,上海市重点图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1-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作用1.芬斯勒几何中的若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7.01-2009.12 主要成员(排整体与局部问题研究 名第二)2.伪黎曼-芬斯勒子流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2006.04-2007.07 主持形几何研究3.芬斯勒几何若干问 福建省教育厅科技 2007.01-2008.12 主持题研究 项目4.黎曼几何若干问 闽江学院科研项目 2005.10-2006.10 主持题研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近五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有10篇属SCI),代表作品如下:1.Some rigidity theorems for locally symmetrical Finsler manifolds, Journal of Geometry and Physics, 独著,2008年7月;SCI:322BD2.A global rigidity theorem for weakly Landsberg manifolds,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 独著,2007年5月;SCI:177LK3.Comparison theorems in Finsler geometry and their applications, Mathematische Annalen,二人一,2007年1月;SCI:124MU4.Some results on tangent bundle of Finsler manifolds, Publications Mathematicae Debrecen,独著,2007年6月;SCI:199QY5.A local rigidity theorem for minimal surfaces in Minkowski 3-space of Randers type, Annals of Global Analysis and Geometry,独著,2007年4月。SCI:166UO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1.2006年度闽江学院科研先进个人,闽江学院,2007年6月;2.2007年度闽江学院科研先进个人,闽江学院,2008年6月;3.“闽都学者”特聘教授,闽江学院,2008年3月。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贤锋性 别男出生年月1963年5月最终学历大学本科职 称副教授电 位学士职 务传 真88089908所在院系数学系E-mailX通信地址(邮编)福州市大学城闽江学院数学系(350108)研究方向代数学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解析几何 专业基础课 5 1 100 初等数论 专业课 3 6 500 高等数学 公共课 4 8 800承担的实践性教学: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4届,28人。承担的教学研究课题:基础数学教学团队,闽江学院教学研究课题,2008年至2009年解析几何,闽江学院精品课程,2008年至2011年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1.关于环上的块循环矩阵环,数学研究,独著,2004年3月;2.最大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的应用,闽江学院学报,独著,2006年11月。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郭晶性 别女出生年月1971年2月最终学历研究生职 称讲师电 位硕士职 务传 真所在院系数学系E-通信地址(邮编)福州市大学城闽江学院数学系(350108)研究方向实分析与泛函分析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数学分析 专业基础课 5+5+4 1 95 解析几何 专业基础课 5 1 100 实变函数 专业课 3 2 203 微积分 公共课 3 1 150承担的实践性教学:1.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2届,11人。 2. 带队实习:福州三中实习队(2008届),学生8人。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20072008年度数学系教学奖承担的教学研究课题:解析几何,闽江学院精品课程,2008年至2011年教学研究成果:编写高校教材高等数学,同济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08 -3529-7/O.300,约7.968万字.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1微分方程边值问题正解的存在性,第一作者,闽江学院学报,2005年11月;2微分方程边值问题正解的存在唯一性,第一作者,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4月;3微分方程边值问题无穷多解的存在性,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第一作者,2006年12月;4一类非线性系统有界解的存在性,闽江学院学报,独著,2008年11月。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陈波性 别男出生年月1977年7月最终学历研究生职 称讲师电 位硕士职 务传 真所在院系数学系E-mailC通信地址(邮编)福州市大学城闽江学院数学系(350108)研究方向金融工程与金融风险管理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概率统计 公共课 4 2 170 线性代数 公共课 3 1 100 高等代数 公共课 4 1 100 解析几何 专业基础课 5 1 50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一届,6人。承担的教学研究课题:解析几何,闽江学院精品课程,2008年至2011年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1.Heath-Jarrow-Morton期限结构模型及二叉树解,独著,统计与决策,2006年11月;2.关于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思考,独著,中国水运,2006年7月。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33. 教学队伍情况3-1人员构成(含外 聘教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科专业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吴炳烨男1965年5月教授基础数学课程负责人贤锋男1963年5月副教授基础数学主讲教师郭晶女1971年2月讲师基础数学主讲教师陈波男1977年7月讲师金融数学主讲教师、网络维护3-2教学队伍整体结构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本教学队伍共由4人组成,中、青年相结合,具有较好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职称结构:教授1人、副教授1人(高级职称占50%),讲师2人(占50%)。学历结构:博士1人(25%),硕士2人(50%),学士1人(25%)。年龄结构:40-50岁教师2名(50%),40岁以下教师2名(50%),平均年龄39岁。学缘结构:省外高校毕业2人(50%),省内高校毕业2人(50%)。3-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1 贯彻闽江学院“应用教学型本科大学”的办学定位,在教学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定期举办数学建模竞赛、计算机软件设计等多项赛事,改革单一的课堂教学培养模式。2我系始终把教学研究与改革作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工作来抓。每学年定期举行系教学科研研讨会,不断强化教师的教研、教改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每次会议均形成有一定水平的论文汇编。3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对解析几何课程,在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教材建设,选用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优秀奖的教材;改革教学内容,从2008级新生起,将原先讲授二次曲线理论改成讲授二次曲面理论,以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对师范类学生,从2007级起,将另一重要的几何基础课程微分几何改成必修课,以培养学生现代数学素养。2008年,解析几何获闽江学院精品课程立项。4.结合教学研究,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上下工夫。教师之间相互听课,教研室经常性地开展教研活动,开公开课;系里定期举办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激励教师不断钻研业务。3-4师资培养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1. 根据数学系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要求,从2006年开始在全系开展教学改革与精品课程系列论坛和课题研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省内外课程建设研讨会,学习厦门大学等高校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经验。2按学校的要求,安排他们参加福建省举办的青年教师培训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全部老师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3给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有教学经验的指导教师(副教授以上职称),进行传、帮、带。4. 定期组织全系“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优秀奖”评选活动,聘请校教学督导组担任评委,评选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优秀者,使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较快的提高。5. 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外出进修,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班,请骨干教师举办现代数学研讨班等,成效明显。其中课程负责人吴炳烨教授主持的微分几何研讨班,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吸引了福建师大若干名教师、研究生前来参加。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4课程描述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解析几何课程是本科院校数学系的重要基础课,也是非数学系重要公共课高等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几何与代数的对立统一的思想方法是现代数学的基础。本课程的开设,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现代数学基础与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获得实际应用能力及科学思维方法,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校非常重视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从原福州师专起就开设了本课程,因此,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积累相当丰富,本课程在我校是一个具有良好教学传统的课程,经过近五十年的教学积累与教学改革实践, 逐步形成了现在的教学内容体系和讲课风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深受学生欢迎。近几年来,我系已开展的有关解析几何课程的改革措施主要有:1制定教学大纲,实现了统一要求、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考试(评分标准),规范了本课程的教学。 2适应新形势,改革教学内容,从2008级新生起,将原先讲授二次曲线理论改成讲授二次曲面理论,以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对师范类学生,从2007级起,将另一重要的几何基础课程微分几何改成必修课,以培养学生现代数学素养。 3积极开展课程建设。按照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要求,选用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优秀奖的教材,配备具有高级职称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及有潜力的年轻教师任主讲教师;改革大班教学模式,从2008级起,按自然班教学,以加强本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按照我校“高水平、有特色开放的多科性应用教学型本科大学”的办学定位,及按“发展需要培养人”,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服务海西建设的应用型、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我校是一所培养应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的院校。本课程作为数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其基本工具向量,不仅是现代数学的基本工具,在其他一些学科,如物理学、工程技术等中也是解决问题的强有力武器。同时,本课程内容作为理工类、经管类等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必考内容,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好坏不仅会影响到学生个人数学能力的形成,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解析几何作为数学专业重要基础课及公共课高等数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学生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今后学习各类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面奠定必要的基础。随着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带来学生质量的下降,本课程在教学上宜分类进行。具体地说,对数学专业的学生,对几何三大基本功计算、证明及作图全面要求,以培养其数学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对非数学专业学生,着重于基本概念的掌握与基础知识的应用,而对于具体理论推导则可不作高的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努力培养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理性思维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解析几何安排在第一学期开设,周学时5,共75学时。 知识模块及对应的学时数具体列表如下:序号内容学时数备注1向量与坐标202轨迹与方程43平面与空间直线164柱面、锥面、旋转曲面与二次曲面155二次曲线的一般理论自学6二次曲面的一般理论207合计75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解析几何课程的重点是:向量代数、标架与坐标、轨迹与方程、平面与空间直线、特殊曲面、二次曲面及二次曲面的一般理论等。难点是:向量的各种乘积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各种标架的联系与区别、行列式与线性方程组初步、空间曲面与曲线的参数方程、空间坐标变换及二次曲面的化简等。解决办法:为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以上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们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基本概念的引入,介绍基本概念的各种背景,通过对概念和基本性质的重点讲解,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概念,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对于课程需要的行列式与线性方程组的初步知识,着重三阶与四阶行列式的计算及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的应用,对具体的理论推导不作要求。(3)加强典型例题的分析与讲解,深入分析内容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特点,使学生掌握它们的计算及应用,充分利用习题课训练学生解题的能力。(4)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根据本科生的认识和理解的特点,采用启发教学法,注重课堂双向互动,注意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算技巧。(5)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对上述所有重点、难点问题,合理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类型齐全的习题。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本课程中虽未正式列出实践教学内容,但课程中的习题课、课外作业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实际上是实践教学内容。在习题课教学中,我们注重对知识的梳理、总结和提高,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讲解,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表达书写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1.教材使用与建设使用由吕林根、许子道编写、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解析几何(第四版)作为教材。该书第三版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优秀奖,目前为众多高校采用。与该书配套出版的解析几何学习辅导书可作教学参考书或学生学习辅导书。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吸取其他教材的长处,如李养成编的空间解析几何(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及丘维声编的解析几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等。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适当采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3.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数学建模及解析几何教学中实践性环节的到位,促进了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系指导的学生多次荣获全国二等奖、福建赛区一、二等奖等奖项。4.实践性教学环境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及数学系实验室能够满足本课程计算、作图等对设备的要求,学校拥有计算机房、多功能教室,具有电子教案和各种数学软件。5.网络教学环境学校有“现代教育中心”,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网络、多媒体教学。校园网硬件系统以CISCO设备组成,核心为两台CISCO的Catalyst 6509三层核心交换机,边界路由器为CISCO-7206模块化路由器,主干频率为1000M,能够提供CHINANET及CERNET接入的端口。有一个ChinaNet(中国公众互联网)的100M出口, 5个固定公网的IP地址;网络接入CERNET福州大学接点,启用CERNET申请到的8个C类IP地址及域名:.。数学实验室也配备多媒体教学系统,先进的电子白板系统,控制台可进行监控、演示、提问。除了校系计算机房可上机外,教师还可在办公室(每位教师一个办公室,办公室配有电脑)或家中上网,数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可直接挂在网上,这些可为网络教学提供保障。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1.教学方法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深入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关键。我们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如下:(1)注重中基本概念引入时的数学背景与物理背景,强调数学模型的建立。(2)注重几何与代数对立统一这一数学思想的讲授,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理解现代数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钻研数学的热情。(3)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加强典型例题的分析与讲解,“精讲多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计算与基本作图。(4)妥善处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简明扼要地突出重点,使学生能清晰易懂;在处理难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逐步分解难点、化解难点的思维方法。(5)闽都学者、课程负责人吴炳烨教授举办几何学系列讲座,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消除了学生对深奥数学理论的畏惧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钻研数学的热情。2.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课件与教学网络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它们的开发和使用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由于解析几何是专业基础课程, 其内容以代数运算与理论推导为主,因此教学手段宜以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方式为主。 (2)根据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素质的需要,将传统的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对部份教学内容尤其是空间作图,使用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3)注意一些数学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如Matlab在解析几何作图中的应用等。(4)全体教师认真对待学生的作业,做到“全批全改”,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合理调整教学计划。(5)期末考试实行统考,统一命题、统一标准、统一阅卷。4-5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主任林伟川教授:闽江学院解析几何课程组是由一个教授、一个副教授、两个讲师组成,这是一支有深厚学术底蕴和丰富教学经验的队伍。此课程组不仅具有很好的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氛围,同时其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体现出这是一支合理的、有实力的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吴炳烨教授具有公认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从事该课程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近二十年, 在微分几何的若干主流研究方向黎曼几何、调和映照、伪黎曼几何及芬斯拉几何上做出系列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整体Finsler几何,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近年来,在吴炳烨教授的带动下,闽江学院解析几何课程组结合课程组的学术优势,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教学督导组郑神佑老师:闽江学院数学系“解析几何”课程组是一支具有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知识覆盖面宽、教学责任感强的教学团队。在吴炳烨博士、教授的带领下,致力于教学研究,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他们在教学中的特点是:(1)语言表达严谨,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授课思路清晰。(2)重视方法论的指导,使学生明白应如何采用解析的方法解几何学的问题,特别是强调解析学在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等方面的应用,并指明应用的条件、范围和方法。(3)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应用能力、空间想象力、分析能力等)。他们强调正确的思维方式对学好几何学的重要作用。这种指导在专题的课堂讨论中表现得尤其突出。(4)能恰当运用教学媒体,使教学形象直观,简单明白。(5)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均能以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目标)所确定,深广度适当。综上所述,我以为该课程组的教学特色明显,教学效果好。从教学这一角度考察,完全符合精品课程的条件。闽江学院数学系2008级1班部分同学: 吴炳烨教授是解析几何课程的教师。他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在长期的高校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解析几何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他注重培养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兴趣的指导下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他科学、规范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准确得体、生动丰富、机智巧妙、诙谐幽默,独特创新。吴老师以其丰富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号召力的说话艺术,展现了他独特风格和人格魅力。当吴老师的学生是一种福气,听吴老师上课是一种享受!4-6课堂录像(课程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课程教学录像资料要点三份:1.吴炳烨(曲面的方程) 2.贤锋 (两向量的向量积) 3. 郭晶(旋转曲面)5自我评价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1.强化向量代数的教学,强调几何对象的代数表示及代数对象的几何解释,通过标架与坐标的建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形结合的现代数学思想。2.我们对课程的体系做了一定的改革,从2008级起,从原来讲授二次曲线一般理论改成讲授二次曲面的一般理论,强调坐标变换在几何学中的作用,通过二次曲面作图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讲清概念的背景和应用,注重把数学建模的思想渗透到教学中来;狠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5-2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本课程作为高等学校数学专业重要基础课及非数学专业公共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份,对我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一支有经验并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的中、青年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课程负责人吴炳烨教授多年来从事几何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成绩显著,是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福建省数学会常务理事,校“闽都学者”特聘教授。课程组成员由一名副教授及两名年轻讲师组成,均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我校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师资与教学水平不逊色于许多国内高校,在省内同类院校中,我校无论是在师资力量配备,还是在教材建设、教学效果及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5-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我们已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做了不少改进与努力,但在课程建设中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需假以时日,不断完善。1.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还需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高;2.教师在教育研究方面的课题立项和教研论文还需要重视与加强;3.需要加强与其它高校之间的交流,共同探讨课程建设的成果和经验,学习国家级教学名师的教学方法与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经验;4.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还需进一步加强与重视; 5.教学过程中相关资料的建设还需要加强,特别是要启动网上资料的建设,等等。我们将本着“边申报、边建设”的态度,逐步做好解析几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6课程建设规划6-1-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本课程的建设目标:通过本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实现以下目标1.进一步推动本课程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2.不断提高本课程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3.加强教学研究,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4.规范教学过程、健全教学资料、提高教学效果;5.探索教学手段改革,探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在本课程教学中的作用;6.逐步完善本课程多媒体网络课件。本课程的建设步骤: 1系统、全面整理多近年来解析几何课程教学的教学计划、教学目的、教材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相关资料,在回顾总结的基础上,作出本课程新的全面建设规划,2009年6月底前完成此项工作,并形成书面材料; 22009年年底前实现本课程部分教学资源上网(包括课程简介、课程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进度、参考文献目录、习题、试卷等); 32011年6月底前完成本课程的网络资源与平台的建设(包括课程组教师简介、教师教学录像等),实现网上教学、答疑等;4课程建设期间,加强教学研究与交流活动,举办一次解析几何课程教学研讨会;5. 注重教学实践的理论总结,课程组每位教师至少完成一篇教学研讨论文,力争有若干篇论文在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刊物上发表。6-1-2 三年内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内容 上传时间第一章 向量与坐标 2009.09 - 2009.12第二章 轨迹与方程 2009.09 2010.02第三章 平面与空间直线 2010.09 - 2010.12第四章 柱面、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