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勤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境界的桥梁的道理。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教学方法:引导法、合作讨论法。教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初读了说勤奋这篇课文,你们知道作者向我们阐述了一个什么观点呢?(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师:这是一个自问自答的句子,能不能把这句话换个说法而意思不变呢?(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男女生分读。2、师: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里的“每一个”指什么?“鲜花”指什么?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课文围绕“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观点,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学习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2、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这个成就是怎样取得的?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圈圈、画画、做上记号。(1)(编成资治通鉴)(2)请同学们把搜集的资治通鉴资料与大家分享这部史学巨著就是司马光取得的成就,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需要勤奋。3、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勤奋呢?(1)课件出示这句话,品读。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呢?(读了一遍又一遍)理解“滚瓜烂熟”:记得非常牢固,念得或背得非常流利。指导读句子、读出他的勤奋。(2)你还从哪里看出来司马光很勤奋?出示: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这里的“警”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提醒他要抓紧时间读书、写作,连睡觉的时间都要挤出来,这就是“勤奋”)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睡觉的时候枕着一个圆圆的木头会是一种什么的感受。司马光用“警枕”为了什么?挤出睡觉的时间读书写作,这就是勤奋。指导读句子、读出他的勤奋。4、请同学们带着理解和感悟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从中我们能懂得什么?(成功等于一分天才加九十九分汗水”)5、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勤奋学习,最后编成了名传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等于一分天才加九十九分汗水”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刚才我们读了司马光的故事,知道了他的成功离不开勤奋。那么,童第周勤奋又表现在哪里? (1)童第周取得了怎样的成就?(2)童第周是怎样取得成就的?(3)童第周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1)童第周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请同学们把搜集的“青蛙卵剥离手术”资料与大家分享。,体会“高难度。(2)为什么童第周同样取得了成功?(勤奋) 抓住“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天刚亮就”、“睡觉前总要还”等词句体会,怎样读好这些句子?体会童第周的勤奋。指导读句子、读出勤奋的语气。 “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指导读句子、读出勤奋、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的语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来他远渡重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抓住“17岁才进中学”、“学习成绩很差”司马光是古代的,童第周是现代的。)(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因为“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 (学生读)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勤能补拙”是什么意思?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华罗庚的这句名言四、引读第四节,总结全文1、教师引读:是啊,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只有-才- 2、这一小节作者明确告诉我们只有-(一生勤奋),再齐读一次。这是作者对我们的要求和希望。3、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五、合作探究:1、天资聪明的同学,也许稍微认真一些就能取得好成绩,难道一定要很勤奋吗?2、接受能力稍差的同学,如果非常勤奋,能赶上那些天资聪明的同学吗?六、拓展延伸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说勤奋这篇课文,除了课文中的名言,同学们还知道有关勤奋的那些名言?勤奋的名言: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爱迪生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2、小结:希望同学们能以课文中的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把这些名言和名人成功的事迹刻在心里。因为(学生激情朗读)“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七、作业:搜集或采访一些名人的勤奋学习的故事。板书设计:说勤奋司马光(一生勤奋) 编成资治通鉴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童第周(勤能补拙) 完成蛙卵剥离手术说勤奋说课稿一、说教材:说勤奋是一篇说明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文选择的两个事例非常典型,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一个是天资聪颖的人靠勤奋成材的,一个是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成材的,这样才能把道理说得更深刻,更能令人信服。二、说教法学法:1、自主讨论法:这篇文章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理解不存在什么问题,内容深入浅出,没有什么孩子理解的难点。有的学生甚至不太感兴趣,所以应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2、采用变序法课文围绕“勤奋”,开头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间典型事例加以证明,最后总结全文。但如果按层次学习,学生积极性不够,易产生疲劳感,随意我打乱顺序。从司马光和童第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为教学的契入点。3、中心突破法: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展开教学,所谓“提领一顿,百毛皆顺”。4、我根据课标对中年级阅读教学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的意义。”这虽然是种要求,但我认为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因此,我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抓住关键词体会含义,有感情的朗读”做为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三、说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从小养成勤奋的习惯,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四、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懂得“司马光”、“童第周”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五、说教学准备:1、收集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事例。2、多媒体课件、(名人名言)等六、说教学过程: (一)直奔中心,知勤奋。1、通读课文,找出中心句,围绕这句话,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长的故事。 (精练导入,明确中心。) (二)合作探究,解勤奋。1、认真读一读第2,3小节。2、比较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 找找他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用笔在旁边圈圈画画。)3、合作完成表格: 司马光童第周相同点成功了 很勤奋成功了 很勤奋不同点天资聪明,古代的基础差,起步晚4、研读关键词句,体会勤奋是通向成功的桥梁。 (1)小时侯,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2)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通过对关键词语“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等的理解,体会司马光的惜时,读书次数多,然后感情朗读,通过读好关键词句来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3)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4)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抓住“毫不气馁”,“奋起直追”等词语,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三)回归勤奋,课后拓展。1、出示名人名言: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发明家爱迪生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2、理解: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