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 言本暂行规定是根据铁建技字(2002)第5号合同要求,吸收了秦沈客运专线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进行编写。本暂行规定包括总则、线路、路基、正线轨道、桥涵、站场、隧道等技术内容。在执行本暂行规定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有关资料。如发现需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交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10号,邮政编码300142),并抄送铁道部建设管理司(北京市复兴路10号,邮政编码100845),供修订时参考。本规范由铁道部建设管理司负责解释。主编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参编单位: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主要起草人:李秉涛、白宝英、吴连海、苏 伟、靖凤鸣、罗章波闫红亮、乔俊飞、刘向云、郭 郦、赵陆青、崔维孝宋绪国、崔俊杰、王 桢、杜保军、阳运中、吴中民韩向阳目 次1 总则 12 术语、符号 5 2.1 术语 5 2.2 符号 53 线路 7 3.1 一般规定 7 3.2 线路平面 7 3.3 线路纵断面 11 3.4 交叉、附属设施及其它 144 路基 16 4.1 一般规定 16 4.2 路基面形状和宽度 18 4.3 基床 24 4.4 路堤 26 4.5 路堑 31 4.6 过渡段 32 4.7 路基排水 35 4.8 路基防护 37 4.9 路基支挡 38 4.10 其它 385 正线轨道 40 5.1 一般规定 40 5.2 正线轨道 41 5.3 无缝线路 45 5.4 轨道附属设备及常备材料 496 桥涵 52 6.1 一般规定 52 6.2 设计荷载 53 6.3 结构变形、变位和自振频率的限值 60 6.4 结构形式、计算及构造 63 6.5 桥面布置及附属设施 66 6.6 车站高架结构 687 站场 69 7.1 一般规定 69 7.2 站线平、纵断面 70 7.3 站场路基、排水及道路 72 7.4 车站、客运设备及段(所) 73 7.5 站线轨道 768 隧道 79 8.1 一般规定 79 8.2 隧道断面内轮廓 79 8.3 隧道衬砌 80 8.4 洞内附属构筑物 81 8.5 洞口缓冲结构 81 8.6 防排水 82 8.7 通风、照明 83 8.8 防灾与救援 83附录A 曲线地段建筑限界加宽 84附录B 软土地基沉降计算 85附录C 跨区间无缝线路的允许温降和允许温升 89本暂行规定用词说明 921 总则 1.0.1 为统一新建客运专线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标准,使客运专线铁路工程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暂行规定。1.0.2 本暂行规定适用于旅客列车时速200-250公里新建客运专线铁路的设计。本暂行规定中除特别指明为无碴轨道标准外,其它标准仅适宜于有碴轨道标准,未包括内容应参照国内外先进标准另行研究确定。本暂行规定为推荐性标准,是一般情况下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和必须遵守的共性要求。涉及结构安全和系统功能的技术指标应慎用最低标准。1.0.3 采用本线旅客列车和跨线旅客列车混合运行的运输组织模式,跨线旅客列车运行速度不低于160km/h。1.0.4 设计年度宜分近、远两期。近期为交付运营后第十年;远期为交付运营后第二十年。对铁路线下基础设施和不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应按远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适应长远发展要求。对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可按近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预留远期发展条件。1.0.5 全线应按一次建成双线铁路设计。下列技术标准应根据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和国家要求的最大输送能力,在设计中经过综合比选确定:最小曲线半径;最大坡度;到发线有效长度;牵引种类;动车组(机车)类型;列车运行控制方式;行车指挥方式;追踪列车最小间隔时分。1.0.6 荷载采用ZK活载。1.0.7 建筑接近限界的基本尺寸及轮廓应符合图1.0.7的规定。 图1.0.7 建筑接近限界基本尺寸及轮廓(单位:mm)注: 1 曲线地段限界加宽见本暂行规定附录A;2 本图亦适用于桥梁、隧道。1.0.8 应充分考虑设备的兼容性,为跨线列车运行创造条件。1.0.9 正线应按双线双方向设计。1.0.10 车站分布应根据城市布局与规划、客运量、运输组织、设计能力和技术作业需要,结合工程条件等综合研究确定。1.0.11 路基、桥涵、隧道、轨道等结构物的设计应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耐久性要求,应强调各结构物间的协调和统一性,使车、线、桥、路基的组合具有良好的动力特性,严格控制结构物的变形及工后沉降。1.0.12 正线应按全封闭、全立交设计。1.0.13 跨线列车联络线的设计速度,应根据联络线的性质、联络线所在位置及所经地区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等,经综合技术经济比选确定。跨线列车联络线的设计标准,应按相应速度标准的设计规范或规定执行。1.0.14 动车组走行线的设计速度,应根据走行线的长度、所经地区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等综合研究确定。设计标准可按现行铁路有关设计规范执行,并满足铺设无缝线路的有关技术要求。1.0.15 铁路设计应重视农田水利的需要,节约用地,少占良田;应重视水土保持和防灾减灾工作;应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城市及对噪声、振动敏感地区或居民集中的地区,要采用适宜的降噪减振措施,满足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要求;应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同时还应满足有关法律、法规要求。1.0.16 选线设计应尽量避免高填、深挖、长路堑和高大挡土墙等路基工程,并绕避不良地质条件的地段。1.0.17 对风、雨、地震等自然灾害多发地段以及易发火灾设施等,设置相应的灾害监测设备。1.0.18 结构物的抗震设计,可参照国家现行的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中级铁路干线的标准办理。1.0.19 铁路设计除应符合本暂行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工后沉降基础设施铺轨完成时的沉降量与最终形成的沉降量之差。2.1.2 ZK标准活载中国客运专线标准活载2.1.3 跨线列车联络线连接本线,专门用于跨线列车运行的线路。2.1.4 动车组走行线连接车站与动车段(所),专门用于动车组走行的线路。2.1.5 隧道缓冲结构隧道两端洞口为缓解空气动力学效应而设置的结构。2.1.6 动车组具有牵引动力、固定编组、在日常运用维修中不摘钩的列车。2.1.7 动车段(所)动车组的运用检修基地。2.1.8 线路基桩为施工和养护维修提供平面和高程测量控制的基准。2.2 符号V 设计速度R 平面曲线半径Rsh 竖曲线半径K30 地基系数Evd 动态变形模量K 压实系数n 孔隙率Ps 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 动力系数L 桥梁结构的有效跨长no 简支梁竖向自振频率F 离心力f 离心力折减系数 3 线路3.1 一般规定3.1.1 正线的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应重视线路平顺性要求,选用适宜的平面曲线半径、竖曲线半径和较长的坡段长度,提高旅客乘坐舒适度。3.1.2 车站及两端的正线的设计标准,一般应与区间正线相同,特殊条件下,可按下列规定办理:1 全部列车均停车的大型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的正线设计标准,经技术经济比选,可采用与行车速度相适应的技术标准;2 部分列车停车、部分列车通过的大型车站两端正线设计标准,应根据线路所经地区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城市环保要求及该站列车的停车比例等,经综合技术经济比选确定设计速度,并按相应速度标准的设计规范或规定执行。3 利用既有铁路地段,经技术经济比选,可按不低于既有铁路提速规划相适应的速度标准设计。3.1.3 正线的设计标准必须满足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的有关技术要求。 3.2 线路平面3.2.1 圆曲线半径宜采用以下数列: 12000、11000、10000、9000、8000、7000、6000、5500、5000、4500、4000、3500、3000、2800、2500、2200、2000 m 。必要时可采用以上数列间100m整倍数的曲线半径。3.2.2 正线的线路平面曲线半径应因地制宜,合理选用。慎用最小曲线半径,位于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以及利用既有铁路等限速地段,可按确定的设计速度方案,采用相应速度标准的曲线半径。最小曲线半径采用标准如表3.2.2所示。表3.2.2 最小曲线半径采用标准设计速度(km/h) 最小曲线半径(m)V=200 2200(2000)200V250 4000(3500)注:括号内数值为特殊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选和审批后方可采用的最小曲线半径。3.2.3 最大曲线半径一般不宜大于10000m,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12000m。3.2.4 正线不应设计复曲线。3.2.5 直线与圆曲线间应采用缓和曲线连接。缓和曲线应采用三次抛物线型。缓和曲线的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缓和曲线长度应根据曲线半径和地形条件按表3.2.5合理选用:宜选用一般长度,困难条件下不宜小于最小长度。表3.2.5 缓和曲线长度(m)曲线半径 缓和曲线长度 一般长度 最小长度 V=200(km/h) 200V250(km/h) V=200(km/h) 200V250(km/h)12000 50 120 50 100(90)11000 60 130 60 120(110)1000070 140 60 130(120) 续表3.2.59000 70 160 60 140(130)8000 90 170 80 150(140)7000 90 200 80 180(160)6000 120 250 100(90) 230(210)5500 140 280 120(110) 250(230)5000 160 300 140(130) 270(240)4500 180 340 160(150) 300(270)4000 200 370 180(170) 330(300)3500 250 420 220(200) 380(340)3200 270 450 240(220) 400(360)3000 290 260(240) 2800 320 280(260) 2500 350 310(280) 2200 390 350(320) 注:括号内数值为特殊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选后方可采用的最小缓和曲线长度。2 限速地段缓和曲线长度根据设计速度计算确定。3.2.6 两相邻曲线间的夹直线最小长度和两缓和曲线间的圆曲线最小长度,不应小于表3.2.6规定的数值:表3.2.6 夹直线和圆曲线最小长度表设计速度(km/h) V=200 200v250夹直线和圆曲线最小长度(m) 一般 160 200 困难 120 150位于大型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以及利用既有铁路地段,可根据相应的设计速度按下列公式计算:一般条件下:L0.8V (3.2.6-1)困难条件下:L0.6V (3.2.6-2)式中 L夹直线和圆曲线长度(m); V设计速度(km/h)。3.2.7 正线上道岔前后(基本轨接缝及辙叉跟端)至两端缓和曲线间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表3.2.7规定的数值:表3.2.7 道岔前后(基本轨接缝及辙叉跟端) 至两端缓和曲线间直线段长度表设计速度(km/h) V=200 200v250 直线段长度(m) 一般 120 150 困难 80 100位于大型车站两端减、加速以及利用既有铁路等限速地段,可根据相应的设计速度按下列公式计算:一般条件下:L0.6V (3.2.7-1)困难条件下:L0.4V (3.2.7-2)式中 L 直线段长度(m);V 设计速度(km/h)。3.2.8 区间正线按线间距不变的并行双线设计,曲线地段应以左线(下行线)为基准,右线设计为左线的同心圆。3.2.9 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应按表3.2.9选用。 表3.2.9 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表设计速度(km/h) V=200 200v250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m) 4.4 4.6正线与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并行地段的线间距,应根据相邻一侧正线的行车速度及其技术要求和相邻线的路基高程关系,考虑站后设备、路基排水设备、声屏障、桥涵等建筑物以及保障技术作业人员安全的作业通道等有关技术条件综合研究确定,最小不应小于5.0m。正线与新建普速铁路、既有铁路并行地段线间距不应小于5.3m。当线间设置接触网杆柱等设备时,最小线间距应根据有关技术条件综合研究确定。3.2.10 车站正线的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车站应设在直线上。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选,可设在曲线上,正线最小曲线半径应结合设计速度合理确定。2 曲线车站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较小的曲线偏角及曲线长度。 2)不应设在反向曲线上。 3)咽喉区范围内的正线应设在直线上。3.2.11 连续梁、钢梁及较大跨度的桥梁宜设在直线上,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选,也可设在曲线上,但宜采用较大的曲线半径。3.2.12 隧道宜设在直线上,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可设在曲线上,但曲线宜设在洞口附近,并应采用较大的曲线半径。3.3 线路纵断面3.3.1 设计坡度宜由小到大合理选用。区间正线的最大坡度应根据牵引种类和工程情况,经牵引计算检算并经过比选后确定。最大坡度不大于20。动车组走行线最大坡度不应大于30。最大坡度不考虑平面曲线阻力和隧道阻力的坡度折减。3.3.2 正线宜设计为较长的坡段,最小坡段长度不宜小于80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600m,且不得连续采用。动车组走行线的最小坡段长度不宜小于20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50m。3.3.3 坡段间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 区间正线应采用圆曲线型竖曲线连接。设计速度为160km/h及以上的区段,按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等于1时设置竖曲线;设计速度小于160km/h的区段,按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3时设置竖曲线。最小竖曲线半径应根据所处区段远期设计速度按表3.3.3选用,但最大竖曲线半径不大于40000m。表3.3.3 竖曲线半径采用标准表V(km/h) 250 250以下160及以上 160 以 下Rsh (m) 20000 15000 100002 动车组走行线当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3时,应采用圆曲线型竖曲线连接,竖曲线半径宜为10000m,困难时为5000m。3 竖曲线与竖曲线、缓和曲线、道岔均不得重叠设置。竖曲线与平面圆曲线不宜重叠设置。3.3.4 区间正线两线并行在共同路基上时,两线轨面高程应按等高(曲线地段为内轨面等高)设计,区间渡线范围必须按等高设计。 正线与跨线列车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和既有线并行时,在区间不宜修筑在同一路基上。特殊情况下必须修筑在共同路基上时,两线轨面高程可按不等高设计。3.3.5 连续梁、钢梁及较大跨度梁的桥上纵断面设计应满足桥梁设计的技术要求。 客运专线铁路跨越其它铁路、公(道)路时,纵断面设计高程应满足其净高要求;跨越客运专线铁路的立交桥,其桥下净高不应小于7.25m。利用既有立交桥(客运专线铁路在下)时,经技术经济比选,可采用较低的净高。 跨越通航河流的桥梁纵断面设计除应满足水文条件、桥梁结构要求外,还应满足通航净空的要求。3.3.6 隧道内的坡道可设置为单面坡道或人字坡道,地下水发育的长隧道宜采用人字坡,其坡度不应小于3。 路堑地段线路纵坡不宜小于2。3.3.7 跨越排洪河道的特大桥和大中桥的桥头路基,水库和滨河地段,行洪、滞洪区的浸水路堤,其路肩高程应按现行设计规范结合国家防洪标准设计。 路、桥分界高度应根据路堤地基条件、填料性质及来源、当地土地资源、城镇交通要求等,通过技术经济比选后综合确定。软土地基地段,应根据软土类型、软土层厚度、加固工程大小及路堤工后沉降量等因素确定。池塘集中、道路和沟渠密集、沉降控制困难的软土地基地段宜按设桥方式通过。3.3.8 站坪宜设在平道上,且到发线有效长度范围内宜采用一个坡段;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1的坡道上。特别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2.5的坡道上,越行站可设在不大于6的坡道上。车站咽喉区的正线坡度宜与站坪坡度一致,困难条件下可适当加大,但不宜大于2.5,特别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6。3.4 交叉、附属设施及其它3.4.1 铁路与公(道)路交叉,应根据技术条件和地方交通条件合理设置立交,并应符合以下原则:1 铁路与公(道)路立交的净空按现行有关规定设计。 2 对密集的公(道)路应考虑适当的改移、合并后,设置立体交叉。3 铁路与规划公(道)路交叉时,应考虑规划公(道)路穿越条件。4 当铁路跨越公路净空小于5m时,应在铁路桥两侧设置公路限高架。3.4.2 区间线路贯通封闭。在路堤排水沟外1m及路堑堑顶外2 m(有天沟时在天沟外1 m)处设置防护栅栏,并按有关规定设置警示标志。 在综合维修基地(工区)及车站等处应设置维修养护车辆进出口,区间地段应根据地面道路的交通情况及其它维修养护要求,设置维修用进出口。3.4.3 正线及车站用地界标(桩)应埋设在铁路地界线上和地界拐点处。埋设间距直线为150m,曲线为40m。3.4.4 当公路与客运专线铁路并行且公路路面标高高于铁路或低于铁路但在1.5m以内时,应在邻近客运专线铁路一侧沿公路路肩设置刚性防护网;当公路跨越客运专线铁路时,应在跨线桥上设置刚性防护网,并在两端设置延长防护网。当刚性防护网采用金属结构或含金属结构时,应设置可靠接地。 4 路基4.1 一般规定4.1.1 本章适用于时速200-2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有碴轨道路基设计;无碴轨道路基设计应根据轨道类型及要求进行专门研究确定。4.1.2 路基工程应通过地质调绘和足够的勘探、试验工作,查明基底、路堑边坡、支挡结构基础等的岩土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查明不良地质情况,查明填料性质和分布,在取得可靠的地质资料基础上开展设计。4.1.3 路基工程应避免高填、深挖、长路堑和高大挡土墙,一般路堤边坡高度不宜超过15m,特殊路堤边坡高度不宜超过10m,路堑边坡高度不宜超过30m,并应尽量绕避不良地质条件地段。路堤高度原则上应大于基床厚度。4.1.4 路基工程应按土工结构物进行设计,其地基处理、路堤填筑、边坡支挡防护以及排水设施等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使之能抵抗各种自然因素作用的影响,确保列车高速、安全和平稳运行。4.1.5 基床表层的材质和强度应能承受列车荷载的长期作用,刚度应使列车运行时产生的弹性变形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厚度应使扩散到其底层面上的动应力不超出基床底层土的容许承载能力,并能防止道碴压入基床及基床土进入道床,防止地表水侵入基床土中导致基床软化及产生翻浆冒泥等基床病害。4.1.6 路堤填料应能满足客运专线铁路所要求的压实标准,必要时应于施工前进行填料的填筑试验。4.1.7 路基与桥台、路基与横向结构物连接处、路堤与路堑以及土质、软岩、强风化硬质岩路堑与隧道等分界处应设置过渡段。4.1.8 路基工程的地基应满足承载力和路基工后沉降的要求。其地基处理措施必须根据地质条件、路堤高度、填料、建设工期等通过检算分析确定。4.1.9 对路基与桥台及路基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地层变化较大处和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连接处,应采取逐渐过渡的地基处理方法,减少不均匀沉降,满足轨道平顺性要求。对沉降控制较困难的软土和松软土路基,应做好施工组织设计,提前安排施工,保证必要的预压期。4.1.10 路基支挡、加固防护工程应在满足路基安全稳定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并兼顾美观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约土地等要求。4.1.11 路基排水工程应全面系统地规划,具有足够的防、排水能力,并及时实施。4.1.12 路基设计应高度重视防灾减灾, 应提高路基抵抗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路基设计洪水频率标准按照现行铁路路基设计规范中级铁路的标准执行。4.1.13 路基上的列车及轨道荷载换算土柱高度和分布宽度应符合表4.1.13的规定。表4.1.13 列车及轨道荷载换算土柱高度和分布宽度设计速度(km/h) 设计轴重(kN) 换算土柱 宽度(m) 重度(kN/m3) 高度(m)V=200 200 3.3 18 3.0 19 2.8 20 2.7 21 2.6 22 2.5200V250 3.4 18 3.0 19 2.9 20 2.7 21 2.6 22 2.5注:当有跨线列车或其它荷载列车行驶时应按相应荷载计算。4.1.14 作用在路基面上的动应力设计值应考虑轴重、设计速度等的影响。4.1.15 客运专线路基与不同标准的路基连接处应设置长度不小于10m的渐变段。4.2 路基面形状和宽度4.2.1 路基面形状应为三角形,由路基面中心向两侧设4的横向排水坡。曲线加宽时,路基面仍应保持三角形。4.2.2 路肩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计时速V=200公里不小于1.0m; 2 设计时速200V250公里不小于1.2m。4.2.3 直线地段的标准路基面宽度应不小于表4.2.3所列数值。表4.2.3 直线地段标准路基面宽度(m)设计速度(km/h) 单 线 双 线 路 堤 路 堑 路 堤 硬质岩石路 堑 土质路堑 线间距V=200 7.7 7.7 12.1 12.3 12.1 4.4200V250 8.2 8.2 13.0 13.0 13.0 4.6注:路基面宽度可根据路肩上各种设备的布设要求进行调整。4.2.4 正线曲线地段路基面宽度,应在曲线外侧按表4.2.4的数值加宽。曲线加宽值在缓和曲线范围内线性递减。表4.2.4 曲线地段路基面加宽值设计速度(km/h) 曲线半径R(m) 路基面外侧加宽值(m)V=200 R6000 0.2 6000R4500 0.3 4500R3500 0.4 3500R2800 0.5 R 2800 0.6200V250 R10000 0.2 10000R6000 0.36000R4500 0.4 4500R4000 0.5 R 4000 0.6 4.2.5 路基标准横断面应符合图4.2.5-16的规定(图中括号内数字为设计时速V=200公里数值)。 图4.2.51 双线路堤标准横断面图 (m) 图4.2.52 双线路堑(硬质岩石)标准横断面图 (m) 图4.2.5-3 双线路堑(软质岩石、强风化硬质岩石及土质)标准横断面图 (m)注:1 当采用级配碎石时,表层换填0.55m(0.50m)厚级配碎石,其下填0.15m(0.10m)中粗砂,之间夹铺一层两布一膜土工布;2 当采用级配砂砾石时,表层换填0.7m(0.6m)厚级配砂砾石,并于下部铺设一层两布一膜土工布。 图4.2.5-4 单线路堤标准横断面图 (m) 图 4.2.5-5 单线路堑(硬质岩石)标准横断面图 (m)图4.2.5-6 单线路堑(软质岩石、强风化硬质岩石及土质)标准横断面图 (m)注:1 当采用级配碎石时,表层换填0.55m(0.50m)厚级配碎石,其下填0.15m(0.10m)中粗砂,之间夹铺一层两布一膜土工布;2 当采用级配砂砾石时,表层换填0.7m(0.6m)厚级配砂砾石,并于下部铺设一层两布一膜土工布。 4.3 基床4.3.1 路基基床由表层与底层组成,其厚度应符合表4.3.1的规定。表4.3.1 基床厚度设计速度(km/h) 基床表层厚度(m) 基床底层厚度(m) 基床总厚度(m)V=200 0.60 1.90 2.50200V250 0.70 2.30 3.004.3.2 基床表层应采用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等材料,其材料规格及压实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级配碎石时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1)碎石粒径、级配及材料性能应符合铁道部现行铁路碎石道床底碴的规定。2)与上部道床碎石及下部填土之间应满足D154d85的要求。当与下部填土不能满足此项要求时,基床表层应采用颗粒级配不同的双层结构,或在基床底层表面铺设土工合成材料。但当下部填土为改良土时,可不受此项规定限制。3)压实标准应符合表4.3.2-1的规定。表4.3.2-1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的压实标准填料 设计速度(km/h) 厚度(m) 压实标准 备注 地基系数K30(MPa/m) 动态变形模量Evd(MPa) 孔隙率n 级配碎石 V=200 0.60 190 55 18% 路堤 200V250 0.70 级配碎石 V=200 0.50 190 55 18% 当为软质岩、强风化硬质岩及土质路堑时 200V250 0.55 中粗砂 V=200 0.10 130 45 200V250 0.15 注:基床表层K30、Evd、n三项指标要求必须同时满足。2 采用级配砂砾石时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1)颗粒的粒径、级配应符合表4.3.2-2的规定。表4.3.2-2 砂砾石级配范围级配编号 通过筛孔(mm)质量百分率(%) 60 50 40 30 20 10 5 2 0.5 0.0751 10097 10095 9990 9084 9476 8565 7754 6740 5123 2332 100 10090 9380 8565 7045 5530 3515 2010 1043 100 10090 9575 7050 5530 3015 2010 1044 100 10085 8060 5030 3015 2010 1042)级配曲线应接近圆滑,某种尺寸的粒径不应过多或过少。3)与上部道床及下部填土之间应满足D151.2MPa或00.15 MPa注:N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表4.4.4-2 工后沉降控制标准设计速度(km/h) 一般地段工后沉降(mm) 路桥过渡段工后沉降(mm) 沉降速率(mm/y)V=200 150 80 40200V250 100 50 30 4.4.5 软土路堤的稳定安全系数考虑列车荷载作用时不应小于1.15。4.4.6 软土地基沉降计算见本暂行规定附录B,由计算公式求得的总沉降量应经实际工程观测资料检验修正。4.4.7 地基加固方案应结合地基所处的位置和环境、地质条件、工后沉降量计算值、工期等因素综合确定。4.4.8 软土路堤在填筑过程中,必须控制填土速率。控制标准为:路堤中心地面沉降速率1.0cm/每昼夜,坡脚水平位移速率0.5cm/每昼夜。4.4.9 软土和松软土路堤应根据沉降观测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开展动态设计,以推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并应及时调整设计,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同时应作为验交时控制工后沉降量的依据。4.4.10 对软土和松软土等不良地基应结合工程施工,选择代表性地段提前修筑试验路堤,以检验设计、指导施工。4.4.11 对于高度小于基床厚度的路堤,当基床范围内的地基存在Ps1.5MPa或00.18MPa的土层时应采取换填等措施处理。当基床范围内的地基不存在Ps1.5MPa或00.18MPa的土层时,其基床应满足表4.3.2-1或表4.3.2-3及表4.3.3要求,不能满足时,可按下列情况分别进行处理:1 当路堤高度大于基床表层厚度时:1)当地基为黏性土时,应挖除地表不小于0.5m,填筑渗水土,于渗水土顶部设置两布一膜复合土工布,两侧坡脚外设置排水沟,排除基床表层积水和地下水。2)当地基为砂类土或碎石类土时,应将地表整平碾压。3)当地基为岩石时,视其风化程度分别处理。坚硬岩石表面应清除凹凸不平面,或采用C25以上的混凝土填平后,直接在其上填筑;强风化硬质岩和软质岩应清除风化层,整平岩石面后填筑A、B填料,应保证基床底层换填厚度不小于1.0m,并于基床底层顶部铺设两布一膜土工布,岩石地基顶面应做成向外4的排水坡。2 当路堤高度小于基床表层厚度时,基床表层应满足4.3.2条要求。1)当地基为黏性土时,在基床表层下换填A、B组渗水性填料,厚不小于1.0m。并于顶部设置两布一膜复合土工布,两侧坡脚外设置排水沟,排除基床表层积水和地下水。2)当地基为砂类土或碎石类土时,应将地基翻挖回填厚度不小于0.5m,并整平碾压。3)当地基为岩石时,视其风化程度分别处理,坚硬岩石表面应清除凹凸不平面,或采用C25以上的混凝土填平后,直接在其上填筑;强风化硬质岩和软质岩应清除风化层,填筑A、B填料,应保证基床底层换填厚度不小于1.0m,并于基床底层顶部铺设两布一膜土工布,两侧坡脚外设置排水沟,排除基床表层积水和地下水。岩石地基顶面应做成向外4的排水坡。3 换填或翻挖回填部分应执行相应部位的压实标准。4.4.12 长期受水浸泡的路堤,其浸水部分应采用水稳性高的渗水性材料填筑,宜放缓边坡坡度,并对边坡进行防护。4.4.13 雨季滞水及排水不畅的低洼地段,低洼处应以渗水性材料或水稳性好的填料填筑,并应采取将水排除的疏导措施。4.4.14 在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位距地表0.5m)的黏性土地基上填筑路堤时,路堤底部应填筑渗水性材料,厚度不应小于0.5m。有条件时宜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4.4.15 当路堤填筑硬质岩石及不易风化的软质岩的碎、块石时,应级配良好,分层填筑,分层压实,不得倾填。填料的最大粒径在基床底层内不得大于15cm,在基床以下路堤内不得大于30cm,且大块石不应集中,应均匀地分布于填筑层中,每一填筑层内部和表面石块间的空隙应用较小石块、石屑等材料填充密实,并使层厚均匀和层面平整。采用强风化硬质岩填筑时,必须进行级配改良。路堤浸水部分不应填筑易风化的软块石。当采用碎石、块石作填料时,对其压实方法及施工工艺要求,应通过现场填筑试验确定。4.4.16 地震区路堤应选用抗震稳定性较好的填料, 浸水部分应选用抗震稳定性较好的渗水性材料。4.4.17 在可液化地基上填筑路堤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换土、设置反压护道、降低填土高度或地基加固(砂桩、碎石桩、强夯等)等抗震措施。但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不采取抗震措施。1 路堤高度小于3m。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和0.15g(原度)、0.2g和0.3g(原度),地面以下分别为5m、6m深度内,其液化土层累计厚度小于2m时,路堤高度小于5m。3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和0.15g(原度)、0.2g和0.3g(原度),其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或地下水位深度大于5m、6m。4.4.18 在地震区的软土地基,应结合软土地基处理统一考虑,如已采取地基深层加固处理,可不再考虑地震的影响。路堤基底垫层材料应采用碎石(卵石)或粗砂夹碎(卵)石,不得采用细砂或中砂。4.4.19 当路堤基底地基为膨胀土(岩)、黄土、盐渍土、冻土等特殊土或路堤位于风沙、雪害、滑坡等特殊路基条件地段时,应符合铁路特殊路基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并应兼顾沉降要求,适当加强工程措施。 4.5 路堑4.5.1 路堑边坡形式及坡度应参照铁道部现行铁路路基设计规范, 根据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岩性、边坡高度、排水措施、施工方法,并结合自然稳定边坡和人工边坡的调查及力学分析综合确定;对于岩石路堑,还应考虑岩体结构、结构面产状、风化程度等因素。4.5.2 不易风化的硬质岩基床,应将路基面作成向横向两侧的4%排水坡,对凹凸不平处,应以不小于C25混凝土填平。4.5.3 软质岩、强风化的硬质岩及土质基床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 基床表层深度范围内应进行换并满足第4.3.2条要求。2 基床表层以下,基床底层表面作成向两侧4%排水坡,且在基床范围内不得夹有Ps1.5MPa或00.18MPa的土层,否则应进行改良或加固处理。3 土质路堑,其土质不满足基床底层填料条件时,应换填A、B组填料或改良土,厚度不小于0.5m,并应分层碾压至相应的压实标准。4.5.4 半填半挖路基轨道下横跨挖方与填方两部分时,自线路中心向挖方部分不小于2.0m宽和不小于1.0m深范围内,应挖除换填与路堤相同填料,并应设置4%向外排水坡。4.5.5 路堑应根据边坡高度、边坡岩土工程性质、地下水条件等设置侧沟平台,平台宽度宜为1.02.0m。在土石分界处、透水和不透水层交界面处,应设置边坡平台,平台宽度宜为1.53.0m。4.6 过渡段4.6.1 路堤与桥台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过渡段长度按下式确定:L=2(H-h)+a式中 L过渡段长度(m);H台后路堤高度(m); h基床表层厚度(m);a常数(35m)。2 过渡段路堤基床表层应满足4.3.2条要求,并在与桥台连接的20m 范围内基床表层的级配碎石内掺入适量的水泥。表层以下过渡段范围内采用级配碎石掺入适量水泥分层填筑(见图4.6.1),填筑压实标准应满足K30150MPa/m、Evd50MPa和n28%。台后碎石的级配范围应符合表4.6.1的规定。 图4.6.1 台尾路堤过渡段设置方式图表4.6.1 碎石级配范围级配编号 通过筛孔(mm)质量百分率(%) 50 40 30 25 20 10 5 2.5 0.5 0.0751 100 95100 6090 3065 2050 1030 2102 100 95100 6090 3065 2050 1030 2103 100 95100 5080 3065 2050 1030 210 注:颗粒中针状、片状碎石含量不大于20%;质软、易破碎的碎石含量不得超过10%; 黏土团及有机物含量不得超过2%。 3 过渡段桥台基坑应以混凝土回填或以级配碎石分层填筑并用小型平板振动机压实。路堤基底原地面平整后,用振动碾压机碾压密实,并使K3060 MPa/m。 4 过渡段路堤应与其连接的路堤按一整体同时施工,并将过渡段与连接路堤的碾压面,按大致相同的高度进行填筑。过渡段处理措施及施工工艺应结合工程实际,进行现场试验。4.6.2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等)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见图4.6.2)。过渡段应填筑级配碎石,碎石的级配范围应符合表4.6.1的规定,并掺入适量水泥,填筑压实标准应满足K30150MPa/m、Evd50MPa和n28%。涵洞顶至轨底距离小于1.5m时,涵顶填筑级配碎石。横向建筑物及其两侧各20m范围内基床表层的级配碎石应掺入适量的水泥。过渡段的基坑应回填混凝土或分层回填碎石,并用小型平板振动机压实。基坑回填至原地面平整后应用振动碾压机碾压至密实。 图4.6.2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连接处设置方式图4.6.3 路堤与路堑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可采用下列设置方式:1 当路堤与路堑连接处为坚硬岩石路堑时,在路堑一侧顺原地面纵向开挖台阶,台阶高度0.6m左右。并应在路堤一侧设置过渡段,如图4.6.3-1。过渡段填筑要求同第4.6.1条第2款。图4.6.31 堤堑过渡方式一2 当路堤与路堑连接处为软质岩石或土质路堑时,应顺原地面纵向挖成1:2的坡面,坡面上开挖台阶,台阶高度0.6m左右。如图4.6.3-2,其开挖部分填筑要求应同路堤。 图4.6.32堤堑过渡方式二4.6.4 土质、软质岩及强风化硬质岩路堑与隧道连接地段,应设置长度不小于20m的过渡段,并采用渐变厚度的混凝土或掺入适量水泥的级配碎石填筑。4.7 路基排水4.7.1 路基排水系统应根据当地降雨量特征、汇水面积、地形和地质条件、地下水状况设计和规划。4.7.2 排水设备应与桥涵、隧道、车站等排水设施衔接配合,与水土保持及农田水利的综合利用相结合。4.7.3 侧沟、天沟和排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光伏安装付款合同范本
- 协议酒店的合同写范本
- 关于煤采购的合同范本
- 内衣袜子买卖合同范本
- 农村土地征用协议合同
- 合作买卖挖机合同范本
- 农村档口出租合同范本
- 厂房现楼出售合同范本
- 共同按揭买车合同范本
- 合伙拆火退出合同范本
- 软件考试-系统集成资料章节-记忆口诀
- GB/T 16886.1-202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
- GB/T 18028-2010中国盲文数学、物理、化学符号
- 安恩.雅各布森
- 耳鼻喉头颈外科实习生出科测试题附答案
- 日语精读246讲宿久高-课件02.第一册
- 单位工程(子单位)竣工验收备案表
- C语言期末题库(八套试卷)及答案
- 印刷包装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告知牌
-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完整版PPT
- JJF 1318-2011 影像测量仪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