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农业栏目特性 写好新农村文章.doc_第1页
把握农业栏目特性 写好新农村文章.doc_第2页
把握农业栏目特性 写好新农村文章.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纵观国内电视媒体的栏目分工格局,专业性的农业频道、农业栏目、涉农节目并未和日益高涨的兴农热情相呼应。和全国数以千计五花八门的电视频道、电视栏目相比,农字号电视频道和栏目显得势单力孤。即使在办的农业专栏能形成品牌栏目的也不多,栏目经营比较艰难。为什么本土化极强、特点鲜明、取材丰富的农业栏目、办起来感觉比较难?就地方台而言其中原因在哪儿?笔者结合吉林市电视台的走进乡村栏目,对此做以论述。笔者认为,当前农业电视节目发展普遍存在着下列几个问题:1 电视人对农业栏目的专业属性认知不足。农业专业技术屏障、知识屏障使电视人对农业栏目的电视表达不自信。节目生产者的认知差异影响农业电视栏目不能精耕细作。2 节目生产模式滞后,节目生产没有按市场规则与观众对接,农业节目能够按观众订单生产的产品供给不足。3 针对农业节目的“实用”“服务”两大功能,电视人角色定位的跟进调整不及时,观众与节目有距离感。栏目与观众无法有效的融合。要做出一档观众满意、农民喜欢、台里认可的稳定的农业节目,上面几个问题不能不破解。吉林市电视台于2001年1月开设了一档农业电视栏目走进乡村,有拓宽农民视野的以农业政策、信息导读、涉农事件为特点的农耕天下;有以农村热点问题、社会现象为报道重点的乡村话题;还有以传授农业实用技术为代表的农家电视课堂;为浓密绝奴种植养殖技术保驾护航的农家110;此外还有城里人乡下人、乡村热线等子栏目。该栏目2005年获梅花杯全国地方台农业电视栏目一等奖,在100多个城市参赛栏目中排名第2;2006年获吉林省电视社教类栏目一等奖。走进乡村的成功所在是电视人对农业栏目的正确理解和把我。针对上述提及的农业栏目的共性难题,走进乡村的破解对策令人耳目一新。一、利用媒体优势,靠社会力量进行资源引进,培养农业栏目的权威代言人农业栏目同其他电视栏目有着显著的区别,较比其他栏目,受众与栏目的关系更直接,它的主要功能着重体现在实用性和服务性上,新一代年轻记者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对农业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在这种状况下,想让电视记者生产出既有浓郁乡土语言特色、又有丰富的农科知识含量和实用价值的电视节目不是容易的事,特别是传播农业技术知识的报道,尤显力不从心。为化解这个难题,走进乡村凭借栏目的公众信用度和栏目的影响,组织成立了民间专业协会性质的志愿者组织“农民专家联合会”。联合会充分吸收了来自省内农业战线的实用技术专家。实践证明,一些土生土长的农民专家因传授技术时语言朴实易懂,表述简单、直接、形象而更受农民的欢迎,用农民的话说,他们出的招“好使”,其实,这些土专家都是推动地方农业技术进步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为充分发挥专家联合会的作用,把好专业技术关,节目中推广的各类新技术,经常要经过联合会专家的专业论证,做到万无一失。走进乡村为农民和专家开设交流窗口,专家为农民服务,农民需要专家,栏目宣传推介专家,提升专家的知名度,一举三得。2006年走进乡村播出节目146期,农民专家随记者走进乡村、走进电视共有147次。这种互为依存、多方受益的资源开放与资源引进使栏目和观众受益匪浅:视野宽了,分量重了,节目活了。农民专家联合会的成立还收获了更具体、更直接、更有效的衍生物电视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这个基地完全是在农民专家联合会的筹划下建立起来的,电视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成立至今4年有余,不仅成为走进乡村的拍摄基地更是农民学习、参观、实践的好去处,每年走进乡村及吉林电视台的乡村四季都在基地拍摄了大量的实用节目,每年来基地参观的农民观众、观光市民近上万人次。通过4年的经营实践,基地取得了社会效益和实力积累的双丰收。陆续建设现代化温室大棚3万余平方米。基地是各位专家成果的汇展中心。“生态循环种植、养殖技术”、“北方大棚睡过高效栽培技术”等一些适合当地的前沿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基地得以对外展示和推广。栏目技术资源的引进和延伸把一个平面电视由视听组合的二维空间,拓展为置身自然的三维、多维空间。走进乡村不但可以把节目办到田间地头,还可以让观众走进试验田。成立农民专家联合会,用专家代言,依托专家联合会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实现节目的严谨性和权威性,让节目立体化是走进乡村栏目的创新尝试。对农业栏目的深刻认知恰当的经营对策是值得借鉴的。二、让观众下订单,让栏目市场化电话热线在农业栏目中必不可少。农民在电话中提出的问题,对节目的要求及期待倾向可以看作是农民抛向电视节目生产者的订单。走进乡村的农家110、乡村热线、农家大课堂等小栏目就是由订单而来,农民点,节目播;观众约,栏目应。我们对号生产,观众埋单入座。按市场规律办事,一定会得到来自市场的回报,接踵而至的订单会让你应接不暇。因此,走进乡村从来没有“没米下锅”和“等米下锅”的时候。走进乡村24小时热线,多时每天接听农民电话200余个。三、角色转变是最好的贴近走进乡村栏目办公区入口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栉风沐雨,赤脚记者农民相;下联是:谈天说地布衣老农电视人。这副对联不仅是走进乡村栏目和农民鱼水交融的精彩浓缩,也是职业电视人与农民屏幕内外角色转换的鲜明写照。农业栏目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要求通俗、亲和、实在。因此,“三贴近”原则在农业栏目中尤显重要。对这一特性,各地的农业栏目多有共识。于是,方言式播报、口语化采访、拉家常式交流等节目风格被广泛采纳。这些形式上的变化无疑会缩短节目与观众的距离。但仅仅形式上出新,往往又给人“做俗”的感觉,如果采访内容不够充实的话,“做俗”的感觉会越重。那么,与其说我们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去和农民套近乎,寻求形式上的贴近,不如变“做俗”为“做实”,把话语权直接交给农民,交给观众,让农民以自己的方式去创作,去放歌,让农民做主角,此时,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按电视规则对农民的创作进行引导、规范和修饰。走进乡村栏目里的乡下人说乡下事儿就是典型的农民“自助餐”形式的小栏目。这个完全以农民主持人身份出现的原生态节目,推出后非常受农民喜爱。在这样的农业栏目里农民真正成了主人,职业电视人交给他们的不仅是“话筒权”而是话语权。角色的转换让节目特点凸现出来。四、涉农活动与栏目影响休戚相关时下每逢农村大集,即使有十几里路程农民也要去赶;遇到科技下乡,再不好的天气农民也不愿错过。喜欢热闹、好奇是许多农民的特点。因势利导,利用媒体的影响力把活动与节目结合起来,农民在活动中受益,栏目在活动中充实,这是农业栏目资源优势所在。走进乡村栏目已连续5年牵头举办了两届“农博会”、三届“丰收节”、三届生产资料汇展。2007年农博会有60余万农民和市民参加活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