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包豪斯与中国设计建筑摘要:包豪斯(Bauhaus)是一所德国的艺术和建筑学校,讲授并发展设计教育,1919年创立于德国魏玛.在建筑设计、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现代美术等方面对现代设计影响深远。本文主要探索包豪斯设计学校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并对包豪斯的几个发展历程,教育结构,以及在中国历史上所作出的贡献进行逐一阐述。以此来探讨包豪斯与中国建筑设计的关系。关键词:包豪斯中国设计建筑包豪斯(Bauhuas) “包豪斯”是德文DAS STAATLICHES BAUHAUS的译称。英文译名应为State Building lnstitute。“Bauhaus”是格罗皮乌斯专门生造的一个新字。”bau”在德语中是“建造”的意思,”haus”在德语中是“房子”的意思。因此“Bauhaus”就是“造房子”。从这个新造字的字面就能看出,格罗皮乌斯是试图将建筑艺术与建造技术这个已被长期分隔的领域重新结合起来。更广泛地说,艺术与工艺应该合而为一。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现代设计。 1919年3月16日,魏玛内务大臣弗列希委派格罗皮乌斯担任“市立美术院”与“市立艺术工艺校长职务。3月20日,格罗皮乌斯建议并获准将两所学校合并,因此,在艺术工艺校长职务。3月20日,格罗皮乌斯建议并获准将两所学校合并,因此,在现代设计史上,在公元1919年成了一个重要的起点,在这一年的4月1日创立的“国立包豪斯设计学校”,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为工业时代的设计教育开创了新纪元。 包豪斯的指导思想; 包豪斯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可以从包豪斯宣言中得到体现。“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标。艺术家最崇高的职责是美化建筑。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必须重新认识:一幢建筑是各种美感共同组合的实体。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可能注入建筑的精神,免于沦为可悲的沙龙艺术”。画家和雕塑家必须重新认识,一幢建筑是各种美感共同组合的实体。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可能灌注入建筑的精神,以免迷失流落为沙龙艺术 “建筑家、雕塑家和画家们,我们都应当转向实用美术。”艺术不再是一个专门的职业。艺术家和工艺技师之间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艺术家是一个能够随心所欲的工艺技师,上帝赐予的灵感使他的作品变成了艺术。然而,工艺技术的熟练对每一个艺术家来说均不可或缺,真正的创造力、想象力的源泉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让我们建立起一个新的设计家组织。在这个组织里绝对没有那种足以使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立起屏障的阶级观念。同时,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我们的双手建造起一幢将建筑、雕塑和绘画结合成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殿堂,并且以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臂,将它矗立在云霄,使它成为一种新信念的鲜明标志。”正是这些看似不羁狂放的语言,为包豪斯的前进发展提供了无形的动力。创造了世界设计史上的传奇。这种传奇并不是空洞的语言,它是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与他们所学课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包豪斯课程 实用指导 材料研究 工作方法 正式指导 观察课:自然与材料的研究 绘画课:几何研究、结构练习、制图、模型制作 构成课:体积、色彩的研究与设计 每一门课程最初由一位造型教师与一位技术教师共同教授,传授美术与设计,又传授技艺与方法。 为贯彻包豪斯的教学体系,学院内设置了供各门课程实习所用的相关工厂,既是课堂,也是车间: 编织工厂:主要以金属材料和纤维材料的编织设计为主 陶瓷工厂:以距离魏玛20公里的唐堡陶瓷工厂为实习工厂 木工工厂:该工厂产品追求严谨的几何结构 金工工厂:1925年迁往迪索后成立 织工厂:1925年迁往迪索后成立 包豪斯的教师中,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教授纺织品设计的保罗克利(Paul Klee)以及费宁格是公认的20世纪绘画大师。构成派成员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使 包豪斯的教学由手工艺转向工业设计。此外画家约翰伊顿,建筑家米斯凡德洛、汉内斯迈耶、家具设计师马赛尔布鲁尔,灯具设计师威廉瓦根菲尔德都是包豪斯的骨干。 基本课程: 康定斯基的课程:1)自然的分析与研究;2)分析绘图 保罗克利的课程:1)自然现象的分析;2)造型、空间、运动和透视的研究 约翰伊顿的课程:1)自然物体练习;2)不同材料的质感练习;3)古代名画分析 莫霍利纳吉的课程:1)悬体练习;2)体积空间练习;3)不同材料结合的平衡练习 4)结构练习;5)质感练习;6)铁丝、木材结合的练习;7)构成及绘画 艾伯斯的课程:1)结合练习;2)纸造型练习;3)纸切割造型练习;4)铁板造型练习; 5)铁丝造型练习;6)错视(illusion)练习;7)玻璃造型练习 其他基本课程:色彩基础、绘画、雕塑、图案、摄影等 工艺基础课程:木工、家具、陶瓷、钣金工、着色玻璃、编织、壁纸、印刷等。 其它专门设计课程:展览、舞台、建筑、印刷设计等。建筑研究班特别选修工程课及各类专题研究 。这些课程基本涵盖了现代设计教育所包含的造型基础、设计基础、技能基础等三方面知识。 此课程体系为现代设计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并且为中国近现代设计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包豪斯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 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二十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阶段(1925-1932年)迪索时期 包豪斯在德国迪索重建,并进行课程改革,实行了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优异成果。这个时期是其高峰时期。1928年格罗皮乌斯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由建筑系主任汉内斯迈耶(HannesMeyer,1889-1954)继任。这位共产党员建筑师将包豪斯的艺术激进扩大到政治激进,从而使包豪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最后迈耶本人也不得不于1930年辞职离任,由米斯凡德洛(Mies Van de Rohe,1886-1969)继任。接任的米斯面对来自纳粹势力的压力,竭尽全力维持着学校的运转,终于在1932年10月纳粹党占据迪索后,被迫关闭包豪斯。 第三阶段(1932-1933年)柏林时期 米斯凡德洛将学校迁至柏林的一座废弃的办公楼中试图重整旗鼓,由于包豪斯精神为德国纳粹所不容,面对刚刚于1933年正式上台的纳粹政府,米斯终于回天无力,于该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关闭。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闭,不得不结束其14年的发展历程。柏林时期仅有6个月的时间。虽然“包豪斯”仅存世短短14年,但其理论与学说却对整个世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包豪斯的中国传播轨迹就包豪斯早期在中国的传播而言,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早期赴海外求学的中国学生。他们在回国后主要从事美术创作和工艺美术实践,如陈之佛、庞薰琴、雷圭元和郑可等。上世纪40年代是世界设计的黄金期,也是包豪斯的全盛时代,当时中国正处在极度贫困和混乱的内战中,直到80年代推行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之后,设计行业才逐步得到发展。20世纪上半叶,西方现代建筑开始影响上海。包豪斯作为一种系统的现代建筑思想与现代建筑教育体系对上海产生影响始于40年代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它的影响不仅反映在圣约翰大学建筑系的人才培养上,也反映在一系列建筑作品包括大上海都市计划的制定上。包豪斯在上海的这段历史折射出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接轨的进程。 20世纪20年代,对于上海来说,甚或对于整个中国来说,传统的西方建筑式样才刚刚传入不久。对于中国传统建筑而言,它们已足够“现代”。因此盛行于上海20年代的及20年代之前的西方复古主义建筑与后来出现的新建筑之间并非像欧美那样表现为一对尖锐对立的矛盾。相反,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新的建筑式样只是又一种比新古典主义建筑更为时髦的新式样而已。因此,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从西方传入的大量新结构、新材料等现代建筑技术与差不多同时流行于上海的西方传统建筑形式如新古典主义风格之间也就并未表现出太多的冲突。在上海,学院派的传统建筑师与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土木工程师之间从来就未有过建筑设计观念上的冲突。20年代中叶,来自欧洲的现代建筑风格波及到了上海。作为依然不落时的西方复古风格非常自然地和现代建筑风格揉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上海建筑的时尚风景线。 这种“时髦”倾向在一些老牌大型建筑师的作品中有着明显反映。当时上海规模最大、影响也最大的老资格建筑师事务所公和洋行(Pa lm e rTu rn e r),一直以娴熟的新古典主义设计风格著称,它设计的汇丰银行大楼把上海的西方新古典风格推到了顶峰。上海建筑新风格的另一个先锋是当时红极一时的建筑师邬达克。30年代,随着上海新风格建筑的逐步出现,邬达克的设计风格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并从此成为上海新风格建筑最引人注目的大力推动者。他极其引人注目的新潮设计立刻受到上海建筑界的广泛注意,并由此奠定他作为上海最有影响的新潮建筑师的地位。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上海真正的大规模传播,始于1942年圣约翰大学建筑系的创办。圣约翰大学是一所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大学,圣约翰大学建筑系的创办人黄作应圣约翰大学工学院院长、著名土木工程师杨宽麟教授之邀,筹办建筑系。黄作是格罗皮乌斯的第一个中国学生,由于直接受教于现代建筑大师,颇得现代建筑真谛。他创办的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一开始就试图引进包豪斯式的现代建筑教学体系,强调实用、技术、经济和现代美学思想,成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摇篮,开创了中国全面推行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的先河。 40年代,圣约翰大学建筑系的部分教授在教学的同时,也开展了一些建筑设计业务。1946年上海市成立上海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着手进行大上海都市计划。当时的规划设计工作小组的8名成员中就有5人是圣约翰大学建筑系的教授。他们是R.Pau lick、A.J.Bran d t、陆谦受、钟耀华及系主任黄作本人Pau lick兼任总图组的组长。在“大上海都市计划”初稿的每一张图纸上都留有他们的签名。大上海都市计划完全按照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原则进行规划,运用了卫星城镇、邻里单位、有机疏散理论等现代城市规划概念。“大上海都市计划”由于当时中国国内的局势而未能得到实现,但对后来的上海城市规划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R.Pau lick在参加“大上海都市计划”的同时还主持制定了闸北区的重建规划及其行政与商业中心的详细规划。文远楼的建成体现出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已走向成熟。1949年中国解放。1951年,圣约翰大学解散,各个系科分别并入各有关院校。1952年,中国进行全国高等院校系科调整,原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与原之江大学建筑系、杭州艺术专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