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制度变迁的新古典过程技术因素对乡镇企业改制的影响李鹏飞 郑江淮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Tel Email:南京市汉口路22号,邮编 210093 制度变迁的新古典过程技术因素对乡镇企业改制的影响内容提要 曾经取得过巨大成就的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为什么会改制?已有的研究对此的解释是:企业外部的制度环境发生了变化,这使得原来能有效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模糊的”的集体所有权安排无法继续发挥其功能。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所有权需要从地方政府转移给私人。但是,事实上,影响改制的行为主体的(预期的)改制成本和收益的要素,不仅有企业外部的制度环境,而且有企业内部的技术因素。本文试图抓住影响改制的成本和收益的技术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改制的主要行为主体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得到:(1)乡镇企业发生改制的条件是,(预期)改制后的资本收益率高于改制前的资本收益率;(2)影响乡镇企业改制的因素主要有,资本产出弹性、技术进步和企业家才能对产出的贡献这些企业内部的技术因素。关键词 制度变迁 制度环境 技术因素 乡镇企业 新古典过程The Neoclassical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 Role of Technical Factors on the Evolution of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sAbstractThis paper seeks to understand the privatization of Chinas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s (TVEs). Although TVEs were the engine of Chinas growth in the 1980s, they began to be privatized in the 1990s.Several previous works have been concerned with the evolution of TVEs. Generally speaking, past literature emphasizes that TVEs ownership arrangement has to be changed effectively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hanging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Within the special assumptions of this literature, however, we develop a theoretical model that explains when and why TVEs could be privatized. The theoretical model focuses on the effect of technical factors in determining the cost and benefits of agents in the event of privatization. We argue that TVEs ownership arrangement could be changed on condition that the expected per capita revenue after privatization exceeds the current per capita revenue. We also show theoretically that the elasticity of output of capit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to production are the important impetuses for institutional change. JEL classification D23 O39 P32制度变迁的新古典过程技术因素对乡镇企业改制的影响内容提要 曾经取得过巨大成就的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为什么会改制?已有的研究对此的解释是:企业外部的制度环境发生了变化,这使得原来能有效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模糊的”的集体所有权安排无法继续发挥其功能。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所有权需要从地方政府转移给私人。但是,事实上,影响行为主体的(预期的)改制成本和收益的要素,不仅有企业外部的制度环境,而且有企业内部的技术因素。本文试图抓住影响改制的成本和收益的技术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主要行为主体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得到:(1)乡镇企业发生改制的条件是,(预期)改制后的资本收益率高于改制前的资本收益率;(2)影响乡镇企业改制的因素主要有,资本产出弹性、技术进步和企业家才能对产出的贡献这些企业内部的技术因素。关键词 制度变迁 制度环境 技术因素 乡镇企业 新古典过程一、导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曾经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乡镇企业的产权安排发生了重大变化。绝大部分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被通过各种方式转让给了私人。 对此,请参见秦晖(1997,1998)及Li Hongbin(2001)等人的描述。 “模糊的”集体所有权安排曾经被认为是乡镇企业成功的关键。这是因为,在转型经济中,这种形式的所有权安排能有效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参见Li(1995),Chang和Wang(1994)等人的研究。另外,有关“乡镇企业为什么会成功”这一主题下的研究,请参见冯曲(2002)那一篇精彩的文献综述。这种强调制度环境是决定所有权安排的主要因素的研究思路,明显地影响到了对乡镇企业改制的研究。从现有的有关乡镇企业改制研究的文献看,这些研究大多强调,是诸如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程度这种制度环境的变化,使得原来能有效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模糊的”集体所有权安排无法继续发挥其功能。虽然,有关解释乡镇企业的集体所有权安排初期的高绩效及后来的变革的研究,都试图从企业外部的制度环境中找到决定性因素。但是,在这些研究成果中,能解释乡镇企业为什么会成功的理论,往往不能解释后来发生的乡镇企业改制这一现象。 对此,请参见柯荣住(1998)、支兆华(2001)等人的批评。事实上,可以认为,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改制就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要想成功地解释这一变迁过程,不但要关注到企业外部的制度环境所起的作用,而且要意识到企业内部的技术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对本文中的“技术因素”应作较为宽泛的理解。事实上,在本文中它被用来指称企业内部的非制度性因素。在改制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如果预期的净收益超过预期的成本,一项制度安排就会被创新”(戴维斯、诺斯,1979,中译本,第274页)。而影响参与改制的行为主体的“预期的净收益”和“预期的成本”的因素,不仅有行为主体所面对的制度环境,还有行为主体所掌握的技术。由于现有关于乡镇企业改制研究的文献基本上都是从制度环境的变化这一角度去理解改制这一历史进程的。为了更加完整地阐述乡镇企业改制这一现象背后的逻辑,从而增进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本文试图抓住影响改制的成本和收益的企业内部的技术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参与改制的主要行为主体进行成本收益这一分析方法讨论了:(1)集体所有权安排下的乡镇企业发生改制的条件;(2)影响集体所有权安排下的乡镇企业改制的因素。我们的分析表明,资本产出弹性、技术进步和企业家才能对产出的贡献这些企业内部的技术因素会对改制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剩下的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阐述本文的基本思想,并对现有的关于乡镇企业改制问题研究的重要文献进行简要的评述;第三部分是基本模型描述,并分析改制发生的条件;第四部分是模型的拓展,并讨论影响改制的因素;第五部分总结全文。二、基本思想及对相关文献的评述根据标准的新古典分析框架,制度变迁能够发生的原因是:从事制度创新的经济行为主体判断,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确立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所带来的边际收益要大于确立这一制度安排所需付出的边际成本。一般认为,是经济行为主体所面对的制度环境“给定的约束条件”,和行为主体所掌握的生产技术共同决定了经济主体在特定的时点进行制度创新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这样就很容易发现,一方面,“给定的约束条件”的变化,即经济行为主体所面对的制度环境的变化,会对掌握着一定的生产技术的制度创新者进行制度创新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不变时,行为主体所掌握的技术的变化,也会对其进行制度创新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产生重要影响。 在转型经济中,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环境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就行为主体在特定的时点所进行的制度创新而言,技术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我们可以通过假设“制度环境不变”,来考察技术因素对制度安排的变革所产生的影响。在本文的分析中,制度环境的变化对改制的影响是通过生产函数形式的改变来体现的。从这一角度去看乡镇企业改制,就会发现,影响改制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要素不仅有企业外部的制度环境,还有企业内部的技术因素。具体地,就乡镇企业改制这一过程而言,企业外部的制度环境的变化体现在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政府支持力度的减弱、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目标的改变、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增加、经理市场发育程度的完善等方面。已有研究表明,这些制度环境的变化对乡镇企业改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见姚洋、支兆华(2000),王红领(2000),支兆华(2001),张军、冯曲(2000),Li Hongbin(2001),田国强(2001),陈钊、陆铭(2002)等人的研究。 而企业内部的技术因素的变化则体现在资本产出弹性的提高、技术的进步及企业家才能对产出的贡献的增加等方面。企业内部的这些技术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到行为主体在特定时点进行制度创新的边际成本和收益。比如,资本产出弹性的提高意味着,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资本的重要性在增加。根据经典的产权理论, 这里所讲的“经典的产权理论”,是指由Grossman和Hart(1986)、Hart和Moore(1990)所发展的,经由Rajan和Zingales(1998)推动的产权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剩余控制权(在Grossman和Hart(1986)、Hart和Moore(1990)的分析中这就是所有权(ownership),而在Rajan和Zingales(1998)的分析中这意味着使用权(access)应该配置给关键性资产所有者。此时,资本提供者应当分享更多的剩余控制权。这种剩余控制权分享安排的变化,在现实中的表现形态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改制。技术的进步以及企业家才能对产出的贡献的增加,也会产生类似的影响。然而,现有的研究还没有关注到这一方面。对此,我们将在本文的第三和第四部分给出形式化的分析。如前所述,现有的相关文献一般都强调企业外部的制度环境的变化对乡镇企业改制产生了重大影响。具体地,由于在改制的实践中,地方政府的目标取向及其行为会对改制产生重大影响。 应当要明确,尽管在乡镇企业改制过程中,地方政府是主要参与人之一。但是,地方政府目标的改变实际上是制度环境变化的一种方式。 因此,许多研究都将地方政府的目标和行为置于重要地位。例如,姚洋、支兆华(2000)认为,由于产权不明晰和政府寻租导致了企业家努力水平的低下,而企业家努力水平的低下最终使得乡镇企业陷入经营管理困境。通常认为,只要产权明晰了,企业家的激励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但是,在转型经济中,可能存在的地方政府的事后寻租会使得,产权的明晰并不必然地导致企业家努力水平的提高。因此,在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所有权从地方政府向私人转移的同时,是否进行政府机构改革,也就意味着政府不会事后寻租这一承诺是否可信。在他们的分析中,是政府的承诺这一企业外部的制度环境决定了,改制是否会取得成功。支兆华(2001)的研究表明,在中国市场化进程中,政府支持的“含金量”下降导致了乡镇企业的改制。这是因为,制度环境的变化使得政府支持对集体企业的重要性不断下降,这导致政府从集体企业中所获得的收益会不断地下降。另一方面,政府又可以通过投入一定的资源扶持私营经济的发展,从而获得一定的税收。如果私营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政府将一定资源用于扶持私营经济的发展后,所获得的收益要高于支持集体经济发展所获得的收益。此时,政府就会推动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进行改制。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外部的制度环境的变化在他的分析中处于核心地位。Li Hongbin(2001)的研究是对有关乡镇企业改制问题分析的一个很大的发展。他深入讨论了:(1)地方政府所有者如何利用特定的合约安排来克服改制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2)地方政府官员对乡镇企业进行改制的原因及时机;(3)信息不对称对改制时合约形式选择的影响和改制时合约形式的选择对改制后企业绩效的影响。他在对第二个主题(也是本文的主题之一)进行分析时,强调是银行的流动性及目标这种外部环境对改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外部环境会对乡镇企业改制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在田国强(2001)的分析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尽管田国强(2001)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说明转型经济中最优所有权安排是如何决定的。但是,我们认为,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改制可以被理解成从集体所有权安排向私人所有权安排转变的一个特例。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本文将田国强(2001)这项研究视为有关乡镇企业改制问题研究的重要文献。 在他的分析中,是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程度,以及给定自由化和市场化程度条件下内部管理能力与外部管理能力的相对效率决定了最优所有权安排(及其转变)。这些突出企业外部的制度环境对改制的影响的研究抓住了,转型经济中制度环境变化这一重要特征。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已经发生的制度环境的变化影响经济行为主体进行制度创新的“预期的净收益”和“预期的成本”的具体的作用机制。但是,这些强调企业外部的制度环境会对企业所有权安排产生重要影响的研究,忽视了企业内部的技术因素在改制过程中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些研究总是假设与生产有关的企业内部的技术因素是保持不变的。根据前文的分析,这样的研究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为了全面地理解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改制这一过程,本文的分析强调从影响经济行为主体进行制度创新的“预期的净收益”的技术因素这一角度去理解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改制。本文构建的模型尝试抓住影响企业产出(这是收益的唯一来源)的主要内部特征,从而我们的分析也许能揭示影响改制的企业内部因素。三、基本模型及改制发生的条件本节给出一个简单的模型,它刻划了转型经济中乡镇企业的一些主要特征。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模型中,如果初始条件给定,则在一定条件下,乡镇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会向乡镇企业的原经营者集中。由于一般是将乡镇企业理解为集体所有权安排下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对此,请参见Weitzman和Xu(1994),Li(1995),Che和Qian(1998a)及田国强(2001)等人的论述。 根据田国强(2001)的分析,在不完善的制度环境中,有效率的生产要求企业家既具有内部管理能力,又具有外部管理能力。 在田国强(2001)的模型中,企业家()通过投入管理能力()来承担内部管理职能,官员()通过投入政府关系能力()来承担外部管理职能。注意,这里的外部管理职能与在相对完善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家承担的诸如危机公关之类的外部管理职能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而且,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在转型经济中,地方政府确实对乡镇企业的市场经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此,参见Li(1995),Chang和Wang(1994),Che和Qiang(1998b),Jin和Qiang(1998)等人的研究。 因此,我们假定改制之前的乡镇企业中的生产经营活动由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共同组织。这样,我们可以假定,在这种情况下,生产活动的组织需要投入四种资源:(1)物质资本,记为;(2)劳动,记为;(3)管理能力,记为;(4)权力资本,记为。 我们的模型并没有明确地考虑土地这种生产要素。这是因为,管理者和地方政府总可以通过投入一定的物质资本和权力资本来获得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土地。虽然土地市场的不完美性会对乡镇企业的生产效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这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模型的结果。同时,在我们的模型中,权力资本()在生产组织中的作用与田国强(2001)的模型中的政府关系能力()及谭秋成(2003)的模型中的权力资本()在生产组织中的作用相类似。 其中,管理能力由经营者提供,权力资本由地方政府提供。于是生产函数就可以写成: , (1)其中,为与企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状态。并假定对前三个变量递增以及严格凹、对前四个变量为一阶齐次可微。由于生产函数被假定为对四种投入品是一阶齐次的,不失一般性,我们假定企业生产中仅使用单位资本投入品。定义集体所有权安排下的乡镇企业的条件利润函数为,它通过给定与时选择最优的劳动投入数量而得到。假设劳动投入的价格为,并将产品的价格标准化为1。于是,可以将条件利润函数写成: (2)令()为经营者所分享的利润份额,于是经营者的条件净收入为: , (3)地方政府的条件净收入为: . (4)田国强(2001)证明了,转型经济中最优所有权安排的选择取决于制度环境的完善程度。同时,给定制度环境的完善程度,内部管理能力与外部管理能力的相对效率影响最优所有权安排(第59页)。随着制度环境的变化,以及经营者管理能力的提高,将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转让给原经营者也许会提高生产效率。 由原经营者管理改制后的乡镇企业,不仅是地方政府出于改制的顺利性及就业的考虑,更是因为改制后的乡镇企业需要原经营者的企业特定型(firm-specific)人力资本,此即谭秋成(1999)所说的“原经营者的优势地位”。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地方政府仍有可能在改制后的乡镇企业中持有一定的股份。在相当程度上,改制的实质就是使剩余控制权向经营者集中。但在下面的模型中,我们实际上是假设改制后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完全由经营者掌控。这表现为地方政府的权力资本并不进入生产函数。 改制之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由经营者组织。这样,我们可以假定,此时生产活动的组织需要投入三种资源:(1)物质资本,记为;(2)劳动,记为;(3)企业家才能,记为。这样我们就可以将生产函数写成: , (5)其中,为与企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状态。并假定对前二个变量递增以及严格凹、对前三个变量为一阶齐次可微。同样假定企业生产中仅使用单位资本投入品,劳动投入的价格为,产品的价格标准化为1。给定企业家才能,这样我们就可以将改制后企业的条件利润函数写成: (6)至此,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模型。模型能刻划经营者与地方政府就企业改制进行的谈判的主要特征。假设地方政府是风险中性的,可以采用Shapley值来表征双方博弈收益的解, 用Shapley值来表示非合作博弈中博弈双方收益解的可行性参见Gul(1989)。这一方法在企业理论中的应用,可参见Hart和Moore(1990),Stole和Zwiebel(1996),Rajan和Zingales(1998)等人的研究。 即参与者可以分享的收益为: (7)其中,是参与者和能组成的联盟集合,在本模型中,集合有三种形式,即;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们的模型中, 表示经营者不同意改制; 表示地方政府不同意改制;则表示经营者和地方政府都同意改制。 表示集合中参与成员的数量,表示所有参与者数量,在本模型中为2。为集合的收益。明显地,在模型中,;是集合除去成员之后的子集的收益,比如。于是,我们可以求得经营者和地方政府经谈判所确定的(预期)改制完成后各方所获得的收益分别为: 必须要指出的是,尽管地方政府的(预期)收益表达式中含有改制后的企业利润,但不应将这一形式的(预期)收益理解成地方政府对改制后企业剩余的索取。虽然我们的模型并没有将改制时实际存在的一次性支付明确地表达出来。但是,可以认为经谈判所确定的双方的收益就包含了。与张军、冯曲(2000)的分析相比较,就会发现,我们的模型中的与他们的模型中的(镇、村集体在改制时所要求的一次性补偿)有相同的经济含义。 (8) (9)从式(8)和(9)中我们可以看到,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参与谈判的收益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性。即,给定初始条件,谈判前在企业剩余中分享份额较大的一方将(预期)在改制完成后获得较高的收益。反之则反是。这一结论与我们的直觉是相符合的。因为,谈判前在企业剩余中分享份额较大的一方所具有的谈判能力要强,所以其所获得的谈判收益也就要高。由于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参与改制的机会成本分别是改制前各自的净收入和。因此只有当条件 (10) , (11)同时得到满足时,改制才能发生。进一步地,由于改制后,经营者需要承担更多的职能,所以不等式必须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假定地方政府是风险中性的,而且地方政府在改制后所需承担的职能相当有限,因此只需得到满足即可。这样,改制发生的条件就可以写成: (12) (13)解之得, . (14)由于利润函数中所使用的资本投入是固定的,都为;将式(14)两边同时除以,得到 (15)式(15)表示(预期)改制后的资本收益率要高于改制前的资本收益率。于是,就有:命题1 只有当(预期)企业改制后的资本收益率高于改制前的资本收益率时,改制才会发生。这一命题是相当直观的。根据这一命题,也就可以推断,乡镇企业改制的过程就是一个资本配置效率增进的过程。因此,集体所有权安排下的乡镇企业的高绩效与乡镇企业所有权安排变化这两种事实背后的逻辑是一致的。即,组成企业的各方利益主体总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采用最优的所有权安排来有效地组织生产。四、模型的拓展及影响改制的因素为简化起见,下面我们将生产函数设定为柯布道格拉斯形式。这样,我们就可以应用一阶条件来解出条件利润函数。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条件利润函数的比较分析得出影响改制的主要因素。具体而言,根据Eswaran和Kotwal(1985)及田国强(2001)的研究,我们假定改制前后的生产函数分别为: (16) (17)其中,及对于所有都成立,且,。 在田国强(2001)的模型中,表示经济自由化与市场化程度的,被用于表示外部管理能力的相对重要性,其取值范围为0,1(第52页)。由于我们的模型并不明确地考虑制度环境对所有权安排的影响(这是田国强(2001)关注的焦点),故在我们的模型中仅表示地方政府投入的权力资本在企业生产中的相对重要性。但是,由于在我们的分析中,与表示自然状态的是相关的。因此,也可以将理解成包括了制度环境的自然状态来理解本文的结论。同时,考虑到集体所有权安排下的乡镇企业在改制前确实需要地方政府和经营者共同组织生产活动。因此,在我们的模型中,的取值被限制在(0,1)之间。求解式(2)中的优化问题 (18)我们得到给定与时的条件利润函数。它由下式给出: (19)其中 (20) (21) (22)同时,求解式(6)中的优化问题 (23)我们得到给定企业家才能时的条件利润函数。它由下式给出: (24)其中 (25) (26)将式(19)和(24)代入式(14),并整理得 (27)由于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代表着劳动的产出弹性。在短期,可以认为劳动的产出弹性是保持不变的,即。并令 . (28)于是,可将式(27)化简为 (29)由于,所以。由此,只要式(29)中方括号里面各项的乘积大于1,改制是能够发生的。现在讨论影响改制的因素。为求简化,令 (30)易知,改制成功的可能性与的概率正相关。很明显地,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会使的概率变大。由于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代表着资本的产出弹性。于是,有命题2 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如果(预期)改制后资本的产出弹性会提高,那么改制就更有可能发生。而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代表的是技术水平。根据式(30)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会使的概率变大。因此,得命题3 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技术进步会使改制更有可能发生。命题2和命题3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对戴维斯、诺斯(1979)所提出的观点进行了说明。他们认为:“如果预期的净收益超过预期的成本,一项制度安排就会被创新”(戴维斯、诺斯,1979,中译本,第274页)。但在解释制度创新这一过程时,他们是通过分析规模经济、外部性、风险以及交易费用这些因素对“外部利润”内在化的影响,来说明制度变迁发生的机理的。 即使是在具体地讨论“技术对改变安排的利益”的影响时,他们仍然是从技术会对规模经济和外部性产生影响这一角度去论述的(参见戴维斯、诺斯,1979,中译本,第276-291页,第298-299页)。 与此相比,我们的分析强调,资本产出弹性和技术进步这些技术因素直接地影响了制度创新的收益,而不需采用规模经济和外部性这类中介变量来说明技术因素对制度变迁产生作用的机理。同样,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表示企业家才能的产出弹性。 事实上,可以认为在集体所有权安排下,企业家职能是由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的。因此,对于生产函数中的和与生产函数中的有相同的经济含义。 于是,由式(30)知,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会使的概率变大。这样,就得到命题4 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改制成功的可能性与企业家才能对产出贡献的大小成正比。 实际上,从式(29)中方括号内的第三项可以看出,企业家才能对产出贡献的增加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若企业家才能的产出弹性保持不变,即。此时,只要改制后的企业家才能大于改制前地方政府的权力资本和经营者的管理能力中较大的那一个,即时,企业家才能对产出的贡献就会增加;另一方面,若企业家才能仅等于地方政府的权力资本和经营者的管理能力中较大的那一个,即时,只要改制能使得企业家才能的产出弹性有一个增加,即时,企业家才能对产出的贡献也会增加。应该指出的是,若,这意味着(预期)改制后企业家无法承担延续现有生产的职能,故改制不可能发生。 这一命题与柯荣住(1998)和陈钊、陆铭(2002)的分析结论相一致。柯荣住(1998)的分析表明,在团队生产中,经营者的重要性的日趋上升是,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中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变化(也就是改制)的主要原因。陈钊、陆铭(2002)以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改制这一事实为基础,推导出,“人力资本积累是导致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第98页)这个一般性的结论。根据上述三个可供检验的命题,可以发现,资本产出弹性、技术进步和企业家才能对产出的贡献这些企业内部的技术因素会影响到改制参与者的成本和收益。因此,我们认为,资本产出弹性、技术进步和企业家才能对产出的贡献这些企业内部的技术因素是影响改制的主要因素。五、结论本文在集体所有权安排内生的条件下,发展了乡镇企业改制发生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我们从参与改制的双方的谈判入手,先内生出双方就改制进行谈判的收益,然后解出改制发生的临界条件。在此基础上,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应用一阶条件解出改制前后的条件利润函数,从而得出影响改制的主要因素。本文的贡献在于,从影响企业生产能力(也就是改制的成本和收益)的技术因素这一角度,对集体所有权安排下的乡镇企业改制这一现象给出了几个可供证伪的理论假说。这些假说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改制这一历史进程背后的逻辑。与现有的有关乡镇企业改制研究的文献相比较,我们的分析强调的是诸如资本产出弹性、技术进步和企业家才能对产出的贡献这些企业内部因素对改制的影响。这是一个全新的分析视角。从这一角度分析乡镇企业改制这一历史进程增加了人们对改制问题的认识。因为经济行为主体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通过对进行改制的(预期)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进行权衡后,做出是否进行改制的决策。如果预期进行改制所获得的边际收益要大于所需付出的边际成本,改制就会发生。而影响改制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因素除了经济行为主体所面对的“给定的约束条件”制度环境之外,还有经济行为主体所掌握的生产技术。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制度环境的变化对改制的影响。而我们的分析则强调企业内部的技术因素对改制产生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的分析是已有研究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和发展。而且,本文所提供的分析框架,虽然是以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改制为基本事实的,但其理论逻辑却构成了一个制度变迁理论。其理论含义是,技术因素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最后,我们指出文章的一些局限性。第一,转型经济中不完善的制度环境对改制的影响在本文的分析中并没有得到明确地表达。这会影响到模型的解释力。第二,本文的分析并没有考虑职工在改制过程中的利益和作用。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结论的普适性。第三,本文的分析仅给出了几个可供检验的命题,而没有对这些命题进行实证检验。这都是有待于在进一步研究中解决的问题。参考文献陈钊、陆铭,2002,“作为合作博弈的企业转制:以江阴为例”,载张军主编:转型与增长,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96107页。冯曲,2002,“中国乡村工业研究一个评述”,载张军主编:转型与增长,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204229页。戴维斯、诺斯,1979,“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12月版,第266-294页。戴维斯、诺斯,1979,“制度创新的理论:描述、类推与说明”,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12月版,第295-326页。柯荣住,1998,“乡镇企业及其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分配:一个三方博弈模型”,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夏季卷,总第23期。秦晖,1997,“十字路口看乡企清华大学乡镇企业转制问题调查研究报告(上)”,改革,第6期。秦晖,1998,“十字路口看乡企清华大学乡镇企业转制问题调查研究报告(下)”,改革,第1期。谭秋成,1999,“乡镇集体企业中经营者持大股:特征及解释”,经济研究,第4期。谭秋成,2003,“转型时期乡村组织行为与乡镇企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田国强,2001,“一个关于转型经济中最优所有权安排的理论”,经济学(季刊),第1卷第1期。王红领,2000,“委托人政府化与非政府化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关于中国乡镇企业转制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第7期。姚洋、支兆华,2000,“政府角色定位与企业改制的成败”,经济研究,第1期。张军、冯曲,2000,“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改制的一个分析框架”,经济研究,第8期。支兆华,2001,“乡镇企业改制的另一种解释”,经济研究,第3期。Chang, Chun, and Yijiang Wang,1994,“The Nature of the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pp.434-452.Che, Jiahua, and Yingyi Qian,1998a,“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Community Governmen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Understanding Chinas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4(1),pp.1-23.Che, Jiahua, and Yingyi Qian,1998b“Insecure Property Rights and Government Ownership of Firms”,Quarterl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南-湖南兽医防治员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南-湖南中式烹调师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医技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保安员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汽车与交通设备行业:汽车安全带技术发展趋势报告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浙江-浙江工程测量工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生态修复工程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地质勘查员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北-河北造林管护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苏-江苏地图绘制员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腰椎ODI评分完整版
- 5.Braden评估表及其评分指引
- GB/T 3920-2008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
- 松下panasonic-视觉说明书pv200培训
- 金风科技-风电产业集团-供应商现场作业基础安全考试附答案
-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共27张PPT)
- 建设工地每日消杀记录表
- 建筑施工应急处置明白卡
- 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司法解释学习课件
- 信息技术教学德育融合
- 护理品管圈QCC之提高手术物品清点规范执行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