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茂名二模作文题目.doc_第1页
2016届茂名二模作文题目.doc_第2页
2016届茂名二模作文题目.doc_第3页
2016届茂名二模作文题目.doc_第4页
2016届茂名二模作文题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届茂名二模作文题目解读、评分细则、命题质疑及考场范文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在一场电视访谈节目中,清华大学的学生梁某表达了他的人生迷茫: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针对梁某的困惑,三位嘉宾作出了这样的人生提示:甲: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乙: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丙:我觉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价值判断。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抄袭。一、材料的基本解读:题目延续广州一模的作文类型,呈现材料,并对作文作出具体的写作任务指令,属任务驱动型作文。它由材料主体与作文要求两个部分组成。(一)材料主体1、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这是学生梁某大学期间的求学经历。说明他求学勤奋努力,追求卓越,并且,他取得的学历是与法律、金融、新闻传播相关的专业,这些专业是当今社会的热门专业,取得这三者任何一个学历,都可以成为将来毕业后获得理想物质生活,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基于此可知,学生梁某的人生困惑“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并不是指找不到好工作,而是“不知道做什么工作”,或者说他的困惑是不知学与用的关系,人生缺乏明晰的职业方向。对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进行探究,可能存在以下一些原因:(1)只知努力学习,对进入社会有一种本能的抗拒,还没做好足够的准备,从而产生迷茫;(2)人生因拥有太多可能,有太多选择,爱好太多,不知如何取舍;(3)对自己适合做什么并不清楚,从而迷失了自我;(4)好高骛远,现实太近,理想太远,不知如何抉择;(5)所爱非所学,所学非所爱;2、甲乙丙三位嘉宾给的是“人生提示”:(1)甲的人生提示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本材料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甲的这句话是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说的,人读书的目的不应只是想着为自己,而应多为社会着想,这里的核心是“读书的价值”,读书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也就是材料中甲所说的“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第二句话“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是对第一句话的进一步延伸,这是高晓松所作的歌曲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里的一句话,讲的是近与远的关系,人不应只看眼前,而应志在远方,胸怀理想,追求超越现实的理想生活。材料里的“近”是指“苟且”的生活状态,只顾自己,只图眼前,“远”是指胸怀远大抱负,“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选择职业当把目光放长远点,应志存高远,问问自己心中的理想是什么。(2)乙的人生提示是“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乙强调职业选择应立足当下,脚踏实地。它是“诗”和“远方”的基础(前提)。但并不完全否定“诗和远方”,乙只不过更为强调“眼前的苟且”(当下)的重要性!“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是以“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为前提的!相对于甲的人生要有高远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等宏大的主题,乙更为强调“近”与“小”。从这一角度出发,脚踏实地,才能奔向远方,或者是做好“眼前”,不要奢谈“大而空”的东西。(3)丙的人生提示是职业选择要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丙谈的是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中的铭言“认识你自己”。人只有先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清晰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并把事情做得好。这里的“认识自己”与爱好、特长、责任、理想、现实等有关。“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尽管天空高远,但鱼不能“迷恋”,因为鱼只适合海洋;尽管海洋辽阔深蓝,但鸟不能“痴情”,因为鸟只属于天空,这句话用假设推论从另一角度进一步阐明了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在对自己的爱好、特长、责任、理想、现实等有到位的认识基础上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相比前两位嘉宾大且远的建言,丙的建言更实际,更具针对性。(二)材料要求:1、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一是甲乙丙三个人都有道理,二是谁更有道理。特别注意“更”字:“更”是副词,有“更加”的意思,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结合本题来说,应该是甲乙丙三个人都有道理,但谁最有道理呢?这就要求考生写作时必须对甲乙丙三个人进行比较(对比),表明了必须用“比较(对比)的写法”作文,在比较(对比)中说明你的理由。值得注意的是,考生在作出选择后,主要笔墨应该集中在更有道理的那个人上面,而不应把大量的笔墨放在否定论述上,否则,中心将难以突出,主题也就不够鲜明了!考虑到本材料作文审题有一定难度,考生只要紧扣主体材料分析,并对三个嘉宾的建议作出选择,并充分阐明选择理由,亦算符合题意。2、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价值判断。【1】所谓“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就是要求考生围绕材料中的核心事件,形成像样的、可以阐述的看法,体现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他非核心事件可以涉及,但是不能“喧宾夺主”,叙述非核心事件只是为了更好地议论核心事件。就本材料而言,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是核心事件,考生不能撇开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而谈其他。【2】体现你的思考与价值判断。“思考”的含义是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判断”的前提是要先进行“权衡”与“选择”。要求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权衡”与“选择”,但“权衡”与“选择”却是“判断”的一个逻辑前提!“权衡”的含义是比较、衡量、考虑;“选择”的含义是挑选。写作任务就是要思考、权衡、选择,然后作出价值判断。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价值判断”中的“价值”这两个字:这不是一般的判断,而是“价值”判断。什么是价值?一般来说,价值是一种客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就本材料而言,也就是作为主体的学生梁某和作为客体的社会(世界)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有关“人生价值(意义)”的问题,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关键是因为他不知道人生的价值(意义)是什么?换句话说,他不知道人为什么而活?更遑论人怎样生活?这是人生价值观的范畴,考生不能脱离这个“价值”要求!【3】选好角度。针对这一点,教育部考试中心(余闻)明确指出,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角度有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沾边角度之分。因此考生写作时就事要抓住核心事件来确立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明白了这些要求,再按照这些要求来写就符合命题者命题意图。就本材料而言,核心角度或者说重要角度是:面对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三位嘉宾分别给出的人生提示甲的人生提示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乙的人生提示是“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丙的人生提示是“先弄清我是谁,我要去哪里”。二、评分细则1、评分尽可能打开分差,体现差距,要敢于打高分,对于特别优秀作文可以考虑55分以上,甚至可打至58分,59分。2、能从背景材料切入,亦能只对三个嘉宾中的人生提示作出选择,但仅将它作为一个由头延伸出去,将文章写成话题作文,评40分以下;3、只从三个嘉宾中的人生提示作出选择,但仅将它作为一个由头延伸出去,完全不扣主体材料,将文章写成话题作文,评35分以下;4、没有完成任务,只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主题,如人要有远大理想等,评30分以下;5、优秀卷要达到8%左右6、错字一字一分,不封顶7、没有题目扣2分三、命题质疑监考时阅读2016届茂名二模语文作文题目,很为考生们担忧起来。当时我就很有把握地猜测,考生们会有三种表现:一是读不懂题目,二是容易脱离梁某事行文,三是作文思路混乱。事后,我询问阅卷同事及考生,他们的反映果然符合我的猜测。我想,考生们之所以如此,一部分责任在考生自身,另一部分责任却在命题者这不是一次成功的作文命题,它有着太多缺陷与错误。(一)关于题目材料真实性与价值性这道作文题目的材料取自于爱奇艺制作的真人秀娱乐节目奇葩说(第一季),主持人为马东,嘉宾为高晓松和蔡康永,材料中梁某即梁植。百度百科对奇葩说的介绍是:奇葩说是2014年爱奇艺打造的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仅靠蔡康永、高晓松、马东,以及十八位“奇葩”辩手的三寸不烂之舌,便吸引了大批80后、90后拥趸。华西都市报记者获悉,该节目自2014年11月底上线以后,总点击量已经破亿,微博话题阅读量也轻松破10亿大关。2015年2月第一季已完结,第二季于2015年6月26日起每周五、六晚20:00在爱奇艺独家上线播出。第三季于2016年3月每周五、周六20:00在爱奇艺播出。百度百科对梁植的介绍是(节选):梁植,1987年9月30日出生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国内地男主持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2010届本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2012届硕士研究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2013.09至2014.01,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研究员(VisitingResearcher),2014.01至2014.12,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VisitingScholar)2007年,获得清华大学第十七届校园歌手大赛十佳歌手(第一名)。2009年,获得清华大学第八届英语风采演讲大赛冠军。2011年,参加“艾诗缇杯”第六届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最终以全国第五名的成绩获得铜奖。2013年10月,获得第四届北京大学生戏剧节最佳男演员奖。2014年,获得“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全国主持人选拔大赛”全国总冠军;同年,出演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在剧中饰演邓稼先。2015年1月24日,获得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全国总冠军;同年,担任湖南卫视趣味代际对抗益智节目好好学吧的代班主持人;同年,担任北京卫视档案节目讲述人。题目材料提到的内容,在网上有一个八分钟零三秒版的完整视频,名称叫清华男神梁植出现某节目,这次被骂惨了,另外还有一个五分钟版的。这个八分钟零三秒版的视频,我反复观看了,发现事实是这样的:题目材料中的甲嘉宾是高晓松,他确实说了题目中所示的“甲”的话。但视频中蔡康永和马东没有说过题目所示的“乙”和“丙”的话。其中,“丙”所说的“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其实是高晓松说的。这样,我们便会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命题者将高晓松在节目中的话生生拆开,把其中一部分给予命题者捏造的“丙”,然后让考生在“甲”和“丙”中选择一个“更有道理”的。这是非常荒谬的逻辑错乱高晓松的话本是要表述同一观点、同一态度的,现在却要把它拆成两半,然后让考生用这二者来“掐架”,看谁“更有道理”。由此我们还可以发现,命题者捏造了“乙”与及“乙”所说的话,也捏造了“丙”和丙所说的“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命题者的这种捏造,如果是合理的,我们可以称之为“改造”或者“创造”,并无不可。但是,如果它是不合理的,则是相当严重的“造假”了。这在命题原则和学术道德上都是不允许的。高晓松的“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大意可以如此概括:“我们不能仅是马虎敷衍地得过且过,我们应该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有什么理想可以追求。”它的含意,与“丙”所说的“我是谁”(我能做些什么)、“我要去哪里”(我有什么理想可以追求),是一致而不是矛盾的。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既不能严格核查材料内容真伪,又不能细致审察材料含意是否合理,很不应该。另外,奇葩说本是一个说话达人秀节目,它的言谈追求的是娱乐性的“奇葩”效果,命题者却把它作为考场严肃讨论的作文材料,是否合理呢?在视频中,三位男嘉宾穿着长裤皮鞋,却又套着类似苏格兰风格的裙子,高晓松手里摇着一把写着“晓松奇谈”的白扇子,说话腔调、神情举止都很随意而带着油滑与调侃。这样的场合发生的“奇谈”和事件,很难适宜作为考场作文严肃讨论的人生观、价值观吧。连梁植也在视频中总结说:“我觉得,就是既然来这个节目,就很放松地想陪几位老师聊聊天,没有想太多的竞技性或者功利性的东西。然后我也只是作为我个人来的,也没有代表怎样的群体。晓松老师拔高了。”我们的命题者,是不是也把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拔高”了呢?(二)关于甲嘉宾的人生提示题目中甲嘉宾的人生提示是: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对此,参考答案的解读较为合理。不过,我们分析此“提示语”的结构,可以发现它是先由具体的找工作,再提升至“苟且”和“远方”的高度的。这样,考生的读题和论证时,能够很自然地扣住梁某找工作的内容进行分析评论,并且能在论析此事的基础上自然上升至“苟且”和“远方”的高度。这与“乙”和“丙”提示语中只谈大道理而不及梁某找工作内容大不相同。这种不同将会导致这样的结果:论及“甲”语时,考生能够紧扣梁某找工作的内容,但论及“乙”语和“丙”语时,往往会忽略、遗忘梁某找工作的内容。也就是说,这种提示语的结构缺陷,是导致考生作文时未能扣住梁某找工作内容论述的重要原因。同时,我们对于高晓松“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理解,应该是全面而不是片面的。一方面,高晓松虽然提倡“还有诗和远方”,但他并不割裂、抛弃“眼前的苟且”,因为他说的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而不是“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他虽然反对“苟且”,但并非对其完全否定。另一方面,高晓松反对的是“苟且”,而不是“当下”。这二者有很大的不同。“苟且”指的是“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敷衍了事,马虎”。而“当下”是生活现实。否定“当下”,“远方”便无以存在。相反,反对“苟且”,“当下”便更积极健康,“远方”便更有可能追求与实现。另外,高晓松的“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需要辩证看待。一方面,高晓松确实是站在“读书的价值”、“对社会的贡献”的宏大层面来表述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高晓松这种观点的不足:读书找工作,也是在实现读书的价值,也是在对社会进行贡献高晓松将“读书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的含义僵化与狭隘化了。价值与贡献,不一定要高大上,也可以是矮小下。陆步轩北大毕业而成为“猪肉佬”,也是在实现价值与贡献。读张中行的回忆性文章,说他会北大母校参加校庆时,发现有很大校友“混得并不光鲜”,是很“矮小下”的一族,但他们确实是在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做贡献。这就说明,高晓松的言论是偏颇的。高晓松本人也是清华毕业,现在却在娱乐圈“苟且”。如果他对梁植的批评成立,则拿他的话来批评他自己也是很适合的。(三)关于乙嘉宾的人生提示题目中乙嘉宾的人生提示是: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参考答案的分析是:乙的人生提示是“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乙强调职业选择应立足当下,脚踏实地。它是“诗”和“远方”的基础(前提)。但并不完全否定“诗和远方”,乙只不过更为强调“眼前的苟且”(当下)的重要性!“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是以“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为前提的!相对于甲的人生要有高远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等宏大的主题,乙更为强调“近”与“小”。从这一角度出发,脚踏实地,才能奔向远方,或者是做好“眼前”,不要奢谈“大而空”的东西。无论是“人生提示”还是“参考答案”,都有着明显的常识性错误。在表述上,此“人生提示”极欠严谨。我们按语法理解,“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是脱离于前句而独立成句的,它强调的是远方的遥远与虚无,并无命题者所要表述的“以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为前提”之意。而一旦“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是独立语句,则考生大可否定乙语的正确性绝对、极端地判定远方“一无所有”,肯定是错误的。我的一些学生,便抓住此处攻击乙语。这样,乙语的前半部分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是正确的,后半部分“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却是错误的。那么,“乙”语到底是对还是错呢?考生能不挠头困惑吗!我想,“乙”语应该如此表述才算严谨:“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没有“眼前的苟且”的“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在对“人生提示”的解读上,“参考答案”严重错误。在“参考答案”中,将“眼前的苟且”理解为“当下”、“立足当下,脚踏实地”,这是严重违背常识的。论述与论辩,非常重要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厘清相关概念与定义。“眼前的苟且”确实属于“当下”的一类,但它不是“立足当下,脚踏实地”,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它的反面。“当下”在“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当下本是佛教用语,可是民间也广泛应用,当下就是现在的这一刻”,我们可以大致理解为“现在”。而“苟且”在“百度词典”的解释有:1、只顾眼前,得过且过;2、敷衍了事,马虎;3、不正当的(多指男女关系)。如此,“眼前的苟且”应该理解为“现在的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敷衍了事,马虎的生活”才对。而“参考答案”竟然将其理解为“当下”、“立足当下,脚踏实地”,实在“奇葩”而“语出惊人”。“参考答案”对“眼前的苟且”的这种“任性”解读,其根源很可能是命题者为了与“甲”语“对驳”,而不顾常识生造出来的。只是,如果在相关概念、定义上理解错误,“乙”语对“甲”语的争辩便毫无意义:因为,甲嘉宾批判的是“苟且的生活”,而乙嘉宾肯定的是“立足当下,脚踏实地”,二者不仅无争论的焦点,反而是观点一致的。如此,嘉宾甲与嘉宾乙的人生提示的观点立场是相当接近、甚至一致的。题目要求考生回答“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实在荒唐。(四)关于丙嘉宾的人生提示题目中丙嘉宾的人生提示是:我觉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如前文关于题目材料真实性与价值性所论,“丙”语的前半部分其实也是高晓松在视频中所说的话。它与“甲”语是一体的两部分,它们的观点、立场是一致而不是对立的。命题者强行将它们拆开并且企图使它们对立,是极错误的做法。而参考答案在对“我是谁”“我要去哪里”进行分析时,引用了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中的铭言“认识你自己”。并且对此作了这样的解读:人只有先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清晰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并把事情做得好。这种理解并不全面与深刻,是一种非常浅表化、套路化的解读。实际上,“认识你自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极少有人能够由开始即“先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清晰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而是先模糊而不能清晰认识自己,但在不断的求索中发展、修正、完善对自我的认知,最后才比较正确地认知自己。所以,“认识你自己”的本义应该是指“我们要在不断的求索中发展、修正、完善对自己的认知”,它是一个漫长的人生求索过程,它是由感性而理性的、后成而不是先具的。像参考答案所言的“人只有先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清晰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并把事情做得好”,只是一种脱离客观实际的天真而浮浅的“遐想”,与“认识你自己”的本意谬以千里。另外,命题者强加的后半句“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也是错误的。第一个错误是此后半句与前半句在思维性质上是对立的。前半句属于理性逻辑,后半句却是感性性质。“我是谁”、“我要去哪里”,都属于理性的表达,偏重于理性思索;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则属于感性的表达,偏重于感性抒情。丙嘉宾在此是要给梁某人生提示,应该是偏重于理性思索而不是感性抒情。命题者将此表述风格和思维性质尖锐对立的二者生硬扭合在一起,是不恰当的。第二个错误在于后半句本身,它的表述只能是诗化的抒情,而不能视作理性的思索。因为,“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是片面、极端而不是全面辩证的。鸬鹚是鸟,但它痴情于江海;企鹅是鸟,但它痴情于大海;海鸥是鸟,但他既痴情于天空,也痴情于大海。人类不是鸟,但敢想敢为者发明各种飞行器,从而实现翱翔天空、太空的梦想;人类不是鱼,但敢想敢为者发明各种船只与潜水器,从而实现畅游江海的梦想。“我是谁”、“我要去哪里”的含义,不仅有“立足当下,脚踏实地”,还有“追求诗和远方”。人类文明的进步,不仅归功于那些“立足当下,脚踏实地”的人,也同时归功于那些“立足当下,脚踏实地”且勇于“追求诗和远方”者。所以,我们看待世界,不能仅抱着一元或二元对立的思维,而应抱以更全面、更开放的多元思维。(五)关于众多关键词句这道作文题目成分繁多而复杂,关键词句也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这种成分繁多而复杂的命题,是我们应该反对的。孙绍震教授在谈论中国高考命题的文章中指出:“关键词、提示语越多,作文的空间便越封闭。”这道作文题目以其繁多而复杂的关键词句、内容构成,而令考生读不懂、下不了笔、写不好,确实不是一道优秀的作文题目。姑且简单举例,乙嘉宾和丙嘉宾的人生提示的后半部分都可以删去,而且是删去后更加简洁、明晰。另外,题目要求中的“价值判断”也应该删去。因为,多一个关键词就是多一层掣肘;而且,只要考生进行了选择,便一定会反映他的“价值判断”,区别仅是有的考生直接说明“价值判断”,而有的考生不明说而已。命题者之所以要突出“价值判断”,原因恐怕是其对“价值判断”的理解也是一元的、僵化的,只将宏大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之类的主流价值观视为“价值判断”,而不能认识到“价值判断”也可很“当下”、很“个人”,个人的日常而细微的言行中便已包含着他的“价值判断”。另外,这道作文题目的论题焦点是游移变动而不是专注如一的。在题目前半部分,论题焦点是“梁某对找工作的困惑”,后半部分则变成了对甲嘉宾“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一观点的质疑和争论。这样的论题焦点的游移,在无意中诱导了考生对“梁某对找工作的困惑”的材料限定的忽略和脱离。在更深层次而论,则体现了此次茂名二模命题者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探索中的不成熟。比较2015年全国卷“当代风采人物评选”,以及2016年广州一模“暖闻评选”,它们都采用直接对材料中的人事进行权衡、选择。而这次茂名二模,却不是要求学生直接对材料中的人事进行权衡和选择,而是要求学生对三位嘉宾对材料中的人事的观点进行权衡和选择。这种设计上的变异,使得这次作文题目命题远离了简洁、明晰的命题原则,而成为一次并不成功的作文命题尝试。四、考场范文即点评追求诗和远方(文5唐丽曼)高晓松说过:“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应有诗和远方。”确实是啊,人生短暂,我们应追求诗和远方,活出自己的精彩。而对于甲、乙、丙三者的观点,我更加认同甲的看法。材料中乙所说的:“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这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难道有眼前的苟且,就一定有诗和远方吗?诗和远方,是对梦想的追求,源自人内心对远方的憧憬和美好期望。况且,我并不认同“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这句话,我们在追求诗和远方的途中,必定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收获不一样的人生,在远方,等待我们的或是成功;丙的观点中,虽认清自我对于每个人都是必要的,但我不认为“作为鱼就不能迷恋天空”。人生活在这世上,有梦想有追求是好的,这能带给我们无限的动力。就在一个行业里的人,当他想从事另一个行业时,会迸发出无限的热情,助自己挖掘无穷的潜能。就如演员江一燕,她不仅在演艺圈里有所成就,还不断发现身上的兴趣和潜力,在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