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计师会计每股收益复习资料.doc_第1页
注册会计师会计每股收益复习资料.doc_第2页
注册会计师会计每股收益复习资料.doc_第3页
注册会计师会计每股收益复习资料.doc_第4页
注册会计师会计每股收益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十六章每股收益 第一节 每股收益概述第二节 基本每股收益第三节 稀释每股收益第四节 每股收益的列报前言本章内容不多,但难度很大,非常抽象,很多做法都是想象出来的。本章基本是年年出考题,分值一般是34分,2009年新制度还考了一道9分的计算题,可见,本章很重要。近4年考情分析单选题多选题计算题总分2011年2题3分股票股利、股票期权 3分2010年 0分2009年新 1题9分认股权证9分2009年原 2题4分资本公积转增资本、股份回购、股票期权、认股权证 4分2008年3题3分股票股利、股票期权3分第一节每股收益概述每股收益是利润表的一个项目,也是证券市场非常关注的一个会计指标。每股收益净利润股份总数每股收益包括两个层次: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基本每股收益只考虑已发行的普通股,而稀释每股收益除了考虑已发行的普通股,还考虑未实际发行的潜在普通股。知识点1: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第二节基本每股收益一、分子的确定分子为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即扣除优先股股利后的余额。如果是净亏损,每股收益就是负数。合并财务报表中的每股收益,分子是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即合并净利润中扣减少数股东损益后的余额。二、分母的确定基本每股收益的分母是实际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是按时间加权的股数。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期初股数+当期新发股数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当期回购股数已回购时间/报告期时间注意:时时处处记住分母是股数与时间权重的二维指标。【例题1计算分析题】(教材【例26-1】) 某公司207年期初发行在外的普通股为30 000万股;4月30日新发行普通股16 200万股;12月1日回购普通股7 200万股,以备将来奖励职工之用。该公司当年度实现净利润为16 250万元。207年度基本每股收益计算如下:【答案解析】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分母)30 00012/1216 2008/127 2001/1240 200(万股)或者30 0004/1246 2007/1239 0001/1240 200(万股)重点要掌握第一种算法。基本每股收益16 250/40 2000.4(元/股)知识点2: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第三节稀释每股收益一、基本计算原则稀释每股收益,在基本每股收益基础上,考虑四个因素: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股份期权,以及股份回购合同。(一)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目前我国的潜在普通股主要有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和股份期权等三种。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假设发行时即转换为普通股,则会减少每股利润,或增加每股亏损。注意:摊薄每股亏损,是反稀释。“稀释性”就是“变坏”。报告稀释每股收益,是谨慎性的体现。 “稀释性”就是最坏的情况。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原理:假设发行时就已经增加普通股了,比如,可转债假设发行日即已经转股了,则增加股数,应调增分母。(二)分子的调整稀释每股收益的分子,是在“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的基础上,调整潜在普通股影响的净利润之后的金额。具体来说,只有可转换公司债券会产生收入费用,才会影响净利润,才要调整分子;认股权证、股份期权和股份回购合同,都不会产生收入费用,不会影响净利润,都不需调整分子。(三)分母的调整稀释每股收益的分母,是在“实际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的基础上,加上潜在普通股产生的增量股之后的股数。具体来说,就是要加上可转换公司债券假设转换增加的股数,加上认股权证和股份期权假设行权增加的无对价股数,加上股份回购合同增加的增量虚拟筹资股数。稀释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量净利润)/(普通股增量股)注意:时时处处记住股数伴随着时间权重。二、可转换公司债券可转债稀释性原理:假设债券发行时就已经转换为股份了,则一方面可以节约债券利息费用,从而增加净利润;另一方面转换的股份增加企业股份总数。稀释每股收益(净利润节约债券利息增加的净利润)/(普通股增量股)如果计算结果大于基本每股收益,说明此项可转债不具有稀释性。为了不做无用功,应事先判断其稀释性,判断方法是计算增量股每股收益。增量股每股收益税后利息费用等/可转换股数稀释期间应注意增量股存在的时间长度(即稀释期间),债券发行时即视为已转股,所以,稀释期间是:发行日转换日。增量股只存在于转换日之前,如果到了可转换日,债券持有人实际转股,实际转换的股份不属于增量股,而是“实际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属于基本每股收益的分母,与“稀释”无关了。稀释期间举例2007年7月1日发行的可转债, 2009年7月1日实际转换为股份。则稀释期间为:发行日 2007年7月1日转换日2009年7月1日。计算2007年每股收益时,当年的稀释期间(增量股存在的时间)是:207年7月1日 207年12月31日,共6个月。计算2008年每股收益时,当年的稀释期间(增量股存在的时间)是: 208年1月1日 208年12月31日,共12个月。计算2009年每股收益时,当年的稀释期间(增量股存在的时间)是 :209年1月1日 209年7月1日,共6个月。【例题2计算分析题】(教材【例26-2】) 某上市公司207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38 200万元,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20 000万股,年内普通股股数未发生变化。207年1月1日,公司按面值发行60 000万元的三年期可转换公司债券,债券每张面值100元,票面固定年利率为2%,利息自发行之日起每年支付一次,即每年12月31日为付息日。该批可转换公司债券自发行结束后12个月以后即可转换为公司股票,即转股期为发行12个月后至债券到期日止的期间。转股价格为每股10元,即每100元债券可转换为10股面值为1元的普通股。债券利息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所得税税率为25%。假设不具有转换选择权的类似债券的市场利率为3%。(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答案解析】207年度每股收益计算如下:基本每股收益38 200/(20 00012/12)1.91稀释期间:发行日207年1月1日转换日 207年12月31日,2007年的12个月全是稀释期间。分别计算可转债对分子和分母的影响。(1)计算分子假设发行即已转换,则可节约利息费用,从而增加净利润。一年的利息费用是多少呢?计算债券的实际利息。可转债的实际利息如何计算,复习第九章负债。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负债成分公允价值58302.83实际利率(3%)1749.08 增量净利润1749.08(125%)1311.81稀释每股收益分子382001311.8139511.81 (2)计算分母增量股可转股60000/10时间12/126000 稀释每股收益分母2000012/12600026000稀释每股收益39511.81 / 26 0001.521.52 基本每股收益1.91,说明的确具有稀释效应。当然,为了防止做无用功,也可提前判断:增量股每股收益增量净利润1311.81 / 增量股6 0000.22 基本每股收益1.91,说明具有稀释效应,应该继续往下算,算出稀释每股收益。【例题3计算分析题】(教材【例26-2】改编1)假设:可转换公司债券是207年7月1日发行的,其他资料不变。要求:计算207年每股收益。【答案解析】当年稀释期间:207年7月1日 207年12月31日,共6个月。基本每股收益38 200/(20 00012/12)1.91,不变。增量净利润1749.08 6/12 (125%)655.91增量股可转股6000时间6/123000稀释每股收益(38 200655.91) / (2000012/123000)1.69 基本每股收益1.91,具有稀释效应。倘若提前判断稀释性:增量股每股收益增量净利润655.91 / 增量股6 0006/120.22 基本每股收益1.91,应往下算。 计算208年每股收益【例题4计算分析题】(接教材【例26-2】),假设可转换公司债券是207年7月1日发行的。且已知: 208年7月1日,债券被全部转股。除此之外,该公司208年普通股股数未发生其他变化。该公司208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也是38 200万元。其他资料不变。要求:计算208年每股收益。【答案解析】基本每股收益38 200/(20 00012/1260006/12 ) 38 200/23 0001.66当年稀释期间:208年1月1日 208年7月1日,共6个月。增量净利润1749.08 6/12 (125%)655.91增量股可转股6000时间6/123000稀释每股收益=(38200655.91) / (230003000)=1.49【例题5计算分析题】(教材【例26-2】改编2) 沿用【例26-2】,增加一个条件:按照公司利润分享计划约定,该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按照当年税前利润的1%领取奖金报酬。其他资料不变。要求:计算2007年每股收益。【答案解析】分析:假设债券发行即已转股,可以节约当年的利息费用1749.08万,即增加税前利润1749.08万,但同时导致企业应多付高管报酬17.49万,即多发生管理费用17.49万。增量净利润(1749.0817.49)(125%)1298.69稀释每股收益 (382001298.69) / (2000012/12600012/12 ) =1.52注解看到P496(二)分子的调整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应当根据下列事项对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进行调整:(1)当期已确认为费用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利息(即前例中的 1749.08万);(2)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时将产生的收益或费用(即前例中的17.49万)。知识点3:认股权证,股份期权的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三、认股权证、股份期权认股权证、股份期权的行权价通常小于股票市价,相当于新增一些“收益含量”很低的股份,会摊薄整体的每股收益,因此, 具有稀释效应(如果行权价等于或大于股票市价,则不具有稀释效应)。注:经济资源广义的“收益”。认股权证、股份期权不产生收入或费用,不影响净利润,因此,不需调整每股收益的分子。认股权证、股份期权会产生无对价的股份,即具有稀释效用的增量股。因此,每股收益的分母应加上无对价股数。增量股数量(无对价股数)拟转换的股数行权价格拟转换的股数股票平均市价注:“股票平均市价”是当年的稀释期间的平均市价。 稀释期间此处稀释期间的含义与可转债的稀释期间完全相同。稀释期间(即增量股存在的时间长度):认股权证、股份期权发行时即视为已行权,所以,稀释期间是:发行日行权日。实际行权之后,实际转换的股份不属于增量股,而是“实际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属于基本每股收益的分母,与“稀释”无关了。【例题6计算分析题】(教材【例26-3】) 某公司207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 750万元,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5 000万股,该普通股平均每股市场价格为8元。207年1月1日,该公司对外发行1 000万份认股权证,行权日为208年3月1日,每份认股权证可以在行权日以7元的价格认购本公司1股新发的股份。该公司207年度每股收益计算如下:【答案解析】基本每股收益:2 750/5 000=0.55(元/股)增量股数量(无对价股数)=1 000-1 00078=125稀释期间:发行日207年1月1日行权日208年3月1日,2007年当年的稀释期间为2007年的12个月。稀释每股收益=2 750/(5 00012/12+12512/12)=0.54 【例题6计算分析题】(【例26-3】改编)沿用【例26-3】:假设208年3月1日,认股权证全部行权,该公司增发普通股1000万股。除此之外,该公司208年普通股股数未发生其他变化。208年12月,该公司平均股票市价为10元。该公司208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 750万元。该公司208年度每股收益计算如下:【答案解析】基本每股收益=2750/ (500012/12+100010/12) =0.4714 增量股数量(无对价股数)=1 000-1 000710=300当年的稀释期间:208年1月1日行权日208年3月1日,共2个月。稀释每股收益=2 750/(500012/12+100010/12 +3002/12)=0.4674 四、股份回购合同如果股份回购合同规定的回购价格高于股票市价,相当于企业经济资源减少,具有稀释效应(如果回购价低于或等股票市价,那就不具有稀释效应)。股份回购合同不产生收入或费用,不影响净利润,因此,不需调整每股收益的分子。假设股份回购合同签订后,企业按市价发行股票以募集回购款,应发行的筹资股数量高于回购股份数量的差额,就是增量股。每股收益的分母应加上该增量股。增量股数量(多出的筹资股)回购价承诺回购的股数股票平均市价承诺回购的股数注:“股票平均市价”是当年的稀释期间的平均价。稀释期间此处稀释期间的含义与可转债的稀释期间完全相同。稀释期间(即增量股存在的时间长度):股份回购合同签订时即视为已经回购,所以,稀释期间是:合同签订日合同履行日。合同履行之后,股份回购合同则丧失了稀释性。【例题7计算分析题】(教材【例26-4】) 某公司207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400万元,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1 000万股。207年3月2日,该公司与股东签订一份远期回购合同,承诺一年后以每股5.5元的价格回购其发行在外的240万股普通股。假设,该普通股207年3月至12月平均市场价格为5元。207年度每股收益计算如下:【答案解析】基本每股收益:4001 000=0.4稀释期间:签订日207年3月初履行日208年3月初,2007年的稀释期间为签订日207年3月初2007年12月,共10个月。增量股数量=2405.55(稀释期间平均价)240=24 稀释每股收益=400/(1 000+2410/12)=0.39 知识点4:多项潜在普通股情况下计算稀释后每股收益五、多项潜在普通股多项潜在普通股,必须按单项计算稀释性,不能合并反映。需要的是最小的稀释每股收益(谨慎性)。第一步,单项计算增量股每股收益,按从小到大排列(一般情况下,认股权证、股份期权和股份回购合同的增量股每股收益是0,因为其增量净利润即分子是0。增量股每股收益越小,稀释性越强,因此,这三者的稀释性比可转债更强)。第二步,逐项带入计算稀释每股收益。当出现稀释每股收益小于下一项增量股每股收益,则该稀释每股收益即为最终(最小)的稀释每股收益。【例题8计算分析题】(教材【例26-5】) 某公司207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5 625万元,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18 750万股。年初已发行在外的潜在普通股有:(1)认股权证7 200万份,每份认股权证可以在行权日以8元的价格认购1股本公司新发股票。(2)按面值发行的5年期可转换公司债券75 000万元,债券每张面值100元,票面年利率为2. 6%,转股价格为每股12.5元,即每100元债券可转换为8股面值为1元的普通股。(3)按面值发行的三年期可转换公司债券150 000万元,债券每张面值100元,票面年利率为1.4%,转股价格为每股10元,即每100元债券可转换为10股面值为1元的普通股。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为12元,年度内没有认股权证被行权,也没有可转换公司债券被转换或赎回,所得税税率为25%。假设不考虑可转换公司债券在负债和权益成份的分拆,且债券票面利率等于实际利率。【答案解析】认股权证的增量股每股收益是0;第二项后的稀释每股收益“0.20”已小于第三项的增量股每股收益“0.24”,因此,无需测试第三项。六、子公司、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发行的潜在普通股【例题9计算分析题】(教材【例26-6】): 甲公司207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72 000万元(不包括子公司乙公司利润或乙公司支付的股利),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60 000万股,持有乙公司70%的普通股股权。乙公司207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32 400万元,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13 500万股,该普通股当年平均市场价格为8元。年初,乙公司对外发行900万份可用于购买其普通股的认股权证,行权价格为4元,甲公司持有18万份认股权证。当年无认股权证被行权。假设除股利外,母子公司之间没有其他需抵销的内部交易;甲公司取得对乙公司投资时,乙公司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一致。【答案解析】(1)子公司每股收益:基本每股收益=32 400/13 500=2.4(元/股)调整增加的普通股股数=900-90048=450(万股)稀释每股收益=32 400/(13 500+450)=2.32(元/股)(2)合并每股收益合并每股收益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合并净利润/母公司股数(合并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母公司股数基本每股收益分子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合并净利润合并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本例中,母公司的净利润和子公司的净利润不存在任何需要抵销的成分,因此,合并净利润7200032400102400,其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合并净利润 720003240070% 7200022680 ,或者合并净利润102400少数股东损益3240030%,结果相同。基本每股收益=(72 000+22 680)/60 000=1.58 合并稀释每股收益合并稀释每股收益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稀释合并净利润/母公司股数本例中,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稀释合并净利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是母公司形成的稀释净利润,第二是子公司股权形成的稀释净利润,第三是母公司持有的认股权证形成的稀释净利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稀释合并净利润母公司形成的稀释净利润72000母公司持有子公司股权形成的稀释净利润13 50070%2.32(21 924)母公司持有的认股权证形成的稀释净利润18450/9002.32(20.88)稀释每股收益=(72 000+21 924+20.88)/60 000=1.57 第四节每股收益的列报知识点4:派发股票,公积金转增资本,拆股和并股的计算一、重新计算(一)派发股票股利、公积金转增资本、拆股和并股企业派发股票股利、公积金转增资本、拆股和并股,属于“经济资源无变化(即企业无收付款)”的情形,所有者权益总额不变,只是股数变了。应按变化后的股数,来计算当期的每股收益;并调整比较报表中上期的每股收益,以保持报表的可比性。即股东比例不变。比如:2009年7月1日,甲公司按一拆二的比例拆分股份。原有股份总数1000万股,拆分后为2000万股。甲公司2008年和2009年实现的净利润都是1000万元。 2009年末编制利润表时,每股收益的本年数1000/20000.5,每股收益的上年数上年净利润1000/新股数20000.5。但2008年利润表中,每股收益的本年数1000/10001。重述期间经济资源无变化的这三种情况引起的股数变化,应视同从最早期间(比如企业成立时)已经发生,应无限向前延伸进行重述。报表中的最早期间,就是比较报表的期初,因此,要视同该变化从比较报表期初就存在了。前例中,2009年末编制利润时,应视同从2008年1月1日起,股份总数就是2000万股了。所以,09年的每股收益09年净利润1000/新股数200012/12(而不是10006/1220006/12 )。重述期间:最早期间(不是变化发生日)年末应注意这三种情况与“经济资源有变化”的项目(比如按市价发行股票)相区别,后者应按变化日分时间段。【例题10计算分析题】(教材【例26-7】) 某企206年和207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 596万元和1 848万元,206年1月1日发行在外的普通股800万股,206年4月1日按市价新发行普通股160万股,207年7月1日分派股票股利,以206年12月31日总股本960万股为基数每10股送3股,假设不存在其他股数变动因素。计算207年度利润表中基本每股收益。【答案解析】编制2007年利润表时计算每股收益:(1)计算每股收益的本年数(2007)207年1月1日股份总数是960万股, 7月1日分派股票股利,新增股数9603/10288万,从此之后股份总数为1248 (960288),即股数增加1.3倍。本年的基本每股收益本年的基本每股收益07年净利润1848 / 124812/121.48 (考生往往写成后面这样的,这是错误的!07年净利润1848 / (9606/1212486/12)这是错误算法,因为发行股票股利是经济资源无变化的情形,应视为从企业成立起,股数就被增加1.3倍,不需考虑时间长度。)(2)计算每股收益的上年数(2006)206年1月1日股份总数是800万股, 206年4月1日按市价新发行新股160万股,从此之后股份总数为960万股。按市价发行新股,属于“经济资源有变化”的情形,应正常考虑时间长度。( 2007年末重述) 206年度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80012/12+1609/12)1.3 1196重述:基本每股收益上年数(206 )=1 596/1 196=1.33(2006年末计算的)206年度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80012/12+1609/12重述股数原股数重述倍数 (二)配股配股是对老股东低价发行股份,既有“经济资源无变化”的送股成份,又有“经济资源有变化”的按市价发行股票成份。应区分这两部分。配股总数按新股价发行的股数送股数按新股价发行的股数配股总数配股价 新股价注:“新股价”即教材“理论除权价格”。新股价配股后公司价值 配股后总股数(配股前普通股市价总额配股总价) 配股后总股数送股数配股总数按新股价发行的股数按新股价发行的股数,经济资源有变化,应考虑时间长度;送股数属于经济资源无变化,比照股票股利。 【例题11计算分析题】(教材【例26-8】) 某企业207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3 500万元, 207年1月1日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为8 000万股,207年6月10日,该企业发布增资配股公告,向截止到207年6月30 日(股权登记日)所有登记在册的老股东配股,配股比例为每4股配1股,配股价格为每股6元,除权交易基准日为207年7月1日。假设行权前一日的市价为每股11元,206年度基本每股收益为2.64元。计算207年度比较利润表中基本每股收益。【答案解析】新股价(8 000112 0006)(8 0002 000) (88 00012 000)10 000 10按新股价发行的股数2 0006101200送股数20001200800送股比例800/80000.1,扩股系数10.11.1207年度基本每股收益23 500(8 0001.112/1212006/12)2.5基本每股收益上年数(206)2.641.12.4 注意:书上的方法不好理解,还是要按照老师讲解的思路来理解两种特别情况 1.对于存在非流通股的企业,不考虑配股中内含的送股因素,而将配股视同发行新股处理。2.企业向特定对象以低于当前市价的价格发行股票的,不考虑送股因素,视同发行新股处理。(三)对以前年度损益进行重述或调整的,每股收益应重新计算。 本章小结每股收益的计算,应考虑8个因素: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股份期权、股份回购、股票股利、公积金转增资本、拆股和并股、配股。其中,可转债、认股权证、股份期权、股份回购,只影响稀释每股收益,不影响基本每股收益,属于“经济资源有变化”的情形,增量股的时间长度为发行日(合同签订日)行权日(合同履行日);股票股利、公积金转增资本、拆股和并股,既影响基本每股收益,也影响稀释每股收益,属于“经济资源无变化”的情形,增量股的时间长度为最早时点本期末(比较报表涵盖期间),即,无限向前延伸。对于配股, 应区分“经济资源无变化”的送股成份 和“经济资源有变化”的按市价发行股票成份等两部分。第十八章股份支付前言股份支付是典型的新业务、新知识,这类业务日常生活中比较少接触,感觉很抽象,内容难度很大。在近几年考试中,本章多以计算题和综合题等大题的形式出现,考试分值在7分左右,可见,本章很重要。 近4年考情分析单选题计算题综合题总分2011年0分2010年1题三分之一7分非市场条件的现金结算股份支付7分2009年新2题3分附服务期限条件的权益结算股份支付3分2009年原1题7分非市场条件的权益结算股份支付7分2008年0分知识点1:股份支付第一节股份支付概述股份支付,是“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的简称,是指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或者承担以权益工具为基础确定的负债的交易。概念解释:(1)支付的对象有两类:一是企业的职工,二是其他方,如企业的合作伙伴,为本企业提供修理服务、加工服务等。(2)支付的方式两种:一是支付权益工具,如股票;二是支付相当于股票市价的现金,现金没有支付之前则形成负债,如职工薪酬没有支付之间,确认为应付职工薪酬。换取职工服务的股票期权,是最典型的股份支付,教材主要以其为对象讲解。为什么要支付给职工股票期权?为什么要支付给职工股票期权?普通职工支付固定工资,比如某蓝领工人月薪2千;但对于高管人员(比如总经理),支付月薪等固定工资的办法,并不足以激励其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但如果承诺未来授予其一批股票,则高管人员就有动力搞好经营,因为公司经营好了,股票价值上升,高管人员就能行使股票期权,从而得到大笔财富;如果公司经营状况不佳,他得到的股票就是没有价值了。所以说,对于高级管理人员而言,股票期权比固定工资更具有激励性。一、股份支付的四个主要环节典型的股份支付通常涉及四个主要环节:授予、可行权、行权和出售。股票期权举例12007年1月1日,甲公司决定授予其总经理张三等10名高管人员股票期权,每人10万份,共计100万份。合同规定,如果张三等人在甲公司连续工作三年,那么,3年后即2010年1月1日可以将股票期权行权,每份股票期权为以2元单价购买一份甲公司股票,即张三等人一共可以按2元单价购买甲公司股票100万股。同时合同规定,张三等人行权购入的股票,在2012年1月1日之前不得在股票市场出售。期权合同有效期截至2013年1月1日。2007年1月1日,甲公司股票市价为5元。股票期权举例2到了2011年7月1日,张三等人将持有的股票期权全部行权。甲公司收到张三等人支付的行权价款200万,同时将股票100万股划入张三等人账户,当天甲公司股票市价为7元。2012年1月1日,张三等人将股票全部出售,当天股票市价为10元,张三等人收到股票价款1000万。【解析】本例中,2007年1月1日为授予日,2010年1月1日为可行权日,2011年7月1日为行权日,2012年1月1日为出售日, 2007年1月1日2010年1月1日之间为等待期,2010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之间为行权有效期。股票期权举例3本例中,股票期权实际是一项合同权利,是张三等人未来低价购买甲公司股票的权利(对甲公司而言则是低价出售自己股票的义务),张三等人可以低价购买并按市价出售,从而从中获利,比如,按照股票市价5元计算的话,每份股票期权的价值市价5行权价23元。也就是说,股票期权是有价值的。当然,由于股票期权是若干年后才行权,行权日股票市价与行权价的差额是多少,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股票期权的定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发明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的人,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股票期权举例4假设本例中的股票期权在2007年1月1日的公允价值为3元/份,则甲公司授予张三等人100万份股票期权,相当于甲公司支付给张三等人300万元的款项,而付出该代价的目的,就是换取张三等人20072009三年的服务,这与支付职工工资的道理是相同的,所以说,授予职工股票期权,其实是支付职工薪酬的一种方式,最终行权的期权价值就相当于支付的工资总额,需要在等待期内(即职工服务期内)确认为人工费用,计入管理费用、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研发支出等科目。假设本例中的10人最终都符合行权条件,则行权总数为100万份,价值为300万元,则甲公司应将这300万元在0709年之间进行分摊,确认人工费用300万元。二、股份支付工具的主要类型按照股份支付的方式,分为两大类:(一)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最常用的工具有两类: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授予即行权,但要等满足条件后才能出售。股票期权授予日授予期权,满足条件后可行权,行权时取得股票,股票过完禁售期方可出售。(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以股份为基础进行计算,实际支付现金结算。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最常用两类:模拟股票和现金股票增值权。模拟股票的运作原理比照限制性股票,现金股票增值权比照股票期权,只不过以现金结算而已。第二节股份支付的确认和计量本节的学习顺序做如下调整:首先,讲“二、可行权条件”。其次,讲“四、股份支付的处理(含第三节例题)”。最后,讲教材剩余的其他内容。二、可行权条件股份支付中通常涉及可行权条件。可行权条件是指只有员工达到要求的条件时,才能获得股份,比如,经理人激励计划可能以利润指标为条件,技术人员激励计划可能以服务年限为条件,等等。可行权条件具体包括服务期限条件和业绩条件。服务期限条件就是以员工的服务期限为行权条件。业绩条件就是以业绩目标为行权条件。根据业绩目标所采用的指标不同,业绩条件又分为市场条件和非市场条件。市场条件是指业绩目标所采用的指标,是股票市场指标,比如,股价、股价增长率等;非市场条件是指业绩目标采用的指标,不是股票市场指标,而是财务指标和销售指标等。所以说,这里的“市场”,是指股票市场。可行权条件的影响(1)市场业绩条件市场业绩条件,在确定期权授予日公允价值时已考虑,不影响各期对可行权情况的估计,即市场业绩无论实现与否,均无需据此对等待期、已确认的费用等行权情况进行重新调整。(2)非市场业绩条件非市场业绩条件,在确定期权授予日公允价值时未考虑,影响各期对可行权情况的估计,即各期要对非市场业绩能否实现进行重新估计,根据重新估计的结果调整等待期、已确认的费用等。(3)服务期限条件。服务期限条件不影响会计处理,无需考虑。【例题1】210年1月,为奖励并激励高管,上市公司A公司与其管理层成员签署股份支付协议,规定如果管理层成员在其后3年中都在公司中任职服务,并且公司股价每年均提高10%以上,管理层成员即可以低于市价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同时作为协议的补充,公司把全体管理层成员的年薪提高了50 000元,但公司将这部分年薪按月存入公司专门建立的内部基金,3年后,管理层成员可用属于其个人的部分抵减未来行权时支付的购买股票款项。如果管理层成员决定退出这项基金,可随时全额提取。A公司以期权定价模型估计授予的此项期权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为6 000 000元。【例题1】在授予日,A公司估计3年内管理层离职的比例为10%;第二年年末,A公司调整其估计离职率为5%;到第三年年末,公司实际离职率为6%。在第一年中,公司股价提高了10.5%,第二年提高了11%,第三年提高了6%。公司在第一年、第二年年末均预计下年能实现当年股价增长10%以上的目标。请问此例中涉及哪些条款和条件?A公司应如何处理?【解答1】用于员工激励的股票期权,对员工来说是权利,对企业来说是义务,企业未来支付股票,是企业为了获得员工服务所支付的代价,其性质与企业支付的职工工资是一样的,本例中股票期权价值600万,将转化为A公司的人工费用,这600万的代价,是企业为了在未来3年内获得员工服务所发生的,因此,未来3年里,企业应按照计提人工费用的原则,分摊确认为某种人工费用。【解答2】管理人员的股票期权服务费用管理费用(本例)销售人员的股票期权服务费用销售费用直接生产人员的股票期权服务费用制造费用不过,股票期权服务费用与普通人工费用也有不相同的地方,那就是股票期权服务费用的金额在等待期内不能确定,因为,最终将行权多少期权,取决于最终符合条件的行权人数。本例中,在第一年年末,企业无法确定在第三年年末将要支付多少股票,也就无法确知服务费用是多少,但也不能因此就不确认人工费用了,因为,当年员工已经为企业提供了服务,权责发生制要求在费用发生时就予以确认,而不是等到款项支付时再确认,因此,第一年年末要预计当年需要分摊的服务费用。预计的方法是:第1年年末预计将行权的金额为600万90%540万,但540万是3年的总额,平均分摊到每一年,当年应分摊1/3,即540万1/3 180万。第1年年末要做确认人工费用的分录:借记管理费用180万,贷记某某科目。【解答4】第2年年末预计将行权的金额为600万95%570万,3年平摊,前两年要分摊570万2/3 380万。但第1年已经确认了180万,因此,第2年要确认的是380万180万200万,第2年年末要做计提职工薪酬的分录:借记管理费用200万,贷记某某科目。第3年年末确定行权的金额为600万94%564万,扣除前两年已经确认的服务费用,第3年要确认的是564200万180万184万,分录为:借记管理费用184万,贷记某某科目。【解答5】要注意的是,第三年的股价增长率为6%,没有满足10%的市场业绩条件,但即使没有满足市场业绩条件,第三年同样确认了职工服务费用184万,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市场条件不影响每期可行权情况的估计。也就是说,市场业绩无论实现与否,都不需据此对等待期内行权情况进行重新调整,不需要调整确认的服务费用。教材勘误:最后一段中的“非市场条件”应改为“市场条件”。业绩条件影响详解(1)市场条件市场条件,在确定期权授予日公允价值时已考虑,不影响各期对可行权情况的估计,即,市场业绩无论实现与否,均无需据此对等待期、已确认的费用等行权情况进行重新调整。(2)非市场条件非市场条件,在确定期权授予日公允价值时未考虑,影响各期对可行权情况的估计,即,各期要对非市场业绩能否实现进行重新估计,根据重新估计的结果调整等待期、已确认的费用等。如何理解市场条件“在确定授予日公允价值时已考虑,不影响各期对可行权情况的估计”?【详解】职工期权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通常都是通过期权定价模型来计算确定。教材:所有适用于估计授予职工期权的定价模型至少应考虑以下因素:(1) 期权的行权价格;(2) 期权期限;(3) 基础股份的现行价格;(4) 股价的预计波动率;(5) 股份的预计股利;(6) 期权期限内的无风险利率。上述6个因素中,显然包括股价等市场指标,这就是所谓的“市场条件在确定授予日公允价值时已考虑”,而非市场条件显然未包含其中。正是由于市场条件在确定期权授予日公允价值时已经考虑到了,因此,将来不管市场条件是否能够实现,均无需据此对会计处理做相应调整。其道理犹如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限购令”。为了调控房价,中央政府在2011年初推行了限购令。在推行限购令之前,政府已经考虑了该政策可能导致楼市降温,进而影响建材、家电等七十多个相关行业。果不其然,限购令执行一年之后,房地产交易价量齐跌,房地产企业叫苦不迭,甚至一批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倒闭。此时,房地产企业雇佣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通过媒体大肆鼓吹限购的危害,说限购不单单导致楼市萎靡,还使得家电等行业也深受其害,损害了国民经济基础,妄图说服政府取消限购。那么,政府是否应该取消限购令呢?对中央政府而言,制定限购令之初,已经考虑到了该政策对未来楼市及相关行业的影响,因此,在2011年年底如期出现这项后果的时候,不应该因此推翻原来的决定,取消限购令。市场条件在确定期权授予日公允价值时已经考虑,因此,将来不管市场条件是否能够实现,均无需据此对会计处理做相应调整。相反,非市场条件在确定期权授予日公允价值时并未考虑,将来应根据最新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如果将来出现欧洲严重经济危机等突发情况,则政府可能会实时调整楼市政策。四、股份支付的处理教材上把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放在一起讲。为了方便理解,咱们把它们分开来讲。咱们先讲他们的会计处理原则,然后讲例题,讲完例题,大家再回来看那几段文字描述。(一)权益结算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权益结算股份支付,其会计处理环节有两个:1.等待期内期末确认服务费用;2.行权。权益结算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应考虑附服务年限条件、附市场业绩条件、附非市场业绩条件等可行权条件。可行权条件的影响附服务期限条件或附市场业绩条件服务期限条件不影响会计处理,无需考虑。市场业绩条件不影响各期对可行权情况的估计,即,市场业绩无论实现与否,均无需据此对等待期等行权情况进行重新调整。附非市场业绩条件非市场业绩条件影响各期对可行权情况的估计,即,各期要对非市场业绩能否实现进行重新估计,根据重新估计的结果调整等待期、已确认的费用等。2.行权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在可行权日之后不再对已确认的成本费用和资本公积进行调整。可行权日之后的各期末,无需进行会计处理。行权日的账务处理:【例题2】207年1月1日,A公司为其100名管理人员每人授予100份股票期权:第一年年末的可行权条件为企业净利润增长率达到20%;第二年年末的可行权条件为企业净利润两年平均增长15%;第三年年末的可行权条件为企业净利润三年平均增长10%。每份期权在207年1月1日的公允价值为24元。207年12月31日,企业净利润增长了18%,同时有8名管理人员离开,企业预计208年将以同样速度增长,因此预计将于208年12月31日可行权。另外,企业预计208年又将有8名管理人员离开企业。【例题2】208年12月31日,企业净利润仅增长了10%,因此无法达到可行权状态。另外,实际有10名管理人员离开,预计第三年将有12名管理人员离开企业。209年12月31日,企业净利润增长了8%,三年平均增长率为12%,因此达到可行权状态。当年有8名管理人员离开。【例题2】分析(权益结算非市场条件)本例中,激励工具是股票期权,因此,属于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使用期权授予日的公允价值24元/份,计算服务费用,同时确认为资本公积。业绩指标是净利润增长率,因此,属于非市场业绩条件,各期要对非市场业绩能否实现进行重新估计,根据重新估计的结果调整等待期、已确认的费用等。第1年末确认费用第1年没有达到行权条件,但第1年年末估计第2年年末能够达到行权条件,由于非市场条件要根据重新估计的结果调整等待期,因此,要将等待期调整为两年。第1年费用金额第1年末预计的行权数量(100-8-8)人 100份/人 工具单价24占等待期的比例1/2累计已确认服务费用0100 800元借:管理费用 100 800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00 800要注意的是,对行权人数的预计,不属于对可行权情况的估计,也就是说,行权人数的变化是一种日常现象,与业绩条件没有任何关系。第2年末确认费用第2年年末,前两年净利润平均增长率(18%10% )/214% 15%,没有达到行权条件,但估计第3年年末能够达到行权条件(题目中漏掉了一句话:“08年末预计09年净利润将增长8%” ),由于非市场条件要根据重新估计的结果调整等待期,因此,将等待期调整为三年。第2年费用金额第2年末预计的行权数量(100-8-10-12)人 100份/人 工具单价24占等待期的比例2/3累计已确认服务费用100 80011 200元2008年12月31日账务处理:借:管理费用 11 200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1 200第3年末确认费用第3年年末,前3年净利润平均增长率(18%10%8%)/312% 10%,达到了行权条件。第3年费用金额第3年末预计的行权数量(100-8-10-8)人 100份/人 工具单价24占等待期的比例3/3累计已确认服务费用(100 80011 200)65 600元当年末账务处理:借:管理费用 65 600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65 600三年费用累计100 80011 20065 600177 600最后预计行权的期权价值预计最后行权数量(100-8-10-8)人 100份/人 工具单价24(即3年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