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道德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脉络(改后).doc_第1页
内化道德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脉络(改后).doc_第2页
内化道德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脉络(改后).doc_第3页
内化道德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脉络(改后).doc_第4页
内化道德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脉络(改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化道德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脉络关宏宇 朱宪辰 申瑜jie (南京理工大学应用经济研究所 南京 210094)摘要:针对个体行为并不仅仅被动遵从外在社会规范约束,而是将其纳入自己多种偏好的综合权衡,包括利他捐赠、受不公平厌恶支配的强互惠利他、暖光等,本文考察相应的理论性质、能否在实验中予以检验。可以得出结论是,内化道德可以体现为三种纯粹“利他、维护正义”的偏好;实验研究结果确认了它们的存在;纳入效用函数的形式可以分为间接和直接两类。关键词:内化 道德规范 利他 实验Abstract: The social norms/moral not only constrains individual behavior, but also can be internalized to the preferences set, including the altruistic donations, strong reciprocity, warm-glow etc. This paper reviews the nature of the norms/moral and that whether could be tested by experiments.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is that the internalized norms/moral could be embodied in three preferences of pure altruism or justice.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these preferences. Incorporating these preferences in the utility function has two forms: indirect and direct. Keywords: internalization, norms& moral, altruism experimentJEL-classification: C91, H41作者简介:朱宪辰(1954-),男,江苏南京人,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微观经济学与制度变迁研究。联系方式:电话E-mail: 地址:南京市孝陵卫200号 南经理工大学应用经济研究所 210094。1引言什么是人们用于把握自己行为的“道德”尺度,而不仅仅是用于谴责别人的工具?经济学如何在理论模型上给出恰当的表征?以捐赠问题为例,2008年地震后万科集团总部捐款200万元,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即使再补增一亿元外加王石道歉也未能挽回不可估量的损失。有趣的对比是,卡特里娜飓风灾后,针对歌星布兰妮的“冷漠”也出现了一个帖子:“作为一个路易斯安那州的居民,我不得不说,布兰妮的行为令我作呕,她没做出任何金钱上的捐助。布兰妮生长在路易斯安那州,而她却对故乡的灾难视而不见。我希望她尽快捐款,否则就太丢脸了。”中国震后的网上,发生的是对王石的全民共诛之,而在美国的这个帖子,几乎没有人支持那位原作者。多数回帖表示这属于个人自愿行为,没有人“必须”那样做。这是一个不同的民众道德规范导致不同谴责压力及行为的个案。另一方面,从统计结果来看,2007年中国公众和企业的慈善捐赠(款物)总额达到223.16亿元,约占同年GDP的0.09%,其中,公众个人捐赠额32亿元,人均捐款近2.5元。来自境外的捐赠(款物) 86.09亿元。美国的数据来自印第安纳大学慈善中心年度捐赠报告(Giving USA) 数据来源:MARK HRYWNA. SPECIAL REPORT: Giving USA Shows Bequests,Foundations Boosted Otherwise Flat Giving To $306 Billion. THE NONPROFIT TIMES. JULY1,2008.。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社会捐赠总额为3063.9亿美元,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2%。其中,个人捐款2290.3亿美元,平均每户家庭捐款近2000美元,约占每个家庭年可支配收入的2.3%;遗产捐赠231.5亿美元,占全部捐款的7.6%。遗产也是个人捐赠,故合并为“个人及遗产”。表1 2007年中、美两国个人与企业捐赠对比捐赠来源美捐赠额(亿美元)中捐赠额(亿人民币)美国比例%中国 比例%个人及遗产2521.8 31.782. 310.3公司和企业156.9基金会: 385.2 国外: 86.112.627.8合计3063.9309.25100100数据来源:2007年度中国慈善报告,/jsp/index.html;Giving USA,2007。跨“文化区域”比较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的人们所遵守的“道德”尺度是不一样的,据此可以考虑,是不同地区或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携带的“内化道德”对决策行为起作用。除了捐赠以外,现实中还有许多像合作、对规范的遵守这样的事例,而在实验研究中,通过公共物品、最后通牒、独裁者实验等项工作,也都表明存在利他的,或自我实施的遵守规则的行为;且在跨“文化”区域比较时发现,不同地区的人们所遵守的“道德”尺度不一样。一般性地考虑,为什么会有自愿捐赠这种利他行为?为何在不同地区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群体之间会有差异?恐怕存在一种“内化道德”对决策行为起作用,但是基于传统的自利设定,或者说基于被称为享乐原则(hedonic principle)简化设定的经典理论模型,忽略了这种人们用于把握自己行为的“道德”尺度。以下简称为“内化道德”。讨论对象界定本文所讨论的内化道德,是指一个群体内部成员将外在的对应于褒奖、禁止及惩罚的激励约束的行为模式(可记为规范norm) 内化之前,可以看成是影响决策结果之形成的博弈规则,是各个参与方对行为与随后发生事件的稳定预期(expectation),来自于他们事先已经携带的对应于一般情况的共同信念(common belief)。,“内化”为自己形成决策过程中的部分。这种行为模式(或称规范)是他们长期打交道(合作与冲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是他们共同知晓的,且相对稳定的;所谓“内化(internalization, internalized fairness norms)”,是相对个体若实施这种行为模式将受到自己之外的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褒奖或禁止及惩罚,当个体实施这种行为时,他给自己的褒奖或禁止惩罚,决策前,就将这种对自身行动的评价纳入选择决策之中。所以,这时个体行为并不是对外在社会规范的被动遵从,而是将其纳入自己多方面(多种偏好)综合权衡之中的选择。道德内化的结果是使人们的行为自发自觉地受到道德取向的指引和约束的影响。本文讨论拟回答的问题在经济学分析体系中如何纳入内化道德进行分析,包括,如何在经济学分析体系中准确把握内化道德的性质含义、模型中的变量设置?现实中如何度量观测其存在或影响,或者说能否在经验事实中观测内化道德,检验其存在,或者检验对决策均衡的影响?以及内化道德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篇文献综述的任务仅仅通过对别人已有工作的细致理解,考虑经济学分析体系中如何刻画内化道德准确把握内化道德的性质含义、模型中的变量设置,简略考察内化道德如何形成的相关讨论。 下面通过对有关内化道德理论的简要回顾,综合已有的实验室合作行为研究结果,逐步考察导致合作行动的因素,及内化道德存在的实验证据,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决策认知的统一BPC框架(信念-偏好-约束),探讨个体决策模型中,主要作为偏好如何在效用函数中纳入内化道德,以便对内化道德如何影响(合作与冲突)行为作出解释。2有关内化道德理论思想的简要回顾针对现实中的捐赠、合作、对规范的遵守等事例,以及实验研究中呈现的利他,或自我实施的遵守规则的行为,主流经济学模型作出了必要的应对,实验经济学和跨学科的研究则给出了带有革命性的拓展。r 长期重复交易主流经济学模型所作出的应对,主要就是在经典的企业或个人长期收益最大化模型的基础上的拓展。处理的思路是,认为采取合作行动、对规范的遵守,是决策者基于声誉考虑的行为选择由于长期重复交易机会的存在,无限期重复交往的合作解收益大于一次性背叛,这使得双方趋于选择合作行动。Trivers(1971)的互惠利他理论就属于这一类。互惠理他理论认为 ,当未来两个人从事重复交易的机会足够高的时候,自然选择会偏爱双边交易中的互惠利他行为。由于对方在未来可以将“撤回合作”作为威胁策略,使得经济主体为了长期利益而不得不抑制自己的欺诈或不合作行为。R.L. Trivers(1971)说,“Each individual human is seen as possessing altruistic and cheating tendencies, the expression of which is sensitive to developmental variables that were selected to set the tendencies at a balance appropriate to the loc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这种altruistic tendencies是自然选择下的演化产物。或者说reciprocal altruism theory的基础是演化模型在生态演化过程中出现人类超越亲缘利他的互惠合作行为。因此,在双边重复交易中,互惠合作或利他就成为一个稳定的演化结果。此外,多人捐赠的公共物品模型及实验也都表明,多人合作均衡的出现,往往要通过外界有效的监督反馈才能得以实施。r 个体效用是他人收益水平的增函数上一种拓展,实际是将合作行为解释为个体受长期自利受益最大化驱使所作的选择。进一步的拓展,是在偏好构成中加入新的内容,即,考虑人们进行决策时还受非自利偏好的(other-regarding preferences)影响1。加入决策者具有纯粹利他(叶航,2005)倾向的设定。尽管对这种利他行为是否真正存在尚有争议 ,但是著名的“汤姆逊瞪羚 ”( Thom sons gazelles)例子 详见叶航. 2005. 利他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J . 经济学家 (3).已为其提供了生物界的确实证据。携带这种利他倾向个体,套用哲学家内格尔(2005)的说法,“不是出于自利,也不是出于仁慈和同情,而仅仅是出于为他人利益着想的行动意愿”。这种利他主义的伦理态度还是以理性为基础的,例如,一个人对饥民的粮食捐赠是根据自己对缺粮程度的判断。贝克尔(Becker,1974)给出了这种利他偏好用个体效用函数的表示,就是将他人收益或效用水平当作个体效用函数的一个自变量,给出了非传统意义上的效用函数。改善他人福利水平的行为可以提高个体效用,从而解释在传统自利假设下无法理解的利他捐赠行为。r warm-glow个体作出捐赠等行动本身会给行为人效用改善通常对决策过程的处理集中关注的是收益结果以及决策的成本大小,认为决策者只是把行动方式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没有对行动方式的价值判断(当还是不当、好还是坏)。不仅人们干什么很重要,而且他们干这种事的方式也很重要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第三卷p.594 道德哲学,所谓的适当方式(proper means)就是道德和规范层面的问题。道德规范决不能看作是一种技术方法,而是一种人类实践。也就是说传统假设缺乏某种对人的本性和道德之间基本联系的正确评价,“它没有抓住事物内部的、人的、实际接触的方面”。针对这种个体作出的行动本身,会给行为人带来效用改善的情况,Andreoni (1989,1990)称之为warm-glow(暖光)。这是Andreoni在解释捐赠行为时提出的,它是指捐赠者个人可以从捐赠行为本身获得的效用,而不是因为考虑其他人收益水平改善而增大了自己的效用。r inequity aversion不公平(不公正)厌恶Fehr & Schmidt(1999, 2005)、Charness & Rabin(2002)、Fowler J.H., et al. (2005)和Dawes C.T., et al. (2007)等,详细讨论了个体效用中的不公平厌恶。即除了上面讨论的情况以外,个体还具有对公平的偏好(the preference for fairness and resistance to incidental inequalities),其效用依赖自己对他人所作的举动是否偏离某个标准的判断。例如对群体中违反合作规则而多的好处的人、对受到不公而少得收益的情况,有可能宁愿损失自己的财产打抱不平。对这种以耗费自己为代价,以取得较公正的分配状态,从而改善自己的效用。相应的效用函数表达式见下面第4.3节。简言之,受这种偏好驱使的人会与遵守规范的人合作,同时自愿付出成本惩罚违反合作规则的人(与合作者合作,惩罚非合作者)。Gintis & Bowles(2004)对这种称之为强互惠利他(strong reciprocity)的生物演化进程,进行了模拟试验,提供了这种偏好设定的经验学科基础(不像经典的那样,先思辨猜想然后整理为数学形式的公理化体系)。针对strong reciprocity和上面提到的reciprocal altruism,根据Zrich大学的Fehr(2003,2005)归纳非自利动机的分类,除了这两类以外,还有一类亲缘利他(Kin altruism)。这些基于利他行为的生物演化来源和对自然选择下生存适应的功能贡献的研究,确立了利他行为存在坚实的经验学科基础,而不像弗洛伊德构想的“超我(superego)”那样,虚构一个控制“本我”力量的“禁忌良心”(Freud,1913,1923)。这也是有异议的地方,我觉得似乎是他没理解我们想表达的意思,我们想强调的是弗洛伊德所知的良心是一个虚构的,不具有经验科学基础,而不是批评良心。至于他们质疑弗洛伊德是否讨论良心我加了个1913,1923 的参考出处,具体文献还在补找。 弗洛伊德所指的良心是一个虚构的概念,这里强调的是这种概念不具有经验学科的基础,而非批评良心。不过从生物演化形成的角度确定利他偏好,在凸现人类作为适应生存的合作物种具有与生俱来的道德倾向的同时,淡化了一个更为重要的适应性特征携带的习得能力这种适应性优势,可以后天将经历的外部环境约束中的norm“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意识、意向。而社会学从其奠基人Durkheim开始,就强调人们后天的道德规范“内化”(Moral or norm internalization)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ence)向个体意识的转化。社会学领域大多认为(Hoffman ML.,1977),人们并不是一直把社会道德规范看成是外在强加于个体的、要求其必须遵守的压力,尽管它最初总是外在的且与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但最终它会成为个体内在动机的一部分,决定了个体如何行动。不过,这种结构功能主义(Parsons,T., 1937,1968)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把人们经社会化(socialization)、服从传递(conformist transmission)等习得后的行为,当作了既定的反应,强调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决定了个人的行动,这样个人利益与社会道德规范冲突不复存在。这种理论最终落入了结构决定论的框架,以至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几乎销声匿迹。综上,演化形成、基因决定的利他行为理论没有顾及到后天习得的“norm”,另一方面以为强调后天被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个体别无选择地服从传递(conformist transmission),这两种取向均不足以揭示实际既有基因决定的利他倾向,又有后天习得的“norm”在对“内生偏好endogenous preference”起作用。在理论上综合两方面的工作,当属North(2005)的信念-制度体系形成与变迁理论,该理论将人们的道德直觉(moral intuitions)、学习过程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了对制度约束的形成和约束下个体行动选择的解释框架体系。当然,进入具体场景下的形式化分析,还需要经典的决策均衡分析模型,这里建议的就是Gintis(2007)提出的BPC (Beliefs,Preferences and Constraints)统一框架模型。关于BPC的进一步讨论见第4.2节。3实验室合作行为的解释与内化道德存在的实验证据前一部分是有关内化道德的理论思想,这些既可以作为实验研究待检验的任务(验证各类非自利动机的存在),也是进行实验设计的指导想。随着行为和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对于以上不同内容内化道德规范的实验考察所得到的证据也越来越有说服力,其中比较典型的简单实验有公共物品实验、最后通牒、独裁者、第三方惩罚、交换游戏、信任游戏等等。若个体作出的行动本身会给行为人带来一定的效用,则这些动机可直接体现在偏好中,作用在效用函数上,这正是因某特定道德、规范、习俗等被行为人内化而产生的直接影响,或者说是行为人实施的自我约束,这一部分是本文重点讨论的内容;另一部分则是因个体行动产生或给他人造成一定的结果,此结果的反馈作用于行为人效用函数之上产生的间接影响,这是通过外界监督反馈实施的道德规范。前一部分即可归入内化道德范畴 见前面关于内化道德的定义,核心是:相对个体若实施某种行为模式将受到自己之外其他成员的褒奖或禁止及惩罚,当个体实施这种行为时,他给自己的褒奖或禁止惩罚。决策前,就将这种对自身行动的评价纳入选择决策之中。的体现在偏好中的产生直接效用的非自利动机。考察“内化道德”导致利他行为的实验工作从n人囚徒困境中是否存在非自利偏好(other-regarding preferences)开始,然后逐步比较,是否会有纯粹的“维护正义”偏好和warm-glow效应。3.1公共物品实验与非自利偏好(other-regarding preferences)-“善良”的存在在n人的囚徒困境实验中(Isaac and Walker, 1988, Isaac, Walker and Williams, 1994),设置每个个体都有m的初始禀赋,让他们决定把其中的多少投入ci(0cim)到公共物品账户中,剩下的作为私人物品保留给自己。投入公共账户后每人都一样的收益为(ci)/n,1n。虽然每人都捐赠m是帕累托有效的,但显然unique subgame perfect Nash equilibrium是ci*=0。即理论解的结果应该是一分钱都不投入,总的ci*也应该是零。然而,实验结果显示不论怎么调整n, m, ,多组的平均捐赠量ci都会大于0。这一实验结果证明了非自利性偏好的存在。此外,Rabin(1993)开创性地给出了针对互惠动机的模型化处理,通过设定善良函数(kindness function)考察两人间的互惠博弈过程,得到了互惠的均衡结果,即公平均衡(fairness equilibrium)。Ledyard (1995)曾经归纳,“there is still no consensus on what is driving the diverse behavior patterns in public goods experiments. Some plausible factors include altruistic preferences for others earnings, reciprocal responses to others contributions, and some degree of confusion and error.”所以究竟是“for others earnings”等非自利偏好,还是出于判断他人出钱时的纳什均衡,抑或是对声誉的追求,或是confusion and error,这是需要从机理上弄清楚的。为了回答上述问题,Andreoni通过调整分别始终在一个群体内部(partners)的、随机改变群体内成员(strangers)的,两个组进行实验剔除追求声誉的动机,结果显示匿名群体仍然具有大于0的个体捐赠量(Andreoni and Croson, 2008, Palfrey and Prisbrey, 1996);关于“善良”和“误解或失误”的区分,Andreoni(1995)通过将公共品实验中个体支付由原来的“正和博弈”转化为“零和博弈”剔除了因“误解或失误”进行捐赠的个体。结果显示,依然有善良动机在捐赠合作中发挥了作用,即使有一半以上参与合作供给的个体明知存在搭便车的机会,仍然选择参与合作供给。当然,的确通过区分的实验设计,也能确认存在因“误解或失误”而产生的捐赠。总之,非零供给的公共物品实验结果表明,除了自利以外,的确存在其他对个体行为产生作用的偏好。但这里试验还无法区分个体究竟是认为“就应该有尽量多的G”(关于公共物品G的数量的偏好 设想公共物品G与私人物品x的效用功能几乎无法替代,或者说替代弹性几乎为零。只有靠G本身足够的数量,而不能指望x替代。当然,只要有人把G供给足了,自己就可以不供给了。);还是不管别人出多少,“只要自己尽一份心”;或者是行侠仗义的强互惠利他者。所以有必要考察关于是否存在纯粹“维护正义”者的实验,和关于是否存在“warm-glow”的实验,即下面的第二节和第三节。3.2最后通牒与独裁者实验纯粹“维护正义”的存在最后通牒实验很好的描述了很大一部分人会在交易中牺牲自身收益以避免不公平的结果,或惩罚那些不公平的行为。其中的出价提议者和接受/拒绝者这双方都有可能受到“利他”倾向或维护正义偏好的影响采取“利他”行动。就出价方考虑,不把99%的部分留给自己而采取看似“利他”的出价现象,究竟是源于怕被拒绝的最优选择(理性选择),还是因为“内化”公平原则在起作用呢?这是需要恰当的实验设计来回答的问题。就接受/拒绝方考虑,明明大于零的收益被拒绝掉,这种看似拒绝“不公”的现象,究竟是源于本以为应该达到的收益受损而宁愿增加成本的一种理性报复,还是纯粹的“维护正义”,也是需要恰当的实验设计来回答的问题。下面考察这两方面的实验。早期的实验结果中(Gth, Schmittberger & Schwarze,1982),大部分出价方会提出远大于0的比例,与对方分享40%60%的财富,如果给对方的份额小于25%则被拒绝的可能性就会很大。这一结论与后期的相关实验(Camerer and Thaler,1995;Roth,1995;Camerer,2003)结论基本一致。近期著名的跨文化实验中(Henrich et al.,2001, 2005),15个不同地区的对照结果也提示,内化的公平道德规范主导人们的选择行为。然而疑问依然需要考虑:公平分配方案的提出究竟是因为利他、公平原则的作用还是因为怕被拒绝?为了排除出价方担心被拒绝的利己权衡的因素,独裁者实验就非常合适了接受者没有拒绝的权利。毫无疑问,这时留下全部财富是出价方者的最优选择,但实际上大部分人仍然会拿出部分财富与对方分享。Forsythe, et al. (1994) 的实验结果显示,独裁者实验中人们仍会拿出25%的财富与人分享。这说明公平准则的确在起作用。但是再进一步,是不是有一些selfish but self-conscious subjects 会因为被社会冷落(social distance)而做出并非自愿的选择呢?Hoffman et al (1994)进一步改进实验,加入匿名和保密原则,这样调查人员无法知道受测者的行动,在此情况下,平均的分配方案降至了10%。几次改进的实验结果尽管分配程度不同,但这样就确却地通过决策行为测出了“内化”公平道德规范的存在。就最后通牒中接受者的拒绝策略,可能是因为太低比例的分配方案伤害了接受者的自尊,或者本以为应该分得的收益受损而宁愿增加成本以实施报复,而不是因为内化的公平规范导致了接受者的拒绝策略。针对这个疑问,如果能让潜在的惩罚者不受预期收益的影响(没有事先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收益的预期),那么这时候人们不再牺牲自身利益去惩罚那些违反群体道德规范的人,就可以拒绝前面对不公正厌恶(inequity aversion)的强互惠利他假说(strong reciprocity)。Fehr和Fischbacher(2003)的第三方惩罚实验回答了这一疑问。其实验设置是在通常的最后通牒实验的A、B之外,安排了一个第三方被试C,每个人都给一定的初始禀赋。让C观察A的分配提议,如果C认为A给B的比例太小(小于自己认为的公平尺度),那么就可以对A实施惩罚,让A受损失。C的惩罚行动要耗费一定的成本从自己的初始禀赋里出钱。 实验设计中对初始禀赋即惩罚损失的设计巧妙地使各方各策略具有明显的优劣,并且保证受测人知道各种选择的存在。在此并不做详细描述。 实验结果显示,A提出50%或更多给B,C通常不会进行惩罚。一旦分配方案小于50%(即违背公平),60%的第三方会采取惩罚措施,对公平原则违背越严重惩罚越重。很多人在其他实验中 公共物品实验,囚徒困境实验等。加入第三方惩罚机制均得到相似的结论, Kahneman,Knetsch,& Thaler(1986);Turillo,Folger,Lavelle,Umphress,& Gee(2002);Carpenter and Matthews,(2002)论证了对违反公平、合作等规范行为的第三方惩罚的确普遍存在。强互惠理论不仅可以从行为观测层面进行检验,还可以根据该理论假说实施者应从惩罚行为中获得某种效用满足,进一步通过脑科学实验的配合,检验其真实存在。De Quervain et al.(2004)改进了信任博弈,让investor具有惩罚的权利,且将惩罚场景分为有成本的惩罚、无成本的惩罚和象征性惩罚并通过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观测investor的脑部特定区域的活动情况。实验结果显示,在对方辜负了其信任的情况下,无成本惩罚场景下个体会采取最大限度的惩罚,在有成本惩罚场景下大部分个体仍会采取惩罚,程度有所降低,在此场景下,个体的行为类似于购买一件商品,只要边际成本低于边际收益个体就会对对方实施惩罚。PET显示三种场景下的惩罚行为均会引起脑部相关区域的剧烈活动,此时受试者表现出强烈的惩罚愿望并通过惩罚行为获得较高的满足,从而试验结果(Fehr,2005)为强互惠者可以从利他惩罚行为中得到满足这一论断提供了生理基础 类似的结论在其他试验中得到证实,如受测人可在共同合作中除合作而带来的物质利益外仍可获得精神上的效用(hedonic rewards)。还应该指出,在第三方惩罚的实验中同时表明了多种偏好对决策行为的混合作用,既有个体对成本的顾虑,又有对非正义的厌恶,适当的效用函数就应该包含这些多项偏好因素。3.3 挤出效应测试纯粹“维护正义”与“只要自己尽一份心”Warm-glow是从慈善捐赠理论中提出的,关于该理论假说的检验也是在捐赠实验中得以证实的。Heidi Crumpler & Philip J. Grossman(2008)针对Warm-glow而开展的实验依然给出相当可观的利他结果:57%的参与人会进行捐赠;捐赠水平约占其财富水平的20%。针对捐赠实验,这究竟是warm-glow还是其他利他偏好决定的捐赠行为,很多学者各持己见。回顾前面讨论的第二部分(内化道德理论思想),理论上有区别的几种利他偏好对应的效用函数分别是:个体效用是他人收益水平的增函数;个体效用是偏离公平距离减函数看到他人受益或行为偏离公平状态的距离越大效用越小;个体效用是自己采取正义行动本身的增函数。而Warm-glow就是从自己采取的正义行动从获得效用改善。为此就可以从利他捐赠是否会被完全挤出作为纯利他主义的捐赠者,他们对非营利组织的捐赠数量会受到政府对这些组织的补助的影响,一单位的政府补助会减少同等数量的个人捐赠,即“完全挤出效应”。的假设入手:若捐赠者可从自己的捐赠行动中获得效用(即暖光),挤出效应将不是完全的。Steinberg (1991)对现实中的捐赠数据进行分析指出1美元的政府资助仅挤出约$0.005 - $0.35的私人捐赠,Payne(1998)得出了相对较高的挤出率(50%),实际上还有些数据显示政府资助甚至具有一定程度的挤入效应。大量实验室显示的挤出效应比现实数据高出很多,Andreoni(1993)发现约为挤出85%, Bolton and Katok (1998) 以及Eckel, Grossman, and Johnston (2005)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挤出效应不是0也不是100%恰恰说明了利他和暖光效用在捐赠、公共物品实验中均起了作用。 无论如何,在实验室明确控制的条件下,个体们都很清楚“政府”已经补贴数量的情况下,依然不会将私人捐赠完全挤出,就验证了第种偏好的存在自己采取正义行动本身将会改善自身效用。自身行动发出暖光的通俗表述就是就是“只要自己尽一份心”,本文将此归为第种利他偏好,这种偏好的启动机制是个体一旦看到收益低于公平水平(equitable benchmark)的其他人,就会引起脑部相关区域的活动,表现出援助愿望并通过付出行为获得满足。这种偏好也可以认为是以不公平厌恶(inequity aversion)为基础的个体会对收益低于公平水平(equitable benchmark)的他人表现出利他性。类似地,考虑对他人收益水平高于这一标准equitable benchmark而产生的嫉妒情绪,他或她将自己发出的惩罚行为中获得某种效用:引起脑部相关区域的剧烈活动,受试者表现出强烈的惩罚愿望并通过惩罚行为获得较高的满足。这种“维持正义”的行为也可能是第种偏好的作用,虽然这个取向与捐赠给“贫者”的表现不同。同样有待厘清的问题时,究竟是否存在“维持正义”的“挤出效应”。按照第种利他偏好的理论性质,一旦“不公”情景启动脑区偏好,只有自己的行动才能缓解;即使“不公”情景被他人消除,自己偏好对应的效用依然未得到满足。所以,外部维持正义的介入,不能完全挤出个体的“强互惠”惩罚行动,将是验证或区别第第种利他偏好的实验研究的任务。3.4 小结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r 存在不同性质的非自利偏好(other-regarding preferences)-“善良”;r 存在除长期合作收益最大化或对最优策略误解失误以外的,纯粹“维护正义”的偏好,而何谓“正义”是被个体内在携带的;r 存在依经典最优选择的“利他出价”(怕被拒绝而采取的最优选择实际上也是互惠的性质),不过其中预期对方能接受的价格也来自过去的经历,也是被个体内在携带的,只是作用在决定主观支付函数的信念上;对应地,也存在预期收益受损而宁愿增加成本的理性报复,这时的预期收益也是来自过去的经历,同样是被个体内在携带的,作用在决定主观支付函数的信念上。r 公共物品实验中的挤出表明,存在两种纯粹利他偏好的可能:第个体效用是他人收益水平的增函数,或第个体效用是偏离公平距离减函数;r 存在不能完全挤出的“利他”,启动该行为的场景一旦出现,只有自身行动才能直接作用于效用函数。本文称为第种利他偏好。r 实际行动中,效用函数中自利和多种利他偏好组合起来起作用,所以观测到的选择行动往往是综合作用的结果。4内化道德在效用函数中的表示交往中合作均衡的出现,恐怕主要应归功于内化道德。在大量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将内化道德规范引入决策理论、人类行为分析有了坚实的经验学科支撑基础。不同形式的内化道德规范在被证实广泛存在后,接下来的重要任务是内化道德规范应该如何纳入效用函数,以便分析他们对均衡状态的影响。本文在上一部分实际上已经给出了三种利他偏好下的效用函数概念,下面初步进行具体函数形式的归纳。4.1 内化道德如何纳入模型的理论思考将内化道德纳入决策均衡模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理论问题:首先,如果社会结构塑就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即包括equitable benchmark的internalized fairness norms,那么人们的行动是否就是直接执行norms给定的行动指令?如果是这样,那就没有个体选择的余地了,经济学也就不要再考察个体的决策均衡了。前面在理论总数部分已经指出,实际社会经济运行并不符合结构决定论。把人们经社会化(socialization)、服从传递(conformist transmission)等习得后的行为当作既定反应,就像基因座位决定人类行为一样,是不符合实际的 显然,用情景信号刺激就激发一一对应的反应行动,无法解释类似囚徒困境或合作均衡这些经济现象。所以,仍考虑有选择的行为,尽管在许多情景下行动做一种反应是“不假思索”的。否则无法考察人们决策过程中的权衡、斟酌决策是关于为何如此选择的行为。所以,自利和利他既是受人类演化基因影响的,又是受后天经历所习得的fairness norms影响的,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下,个体依然在约束范围里进行权衡选择,即,决策均衡模型还是必须要建的关键环节。第二,作为影响行动的重要变量,内化道德有可能以怎样的形式影响选择行为?Henrich et al.(2003)刻画个体间交往的道德标准(moral standard)给出了三个特征:(i)是某一范围内群体内对于个人而言,恰当(proper)行为的描述;(ii)这种描述在该范围内被该群体广泛认可接受;(iii)对于这种描述的违背将激怒群体中的其他人,他们会采取惩罚行动,即使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参考Henrich等人的标准,基于North以信念-制度解释经济变迁的分析思路,可以从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说明道德规范如何影响选择行为。从个体层面看(即特征i),内化道德规范是存储于个人大脑中的某种偏好取向、约束禁忌、事件之间关联的固定信念等 在本文的框架下各种表现均统一于偏好下。,也可以称为知识(信念-意向)体系,用于指导持有这种内化规范的个体在特定场合决策行事,以及关于其他人该如何行事的判断。原本外在的褒奖惩罚等信号(信念体系)内化后,使个体具有了道德感(moral intention)。这种内化的道德标准通过一些强烈的情感在此借用Tangney et al.(2007)的用法称之为道德情感(moral emotions),如羞愧、罪恶、自豪等与个人道德行为(moral behavior)和对“不遵守规则”的他人的惩罚行为相联系。正如Herbert Gintis(2002)所说,内化道德规范是通过内部惩罚如羞愧、内疚、自尊缺失等实施的,而不是单纯的外部惩罚,如物质利益的减少或是惩罚。在群体层面(特征ii和iii),上面提到的知识(信念-意向)体系,因个体经历习得在一群体内被一定程度的分享或者说共享、认可,成为该群体的“道德标准”。Brown(1991)指出成功的社会往往具有稳定的有利于增强个体及社会适应性的内化道德规范,如积极工作的信念、利他规范、勇敢诚实的品质等。这个在群体中分享的知识(信念-意向)体系,对群体成员构成外在的约束-激励结构,即,对个体选择的行动将会依照规范作出褒奖或惩罚的相应反应,从而影响个体在各种情景下是否合作、如何交易等行为选择。另一方面,这个群体层面的交往环境,也是新的个体成员进入群体习得内化道德的知识(信念-意向)来源。归纳起来,内化道德对个体选择的影响可以表述为:a. 内化道德决定个体的好恶评价,或者是对选择结果的好恶评价,或是对行动本身的评价;b. 内化道德驱动个体的选择行动,要让这种行动的结果或者沿着一个方向尽量地“好”;或者尽量地接近一个既定目标。(实际上“b”以“a”为前提),这种驱动是经由:b1. 自己选择行动的结果是经由他人反应才形成的;b2. 自己选择行动的结果无需经他人反应就已经作用在自己的效用上c. 内化道德约束个体的选择范围,构成行动的边界。所以,纳入效用函数的内化道德在函数形式上,无非两类:一是个体选择的行动(决策变量)直接作用在自我评价的效用变化上,就类似独自一人的消费行动(久坐不动的人通过起来活动实现效用改善);二是个体选择的行动(决策变量)间接地通过别人的行动反应,获得效用改善。4.2 BPC框架Gintis(2007)提出了统一的BPC分析框架信念、偏好、约束框架(Beliefs,Preferences and Constraints)。BPC在形式上就是一个博弈论方法的体现(a variant of a game-theoretic approach),它建立在人们具有可传递偏好以及关于他人行为和自身行为后果的信念的前提下。在此框架下对人类行为的分析可表述为:各参与个体在面对给定信念和约束的条件下,对最符合人们偏好的行为作出选择。BPC框架模型不同于传统经济学在于,一是行为选择不再仅仅是针对客观约束,而是融入了个体们的内在的信念因素;二是BPC框架下的关于偏好、动机的设定是建立在广泛而坚实的实验基础上的。正如Fehr(2007)所说,微观实验研究和理论模型(经实验结果印证)相结合是BPC框架模型最大的特点。实际上以下具体模型(Andreoni,1990;Rabin,1993; Fehr & Schmit,1999)可以说是有BPC框架痕迹的,可以当做假定信念这里的信念指事件与事件之间联系的主观概率。Gintis(2007)曾指出在BPC框架中,信念是最难处理的环节。恒定,针对偏好作具体处理的特例。Gintis(2007)指出,用BPC的语言表述,内化道德规范被接受被遵守,并不是作为未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而是作为偏好函数的参数,自我施加并实施的约束。也就是说,公平、诚实、忠诚等等的品质 这并不是说内化的道德规范一定是好的品质,事实上我们所知的内化道德规范并不含有任何“好坏”、“对错”的价值判断。不是手段而是某种目的。例如某人内化了“要讲实话”的道德规范,他会始终讲实话,尽管在一些情况下讲实话会使他的物质收益为负。或是某人内化了“见义勇为”的道德规范,他会在别人遇到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甚至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事实上在此我们并没有针对信念(belief)做讨论,而是假定其恒定了。BPC模型提出的贡献不仅在于将各学科对人类行为的分析统一在一个框架之下,更在于建设性的为我们引出接下来的研究方向:信念的构建及调整;内化道德规范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如何将道德规范转化为偏好过程),对这些非自利偏好更为深入的考察与实验研究,更真实的反映行为主体特征、人们决策行为过程,更好的解释人类行为。4.3 几种具体体现内化道德的模型经内化的道德规范最终转化为个体的意图,这样就可以表述为某种偏好,进而纳入经济学所擅长的最优化分析框架。事实上,很多经济学家(如Becker,1976;Andreoni,1990;Rabin,1993;Ferh & Schmit,1999)就将各种反映内化道德规范的偏好纳入效用函数,分析了如慈善捐赠、人类合作、劳动力市场等领域的人类行为。下面给出几个具体体现内化道德的效用函数形式:个体效用是他人收益水平的增函数以慈善捐赠领域为例,贝克尔(Becker,1974)给出了慈善捐赠的利他主义解释,指出人们捐赠是出于一种改善接收受者福利的愿望。改善他人福利水平的行为可以提高个体效用。这样一来贝克尔将他人的效用函数当作内化利他道德规范的个体效用函数的一个自变量,给出了非传统意义上的效用函数,进而解释了在传统自利假设下无法理解的利他捐赠行为。延续Becker (1974)的思路的沃尔等人(Warr,1982;Roberts,1984;Bergstrom,Blume和Varian,1986)提出捐赠的公共产品模型,效用函数为, ,其中是个体i对私人物品的消费,为群体捐赠总量,指除个体i捐赠外的捐赠总量,为个体i的捐赠量,也就是i在公共品上的支出决策。这反映个体只关注公共物品总量,从而可以得出政府资助对个人捐赠的“完全挤出效应”。个体效用是偏离公平距离减函数这一种效用函数的性质是看到他人受益或行为偏离公平状态的距离越大效用越小。在这方面的贡献可以用Ferh & Schmit(1999)给出的不公平厌恶模型(inequality aversion)为代表,即个体会对收益低于公平水平(equitable benchmark)的他人,表现出利他性,同时他对他人收益水平高于这一标准而产生嫉妒情绪,这样个体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其中,。该式反映了对公平的偏离产生效用损失,且他人高于公平标准带来的效用损失大于低于标准带来的损失。这样的函数设置与现实情况更为符合,自然有力地解释了现实和试验中人类行为。个体效用是自己采取正义行动本身的增函数Andreoni(1990)所提出的暖光效用理论指出,人们不只从慈善捐赠提供的公共物品中获得效用,还可以从起自身捐赠两中获得效用(即warm-glow),其效用函数如下:,三个影响效用的自变量中,后两项G1 + gi和gi里面的gi均属于利他行动,但是唯有第三项的gi才是warm-glow。由于warm-glow的存在,他人的捐赠G1与自身捐赠gi就不再满足完全替代关系。5 结论与讨论注意到经典社会学(e.g.,Durkheim,1951)、人类学(e.g.,Benedict,1934)等强调个体经历的社会化过程使人们习得相应的道德规范,并内在地进入个体偏好,从而影响或决定了个体的选择行为。本文基于North的,以信念-制度解释经济变迁的分析思路,通过梳理关于利他行为的理论和实验室成果,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r 根据道德规范的实际含义:“对应于褒奖、禁止及惩罚的激励约束的行为模式,亦称为规范norm”,norm对个体之间决策结果的影响总是通过他们事先已经携带的对应于一般情况的共同信念(common belief)发生作用的;r 作为norm的外部作用,是各参与方对行为与随后发生事件后果的稳定预期(expectation),即博弈规则共享知识,norm通过博弈规则影响个体决策;r 内化道德则是在即使没有外部成员对自己褒奖、禁止及惩罚时,个体仍会对一定的均衡结果或自己的行动实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