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文化差异背景下唐诗英译的障碍及对策研究目录引言3一、“翻译之事,由来已久”3二、翻译与文化3-4三、唐诗英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对策分析4-101、数量词4-7(1)完全照数直译法5(2)变换数字改译法5(3)略去数字意译法5-6(4)增添数字意译法6(5)词类转换法6(6)数字转换法6-72、地理名词73.典故7-94. 删译造成信息遗漏9-10四、结束语10参考文献11 引言唐朝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鼎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上的繁荣,涌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创作出了大批优秀的诗歌作品。唐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之一,因此吸引了许多中外的翻译家将其翻译出版,向世界人民介绍这一辉煌的艺术成果,国外如Herbert A.Giles、W .J .B.Fletcher等,国内如翁显良、许渊冲等,都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翻译之事,由来已久”在我国有史料可考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礼中提到“行人”,即负责接待四方使节与宾客任务的官员职称,他的职责就是“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书中还提到,周代每七年就要将诸侯国的翻译人员集中到周天子所在地加以训练。这是关于我国翻译人员的最早记载,也可看出古代就对翻译活动的重视。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解放后,翻译活动更是达到一个繁荣时期,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各个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各种翻译理论和流派层出不穷,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优秀的译作,真正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二、翻译与文化翻译从一开始就和文化密不可分,翻译活动通过语言和文字向外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引进异域的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说,如果缺少了翻译活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谈翻译就不可避免的要谈到文化。古往今来,人们对文化的定义可以说是形形色色。英国“人类学家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做了如下阐释:“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的复合体。”辞海(上海辞书社,1989)则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文化进行了定义。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的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还有的观点认为,所谓文化,就是某一社会在某一时期的所有产物,包括风俗、信仰、艺术、音乐和其他所有的人类思维产品,例如古希腊文化、古埃及文化等。正如王克非先生所说,无论怎样定义,归根结底,“文化是理性人类创造的物质价值精神总和,具有时间、空间意义,这个最根本的特性应是趋同的认识。”三、唐诗英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对策分析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往往最能集中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活动,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翻译,人们得以了解该民族的地域风情和人文精神。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一个民族的语言的体会与理解是有差异的,在翻译中不可避免的会有许多困难和障碍。现撷取数例,分别从数量词、地理名词、典故和不当的删除这三个方面来浅探唐诗英译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文化障碍及其对策研究。1、数量词数字是用来表达数目或计算数量的文字符号,本来应表示精确的数目, 似乎应是“精确”的代表。然而汉、英数词在运用过程中, 除了精确表达的功能外, 还存在着模糊表达的功能。模糊数字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 其语义内容和语用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在汉语中,诸如“一”、“三”“百”、“千”、“万”等数词随处可见,例如“三思而后行”、“一不做二不休”等等,这种语言习惯不可避免的会体现在唐诗中。例如李白的秋浦歌写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里的“三千丈”是夸张的用法,因为头发不可能长到“三千丈”,熟谙汉语习惯的人都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其他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未必就这么容易体会其中的夸张,所以Giles将这一句译为:“My whitening hair would be a long long rope.”用 a long long rope这一具体的形象替代了“三千丈”这个数量短语,虽然意似,但是却失去了原文的艺术冲击力。再看柳宗元的江雪中的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诗中的“千”和“万”并非是具体的“一千”座山或者“一万”条路,而是用来形容山和路的数量之多。Bynner将之译为:“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 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为了句式工整,“千”译为“A hundred”,“万”译为“A thousand”,不知道那些异国的读者们能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含义。综上所述, 数词的语义在语用中所具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是人类语言的客观属性。模糊数字的巧妙运用给诗歌带来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使读者感到“妙趣横生”、“韵味无穷”。然而由于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语言崇拜等文化差异的影响, 英汉语数字泛化的内涵和外延, 虽有共性, 但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因此模糊数字既为诗歌增色添辉, 又给古诗英译造成了困难。译者只有充分理解诗的含义, 掌握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才能实现译入语与译出语之间的准确转换, 最大限度地重现原诗模糊美的意境。因此.在唐诗英译时, 为了使译文在内容上忠实、在语句上流畅、在风格上贴切, 诗歌中模糊数字的翻译需要遵循民族性、通俗性和形象性三大原则, 根据情况灵活处理。(1)完全照数直译法。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 可采用数字保留法进行直译,真实准确地再现原文特色, 这也是翻译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现略举数例(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 Ive sailed a thousand li through canyons in a day。(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A family letter is worth ten thousand gold in price1 5 160上述译例都准确、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特色, 译文也比较地道, 可以说译文与原文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基本对应。(2)变换数字改译法。所谓数字改译, 指的是将数字改大或变小。英汉语中对模糊数字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互译时需要改动数字, 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试看下例: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Not a bird on the hundreds of peaks, / Not a man on the thousands of trails原文中的“千”、“万”均为言多, 而非实指。它们分别用于前后句, 既显得词汇丰富, 又有递进的效果。译文中用“hundreds”和“thousands”来表达, 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 在数量上有所酌减, 但也充分表达了“众多”与递进之意, 堪称“貌离神合”的佳译。 (3)略去数字意译法。模糊数字的使用, 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和特定的语言表达习惯, 为求语句通顺、语义明确, 翻译时可不按数字所指称的数字概念翻译, 而是依据它们在特定语境中的模糊语义, 略去数字译出其语用含义即可。如: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将“千里目”译成“a grander sight”(更广阔的视野) ,与下文的比较级结构“a greater height”(更高的地方)形成鲜明对比, 准确生动地传达了原文“千里目”和“一层楼”的神韵。(4)增添数字意译法。有时原诗并没有出现任何数字, 但为了使译文能更好地传达原作者的思想或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在个别情况下可酌情增加一些数词,使译文更具感染力。 (岂知雨片云, )戴着几村税。(陈师道梳妆)The rent of hundreds of peasants / Their hard on bread ?原诗中没有出现数词, 在翻译时译者对译文进行了灵活处理, 增添了“hundreds of”, 使译文更具韵味、更加通顺。(5)词类转换法。词类转换法是一种常用的翻译技巧, 古诗英译时常常要将原文里的数词转换成其他词类, 如形容词、副词、分词、动词等等。请看下例: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 (木兰辞)The roster consists of many muster rolls。 (有三秋桂子, ) 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lotus flowers bloom far and wide in summer。(6)数字转换法。汉语中有些含有数词的固定词组, 其中数词的计数意义已经淡化。翻译时应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和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从整个词组入手, 找出其在译入语中的对等词, 进行准确转换, 切忌望文生义进行直译。如: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Youths from wealthy districts vied in their gifts to engage her “五陵”为长安城外的一地名, 是当时豪门大户的聚居地, 译成“wealthy districts”即可。若将此词组拆成“五”和“陵”分别译出, 反会令读者莫明其妙, 除非另外再加注说明。(仰头相向鸣, ) 夜夜达五更。(孔雀东南飞)all night long till dawn。“更”为我国古代的计时单位, 一夜分成五更, 其中的第五更为夜的最后一段, 可直接译为“dawn”。类似的情况还有“无双”( unrivalled) 、“三更”(midnight)等, 均属特定表达法, 译时宜准确把握, 整体处理。上文归纳的6种翻译方法并非互相对立, 互相排斥, 它们之间应是相互补充, 相辅相成的关系。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远非这六种译法所能解决。只要能译得准确、恰当、符合“信、达、雅”的标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2、地理名词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一个地名往往会让人浮想联翩,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映,比如巴黎总是和浪漫联系在一起,而纽约总是让人想到繁华喧嚣。同样,中国文化也给一些中国的地名染上了独特的色彩。杜牧在赠别写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Bynner将后两句译为:“On the Yangzhou Road for three miles in the breeze, Every pearl-screen is open. But theres no one like her.”扬州在古代可能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是文人墨客向往的消魂之所,曾有“腰缠十万贯,骑鹤去扬州”的说法。 Bynner用的是直译法,可是对与一个外国读者来说,扬州这个地方的文化含义恐怕很难理解,也就难以体会到诗句的精妙,因此许渊冲教授将之改译为:“When the spring wind up rolls the pearly window screen, Her face outshines those on the splendid three miles way.” 这种意译的方法似乎更妥。再比如张说蜀道后期:“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到洛阳城。”Fletcher将后两句译为:“The winds of autumn they wait not for me ,But hurry on thither where I would be。”吕叔湘对这个译文大为赞赏,认为“洛阳”如果直译“不若如此之能曲达”,因为洛阳是历史名城,其文化内涵是直译难以传达的,不如意译。3.典故许多典故来自于民间、经典名著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形象性,比如我们在谈到情人分居两地时常用“牛郎织女”来形容,这一典故来自与我国的民间传说,再比如说“阿Q”精神,指的是精神胜利法,出自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这些典故深入人心,几乎妇孺皆知。事实上典故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民族心理,熟知典故的读者就能轻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反之真的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常常会因为意译典故而造成文化背景的信息遗漏达不到原诗的文化含量。请看下面一段秦观踏莎行的翻译: 雾失楼台,thetowereachlostinthemist,月迷津度,theferryveiledbythelunarlight,桃园望断无寻处。fheancientidyllichavenisentirelyoutofsight.可堪孤馆闭春寒,howcanIbearspringcoldinalonelydwellingroom,杜鹃声里斜阳暮?Hearingthewanderingcuckoosvoiceinthesundowngloom?释寄梅花,Mumeflowerssenttomeposthaste,鱼传尺素,andletterstoofromkinsfolkandfriend,砌成此恨无重数。pileagonyonagonywithoutanend.郴江幸自绕郴山,ChenriveryoualwayspassMountChenwithyourwindingflow,为谁流下萧湘去。ButwhereforeshouldyoufallintotheXiaoxiangbelow?这首诗有一些关键词如“津度”、“桃源”、“释寄梅花”、“鱼传尺素”都蕴涵了深刻的象征意义,涉及到中国佛道文化和文学故事。但是翻译时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者只能采取意译即译出诗人的本意,向译文读者隐瞒与此相关的文化背景,这样做当然会削弱原诗含蓄式的审美效果,但是依笔者看来这却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就拿“津度”这个词来说吧,它本来是一个佛家术语,佛语称普渡众生为济水的津梁,津度也就是指获得救赎的渡口,所以诗人暗用短短两个字的典故所表达出的迷茫和仿徨的心境决不是一个“ferry”就能替代的。原诗中“桃源”一词能让读者迅速地联想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所虚构的那个世外仙境,以及地想起那脍炙人口名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口口”,意译成“theidyllichaven”之后,译文读者当然就不会知道秦观在这里提到桃源一方面因为它是避难之所,另一方面还因为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今湖南郴州市)很近的缘故。至于原诗中的“释寄梅花”和“鱼传尺素”分别涉及到两个历史故事。如果直译读者则不得要领,加注解释又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不得不意译,但这就就降低了译诗的文化含量。我们再以孟郊古别离为例,诗中这样写到:“欲去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在这里“临邛”用的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意象,它表达了女主人公的愿望,即希望丈夫走后不要另觅新欢,弃家不归的愿望。Fletcher将之译为”your late returning does not anger me, But that another steeled your heart away”。值得肯定的是译诗传达出了原作的基本信息,读者还能感受到原作中的韵味,但是丧失了原文的民族特色,信息传递也有所偏差,原文含蓄意味深长,而译诗则直奔主题,态度鲜明。再如杜秋娘的金缕衣,对于这首诗的标题的翻译就有多个版本。Bynner将之译为“The Gold-threaded Robe”,是直译字面的意思。Henry H. hart译为“wise age to youth”是根据诗的主题进行的意译,已经完全背离了“金缕衣”的原意,事实上金缕衣是中国古代的曲牌名,这首诗的主题是劝人们珍惜少年时光及时行乐。因此黄新渠用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译为”Advice to the young(Ancient tune: Jinlu Yi )”,似乎更为妥当。 4. 删译造成信息遗漏有时译者为了语篇连贯,故意删除一些文化信息。唐诗颇多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有些译者由于不能识破和把握其中奥秘,冒然侧除相关的文化信息造成文化缺失。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有一句“霉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HerbertAllenGiles把它翻译成Thecrystaldewisglitteringatmyfee.Themoonsheds,asofold,hersilv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法培训提纲课件
- 指标下调申请书
- 2025-2030工业控制设备行业发展现状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路线与经济性评估研究报告
- 2025-2030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升级及市场扩容预测报告
- 2025-2030工业大数据处理中基础设施即服务的实时性与可靠性保障报告
- 移动pos机申请书格式
- 银行汇票申请书的
- 简单讲台的申请书
- 免检寝室申请书
- (2025)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石化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
- 以桂为墨:高中桂花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探索
- 2025年计算机二级JAVA考试中的真题练习试题及答案
- 游戏俱乐部投资合同协议书
- 数字政府效能评估体系-洞察阐释
- 三级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试题(附答案)
- 2025年电力机车钳工(高级)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国家开放大学《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1-4答案
- 委托品牌代工合同协议
- 智联招聘银行试题及答案
- 珠宝购销合同书范本珠宝购销合同书5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