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已录考生635中国文学复习方法汇总_第1页
.2012已录考生635中国文学复习方法汇总_第2页
.2012已录考生635中国文学复习方法汇总_第3页
.2012已录考生635中国文学复习方法汇总_第4页
.2012已录考生635中国文学复习方法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下都是我们2012刚考上的研究生们写出来的属于自己的最新的有关中国文学的复习方法。我们觉得,考研初期感觉到茫然迷失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时候希望我们的复习方法能够帮你们找到强烈的复习方向感,不再迷失。各位,加油!版本一:1.中国文学四本中国文学本人很喜欢这四本书,所以看时没有抵触心理。刚开始肯定不太习惯,所以一定要看很多遍,我也记不清自己看了多少遍,总之要很熟很熟,我最后还背了的。每一篇选文也要重视,后面的辑录就更不用说了。2.章的中国文学史和川大的很互补,我也看了两遍,最后整理时也是兼顾二书。我在过第二遍时整理了重点,但时间最后不够了就没整理唐朝以后的,加上自己对与先秦、秦汉、魏晋的不熟所以就多花了工夫。我觉得我最下功夫的或者最后阶段的重点是结合真题的整理工作,由一个点来把相关的都整理,比如楚辞这个大点,分为楚辞-屈原-宋玉三大块,第一块楚辞主要考名词解释,屈原就有九歌-与庄子比较-意义和成就等,九歌还有名词解释和具体篇目,宋玉有九辩-宋玉赋,九辩也有名解和篇目填空题。差不多每个点我都是这样来的。答案大部分是自己整理的,也参考了其他的资料还经常百度。这个工作做完差不多快考试了,就赶紧背并不断加进内容。所以那个第二阶段的整理很耗时间,使得在做这个时很急,不过那个时候做了的,真题整理时就可以省了啊。总之,大家具体安排吧!3.现当代我复习得不是很好,记住三十年要很熟,我也整理了,对待它要像对待古代四本一样啊。当代除了看陈和川大的书,我在整理时参考了朱栋霖的书,觉得还不错,大家翻翻再看是否借鉴。在最后的背记阶段我就拿着自己整理的和姐姐的资料狂背,每天晚上和研友在图书馆地下室背,大冬天的好不容易啊,现在想起来还是很让人感动的。考研有时候就是考验你能否吃苦,我相信“天道酬勤”! 版本二:1.中国文学:川大文学类提供的参考书目很多,四卷本和章本都很不错,属于可以收藏的。章本相对简易明晰,好入手。四卷本绝对值得好好看。现当代钱理群和陈思和的两本很重要,我今年的中国文学就吃了很大亏,因为没看钱本,以致一道10分的大题直接空白了。 2.关于复习方法:因人而异,看你喜欢哪一种方式。 3月底开始第一遍是细细地看了书,以对整个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和框架的把握。边看边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不耽搁看书进度而且在第二遍做笔记时很方便。也有朋友在第一遍看书时便开始做笔记的。 6月初,开始第二遍看书和整理笔记。我认为在文学类考试笔记中最重要的是名词解释,只要你对名词解释很熟悉,那么在简答和论述题中都不用担心,名词解释就是简答和论述的高度浓缩版,在后两者的回答中只要加入你的理解和阐释即可,在论述中再多举例详解。第二遍看书就可以捡重点了,多动笔写,一方面帮助你熟悉自己归纳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可以加深理解,便于最后的背诵。 至少10月初之前,专业课的第二遍复习应该结束了,你应该有自己的笔记和大纲。而这时候,报名和现场确认意味着时间的逼近,你可能会内心开始惶恐,一个很好的使自己平静和自信下来的方式是把以前的真题做一遍。可以按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等不同题型做个分类整理。尤其是名词解释,在书上找答案的同时你就熟悉那一部分的内容了,还能锻炼你的归纳能力。姐姐的资料很值得参考,能节约不少时间,另外可以和朋友多交流笔记等。12年是1月初考试,我是在11月中旬之前快速看了第三遍,11月中旬开始背笔记,书一定不能放置不管,因为你不一定要全背下来,重要的是做到熟悉,有自己的理解即可。我在进考场时把自己背的名词解释全给忘记了,只能自己现场发挥,下来都绝望了,只是没想到分数还不错。说明川大的老师对于学生自己的理解还是很买账的。 版本三: 中国文学其实是我比较自信的科目。平心而论,确实底子还可以。至少要背诵的篇目,大学四年内都全部背诵过了。在准备的时候我是拿这一门当消遣来看的。我喜欢看文学史,就像看小说一样。我看了章培恒本,袁行霈本和马积高本的文学史。因为我看书速度比较快。每一本我都看了三遍。要说作品比文学史重要,其实我觉得倒未必如此。很多东西要速成的话,还是得看文学史。用考研的时间来看作品的话,时间太少了。不过得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我觉得这才能在众多答案中一枝独秀。举个例子,今年有考红楼梦的主题。其实这样的题目可能大家事先都会准备的。但是为什么川大还是经常在考?这样的问题其实值得探索。因为这证明这类题目不是一般的标准答案可以搞定的。所以想要背答案的同学,走的却是弯路了。 版本四:1.中国文学:我是分三个步骤的。第一,开始考研的时候是以一种很轻松的心态把相关的专业书从头至尾地看一遍,自己觉得重点的就划一下,有时间的话一些比较短的作品也可以读读,这样可以保持自己对看书的热情,当做调剂呗,呵呵。映像也会相对比较深刻。第二遍,就按照真题,总结一下历年考的重点,再在书本的目录上标出来,这样看书的时候就会有目的性,在整理的时候也会更有针对性。这次看书的时候就不要看得那么细了,分知识点来看,如果书本上不够详细,可以参考其他的版本,或者是百度就可以了,文学没有确切的答案,丰富翔实就可以了。呵呵,第三遍就是整理,我主要是结合姐姐的资料以及历年真题来整理的。现当代不需要整理太多,名词解释归纳下。大题看姐姐的资料就差不多了。古代文学需要下功夫,我当时是一边实习一边整理的,花了大概两个月的时间,每天大概两小时。我是按照年代来整理的,在按题材,不需要分很细。比如唐代,分唐诗,那么李白,杜甫等等大家,大家之外的也要整理,但是可以相对简单点,对于一些特别冷门的就可以忽略了。再就是传奇分一个专题来整理,这样一个一个知识点来整理。很小的知识点我可能就作为一个名解来整理了。整理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多个版本,百度也可以,力求丰富翔实,注重原文引用。因为在冲刺阶段这就是你需要反复背诵的第一手资料。整理资料是一个最关键的过程,整理好了会让你接下来的复习事半功倍。 版本五:中国文学: 我在暑期的学习对我的考研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我大力应付中国文学和英语,文学理论我是9月份开学后才着力准备的,政治就更得靠后了。尤其是暑期的学习奠定了我的中国文学的知识基础,十分重要。我全程都是在家里自习的,因为我自信自己有足够的自制力。但这却并不意味我建议同学们暑期在家学习,我前面已经透露了,我所在的那个学校实在无法提供好的学习环境,某种程度上,我也是出于无奈才选择的在家自习,自然地,一个好的校园环境对个人学习状态的稳定和提升有很有益的,所以大家所在的学校如果有着好的学风氛围的话,我觉得暑期还是留在学校好些,尽管我在家学也可以说是全力以赴,但毕竟,对不少的同学来说,在家自学的话,自制力和持续学习状态的保持始终是个问题 我个人非常欣赏川大编的四卷本中国文学,这套教材可以说较好地体现了川大在中国古典文学教学方面的一流水平,这套书真的值得我们好好揣摩理解它在文学史和具体人物作品上的解读思路。我先大致浏览了一遍此套书,第二遍就开始结合学姐所编的中国文学的资料做笔记了,笔记要做的细致些,因为到了备考后期我们做专题的时候,就无暇顾及那些小点了,我在暑假一共记了四本中国文学的笔记本。看书的时候当然还要有个“考点”的意识,各位可以先看一遍川大的历年真题,先熟悉以下他们都有过那些考点、出题方式、特色是什么,然后脑子里带着这些印象去看书,这样也就不至于盲目地记识知识内容,效率会高些。 中国文学除了对知识的背记,还要有你的理解,今年中国文学的考题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但需要你去理解表达的空间仍然很多,而且你如果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回答起考题来容易出现有个人特色的亮点,这也会给评卷的老师带来好感。对于文学史的理解有一个纵横的框架,纵的是在历时性的维度上把握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等在不同时代的不同表现方式及时代特点等,横的即为共时性的维度上掌握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等的各自特点与相较之区别等。等我们已经较为熟悉这套教材了,我们还应该引入文学比较的思路,即将不同的作品与现象放在一个文学史的整体框架中全面把握,譬如,同为“复古”,在诗歌复古的旗帜下,有过初唐陈子昂希图“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期许,也有明代前后七子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倡导,清末的诗人如同光派亦有过“不墨守盛唐”而追步宋诗的主张,他们的背景、主张、表现方式有何异同?这种问题看起来在要求上可能比较难了点,可是你如果真的这么去做去深入了,我想对你是必有裨益的,而且我想我们也不应该在专业课上止步于背记性的肤浅理解。 还有一个就是重视“原典”和书后“辑录”。一定要对重点作家作品的原典内容足够熟稔,川大很看重学生对原文的熟悉度,而且在答题时能引用原文的话,是一个文科学生基本功的良好体现。辑录我建议做重点归纳,对重要的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前人评语能多记就多记些。譬如,在考到建安文学时,你能引用到刘勰文心雕龙中“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或“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借以评述的话,当然能为你增色不少了。这次考到苏轼词,我就在考卷中引用了南宋王灼碧鸡漫志中“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的评语。 我对书中有关重要作家和四大名著的辑录都作了归纳。这次考到了红楼梦的主题,是以前考过的原题,但是你要是对教材上的有关红主题观点的辑录没有了解的话,你也只能泛泛而谈,这样答出来内容是空洞的,肯定不会得到高分。你若看过川大教材上红楼梦一节后的辑录就会明白,它汇集的言论从清代的陈康祺、孙静庵、王梦阮等到近现代的蔡元培、胡适、俞平伯、鲁迅等再到当代的李希凡、蓝翎、毛泽东等,它其实已经为你做好归纳了,你只需要从中提炼出他们观点的主旨做个梳理就行了,我在答题时除了例举出上述名人对红主题的观点以外,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