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doc_第1页
小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doc_第2页
小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doc_第3页
小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了诸多发展趋势,包括: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为导向的新技术革命、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其中,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关系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决策和普通公民的切身利益,其影响已日益为国际社会所广泛关注。虽然,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中国家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但总的来说,长久以来大家都认同经济全球化带给我国的是利大于弊但是,越来越多的事例似乎在表明,全球化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以往经济学家所标榜的经济全球化将成为发展中国家崛起的千载良机,似乎已经蜕变为“美丽的谎言”。究竟目前的真实情况如何?经济全球化是加剧贫富差距的“罪魁祸首”吗?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以中国、印度为首的亚洲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经济增长,但是全球化所带来的收益大部份都流入了发达国家富裕阶层的口袋,贫穷问题依然未能解决,今天的世界甚至比以往更不平等近来,搜狐财经一篇题为全球化加剧贫富差距,它只是“美丽的谎言”?走进大家的实现,激起了对全球化影响的讨论。以下,是我的一点点见解。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无异于一把“双刃剑”。在为发展中国家带来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新机遇,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安全提出新的挑战,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甚至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严重冲击。首先,经济全球化的具体特征表现为:第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第二,贸易全球化第三,生产全球化第四,企业的全球化第五,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全球化第六,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和国际经济组织日益健全其次,是分析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机遇: 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与技术开发区以及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多种形式自由经济区的发展。 第四,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步伐加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契机,遵循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主动协调好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 第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但从发展趋势看,由于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更积极地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时代指日可待。 第六,经济全球化拉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尽管发达国家是国际贸易的最大受益者,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也受益于国际贸易,其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0。 然后,要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更是严峻,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部分利益的同时,却承受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甚至对本国经济的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主要有: 第一,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经济体系,手里掌握着资金、技术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中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远远抛在后面。 第二,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冲击。到上世纪末,经济知识化和经济全球化已汇合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它之成为不可逆转,是战后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三股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历史表明,经济全球化具有促进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又加深各国经济竞争的两重性。由于经济的相互依存加大,发达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可能彼此长补短,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加强协调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西欧国家的战后发展为此提供了实例。德法曾经是百年世仇,战后却由势不两立的仇敌变为协调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西欧各国的联合,并且同前殖民地一种相对平等互助关系。这样欧洲国家在战后通过和平发展而不是军事扩张实现了经济振兴,欧盟的经济实力到上世纪未已同美国相当,其国际政治地位也将随之得到提高。然而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经济全球化还有加剧各国经济竞争的一面。这就有可能导致各国经济发展不失衡,不但可能引起经济和政治动荡,还有可能导致战争。北约发动南联盟的侵略战争,也可看作是国际经济发展失衡和霸权主义野心膨胀的结果。这种状况一定是不乐观的。对于日益加剧的全球化,谁是全球化的受益者?谁是全球化的受害者?在这个膨胀成巨无霸的全球化蛋糕面前,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盘算:自己能分到多少?没有跨国公司,没有出口,就不会有中国这座“世界工厂”,不会有世界第一的GDP增长率。 没有Internet,没有NASDAQ,就不会有那些令人心动的创富故事和网络英雄。就像没有好莱坞大片,没有迪士尼,都市白领和少年儿童周末都不知如何打发。无疑,中国也正享受着全球化的甜头。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从未如此之近。中国正身处一艘高速疾驶的快船之上我们不知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没得选择,不能回头。但是,且慢!全球化就是美国化或西方化吗?越来越频繁的国际贸易争端表明,全球化的规则和主动权掌握在人家手中。在中国入世的第五个年头,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是国际自由贸易唯一的倡导者。感叹之余,那些规则和标准制订者们,悄然关起了他们的大门。要真正融入全球化,并谋取到座席与话筒,这全球化中国玩法的智力,不能仅停留在“狡黠”的水平。“山寨”是多么一个炙手可热的词语,这到底是中国的骄傲还是中国的悲哀?北京是老外游中国的必经之地,“爬长城、吃烤鸭、逛秀水”最终成了老外们最为经典的北京旅游路线。在这个全球最大的A货市场秀水街,90%顾客是外国人。Dior、LV、Gucci这些顶级名牌,以低价仿冒形式在这里炙手可热。秀水的成功似乎证明了一个道理:世界需要中国特产A货。中国需要什么呢?中国需要原材料、需要石油、需要能源。没错,中国依旧是一座巨大的“制造车间”,研发能力的欠缺和商贸能力的匮乏让中国暂时只能盘踞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下游。“把厂子办到中国来!”这个跨国企业压低成本的经典做法已经开始受到质疑你以为你占了多少便宜?中国这座以“实业”发家的车间,迟早会开始自己的纵向一体化。老外们害怕到时候自己会被玩弄于鼓掌之间。IT业鼻祖IBM已渐行渐远,国际视线中取而代之的是中国联想。这桩震惊全球的并购案先遭到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CFIUS)的百般阻挠,美国人拿出一股子罕见的民族主义情绪捂着IBM这块宝不放,后有无数IBM的Fans对新联想的质疑。相似的案例还有TCL对德国施耐德、法国汤姆逊和阿尔卡特的三重收购、沃尔沃被吉利收购等。这些跨国公司之所以最终舍得将这些业务卖掉,是因为中国企业的进入,极大地挤压了这些市场的利润水平。面对中国企业的“忘我”竞争,跨国巨头们丢下“让这些被中国人搞贱了的摊子,由中国人收拾去吧!”便愤愤离去,而中国的企业家们,却在偷偷窃笑于你来说是鸡肋,于我们来说又多了一笔从“制造车间”迈向“全球化企业”的资本。中欧贸易品论战,法国费加罗报惊呼:德国人快没裤子穿了!中国的鞋厂小老板们最热衷说的一句话就是“全球十双鞋,中国有其六”,不断的贸易摩擦正在昭示,哪怕只是鞋鞋袜袜,玩起来也不一定得心应手。“中国威胁论”和“中国世纪”是近几年海外传媒爱用的题目,在纳入全球化轨道的过程当中,洋人的忧虑甚至比国人还要多。要真正融入全球化,并谋取到座席与话筒,这全球化中国玩法的智力,不能仅停留在“狡黠”的水平。更何况,当一次次欣喜若狂的海外采购结束,到头来发现从外国买来的都是些“Made In China”,“你想要什么样的全球化?”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全球化的中国玩法。但是,就在我们都沾沾自喜“中国的大国崛起”的时候,又有多少人留意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损失了什么?首先谈谈,我们引以为豪的IBM、沃尔沃、TCL等的收购案,这些案例似乎预示着我国正在强大,我们已经强到足以把这些原先产业里的龙头收入自己囊肿。然而,我们真正得到的,恐怕只是个空壳吧?IBM的确把自己产业中的家用机部分卖给了联想,但其真正重要的大型军用、商用电子部分并未流入我们手中。再说,我们得到的只是他们流水线中毫不重要的一支,并未学到其中的技术,这又有何可喜?联想模仿IBM做的ideapad性能又足以媲美thinkpad了么?连thinkpad的一半都没有,我们又有何可骄傲?中国是世界工厂,世界许多知名品牌都在中国设厂,例如苹果有富士康。但是,再细看一层,富士康只是把苹果制作完成的配件完成装配,佳能相机中最重要的镜头是在日本原装进口的,在贴着“中国制造”的产品背后,又有多少真正是我们自己制造的呢?再看看,我们的“山寨产业”,如最近风靡一时的“苹果皮”,一种在MP3上设置外置天线的做法以达到将音乐播放器转化为手机的目的。中国人是聪明的,可以将许多名牌产品复制得几乎一模一样,甚至加入自己的“发明创造”,使产品更完美。但是,我们何时能从“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呢?最后,我们来谈谈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是的,中国是在崛起,再用一种靠加工别人产业,靠山寨产品的方式进行崛起。其实,我想说的是,西方人的“大国崛起论”是在嘲笑我们的现状,并提醒众发达国家来注意中国的发展。这是好事吗?我们该因为我们是世界工厂而沾沾自喜吗?我们应该把旁人的嘲笑和警告当做赞美吗?我们应该清醒了!不要再沉醉在西方人加于我们的“大国”梦中,应该正确认识我们现在所处的境况。积极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想当年,日本把德国的红环生产设计专用的针管笔等高端技术产业买下来,他们不像我们一样只是一味的复制模仿,而是经过长久的研究后,用自身的努力生产出红环600,一套比先前系列更完美的针管笔。而如今,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创新。联想应该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