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xhcrd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6号.doc_第1页
Ixhcrd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6号.doc_第2页
Ixhcrd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6号.doc_第3页
Ixhcrd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6号.doc_第4页
Ixhcrd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6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泰戈尔大盛府发201016号重庆市渝北区大盛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盛镇201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各村(居)委会、镇属各单位:为了搞好本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本镇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渝北区2009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本镇实际,制定了重庆市渝北区大盛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遵照执行。重庆市渝北区大盛镇人民政府二一年三月二十日大盛镇201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2009年,我镇共有地质灾害点69处,涉及16个村,危及347户,1133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全镇上下齐心协力,采取措施得当,全镇全年没有因地质灾害发生而造成人畜伤亡的事情发生,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10年,全镇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十分艰巨,责任非常重大,全镇上下必须高度重视,严加防范,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措施。一、 目标任务及原则(一) 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监督管理体系,进一步落实各相关部门在地质灾害中的职责,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建立高效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体系,提高全镇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置能力;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加强对地质灾害点的防治力度,按计划按时完成搬迁避让任务,对地质灾害险情及时进行排危治理;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有效减少或避免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通过本方案的实施,进一步加强我镇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大限度避免、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二)工作原则地质灾害防治原则是:“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原则是:“谁主管、谁负责”、“分级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实际工作的原则: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一)我镇地质灾害基本情况截止2009年12月31日止,全镇实际有地质灾害点69个,其中崩塌(危岩)1处,滑坡67处、地面塌陷1处、共危及347户1133人。(二)2009年全区地质灾害发生情况2009年,地质灾害集中发生在6-10月,这与集中降雨与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密切相关。全镇各村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或发现了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险情,全年未发生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三)2009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2008年是我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卓有成效的一年。编制了年度防治方案、重点地质灾害点突发性应急预案,及时发放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群测群防体系更加完善,防灾责任人和群测群防监测人员落实较好;坚持了“三查制度”,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和灾情上报制度。全年未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和重大财产损失。但是我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搬迁避让工作进展缓慢;“两卡”有残缺不清或遗失的现象;群测群防记录不全,有走过场现象,有的点报表不及时。三、2010年全镇地质灾害预测(一)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地质灾害主要是发生在汛期雨季、长期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结果以及受人为工程因素影响。我镇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区,境内形成背斜条状山与向斜丘陵相间的隔挡式地貌,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水源发达,地表坡陡谷深。已发现的滑坡在暴雨、久雨等因素诱发下可能进一步加剧;古滑坡在降雨等因素诱发下有可能重新复活;在未发现、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有可能出现新的地质灾害;不良人类工程活动有可能诱发新的地质灾害。(二)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特点在空间上全镇都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在时间上将受大气降雨控制,当降雨时间较长并多次伴随连续大暴雨时,可能产生大量地质灾害;我镇由于季节和昼夜温差变化大,岩块热胀冷缩变化产生崩塌的可能性最大;采矿区、道路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剧烈地区,人工堆积物将是形成滑坡、泥石流的物质来源,不合理的切坡可能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三)2010年地质灾害发展趋势我镇2010年地质灾害发展趋势是:地质灾害保持2009年水平,非汛期的地质灾害增多,地质灾害集中发生比较突出,高发期在6-10月间,危害程度有所增加;已发现的滑坡、危岩、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隐患在大雨、久雨等因素诱发下,变形仍将进一步加剧,有可能发生整体下滑或发生崩塌;在尚未发现、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有可能出现新的地质灾害;劈山修路、不合理采矿、高切坡等人类工程活动可能加剧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四、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一)对涉及的16个村、6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应落实好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员,加强对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并做好记录和上报工作,在每个地质灾害点上要设立警示标志,划定警戒线,制定好撤离路线。(二)居住在不稳定坡带的农户,房屋后排水不畅地带,要加强观测和疏通。(三)疏松或不稳定危岩区,特别是危岩区下有农户的地方要提早察看,发现有问题及时向镇党政办公室和国土资源管理所联系。(四)对已确认的危岩滑坡地带,镇政府已作了统一规划搬迁,到目前尚未搬迁的农户要特别警惕和注意地质滑坡再度发生,并及早进行搬迁。五、防治措施根据我镇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和诱发的因素,针对地质灾害的规模和危害性,按照“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突出重点”和“谁主管,谁负责,分级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组织措施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为组长,分管国土、城建办、安全的领导为副组长,城建、综安办、国土、党政办、社事办、经发办、农服中心、财政所、学校、派出所、电管站、医院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城建办,负责全镇地质灾害工作。建立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队伍,与村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层层监督。(二) 预防性措施1.在年初制定年度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制定具体的防灾措施,建立应急抢险队伍,落实责任人和监测人,防范于未然。2.搬迁避让。因我镇地质灾害点分布广,灾害直接威胁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宜采取搬迁避让的防灾方法。制定搬迁计划,鼓励搬迁;发现变化加剧确需搬迁避让的应进行搬迁避让;对发现险情,需暂时避让的,必须组织疏散。3.工程建设避让。按照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工程建设中,严格执行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4.工程治理。对已发现的危岩等急需排危治理的地质灾害进行排危治理,对需搬迁又一时无法搬迁的滑坡,在稳定地带挖排水沟、两侧挖引水支沟、填实裂缝等措施延缓滑坡的发生;对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地质灾害,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地质灾害防治的要求进行。六、 社会防治措施认真宣传贯彻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对村、社干部和监测员进行培训和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防治地质灾害重要性的认识,杜绝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使地质灾害防治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工作。有效运用群测群防体系,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对及时报告地质灾害险情并避免重大人员伤亡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七、监测、预警、报告及应急抢险措施(一)监测地质灾害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但它有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其规律,监测就是一个重要手段。监测工作采取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群测群防监测为主,形成镇、村、社、监测点的多层次监测体系,层层落实责任。对发现的地质灾害点,由各村落实专门监测人员,采取设固定桩、对参照物观察等简易方法进行监测;由镇城建办负责全镇地质灾害管理工作,由村(居)委会落实群测群防责任人和监测员,原则上是以受益人监测为主,国土所负责监督、指导监测工作,收集汇总监测资料并统计上报。监测要求做到定人、定点、定时、有记录,定期报告,在大雨、久雨或变形明显加剧时必须24小时监测,发现有异常情部况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上报。(三) 预警方法在年初制定应急预案,在地质灾害点或危险地区划定警戒范围,设立警示标志,确定报警方法、安全撤离路线和紧急避险安置点。做到家喻户晓,用事先约定统一用敲得响的器皿或哨子等作为预警信号。(三)灾情报告1.报告程序。当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地质灾害发生后,镇有关部门必须迅速组织抢险队伍赶赴现场调查核实情况,采取应急措施,村向镇党政办报告,党政办及时向区级有关部门报告。2.报告内容。地质灾害种类,发生时间、地点、规模,伤亡失踪人数、损失情况,可能诱发因素,发展趋势发及采取的对策措施等。3.报告要求。灾情报告必须实事求是,不得瞒报、谎报。灾情未经核实和批准不得公开报道。灾情的发布以区政府指定的专门部门的统计数据为准,并由区政府指定的部门报区政府批准后统一对外发布。(四)应急抢险工作地质灾害发生具有突发性特点,在年初建立应急抢险队伍,制定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准备必要的抢险物资,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抢险队伍的建立。各村(居)委会,把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基干民兵组成中坚力量,成立应急抢险队伍。一旦发生险情,能够随叫随到,形成有战斗力的群体,承担疏散人员、抢救重要生产生活物资的任务。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镇政府各部门在灾害发生后,必须迅速赶到现场组织抢险工作。2.疏散命令的发布。对小型及以下地质灾害人员的疏散撤离命令由镇政府发布;情况特别危急时,可由监测员、监测责任人、村委会、镇政府组织群众先行撤离。3.人员疏散的方法。地质灾害发生时,首先必须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为了在发生灾害时能有序疏散人员,减少人员伤亡,必须按应急预案和避险明白卡预先确定的疏散路线和避险安置点进行疏散,先疏散老、幼、弱、病、残及妇女,再抢救大牲畜和重要财产,做到有组织、有秩序地疏散,以避免盲目乱闯、拥挤延误撤离时间和造成人员伤亡,影响抢险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4.坚持汛期值班制度。在汛期各部门必须坚守工作岗位,实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接到灾(险)情报告能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灾害现场指挥抢险工作,确保抢险救灾工作有效、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将各种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七、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按照“分级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谁主管谁负责”、“一岗双责”和区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责任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渝北府发200768号)文的原则落实工作责任制,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1.国土所负责全镇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工作,负责对全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指导,制定全镇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镇政府批准后实施,负责全镇地质灾害的统计上报工作,对因自然因素形成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排危抢险进行技术指导,做好地质灾害防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对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的培训等工作。2.城建办、综安办、学校、社会事务办、农业服务中心、派出所、财政所、医院、电管站等职能部门必须按本部门职责组织完成职责范围内的地质灾害排查、治理、应急抢险、监测和监督管理工作,并互相协助进行地质灾害的抢险工作。(1)镇财政所负责筹集地质灾害应急救灾资金,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2)社事办负责灾情核实、救灾和做好灾区灾民临时转移安置工作,按规定给予受灾户救济补助。(3)派出所负责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现场警戒、道路交通管制、现场治安维护、参与抢险救援。(4)镇安监办协调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调查处理,搞好非煤矿山、煤矿开采诱发的地质灾害的排查、检查、巡查、监测预警和治理。(5)公路建设工作组负责公路沿线边坡及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证交通工具和行人安全。(6)镇城建办负责全镇地质灾害工作。组织开展全镇各地质灾害点、工程建设、村民建房、市政设施、垃圾处理场等诱发地质灾害的巡查、排查、监测及防治工作;(7)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水利设施及周边地质灾害巡查、排查、监测、防治和因洪水引发地质灾害的防治。(8)医院负责对伤病人员实施救治和处置。(9)学校负责学校及周边影响学校安全的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排查、巡查、治理等防治工作。在师生中应加强地质灾害知识的宣传工作。(10)电管站负责地质灾害险情区的电力险情的排出和电力保障。相关部门分管、协管、联系领导承担相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责任。3.各村(居)是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单位,村(居)主任是地质灾害防治的第一责任人,各村(居)干部都有地灾防治责任,驻村干部负责指导所驻村(导)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村(居)必须对已鉴定的地质灾害点, 书写警示标语、警示牌,划定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