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近现代建筑保护浅谈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重视北京近现代建筑保护对于文物保护事业及保护古都风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北京近现代建筑保护的有关内容。关键词建筑;保护;文化;设想;技术;传统;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引言北京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北京近现代建筑是多元文化下城市发展的见证,是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也是北京古城风貌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鉴证了城市的发展。近些年来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保护文物及保护古都风貌的措施,涉及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但民国时期的建筑仅限于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的建筑;而现代建筑更少,很多优秀的建筑并未包含在内;在全球化的冲击、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制约下,这使得近现代建筑处于困难的处境,经常会与城市发展发生矛盾,相应的法律依据制约不足,造成有价值建筑的消失,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关注近现代建筑的保护问题。1、概述中国近现代建筑所属的时间段原则上是按照通史划分的。按照这种划分方法近现代建筑通常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20世纪末建造的建筑。但是作为建筑历史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虽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开始划线,而实际上在这个关键年代之前,中西文化交流己很频繁,这其中也包含建筑文化的交流,它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已经有着一定的影响。不过一般来说还是将近代建筑的范畴界限定为在18401949年问建造的建筑。这段时间,正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时期,也是各种文化思潮影响中国的时期,在建筑上表现为出现了大量的西方建筑形态,如一些哥特式教堂,使馆、银行等建筑,这些建筑很多都是由外国人设计及组织施工的,建筑形态上和西方建筑基本相同,但在一些细部处理上也有着中国建筑的元素;另一类建筑就是中国自己的设计师在汲取西方建筑的精华基础上,大胆运用到传统建筑上,建筑的结构等方面采取西方的建筑技术,外观上仍传统建筑形态。这类建筑的出现,摒弃了传统木结构的弊端,大胆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可以说是中国本土建筑技术的发展,这类建筑主要代表作如协和医院等;还有一类建筑是民间的建筑技术人员的大胆创新,传统砖木结构上,饰以西方建筑符号、手法等,这类建筑大多表现为外观形式混杂,处理手法杂乱无章,主要体现在如前门大街的一些老字号建筑。在现代建筑的概念上,则以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分水岭,指194920世纪末建造的建筑。这段时期的一类是仿照苏联建筑形式及功能,加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如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等;还有一类是继续走中国传统式建筑道路,主要建筑如老交通部办公大楼,宋庆龄故居等;还有一类是本土建筑师的大胆革新,探索中国建筑发展道路,如北京饭店等建筑,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建筑。2、“近现代”化的建筑文化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当中外两种异质文化的剧烈碰撞和冲突之时,具有工业文明内涵的外来资本主义文明无疑是处于相对高势能状态,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发挥着支配作用,而中国本土文化受到腐朽的封建主义制约,早已失去抵抗能力。伴随着武力侵略和经济掠夺而来的西方文化,以咄咄逼人的气势走向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行着强行移植和殖民输入。从交流一词的本意而言,真正谈得上中西文化双向融合的实例实在是少之又少,尤其是有表象效应的建筑更是如此。2.1“西方化”阶段(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英国使馆正式进驻江米巷,随后大量的各国公使进驻,形成了使馆街,这就是后来的东交民巷,后来各国又修建了大量的银行、教堂等建筑,西方的建筑正式出现在北京的街巷里。但这个时期的建筑仅限有洋人自用,没有得到中国认的崇尚。北京近代“西方化”时期是发生在庚子之变后,其契机不是租界而是“新政”。1900年以后清政府自上而下政治变革的开展,使得社会风尚为之一变,标志着北京乃至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扩大到制度层面,掀起了北京近现代建筑的第一个高潮。这一时期的社会风尚从鄙视“洋化”转变为崇尚,建筑形式上的“西化”也演化为时尚,清政府的“宪政”建筑刻意采用西洋样式,体现了社会文化心理和社会风尚的整体转变。这一阶段应该是西方建筑文化思潮在北京的早期体现。中国传统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世界上自成体系,那就是木结构占主导地位。在西方建筑思潮以“西式”建筑的形式进入以前,本土建筑上发生的均不是本质上的、体系上的改变,仍然隶属于原有建筑体系。这一时期建筑受到外来影响时,不同地区是有多种选择的,青岛受德国的影响,东北受日本与俄国的影响,而北京受到则是“西式”的影响。尽管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与当时的国际政局有关,但也存在着必然性,即老传统必然地让位于新体系。这样,北京近代建筑的第一个时期形成了。北京城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欧式建筑,风格各异。民间也形成了一股崇洋心态,民居、店铺都使用了洋式建筑符号。2.2“近代化”阶段(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一时期中国的近代建筑十分繁荣,租界区和华人区的建筑业先后得到发展,主要大城市的基本格局和风貌形成,西方的钢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中国有了自己的钢铁厂、水泥厂,大量的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促进了本土建筑体系开始形成。中国出现了本土建筑师,这个职业在以前的中国是没有的,以前的设计、施工均由工匠一人所担。专职设计师及专门从事设计、施工的公司的出现,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诞生了杨廷宝、吕彦直、梁思成等一大批本土建筑师。北京建筑的近代化阶段主要集中在建筑师这一职业群体进入之后,先是外来建筑师对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接之而来的是留学建筑师的归国,形成了北京近现代建设的另一个高潮。在这里,现代结构、现代空间与传统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也体现出现代建筑进入中国时不可避免的折衷主义倾向。尽管由于连年战争和国民政府的南迁,北京建筑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这一时教会建筑的发展以及中外建筑师在京城的探索,成为近现代北京城市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3“政治至上”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解放以后,与当时国内的政治发展变化相适应,建筑领域也掀起了一股一边倒向苏联学习的运动,欧美建筑思潮影响因此一度中断。1932年苏联党中央决议取消一切文艺派别,并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形式”的文艺创作原则,具有现代建筑态度的构成主义建筑遭到严厉的批判,取而代之的是“优秀的民族传统”富有巴洛克色彩的俄罗斯古典主义,学院派的思想又占上风。1949年随着苏联专家的入住,批判构成主义提倡民族形式的过程仍在继续,并随同援助项目一起带到中国。所以,当时中国建筑界所学习的建筑思想与当时欧洲、美国流行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这个时期的建筑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浓郁的苏联风。尽管这一时期的斗争在建筑界的反映无非是两个方面:经济上的浪费与反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产550台血液成分分离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类脑神经形态CPU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一检)泉州市2026届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一)语文试卷(含标准答案)
- 新房装修合同
- 防暴警察原理知识培训总结
- 网购服务协议范本
- 浙江省湖州2025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数学试题附答案
- 云平台协同管理-洞察及研究
- 园区工厂建设工程承包合同2篇
- 公司工业借款担保合同书3篇
- T/CHTS 10130-2024高韧超薄沥青磨耗层技术指南
- 活动人员分工安排方案
- 米糠油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DB31T 1235-2020 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要求
- 《汽车构造基础知识》课件
- 《人工智能通识基础(慕课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 前列腺增生科普知识
- 中建八局三亚喜来登主体施工组织设计鲁班奖(157P)
- 2025毕节辅警考试题库
- 5G-Advanced通感融合网络架构研究报告(第二版)
- 采血后预防淤青的按压方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