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叠前地震反演和储层描述软件 LD-GMAXTMreservoir V2.0 培训教程 恒泰艾普石油石天然气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LandOcean Energy Services Co., Ltd 2010 年 11 月 目 录 第一章 GMAX系统指南 . 1 1GMAX系统简介 . 1 2GMAX系统特色及核心技术 . 2 叠前地震数据处理及应用范围 . 4 开始 . 5 第二章 数据加载 . 6 1数据说明 . 6 练习1创建三维工区 . 7 练习2加载叠后SEGY地震数据 . 8 练习3加载叠前SEGY地震数据 . 10 练习4加载GMAX_demo工区井综合信息 . 11 练习5加载GMAX_demo工区地质数据 . 12 练习6加载GMAX_demo工区测井曲线数据 . 14 练习7定义GMAX_demo工区层位信息 . 15 练习8加载GMAX_demo工区的层位数据文件 . 17 第三章 数据准备 . 18 测井数据处理基本原理 . 18 练习1测井曲线显示 . 19 练习2测井曲线标准化 . 21 练习3层位解释 . 22 第四章 叠前地震数据显示、分析及入射角道集生成 . 25 练习1显示叠前地震数据 . 25 练习2显示叠后地震数据 . 26 叠前地震数据管理 . 28 练习3偏移距叠加数据提取 . 28 练习4角道集叠加数据提取 . 30 第五章 地震属性计算 . 32 基本原理 . 32 练习1AVO/FVO计算 . 34 练习2AVA/FVA计算 . 36 第六章 岩石物理模拟 . 38 基本原理 . 38 练习1横波测井数据反演 . 40 练习2褶积模型计算 . 42 练习3正演结果显示 . 43 第七章 叠前弹性阻抗(EI)反演 . 46 基本原理 . 46 练习1测井EI反演 . 47 练习2测井EI曲线子波求取 . 49 练习3地震弹性波阻抗反演 . 50 练习4地震弹性参数反演 . 51 第八章 扩展弹性阻抗(EEI)反演 . 53 基本原理 . 53 练习1EEI曲线计算 . 54 练习2EEI曲线井震标定 . 56 练习3扩展弹性波阻抗反演 . 50 练习4弹性参数反演 . 51 第九章 叠前叠后混合反演 . 60 基本原理 . 60 练习1选择控制点位置并在数据库中建虚拟井 . 60 练习2虚拟井纵横波速度及密度曲线反演 . 62 第十章 成果平面成图及三维显示 . 65 练习1平面作图 . 65 练习2空间三维显示 . 67 附录一 LandOcean数据类型说明 . 71 附录二 GMAXTM reservoir储层描述所需收集资料 . 73 附录三 GMAXTM reservoir软件常见问题(FAQ) . 74 一工区及数据管理 . 74 二层位及井震标定 . 74 三建模及反演 . 75 四平面成图 . 76 五其他 . 77 第一章 GMAX系统指南随着地震资料采集、处理技术的改进及计算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充分挖掘叠前地震资料所包含的储层及孔隙流体信息,已经成为新的趋势。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的叠前地震属性技术在基础理论研究、分析解释技术已日趋成熟并成功应用在油气藏勘探及评价各阶段,如典型的叠前属性技术是AVO分析及叠前弹性参数反演等。GMAXTM reservoir叠前储层描述软件包是由恒泰艾普石油天然气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LandOcean Energy Service Co., Ltd.)自主研发的功能强大的综合性叠前地震储层描述和解释软件系统。GMAXTM reservoir利用地质、叠前地震、测井和岩石物理等信息,可以实现对储层空间几何形态、物性和含流体特性等各项参数的描述。 1GMAX系统简介 GMAXTM reservoir软件由十个模块组成(图1-1),包括工区管理、数据(地震、地质、测井、试油等)管理及叠前地震数据(方位角、偏移距、入射角)分析、地震偏移、AVO/FVO属性分析、岩石物理和地震正演模拟、无井约束反演、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储层参数综合分析、三维可视化: 工区管理(GMproject) 数据管理(GMbase) 地震构造解释(GMstru) 地震偏移(GMmig) 岩石物理和地震正演模拟(GMmodel) AVO/FVO属性分析(GMavo) 叠前地震弹性参数反演(GMei) 无井约束高分辨率地震混合反演(GMhybrid) 储层参数成图和综合解释(GManaly) 储层参数三维可视化(GMview) GMAX系统利用叠前地震资料信息研究的特征,在处理过程中综合运用与裂缝有关的地质、地球物理、测井和岩石物理等信息,实现对裂缝方位、裂缝密度、流体饱和度等各项参数的描述,解决裂缝油气藏勘探所面临的难题。 2GMAX系统特色及核心技术 (1)岩石物理模拟和叠前地震波场正演模拟技术 利用测井资料和岩石物理测试数据,并利用钻井资料和岩石物理理论建立关键井的储层地质模型和岩石物理模型,正演模拟储层的叠前地震波场特征。利用模型叠前地震正演模拟结果,结合油藏特征,分析不同地质条件下,油、气、水等流体所产生的叠前地震波场特征。关键技术包括: . 流体置换模型技术 . 模拟孔隙形状与纵横波速度的关系 . 模拟流体压力和地应力与纵横波速度的关系 . 模拟流体饱和度与纵横波速度的关系 . 叠前地震正演模拟技术 (2)AVO/FVO技术 GMAX采用AVO/FVO技术, 对储层的含流体特性进行精细描述。关键技术包括: . 基于多信号频率估算技术的频率随偏移距变化(FVO)特征分析 . AVO属性分析 . 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的AVO属性和岩石弹性模量的交汇解释 (3)叠前地震弹性参数反演技术 GMAX采用叠前地震弹性参数反演技术反演纵横波阻抗、泊松比、拉梅常数和剪切模量等参数, 对储层的几何、物性和含流体特性进行精细描述。叠前地震弹性参数反演的关键技术包括: . 基于流体替换模型的井中横波速度反演技术 . 与偏移距有关的子波反演技术 . 复杂地质构造情况下弹性阻抗建模技术 . 纵横波阻抗、泊松比、拉梅系数和剪切模量反演技术 (4)无井约束高分辨率地震混合反演技术 GMAX首先在一些控制点进行精细的叠前地震波形反演构建虚拟井曲线,然后以虚拟井作为控制信息进行叠后反演, 采用叠前和叠后混合反演方法实现无井约束高分辨率地震反演。叠前和叠后混合反演方法利用了叠前反演分辨率高,叠后反演速度快、稳定性好的优点,克服了各自的缺点,成为GMAX的一个亮点。特别对于深海无井的情况,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关键技术包括: . 基于遗传算法的叠前地震波形反演构建虚拟井曲线技术 . 无井情况下的地震子波估算技术 . 复杂地质构造情况下波阻抗建模技术 . 基于模型的波阻抗反演技术 (5)地震偏移 GMAX用本模块实现角道集抽取叠加后的保幅偏移成像,为叠前地震储层描述提供保幅地震数据。GMAX采用波动方程频率空间域偏移技术,能适应较剧烈横向速度变化,采用了偏移振幅校正技术,具有高精度,保幅的特点。关键技术包括: . 速度谱插值构建速度场 . 地震道/线插值加密 . 波动方程偏移FX算法 叠前地震数据处理及应用范围 GMAX系统对叠前地震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一般要求输入的叠前地震数据为动校正后的CDP道集,最好是叠前时间偏移输出的CRP道集,处理过程严格遵循保幅原则。叠前保幅处理的基本流程和分析各个数据的基本目的可参考图1-2所示处理流程: 处理过程应遵循原则: . 在处理过程中,严格保幅、保真。除显示外,对数据尽可能不使用动平衡等非保幅手段。 . 处理过程中要求使用地表一致性的方法。 . 对信噪比的要求:采用不改变振幅相对关系的去噪方法,提高信噪比,压缩各种干扰。 . 最终处理结果要保持目标层位频带的宽度至少在一个倍频程以上。 开始 桌面上的GMAX图标,弹出GMAX主控板(如图1-1)。另外一种启动GMAX主控板方法是在HOME目录下,直接输入gmax命令并回车。GMAX主控板用于启动GMAX系统各应用模块。 本教材中,我们将加载系统随机所带的三维示例数据,并应用各个模块对该数据进行处理。力求使用户对各个模块的主要功能有一个基本的熟悉掌握,并对叠前储层描述的思路及流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章 数据加载1数据说明 本教材中,我们将加载系统随机所带的二维和三维示例数据,并应用各个模块对该数据进行处理。力求使用户对各个模块的主要功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熟悉。 示例数据存放在EPS用户指定的EPT主目录下,查看该目录的命令为: %echo $EPTPATH 在本教材中称之为主目录。该手册只包括三维演示数据,其存放在主目录下的demo_data/3D_demo_data中,其中又分seis和well两个子目录,目录中文件分别为: seis-地震数据目录 project.coord-工区坐标及数据体道头信息 _mig.sgy-三维纯波数据体 angle.sgy-三维入射角道集数据 T1.hor -层位h1的ASCII文件(ASCII格式) T2.hor -层位h2的ASCII文件(ASCII格式) T3.hor -层位h3的ASCII文件(ASCII格式) T4.hor -层位h4的ASCII文件(ASCII格式) Fault.dat -断层F的ASCII文件(ASCII格式) well-测井数据目录 .coord-井名及井位坐标数据 w1.data-w1井曲线数据 w3.data-w3井曲线数据 w4.data-w4井曲线数据 well.formation-井地质分层数据 well.lithology-井岩性数据 well.payzone-井油层数据 练习1创建三维工区 双击GMAX主控板上的GMproject图标(见左图),弹出工区项目管理对话框,见下图(图2-1): 按下列步骤创建一个三维工区: . 确认当前用户的主目录路径。本示例中,我们假设为/home/ept5 . 在图2-1的Project Name文本区内键入GMAX_demo . 在Project Data Path文本区内键入$EPTPATH/project,即/home/ept5/project。 . 在Project Description文本区内键入说明文字,比如for 3D demo . 在X_min,X_max,Y_min,Y_max文本区内分别键入694800,699200,3154000,3160200。(该工区范围数据可在$EPTPATH/demo_data/ 3D_demo_data/seis/project.coord文件中查到) 练习2加载叠后SEGY地震数据 地震数据加载要从SEGY文件开始。GMAX系统提供了两种加载方式,一种是SEGY格式,一种是EPS格式。在本练习中,我们使用GMbase中的Import功能加载SEGY格式文件。 单击图1-1软件主面板中左下角Current Project:右侧选件,软件会列出所有已建立的工区,在工区列表中选GMAX_demo。 双击图1-1中的GMbase图标(见左图),弹出GMbase主窗口(图2-2)。 选取FileImport: 2D/3D SEGY Data键,弹出三维SEGY数据加载对话框(图2-3)。 . 按下.键,在文件选择对话框的Directories列表中,用鼠标点击改变目录路径,直到进入/home/ept5/demo_data/3D_demo_data/seis目录,则Files列表中列出SEGY数据文件名seis3D_mig.sgy。在Files列表中选seis3D_mig.sgy,按Apply键确认,此时程序会自动扫描SEGY数据文件的格式和内容,然后显示在加载对话框中各数据区域内。仔细浏览各个数据区的内容,如果与下面要求的内容不符,请检查道头字设置。 . Data Loading Parameters内容为: First Line Number文本区内容为300 Last Line Number文本区内容为500 First CDP Number文本区内容为1450 Last CDP Nunmer文本区内容为1650 First Time(ms)文本区内容为1000 Last Time(ms)文本区内容为3000 Sample Rate(ms)文本区内容为2 . Survey Parameters的6个文本区的内容为 X: 695837.0 Y: 3154504.0 X: 698321.0 Y: 3154779.0 X: 695287.0 Y: 3159473.0 . 确认Data Type为Amplitude . 修改Type Name文本区内容为amp . Loading Mode选New选项 . 按Importing键,弹出加载进程条,进程条消失,数据体加载完毕 . 按Cancel键,退出三维SEGY数据加载对话框 练习3加载叠前SEGY地震数据 选取FileImport: 2D/3D SEGY Data键,弹出三维SEGY数据加载对话框(图2-4)。 . 按下.键,在文件选择对话框的Directories列表中,用鼠标点击改变目录路径,直到进入/home/ept5/demo_data/3D_demo_data/seis目录,则Files列表中列出SEGY数据文件名angle.sgy。在Files列表中选入射角道集angle.sgy,按Apply键确认,此时程序会自动扫描SEGY数据文件的格式和内容,然后显示在加载对话框中各数据区域内。注意在Format Custom面板的Import data type选项中选择Incidence traces。仔细检查这些参数,如果与下面的参数和内容不一样,可以修改这些内容: . Data Loading Parameters内容为: First Line Number文本区内容为300 Last Line Number文本区内容为500 First CDP Number文本区内容为1450 Last CDP Nunmer文本区内容为1650 First Time(ms)文本区内容为1000 Last Time(ms)文本区内容为3000 Sample Rate(ms)文本区内容为2 . Survey Parameters的6个文本区的内容为 X: 695837.0 Y: 3154504.0 X: 698321.0 Y: 3154779.0 X: 695287.0 Y: 3159473.0 . 确认Data Type为Amplitude . 修改Type Name文本区内容为amp_inc . Loading Mode选New选项 按Importing键,弹出加载进程条,进程条消失,数据体加载完毕 按Cancel键,退出三维SEGY数据加载对话框 练习4加载GMAX_demo工区井综合信息 单击图1-1软件主面板中左下角Current Project:右侧选件,软件会列出所有已建立的工区,在工区列表中选GMAX_demo。 双击图1-1中的GMbase图标(见左图),弹出GMbase主窗口,然后选取FileManage:Geology Data键,GMbase主窗口中的主菜单切换成地质数据管理项(图2-5)。 . 选取File - Open/Edit: Well Information键,主窗口显示区变成数据表格形式,如果数据库内没有数据,则为一组空表格。 . 选取File Import: Well Information键,弹出加载对话框(如图2-6) . 在图2-6中用鼠标点击.,弹出文件选择对话框。 . 进入$EPTPATH/demo_data/3D_demo_data/well目录,则Files列表中列出该目录下所有文件 . 在Files列表中找到well.coord文件,并用鼠标单击,然后按OK键,测井信息显示在主窗口内的列表中 . 选取Apply键,完成测井综合信息加载。 . 点击Cancel退出窗口。 练习5加载GMAX_demo工区地质数据 单击图1-1软件主面板中左下角Current Project:右侧选件,软件会列出所有已建立的工区,在工区列表中选GMAX_demo。 双击图1-1中的GMbase图标(见左图),弹出GMbase主窗口,然后选取FileManage:Geology Data键,GMbase主窗口中的主菜单切换成地质数据管理项(图2-5)。 . 选取FileOpen/Edit: Well Geology Data键,弹出地质数据加载对话框(图2-7)。用鼠标单击井名w1,在右边单击Formation Tops键,再按Apply键,主窗口显示区变成w1井的Formation Tops数据表格形式,当前应为空的数据表格。 . 选取FileImport: Geology Data键,弹出加载对话框。(如图2-8) . 选择Geology Data Type 为 Formation Tops. . 单击右上角.键弹出文件选择对话框。 . 在文件选择对话框的Directories列表中,用鼠标点击改变目录路径,直到进入$EPTPAH/demo_data/3D_demo_data/well目录,则Files列表中列出该目录下所有文件 . 在Files列表中找到well.formation文件,并用鼠标单击,然后按OK键,该井的地质分层数据显示在主窗口内的列表中 . 单击Apply键完成Formation Tops加载。 . 然后选择Geology Data Type 为 Lithology. . 选择文件well.lithology加载。 . 然后选择Geology Data Type 为 Pay zone. . 选择文件well.payzone加载。 练习6加载GMAX_demo工区测井曲线数据 单击图1-1软件主面板中左下角Current Project:右侧选件,软件会列出所有已建立的工区,在工区列表中选GMAX_demo。 双击图1-1中的GMbase图标(见左图),弹出GMbase主窗口,然后选取FileManage:Well Data键,GMbase主窗口中的主菜单切换成测井数据管理项(图2-9)。 . 选取FileImport Well Log Data键,弹出测井曲线数据加载对话框(图2-10) . 填写文件所在的路径和名字的共有部分$EPTPATH/demo_data/ 3D_demo_data/well/*.dat*,然后按下Filter键 . 点选要加载的井和曲线 . 在图2-10中按Apply键,片刻后听到“嘟”声,而且右下角的信息区提示信息变为Loadingsuccessfully!,则井曲线加载完毕 . 在图2-10中按Cancel键,退出测井曲线数据选择对话框 . 在GMbase主窗口(图2-1)中选取FileExit 键,退出GMbase主窗口 练习7定义GMAX_demo工区层位信息 单击图1-1软件主面板中左下角Current Project:右侧选件,软件会列出所有已建立的工区,在工区列表中选GMAX_demo。 双击图1-1中的GMbase图标(见左图),弹出GMbase主窗口,然后选取FileManage:Seismic Data键,GMbase主窗口中的主菜单切换成地震数据管理项(图2-1)。 . 选取File Import: Horizon/Fault Data Horizon/Fault Definition键,弹出定义层位信息对话框(图2-11) . 在Horizon/Fault Name文本区键入h1 . 选择Picking Type为Horizon. . 按下Picking Line Color旁的颜色键,弹出颜色编辑对话框(图2-12)。调节一个满意的颜色,然后按OK键 . 在图2-11中,按Apply键,完成对h1层位的定义 . 重复上述操作,再定义一个层位h2 . 在Horizon/Fault Name文本区键入F1(以下定义三个断层层位) . 选择Picking Type为Fault. . 按下Picking Line Width旁的下拉菜单键,选择一条较粗的线型 . 选择红色。 . 按下Apply键,完成对F1的定义。 . 重复上述操作,再定义一个断层层位F2 . 按Cancel键,退出定义层位信息对话框 练习8加载GMAX_demo工区的层位数据文件 从GMbase主窗口(如图2-1)中选取File Import: Horizon/Fault Data Horizon/Fault Data,弹出层位文件加载对话框(图2-13) . 在最上部的选取加载的文件T1.hor.dat在$EPTPATH/demo_data/ 3D_demo_data/seis/下面 . 选择数据格式为ASCII . 选择层位名T1.hor . Project Type选3D,弹出剖面选择对话框。在剖面名列表中,用鼠标单击剖面名amp,然后按OK键,退出剖面选择对话框 . 按Preview Loaded horizon data键,弹出层位数据预览窗。从中可看到部分层位数据,检查是否正确,然后按Close键,退出预览窗. 按Apply键,完成对h1层位数据的加载 . 重复上述操作对h2、F1、F2层位数据进行加载 . 按Cancel键,退出层位文件加载对话框。 注意:层位必须在系统定义之后加载,而且完成加载后须检查每一层的加载结果。 第三章 数据准备测井数据处理基本原理: 对测井数据进行质量检测、曲线编辑、环境校正、标准化、测井解释、矩形化等处理操作功能,以消除非地质因素对测井曲线数据的影响。 测井曲线环境影响校正:对实际测井曲线进行环境影响校正,以消除各种测量环境影响。 对于密度测井曲线,采用逐点检验与校正方法,对密度曲线b进行井眼校正。其原理为:设正常井径条件下,解释井段的地层密度的下限值为min min = Vshsh+(1Vsh)p式中,sh为解释井段的泥岩密度;Vsh为当前采样点处地层的泥质含量,它可由自然伽吗测井曲线等计算;p为解释井段中孔隙度最大的纯地层密度值。当b min时,则认为由于井径扩大或井眼不规则,致使所测的bmin,此时,令b = min,作为该采样点处地层密度的近似值。反之,若b min,则不变。 对声波测井曲线,设正常井眼条件下解释井段的地层声波时差的上限值为.tmax .tmax = Vsh .tsh+(1Vsh).tp式中,.tsh为解释井段的泥质声波时差值;. tp为解释井段中孔隙度最大的纯地层声波时差值;Vsh为当前采样点处地层的泥质含量,它可由自然伽吗测井曲线等计算。 当. t. tmax时,则认为由于井眼扩径影响,使所测. t比. tmax还大,此时令. t = . tmax,作为该点处的近似声波时差值;当. t. tmax,则不作校正,仍采用原. t值。 测井曲线标准化 原始测井数据含有两种潜在的测量误差,即系统误差与非系统误差。非系统误差的消除由环境影响校正完成,而消除系统误差正是数据标准化的任务。我们采用均值方差法对测井曲线进行标准化处理。 设关键井标准层的均值和方差分别为和,第i个校正井标准层的均值和方差分别为和, 第i个校正井的第j个采样点处校正前和校正后的测井值分别为Xij和XCij,则 在标准层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时间漂移校正 地震波旅行时Ts与声波旅行时Ta之差称之为时间漂移,Tf = Ts Ta,正常时差Tf 0。这种时间漂移如果不给予校正,将会影响子波的提取。采用滑动时窗扫描和交互迭代拉伸对比法对测井曲线进行时间漂移校正。 练习1测井曲线显示 单击图1-1软件主面板中左下角Current Project:右侧选件,软件会列出所有已建立的工区,在工区列表中选GMAX_demo。 如果GMbase没有被打开,则双击GMAX主控板上的GMbase图标(见左图),弹出GMbase主窗口,选择File-Well Data,将GMbase主窗口从缺省的地震数据管理窗口切换到测井数据管理窗口(图3-1)。 选择测井数据管理窗中创建井曲线显示板图标(见左图),或选择Track-Creat Track,程序将在主窗口中产生一个空白的井曲线显示窗。 然后选择Display-Display Single Well Logs(这里我们选择单井曲线显示,也可以选择多井曲线显示),或者单击主窗口中显示井曲线图标(见左图),弹出井曲线显示对话框(图3-2)。按下列步骤显示测井曲线: . 在图3-2中Select Logs栏内,我们选择Well为W4,选择Logs为AC,也可以多选,如果是顺序多选,可以按鼠标左键向下拖拉,如果是任意选择,按住Ctrl的同时,使用鼠标左键来选择,比如我们采用该方式,选择AC、GR、SP三条曲线。 . 在Display in栏内,可以选择多条曲线放在一起显示或分开显示,这里我们选择分开显示的方式。 . 在Select Geology Data栏内,可以选择在显示测井曲线的同时,显示地质数据如岩性数据、地层数据、分层数据或试油数据。在这里,我们选择岩性数据与测井曲线一起显示。 . 按OK,我们选择的测井曲线和地质信息就显示在主窗口上(图3-3)。 练习2测井曲线标准化 . 在测井数据管理主窗口上,选择Process-Normalization-In Depth Range,弹出测井曲线标准化对话框(图3-4),该方式表示在每个指定的深度内标准化,如果选择的是Process-Normalization-In Zone,则表示是在指定的分层内做标准化。 . 在Log and Well Selections栏内,首先选择Log为AC,表示我们将对AC曲线进行标准化,然后在Reference Well内选择一口或若干口井作为标准井。 . 当我们选择好标准井后,在Process Parameters栏内,Reference Range下会自动将标准井的均值和方差统计出来,同时我们可以修改统计的起始深度值。同时各口井的统计数值也会出现在对话框下部的Note栏内(最多给出10口井的统计数值)。 . 当标准井选择和统计数值都完成后,在Process Wells选择所要处理的井。在Processing Range下,我们还可以修改处理井的深度范围,只在所要求的深度范围内对井数据进行标准化。 . 在Output Parameters栏内,给定标准化后的曲线名,如AC1,选择Save new curve to database。 . 按Apply,标准化后的新曲线将自动保存进GMAX数据库内。 . 如果没有其它曲线进行标准化处理,则按Cancel退出该对话框。 练习3层位解释 单击图1-1软件主面板中左下角Current Project:右侧选件,软件会列出所有已建立的工区,在工区列表中选GMAX_demo。 如果GMstru没有被打开,则双击GMAX主控板上的GMstru图标(见左图),弹出GMstru主窗口(图3-5)。 单击GMstru主窗口上显示图标(见左图),或选择File-Display Seismic Data,弹出地震数据显示对话框,显示一条叠后偏移主测线剖面。 选择GMstru主窗口上的Interpretation-Horizon/Fault Interpretation,或GMstru主窗口上的层位解释图标(见左图),打开层位拾取对话框(图3-6),如果已有解释的层位,则已解释的层位会自动地显示在地震剖面上(图3-7)。按下列步骤开始层位解释: 按图3-6中的Help,弹出层位拾取操作帮助窗口,在该窗口内,提供了如何使用鼠标进行层位解释的详细说明。下面具体讲解操作步骤。 . 按下A键,然后将鼠标指向主窗口剖面中任一层位点击鼠标中键,则该层位被激活为当前层位,并将每个解释点显示出来。 . 按鼠标左键,产生一个新的解释点,并与当前层位的其它点相连。 . 按下R键,鼠标指向当前层位任一解释点按鼠标左键,该点被删除。 . 鼠标指向当前层位任一解释点,按住鼠标中键并拖动,然后放开,该解释点被移动。 . 按下C键,鼠标指向当前层位线中部某一个解释点按鼠标左键,当前层位被分为两段。左段仍为激活状态,右段为非激活状态。移动鼠标到右段的左端,按鼠标左键,两段层位又被接成一段。 . 按下B键,按鼠标中键,刚才的当前层位变成非激活状态。在剖面任一处按鼠标左键,产生一个新解释点,在不同位置重复几次,产生一段新的解释线。 . 按下D键,按鼠标左键,刚解释的一段解释线被删除。 . 移动鼠标到任一层位,按鼠标中键整体移动该层位。 . 在图3-6中按Save键,本次修改内容被保存到数据库。然后按Cancel键,退出层位解释对话框。 . 需要显示刚解释的层位时,在GMstru主窗口中,选取ViewDisplay Horizon键,会弹出选择层位对话框,选择需要的层位或选择ALL,则解释过的层位显示在当前剖面上。 . GMAX系统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右键操作方式。在拾取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在解释剖面上单击右键的快捷方式,来快速地切换操作模式和操作功能。 第四章 叠前地震数据显示、分析及入射角道集生成练习1显示叠前地震数据 单击图1-1软件主面板中左下角Current Project:右侧选件,软件会列出所有已建立的工区,在工区列表中选GMAX_demo。 如果GMstru没有被打开,则双击GMAX主控板上的GMstru图标(见左图),弹出GMstru主窗口(图3-5),按下列步骤显示叠前地震道集数据: 单击GMstru主窗口上显示图标(见左图),或选择File-Display Seismic Data,弹出地震数据显示对话框(图4-1): . 在Seismic Selection框内,选择Prestack。 . 在Data Name框内,选择seis3D,在Type Name框内,选择amp_inc。 . 在Display Parameters框内,我们选择一条主测线来显示。选择Inline,在Inline输入框内,我们输入398或用鼠标将滑动条拖到398处,其它参数保持缺省。 . 按Apply,我们就可以在GMstru主窗口中看到Inline398测线叠前道集的显示了(图4-2)。 . 在图4-1地震数据显示对话框内,我们还可以改变各种不同的输入参数来显示,在对话框内,程序提供了三种限制参数:CDP范围、时间范围和入射角范围。 . 同样,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图4-2地震数据显示对话框中Display Parameters框内为Xline,来显示横测线的叠前道集。 练习2显示叠后地震数据 单击GMstru主窗口上显示图标(见左图),或选择File-Display Seismic Data,弹出地震数据显示对话框(图4-3)。 . 在Seismic Selection框内,选择Poststack。 . 在Data Name框内,选择seis3D,在Type Name框内,选择amp。 . 在Display Parameters框内,我们选择一条主测线来显示。选择Inline,在Inline输入框内,我们输入398或用鼠标将滑动条拖到398处,其它参数保持缺省。 . 按Apply,我们就可以在GMstru主窗口中看到Inline398测线叠后剖面的显示了(图4-4)。 . 在图4-4地震数据显示对话框内,我们可以改变输入的CDP范围和时间范围来显示。 . 同样,我们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