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城市化发展进程及未来展望摘 要 重庆设市以后,近年来,城市化步伐加快,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对于重庆城市化的进程,我们是有目共睹的,究竟这个新兴的都市发展背后有着怎样的艰辛以及对于这个十分有前景的都市我们应该寄予怎么样的期望,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去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思考。关键词 城市化 新型工业化 人口迁移 发展展望1 、重庆城市化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重庆的城市化发展与新型工业化息息相关。新型工业化是指国家坚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再通过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与传统工业化相比,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特征。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二者的发展在理论上具有密切联系,其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1 新型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作用新型工业化为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要求和动力。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中国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变城市化落后局面;采取多途径发展方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把握国际化发展趋势,推进信息化城市建设。这样,才能使城市化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新型工业化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节约。新型业化道路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低成本、高效益,特别是资源的低消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1.2 城市化对新型工业化的作用城市化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战场。城市是第二、三产业的载体,聚集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多种经济活动,直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公共基础设施,是工业生产的基地。通过整合城市内部的各种创新体系,增强综合实力,能够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使城市成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强力支撑。城市化为新型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提供支撑。城市是服务业的重要载体,相比于工业,服务业对非农产业有更强的带动效应,能够吸纳更多劳动力,减少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为新型工业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配套合理的经济、人力结构。在重庆,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初期能够相互促进,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城市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不再明显,当二者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再次表现出相互促进的作用,新型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显著于城市化对新型工业化的拉动作用。城市化进程不足,成为制约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良性互动的主要因素,探索合理有效的城市化发展道路至关重要。2、重庆城市化发展与人口迁移自1937 年7 月7 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 我国许多地方相继成为沦陷区, 内迁成为保存中国抗战力量唯一而正确的选择。抗战时期的被迫内迁固然是中华民族的不幸, 然而对于迁入地而言却并非是不幸的。大量的人口迁移为重庆城市的近代化发展提供了契机, 给重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民政府1942 年对重庆抗战以来的巨变这样描述道: 数年前, 城区之一隅,道路狭隘, 房屋简陋, 犹遗有古城市之残迹。自抗战军兴, 国府西迁, 重庆一埠, 成为全国政治、文化及工商业之中心。重庆设市以后, 虽市政建设和城市经济均有一定发展。但总体而言, 抗战前的重庆, 城镇化水平较低, 而且城市发展水平不高。后来抗战时期重庆成为陪都, 使重庆自设市以后, 在行政建置的级别上达到了历史最高。在国民政府迁都和东部工业、文教事业内迁的强烈刺激下, 这对加速重庆城市现代化, 开发各项事业, 具有空前深远的促进作用与贡献。抗战时期重庆城市经济结构出现多样化, 城市规模逐渐扩展,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功能发展以及卫星市镇兴起。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 给重庆注入了活力, 发展遂有日进千里之势, 重庆城市建设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当时的重庆被称为“小上海”, 重庆的小什字被誉为是中国的“华尔街”。抗战前的重庆城区由嘉陵江、长江汇合处的北岸、南岸及半岛前端等3 部分组成。部分在半岛的前端, 东、南、北3 面临水, 西南与陆地相连,但老城区不出临江门, 通远门, 南纪门。市区以半岛山脊为线, 山脊以北为上半城, 山脊以南为下半城。全面抗战前, 下半城为一沿江的东北西南的走向的狭长地带, 长约3 公里, 宽仅300600 米。主要商业区分布在下半城沿江一带, 历代政府机构也设置于此。到抗战前夕, 重庆有城市建成区12 平方公里, 这一时期重庆的经济有缓慢的增长, 为抗战时期作为“陪都”奠定了基础。抗战爆发后重庆市升格为抗战时期的陪都, 随着沿海沿江工矿企业和国民政府各机关及大量的人口涌入重庆。狭窄的市中心很难容下众多的机关, 学校和企业, 重庆市区面积必须逐渐扩大, 开辟新城区。由于人口的大量迁入和向郊县的分流, 重庆的城市规模迅速扩大。1939 年9 月, 全市就由原来的6 区增加为12 区, 到1940 年底全市的范围包括: 江北方面, 自大兴场对岸的梅子岗岚垭江边起到上游的沱江边止。包括郭家沱、唐家沱、黑石子、寸滩、江北城、溉澜溪、相国寺、石马河等地; 南岸方面, 市区越过了涂山, 自大兴场起到金沟岩止。包括放牛坎、大佛寺、弹子石、龙门浩、崇文场、海棠溪、南坪、铜元局等地; 西郊方面, 北起嘉陵江渡溪沟, 经歌乐山背斜层, 南达长江边的余溪浩处, 包括詹家溪、磁器口、沙坪坝、小龙坎、新桥、歌乐山、上桥、石桥铺、九龙坡等地。1939 年至1940 年, 巴县、江北县位于城郊的区域陆续划归重庆市。后来, 重庆市调整区以下行政组织, 将全市划为18 区,408 保,7177 甲。1942 年, 重庆市的辖区范围东至大兴场( 今南岩区峡口乡) , 北至石马河( 今江北区石马乡) 嘉陵江边的堆金石, 西至歌乐山, 南到马王场( 今九龙坡区九龙乡大堰村) 和川黔公路二塘( 今九龙坡区花溪乡二塘村) 以北。1944 年1 月, 市工务局测定市区面积为294. 3 平方公里。新城区的开辟, 一定程度可以缓解旧城区的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和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开辟新城区的同时也对渝中半岛旧城进行改造, 当时以都邮街广场( 今解放碑) 地区为重点, 使上下半城形成整体, 促进城市中心地区由下半城向上半城的转移。重庆到1938 年底, 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近30 平方公里左右。到1945 年, 重庆城市建成区发展到45 平方公里。重庆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展。抗战期间造成了民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向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动潮。大规模的政府机关、军队、工厂企业、高校以及官员、平民内迁到大后方。陪都重庆成为了内迁人口首选的聚集地和落脚点, 大量的人口迁涌入重庆, 使重庆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人口密度增大。战前重庆市人口约47 万人。抗战开始后, 重庆人口迅速增加, 由于日机轰炸人口疏散, 19391940 年市区人口有所减少。到1941 年后由于市区范围扩大, 先前被疏散出市区的大批人口再次纳入市区范围, 加之邻近四川的湖南战况告急, 大批人口再度涌向重庆。1938年11 月13 日, 重庆市警察局公布全市人口统计结果: 全市人口为496 789 人, 较1937 年增加2. 3万人。如加流动人口和江边船户, 全市人口约60余万。1941 年, 重庆市警察局对各区、镇保甲户口进行了清查, 统计结果是: 重庆市共有155 495 户,795 480 人, 其中男性458 153 人, 女性337 327人。1943 年10 月27 日, 重庆市警察局再次公布全市人口统计结果: 截止9 月底, 全市人口总数共达156 827 户, 915 443 人, 其中男567 605 人, 女347 838 人。到1945 年为1 255 071 人, 全市平均人口密度为3 800 余人, 其中最高的第三分局高达约11 万人。可见到1941 年市区人口又暴涨到70 万, 至1944 年重庆人口突破100 万, 1945 年重庆市总人口达125 万。重庆1945 年人口比战前增长了约3 倍,其中迁移人口占了一半以上。据1945 年初统计, 两路口、上清寺以东的两江半岛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5. 46 万人。东部地区更高达9 万人左右, 东部一些地区人口密度竟达11 万人以上。并且大量高素质人才的迁入, 对重庆的城市化的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加速重庆城市的成长。随着人口的迁入, 重庆城市规模的扩展, 城市人口的增加, 城市功能也有发展。抗战时期人口大量涌入重庆, 重庆市区的人口数量和密度都大大增加, 市政设施也必须跟上不断增长的需求。为了适应人口不断增加带来的需求, 抗战以来重庆的城市公路交通得到较快的发展。抗战时期重庆主城新辟道路有民生路、和平路、五四路、大同路、中华路、临江路、中一支路、凯旋路等, 并与都邮街( 今解放碑) 广场相连, 成为市区交通枢纽, 形成城市最繁华的商业地带, 重庆市区新格局基本奠定。1938 年初, 市政府决定修建两浮公路。同时修建的还有市区的三大马路。到同年8 月重庆城区马路干、支线基本形成。1941 年4 月南纪门至较场口马路正式通车。重庆道路建设非常快速, 据统计1938 年前完成城郊道路干支21 566. 80 公尺, 1939 年月到1942 年2 月完成32538 公尺, 其余正在计划中未兴工者37 915. 65 公尺。随着城市的扩大, 人口集中的中小城镇不断出现, 新建了许多道路逐渐把它们与市区联系在一起, 在广大西部新区形成比较宽阔的道路网。市郊公路的建设开发, 在经济, 文化上加强了市区与广大新城区的联系, 而且有力的带动了各卫星市镇的开发形成与发展,由主体在市区半岛的“小”城,变成真正的“大”重庆城。人口大量迁入重庆, 生活需求增加, 促使重庆的电力和供水也在困难中有所发展。抗战时期重庆的电力供应大大增加, 以支持抗战经济发展和市政建设的迅速扩大。1938 年初重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增加发电设备。新购两部4500 千瓦的发电机, 并相继成立了第二厂和第三厂。1937年11 月24 日重庆市自来水公司正式成立, 铺设水管总长35000 公尺, 设售水站10 处。1938 年9月, 安设两浮公路干管, 至1944 年, 售水站达22处, 专用户2260 户。由于重庆市地形分散,山川阻隔, 加上人口迅猛增长, 远非一个水厂即可普遍供给全市用水。因此, 抗战期间又陆续建成沙坪坝渝西自来水特种股份有限公司, 日供水量可达1000 多吨; 李家沱给水公司, 日供水量3 000吨; 北碚水厂, 日供水量有400 吨。抗战时期在人口大量迁入, 不断增长的需求的促进下, 重庆的公路、客运、电力、供水、轮渡、邮政电信事业、卫生防疫、城市减灾防灾、城市环卫、防空工程等都有较快发展。城市功能的发展是城市开发水平的综合体现, 重庆作为战时首都, 其城市管理机构的扩展, 标志重庆城市建设进入大发展的时期。再加上旧城区的改造, 新城区的开辟,抗战时期重庆的人居环境改善, 城市功能也更加的完善。重庆到1938 年底, 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近30 平方公里左右, 全市人口达50 万, 加上流动人口共60 余万。到1945 年, 重庆人口已达125万, 城市建成区发展到45 平方公里,成为世界驰名的大都会。随着人口的大量迁入, 并陆续疏散到市郊。迁建区的形成, 城市范围扩大到西至沙坪坝, 东至涂山脚下, 南抵大渡河的范围, 并形成若干卫星市镇。抗战以来重庆的南岸、江北、沙坪坝、北碚都出现了繁盛的卫星市镇。1939 年5 月日军对重庆市中心区大轰炸后, 沙坪坝地区被划为疏散区, 市区民众和国民政府军政机构纷纷向郊区疏散, 被成为重庆市文化区的沙坪坝地区就是由疏散区划归重庆市政府, 设立了3 个行政区, 战时近20 所大专院校和几十家医疗单位陆续迁入当时还属巴县辖区的以沙坪坝, 磁器口, 歌乐山为中心的重庆西郊北郊地区。沙坪坝地区就成为重庆的近郊著名的卫星市镇。如地处江北, 巴县, 璧山, 合川等四县交界的小镇北碚, 一个普通的乡场。由于1939 年划为迁建区, 一些重要的机关团体和大专院校、文化团体的陆续迁入, 得到了较快发展,开始成为具有一定现代市政基础, 城市环境较优美的重庆的卫星市镇。这时战时交通方便的南岸和江北就迁入了众多人口和企业, 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1945 年的不完全统计, 全市1356 家工厂中, 位于南岸地区的由342 家, 江北地区有146 家, 两地合计人口占重庆市人口的1/ 3 强。而在内迁工厂之后兴办的这批工矿企业, 成为推动重庆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大量工矿企业迁入重庆, 重庆工业迅速发展, 城市经济渐趋繁荣, 卫星市镇兴起城市规模随之扩大。“八年抗战, 夔门内, 江边小城, 一跃而为现代化都市。” 抗战时期重庆城市化的大发展以及其他的发展都跟人口迁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原来重庆城市的经济结构较单一, 规模狭小, 抗战时期由于人口内迁带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先进的人才和管理经验, 以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大量的政府、文化、教育单位和工业企业随即迁渝, 生产资料和工作地都相对集中到了大后方重庆, 使城市经济结构出现多样化, 工业、金融、商业、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规模逐渐扩大。相应的重庆城市的管理、文化、科学功能加强, 服务性活动和行业增多, 而这正是大后方迈向城市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一步。正是抗战时期大量人口的迁入增加了对社会的需求, 重庆适应了当时时事的需要, 因而打破了城市封闭缓慢发展的局面, 增强了城市发挥其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的能力, 促进了重庆城市的发展。抗战时期重庆城市规模的扩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功能的发展以及卫星市镇的兴起, 标志着重庆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然重庆城市的进程的大发展是在战时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的, 城市建设也带有相当大的临时性和仓促性。但总的来说正是抗战时期的人口内迁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动车售后服务合同范本
- 美术高考集训班协议合同
- 现场勘测安全协议书模板
- 自建房盖楼出售合同范本
- 腌制品配送服务合同范本
- 鱼缸家用转让协议书模板
- 离婚前财产转移合同范本
- 混凝土施工承包合同协议
- 高压铝电缆收购合同范本
- 潍坊小餐饮加盟合同范本
- 2025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教育热点案例分析题实战解析及答案
- GB/T 45577-2025数据安全技术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 滴滴车个人租车合同协议
- 中国瓷砖胶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5-2028版
- 小学音乐花城版二年级上册歌曲《老爷爷赶鹅》教案
- 近五年辽宁中考英语真题及答案2024
- 锅炉基础传热学热力学知识
- 钢板库存出入管理制度
- 招标代理服务及实施方案
- 风险识别防控措施管理制度
- 滑冰场冰面维护设备安全操作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