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版可编辑-油气储存技术与管理课程设计报告精心整理.doc_第1页
Word版可编辑-油气储存技术与管理课程设计报告精心整理.doc_第2页
Word版可编辑-油气储存技术与管理课程设计报告精心整理.doc_第3页
Word版可编辑-油气储存技术与管理课程设计报告精心整理.doc_第4页
Word版可编辑-油气储存技术与管理课程设计报告精心整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科技学院油气储存技术与管理课程设计报告 院(系):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油气储运 学生姓名: 学 号: 设计地点(单位) K713 设计题目: 油库蒸发损耗量计算及油气回收工艺设计 完成日期: 2012 年 7 月 6 日 指导教师评语: _成绩(五级记分制): _ 指导教师(签字): _ 摘 要本文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对油库蒸发损耗量进行计算及油气回收工艺设计,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加深对油库蒸发损耗量和油气回收工艺的理解,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根据设计任务书所给数据,计算油品静止储存损耗和发油损耗来计算大呼吸损耗,运用瓦廖夫斯基-契尔尼金公式、API公式、康士坦丁诺夫公式、日本资源能源厅公式、API经验公式、美国环保局公式等公式计算出小呼吸损耗,并且通过VB语言编程实现可视化计算。然后进行损耗计算对比和损耗计算差异分析。最后是对油气回收工艺作经济性分析,对其不同的回收工艺方法作简单的介绍,制作出关于对油气回收的工艺设计。关键词:蒸发损耗 差异分析 油气回收 工艺设计目 录1 油品蒸发损耗基础计算12 小呼吸损耗计算对比分析102.1瓦廖夫斯基契尔尼金公式10 2.1.1瓦廖夫斯基契尔尼金公式的假设条件10 2.1.2 对瓦廖夫斯基契尔尼金公式的分析102.2康士坦丁诺夫公式102.2.1 推导康士坦丁诺夫公式的假设条件和推导方法102.2.2 对康士坦丁诺夫公式的分析102.3 美国API理论公式和经验公式112.3.1 API理论公式的推导112.3.2 对API理论公式的分析112.3.3 对API经验公式的分析112.4 美国环保局经验公式122.5 日本资源能源厅公式123 大呼吸损耗计算对比分析133.1 静止储存损耗133.2 发油损耗133.3 大呼吸损耗计算对比144 油气回收工艺15 4.1 油库的油气回收的意义154.2 油气回收装置的技术经济分析164.3 油气回收工艺技术174.3.1 吸附法17 4.3.2 吸收法17 4.3.3 冷凝法174.3.4 直接燃烧法184.3.5 膜分离法184.4油气回收设计185 结论20参考文献21附录VB程序编程代码22II1 油品蒸发损耗基础计算1.1 某油田有一个50000的原油外浮顶罐,直径60m,采用带风雨档的气托弹性填料一次密封,当地年平均风速为3.8m/s,年平均大气压力Pa=747mmHg,原油的雷特蒸汽压为360mmHg,密度为890,储存温度为30度,计算该浮顶罐每年周转20次时的全部损耗。(1) 静止储存损耗: 查表1.1得:0.9,2.2 7470.133399.6kPa由图1.1可查得,当360mmHg,30时,46.5kPa 由公式 (1.1)可得: 0.156由公式,并取50,则 (2) 发油损耗:年周转量计算公式 (1.2) 可得:由公式 (1.3) 可得:(3) 总损耗L:表1.1 密封系数与风速指数n油罐类型密 封 装 置 类 型n外浮顶罐金属滑履 密封单层带鞋托装二次密封带边圈托装二次密封1.20.80.21.51.21.0液托弹性填料密封单层带风雨挡带边圈托装二次密封1.10.80.71.00.90.4气托弹性填料密封单层带风雨挡带边圈托装二次密封1.20.90.22.32.22.6图1.1 原油的真实蒸气压 1.2油罐装有控制压力为200mm和-25mm的呼吸阀。如果罐内油品的雷特蒸汽压为415mmHg的车用汽油,计算该天的小呼吸。 确定基本参数根据已知的雷特蒸汽压,查图1.2可得,当雷特蒸汽压为415mmHg时,油罐气体空间体积 (1.4) 1132计算当车用汽油雷特蒸汽压为415mmHg时,查表1.2可得:,查表1.3可得。表1.2 15.6时石油产品蒸气的摩尔质量雷特蒸汽压蒸馏曲线10%点的斜率SkPa1bf/in0123441.3748.2655.1662.0568.9575.8482.7489.6396.53103.42110.3267891011121314151684828078777675747372727472706967666564636261696766646362616053585766646362605958575655546361605857565554535251图1.2 汽油的真实蒸气压表1.3 油气摩尔质量温度修正系数蒸馏曲线10%点的斜率012340.0000.0610.0880.1060.1220.0000.0340.0490.0590.068由公式 (1.5)可得: 确定计算小呼吸损耗量用瓦廖夫斯基契尔尼金公式取则由公式 (1.6)可得: 用API公式由公式 (1.7)可得: 由公式 (1.8) (1.9)计算可得: 用康士坦丁诺夫公式取(相应于),(相应于)由公式 (1.10)得: 用日本资源能源厅公式由公式 (1.11)可得: 用API经验公式API经验计算公式为 (1.12) 而: 取油品本体温度为大气平均温度,据此,由图1.2可查得: 查表1.4可得:涂漆系数 故: 由公式 可得: 表1.4 涂漆系数涂漆颜色涂漆系数Fp涂漆颜色涂漆系数Fp罐顶罐壁状况良好状况较差罐顶罐壁状况良好状况较差白白1.001.15铝粉铝粉1.391.46铝粉白1.041.18白灰1.301.38白铝粉1.161.24浅灰浅灰1.33铝粉铝粉1.201.29中灰中灰1.46白铝粉1.301.38用美国环保局公式由公式 (1.13) 可得: 2 小呼吸损耗计算对比分析在小呼吸中,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的蒸发损耗也不相同的,日本资源能源厅公式计算出来的结果最大,然后依次往下排是瓦廖夫斯基-契尔尼金公式、康士坦丁诺夫公式、API公式、API经验公式、美国环保局公式。2.1 瓦廖夫斯基契尔尼金公式2.1.1 推导瓦廖夫斯基契尔尼金公式的假设条件油罐是严密的,不存在自然通风现象油品蒸汽和空气组成的混合气在储存条件下可以看成是理想气体油罐气体空间中混合气的油气浓度是均匀而饱和的2.1.2 对瓦廖夫斯基契尔尼金公式的分析瓦廖夫斯基契尔尼金公式是一种适用于各种呼吸损耗的通用公式,又被人们称为油罐蒸发损耗的基本方程式。但此公式由于是理论上推导出来的,在实际应用时却有很多困难,诸如一天之内油罐真空阀和压力阀的关闭时间的不确定性导致难以确定相应状态下气体空间的温度、罐内油气浓度经常是处于不饱和状态且一天中混合气的饱和程度有较大的波动、油罐内气、液两相的温度经常不同等等。2.2 康士坦丁诺夫公式2.2.1 推导康士坦丁诺夫公式的假设条件和推导方法康士坦丁诺夫公式是从温度和油气浓度的微量变化所引起的罐内气体质量变化入手,才用积分求和的方法推导出来的。该公式考虑了一次小呼吸的起始状态和终了状态,而且考虑了整个呼吸过程中状态参数变化对损耗量的影响。康士坦丁诺夫公式假设在昼夜温度变化范围内,油品蒸气压与温度近似呈线性关系,把温度变化以及相应的蒸气压变化作为统一的变量来考虑2.2.2 对康士坦丁诺夫公式的分析康士坦丁诺夫将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吸气终了起,到开始呼气止。在这一阶段油罐是密闭的,混合其体体积等于常数,温度和油气浓度的增加只能使气体空间压力上升,但没有气体呼出;第二阶段从开始呼气起,到呼气终了止,即从压力阀刚刚开启到压力阀即将关闭。康士坦丁诺夫将在温度变化不大的范围内油品蒸气压随温度的变化近似地看成是线性变化,从而利用积分公式求解气体空间中空气质量的变化。2.3 美国API理论公式和经验公式2.3.1 API理论公式的推导美国石油协会(API)推荐的固定顶油罐小呼吸损耗计算公式同样是由混合气体中的空气入手,建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导出由于温度和油气浓度变化所引起的混合气体积增量,然后引入浓度系数概念计算一次小呼吸损失的油品体积。2.3.2 对API理论公式的分析API理论公式考虑到了罐型(罐型系数)、油品种类(油品系数)、罐外实际情况(平均风速、蒸发压)、密封程度(二次密封)等影响因素。罐型的关注点:美国石油学会考虑的是油罐本身的密封程度,认为焊接油罐的蒸发抑制作用优于铆接油罐。罐外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美国石油学会认为蒸发损失量与蒸发压呈指数关系, 而与罐外风速呈线形关系。油品种类的影响程度:美国石油学会认为原油与汽油蒸发损失的数值关系为1:1.33(汽油=1.0,原油=0.75)。实际计算中,应视具体情况区别分析。如对于气温较高的地区, 可以认为蒸发压的影响程度较高, 而对于多风的西北地区, 则可以更多地考虑罐外风速的影响。2.3.3 对API经验公式的分析API经验公式是美国石油学会在各大石油公司的256个油罐上进行蒸发损耗量的测定取得的大量实测数据,经过筛选、归纳整理后估算出的呼吸损耗的经验公式。由于是通过许多实际应用中的数据而取得的公式,因此它和康士坦丁诺夫公式、瓦廖夫斯基契尔尼金公式的来源相比,更具有实际意义,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它通过测量罐内气体体积、油蒸气的实际蒸气压等数据来计算出油品蒸发损耗。2.4 美国环保局经验公式美国环保局经验公式同API经验公式一样,都是来源于实际应用中,通过实际测量、归纳整理得来的经验公式。美国环保局经验公式主要与油品种类、油蒸气摩尔质量、油蒸气实际蒸气压、油罐直径、气体空间高度、大气温度的平均日温差等等因素有关。2.5 日本资源能源厅公式据日本资源能源厅的调查报告介绍,油品从油库用汽车罐车发送或销售到加油站,加油站再将油品通过加油机零售给用户,仅仅这个简单的过程就至少存在3次装油损耗、3次卸油损耗(回逆损耗)。由此计算可知,从油库发油到用户的销售过程中,汽油的蒸发损耗率约为0.47%,这里还不包括卸油(发油)后的损耗(回逆损耗)。除了加油机向用户加油的油气损耗由用户承当外,其余损耗全部由销售系统承当,其损耗量是十分惊人的,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十分巨大的。而蒸发损耗量与蒸发损耗表面积呈线性正比关系,因此,日本资源能源厅对油品蒸发损耗进行研究得出该公式。该公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油蒸气实际蒸气压、油品温度、油蒸气摩尔质量、油罐容积、排气温度有关。3 大呼吸损耗计算对比分析3.1 静止储存损耗浮顶罐静止蒸发损耗,采用美国石油学会推荐的公式计算浮顶罐静止储存损耗。式中,浮顶罐静止储存损耗量,; 密封系数;油罐所在地平均风速,;蒸汽压函数,;油品平均温度下的真实蒸气压,KPa;油罐所在地的平均大气压,KPa;D油罐直径,m;油气摩尔质量,kg/mol;油品系数,汽油;二次密封系数,石油及石油产品; 单位换算系数,采用国际单位时,。油品在静止储存时,促使油品蒸发损耗的主要因素是外界中风的作用而使油罐周边密封圈空间产生的强制对流,而由于温度和浓度变化所引起的呼吸损耗则推居次要地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穿过浮顶的附件所带来的少量损耗。3.2发油损耗浮顶罐的发油损耗计算公式为:式中 浮顶罐发油损耗,kg/a; Q年周转量,; D油罐直径,m; 石油产品的密度,; C油罐壁的粘附系数,。 浮顶油罐发油时,随着液面下降,一部分粘附在管壁上的石油产品将直接暴露在大气中,并且很快汽化,由此而造成的油品损耗称为发油损耗,或称粘壁损耗。影响浮顶油罐发油损耗的主要因素有:油品本身的粘度,罐壁粗糙度,油罐的结构,密封装置与罐壁的压紧程度。3.3 大呼吸损耗计算对比通过计算,可以得出:静止储存损耗发油损耗 由此可见:在大呼吸中,静止储存损耗远大于发油损耗4 油气回收工艺4.1 油库的油气回收的意义石油及其产品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轻组分在常温下蒸气压较高,极易挥发,故在油品从油库到加油站再到用户的整个储运过程中,广泛存在着油品蒸发损耗的问题。油品蒸发损耗给企业和社会带来诸多严重危害,如降低油品质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造成火灾隐患以及危害人身安全等。因此,对油蒸气进行密闭回收势在必行。在当今油品使用量日益增加、能源供给日益紧张、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情况下,油库安装油气回收装置可消除安全隐患,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能源浪费和保证油品质量,有利于员工身体健康。一般情况下,油库在运行过程中,其油气排放过程主要发生在卸油、储油及收发油3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油气排放量有一定差别。卸油阶段:油库所储油品的运输以火车为主,在卸油过程中,油气处于负压状态,排放量较小且集中。如果要使火车卸油过程中油气排放的瞬时值均达到国标规定值,只有对火车油罐的构造进行彻底改造,将其改为底部卸油;但很显然改造工程量大且造价高,所以难以实施。储油阶段:该阶段的油气挥发一般称为静止储存损耗或小呼吸,主要指油品因受外界环境如风速、温度以及浓度的变化而引起的呼吸损耗。针对该阶段的油气排放问题,目前采用的主要措施是增加储油罐的密封性能,将小呼吸排放的油气密封在油罐内,防止其排放到大气中。收、发油阶段:相对于储油阶段,收、发油阶段的油气挥发一般称为大呼吸,主要指油罐从外界收油和将油罐内的油品转移到油罐车的过程中,因油罐开启的瞬间和装油过程中随着油罐或油罐车中油品的不断增加,罐内油气因压力升高,呈正压而被不断地挤出罐外。该阶段油气排放量相对较大,油库油气回收应主要针对此阶段的油气排放进行收集和处理,同时对储油阶段中密封储存在油罐内的油气加以收集和处理。根据国标规定,发油过程采用底部装油方式,防止油罐开启瞬间的油气排放;通过油气回收装置的收集系统对罐内油气进行收集,同时在收集系统配设测压仪表,以保证罐内压力适宜;装油和油气输送接口采用DN100密封式快速接头,以减少油气排放。总之,成品油在输送分配过程中, 由于温度、压力的变化容易造成油气的小呼吸和大呼吸损耗, 同时将产生大量的挥发性油气,不仅浪费了巨大资源、给环境带来很大污染、形成的油气聚集易成为易燃易爆场所,更给油库的运营造成巨大安全隐患。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节能减排问题日益严峻;伴随人们节能、低碳、环保意识的增强,油库油气回收治理改造工作也越来越紧迫。油气回收已是人们面临重要课题。同时为了保障人体健康、提高油品质量、节约能源、排除安全隐患,优化油库工艺设计、引入油库油气回收系统迫在眉睫,以达到实现减少污染的要求并能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4.2 油气回收装置的技术经济分析油气散发到大气中的危害:一是污染大气环境;二是容易引发燃爆事故;三是造成资源浪费。目前国内的油库有部分已经安装了油气回收装置,但相当一部分只是“摆设”,没有投入运行或仅仅在环保部门检查时才勉强运转。其原因主要是运转费用高,回收的汽油仍不能抵消运转和维修成本,因此企业缺乏正常运转的动力,这样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也给企业增加了压力。油气回收装置不能正常运行,主要是能耗太高。以能耗较低,技术上成熟的活性炭吸附法为例,一套设计处理量为500 m3/h的活性炭吸附油气回收装置启动后能耗为80 kWh,若按1 kWh电力为人民币1元计算,仅电耗就为1920元/天,全年约为人民币70万元,应至少回收汽油140 t才能达到能耗的盈亏平衡点。若按每1 m3油气能回收0.8 kg汽油计算,那么油库的汽油发油量至少应为17.5 kt,也就是说大约汽油的年发油量在20万t以上的油库,回收的汽油可以在经济上达到运转的盈亏平衡点。若选用能耗较高的回收方法,如冷凝法、膜分离法,盈亏平衡点还要提高。油气回收和其他节能减排的环保治理措施一样,必须考虑到它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凡是在经济上不合理的措施,其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能是不合理的。因为能源(电能)的取得是以排放CO2为前提的,从局部来看可能减少了排污,但从整体上来看,可能这种治理措施不是减少了CO2的排放,而是增加了CO2的排放。若考虑到投资一套设计处理量为500 m3/h的活性炭吸附油气回收装置,以基建投资约为人民币400万元(其中设备费用约人民币300万元,土建和其他费用约人民币100万元)计算,其设备折旧按10年计算,则每年应分摊的折旧费为40万,再加上人工费、管理费、维修费10万,其总共的运转费用大约应在人民币120万元,按此基数计算,盈亏平衡点应为汽油年发油量30万t,更不用说投资回收期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下结论:(1)环保:将原本要泄漏到大气中的油气回收到油站的地下油罐,达到减排的目的,并保护臭氧层。(2)节能:回收的油气将减少地下油罐的油气挥发,节约了资源,起到经济效益。(3)安全:油气回收后,降低加油过程中因油气而可能引发意外事故的几率。(4)健康:油气回收后,油库闻不到油气味,维护了油库工作人员及油库周围居民的健康。4.3 油气回收工艺技术油气回收是节能环保型的高新技术,运用油气回收技术回收油品在储运、装卸过程中排放的油气,防止油气挥发造成的大气污染,消除安全隐患,通过提高对能源的利用率,减小经济损失,从而得到可观的效益回报。目前常见的方法有吸附法、吸收法、冷凝法和膜分离法。4.3.1 吸附法利用活性炭、硅胶或活性纤维等吸附剂对油气/空气混合气的吸附力的大小,实现油气和空气的分离。油气通过活性炭等吸附剂,油气组分吸附在吸附剂表面,然后再经过减压脱附或蒸汽脱附,富集的油气用真空泵抽吸到油罐或用其他方法液化;而活性炭等吸附剂对空气的吸附力非常小,未被吸附的尾气经排气管排放。 吸附法的是优点:可以达到较高的处理效率、排放浓度低,可达到很低的值;而缺点是三苯易使活性炭失活,活性炭失活后存在二次污染问题、国产活性炭吸附力一般只有7%左右,而且寿命不长,一般2年左右要换一次,换一次活性炭成本很高。4.3.2 吸收法 w( H, C. W, W) h- x( r! r根据混合油气中各组分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的大小,来进行油气和空气的分离。一般用柴油等贫油做吸收剂。一般采用油气与从吸收塔顶淋喷的吸收剂进行逆流接触,吸收剂对烃类组分进行选择性吸收,未被吸收的气体经阻火器排放,吸收剂进入真空解吸罐解吸,富集油气再用油品吸收。吸收法的优点是工艺简单,投资成本低;缺点是回收率太低,一般只能达到80%左右,无法达到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占地空间大、能耗高、吸收剂消耗较大,需不断补充、压力降太大,达5000帕左右。4.3.3 冷凝法利用制冷技术将油气的热量置换出来,实现油气组分从气相到液相的直接转换。冷凝法是利用烃类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蒸汽压差异,通过降温使油气中一些烃类蒸汽压达到过饱和状态,过饱和蒸汽冷凝成液态,回收油气的方法。一般采用多级连续冷却方法降低油气的温度,使之凝聚为液体回收,根据挥发气的成分、要求的回收率及最后排放到大气中的尾气中有机化合物浓度限值,来确定冷凝装置的最低温度。一般按预冷、机械制冷等步骤来实现。预冷器是一单级冷却装置,为减少回收装置的运行能耗,现已开发出一种使用冷量回用的技术,使进入回收装置的气体温度从环境温度下降至4左右,使气体中大部分水汽凝结为水而除去。气体离开预冷器后进入浅冷级。可将气体温度冷却至3050,根据需要设定,可回收油气中近一半的烃类物质。离开浅冷的油气进入深冷级,可冷却至73到110,根据不同的要求设定温度和进行压缩机的配置。冷凝法的优点是工艺原理简单、可直观的看到液态的回收油品、安全性高、自动化水平高;缺点是单一冷凝法要达标需要降到很低的温度,耗电量巨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4.3.4 直接燃烧法这种方法是将储运过程中产生的含烃气体直接氧化燃烧,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炭、水和空气作为处理后的净化气体直接排放。该工艺流程仅作为一种控制油气排放的处理措施,其不能回收油品,也没有经济效益。4.3.5 膜分离法利用特殊高分子膜对烃类有优先透过性的特点,让油气和空气混合气在一定压力的推动下 ,使油气分子优先透过高分子膜,而空气组分则被截留排放,富集的油气传输回油罐或用其他方法液化。膜分离法的优点是技术先进,工艺相对简单、排放浓度低,回收率高;缺点是投资大、膜尚未能实现国产化,价格昂贵,而且膜寿命短、膜分离装置要求稳流、稳压气体,操作要求高、膜在油气浓度低、空气量大的情况下,易产生放电层,有安全隐患。4.4油气回收设计首先,油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进入分离器,将空气、油气和液态油分离开来,分离出的空气直接排到大气空间,分离出的液态油品通过冷凝后直接泵送至油罐储存,而被分离出来的绝大部分油气组分进入吸收塔,通过吸收塔吸收后,送至油罐。另一方面,从油罐蒸发损耗出来的油品通过吸收塔后,被吸收塔回收后再送回油罐。吸收塔中回收的尾气,再进入油气和空气混合气,已达到循环回收的目的。流程图如图4.1所示。图4.1 油气回收工艺流程5 结论本次课程设计针对油库蒸发损耗量的计算及油气回收工艺设计,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基础数据计算大呼吸损耗量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小呼吸损耗量,并通过VB计算机语言实现可视化计算。再进行损耗对比,得到的结论是:在大呼吸蒸发损耗中,静止储存损耗远大于发油损耗;在小呼吸蒸发损耗中,用日本资源能源厅公式计算出来的结果最大,然后依次往下排是瓦廖夫斯基-契尔尼金公式、康士坦丁诺夫公式、API公式、API经验公式、美国环保局公式。由于不同的参数,不同的公式,不同的取值,造成了不同的方法计算小呼吸损耗结果的差异。在油气回收工艺设计中,首先对油气回收的意义做了介绍,之后对油气回收从不同的方面作了经济分析。最后介绍了油气回收常用的方法,并设计出简单的油气回收工艺。此次课程设计的每一个步骤,我都学到很多东西,使我加深了对石油蒸发损耗的计算及油气回收技术的理解,培养了我们的收集、辨别信息的能力,使我们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这些能力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两周时间看似很长,但每天却过得相当充实,我们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感谢老师的辛勤指导!您辛苦了!参考文献1 郭光臣.油库设计与管理,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1991.12.第一版.2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2002).3 马秀让.油库设计实用手册,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9.附录 VB程序编程代码-大呼吸损耗计算-Dim VsDim DDim VDim daDim TDim KPrivate Sub Text1_Change()If Not IsNumeric(Text1.Text) ThenMsgBox 输入类型有误, , 错误Text1.Text = End IfVs = Val(Text1.Text)End SubPrivate Sub Text2_Change()If Not IsNumeric(Text2.Text) ThenMsgBox 输入类型有误, , 错误Text2.Text = End IfD = Val(Text2.Text)End SubPrivate Sub Text3_Change()If Not IsNumeric(Text3.Text) ThenMsgBox 输入类型有误, , 错误Text3.Text = End IfV = Val(Text3.Text)End SubPrivate Sub Text4_Change()If Not IsNumeric(Text4.Text) ThenMsgBox 输入类型有误, , 错误Text4.Text = End Ifda = Val(Text4.Text)End SubPrivate Sub Text5_Change()If Not IsNumeric(Text5.Text) ThenMsgBox 输入类型有误, , 错误Text5.Text = End IfT = Val(Text5.Text)End SubPrivate Sub Text6_Change()If Not IsNumeric(Text6.Text) ThenMsgBox 输入类型有误, , 错误Text6.Text = End IfK = Val(Text6.Text)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Dim Lw As IntegerDim Ls As IntegerKs = 0.9P = 0.156Uy = 50Kc = 0.4Ef = 1Kl = 8.748Y = 0.85C = 0.01027大呼吸计算公式:Lw = 4 * K * Vs * Y * C * da / (1000 * D) 发油损耗Ls = Kc * Ks * V 2.2 * P * D * Uy * Ef * Kl 静止储存损耗L = Ls + Lw 总损耗Label8.Caption = LEnd Sub-小呼吸损耗计算-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瓦廖夫斯基-契尔尼金公式计算Dim Py1!, Py2!, Py!, V!, P2!, P1!, S1!, T1!, T2!, Uy!, R!, D As SingleLabel14 = Py1 = 28Py2 = 40Py = 34P2 = 103.27P1 = 101.06V = 1132T1 = 288.3T2 = 316.5Uy = 63.76R = 8.31Pp = (P1 + P2) / 2S1 = (P1 - Py1) / T1 - (P2 - Py2) / T2S2 = Py / (Pp - Py)Lvs = V * S1 * S2 * Uy / RLabel14 = LvsLabel15 = kg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3_Click() API公式计算Dim Uy!, Py!, K!, Py1!, Py2!, T1!, T2!, V!Label14 = Uy = 63.76K = 51.6Py = 36.5Py1 = 33Py2 = 40T1 = 288.3T2 = 316.5V = 1132Z = (690 - 4 * Uy) * K / PyS3 = (101.06 - Py1) / (103.27 - Py2)Vy = V * (S3 * T2 / T1 - 1) / Z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