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论文 —撒叶儿嗬.doc_第1页
民俗论文 —撒叶儿嗬.doc_第2页
民俗论文 —撒叶儿嗬.doc_第3页
民俗论文 —撒叶儿嗬.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家族撒叶儿嗬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摘要:在清江长阳土家族一带有着这样的一群土家人,他们的丧礼没有悲怆号哭的祭祀,而是以灵柩前的动人心魄之舞,向死亡舞蹈出热烈的生命之情,这种奇异的丧礼使得土家族张扬了自己具有显著民族个性的死亡哲学,执着于生,超越于死。土家族撒叶儿嗬历史悠久,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哪些问题,又该如传承与保护呢?关键词:土家族 撒叶儿嗬 面临问题 保护与传承“土家族”这三个字,引发了多少人无尽的思绪。在中国56个民族中,它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民族。它古老,源于古代的巴人:它年轻,是因为知道1956年才得以得到国家正名。巴人之谜,或许是无数历史学家面前一道不解的难题之一,然而巴人的文化却是极大地丰富了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中在长阳这个钟灵毓秀的地方,有这样一群土家人依靠着清江水孕育了无数优秀的长阳人,创造了无数的史上文明。千百年来,长阳人积累了深厚的巴文化底蕴,有“歌舞之乡”之美誉。域内民风淳朴,习俗奇特,以歌舞祭奠亡灵的跳丧舞(撒叶儿嗬)、哭泣庆贺婚嫁的哭嫁歌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独具魅力。有高亢激昂的山歌,典雅隽秀的南曲,欢快炽热的吹打乐,婀娜秀美的花鼓子。长阳山歌、南曲、巴山舞被誉为土家文化“三件宝”。1998 年,长阳被授予“全国民族文化先进县”称号。最具有代表特色就是长阳土家族的跳丧舞撒叶儿嗬,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丧葬形式。长阳土家族撒叶儿嗬曾获全国第十届广场舞蹈群星奖金将并率先进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 土家族撒叶儿嗬基本简介撒叶儿嗬亦称打丧鼓,它起源于清江中游地区的土家族,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湖北长阳土家族撒叶儿嗬,是湖北清江流域中游地区土家的一种祭祀歌舞。撒叶儿嗬即跳丧或跳丧鼓。每有老人去世,停灵柩于堂前,亲属邻里前往吊唁。入夜,众人打鼓踏歌,通宵达旦,以增热烈气氛,谓为亡人解寂,慰亲属节哀。跳丧的特点是手脚同边,舞姿豪放,动作平稳、舒缓,唱词以歌颂死者生平事迹,歌唱其对子女的抚育以及死者生产劳动方面的内容为主。 撒叶儿嗬不仅是一种精彩的歌舞,一种艺术化的风俗或者风俗性的艺术,同时还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蕴涵着深邃的哲学意义。它的声腔歌调是一种古老的特性三声腔,这种歌腔仅存于清江迤北长江三峡北岸的兴山部分地区,在其他歌种已成绝响,却在跳丧时原汤原水地保存了下来;它的历史渊源有文献记载的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而其源头可以从巴渝舞和武王伐纣时的巴人军阵舞中找到关联;它的豁达、通脱的生命观念直逼庄子,非同等闲,而撒叶儿嗬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学术价值,为清江土家所独有。撒叶儿嗬历史悠久,山寨里有人去世,奔丧者几人一组,踏着鼓点,和着唱词,在灵堂上高歌狂舞。它在土家山寨流传了数千年之久,风格雄壮威猛,充分体现了土家汉子雄浑刚劲、粗犷豪放的个性。 唐樊绰蛮书谈及土家先民巴人葬仪时写道: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其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清长乐县志云: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去,曰伴亡;于柩旁击鼓,曰丧鼓;互唱俚歌哀词,曰丧鼓歌。土家撒叶儿嗬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丧事当作喜事办,认为落忍辞世是白喜事,其实并未土家独有,汉人也有讲白喜事的,只是实际上汉人怎么也喜不起来。清江土家则不同,它真正做到了丧事当作喜事办,而且有绝妙的歌腔舞态。对于丧堂的布置,不乏喜庆的红色和彩色,有的甚至连大门上的挽联也是红色的,这在汉族地区实难见到。在撒叶儿嗬的现场,来者服饰色调没有忌讳,舞者尽情的欢跳,观者尽情说笑,孝家后人也没有像汉人那样披麻戴孝,他们泰然的直面死亡,既不回避也不觉得有任何不吉利。而是歌舞陪伴亡人,欢欢喜喜的跳唱。撒叶儿嗬是歌、舞、乐浑然一体的艺术,它的声腔以男嗓高八度运腔,绕梁的音韵伴和的颤音,好似阳光一样明媚灿烂;它的歌调是一种古老的特性三度,这种歌调仅存于清江迤北长江三峡北岸的兴山一带,在其他歌种已成绝响,却在跳丧时原汤原水地保存了下来;它的舞蹈语汇十分丰富,如“四大步”、“待尸”、“幺莲儿嗬”、“哑谜子”、“幺姑姐”、“摇丧”、“倒杈子”等24种套路,其舞姿的顺、曲、颤态势,表现出藏缅语族舞蹈的特点,而其6/8拍子带切分音的节奏律动,在藏、羌族舞蹈特性之外,又有土家的民族特性,颇具独到之处;它的五句子歌是古今所罕见的文学体载,这一样式今存清江流域和三峡地带,而尤以白虎巴人发祥地长阳为最盛行;它的历史渊源有文献记载的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唐蛮书载:“夷事道,蛮事鬼。初丧、鼙鼓以为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此乃盘瓠,白虎之勇也。”说明撒叶儿嗬乃巴人遗风。而其源头从很多材料及表演形体不难看出,”撒叶儿嗬”是从古代巴人图腾舞蹈,即“白虎舞”演变而来的。 撒叶儿嗬不仅是一种精彩的歌舞,一种艺术化的风俗或者风俗性的艺术,同时还承载着土家族众多音乐、舞蹈、文学、习俗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蕴涵着深邃的哲学意义。总之,“撒叶儿嗬”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学术价值,为清江土家人所独有,是湖北稀有而珍贵、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舞蹈界堪称我国舞蹈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二,关于撒叶儿嗬传承保护的思考任何一种民间传统文化的保存是靠传承而延续,作为民族民间文化中的土家族撒叶儿嗬,是由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和发展的。在土家族撒叶儿嗬数千年的进化中,传承人是它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这些生活在山寨的民间艺人,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贮存着、掌握着、承载着土家族撒叶儿嗬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他们既是土家族撒叶儿嗬的活的宝库。又是土家族撒叶儿嗬代代相传的“接力棒”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他们每个人的个性与能力也比较容易在舞蹈中显现出来,在同一个村寨同一年龄阶段的民间艺人,并且是同一师傅传授,但是在舞蹈表演时,各自动作风格不同,这种现象在民间文化中是常见的。古时,撒叶儿嗬或许遍及整个清江流域,如今,只有清江中游的土家人还在沿袭撒叶儿嗬习俗。从历史的情况看,撒叶儿嗬的流行范围在缩小。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原因,传承的人群也在减少。因此急需加强保护。2005年,长阳县委、县人民政府在撒叶儿嗬流行的重点乡镇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制定了撒叶儿嗬长期保护计划。自治县人大组织制定的长阳土家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于2006年3月31日经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批准,2006年6月10日起实施。土家“撒叶儿嗬”的传承保护已步入规范化和法制化的管理轨道。继2007年10月,由长阳县人民政府策划,宜昌市群艺馆研究员白晓萍撰写的田野调查与学术研究专著清江撒叶儿嗬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之后,2009年3月,长阳县第二套巴土丛书共计10本(套)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土家族撒叶儿嗬为其中一本。近几年,该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组织人力,对县境内和周边地区流行的“土家族撒叶儿嗬”,运用文字、录音、拍照、录像等手段,真实、系统、较全面的进行了科学记录,建立了部分数据档案和民间艺人档案。积极鼓励民间艺人开展带徒传艺活动,举办师徒大赛,让更多的民间艺人进入到撒叶儿嗬传承队伍中来。县委、县人民政府于2004年和2007年分别命名表彰撒叶儿嗬优秀民间艺人十多名。截止目前,国家级撒叶儿嗬优秀传承人2名,省级3名,市级15名,县级21名。在民间文化创新方面,以土家族撒叶儿嗬为创作元素的大型广场舞蹈土家族撒叶儿嗬获文化部第十四届广场舞蹈比赛群星奖,央视新视听栏目在长阳举办的山歌好比清江水大型山歌会上展示撒叶儿嗬,得到中外观众的好评。然而撒叶儿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且由于民间舞蹈是靠口传心授而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在其发展嬗变的漫长过程中会出现变异,当然变异是民间文化传承和延续的常态,谁也无法阻挡。在其传承过程中,或多或少因为一下原因出现变化,有的是因为在其传承过程中多人的参与出现吸收合并、类型化、归一化的趋势,有的是因为传承人的离世而使民间舞蹈在传承途中出现衰退,还有的是有的传承人在传递中的创新而使该项目有所增益。所以说,土家族撒叶儿嗬再过多少年后,它的动作、音乐肯定有变异。据2004年的资料显示,长阳县登记会跳撒叶儿嗬的民间艺人近1000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有120多人。从文化部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文化部在六七十年代采访的土家族撒叶儿嗬老艺人基本上离世。八十年代因编辑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文化部门从文化馆、文工团抽出部分人员组成专班,到全县土家族撒叶儿嗬流行区域调查搜集。根据当时参与的文化人反映,明显感觉到土家族撒叶儿嗬艺人在逐年减少。虽然政府和文化部做了很多工作但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1. 把土家族撒叶儿嗬当成健身舞蹈在广场跳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县城文化广场每天晚上有一部分群众在牛皮大鼓的雷鸣声中跳起了土家族撒叶儿嗬,经过调查,舞蹈者中的土家人很少,即使是土家人,也是长期居住在城镇生活,县城居民和离退休的人为主。在围观群众中,有看稀奇的,有看热闹的,有怒斥的,有不理解的。近两年来,很多网民和市民请求政府出面制止,尤其是很多老人更为反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县文化部门选派几位文化人多次同广场跳撒叶儿嗬的群众代表座谈,但效果不佳。他们的理由有五条:一是土家族撒叶儿嗬是国家级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们有保护和传承的权力和义务,而在广场展示就是让更多人观看学习,是最好的传承方式;二是因为土家族撒叶儿嗬的音乐好听,动作好看,喜欢它;三是跳这个舞蹈有强身保健的作用。舞蹈后,全身汗流浃背,洗个热水澡,人不仅舒服而且睡觉好。更为神奇的是,跳这个舞蹈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座谈代表有名有姓的说,某人得了痛风,通过跳撒叶儿嗬一个月就好了;某人经常腰酸腿疼,通过跳了半个月舞,就不知不觉的好了。四是跳这个舞蹈有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人际间的交往,原来喜欢赌博打牌人,自从喜爱这个舞蹈后,天天跳,不去打牌了,不去堆“长城(麻将)”;五是在广场跳撒叶儿嗬不违背国家法律。2.撒叶儿嗬变成商业化演出 在县城和乡下个别集镇,兴起跳撒叶儿嗬的人统一着装,商业化的承包灵堂舞场。近几年来,不知是谁带的头,跳撒叶儿嗬人一般都是穿一身黄色或者绿色带花边的对襟装,活跃在灵堂舞场,除孝家供吃供喝供烟外,每人支付50-100元劳务费,其艺人的交通费还得孝家报销。这些做法,已完全改变了土家人“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的传统习俗。撒叶儿嗬逐渐变为商业性的演出。根据走访调查,有的艺人一年大约可以挣3000-5000元。3. 家长对孩子学撒叶儿嗬不满近几年,我县启动了“民间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上讲台”工程。资丘、渔峡口、榔坪等乡镇的中、小学校聘请政府命名表彰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为兼职教师,传授长阳山歌、长阳南曲、花鼓子、土家族撒叶儿嗬等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这项工作,旨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小抓起,后继有人。遗憾的是,民间艺人在传授撒叶儿嗬项目上,很多学生的家长不仅有意见,而且有的家长反感情绪很大:“我的学生来学校是读书的,不是来学跳丧的。”针对这种种问题,对撒叶儿嗬的传承来说是起到了很大的阻碍。首先,撒叶儿嗬作为土家族的丧舞,从土家人的风俗习惯看,跳撒叶儿嗬必须的三个特殊条件:一是必须死了老人,民间称为“白喜事”、“顺头路”,二是在孝家灵堂跳,三是晚上通宵达旦。也就是说,平时土家人是绝对不准跳的。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巴人祭典祖先的烙印,其时间和地点,是有严格规定的。就拿把土家族撒叶儿嗬当成健身舞蹈在广场跳这件事来说,长此以往它不仅不能使撒叶儿嗬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下去,相反它会模糊撒叶儿嗬在下一代心中的印象,失去了它本来的含义。其次,商业化的演出可能是由于在撒叶儿嗬流行的村寨大多是经济落后地区,而传承人也有过上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白跳”撒叶儿嗬的人越来越少。这种现象是对是错,感到困惑。我想,这可能是“市场经济”的概念无非是市场经济的历史和现实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从另一个角度看,跳撒叶儿嗬的艺人统一着装承包式的做法,对于撒叶儿嗬的传承不会起促进作用。相反有扼制他人学习和跳撒叶儿嗬的机会。国内外的很多经验证明,这种展演性和商品化的风俗文化是不会有持续生命力的。再次,关于在学校传授土家族撒叶儿嗬不受家长欢迎的问题,通过走访调查,大部分家长主要是忌讳跳丧。几年来,学校传授撒叶儿嗬的确出现两种声音。有人认为土家族撒叶儿嗬是规规矩矩的成人舞蹈,其打鼓、叫歌,少儿很难学,也很难模拟完成内容中的很多动作,尤其传统歌词中的情歌更是少儿不宜。有人曾看过几所学校少儿表演的撒叶儿嗬,同成人跳的比较完全是两回事。若长期下去,可能会影响撒叶儿嗬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传承。土家族撒叶儿嗬的传承途径从两个大的方面工作,一是乡镇文化站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习基地,聘请优秀的民间艺人当师傅,分期分批的培训;二是鼓励政府命名的传承人或当地人们公认的师傅在灵堂现场带徒授艺。在民间,千百年以来实际上就是这么传承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是某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