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ICS 31 120 L 63 备 案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行业标准 SJ T 11281 2007 代替 SJ T 11281 2003 LED 显示屏测试方法 Test methods of LED panels 2007 年 7 月 1 日发布 20072007 年年 1010 月月 1 1 日日实施实施 发布 SJ T 11281 2007 2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一般要求 1 3 1 测试条件 1 3 2 测试仪表及软件 1 4 测试方法 1 4 1 机械性能 1 4 1 1 外壳防护等级 1 4 1 2 拼装精度 2 4 2 光学性能 3 4 2 1 最大亮度 3 4 2 2 视角 3 4 2 3 最高对比度 4 4 2 4 基色主波长误差 4 4 2 5 白场色坐标 5 4 2 6 亮度鉴别等级 5 4 2 7 均匀性 6 4 3 电性能 8 4 3 1 换帧频率 8 4 3 2 刷新频率 8 4 3 3 占空比 9 4 3 4 模组负载变化率 9 4 3 5 灰度等级 10 4 3 6 信噪比 10 4 3 7 像素失控率 11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CIE 1931 色度图标准光源 E 等能光源 恒定主波长线的斜率 12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测试软件内容说明 15 3 SJ T 11281 2007 前 言 本标准代替 SJ T 11281 2003 LED 显示屏测试方法 本标准与 SJ T 11281 2003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目次页 增加了规范性附录 CIE 1931 色度图标准光源 E 等能光源 恒定主波长线的斜率 见附 录 A 增加了规范性附录 LED 显示测试方法 配套测试软件 说明 见附录 B 删去原标准正文第三章节 分级 全部内容和前言中 分级 文字 指标的分级说明纳入到 各指标相应章节的 要求 中 各章节序号作相应调整 本版的第 3 章和第 4 章 修改了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中所引用的标准版本号及名称 并删去未被引用的标准 本版的 第 2 章 增加了引用文件名 修改了 一般要求 中的内容 删去 4 2 中测试软件的全部内容并将其纳入附录 B 本版的 第 3 章 模块拼装精度 修改为 拼装精度 本版的 4 1 2 修改了 机械性能 中 像素中心距相对偏差 水平相对错位 垂直相对错位 的内容 本版的 4 1 2 2 4 1 2 3 4 1 2 4 参照 GB 3102 6 1993 光及有关电磁辐射的量和单位 所有亮度符号一律统一改为 L 所有光强符号一律统一改为 I 修改了 光学性能 中 视角 最高对比度 基色主波长误差 白场色坐标 均匀 性 的内容 本版的 4 2 2 4 2 3 4 2 4 4 2 5 4 2 7 修改了 电性能 中 刷新频率 像素失控率 的内容 本版的 5 3 2 5 3 7 一些编辑性修改和文字性勘误 附录 A 为规范性附录 附录 B 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 南京洛普股份有限公司 西安青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信茂新技术有 限公司 蓝通新技术产业 集团 有限公司 深圳市京东方智能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四川科维实业 有限责任公司 哈尔滨市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 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子科技集 团公司第四十七研究所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张晓光 王化锋 程德诗 陆荣庆 向健勇 洪震 平立等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为 SJ T 11281 2003 4 SJ T 11281 2007 LED 显示屏测试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LED 显示屏的机械 光学 电学等主要技术性能指标的分级和测试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 LED 显示屏 以下简称显示屏 的测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 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208 1993 外壳防护等级 IP 代码 CIE 1931 色度图 3 一般要求 3 1 测试条件 除另有规定外 测试条件如下 环境温度 15 35 相对湿度 40 RH 80 RH 大气压力 86kPa 106kPa 交流电源 220 22 V 50 1 Hz 3 2测试仪表及软件 除另有规定外 所有测试仪器仪表性能应满足测试具体要求 彩色电视信号发生器 S N 52dB 彩色分析仪 误差 5 用于测量亮度 色度等光学性能的同类仪器也可 光强仪 误差 F IP20IP31 F IP30F IP31 室外 IP54 F IP33IP66 F IP54F IP66 5 SJ T 11281 2007 b 外壳防护等级试验 按 GB 4208 1993 的规定方法进行 并按表 1 的规定 纳入不同的级别 4 1 2 拼装精度 4 1 2 1 平整度 a 定义 显示屏任意范围内像素间的凸凹偏差P称为平整度 b 要求 平整度等级由低到高分为 A B C 三级 见表 2 表 2 平整度等级 单位为毫米 ABC 1 5 P 2 50 5 P 1 5P 0 5 c 测量 将 1m 长钢尺的侧面放置在显示屏屏面任意位置 用塞规测量钢尺侧面与显示屏屏面之间的最大空 隙P 并按表 2 的规定 纳入相应的级别 4 1 2 2 像素中心距相对偏差 a 定义 任意相邻像素之间实测中心距与标称中心距的相对误差JX称为像素中心距相对偏差 b 要求 像素中心距相对偏差等级由低到高分为 A B C 三级 见表 3 表 3 像素中心距相对偏差等级 A 级B 级C 级 7 5 JX 10 5 JX 7 5 JX 5 c 测量 用分度值为 0 02mm 的通用量具测量 再按公式 1 进行计算 并按表 3 的规定 纳入不同的级别 JX ZC ZB 40 lg ZB 2 100 1 式中 JX 像素中心距相对偏差 ZC 实测像素中心距 ZB 标称像素中心距 4 1 2 3 水平相对错位 a 定义 显示屏在水平方向相邻模块形成的像素上下错位 称为水平相对错位CS b 要求 水平相对错位等级由低到高分为 A B C 三级 见表 4 表 4 水平相对错位等级 A 级B 级C 级 7 5 CS 10 5 CS 7 5 CS 5 c 测量 用分度值为 0 02mm 的通用量具测量 再按公式 2 进行计算 并按表 4 规定 纳入不同级别 6 CS DSC 40 lg ZB 2 100 2 SJ T 11281 2007 式中 CS 水平相对错位 DSC 实测水平错位值 ZB 标称像素中心距 4 1 2 4 垂直相对错位 a 定义 显示屏在垂直方向相邻模块形成的像素左右错位 称为垂直相对错位CC b 要求 垂直相对错位等级由低到高分为 A B C 三级 见表 5 表 5 垂直相对错位等级 A 级B 级C 级 7 5 CC 10 5 CC 7 5 CC 5 c 测量 用分度值为 0 02mm 的通用量具测量 再按公式 3 进行计算 并按表 5 的规定 纳入不同的级别 CC DCC 40 lg ZB 2 100 3 式中 CC 垂直相对错位 DCC 为实测垂直错位值 ZB 为标称像素中心距 4 2 光学性能 4 2 1 最大亮度 a 定义 显示屏在一定环境照度下 在最高灰度级和最高亮度级下测量的亮度L称为最大亮度 b 测量 1 测量条件 环境照度变化小于 10 光探头采集范围不得少于 16 个相邻像素 2 测量步骤 显示屏全黑情况下 用彩色分析仪测量显示屏的背景亮度LD 显示屏在最高亮度级 最高灰度级情况下 用彩色分析仪测量显示屏的亮度Lmax 最大亮度 L Lmax LD 用上述方法分别按需测量红 绿 蓝 黄 白 在白平衡情况下 等的最大亮度 4 2 2 视角 a 定义 假定显示屏法线方向的亮度为LF 从显示屏中心法线左右两侧检测显示屏的亮度 当左右两侧亮 度值下降到LF 2 时 两条观测线之间构成的夹角 S S 180 称为显示屏水平方向的视角 从显示 屏中心法线上下两侧检测显示屏的亮度 当上下两侧的亮度值下降到LF 2 时 两条观测线之间构成的 夹角 C C 180 称为显示屏垂直方向的视角 b 测量 1 测量条件 7 环境照度变化小于 10 且不存在明显的有色光源 光探头采集范围不得小于 16 个相邻像素 SJ T 11281 2007 2 水平视角测量步骤 显示屏全屏显示某一单基色 最高亮度级 最高灰度级 并在该屏中央选择一个被测区域 用彩色分析仪测量出区域内法线方向的亮度LF 以被测区域几何中心为圆心 以测量距离为半径 沿着水平方向分别向左右两侧转动彩色 分析仪 探头对准原被测区域 当亮度值下降到 LF 2 时 测量出两条观测线之间的夹角 SX 按同样方法测量出每一种基色的水平视角 取最小值即为该显示屏的水平视角 S 3 垂直视角测量步骤 测量步骤和水平视角的测量方法基本相同 不同的只是彩色分析仪沿着垂直方向上下转动 若条件许可 也可以采用转动显示屏的方式进行测量 按同样方法测量出每一种基色的垂直视角 取最小值即为该显示屏的垂直视角 C 4 2 3 最高对比度 a 定义 显示屏在一定的环境照度下 其最大亮度与背景亮度之比C称为最高对比度 b 测量 1 测量条件 室内显示屏屏面法线方向的照度为 10 1 10 lx 室外显示屏屏面法线方向的照度为 40 1 10 lx 光探头采集范围不得少于 16 个相邻像素 2 测量步骤 按照 4 2 1 最大亮度测量方法分别测出Lmax和LD 按公式 4 算出对比度C C Lmax LD LD 4 4 2 4 基色主波长误差 a 定义 显示屏各基色主波长的实际值与标称值的误差 D称为基色主波长误差 b 要求 基色主波长误差等级由低到高分为 A B C 三级 见表 6 表 6 基色主波长误差等级 单位为纳米 A 级B 级C 级 7 D 95 D 7 D 5 c 测量 1 测量条件 环境照度小于 10lx 不允许周围存在有色光源 光探头采集范围不得少于 16 个相邻像素 显示屏置于最高灰度级和最高亮度级 2 方法与步骤 根据彩色分析仪的特性 测试方法分为两种 一种是直接读取主波长 第二种是通过色品 8 坐标获取主波长 方法 1 直接读取主波长 用彩色分析仪 分别测量红 绿 蓝各基色的主波长 并算出实测主波长与标称主波 长 SJ T 11281 2007 的差值 取最大值即为基色波长误差 D 按表 6 的规定 归入相应级别 方法 2 通过色品坐标获取主波长 用彩色分析仪 分别测量红 绿 蓝等各基色的色品坐标 将测出的某基色的色品坐标值 x y 带入公式 5 和 6 进行计算 kx x x0 y y0 5 ky y y0 x x0 6 式中 x0 和y0为 CIE 标准光源 E 等能光源 的色品坐标 x0 0 3333 y0 0 3333 选取kx和ky之中绝对值较小的数值 从附录 A CIE 1931 色度图标准光源 E 等能光 源 恒定主波长线的斜率表 A 中查出相应的 基色 主波长 由此方法可分别得出红 绿 蓝各基色色品坐标所对应的主波长 当所选取的数值介于表 A 中某两个相邻的主 波长数值之间时 可通过线性内插计算或相应的测试配套软件 准确得出与该数值相 对应的主波长值 算出各基色主波长与标称主波长的差值 取最大值即为基色主波长误差 D 按表 6 的规定 归入相应级别 4 2 5 白场色坐标 a 定义 由三基色组成的全彩色显示屏在显示白场时 对应于 CIE 1931 色度图中的x y坐标称为白场色 坐标 b 要求 根据国际照明委员会 CIE 1931 色度图的规定 以色温 6500K 9300K 为中心给出白场色坐标 范围 见表 7 表 7 白场色坐标范围 X 坐标 0 280 270 370 33 Y 坐标 0 250 300 330 37 c 测量 1 测量条件 环境照度变化小于 10 且不存在明显的有色光源 光探头采集范围不得小于 16 个相邻像素 2 测量步骤 在最高灰度级和最高亮度级下 显示屏显示全白色图像 用彩色分析仪进行白场色坐标的测量 应能纳入表 7 的规定 9 4 2 6 亮度鉴别等级 a 定义 人眼能够分辩的图像从最黑到最白之间的亮度等级LJ称为亮度鉴别等级 b 要求 亮度鉴别等级由低到高分为 A B C 三级 见表 8 表 8 亮度鉴别等级 A 级B 级C 级 8 LJ 1212 LJ 20LJ 20 SJ T 11281 2007 c 测量 1 测量条件 室内屏环境照度为 100 1 10 lx 室外屏环境照度为 10000 1 10 lx 观察表决者为 5 人 矫正视力均 1 0 2 测量步骤 启动亮度鉴别测试软件 共有 24 级等灰度差竖条纹 其中每一条竖条纹的宽度不得少 于 24 列 条纹颜色为白色 每按动一下 键 测试条纹左移 24 列 每按动一下 键 测试条纹右移 24 列 观察者站在离显示屏宽度 5 至 8 倍远的地方 显示屏正前面 按动 键或 键 使得测试卡的最暗一级竖条纹与显示屏左边对齐 然后 用 目测法数出人眼能够分辨条纹数T1 则此时亮度鉴别等级为T1 若显示屏一帧不够同时显示 24 条竖条纹 则按动 键 左移竖直条纹测试卡 使第 一帧条纹测试软件最右边的条纹左移至显示屏的左边 然后 用目测法数出人眼能够分辨 条纹数T2 则此时亮度鉴别等级为T1 T2 1 若显示屏两帧不够同时显示 24 条竖条纹 则继续按动 键 左移竖直条纹测试软件 使第二帧条纹测试软件最右边的条纹左移至显示屏的左边 然后 用目测法数出人眼能够 分辨条纹数T3 则此时亮度鉴别等级为T1 T2 1 T3 1 次类推 直到 24 条竖条 纹全部出现为止 将 5 位观察表决者的结果 去掉一个最大值和一个最小值 将中间三位的结果相加并除 3 就是最终的亮度鉴别等级LJ 按表 8 的规定 归入相应级别 4 2 7 均匀性 4 2 7 1 像素光强均匀性 a 定义 显示屏同一块屏中像素与像素之间发光强度的一致性 称之为像素光强均匀性IPJ b 要求 像素光强均匀性等级由低到高分为 A B C 三级 见表 9 表 9 像素光强均匀性等级 A 级B 级C 级 25 IPJ 50 5 IPJ 25 IPJ 5 c 测量 所有测量均指像素法线光强 在全屏范围内任意离散抽取 30 个像素 黑屏状态下随机选择 30 个像素点 10 在最高灰度 最高亮度下 全屏显示单红色 用光强仪分别测量出这 30 个像素的光强值 再进行算术平均计算得到 I 用公式 7 计算出红色像素光强均匀性IRJ 7100 RJ I I I I i max 式中 i 1 30 SJ T 11281 2007 30 30 1 i iI I 用同样方法分别测算出绿色和蓝色像素的光强均匀性IGJ IBJ 取最大值即为该屏像素光 强均匀性IPJ 并按表 9 的规定 归入相应级别 4 2 7 2 显示模块亮度均匀性 a 定义 若干个显示像素构成一个结构上独立的最小单元 称之模块 同一块显示屏中模块相互之间的亮 度一致性 称之为模块亮度均匀性LMJ b 要求 显示模块亮度均匀性等级由低到高分为 A B C 三级 见表 10 表 10 显示模块亮度均匀性等级 A 级B 级C 级 20 LMJ 35 5 LMJ 20 LMJ 5 c 测量 1 测量条件 环境照度的变化小于 10 光探头采集范围不得少于 16 个相邻像素 2 测量步骤 在测量过程中 观测线与显示屏之间的角度均不变 在全屏范围内任意离散抽取 9 个显示模块 黑屏状态下随机选择 9 个显示模块 在最高灰度 最高亮度下 全屏显示某一基色 用彩色分析仪分别测量出这 9 个显示模块的亮度值 再进行算术平均计算得到 L 用公式 8 计算出显示屏该基色显示模块的亮度均匀性LJ 8100 J L L L L i max 式中 i 1 9 11 9 9 1 i iL L 用同样的方法 对每一种基色分别测量计算 取最大值即为该屏显示模块亮度均匀性LMJ 并按表 10 的规定 纳入相应级别 4 2 7 3 模组亮度均匀性 a 定义 由若干个显示模块 驱动电路 控制电路以及相应的结构件构成一个独立的显示单元 称之模组 同一块显示屏中模组之间的亮度一致性 称之为模组亮度均匀性LGJ b 要求 显示模块亮度均匀性等级由低到高分为 A B C 三级 见表 11 SJ T 11281 2007 表 11 模组亮度均匀性等级 A 级B 级C 级 20 LGJ 35 5 LGJ 20 LGJ 5 c 测量 测量条件 测量方法 计算方式等均与显示模块亮度均匀性的测量相同 按表 11 的规定 纳入相应级别 4 3 电性能 4 3 1 换帧频率 a 定义 画面信息更新的频率FH称为换帧频率 b 要求 换帧频率等级由低到高分为 A B C 三级 见表 12 表 12 换帧频率等级 单位为赫兹 A 级B 级C 级 FH 25 25 FH FC 100300 FC 200FC 300 c 测量 显示屏亮度置最高级 灰度级置为变换的 1 级 双基色显示屏为组合色 全色屏为白色 SJ T 11281 2007 用示波器观察任一像素任一种颜色的 LED 的驱动电流波形 并测出一组驱动电流波形的周 期T 则刷新频率FC 1 T 按表 13 的规定 归入相应级别 4 3 3 占空比 a 定义 在最大灰度级和最大亮度级的情况下 任意一个像素在一个扫描周期内的导通时间 TO 与扫描 周 期 TS 之比ZQ称为占空比 当ZQ 1 时 定义为静态驱动 当ZQ 1 时 定义为动态驱动 b 要求 驱动占空比通常有 1 32 1 16 1 8 1 4 1 2 和 1 等 c 占空比的测试 统计出显示屏一个模块的驱动电路位数Q 数出显示屏一个模块的像素数X 若显示屏基色数为JC 由公式 9 计算出驱动占空比 ZQ Q X JC 9 4 3 4 模组负载变化率 a 定义 在最高灰度和最大亮度级的情况下 显示模组全亮和局部亮两种状况的亮度变化率LL称为 模组 负载变化率 b 要求 模组负载变化率等级由低到高分为 A B C 三级 见表 14 表 14 模组负载变化率等级 13 A 级B 级C 级 静态驱动9 LL 15 3 LL 9 LL 3 动态驱动20 LL 35 7 LL 20 LL 7 c 测量 1 测量条件 环境照度变化率小于 10 光探头采集范围不得小于 16 个相邻像素 2 测量步骤 在全屏黑的情况下 用彩色分析仪测量显示屏的背景亮度LD 以模组的 1 16 方块为单位 每个方块不应少于 16 个像素 将模组划分为若干个区域 任选一个区域作为测试区域 模组置于最高亮度级 最高灰度级并且整个模组全亮的状况下 测量该模组的亮度LG 将被测模组置于最高亮度级 最高灰度级 但模组只有其中一个区域全亮 测量该区域的 亮度LQ 用公式 10 计算出模块亮度的变化率 LL LQ LG LQ LG 2LD 100 10 SJ T 11281 2007 用上述方法分别测量计算红 绿 蓝 白色 全彩色模组 或红 绿 黄色 双基色模组 时模块的亮度变化率 取其中最大值即为模组的负载变化率 按表 14 规定 归入相应级别 4 3 5 灰度等级 a 定义 显示屏在同一级亮度中从零灰度到最高灰度之间的等级G称为灰度等级 b 要求 标定灰度等级G一般分为无灰度 1 bit 灰度技术 4 级 2 bit 灰度技术 8 级 3 bit 灰度技术 16 级 4 bit 灰度技术 32 级 5 bit 灰度技术 64 级 6 bit 灰度技术 128 级 7 bit 灰 度技术 256 级 8 bit 灰度技术 等级别 在任何一种级别中 亮度随灰度等级数上升 应呈单 调上升 c 测量 1 测量条件 环境照度变化率小于 10 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彩色分析仪的采集范围不变 2 测试步骤 启动灰度测试软件 逐级增加灰度级 显示屏的亮度应随着灰度级的上升 呈现单调上升 实际灰度级按以下规定 若 1 G 2 即显示屏具有 1 bit 灰度技术 若 2 G 4 即显示屏具有 2 bit 灰度技术 若 4 G 8 即显示屏具有 3 bit 灰度技术 若 8 G 16 即显示屏具有 4 bit 灰度技术 14 若 16 G 32 即显示屏具有 5 bit 灰度技术 若 32 G 64 即显示屏具有 6 bit 灰度技术 若 64 G 128 即显示屏具有 7 bit 灰度技术 若 128 S N 3547 S N 43S N 47 c 信噪比的测量 用光强仪的光探头罩住某一像素 防止外界光的干扰 并在其后测试过程中光强仪采光 探 头的状况保持不变 将显示屏置于最高亮度 最大灰度 测出此状况下光强IEM 将显示屏置于最高亮度级 50 灰度 测出此灰度级的光强IEH 用彩色电视信号发生器 信噪比大于 52dB 给控制系统送入白信号 PAL 制 调节彩色 电视信号发生仪的输出幅度 使像素光强等于IEH 然后在此状态下让显示屏连续工作半 小 SJ T 11281 2007 时 将视频画面进行冻结 此时再测出画面冻结后该像素的光强IDi 共重复该步骤 20 次测出 ID1 ID2 ID20 找出其中三个最大的IDi进行算术平均得到IDmax 再找出其中三个最小的IDi进行算术平 均得到IDmin 按公式 11 计算出信噪比 S N 20 lg 2IEM IDmax IDmin 2 11 按表 15 的规定 归入相应级别 4 3 7 像素失控率 a 定义 像素失控分为盲点和常亮点两类 像素失控率分为整屏像素失控率和区域像素失控率 整屏像素失控率PZ等于整屏盲点数与整屏常亮点数之和与整屏像素数之比 区域像素失控率PQ等于同一区域内盲点数与常亮点数之和与区域像素数之比 区域指 100 100 的像素矩阵 b 要求 像素失控率等级由低到高分为 A B C 三级 见表 16 表 16 像素失控率等级 15 ABC 整屏像素失控率3 10 4 PZ 2 10 42 10 4 PZ 1 10 4PZ 1 10 4 室内 区域像素失控率9 10 4 PQ 6 10 4 6 10 4 PQ 3 10 4PQ 3 10 4 整屏像素失控率 2 10 3 PZ 4 10 44 10 4 PZ 1 10 4PZ 1 10 4 室外 区域像素失控率 6 10 3 PQ 12 10 412 10 4 PQ 3 10 4 PQ 3 10 4 c 测量 1 整屏像素失控率的测量 整屏显示最高灰度级红色 用目测法数出不亮的像素数PF 清屏 用目测法数出红色常亮像素数PL 用公式 12 计算出红色像素失控率 PZR PF PL P 12 式中 P为全屏像素总数 P若小于一万 则按一万计算 用同样的方法可测算出蓝色像素失控率PZB和绿色的像素失控率PZG 取PZR PZB PZG中最高值认定为整屏像素失控率PZ 并按表 16 的要求 纳入相应级别 2 区域像素失控率的测量 用软件做一个 100 100 像素的可移动的红色方块 最高灰度级 移动该方块找出红色盲点最稠密的区域AP 用目测法数出方块内红色盲点数M 清屏 用目测法数出区域AP内红色常亮点数N 区域红色像素失控率等于M N之和除以区域像素数 PQR M N 10000 用同样的方法可测算出区域绿色像素失控率 PQG和区域蓝色像素失控率 PQB 取 PQR PQB PQG中最高值认定为区域像素失控率 PQ 并按表 16 的要求 纳入相应级别 SJ T 11281 2007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CIE 1931 色度图标准光源 E 等能光源 恒定主波长线的斜率 标准中的附录内容如表 A 所示 表 A CIE 1931 色度图标准光源 E 等能光源 恒定主波长线的斜率 E x0 0 3333 y0 0 3333 E x0 0 3333 y0 0 3333 E x0 0 3333 y0 0 3333 波长 nm x x0 y y0 y y0 x x0 波长 nm x x0 y y0 y y0 x x0 波长 nm x x0 y y0 y y0 x x0 380 0 48508 415 0 4909 450 0 5600 3810 48513 4160 4913 4510 5648 3820 48517 4170 4916 4520 5701 3830 48525 4180 4924 4530 5753 3840 48532 4190 4927 4540 5811 385 0 48537 420 0 4935 455 0 5871 3860 48548 4210 4942 4560 5935 3870 48555 4220 4850 4570 6003 16 3880 48563 4230 4959 4580 6079 3890 48574 4240 4960 4590 6155 390 0 48584 425 0 4979 460 0 6236 3910 48595 4260 4991 4610 6319 3920 48606 4270 5000 4620 6410 3930 48620 4280 5012 4630 6510 3940 48633 4290 5024 4640 6622 395 0 48643 430 0 5038 465 0 6743 3960 48659 4310 5055 4660 6877 3970 48673 4320 5072 4670 7030 3980 48687 4330 5086 4680 7200 3990 48705 4340 5108 4690 7382 400 0 48722 435 0 5126 470 0 7594 4010 48740 4360 5148 4710 7825 4020 48757 4370 5167 4720 9084 4030 48774 4380 5190 4730 9372 4040 48792 4390 5212 4740 8699 405 0 48813 440 0 5240 475 0 9075 4060 48830 4410 5267 4760 9510 1 0515 4070 48854 4420 5296 477 1 00090 9991 4080 48877 4430 5323 478 0 9449 4090 48906 4440 5354 479 0 8883 410 0 4893 445 0 5391 480 0 8290 4110 4897 4460 5428 481 0 7670 4120 4900 4470 5465 482 0 7033 4130 4903 4480 5507 483 0 6374 4140 4906 4490 5555 484 0 5704 SJ T 11281 2007 表 A 续 E x0 0 3333 y0 0 3333 E x0 0 3333 y0 0 3333 E x0 0 3333 y0 0 3333 波长 nm x x0 y y0 y y0 x x0 波长 nm x x0 y y0 y y0 x x0 波长 nm x x0 y y0 y y0 x x0 485 0 5013520 0 5178 565 0 2939 486 0 43025210 5019 5660 3307 487 0 35775220 4870 5670 3695 488 0 28385230 4726 5680 4107 489 0 20895240 4587 5690 4544 490 0 1333525 0 4448 570 0 5002 491 0 05605260 4313 5710 5485 492 0 02255270 4177 5720 6005 493 0 10085280 4045 5730 6564 494 0 17855290 3913 5740 7154 495 0 2559530 0 3782 575 0 7784 496 0 33295310 3652 5760 8456 497 0 40875320 3523 5770 9180 498 0 48385330 3394 5780 9952 1 0048 17 499 0 55745340 3264 579 1 07880 9269 500 0 6304535 0 3135 580 0 8554 501 0 70135360 3005 581 0 7894 502 0 77145370 2872 582 0 7289 503 0 84035380 2737 583 0 6729 504 0 90815390 2602 584 0 6207 505 1 0252 0 9754540 0 2466 585 0 5724 5060 9594 1 04235410 2325 586 0 5276 5070 9021 5420 2182 587 0 4857 5080 8516 5430 2034 588 0 4463 5090 8068 5440 1884 589 0 4101 510 0 7666 545 0 1729 590 0 3755 5110 7304 5460 1573 591 0 3433 5120 6977 5470 1409 592 0 3136 5130 6677 5480 1239 593 0 2852 5140 6403 5490 1067 594 0 2589 515 0 6153 560 0 1364 605 0 0572 5160 5928 5610 1647 606 0 0449 5170 5722 5620 1949 607 0 0329 5180 5528 5630 2261 608 0 0218 5190 5347 5640 2591 609 0 0115 18 SJ T 11281 2007 表 A 完 E x0 0 3333 y0 0 3333 E x0 0 3333 y0 0 3333 E x0 0 3333 y0 0 3333 波长 nm x x0 y y0 y y0 x x0 波长 nm x x0 y y0 y y0 x x0 波长 nm x x0 y y y y0 x x0 610 0 0018645 0 1448680 0 16700 611 0 0075646 0 1463681 0 16725 612 0 0162647 0 1476682 0 16750 613 0 0243648 0 1489683 0 16773 614 0 0320649 0 1502684 0 16796 615 0 0395650 0 1513685 0 16819 616 0 0464651 0 1524686 0 16839 617 0 05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1084-1:1991/AMD1:1993 FR-D Amendment 1 - Cable trunking and ducting systems for 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 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正版授权】 IEC 60433:1998 EN-D Insulators for overhead lines with a nominal voltage above 1 000 V - Ceramic insulators for a.c. systems - Characteristics of insulator units of the long
- 北方消防知识培训平台课件
- 校园电动车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校园消防知识培训目的课件
- 禁烟宣传面试题及答案
- 钳工考试题库及答案
- 刑事诉讼试题及答案
- 齿轮安装试题及答案
- 耳鼻喉护士考试题及答案
- 《陆上风电场工程设计概算编制规定及费用标准》(NB-T 31011-2019)
- 余映潮阅读教学好课的设计读书
- 手机直播间搭建课程设计
- 【眼科学基础】眼科症状学
- 河道保洁服务投标方案
- 垂体功能减退症
- 大学生安全教育(高职版)实习实训与择业就业安全
- 2022新能源集控中心项目调试记录表
- 国家工作人员登记备案表
- 中考数学总复习经验交流课件
- 干部任免审批表(全国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专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